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開心

盡興無遺憾,幸福事業家
個人資料
尤其開心US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字的驕傲,藝術的謙虛

(2020-05-13 07:39:53) 下一個

常常,會因一個念頭,有一場開局不大好的對話。昨天我就有一場。當時我就想,如果結局能夠翻轉這種情緒該多好。

稍微會碼點字的人都有一種對人生的清高,與毫無緣由的驕傲。這種驕傲不是作者的驕傲,而是讀者讀出來的驕傲。有些人自帶這種氣質,無關樣貌,無關財富,耐人尋味。

昨天對方給出來的反應是我不曾想到的角度,是我始料未及的。不想打斷當時的進度,緩了緩沒有給出正麵反應。

我當時在讀《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不是《Notre-Dame de Paris》),是我的第一位寫作老師送的,依稀記得她簽上名字遞過來時自己內心的激動與鼓舞。

這個故事並不陌生,從年少時就有各種版本的接觸。最近周末在跟教會曆史課學習歐洲宗教改革,春假隔離期間,我和孩子們通過紀錄片看了歐洲建築講解接受科普。歐洲建築物講解裏總會帶著似懂非懂的宗教改革和血腥曆史。再回來用英文讀這本書時,發現無論從故事的布局,還是對曆史的理解,作者都通過他的詮釋做出了藝術性的處理。這正是雨果的卓越之處。

這是極大的幸運與啟示。

15C~16C,  是歐洲曆史乃至世界曆史的重要轉折點。歐洲宗教改革有幾位代表性人物:

馬丁路德(1483~1546)德國;

慈運理(1484~1531)多語種,瑞士一帶;

加爾文(1509~1564)法國;

亨利八世(1509~1547)英國

巴黎聖母院的故事設定在1482年,雨果(1802~1885)的這部《巴黎聖母院》1831年出版。維基百科上對雨果的介紹是作家、詩人、記者、畫家、政治家。雨果在世經曆了19世紀法國的重大變革,他以記者和政治家的觸覺去接觸時政時,不可能不去研究歐洲宗改,他的成長和學習過程可能就貫穿著這段曆史。因此可以說,他的作品裏映射了眾多時政時局與改革思想。借用曆史表達時局態度,是文學家哲學家的的慣用手法。故事開篇設定在1482年,本身就巧妙避開並做了第一項故事布局,即避免了開篇的爭議,又為讀者預留了想象空間。這種發現往往會讓人異常興奮。

我之前的著眼點隻在文藝複興,但並不具體。正因為學習宗教改革史,才開始理解雨果在故事中許多細節處理的精妙藝術性。

雨果是法國的。經典之所以經典,除了它的經久不衰,還因它埋伏了太多看點。巴黎聖母院(1163~1250間建造)是哥特式建築物,天主教主堂。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對建築物的描繪也充分植入了他對藝術和宗教的理解,顯示著他的藝術性處理的造詣。

隨著我對15~16C宗改的理解,比對雨果寫作當時的時局,以及《聖經》的學習,《巴黎聖母院》這本書越發玄妙,也能夠理解這本書為什麽對後世產生了那麽大的影響力。

爸爸總說,要處理的藝術。他在課堂上做過許多藝術性翻轉的示範與講解。做為寫作者,選對了書,精讀通讀一本書即可受益無窮大。

我開始能夠辨別真正的讀書人。隻讀書不寫作嗎?隻文字不哲學嗎?隻哲學不時政嗎?隻時政不藝術嗎?你是哪一款讀書人?!

再去翻看昨天那不愉快的開局是怎麽形成的,發現其實結尾並不壞。寥寥幾段時不時有的互動,隻因放緩了節奏,結局翻轉的略微藝術。在曆史麵前沒有驕傲可言,無論過往還是當下的經曆。不得不謙虛,隻是我的謙虛你沒懂。

5/12/202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