墨爾文中學在全國都是很響當當的私立學校。其最大的特點(就中國家長感興趣的來說)是中國學生很少,以英國學生為主,在外國留學生中,歐洲各國,比如德國學生占了一些大的比例,亞洲學生比例非常小,不到5%。這和目前許多以掙錢為目的的私立學校,(在學生英語水平極其低下的情況下,不負責任地照單全收。)高達20-35%的中國學生比起來,算得上原滋原味的英範了。正因為如此,進入墨爾文中學學習的外國學生,簡直就沒有被當成外人,一來就被扔到英國人堆裏,同吃同住同學習。在墨爾文中學上課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形?作為一個中國學生麵臨的壓力有多大?我們拿初一做個例子,以下是一位學生給父母寫的信:
開學第三天,所有的事情也都陸續進入了正軌。雖然說隻有短短三天時間,但作業負擔也不小,明顯不同於上個學期輕鬆,在這次的新學期裏,老師們都交代新的任務和學期計劃。雖然都不需要馬上就完成,但想想這樣大型論文形式的課題,實在是讓我感覺吃不消。這個學期,曆史會有一遍將近2000字的論文,哲學課也要寫一篇關於宗教的人物傳記,給出的計劃是不少於3000字,音樂課也有一個關於樂器曆史的演講,而地理課,我們在做一個大型的調查,要編出每個國家沙漠的分布情況,和氣候表格,雖然每天都沒有作業,但是卻過得一點也不輕鬆…
現在英文課對我越來越吃力了,這個學期,我們在研究沙士比亞多戲劇,雖說古英文是優美的,但對我來說,真的什麽意思也沒有,我好不容易在英文課上找到一些興趣點,但現在照這樣下去,我真的是要墊底的節奏。在課上老師給出“羅馬”一詞,要讓我們討論,但我雖說是讀了不少曆史書,但是西方史我可從來沒有碰過。對我來說,這就隻是一個詞,什麽意思也沒有,來可以聯想到的東西都找不到。我現在上英文課簡直就是煎熬,我不懂,而且還不好尋求幫助,因為課上討論的時間太多,而給出的課題,都是積累型的題目,對我來說,除了不說話就什麽都不能做了。今天老師讓我們大家討論劇本,但是說實話,無論怎麽解釋,我就是不明白人物到底是什麽意思,而對於老師來說,也是竭盡全力向我解釋,但是對於我來說,這不是理解的問題,而是英語。我很抱歉和我討論的人,因為我沒辦法討論,我能做到就是沉默,沉默,還是沉默。我估計現在那女孩估計對我已經無語了,或者覺得我很傻…
我自己的女兒十歲,上小學六年級,因為她出生在英國,現在用英文寫上千字的文章已經不成問題,她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講英國曆史,三年級開始講莎士比亞,四年級開始講世界大戰,五年級正式開宗教課,但從幼兒園起就有講聖經,而地理課的作業方法也是從小就開始在演示版上貼貼畫畫,做表格,加注解什麽的,這些一脈相承的學科內容和教育方法,對英國本土的學生來說,到了中學學起來很輕鬆。然而,對於已經十三四歲的中國孩子來說,拋開非常有限的英語水平以外,很少接觸的西方曆史,宗教,文學等學科,以及需要閱讀大量書籍和做研究才能完成作業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當頭一棒。這個其實是做為中國家長應該想象得到的。這個孩子的以上表述是每一個中國孩子到這裏來必然會遇到的第一個難關,而這個難關是在還沒有完全習慣這裏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對父母朋友的思念還在難以自持的階段,是在要壓製自己的低落情緒,在陌生的環境裏尋找存在感的情況下,像山一樣擋在夢想前麵的困境,對於一個僅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要承受的實在太多,要做的就更多。這些如不親身體驗,必無法真正感到切膚之痛。
這就是我一直主張孩子留學的最佳年紀應該是11-13歲之間,在小學先呆兩年,把英文引上正道,等上初一,會輕鬆地多。當然,當父母的把那麽小的孩子送出來,有很多顧慮,這也是一個錯失良機的重要原由。
因此,多少年來,在墨爾文這樣的頂級私立中學裏,無數中國學生都經曆過這樣的階段,然而有意思的是,好像也沒有聽說誰最後沒法畢業,誰沒有考上大學的,那麽他們是怎樣過五關斬六將,順利到達彼岸的呢?
大概有兩種情況:
理想的模式:如果孩子從小在中國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和對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將是很快融入英國學術氛圍的製勝法寶。從初一課程配置來看,中國學生如果要在短時間裏惡補西方的文學曆史,地理宗教,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書看報。初一的這些課程還在很淺顯的階段,其實用不了多久,看幾本書就可以完全了解。最笨的辦法是先看中文的,有個大致了解,然後再看英文。剛開始看英文會比較困難乏味,看不了多久就困了,但如果能夠快速閱讀,懂個大致意思,逐漸地詞匯量在閱讀中自然積累(背單詞是很機械的做法。)到後來就和讀中文一樣,不知不覺中,輕舟已過萬重山了。而且,在墨爾文中學圖書館,有一些非常適合小孩讀的,比方說曆史書,把枯燥嚴肅的曆史事實用簡單有趣的方式寫出來,如果喜歡和習慣讀書的孩子的話,很快就能讀進去。在初一的閱讀表上,上百本書籍,按難易分類,按時間排序,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助學生堅持閱讀,這樣一個學期(三個月)下來,便會自然上道,並飛速地追趕著班裏的英國同學。從此以後,大家在同等的水平上地道的學習生活。有關墨爾文初一閱讀階梯訓練我寫過一篇博客:mccfriends2015.biog.ifeng.com/article/37846671.html
這樣的學習不僅在學術上給予孩子極大的幫助,而且可以從學習延展到生活習慣上對學生的很大的影響,比如說那位初一的孩子就有這樣的感悟:
讓我感到很值得學習的是,每一個課題和論文,老師都會給一個進度計劃表,上麵詳細的介紹了每個星期論文的進度,比如說第一個星期查資料,第二個星期開始列提綱,第三個星期開始寫,到最後一個星期,就是整體的修改和潤色。這樣下來,就不會有準備不充分一說了。我覺的,有時候,教育的不同就在於,人們總是在教別人時間管理,老師也在講台上心心念念的講,但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以身作則的引導,很多時候,下意識的好習慣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在將來的高壓環境下,被迫努力的。一個像我們手裏的表格,做出來隻需要10多分鍾,但真正有老師注意類此做法的,在中國近三十年沒有幾個,很多時候,我覺得變相的,用以身作則的態度來引導,要比在輔導班,段老師語文空講的學習方法要強的多。我寫這種大型作文其實很吃力,但時我想,隻要角度獨特,文筆清晰,應該就都是好文章,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皆一樣。
這位孩子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難,看似令人焦慮,哀憐的,但從一個更高的意義上來說,卻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鍛煉機會,這個機會是她真正地自主地麵對問題,尋求父母以外其他人幫助的主動行為。是培養堅強,耐性,勤奮,國外教育所倡導的‘grit’ 精神。現在的獨生子女,能在精神和生活上在這麽早就得到獨立鍛煉的不是很多。她在信中最後寫道:
不過我還從現在開始慢慢積累吧,在和別人不一樣的情況下,我因該學會朝前看,而不是回味原地,這樣做不僅會惹哭自己,還會喪失自信。在學校,每每上完英文,哲學,音樂課,我的心情都無比的沉重,而且在課堂上也很崩潰,我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既然享受著世界上最好的基礎教育,和無盡的學習資源,就要有舍有得,就要在異國他鄉,承受自己的離群和不同,學著接受自己的差異。雖然道理是這樣說,但是等到事情進行到眼前,雖然在就知道自己要掛,還是免不了又是眼眶一熱。但時往往這些事情,幾天後就會成為曆史,也許他人早已忘記,自己留下的,也隻是一個“英文很爛“的印象,但對我來說,也許就是走過的石苔。在英國的路還很長,也許在別人享受燦爛的年紀,我在摸索和尋找,但在將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當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像你們口中的xxx一樣,閃著光芒,聰敏的,不刻意的,獨特的,迎接自己的美好。
這種不斷思考,給自己打氣,不服輸的精神無疑讓我們對小她有了很積極的前景展望,加上老師和家長在各方麵的引導和支持,孩子上道是遲早的問題。
常見的模式:由於中國目前讀書風氣不濃,物欲橫流,學術之風喪逝殆盡,應試教育之風盛行,逐漸的導致上至家長,下到孩子,對手機,圖片比書籍文字有興趣。這樣一來,無論學校怎麽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沒有主觀能動性和讀書習慣的孩子,尤其是被手機上無聊的信息,圖片吸引,及沉迷於遊戲中等,不僅沒有在中文上得到一些益智逸趣的高雅學習,更是和真正的英文學習漸行漸遠。這些學生,對於學業如同麵對股票,不從興趣入手,光看如何不虧本,且能最大程度地獲利,於是把寶壓在中國孩子用小學水平就能打敗洋鬼子的數學上,中學期間放假回家再補補物理化學,數學跟著走就好,這樣的學習對英文的要求沒有那麽高,混上三年,(作業基本大段大段的抄,考試就按範圍大段大段的囫圇吞棗地背。)等熬到高中,大部分中國學生選擇數理化以及和數理化相關的經濟,商務,財會,工程等,加上靠考試得來的英語水平(不是真實水平)雅思分數,去了大學。墨爾文中學有沒有這樣的中國學生?有!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校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來引導幫助你,但最終的實踐者還是你自己。如果在墨爾文這樣的學校都不能借勢融入真正的英國學習生活,試想在那些中國學生成堆的地方,學校宗旨也是收錢送進大學的態度,那你的孩子如無強大的內外力推動,將毫無懸念地歸到常規類中。
這樣的留學最大的後患是縱觀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其實並沒有從本質上學到英國人的教育,思想理念和人生觀,沒看過基本正經的英文書籍報刊,沒有和英國主流人群有多少交道,相反的,大手大腳花錢倒是來得很快,在英國大學的宿舍裏看韓劇,在大街上和一堆中國同學泡中餐館,逛名牌商店…在英國留不下來,回國去又沒有什麽真本事;英文說得很爛,中文也不行了,周圍人推崇的留洋人士,其實卻是漂浮在兩種文化間上不來下不去的無根人,說什麽都說不到點兒上。這樣的畢業生在留學生大潮中正一波波地回到中國,人模狗樣的招搖,其實確實是富裕了的中國有一次造出的一堆廢鐵。和大煉鋼鐵時的情形頗為相識,那時是伐樹砍林集鍋碗瓢盆,現在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掙錢,一樣投資巨大,一樣損失慘重。所謂出國留學是為了報效祖國,沒有取得真經,何必西天路上走一回?以何報國?憑那一口涇陽腔?那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腦袋,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的態度? 奢侈腐化的生活作風?
一個變革的年代,一起留學潮,我們不僅需要財力,勇氣去改變自己,造福世界,更多的是需要最冷靜的思考,最科學的分析,最腳踏實地的選擇和最樸實認真的態度。 而這些真是中國目前最缺乏的。
也謝謝博主,借君寶地說說自己的看法:)
美國小孩從小學開始,有一個不同年齡段的讀書目錄。我小孩在公立學校小學一年級時,老師搞個“加強閱讀月”活動,要求小學生每周讀三十本自選的書。我當時急了,因為小孩周末去圖書館,一次挑三十本書,不太可能。需要我一周去兩次圖書館,而我當時非常忙。當然我們都做到了。小孩讀書興趣、速度明顯提高了。小孩在高中時,英文課的閱讀要求很高。高一時是十餘本不同國家、時代背景的文學作品,全部要求精讀,課堂討論,並且依小說,寫評論或者模仿風格寫自己的短篇作品,課堂演講。高中畢業每學年選修了現代文學、烏托邦文學、美國曆史和文學,還有俄國文學…。
中國人總以為美國中學數理化簡單。其實中國的高考是有上限的,美國的高中是無上限的。這是根本的不同。如果想要讀好大學,學生都需盡量往前趕。我小孩高一開始學微積分B, 畢業時學完了多元微積分,有的學生學完了線性代數。物理(力學、電學等),無機、有機化學、生物學,實驗課……。更不用說體育活動,義務服務……
你說:留學是來學數理化的。沒有修完這些課程,你沒文憑。
美國好的大學,無論什麽專業,需要完成必須的人文課程。小孩在一個頂尖私立大學讀數學,也選了古典希臘詩歌。學計算機專業的,選修了亞洲曆史、日本文化,心理學…
更重要的一點,美國私立中學是首先“育人”。品徳教育,以國家、世界為己任,去為縮小貧富、人類健康、環境保護等去努力。很像當年我是少先隊員時,牢記“我們是新中國的接班人”。 :)
如果是後者,那就得繼續,爭取成為一個英國通,今後寫寫英國人的思維模式什麽的;
如果是前者,趕緊轉學,中國曆史都沒整明白呢,學這麽多西人文化有什麽用?功夫下在數理化和現代科技上。
中國自己的教育沒做好,家長無奈選擇送子女出國讀書。苦了這代孩子們。偏偏國內宣傳又以為在歐美中學讀書容易,因為中國學生數理化好…誤導。以美國的初高中數學為例,要求用文字詳細表達論述定理,公式推理、分析,語言仍是最基礎的。理化、生物等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