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開心

盡興無遺憾,幸福事業家
個人資料
尤其開心US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母女恩仇錄》之琴童魔咒

(2019-11-12 12:05:03) 下一個

“女孩兒項目在我所成長的區域和年代是零,在我成長的環境,享有著最方便的教育環境,比較讓人羨慕的是有機會學習舞蹈和樂器,並且參加各種演出,而這種學習往往以女孩兒居多,但談不上是對女孩兒品質的係統教育。從教育的角度講,對我個人來說,學習樂器是童年的噩夢,覺得非常浪費時間。但最終不得不承認從中受益良多,包括我所有對夢想的執著都受益於對噩夢的掙脫與反叛。”-from <美式教育看不見的決定性力量>之傳統公益組織力量的延伸。

以上這一段是草稿的邊角料,還沒有想好要不要拿掉。有群友感興趣琴童那一段兒,有簡短討論,就順著思路把自己的悲催的琴童歲月理了理。

 

我是我們家族,包括我爸這邊和我媽那邊四代以來第一個學習西洋樂器的孩子,當時學習的是小提琴。

現在回想選拔過程就是,80年代末我們市青少年宮選琴童,我們學校的音樂老師在幾個適齡啟蒙的年級裏挑選了幾個看起來還算機靈的小學生帶去麵試。青少年宮的老師問了幾個問題,再看看手,就算麵試了。有些小孩學習小提琴,有些學習鋼琴,還有學習大提琴和小號的。

但凡這種選拔,我都“厄運難逃”。記得當時幾個小孩從舞蹈室通過,我還被舞蹈老師揪過去問要不要學舞蹈,幸虧被後來的同學們衝散了。不過抬頭不見低頭見,那老師大概記住我了,一連好幾年在少年宮或者演出時巧遇都會追著要我學習舞蹈。現在想來,我是我們那一批孩子裏最小的,也是眼睛最大看起來蠻靈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天然萌。可能也是同期孩子裏閱讀量最大,又剛搬到那個新城市沒多久,總和別的孩子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息,於是總會“在劫難逃”。雖然總被舞蹈老師拽進舞蹈室,但死撐著沒有專門學習舞蹈,否則可能是另一場“噩夢”。那天之後,爸爸喜洋洋地在家裏宣布,女兒要開始學習小提琴了。之後就是每周二、周四傍晚雷打不動地上小提琴課,持續了五年,和我媽磕磕絆絆間又“藕斷絲連”了一兩年。

那時大部分孩子直接用3/4的琴,前麵綁i一截,想著能多用一段時間。而我的是2/4的,爸爸媽媽給我選了剛剛適合我的琴。當時教材用的是《啟蒙》和《霍曼》,還是當時爸爸寫信,讀北大的哥哥大老遠從北京寄過來的。可想而知全家人一開始對我學琴這件事兒有多麽重視(殷勤)。

啟蒙老師是北大荒文工團的樂隊總指揮,擅長小提琴和鋼琴。他女兒當時已經被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錄取,後來就讀上海音樂學院,留學美國。現在我能清晰地感受並感謝啟蒙老師帶我認識了西洋音樂和油畫。我的視唱練耳,對樂曲的分辨和理解,對音樂的賞析都受益於他良好的音樂素養。

(我記得他也算“奇葩”。奇葩指數麽,在我們的生活區除了“上海男人”,然後就是他,之後就是我父親。文化人融入文化貧瘠的生活區當真不容易)

啟蒙老師後來去了其他城市,再接手的青少年宮老師帶我們組建了該市第一支青少年管弦樂團,我是那支管弦樂團小提琴第二聲部第二把小提琴手。幕布一拉開,就坐在第一排很靠近舞台中央的地方,光線打下來,完全看不到下麵的觀眾。印象裏,當時全市學習樂器數得著的孩子聚齊了也就那麽多,從大到小排下來,除了第一聲部一把二把琴以外,其他的排位似乎和拉得好不好關係不大,因為我總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懈怠練習濫竽充數的那個。

想想還是挺幸運的,那時考級還沒普及,老師一路帶我們參加各種匯演,參加全國比賽,也拿過獎。記得那次站在省會城市的舞台演奏的時候,老師把他的琴也貢獻了出來。隨著舞台幕布落下,我的一顆心也落下。拿到個什麽獎之後,就和媽媽理直氣壯談判再也不學習小提琴了。理由麽:小提琴不是為我自己學的,是為滿足爸爸媽媽的虛榮心學的。獎已拿,請放過我!!!

所以其實,我的琴童噩夢不是老師的問題,是我和父母之間的問題。

我的成長期爸爸媽媽非常恩愛,一家四口美滿富足。我的爸爸媽媽是我見過的最默契和甜蜜的夫妻。正是因為這樣,後來沒多久爸爸那邊的親戚一家人來城市投奔我們家謀生的時候,媽媽才會扛起責任,讓我爸爸繼續他的學術生活,自己毅然選擇停薪留職開始做起了生意,在舉目無親的擔當起兩個家庭的生活。我爸爸是非常棒的老師,也是異常勤奮的人,早起組織學生早操,白天帶班上整個學年的課,下班和周末總會趕去陪伴媽媽。我從未見過爸爸睡懶覺或犯懶。媽媽家境很好人又善良賢惠還很開朗,開拓生意起早貪黑異常辛苦,卻因為爸爸的陪伴夫妻同心從未有抱怨。家裏漸漸安頓了親戚家,日子也比周邊同事的家庭富裕,而且總有花不完的小錢在手上。真是讓人羨慕。

那我呢?我家住在學校大院,所以爸爸媽媽大概比較放心我。自從媽媽做生意,就起早貪黑,我就很少見到她。家裏開始有生意進賬,媽媽成了一家人的金主,有事就開始拿錢來解決。剛開始學琴沒多久,我就成了“不差錢的孤兒”,身上總有些零花錢,時不時還有巨款。沒有人送我去練琴自己去,也沒有人督促我練琴,我自己喜歡讀小說和滑冰,小提琴就成了生活裏的雞肋。

轉眼間該換琴了。

那時換4/4的琴,幾個要好小朋友家庭花了血本兒專門為小朋友定製了小提琴,然而我爸媽卻猶豫片刻在這裏stop了。有人欠我家錢,要用他家的陳年舊琴抵債。那時候小提琴少,古董琴更是稀有。老師說琴還不錯,爸媽就決定留下來給我用。隻是那把琴本就沒什麽姿色,加上和別的專門定製的琴一比,音色就黯淡許多,別的小朋友歡歡喜喜拿著新琴練習,我就特萎靡泄氣懶得練。其實那琴不差,是我的心情差。

從此,“練琴”兩個字就像噪音一樣盤踞在我的大腦。爸爸媽媽說練琴,我就說換琴。顯然,這時更能讓爸爸媽媽興奮的是存折上直線上升的數字。我說換琴,他們就說等你拉得像那些孩子那麽好就給你定製一把更好的。從此就卡在那裏,進入無休止的惡性循環!我那把破琴就不可能拉出那種聲音來,他們開始應付我的需求。

直到我進入青春期,爸媽隨口說一句讓我練琴,煩得我有一天直接把那琴砸了,媽媽才相當震驚我的變化,我再也不是什麽軟萌呆的小可愛了。她始終沒有給我換琴,卻換來我站在學校樓頂威脅她跳樓,和她談判。她為了讓我再堅持學習,隨我開口出價碼。我已經拿定主意不再浪費時間學琴,也絕不會進什麽音樂學院文工團去迎合別人,我要進京上大學,不需要小提琴什麽的浪費時間。艱難的談判結果,我再學習半年(還是一年?記不清),媽媽答應給我買一輛紫色公主款自行車。那輛自行車三四百塊,相當於當時一位教師一個多月的工資。

我家就住學校大院兒,上課鈴響了從家起跑下樓再上樓到教室,鈴聲剛好打住,根本不需要自行車。可想而知,買自行車純粹是無理取鬧的矯情。

最後一次演奏是到我們實習老師所屬的大學迎新聯歡會。演奏很成功,老師很滿意,我最後一次用小提琴滿足了身邊人的虛榮心。

***************************

和媽媽之間因小提琴的裂痕再未曾修補,沒有人再在我麵前提小提琴。直到到北京上學,爸爸托人把那把破琴送過來,我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麽討厭它。甚至還兌好了琴弦請了當時待我非常好的一位大哥,來看我的小提琴。那位大哥不懂這其中的情懷,也無從了解這一切的迎來過往,在滋啦滋啦聲中一副一言難盡的表情。之後那把小提琴又被打入冷宮。

直到婚後待產期間,我特別想念父母,這一切過往開始反轉。我把幼時和爸爸媽媽有交集的書和記憶全都翻出來,開始學做父母。前麵七個月在北京的工作依然繁重,全身心胎教的最後三個月我住在非常宜居的海邊小城,每天飽滿著精神給腹中的胎兒講童話故事,讀歌德和莎士比亞,讀經誦文,聽音樂哼唱樂曲,也不管不顧那是不是胎兒的“噩夢”,每天都充實而幸福。此時音樂的每一個音符都會聽得真切,每一中樂器都撥動心弦,第一財感受到年少時學習的伏筆和儲備一點點被啟發和應用,也開始感懷媽媽當年艱難的堅持。當時的居所距離當地的音樂協會很近,女兒出生後5個月我就開始帶她去聽小提琴,讓她熟悉琴房和旋律,一聽就是好幾年。

先生很用心,看到我的堅持也了解我的小提琴情節之後,托人定製了一把意大利工匠打造的小提琴。打開琴盒那一天非常感動:琴非常精致很漂亮,尺寸也非常適合我的手指,音色渾厚柔潤。隨便拉幾個音符,撥動琴弦都好聽,再也不會有那種滋啦滋啦的噪音了。

我終於有了一把適合自己的小提琴!沒有一把好琴,所以拉不好琴的魔咒被破除。

在放下小提琴15年之後,我開始推著女兒往返於琴房練習,想伴隨著她的成長徹底解除因練琴與父母結下的梁子。我考級,把證書給媽媽看;我聽音樂,給媽媽看我女兒享受音樂的視頻;我想感謝她,想告訴她,正是因為當年不懂音樂的她當年艱難的堅持在下一代身上開始有了變相的回報。

小時候媽媽忙,我完全沒有和媽媽單獨去逛街和旅行的記憶,就計劃每年和女兒有一次單獨的旅行。女兒兩歲多的時候,我倆單獨到上海來了第一次母女旅行。其中一站我選擇了上海音樂學院,推著小推車散著步悠哉地帶她到校園感受氛圍,到琴房去旁聽。

我隨機與學生交流學習音樂的感受,女兒很感興趣地以她的方式參與,一點都不煩躁。還巧遇小提琴教育家俞麗拿老師的學生小陳老師,親聽音樂家的日常與音樂教育帶來的品格魅力。小陳老師還非常Nice地帶我們去逛音樂學院的學生經常光顧的音像店。

學音樂的孩子沒有壞孩子!老師們經常說。

如今我們在美國生活,兩個孩子都有接觸樂器,生活中每天都有音符在跳動。家裏有大大小小的小提琴散落在家裏的各個房間,最小的是1/8的,像玩具一樣可愛。此時我已經沒有小提琴帶來的陰影,時而還會享受著某個孩子像發現寶貝一樣去拉響小提琴音符的喜悅。

我沒有像爸爸媽媽一樣要求孩子們學習小提琴。做為破除了魔咒的家族第一代琴童,我早已了解音樂的領域有多開闊。音樂,不僅是學習和練習,還有欣賞和辨析,與音樂相關的職業更是數不勝數。音樂的節奏融入生活,那跳動的音符比三言兩語更能表達情緒;音樂的節奏帶動生活,每一天經曆的日常都帶著旋律的優美與磅礴。

我的孩子接觸的音樂形式非常豐富,接觸的樂器我們也沒有設限,我更傾向於他們自己為自己製定計劃,選擇學習方案。在音樂教育中,我更傾向於陪伴他們一起學習。他們學習鋼琴,我也差不多同時啟蒙,我和他們做同學,讓他們做我的老師,樂器成為我們交流的橋梁。因為我識譜和手指還算靈活,進步和領悟的速度還時常讓大大小小的老師很驚喜呢。噓!既然鋼琴老師覺得我這學生還不錯,那我當然不會告訴她曾經遭受的魔咒了!哈哈~~

11/12/20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多倫多橄欖樹' 的評論 : 哇~好乖,橄欖樹姐姐是乖孩子!~~
多倫多橄欖樹 回複 悄悄話 我小時候也學琴,都是自發地練,自己如饑似渴地練,就怕媽媽不給買新琴,哈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