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7)
2022 (104)
(巴赫:https://zh.wikipedia.org/wiki/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上一篇推德彪西,也許因心境有重合,最近都喜歡聽。今天推巴赫,希望能讓各位讀者除了閱讀的樂趣,還能從音樂中激蕩靈感,帶來更多思考,鮮活自己的生命。
我一位朋友前兩天在西安轉機休息廳裏休息目睹如下瞬間,經允許轉載如下:一個四五十歲的女士斜靠在高桌子上看手機,一個六十歲左右的男人從她身邊走過。然後我就聽到那女人罵道:“長著嘴是幹什麽的?!不會說話啊?怎麽踢人啊?”那男的回罵到:“你腿伸那麽長,不是找踢嗎?踢你怎麽啦?!”
有畫麵感吧?一個男人從一女人身邊走過,因所處位置和儀態引起雙方不便引發的一場對罵。正常?挺普遍?!
當男人走過女人身邊,女人回頭瞬間,男人不應該讚歎“回眸一笑百媚嬌”麽;當男人走過女人身邊,那女人不應該很自然挺起胸脯,站直身體,給男人以端莊淑雅的儀態麽;沒有?!那麽至少可以如大部分動物一樣,一方通過時,另一方避讓或者繞行吧?統統都沒有?不要說雌雄之間的吸引了,就算彼此相斥,也不至於脫口而出惡言相向。
我們都知道中文有種特異功能,可以把很簡單、自然、淳樸的表達轉換成刻薄的方式進行攻擊。 當女人與男人相遇,更會毫無保留淋漓盡致地展現此項特異功能。Hi,中國男人,中國女人,咱們能含蓄一點不?
不得不說人類是動物世界的奇葩,同為人類,有些人類必須要為另一些人類背書,也不得不背負如惡性腫瘤一般的沉重負擔。這負擔源自同一時代下同一物種的意識和行為的巨大時空差。意識到這一點時就會明白,為什麽人越成熟越會沉迷探究曆史,也越來越對《聖經》的記載,種族進化史,各種演變史感興趣。當然,也可以把它稱之為人類發展深度八卦。
那麽一個男人從女人身邊走過,因為女人的姿態引起不便時,當下時代可參考的解決方案是什麽?我們這邊的小孩兒通常會說:Excuse me!見一方要通過,另一方會站直身體來一句:Yes 或 Sorry,加一句please。中文解讀就是:
男:很抱歉,或 打擾一下!
女:好的,抱歉!加一句“請”!
男:謝謝!
如此簡單!為什麽要多費唇舌,惡言相向呢?
對,這是基本禮貌。和“您好”,“謝謝”,“對不起,抱歉”,“再見”一樣都應該是貫穿生活方方麵麵的基本用語。幼兒園一定教過,家裏父母親一定也教過,那麽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隻要一看是中國男人,會情不自禁降低生物學禮貌標準有沒有?
這不隻是男人的問題,是家庭教育乃至社會公共教育問題,所以女!人!們!
你你你,還有我我我,誰都逃脫不了這份責任!
*** ***
今早我在熟悉的咖啡店小坐,已經很久沒來,所以決定做今天的大客戶。於是訂了份大單送到孩子們的學院,之後心安理得慢條斯理在這裏消耗我的上午時光。我旁邊是一位目測80+的老先生,穿著紅色Adidas運動長褲,花白的胡子,很不協調的襯衫,但卻看起來非常得體地坐在沙發上閱讀。他閱讀十分投入,表情隨著情節細微地流動,我被窗邊他的儀態吸引,情不自禁去掃描他手上的那本書《The identicals》,作者Elin Hilderbrand。
我在網上搜尋這本書以及查找書評。再看他時,注意到那本書已經看了大半,他整體給人的感覺是:在足以忽略時光的交錯光影中,他存在,他讀女人,他懂女人,讀女作者寫的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時他的精神世界得到極大滿足。而被他欣賞的女性角色,一定是鮮活的生命體。很多時候,這種虛擬的的生命跡象比現實更美好,更能激活異性的潛能和創造力。
從這一角度講,中國女人之餘男人做得實在太有限。當最該受保護,最該被尊重的育兒期女性被冠以羞辱自嘲體的“大媽”,抑或公主病似的“成年少女”,而不被當做成年女性平行對待時,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已經無可救藥挖坑自焚,跳進了畸形的社會結構旋渦裏。
這時,老先生似乎想起什麽,放下書本陷入思索。到了他這個年齡,已無需用表情表達什麽,他有足夠的曆練用不易察覺的表情遮蓋所有的過往與經曆,然而他確實在讀女人,而且讀得懂女人。
突然有種想法,也許,中國女人不懂男人。當中國女人退去青春期或者成熟期的“賢良淑德”,表現給男人看的信息其實非常空洞單一,這也使得中國男人欣賞女人也隻能是單一平麵的欣賞。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女人頻頻傳出被外族裔男人激活,在職場展現豐富傑出的一麵,而與此相反,拘謹的中國男人往往無法欣賞和激活其他族裔的女性?!!!
這想法洶湧而來,表麵順服的中國女人,最終形成的女性文化並沒有隨著迅猛發展的經濟而進入更高階,最終演化為讓男人不知所措的彪悍畸形的公共文化。
那麽在公共場所肆無忌憚對抗或者展壓男性的中國女性是不是就真得那麽厲害,厲害到值得豎起大拇指來點讚?這是不是中國女性未來發展的目標?
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到底如何?女性對這個社會的貢獻到底要怎樣分析,中國女人對中國男人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應該怎樣理解女權的定義?下麵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再繼續進一步的分析。
以下PDF 鏈接是我在網上搜到的2019年女性就業指數分析報告(普華永道PwC), https://www.pwccn.com/zh/research-and-insights/women-in-work-2019.pdf
這組報告挺耐人尋味,這個周末過後,希望有人能夠和我一起來分析探討這份報告。
(未完待續)
10/19/2019 尤其開心
來來,放鬆下,來聽聽賞心悅目的David 演繹《幽默曲》(又名詼諧曲)。
這是我痛苦的琴童生涯中練習過的為數不多的很喜歡的樂曲。
David Garrett-Humoresque(幽默曲)
請參考係列文《中國男人為女人做過什麽》,《中國女人為男人做過什麽》(一)
中國女人為男人做過什麽》(一)
是的,跨度很大。社會環境發展負麵肯定有的,素質問題有些複雜,不是口頭教育上要提高就提高了的,在一個說真話困難,不能暢所欲言的環境下怎樣以理服人?空空地喊喊口號,不能帶來實質的變更。沒時間細思這些問題,還是有些主觀了
這叫推脫時代責任,這也叫懦弱,叫懶惰,當然也可以說成務實,趨勢所向,聰明。所以活該不能暢所欲言,活該承擔這份不堪! 誰不忙,誰喘氣不用花時間呢?!所以隻能降低期待值虛偽地來一句: 感謝您觀賞本文,並留言。謝謝!
"不用兩個人 ,很可能他倆中任何一人就能扭轉局麵"。好天真,好幻想。
“中國女性這百年發展跨度確實大”
認同這點,但是有個問題,這些“大跨度發展”,是靠女性自己的認識變化以及自己的行動而獲得的呢,還是通過民國某一階段以及共產黨的政策“強推”而獲得的??
我認為主要是靠“強推”的政策而帶來“大發展”的,所以留下很多“倒退現象”以及“教養缺乏”現象。想想是否可以寫一篇,考慮中。
上麵這段話,實際上兩個人都有點不對,如果雙方都讓一點,就不會有事,也不至於會讓我們這些人想到人家的父母了。其實,父母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就是成年後自己要提高修養,不用動不動就罵或者隱喻人家的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