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開心

盡興無遺憾,幸福事業家
個人資料
尤其開心US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如何融入?

(2022-07-16 16:42:18) 下一個

特別感謝公眾號《皮皮蝦》博主皮皮蝦大哥在我出發前一晚發布這篇文章,配圖很好玩兒。以他豐富的人生閱曆,一定了解如果女童軍旅行(National Trip)回來再發布,以我的敏銳,可能改動幅度會比較大。 當從一句英文不懂,到和各時期移民的本土出生的移民後代(孩子和家長們)朝夕相處;當接觸到二戰日裔集中營長大的移民4代與美國本土的深度融入;當接觸到科威特生長的孩子因戰亂14歲移民美國後的一路經曆直到安居樂業,勾畫的100年移民線條已經相當立體。此時再談如何融入,一定會更加有參考性,會和先前很不一樣。美國,如何融入,是係列問題呢~

(回複上一篇讀者留言:關於如何創造經濟生活,更好的融入,這個問題非常關鍵且務實。請參考即將開篇的創業係列。創業係列很不好寫,因為需要經曆,更需要有真實案例長期跟蹤,才具有引導的可行性。這次旅行遇到各族裔成功的商業模型支持加強了信心,即將開篇。敬請期待)

7/16/2022 尤其開心 ,Girl Scouts National Trip歸來後

原文:

很多人都記得五年前我寫的《美國,留下還是撤離》,當時有十幾萬的點擊率,有留言說也許可以出續篇。五年後的我COVID剛痊愈,滿血複活有力氣惡作劇了,耶!


6、7月是美國青少年各種賽事國家級比賽的決賽季,我們家還沒到達這個水準和年齡段,加上有傷病,休息一陣子。

決賽之後就是各自的家庭旅行,所以飛去決賽之前,老美和日裔隊友家長短信我互動和問候,很受感動,也很感恩。這是我們一家四口完整參賽的第一個賽季,也是所有團隊成員彼此熬過艱難的疫情一起參賽的第一個賽季。在這樣一個被隊友們惦記的早上,也許確實應該寫點什麽。

美國,停留還是撤離?比對五年前一模一樣的命題,選擇題變成了判斷題,或者說變成了程式敘述題。

   第一段   

五年前:暑假將至,身邊許多人大采購準備回國度暑假。好像放飛的燕子回巢一樣,難掩的興奮和期待,放假了!回國了!

五年後:暑假已至,身邊許多人準備回各自的母國度假。好像放飛的燕子回巢一樣,難言的興奮和期待,放假了!回國了!台灣的回台灣,韓國的回韓國,日本的回日本,土耳其的回土耳其... ... 中國?盼望,待定(遙不知歸期)。

本文的前提是,這五年間作者回過中國大陸;定居在美國西部;有前往東部采集過素材;有在美國本土豐富的探索經曆;有長期跟進陸續來美定居的新移民的一手素材。這些新移民的時期、地區、工種、背景、國家各異,整理起來挺豐富,定居下來就會了解這些對於喜歡自駕的育兒期家長們是共同經曆,並非特殊經曆。美國社會對移民全開放,不了解不是社會不開放,而是自己沒學會享用這些自由。換句話說,同樣一片天,每個人對自由的界定和理解,享受自由的幅度和維度不一樣(鑽牛角尖兒的特殊領域的除外)。

既然回不去,就不是去留的問題,而是如何留下來的問題。所以,本篇更準確的定義是“美國,如何停留和融入”。

   從同一個角度來寫   

1、從年齡層麵講,高中來美,如今大學畢業二十幾歲的學子,回國還是留在美國?

=> 這問題要兌換成:高中來美的孩子,要如何適應美國生活?

與所有古往今來的移民不同,作者的移民生活入門方式是組織青少年及其家庭一起做義工,體驗生活。即,在二次人生開始的30多歲,剛剛開啟移民生活時自動降檔十幾二十歲,與高中生同步。高中階段來美,絕大部分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絕大部分都可以進入不錯的大學,但就其專業來說,絕大部分留學幾年後成為頂尖學子的概率不大,絕少意外。

高中生活非常緊張有序,美國孩子對未來的選擇從高中開始。高中就是各種體驗和練習(俗稱玩兒),為適應大學生活做準備。也就是說,本土孩子已經做了大量演練。正常中產家庭長大的孩子,高中前已經具備基本的社會生存技能,對社會的運作和各種係統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建立了基本的銜接。公立學校高中之前機會均等開放,經過幾輪不著痕跡的篩選,選擇高中時會有足夠信息支持,高中階段就已經逐步有了劃分社會階層的雛形。  

這個階段,在完全不同係統裏長大的孩子想成為這群孩子的一部分,怎麽破?理智思考:成為領袖完全不可能,盡量靠近和同步,放大優勢,慢慢淡化劣勢,逐步融入。融入絕對不是可以速成的功課,是二代甚至幾代人的功課。但凡準備速成,都好像給自己架設空中閣樓,危險且異常艱難。唯一可行的是通過反複訓練,想辦法在標準化領域占優:也就是數、理、化等技術領域盡可能占據優勢。這個比較快,標準相對明確。所以中國出來的留學生高級碼農和高級金融分析師占很大一部分,但頂尖人才仍寥寥可數。

人文的融入和生活需要大量閱讀和大量實踐,即實務操練來融匯。這對於擅長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來說是絕對弱項。怎麽破?參加社團活動,自己組織社團,服務社區,大量義工。每周6小時以上體育運動。最好參賽,在競技中強壯體魄,鍛煉心智,最好參與賽事的組織與服務。美國的高中生在繁忙的學習與各種運作之餘,每周運動10小時以上的孩子非常普遍。職場人士也不少見,各種會玩兒,絕對是混職場的優勢。

毋容置疑,健康的身體帶動意識的變化和作息,見識和經曆決定決策方案。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和大量體育運動來熟悉係統,共同成長並逐漸融入,從而衍生共同話題,建立緊密連接,最終成為強壯獨立的個體。獨立個體之間的互助與依賴,結構更加穩固。如果是寄生關係,而非共同成長,早晚有一方會被過濾。

2、三十多歲、有孩子的年輕父母留下還是撤離?

為了孩子,留下!!!(最好生三個,三個孩子的家庭結構穩固,更加獨立)

小孩從圖書館開始;父母從成人學校=>社區大學開始;一家人從社區公園=>County公園=>州立公園=>國家公園開始,把孩子放出去,把自己放出去。

這個階段作者本人有足夠話語權,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分享。三十幾歲最關鍵的事就是生育,沒有之一。這決定了男女關係,婚姻質量,職場、創業與未來,甚至決定生命質量,決定一切的一切。這期間在一起的男女伴侶,無論婚否都一定要慎重考慮這件事。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可以取代陪伴新生命的成長與傳承帶來的生命價值。

如果不是生理上特殊原因,孕育生命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人的基本權利與最大的生命祝福。正常的男歡女愛,決定留下彼此的孩子,是對彼此價值的肯定與尊重,是動物界繁衍的正常模式。文明再進階,科技再發達,生命的延續,優質人類的存在也是文明的大前提,沒有之一。之後才是以什麽樣的方式存在和生活的問題。  

結婚生子、成長繁衍是被認可的正常順序,那麽“我想和你要孩子”,“想要你做我孩子的爸爸/媽媽”,這類表白是比“想要和你結婚”還要直白的生命訴求。在AI成為關鍵詞的當下,要孩子更是基因繁衍的基本行為和對彼此的肯定。相比之下共生共存需要責任和分擔,結婚是社會性需求,愛情是靈魂契合的奢侈品。

美國社會對這一點的理解非常充分,所以對孩子的保護相對全麵。當然,美國也不完美,但在成人學校,作者接觸過有關虐待及保護兒童與弱勢群體等一係列法律法規,也學習到侵犯與自我保護的界定與求助係統,感歎美國龐大細致的保護和保障係統、整個社會從無到有持續不斷的努力和改變,以及社會資源傾向弱勢的分配。所以,選擇在美國育兒育己,恭喜你,早點踏實下來,會越來越感恩。

這個階段怎樣做到全麵體會?這從找什麽樣的人做自己孩子的父母開始:找到彼此關心和對孩子負責的伴侶,這個伴侶要懂得愛護自己(愛自己和自私是兩個概念),有獨立生活能力和相對成熟的思想觀,生活自律,有一定的經曆,最好成長於健全的生活環境。學曆可以是參考項,但不必是絕對項。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普遍在三十歲以上。因為,即便在不健全的環境長大,在獨立過程中,這個年齡段也具備自我修複、逐步調整童年原生家庭各種隱患的能力。   (轉發請注明原創文學城wenxuecity 博主 尤其開心)


=>之後進入嬰幼兒期與嬰幼兒期父母階段:美國最好最普遍的資源全部對公眾開放。首先是社區圖書館,全美任何一家社區圖書館全部對公眾免費開放,通常距離不超過十五分鍾。無論年齡身份都可以去圖書館看書。美國的圖書館也許其貌不揚,但圖書可以跨區借還,成人借閱區和青少幼區無痕劃分,孩子的活動範圍不設限,但又明顯對孩子有保護。從出生開始對不同年齡階段開設不同活動,隻要和生命有關的銜接這裏全部找得到信息,嬰幼兒出生後坐在提籃裏就可以在圖書館裏長大。五歲開始接受公立免費教育,那之前如果不送幼兒園,專注在社區圖書館的係統和信息已經可以滿足基本的育兒需求。

我永遠都無法忘記,在我家老大在國內出生的城市有一座嶄新的5A級圖書館,館長是退伍軍人。那裏不允許嬰兒進入,五歲之後才可以在父母的賬戶下辦理圖書副卡,每次限三五本(記不清了)。我成長的環境,自己家裏和學校就有小型圖書館,而我的孩子出生在物質條件豐富的魚米之鄉,3歲還不能自如進出那樣的環境。來到美國後,3歲多進入的第一家圖書館雖然並不嶄新漂亮,但被告知可以為孩子直接辦圖書卡,而且每次可以借50本書。十年過去了,那時的震撼與感激記憶猶新。我家孩子初升高,剛剛夠資格在圖書館工作就遞交了申請。所以這個暑假為社區圖書館做義工,並且麵試成功,將成為下個學年的圖書館學生委員,對圖書館青少年部事務的預算和活動安排等事項有投票權。  

三十幾歲的父母:從成人學校開始,而非社區大學(另見科普文)。建議至少讀一個學期的成人學校。成人學校免學費,不記出勤,對於生活適應期是非常好的過渡。重要的是,從這裏開始了解教育係統和基本的職場入門兒分類,接觸各種族基礎人群,分辨發音,與社會建立基本銜接。美國的成人學校有大量預算支持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融入美國文化。

在這裏完成基本的自我保護類法律,交通規則,城市規劃,三權分立,政府職能,公民教育等教育,規劃未來職業方向都是最基本的入口,是最佳的初識美國和通識教育基地。

如果有能力,可以同時讀社區大學(CC), 之後可以到四年製大學再讀兩年=>研究生院。期間考取各種執業執照,持照經營。

每周工作生活之餘,拿出時間從事社區服務義工,建立與社會的銜接,了解社會運作。

放心,不要怕語言不好,不要怕,所有人都非常nice。成年人,尤其育兒期的年輕父母,走出去是融入的第一步。(海外文學城wenxuecity博主 尤其開心USA)


參考:決定定居的第一年,作者本人的義工時間是1,000小時,第二年500小時,之後每年在100~200小時之間。一開始周末睜眼睛就帶倆孩子去圖書館,去附近公園探索,去海邊,去義工。練車,熟悉地理,體驗生活,感受自然變化,又可以讓初期先去上學的孩子爸爸不被打擾充分休息,一舉多得。美國社會大部分機構都有義工機會,這也多少彌補了初期橫跨兩地,能力不足導致的職業落差。

3、四十幾歲的父母,送孩子出來讀書,在身邊陪伴孩子,孩子進入大學之後定居還是撤離?

當我逐步步入40歲,會發現人確實有體能極限,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功課。

30歲~40+是育兒黃金期,也是創業的黃金期,事業的黃金期。這個時期開始的移民在美國從頭開啟職場生涯,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設。在育兒過程中會有大量具體的信息帶來新的啟示,也會有來自全方位的支持,感受到來自社區和社會的友好。走出去用心體驗,為孩子和家庭考慮周全,也給自己機會開啟全新的人生。

在任何國家,除非是使命般的追求,40歲末50歲+的精力和體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先期鋪墊,從頭開始創業已不大現實。就算有足夠的先期鋪墊與資金支持,也不十分適合創業。想辦法資產增值,或者在原有領域深耕更加務實。這個階段除非迫不得已,無論去留,一定求穩,對新移民更加如此。如果選擇放手,讓孩子成為第一代移民獨闖新世界,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持。這孩子是那個家族裏單槍匹馬開創新世界的人啊!生活第一,健康第一,不要給家人添麻煩,不要給孩子添麻煩,做力所能及的事,盡量享受生活,不要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補充:經常會看到有一種直達真理似的表達:孩子小時候和老美孩子玩得挺好,長大後還是和自己族裔,和亞洲孩子玩得好。怎麽破:這個問題的症結不是孩子,而取決於父母。父母的社交圈決定孩子的社交圈和見識麵。家長和老美家長之間沒有銜接,沒有建立家庭之間的互動,沒有與社會係統的良好互動與銜接,沒有與社會建立共生關係,孩子的生活中這部分就是缺失的。孩子在生活中與老美的生活沒有銜接點,怎麽交朋友?  

生活永遠第一位,學校教育是家庭和社會教育的補充。家庭生活裏沒有的,孩子就是第一代,從頭開始。如果孩子沒做到,孩子的孩子就是從頭開始的第一代。移民生活是長期融入的過程,定居二十年以上,隻不過是一代人的成長期,這也不過是判斷融入與否的起點。

4、語言學到什麽程度才算不辜負留學生活,算有優勢?

有了前麵三點,去留不再是問題,停留就必須要學習語言。語言和文化不是一個概念,語言不好不是文化不融入的借口,語言再好也不可以省略文化共生的過程。語言,學無止境,可以慢,但不要停。大概率地講,一代移民的語言不可能超過孩子,文化理解和行為自如不可能超過孩子。陪伴孩子,感恩孩子,孩子是一代移民最好的家庭教師。孩子絕對是一代移民家庭的加分項。孩子是一代還是1.5代,取決於父母的融入程度。


美國是移民國家,開放而包容。包容到即便自己不愛惜自己,搞到傾家蕩產,把好好的家人搞到生不如死,隻要展現求生欲,展現對生命積極的一麵,全社會都會給予支持,仿佛“上輩子拯救銀河係的宇宙超級英雄一樣”,一定給予大大的讚許與鼓勵。學校教育更是如此,老師擅長鼓勵點讚,以至於初來美國的中國家長都經曆過深深的疑惑:老師嘴裏的孩子果真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上一篇到續篇的這五年來,本人沒有看到一例定居美國二三十年日子過不好的移民家庭。在這樣的社會,如果停留五年仍未決定去留,是自己把自己被動編外化,不是美國社會的問題;如果停留十年仍然覺得邊緣化,那要問問自己是否為這個社會,這個社區做過什麽,付出過什麽;如果停留二三十年還沒能把心定下來,尚未有安定感,那不是過去在國內有多好,而是要問問自己和自己相處的怎麽樣。自己不愛惜自己,自己與自己格格不入相處不和諧的人,到任何國家生活都不會成為和睦融洽的建設者,那更不是美國的問題了。和任何社會一樣,美國社會需要的是建設者,是解決問題的具有共生意識的同行者。

選擇留下,就一起建設它,一起享受它賦予的所有自由與權利。選擇撤離,無論在哪裏,享受生命,祝君安好!

7/10/2022 尤其開心US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4)
評論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pika' 的評論 : 我語言也不行,融入有三個渠道,工作、生活、教育,三項裏任何一項有深度參與都會有從容感,之後就交給時間和上帝吧。成年人的融入,10年起跳是基本量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俺感覺也是難融入,首先自己語言就不行:)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arkyang' 的評論 : 羨慕這樣的工作,每天都會有很多感動吧~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安然0203' 的評論 : 完全讚同!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幾乎是世界上最適合移民的國家,沒有之一,因為工作的緣故,知道很多從很小的國家和社區移民到美國的,他們也都能適應,紮根,建設家園,回饋社區
安然0203 回複 悄悄話 融入和膚色無關,個人認為主要是精神層麵的融入/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方麵的接納認可及遵守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l20120' 的評論 : 是的,雙方都要足夠Open,於個人還是社區、社會,融入與接納程度與文明程度成正比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魅力野花' 的評論 : 融入是心靜,和長著什麽臉沒關係。發表這一篇,是為了給下一篇做鋪墊,敬請關注接下來的文章,希望會鼓勵你往外延展,盡量走出去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人參花' 的評論 : 如果能幫到需要的人,會很開心。周末愉快:)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大號螞蟻' 的評論 : 大叔,世界是立體的,你活得壓抑,並不是所有人都壓抑。美國當然還是美國,是大多數人的美國,是一代一代建設過來的美國。放鬆點,到處走走,嘴角上揚,多笑笑,會感受更多世界對你的善意。
身體狀況會影響意識和世界觀,每天一日三餐按時吃飯,走1萬步(約10km),堅持三個月試試看
bl20120 回複 悄悄話 融入和接納必須是雙向的真心的,否則隻是一廂情願,成不了。
魅力野花 回複 悄悄話 幾乎無法融入.
我們是中國人臉
人參花 回複 悄悄話 開心的長文很翔實,有心了。讚。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哪個美國?還有美國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