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美國人對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最偉大的貢獻是發明了“美國夢”和“中產階級”—— 美國曆史學家詹姆斯·亞當斯斯在 1931 給美國夢下的定義是“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富足、更加充實。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努力獲取成功, 無論其社會地位或出身狀態如何。”美國被稱之為“夢想之鄉”、“機會之鄉”,吸引全球所有的大陸所有膚色的人飄洋過海來此尋夢、淘金。
最早成規模移民到美國的華人大概是當年修築太平洋鐵路的華工。但他們的美國夢卻是一場被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岐視迫害殺戮的噩夢。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尤其是隨著華裔移民本身素質的提高,華裔們大部分走出唐人街,告別中餐館洗衣店,進入500強大公司,成了資深技術骨幹或中高層管理者,躋身所謂的“上層中產階級 (Upper-Middle Class),”孩子進入長春藤名校,擁有深宅豪車… 貌似大部分人都夢想成真了。
但就象亞當斯當年說的,美國夢不僅僅是汽車和高工資,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美好、富足、充實”。美國夢另一麵絢麗的色彩是“機會”。機會不僅僅意味著順著公司階梯 (Corporate Ladder) 往上爬,機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歸屬感和認同感。而恰恰在這個機會上,美國夢變得越來越虛無縹緲。這塊廣袤的新大陸曾被稱為機會之鄉 (Land of Opportunity)。 但昨是而今非。
“基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是最廣為人知的貧富差距指標,且被塗上五顏六色的政治油彩,作為各政治派別狗咬狗兩嘴毛的利齒。其實基尼係數隻衡量各個社會階級或階層當前的財富占有比率。另一個在社會學界廣泛使用但卻並未被大眾熟知的社會發展政治經濟指標是所謂的“代間流動性 (Intergeneration Mobility)” 或“代 間收入流動性(Intergeneration Income Mobility)”,定義為子代在收入分布階梯中所處地位相對於父代的變動情況。這是社會學家經常采用衡量一個社會機會平等性的指標。正是這個指標美國在發達國家中墊底,在與美國同等水平的十個國家中,美國的代際收入流動性比其他八個國家 (包括澳大利和亞、加拿大、德國和英國等) 低,而與法國和意大利處於同等水平。
而更為重要的是,在近幾十年來,這種機會不平等在逐漸擴大。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逐步被縮小的機會差異如今存在逐步擴大的趨勢。這些意味著什麽呢?—— 這意味著現在的美國正在步中國幾千年的老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當年紅衛兵的豪言壯語“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在大洋彼岸卷土重來也似乎依稀可見。
本書不是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論著,筆者也非社會學家,無意對這一深刻複雜的社會現象作基於可靠數據之上的精確分析。在這裏筆者試圖通過幾位主人公的經曆,向大家講述他們尋夢的酸甜苦辣。讀者諸君若對此類課題有意,書中所附的文獻索引也許不無少補。
宇文博謹識
二零一四年九月一日,矽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