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上真有一處風景,可以用“靜謐”與“夢幻”來形容到極致,那或許就是荷蘭羊角村(Giethoorn)。第一次聽說羊角村,是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張照片。照片裏的村子安靜得像一幅畫:清澈的河水、拱形的小橋、茅草屋頂的房子,還有一艘艘小船緩緩劃過水麵。當時心裏就想,有一天要親眼去看看這個地方。這次與先生前往荷蘭旅行,特別安排了一天,把這座“荷蘭的威尼斯”列為必訪的一站。
羊角村已有700多年的曆史。最初由修道士開墾沼澤而成,這裏曾因豐富的泥炭資源吸引人們聚居。泥炭開采後留下了天然的水道,人們依水而居,建起茅草屋與小橋,逐漸形成如今“無車村”的獨特風格。村名“Giethoorn”意為“山羊角”,源自早期村民在泥炭層中發現的大量野山羊角化石——一個既質樸又帶點神秘感的名字。如今走在羊角村的老地段(如Bovenwijde),仍能見到許多保存完好的蘆葦屋、木橋與錯落有致的花園,曆史的影子就這樣悄悄地隱藏在村中的屋簷和河道的倒影中。
羊角村在荷蘭的中北部,離斯坦因韋克(Steenwijk)不遠。交通其實不複雜,從荷蘭的各大城市坐火車到Steenwijk,然後轉乘70號或270號公交車,大約二十分鍾就能抵達村口。雖然是旅行中一個平凡的早晨,我心裏卻有點小期待,覺得像是要走進一個童話世界。一下車,羊角村那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就撲麵而來,沒有喧囂的車輛,沒有城市的節奏,隻有水流、鳥鳴,還有腳下咯吱作響的木橋。
我們到的時候正值淡季,天時晴時陰,空氣微涼,太陽偶爾露臉,村子裏也沒有太多遊客,顯得格外安靜。村口隨處可見租船的小店,不過我們這次沒有選擇坐船,而是決定沿著水邊小路慢慢走。其實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更多,也更貼近村子的節奏。沿著河道走,眼前是一排排臨水的小屋,屋頂用茅草鋪蓋,我們還看到有幾家正在更換茅草屋頂,窗邊是開得正盛的花朵,紅的、黃的、紫的。不計其數的小橋橫跨河道,一艘艘小船靜靜停在屋前,像是等待主人下一次出發。我們邊走邊拍照,有時候也隻是停下來看一會水麵上晃動的倒影,什麽也不說,卻覺得很滿足。
羊角村雖然小,但村裏有一座不大的博物館,我們從門口經過時看見有幾個遊客在拍照,不過最後沒有進去。倒是路過村中一間老教堂時,輕輕推門而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座教堂建於13世紀末,算得上是羊角村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外觀樸素,紅磚結構,裏麵空間不大,但寧靜而莊嚴。我們坐在木椅上歇了一會兒,四周一片寂靜,隻聽得見外麵風吹草木的聲音。溫柔的光線從彩色玻璃窗透進來,在地上留下五彩的光斑。
羊角村沒有可以通車的道路,這使得它與意大利的威尼斯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因此也有了“荷蘭威尼斯”的稱號。不過與威尼斯的恢弘大氣不同,羊角村以她那份寧靜與自然,將人輕輕拉入慢生活的節奏。
逛著逛著,中午也快到了。我們在河邊找了一家臨水的餐廳,點了些簡餐、甜點及熱飲,座位就在水邊,腳邊就是一條靜靜流淌的水道,不時有小船劃過。因為不是旺季,店裏人不多,服務生很有耐心,氣氛也很放鬆。我們一邊吃飯,一邊看著窗外的風景,覺得這樣的旅行節奏正好。
由於社交媒體的傳播,羊角村近年迅速走紅,成為遊客喜愛的“打卡勝地”。幾乎到荷蘭旅行的遊人都想親眼看看這座“水上童話村”。知名度帶來了觀光效益,村民的收入來源大幅提升,有人經營船隻出租,有人改建房屋為民宿,也有人在自家小花園旁開起了各色咖啡館及小酒館。遊客源源不斷地到來,為這個村落帶來了新的活力。但盛名也帶來了不少麻煩。在旅遊旺季,狹窄的水道會出現“船堵”的奇景,小橋上更是排滿了拍照的遊客。極少數素質欠佳的遊客,隨意進入村民私宅的花園、留下垃圾……這一切讓原本安靜生活的居民倍感壓力。幸好,我們來時不是旺季,村子依然保持著它最原本我想像中的模樣。沒有喧鬧,也沒有排隊,隻有鳥語花香,還有這座水上的小村莊。
下午的天空變得晴朗起來,我們從村頭走到村尾,走走停停,水麵被夕陽染成一片淡金色,小船陸續歸來,橋下的倒影隨著波紋晃動。風輕輕吹過水麵,吹過屋頂,也吹得人有點舍不得離開。羊角村不是那種讓人驚豔的地方,也是沒有宏大的景點或曆史遺跡,但它的每一條水道、每一座橋、每一幢房子,都像是在輕聲說著“別急,慢一點”。
村中農戶的馬場
村民依水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