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詩歌片段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哦,命運女神)
如果不是來美國,如果不是有微信,89學潮這件事對我們一代對於非京津地區長大的的童鞋來說就是被抹去的曆史。來了美國,有了微信,通過微信接觸了政治發燒友,才開始真正關心這個題材,關注89學潮一代的變化,才了解1989~2019這整30年間學潮事件對時代的影響如此深遠,對經曆者的影響如此根深蒂固。在美國很容易補上這段曆史課,google一搜到處都是,稍微有點學識關注中國政治的歪果仁兒,對這件事說不上如數家珍,也稱得上諱莫如深。
從洛杉磯到拉斯維加斯筆直的一條路,一路荒漠,隻有兩處稍微吸引人。一處是五顏六色的石頭陣,網紅拍照打卡處;還有一處是冷冷清清的8964紀念公園,大老遠就能看到數字近一些能看到坦克。如果不了解這段曆史,那冰冷的雕塑素材既不能解暑降溫,也無美感可言,難免顯得突兀。
本篇咱們先以89為分界線來定義新生代。89親曆者的主體是大學生和教師,所以89年18歲以上,90年參加高考因89學潮波瀾而影響擇校的高中生,還有部分初中生。如此算來當年的親曆者主流應該是71/72年以前出生。受波及的緩衝帶按照5年間隔來算,76/77出生並生活在風暴中心地區的學生可能會有些印象。78年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孩子,到89年時少不更事,89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說,本篇定義的新生代是78年以後出生的人群,而89學潮一代受影響最大的是71/72年以前出生的人群,中間有5年左右的的緩衝帶。(歡迎前輩們指正修補)
衝動是魔鬼,當年的學生和老師許多介於20~30歲之間,三十年過後,如今處於50歲左右~60歲前後,緩衝帶按照5、6年來計算應該問題不大。
當然,在穩定的社會,年齡說明不了什麽問題。隻是對於飛速發展的地區,年齡帶來的時代差就比較明顯,橫跨兩種社會的製度後,各種年齡層的表現就更加耐人尋味。
參考列表: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列表
1989年~1999年
新生代中最接近89一代的人群介於初、高中,有些進入大學。
學潮一代移民在這十年間陸續拿到學位,結婚生子,工作就業。
此時美國的經濟處於絕對優勢,匯率是很神秘前衛的詞匯,國內改開後的各種經濟形勢開始活躍,國內外差距非常明顯。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基礎家電開始普及;市場消費漸趨活躍,國內開始有了商品房,有了住房貸款;開始產生互聯網經濟雛形;鐵路特快開始普及,飛機航道增加,航空業開始走進普通人消費。通訊設備上,BP機普及了一段時間,開始進入移動電話時代。
這一階段中國與東亞最後一個國家韓國建立外交關係,與蘇聯解體後的各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相較於前一階段建交國家數量減少,可以判斷重心放在國內經濟建設;出國,國內外各種差距明顯;國內外普通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巨大。
1999年~2009年
新生代進入大學和職場。20~30歲之間初涉職場,伴隨飛躍式發展,每天接受新經濟的大腦風暴應對應接不暇的各種信息。
各行業諸侯林立到諸侯割據;新東方等英語學校生意火爆;各行業新概念呈現爆發式增長,房產價格拉出巨大貧富差距;城市基礎建設日新月異;製造業、通訊業、建築業、航空航天,交通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政策下外企大量湧入;民間出版業有了一段盛世,互聯網科技,各種形式的千禧年消費平台得以建立;娛樂業呈現火爆發展趨勢... ... 期間北京承辦奧運會,上海承辦世博會,各種國際會議絡繹不絕。中國經曆史無前例發展跨度最大的十年,對薩斯、地震、洪水等各種天災人禍也能夠積極應對。
學潮一代,停留國內的人員正當年,成為職場主力,積攢了不少個人原始資本。海外人員也逐漸有所定位,職場和生活漸趨穩定。開始出現留學生返潮,“創業”“海龜”、“海帶”成為流行性新名詞。
期間發生世界性經濟危機和次貸金融危機。新生代雖不成熟,但借助迅速發展的經濟勢態,參與大量基礎建設,在發展中所處的作用&擔當,與89學潮一代在海外的同時期表現並無明顯差距。比如說,此時的國內新生代20~30歲開始投入職場,參與國家基礎建設,在家庭和個人努力下開始購置房產,接觸投資,學習考證,創業、出國旅行;同期學潮一代30~40歲的樣子,在海外也差不多在做同樣的事情。
(新生關鍵詞:80後經濟。嚴格地講,80後經濟涉及到的就是新生代帶動的經濟模式)
各種差距在縮小,尤其海外職場發展的優勢在明顯縮小。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新東方創立期三駕馬車中王強和徐小平的回歸。
參考上層鏈接,外交關係建立集中在這十年的後期,前期好幾年似乎都沒有建交記錄。怎樣理解?是否可以理解為國內經濟建設活躍,無暇顧及海外事務?
2009年~2019年
這一階段是新生代與學潮一代相撞比較多的時期。停留在國內的學潮一代與新生代 出現精英出國潮,各種方式走出國門生活和消費都史無前例地活躍,繼日本帶動海外消費以來,成為東亞國家又一期帶動海外消費的活躍群體。貧富差距加大,階級劃分明顯。與跳躍式建立的物質生活相比,精神層麵缺少基礎學習,與文明對接的意識切換隻有活躍,並無效率,相對疲軟。
學潮一代也差不多。學潮一代涉及到的可謂是當時最優秀的一批學子,所以學術表現,尤其學曆表現都非常出色。也許,特殊的經曆使得他們缺少安全感,也許隻是發展的必經之路,相較於同期其他國家的精英學子和89前期的留學生,不無遺憾地說這一時期的留學生在生活品質、精神生活、本地融入,對新移民的帶動等方方麵麵的都缺少細節和貢獻。
這是學潮30年後出現的非常耐人尋味的表現。中國大陸單純經濟發展和硬件表現來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但文明意識差距巨大。無論停留在國內的一學潮一代還是新生代,這時期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獲利最大的群體,對本國的依賴性極強,也是主導社會意識發展的主體。
學潮一代的海外學子對新生代與這時期出國的人員的統稱是新移民。這種劃分同樣耐人尋味。在各種差距逐漸縮小的時期,原本可以呈現意識形態影響的承接關係的前輩與後輩之間,銜接並不順暢。
相比之下,新移民跨國學潮一代,與台灣老移民,或者30年前出國一代,與本地美國人相處反而更加融洽,方方麵麵細節上得到的支持更加直接。89學潮一代無論在海外的表現還是回國旅行時的心態與表現,以及對於國內新移民的接納和支持都變得耐人琢磨。
很關鍵的一點不得不思考,即參與或沒參與當地的基礎建設,尤其有否參與基礎結構建設所產生的感情是不一樣的。這種感情要超越從中獲益和獲利產生的成就感。因此,大陸出來的海外新生代與學潮一代精英學子 2009~2019的變化表現有待過濾與沉澱。
(本篇不涉及個體表現,隻速寫個人感受,希望為時代留下點滴誠實記錄。暫時寫到這裏,有待日後一點點修正補充各種留白。)
10/26/2019
照著這個思路,建國後都有被曆次運動影響的一代。以下是不完整名單。
三反五反
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
上山下鄉,返城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89學運
三個代表
科學發展觀
三個自信
一帶一路
貿易戰
(後貿易戰時代,TBD)
中國人的社會心理可以看作是個“黑箱”。按照係統論的思想,對輸入,輸出及狀態的三要素的跟蹤分析可以反推出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結構。這種內在的結構來自祖上,直傳於父母並轉之於子子孫孫。中國人走到哪裏都是中國人。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