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掃葉

生在江南,長在水鄉。飽受小橋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東去的誌向。自幼喜好在雜書中尋夢,最喜歡的詩人:杜甫,最喜歡的詞家:辛棄疾,最喜歡的外國作家:雨果,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沈從文。
正文

養生隨筆門外談(九. 食陰以為動強,吸氣以為精明)

(2016-02-29 15:36:06) 下一個
九.食陰以為動強,吸氣以為精明
馬王堆辛追隨葬養生書簡的讀後感(下)
 
馬王堆書簡中的養生書簡現在已經可以在網上看到其中大部分的原文。從文章的寫作方式來看比較簡約易懂,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科普”文章。不過究竟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加上原文既無書名又無標點符號,所以提綱挈領也罷,聲入心通也罷,都是不太容易的。看看現在各種版本的現代白話文譯本,就知道大家對文章的解讀是千人千麵。
 
盡管如此,總體的意思還是八九不離十的。主要是將男女之間的那點事描寫得十分生動詳細,除了平時要遵循“七損八益”的原則之外,還提出了“人有善者,不失女人”的觀點。為了達到“句(苟)能遲久,女乃大喜”的境地,給出了“五欲、十動、十茚(節)、十惰(修)、八動、十已”等等的具體指引。所有的這一切從表麵看就是達到性和諧,這也是後人們很容易就將它們歸在“房中術”裏的原因。但是讀書隻讀這些抓眼球的東西,得出結論一定是斷章取義。其實所有這些文章想通過性和諧來探索人的陶情適性,最終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除了“民以食為天”外,兩性就是人最關心的“人之大欲”了。如果說飲食是經濟基礎的話,兩性可以說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結合的部分。看看現在的娛樂八卦,就是最好的注解。如果說某個明星在頂級餐館裏饕餮大餐的話,沒有多少人會感興趣。其實美食如果要上到頭條,一定是天價魚天價蝦什麽的,那是因為到了人的支付能力遇到挑戰。但是如果發現某個明星在一條幽暗小街上和異性牽手的話,那是絕對的大新聞。因為這個可以雅俗共賞,各有各的延伸聯想。
 
好萊塢拍攝的影片成千上萬,裏麵有一些以美食為題材的片子。大家能想起來的有嗎?可是以愛情為題材的片子就數不勝數了,而且誰都可以如數家珍。國外就不說了,看看中國的《紅樓夢》,裏麵寫了多少家宴和菜譜。可是紅學家們沒有幾個人去著墨這個,爭論來考證去的淨是賈寶玉的那點事,不僅僅是林黛玉和薛寶釵,連襲人、靜雯、秦可卿、妙玉等等等等,明的暗的都成了紅學大家們津津樂道的課題。“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是魯迅說《紅樓夢》的精辟之言,列出的人中五分之三想到的居然都是和男女那點事有關,還需要再說什麽?
 
其實在西漢以前,老祖宗們沒有將男女之事看得如此詭異。讀完馬王堆那些所謂的房中術以後,除非自己過分遐想,不然不會有讀無刪節版《金瓶梅》的感覺。老祖宗們覺得男女之事有太多生命的奧秘,看到了繁衍生息,所以就聯想“萬物之能始”;看到了男女壽命的差距,所以就聯想到了“采陰補陽”;看到了男女和諧的美滿,所以就聯想到了“先戲兩樂”;看到了縱欲的禍害,所以就聯想到了“凡彼治身,務在積精”;看到了男女衍生的疾病,所以就聯想到了“五十二方”......
 
應該說那時候的養生學問已經達到自成一體難忘項背的境地,可惜的是西漢獨尊儒術之後就難以為繼。其實不能全怪孔夫子,在老夫子的思想體係中原來並沒有完全排斥男女這檔子的事,不然《詩經》中的那些精華不可能流傳下來。要怪還是應該怪他的弟子們的不開竅。
 
記得孔子見南子的那一段嗎?南子是宋國衛靈公的夫人,史書記載是一位俏麗佳人,也是唯一一位對孔子一見傾心的夫人。這位夫人其實也是當時宋國的實際掌權人,她說過:“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她還對孔子說:“寡小君原見。”前麵告訴大家的是,南子在宋國的地位;後麵告訴大家的是,她是孔子的fans。
 
於是孔子去見她隔著簾子拜來拜去的,搞得南子身上的玉佩叮當作響。孔夫子正在天馬行空之際,不想身邊帶的是子路。這個得意弟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被老師洗腦以後一直是一根筋,見到這樣的場景頓時不樂意起來:這和老師一直提倡的將女人趕進廚房的思想不合拍了。孔夫子毫無準備地被子路點到痛處,慌神之下居然賭咒發誓起來:“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從此孔夫子徹底得罪了半邊天,再也沒有出路了,隻好在“食不厭精”這一條道上走到黑。
 
弟子們倒是很會發揚光大老師的思想,堅持不渝地搞廚房革命。用“君子遠庖廚”的理論,引誘著自己的夫人們抓住自己的胃。女人們總是比較心軟的,殺雞剖魚遠沒有殺人那麽殘酷,更何況至親對廚藝的點讚從來不會吝嗇。一來二去的,中國成就了美食,更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吃貨。腦滿腸肥的,再也沒有了祖宗們的睿智。
 
再看看辛追花了畢生精力建立起來家族輝煌,全是過眼雲煙。三十不到丈夫撒手西去,當娘的又努力培養兒子。誰知道兒子盡管很努力,卻讓老母白發人送黑發人。相信那個時候辛追一定是心灰意冷,所以才會將那麽多的經典書簡全讓兒子帶走。老太太雖然保住了家族最後的榮光,隻可惜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仿佛冥冥之中印證了養生之道的盛極而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