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金門大橋情懷

(2020-09-12 06:26:02) 下一個

提起舊金山,人們自然會想到那座跨越舊金山灣和金門海峽的橘紅色金門大橋,它連接舊金山與北邊的馬林縣。毫無疑問,舊金山的城市象征金門大橋,因其新穎的結構,超凡脫俗的外觀及耀眼的橘紅色,被美國建築工程師協會評為現代世界奇跡之一,它也是加州甚至美國的著名地標。

金門大橋於1933年動工,用了四年時間,十萬多噸鋼材及三千五百萬美元建成。如今它雖已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但依然是世界上最上鏡,最著名的純鋼結構懸索橋。完美而又科學的設計成就了金門大橋,即使遭遇強風和地震的時候,大橋的中心部分仍可承受九米的搖擺。1989年,舊金山發生6.9級大地震,造成舊金山的另一座大橋,海灣大橋嚴重受損,而金門大橋則安然無恙。大橋的橘紅色橋身被認為被稱為“國際橘”,它既與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霧中,彰顯其魅力。

舊金山自從歸屬美國以來,一直是美國最重要的太平洋入境口岸,19世紀中以來,成千上萬的華人,其中也包括我,滿懷美國夢,遠渡重洋,從這裏踏上了新大陸。我曾多次造訪金門大橋,每次到此,都會感受到心靈的震撼。8月20日,是我抵達美國的周年紀念,我再度踏上金門大橋,感受它的魅力。

再次走上金門大橋,不經意想起初次參觀大橋時的情境。多年前來美國留學,就是由舊金山進入新大陸,記得飛機將要降落舊金山機場時,正值晨曦微露,從舷窗向外望出,橘紅色的金門大橋是如此耀眼,讓人著迷,我對未知世界的忐忑心情,頓時變得輕鬆起來。

叔公早早就在機場等候,接到我後,立即帶我去參觀這個著名的景點。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金門橋的情景,抵達時,濃霧掩映下的橘紅色橋身,若隱若現,給大橋平添了一份神秘感和朦朧美。直到從訪客中心出來,霧氣逐漸散開,終於露出橋身的廬山真麵目,壯觀、雄偉、且光彩奪目。

多年之後,我在舊金山灣區安家樂業。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我叔公已然逝世,我曾獨自或與家人遊覽金門大橋多次,如今再次舊地重遊,大橋風采依舊,心中卻多份傷感,憶起叔公的仁慈和教誨,懷舊之情油然而生。

此前造訪過大橋多次,都是在觀景台停車看橋,這次特別走過大橋,近距離目睹鋼柱、鋼索和橋身的雄姿。大橋兩側,有人行步道及自行車道,橋塔高227米。

碧海藍天映襯下的橘紅色金門大橋,格外美麗。

大橋南端的Vista Point, 有大片停車場, 訪客中心, 咖啡店、大橋鋼纜的介紹及教育展等。

壯觀的橘紅色鋼纜。

約瑟夫•斯特勞斯是金門大橋的總工程師,並被授予金門大橋之父和二十世紀最偉大橋梁工程師的美譽,大橋橋頭有一座雕像,是1938年施特勞斯逝世後,他的遺孀出資設立的紀念碑,上麵鐫刻著:“Joseph B. Strauss, 1870-1938, ‘The Man Who Build the Bridge’” 。他的功績,不僅僅在於最初的建橋構想來源於他,而且他主持了大橋的施工建設,並且花了十年時間遊說加州居民,籌集資金興建該橋。

該橋的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決定藝術造型和顏色的艾爾文•摩羅,進行複雜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裏斯,橋梁設計師裏昂•莫伊塞弗。

建造時的照片

離開觀景平台,步行一小段路來到大橋南端東側下方的Fort Point National Historic Site, 這裏曾經是守衛大橋官兵的堡壘,也是仰望大橋全景的好去處。

還有其他幾個地點可以觀賞金門大橋美景。

從Crissy Field 拍攝的金門大橋

從舊金山天涯海角(Land End) 拍攝的金門大橋

從大橋南端西側拍攝的金門大橋

從大橋北端的馬林縣拍攝的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百看不厭,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陰晴雨霧,無論是近觀還是遠眺,它永遠向世人展示的是一副雄偉壯觀,自然與人類相融的唯美畫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迴瀾閣' 的評論 : 同喜歡金門大橋,不愧是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新穎的外觀,及耀眼的橘紅色,配上舊金山灣,宛若一幅天人合一的畫卷。
迴瀾閣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很喜歡這座大橋,每次去舊金山必看一下。在橋上才能感受到人類的偉大。
向當年參與建設大橋的所有的建設者們致敬!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嚴惠姍' 的評論 : 謝謝您對金門大橋的?充介紹。
一切美好源於夢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亮亮媽媽'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讚美。在我眼裏,金門大橋百看不厭。
嚴惠姍 回複 悄悄話 大橋於1933年1月5日開始施工,1937年4月完工。
舊金山地區的選民們以自己的住宅、農場和公司為抵押,發行了最初的3500萬美元的工程債券。1977年,最後一筆債券被付清,其中3500萬美元的本金和3900萬美元的利息全來自過橋費的收入。
亮亮媽媽 回複 悄悄話 讚讚讚!美拍好文。去過一次,可以說是圓夢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