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2)
2025 (3)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屬於母親的節日。這是一個溫柔的日子,一個讓全世界都放慢腳步、用心感恩母愛的日子。
母親節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人們為崇拜母神而設節祭祀,後來逐漸演變為一個全球共同紀念母愛的節日。而在中國,自古就有無數關於母愛的動人故事。從“孟母三遷”的用心良苦,到“嶽母刺字”的教子深情,都訴說著母親無聲的堅韌與偉大。正如詩人孟郊在《遊子吟》中所寫:“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愛是一種無需回報的給予,是涓涓細流卻匯聚成大海的深情。而在藝術的世界裏,母愛同樣被反複描繪、深情詮釋,無數藝術家將心中的溫柔傾注於畫布上,讓世人得以一窺那最樸實卻最震撼人心的情感。值此溫情時刻,謹以我所欣賞過的幾幅經典畫作,向全天下的母親致敬。
《洗浴》
美國印象派女畫家瑪麗·卡薩特的《洗浴》創作於1890年代,是她藝術生涯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如今被收藏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不同於宗教題材中理想化的聖母形象,卡薩特描繪的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為女兒洗腳的母親。溫暖的光線、安詳的表情,以及那種無需言語的親密,使這幅畫充滿溫馨。作品中充滿了母愛之情,加之色調明亮溫暖,處處充滿陽光及溫馨可人的幸福之感。母親彎腰、仔細擦洗的動作,是日複一日的平凡瞬間,卻也正是這種平凡,構成了我們最難忘的回憶。
《喂食》
法國現實主義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的《喂食》,被收藏在法國的羅浮宮。它描繪了一個母親在貧苦的農村家庭中,一勺一勺地喂養三個孩子的情景。孩子們安靜坐在門檻上,依次等待母親的照顧,屋外遠處,是在田地裏勞作的父親。這幅畫沒有華麗的色彩,也沒有戲劇性的情節,卻真切傳達了母親在艱難歲月中依然守護孩子的溫暖力量。是母親,讓生活有了希望,讓孩子在困苦中依舊感到被愛。
《梳頭》/《尋找虱子》
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特爾·博赫((Gerard ter Borch)以細膩著稱。他的名作《梳頭》幅畫收藏於荷蘭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它描繪了一位母親正在為孩子仔細梳頭、尋找虱子的情景。畫麵整體靜謐溫馨,展現了母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在當時的荷蘭社會中,虱子梳象征的不僅是外在的整潔,也寓意內在的純潔與家庭教養。這幅作品以溫和的筆觸,傳遞了深厚的母愛與道德價值,穿越時代依然動人心弦。這三幅畫作皆為室內場累,色彩柔和,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溫馨瞬間,生動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關愛與嗬護。畫麵情感細膩,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情與姿態,傳遞出母親的溫柔與耐心。
母親,孩子眼中最初的世界,我們一生可以依靠的港灣。西班牙畫家達利曾深情地說過:“母親是淨化我靈魂的人。”而但丁更寫道:“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世上有一種最美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願每一位母親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都能感受到子女最深沉的愛與感激。祝願天下所有的母親們像綻放的康乃馨,永遠芬芳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