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開心

盡興無遺憾,幸福事業家
個人資料
尤其開心USA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式教育看不見的決定性力量(三)

(2018-04-03 11:12:57) 下一個

《美式教育看不見的決定性力量》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106/119520.html

第一篇:合格的家長成長係統

第二篇:Presentation與提問潛藏的能量

第三篇:無處不在的科普

 

昨天是春假後第一天返校上寫作課,我還在春假的愉悅中有點迷離。昨天要寫的主題是各自國家在佳節和特殊日子裏贈送禮物的傳統。想來想去,送禮物的傳統嘛,剛剛過去的農曆春節微信上下紅包滿天飛,以各種名目送紅包不就是中國送禮物的最典型傳統嗎?農曆新年送紅包,小孩出生百日宴一周歲送紅包,長輩生日送紅包,金榜題名送紅包,喜結連理送紅包。長輩送小孩紅包,晚輩送長輩紅包,老板送員工紅包,送祝福炫財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送紅包。紅包裏含有最深沉的祝福,也最直接的祝福。

老師說,按照英式傳統,送禮物通常會有漂亮的包裝,美式傳統不會那麽精心,但也會把禮物放進包裝袋。選禮物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不僅有祝福,還會帶給收禮物的人驚喜和幸福。所以是需要特別用心的事情。收禮物的人則通常會在送禮的人麵前打開禮物,並表達謝意。

我自己呢,隔三差五會有禮物收,從來都不缺少禮物。想想最近一次收到的最驚喜又感動的禮物,是一位朋友特意打來長途電話,告訴我為我選了一件禮物,並發來照片告知大概是什麽樣子的。禮物從來不在於有多貴重,而在於用了多少心,用心是禮物最真實的祝福。打來電話的人看起來從來都不是用心的人,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昨晚去蹭飯,不僅蹭飯,還蹭故事。我把課上對主題的分析講給她聽,她講前一陣子從美國出發跟團去法國旅行的事。團裏服務非常好,還配有管家。但是到了每一個著名的曆史景點,還是能感受到各種驚喜。比如,他們去諾曼底,團裏特意從當地請了一位專家來講當時的曆史。專家特意驅車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要知道,不是導遊地陪,而是專家哦。也許那位專家親曆了曆史,也許對諾曼底登陸那段二戰曆史有獨到的研究,總而言之,這種安排一下子就提升了此次行程的格調。不過引發她思考並遺憾的是,團裏從中國大陸始發的團友的表現。登陸諾曼底後,他們見到漂亮的海岸線,立即揚起了絲巾擺出各種放飛的姿態,完全對曆史講解置之不理,讓特意造訪諾曼底的這批美國遊客大惑不解。後來去一處將士墓地逗留一小時,這批遊客更是表示無聊就差鬧事了。

回來繼續每日一片。昨天點擊到的是《美麗人生》(意大利語:La vita è bella,英語:Life Is Beautiful),這部電影在大陸網站的評分是9.5。我想喜歡看片的人都看過這部一對兒父子被送進納粹集中營的故事,尤其對父親給兒子營造的溫馨快樂的成長畫麵印象深刻。影片最後,一聲槍響,父親再也沒有出現,但孩子用父親編造的遊戲等到了美國大兵的到來。父親營造的美麗生活將會陪伴孩子和孩子的母親一輩子度過一輩子美麗的人生,不因納粹,不因封閉,不因失去,不因死去而有所改變。即便是在納粹的恐怖下,也有機會勾勒美麗人生的線條,有的人死去卻鮮活地把最美好的世界送給了活著的人。(請參考《美麗人生》故事介紹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9%BA%97%E4%BA%BA%E7%94%9F_(%E6%84%8F%E5%A4%A7%E5%88%A9%E9%9B%BB%E5%BD%B1)

就在想,每個人都生活在傳統下,每天都活在曆史裏,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創造曆史。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其實就由成長期父母和周邊社區給營造的氛圍來決定,這是國家、民族、宗教、普世、自由、民主這些高端的單詞以外,最務實的情懷。這就是生活,生活是現實的。活在紅包漫天的世界,自然覺得那是理所當然 ,活在精心營造的氛圍裏,誠意和用心一定會成為習慣。我們能做的是,自己的出現能營造出怎樣的氛圍和生活,那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美國這個國家顯然在建國之初一路發展下來就深諳這些道理,雖然那時候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高速還是遙遠的未來。美國這個國家營造了怎樣的全民教育環境呢?後來我們發現,最重要的教育不是在學校完成的,而是家庭和教會。隨著工業革命帶來交通便利,國家公園和社區圖書館開始普及。再去看一些洛杉磯著名的私人捐贈的博物館,比如Getty Center,Huntington Library等等等這些項目的捐贈家庭或者主人全都有工業革命的烙印。

是的,看似曆史薄弱的美國起初通過遍地的教會完成國民的基礎教育,隨著工業化發展帶動學校教育,直到如今形式上實現了大學錄取不分男女、不分種族,學校教育成為全民基礎教育普及的基礎。美國的小孩甚至可以在家接受教育。電影《wonder》講述的就是一個得了罕見疾病,使得樣貌特別的孩子一直在家接受教育,直到小學五年級才走出家庭融入學校生活的故事(故事裏包含的細節非常多,值得推薦)。

最羨慕美國大眾有遍地可享受的免費或者廉價的公共教育資源,為國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科普。延伸到道路深處的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綿延的海岸線圍繞著森林湖海,每一個國家公園附近偏僻的小鎮都會有設備良好的社區圖書館和學校,每一個社區圖書館都有與最新科技連接的端口,讓讀者有機會享受暢通無阻的信息服務和知識儲備。

每一個國家公園都設有博物館為孩子們係統介紹人文地貌,每一位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都好像神奇的百科全書一樣認真地為孩子們解答所有的謎團,每一位工作人員都擅長科普,每一位都好像那區域自然科學的形象代言人,他們是自然學科發展的基礎科普人員。許多公園不僅會對景點針對性的展示和講解,還設有專門的孩童課堂。國家公園的年票非常便宜,露營可以用最節省的方式解決住宿問題,而且可以最近距離地親近大自然。

社區圖書館,但凡有城鎮的地方就有社區圖書館,再偏僻都會有學校和社區圖書館。也許城鎮的收入和消費水準並不高,但社區圖書館的設備總是不會讓人失望,最讓我失望的反而是爾灣的一家利用率極高的社區圖書館。我所走過的幾十家圖書館,成人部自不必說,每一家圖書館一定會有兒童區域,好一些的甚至會分化出青少年閱讀區域。絕大部分圖書館都會安排一係列公共課程,家庭故事會,兒童故事會。會有各種針對性的活動安排,不僅注重閱讀,還注重與社會的連接。這就是最基礎的文化建設過程,每個人都有參與,最終營造出學習型社會的大氛圍。

我見過太多流離失所的人,在社區圖書館拿著圖書在打盹兒。也許他們不再有翻身的機會,也不再具有學習能力,不再有重塑自我的信心,但國家和社會為他們提供機會,不會因總統是誰而有所改變。他們永遠有機會,唯缺少激活自己的密碼。

再說說博物館。去年同期我在華盛頓D.C,  遍地的博物館讓人流連忘返,狠狠地發誓,一定要帶孩子們到華盛頓小住。事實上我們走過的每個國家公園都有博物館,每一家孩子們都會有發現,每一次旅行回來都會茁壯不少。洛杉磯同樣有許許多多供大眾共享的博物館,藏有許多真跡,經常舉辦各種展覽的Getty center不僅風景怡人,甚至是免費的。

現在誰在麵前炫富,我會直接問詢他有沒有運營博物館、社區圖書館、辦學的財務儲備或者資源整合的能力。不能婉轉一點說嗎?不能低調一點問嗎?許多人捐贈都不留痕跡的。真正擁有文化情懷的的人哪會如此炫富?就是!真正擁有財富的文化人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文明的杠杆兒就一定會傾斜。這種事情當然不能低調問,當然要火辣辣地直接問。三十+女性不需要裝模作樣的矜持,更不需要五十歲的成熟。就直接問,問到對方為自己掌握著財富卻未有公益之心汗顏為止。哦,對了,公益與否是個人自由,不好強加。那就再聊,聊到對方為公益有所考慮為止!好吧,我可不是什麽“好人”。(《可參考《三十+女性成長進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106/116107.html

對的,大量的免費和收費低廉的科普離不開公益,而這種公益僅僅依靠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稅收撥款一定是不夠的。也就是說,許多的科普公益資金來自大眾捐贈。當一個區域生活的人,不僅懂得捐贈財富,還懂得捐贈過往經曆、知識儲備的時候又會怎樣呢?

記得我的小兒子上TK班的時候就深深地愛上科學課。他們的科學課包括生物、動物、植物、還有天文和地理的學習。有一次幼兒園安排去社區大學參加活動,大部分家長都有隨行。接待我們的隻有一位工作人員,卻帶我們走進了完整的穹頂天體世界。工作人員先帶孩子們看宇宙天體=>之後介紹太陽、月亮、地球,日食月食=> 之後鎖定地球講解海洋的和大陸,以及動植物分布=>講解農場和食物來源=>最後再帶我們觀看穹頂的星雲密布,那些孩子們居然在找星座辨別方向。

那位工作人員胡子花白,帶著懷表的紳士打扮,看起來像伽利略時期的人,居然可以完全吸引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根據以往社區類活動的工作人員的配置,多半這位花白胡子的科普爺爺就是天文學的愛好者,或者是天文學的博士來從事義工呢。整個科普活動約一個小時,所有的小朋友的投入極了,而且每一個知識點互動的參與性都極高。在學校教育中學習後,再到天文館,加州科技館玩耍,到社區圖書館看到相關圖書和擺設,就會發現,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我比我們要熟悉太多。科普在他們的生活中方方麵麵都得以應用,信息和知識傳遞是有效的結合體。

再具體一點。我們會發現,許許多多美國人,甚至可以說每一位在美式教育裏受益的成年人在講解自己擅長領域的信息的時候,都會兩眼放光,散發著明星一樣的風采,為對方帶來一套係統講解的科普正餐。無論他們在哪裏。

美國社會為大眾方方麵麵營造了學習的機會,這種學習是一種enjoy的過程,也是工作的過程。學習多少,怎樣選擇利用這些環境是個人和家庭的事情。但是,至少,國家的管理者為大眾營造了學習的氛圍,為大眾提供了遍地的學習機會。這就是大眾科普。

美國人懶了。但是就我接觸的每一位美國媽媽都彪悍無比,勤奮而效率。我接觸的美國人每一位都有超出想象的自律和工作態度,知識和信息儲備。當然,他們也有我所不能理解的狡猾和“笨拙”。

這些一個個的細節,隻要能跟進節奏,怎麽會不喜歡呢?實在太喜歡了!對了,這些科普的結構和細節正是美式生活,美式教育,美式學習看不見的決定性力量。

4/3/20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nightrider 回複 悄悄話 @qi91856:

What is your point? Why do they not study in any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ir own? Is it not a demonstration and evidence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qi91856' 的評論 : 想說明什麽呢?這80%的外國博士生占美國在校學生的比例是多少?美國接受外國學生來讀博士的意義是什麽?這部分人有多少人會服務美國,服務本國?換個角度再請教,是否可以理解為全美國人有機會優先享有這80%外國精英學生的知識轉換的服務,而他們本國人還真就不見得有這樣的機會?本係列通篇在談大眾教育,您提出精英教育的概念?精英教育如果不能服務大眾,就是失敗的教育。文明需要平衡,明白?
qi91856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工科和科學博士學位80%是外國學生。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甫田' 的評論 : 剛仔細看了您的問題, 您說的是這一段兒嗎:“是的,看似曆史薄弱的美國起初通過遍地的教會完成國民的基礎教育"
... ...這段文字好像在陳述曆史,並沒有觀點。不曉得您對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有怎樣的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人類文明進程是無與倫比的,包括教育形式。另外,任何教育形式都無法替代家庭教育,從來都是。按照聖經的敘述步驟,宗教、家庭的起源遠早於政治、早於國家。教育從來都不是考取什麽大學拿了什麽學位。
您的問題似乎也是牛頓的研究方向,開個玩笑。新教在與時俱進這一點上下了大工夫,聖經的應用性非常廣泛,解讀方式也並非艱澀難懂。當您走進各種各樣的教會,尤其幾千位年輕人聚集一堂的“尼克胡哲”的演講現場,看到一代一代的年輕人走進教會,在社會上有所成功,就足以證明教會的力量。這個主題會在本係列中占據一個章節,敬請關注。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剛才的回複是針對你的這段對我的回複:回複 '甫田' 的評論 : 很好的問題!諾曼底登陸是人類近現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中國的高中世界曆史教科書有寫這是非常重要的戰役,而且是題點。所有的旅行團在報團的時候都會有經停路線介紹,否則就是強製消費,更何況是規格不低的國際旅行團。所以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此行不會不知道將會登陸諾曼底,也都會做些攻略和預習。
歐洲是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歐洲行,一路上都將會涉及到地理曆史和人文,這也正是路線的價值所在。引起驚訝的是一群人對曆史的漠視,以及探索新環境的方式。不用說美國人,就連在歐美日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大陸人都會自己反省,會對這種表示遺憾。本篇舉此案例的用意正是說明國民素質的提升需要大量科普。別說歐洲行了,到哪兒旅行都一樣。用我的清新風表達就是,太不會玩兒了,比不學無術還糟糕。用文學城最犀利古怪的一劍叔的筆鋒表達就是一群豬圈兒裏的豬,一群沒有自由的假裝自由的豬。
———-
:)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尤其開心USA' 的評論 : 哦,開心同學????,首先就要謝謝您的坦誠回複。???????? 。別的俺就不想多說了。僅祝安好。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甫田' 的評論 : 您的問題特別好,轉場,稍後和您溝通。這些內容如果沒有在美國養育過小孩,並參與到他們的課程中是很難寫出來的。全都是細節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還有這樣一個問題。作者說在美國,最重要的教育不是學校完成的,而是家庭和教會。又說美國科學文化教育高度普及…。很想知道教會教育可能是完全脫離宗教神話的嗎?像上帝創世造人和耶穌的神跡等等,它與科學教育是如何(尤其是在兒童腦中)同一共存的?曆史課上要講宗教戰爭的吧?要講世界至今存在的諸多宗教信仰形式及其矛盾吧?它與家庭與教會教育也會是有,甚至是嚴重的衝突的。到時候也就隻能見仁見智自己選擇了吧?但這樣一來“最重要的教育由家庭與教會完成” 又如何解釋呢?
尤其開心US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甫田' 的評論 : 很好的問題!諾曼底登陸是人類近現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中國的高中世界曆史教科書有寫這是非常重要的戰役,而且是題點。所有的旅行團在報團的時候都會有經停路線介紹,否則就是強製消費,更何況是規格不低的國際旅行團。所以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此行不會不知道將會登陸諾曼底,也都會做些攻略和預習。
歐洲是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歐洲行,一路上都將會涉及到地理曆史和人文,這也正是路線的價值所在。引起驚訝的是一群人對曆史的漠視,以及探索新環境的方式。不用說美國人,就連在歐美日生活過一段時間的大陸人都會自己反省,會對這種表示遺憾。本篇舉此案例的用意正是說明國民素質的提升需要大量科普。別說歐洲行了,到哪兒旅行都一樣。用我的清新風表達就是,太不會玩兒了,比不學無術還糟糕。用文學城最犀利古怪的一劍叔的筆鋒表達就是一群豬圈兒裏的豬,一群沒有自由的假裝自由的豬。
甫田 回複 悄悄話 不太明白你在文章開頭舉例:“從中國出發到諾曼底的遊客” 相比較聽教授講二戰史更熱衷海岸線的表現,為什麽會引起同團美國遊客驚訝?
諾曼底那段二戰史直接與美國有關。美國人,隻要上過幾天學估計就會因童年記憶而對此產生關切。
而中國遊客中不見得有世界史愛好者,即便有,因沒有早年切身記憶關聯、更有,這是一次付費旅遊( 而非付費曆史課)吧?一到地方立刻被美麗的海岸線吸引,很正常啊。真的不相信會因此引起完全不同曆史背景的美國遊客驚訝。很可能是給博主講故事的人自己過於敏感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