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07)
2022 (104)
這是我寫給本地一家中文學校的文案題目。基於這兩年每年給7、80位非華裔家庭小朋友教授中文的經驗,這方麵的心得也會直接一些。中文是那些孩子的第二~第四種語言,我的教法當然也會很特別,不過收效很大,是非常棒的多語種教學體驗。
我們有個中文為母語的多語種習得者群,後來發現在中文為母語的人群裏,真正具備雙語思維的人是極少的。我們不是什麽語言機構,隻是開心中文故事會的幾位年輕媽媽在育兒途中一時興起組建的群,後來還真發現不少問題。到後來一個個賽選,發現母語為中文的真正的雙語習得者是及其稀有的。普通話和粵語雙語習得者較多,但粵語本身用的仍然是漢字。中日英習得者不少,中英(歐洲語言)者有一些,但通常歐洲語言的熟練度不夠。
我本人是母語為中文的雙語長大的孩子,而且出自雙語學校,我的同學都通雙語或者三語,都有接觸第三或者第四語種的經驗,大部分可以用雙語來工作。精通雙語文化和熟練應用者粗略估計三分之二,但從閱讀量和工作方式考慮,真正的雙語思維者可能達不到1/3。基於年齡和經曆所限,未來的財富增長還很難判斷,但就目前而言,家庭和工作都比較穩定,整體幸福指數比較高。最近高中那批同學正在組織同學會,我這篇文稿也算是一份送給同學會的總結性文案了。
母語為中文的多語種習得者是指在咿呀學語階段和學齡前已經可以熟練用中文和第二種語言來表達,經過學習可以熟練用雙語聽說讀寫,不需要思維切換的語言習得者。這裏有個關鍵點是要有所區分的。後天當做外語來學習的語言習得者不具備雙語思維,但閱讀量超常的部分幼兒外語習得者是雙語思維的潛力股。幼兒外語習得者生活中如果有機會大量應用,在語言爆發期會埋下雙語思維的種子。一般初中以後大量習得外語的人潛意識裏自我掙紮很厲害,但很難篤定的成為徹底的雙語習得者。中文或者說母語的強勢思維是很難被改變的,尤其習得的母語文化和思想不夠包容,後天就會有強烈的掙紮。很聰明,但雙語思維的走向不會太柔和。
雙語以及多語種習得者通常有幾個特點。
1. 大部分人個性平衡感比較好,自控能力較強,較為樂觀。這和原生家庭和後天教育當然有關係,但從後天習慣的養成來看,因為一直處在自我平衡思維中,所以不需要外界刺激,自己潛意識裏就會有所考量。
2. 有主見,有思考,但不會太固執,比較容易通過綜合考量尋找平衡方案,一般都會積極主動去想辦法。
3.應用和習得時間要分配給雙語,所以對某一種語言的掌握不如單一語種來的徹底。可以說單一語言根基相對弱,換個角度也可以說對語言的應用比較靈活。心理學上,人都要揚長避短,所以自然會選擇自己比較容易表達的方式和思維去表達,會忽略艱澀難懂的表達方式,表達的相對簡單明了,也不會太執著艱澀的文化。除非個人興趣所致,或者學術所需,一般不會太追求既定的古老而艱澀的文化。郭沫若先生說林語堂先生“東方既未通,西方也未懂”,明白他的意思,但位高權重者,如果通識多語種,萬萬不會這樣去表達。
4. 習慣多維思維,思維的空間比對感比較強,容易在比對中尋找到自己的優勢。熟悉雙語,尤其互聯網社會,獲取信息的渠道就會更加豐富。不同語種帶來的信息差,加上活躍的思維,一定會促使人更加積極的探索。掌控好語言優勢的人通常都很自信,樂觀。
5. 現在社會可替代的語言很多,比如計算機語言。用於語言轉換的翻譯軟件很多,但基於文化創造和不同語言思維模式的不同,雙語習得者後天發展的優勢還是相當鮮明的,而且無法取代。自如切換,不用翻譯軟件本身就很省時間。
6. 多語種習得者和後天學習者的鮮明不同是雙語或者多語種思維並軌,因此思維上不會循規蹈矩,往往會基於兩種文化的交叉,提出出其不意的思路。而且也比較能夠堅定的執行自己的主張。這和後天雙語學習者總有一種語言表達不夠好,自己總感覺表達差強人意有些不一樣。因為獨特,所以活躍的習得者往往會非常渴望表達,都比較擅長某種形式的表達,比如寫作、演講、藝術...總有一些表達途徑。
歐洲的文化活躍,和多語種習得者眾多這一現象是有直接關係的。傳統猶太人的教育,目前活躍在美國的印度裔高管層的教育(雙語言係統),中國新文化的主導階層,任何文化活躍地區的語種應用都會很活躍。中國的方言眾多,尤其南方,眾多方言與普通話相差甚遠,但官方認可的方言比較有限。但我們不難發現曆代曆史中文化的爆發期也是方言交錯較為活躍的時期。嚴格的多語種習得者不僅語言和思維要並行,也要通文字。許多方言沒有文字,而且近普通話,暫且算半個語言。我們會發現不僅雙語、多語種習得者思維活躍,多種方言習得者的思維也相當活躍。
活躍的思維會產生許多奇異的想法,這會增添許多生活樂趣,更加富有創造性,最終會創造出不同於任何一種文化的新的文化和新的語言表達方式。
多語種習得者也是非常棒的文化解讀者和傳播者。隻有從一個文化的熟識中感受到另一個文化的不同,才會自然而然準確地表達不同文化的特質。
中文為母語的先天雙語或者多語種習得者對中華文化圈兒的貢獻將無法預估。並非我重文輕商,而是通過文化的感知力所獲取的幸福感遠遠超過財富累計帶來的成就感。這是相當有趣的話題,希望有機會能多些深入探討。
多語種並行長大的孩子通常稱為TCK, TCK文化現象早在五、六十年前歐美社會學術圈中就已經有所成就,華語圈還沒有得到足夠的認知。希望中文為母語的多語種成長背景的孩子們能夠用自己的優勢把根植文化應用到未來創造中。
8/6/2017 尤其開心
宋氏家族,民國時期才子才女如張愛玲,後來創辦學科的梁思成大都有這個背景。
其實國內現在的環境,從很多人對時事的評論看是在謀變法,但並無係統對策。來美國學習後很多人都會感受到,其實與時俱進包括學科的創立,但高樓林立,文化和思考相對落後,這時候需要一種突破性思維引領。但在經濟誘惑下,文人缺少魄力。才會促使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