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鄧家院子 (8)------ 童年的遊戲

(2019-02-23 07:53:05) 下一個

  童年時,我們那一代人喜歡的遊戲有跳房子,彈珠子,擺角兒,騎竹馬,養洋蟲,養蠶等。其中,我們家3個小孩和院子裏的其他孩子常常在院子大門正對著的平壩上跳房子。由於砌成平壩所用石板的大小和數目剛好合乎跳房遊戲,所以隻要有機會,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遊戲的人要準備一個從河邊撿回來的大小適度的鵝卵石,放在8個房格子(左右各4格)的右列最下一個格子中,然後,用單腳(一般采用右腳)跳來移動鵝卵石,從第一格按照順序向上,一格一格地進入右邊最上方的第4格。再轉向左邊的第4格,然後又沿著左邊,一格一格地向下,直到最下麵的一個格子。如果能夠完成全部動作,即可選佔任何一個格子作為自己私有的房子,下一次跳房時,就可以在此休息。當然最好選遠一點的第4,或者第3格可以在跳動中間獲得必要的休息。參加這個遊戲,很需要體力,現在看來,這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

圖片來源中華網李家任先生《修房子》

https://3g.china.com/act/art/11159361/20160601/22777649.html

 

  彈珠子是男童喜歡玩的一種很簡單的遊戲,采用當時市場上出售的各種色彩的玻璃珠,把玻璃珠放在地上,我和陳開明等最喜歡在鄧家院子大門前的那個斜四邊形平麵上彈珠子玩。這一遊戲的要點是需要控製右手大姆指和食指控製玻璃珠的力量,準確地把自己的珠子推動出去,擊中對方的玻璃珠。

  擺角兒的活動是采用一本用過的書,而且不再使用的書,如過期的曆書。在書裏每一頁上,粘貼采用彩紙剪成的床鋪。然後,收集從紙煙盒等印刷品上的彩色人像,用剪刀仔細沿著人像邊緣修剪。如果隻有人頭,就還需要另作衣服配對。每一個床鋪,配一個人像。這種遊戲,既可自我娛樂,亦可集體遊戲,互相 “請客”,交流各人的收藏品。

圖片來源佛山市博物館大英煙公司《市集生活》煙卡

http://www.foshanmuseum.com/wbzx/wbzx_disp.asp?news_id=6608

 

   雖然江安沒有電,但是偶爾在夏天的時候會有電影看。當時設在東大街禹王宮的傷兵第三教養院提供從外麵派來的流動電影隊為傷兵演出,也對外售門票,然而由於我們家經濟並不寬裕,很少看電影。有一次,父親帶我晚上上街漫步,路過禹王宮,正值電影即將散場前的時刻,開門任人進出,父親和我趁機溜進去,看了電影完結前的最後一點片段,父親說這是“看月白”電影。那時候的電影,都是黑白無聲片。有一個轟隆吼叫的柴油發電機在提供電源,所以,也隻能夠是無聲電影,才不會受到柴油機噪音的幹擾。童年時,我和三哥還是看過幾部武俠電影,如《荒江女俠》,《柳二官大鬧二龍山》,《銀槍盜》等。影片中驚險的打鬥場麵,飛簷走壁的逼真表演,的確扣人心弦,令人如身臨其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比起舞台戲,更加精彩。一些特技場麵,如二龍山的法師派一個殺手去刺殺柳二官,殺手變成一個很小的人,爬到柳二官的頭上,這情景讓童年的我,感到十分神奇,簡直是匪夷所思,因而對於電影充滿了崇拜。

 

圖片來源百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D%92%E6%B1%9F%E5%A5%B3%E4%BE%A0/7471989

 

  除了電影,每到夏日,會有形形色色的商品廣告團,從長江輪船上下來,伴隨著熱鬧的吹奏樂隊,從北大街一直遊行到縣城的各個街道。引人注目的廣告頗吸引人們的圍觀,當然,也是我們童年時代的一個看點。我至今還記得有一個很高個子的男子,在鼓樂聲中,手舉著“白金膏”的牌子,穿過北街時候的有趣情景。有時候,從外地來江安的一些劇團也在縣城的公園舞台或其他地方公演賣票。有一天晚上,父親采用一個長梯放到鄧家院子右邊的花台上,梯子上端就斜靠在花台緊接的高牆之頂端。父親扶著我小心翼翼地爬到牆頭上,就可以看到公園舞台上正在進行的表演了。不幸的是這一幕被我的小學同學從下麵走過時看見了,他們競然哄鬧起來。次日上學時,我感到非常尷尬,內心很覺不安,總有一種負疚而心虛的感覺。當然,這類事件隻能夠發生在國立劇專於抗戰勝利遷出江安之後。在此之前,劇校在江安可算得上是首屈一指,唯我獨尊的地位。

圖片來源宜賓新聞網

http://www.ybxww.com/jiaoyu/html/201708/285476_6.shtml

 

  有一年,江安縣城也出乎意料地組織了一個臨時拚湊起來的川戲班子作為“唱會戲”,據說有的演員還是從叫花子當中挑選來的。不管怎樣,連續不斷每天下午和晚上的大本川劇就在穿過小十子口後往東的那條巷子進去大約100公尺左右的火神廟的舞台上開演了。火神廟的舞台很高,位於大門之後。進門後,就要首先經過舞台的下麵。如果在開演之後才入場,就要領受來至頭上方的巨大震動和震耳欲聾的川劇大鑼聲,加以武打帶來的灰塵。再往裏走,對著舞台,有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平壩就是觀眾席了。觀眾席被分成三個區域:正對舞台的石板壩子裏空無一物,是沒有任何可以使人坐得下去的條件的,但是,觀眾無需付費買票;石板壩子的兩邊被欄起來,並搭有涼棚,安放一些茶桌和長板凳,進去的觀眾必須買票買茶。對於我和大多數人來說,雖然不要錢就可以看戲,而且還在最好的中間位置。但是,必須站著,和很多人擠在一起,頭頂烈日,汗流浹背。尤其是小孩子,由於個子矮,還必須早點去,佔一個靠前麵的地方。盡量地仰著頭,伸長了脖子,從無數的人頭縫隙之間,左右移動自己的頭部,以期尋找最佳的視角。盡管很辛苦,我還是被戲中的曆史故事迷住了。從大本的川劇中,我深深地沉醉於那些歌頌正義必勝,邪惡必敗,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曆史故事,如《定軍山》、《藥茶記》、《楊家將》等。

圖片來源宜賓新聞網

http://www.ybxww.com/jiaoyu/html/201708/285476_6.shtml

  為了減少酷暑的影響,母親找了一件紅顏色的運動員背心給我穿著去擠在人堆裏看戲。但是,下午看完後,背心已經被汗水浸透。為了趕著去看晚上的戲,特別是白天和晚上的戲常常是有關聯的上下本連續劇,就更有些緊張。必須把背心洗幹淨,然後曬幹,才能夠再穿著去看晚上的戲。為了抓緊夕陽西下前的寶貴陽光,我站在晾曬的背心旁邊,隨著夕陽移動的方向改變晾曬背心的位置。皇天不負有心人,背心總是能準時完全晾幹。

  看完戲回來後,我常常餘興未了,繪聲繪色地逢人就講川戲裏的故事。不過,在我的印象裏,好像當時沒有多少能夠和我產生共鳴的知音。在唱會戲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我大概是鄧家院子裏唯一的獨來獨往獨心知的看戲迷。不過,在童年時代,這起碼是我接受到的最生動有趣的文化藝術和中國曆史的啟蒙教育了。

  2014年10月八妹善渲在江安火神廟門前及院內戲台下留影。戲台還在,有欄杆及戲台前的雕花為證,但是台上台下都改建成了老百姓的居室。
 

  我在高小和初中讀書期間還逐漸產生了一種愛好:讀小說書。在我們家兼作存放米櫃子的那間臥室窗外,經常堆放著一大捆一大捆的“篾白”。江安盛產楠竹,工人將表層堅實光滑的部分(篾青)與深麵黃白色的部分(篾白)分離後,就作出這種一大捆一大捆的篾白,我們當地人稱之為“篾屎”(江安土語),在縣城市場上出售作為家用燃料。這些堆放在地的篾白叢,發散出來新鮮的氣味,頗令人心曠神怡。我有一種仿佛置身於野外森林裏的感覺。我就在這個美好的環境中,利用每天清晨的時光,閱讀一些有趣的小說,諸如《征東全傳》,《征西全傳》,《羅通掃北》,《說唐全傳》,《西遊記》,《白話西廂記》,《紅樓夢》,《人猿泰山》係列,….. 等等。當時由於我不知道從什麽地方以及如何辦理借閱小說書的途徑和方法,所以,隻是手邊能夠找到什麽書就讀什麽。有時對於比較長篇的小說,如《紅樓夢》,看完了一本以後,常常就需要等待一些時間,托人去借。媬媬還幫我從她家的老書庫裏找了一些不連續的線裝書《石頭記》。即便如此,我當時也沒有按照順序把《紅樓夢》一書讀完,直到多年以後,我在成都讀大學二年級時,才花錢購買了全套三冊的《紅樓夢》,得以從頭到尾地讀了一遍。今天的人們讀書就容易的多了,除了大大小小的圖書館,還可以上網下載各種書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