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掃葉

生在江南,長在水鄉。飽受小橋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東去的誌向。自幼喜好在雜書中尋夢,最喜歡的詩人:杜甫,最喜歡的詞家:辛棄疾,最喜歡的外國作家:雨果,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沈從文。
正文

養生隨筆門外談(四.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 )

(2016-02-13 12:29:30) 下一個
四.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
《管子》一書中有關道家學說和養生方法的闡述(上)
 
《道德經》的形而上登峰造極,讓後人至今依舊是一知半解管窺蠡測。不過雲崖巉峻全憑重巒疊嶂,奇芭獨放還需綠葉扶持。套句牛頓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can see a bit farther than some others, it is because I am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老子的功成名就靠的就是春秋戰國這個讓中華大地產生巨大變革的時代,盡管看起來是一個群雄爭霸弱肉強食的亂世,被孔老夫子痛心疾首地稱之為禮崩樂壞不可救藥。但是沒有百姓生養供給的與日俱增,又如何經得起列國諸侯的窮兵黷武,又如何讓諸子百家可以衣食無憂地在那裏“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比老子生卒年代再早上一百來年的時候,有過一位首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齊桓公。這位齊國國君齊僖公的三兒子,在有哥哥齊襄公的時候,隻有出國留學異鄉終老的份。不想齊襄公有福做王沒福消受,才讓齊桓公有了上位的機會。這一上不要緊,卻造就了一位“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
 
齊桓公其他本事沒有,唯一的本事是會用人。居然拜了在爭王位時差一點殺了他的管夷吾做上卿,再後來一開心直接叫人家二爸(仲父)。看看這位國君當的夠沒心沒肺的,隻要霸業不管名分。也因為這樣死得有點窩囊,英雄垂暮時二爸已經先他而去。喜歡用人不疑的他,此刻身邊圍著的盡是奉承拍馬的佞臣。公元前643年的深秋,霸主變成病貓臥床不起。五個兒子便忙著要位子不要老子,佞臣更是要前程不要主子,結局是齊桓公被高牆圍宮活活餓死。
 
回顧齊桓公輝煌一時的霸業,他的二爸管夷吾功不可沒。齊國的霸主地位不是嘴上說出來的,靠的是經濟和軍事實力。在管夷吾的治理下,齊國的國力如日中天,圓了齊桓公的霸主之夢:內挾天子讓諸侯各國俯首聽命;外攘戎狄保華夏子孫源遠流長。
 
管夷吾這個名字,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記得。但是喊他管仲,就不少人記得他了,道家後人則更記得他,因為他們尊他為:“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讓他當了太上老君的護衛官,也算是得道成仙了。
 
能擠入神仙的行列,全憑一部以他之名寫就的《管子》。管仲在世的時候是上卿,相當於國家的總理。想必也親自刻過竹簡。隻可惜年代太久遠了,刻寶再也找不到了。《管子》一書中是管子曰來管子曰去的,盡是他的語錄。所以說,《管子》和《論語》類似,全是弟子們的傑作。
 
那麽《管子》對道家的重要性在哪裏呢?說白了就是做了老子《道德經》的綠葉,而且是金枝玉葉的那一種。
 
 
首先來看看《管子》對“道”的解釋:“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者,一鄉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定萬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身之化也。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失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釋之。藏之無刑,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雖然同是文言文,卻比老子的文章容易讀得多。管仲不但要管理一國的朝廷,更要管理一國的黎民百姓。所以在發布文書給百姓們洗腦的時候,一定是要兼顧到民間的認知水平的,文章不會像老子那樣高來高去,要歸類的話是屬於普及教育一類。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太上老君那個深不可測的“道”,終於被管仲大將軍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直接接上地氣。“道”這個東西到了大將軍這裏已經是每個人的心所在!這還不算,“有氣則生,無氣則死”。這句話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道”不僅僅掌控著每個人的心,更掌控著每個人的命。怪不得道家要尊管仲為將軍,這就是護法門神啊,和佛家的四大金剛一樣一樣的。
 
說到這裏,會不會覺得有點不對勁?管仲在說“道”的時候,老子的太爺爺可能還沒有降生。再看看《管子》一書中對“道”的闡述,要層次有層次要深度有深度,怎麽說也不應該落到個當道家門神的地步吧。
 
其實二千多年前的祖先們很懂得尊重著作權和專利權的。管仲的時代確實對“道”有了深入的研究,並且極有可能有著作有論文。但是或者毀於戰亂,或者藏家後人冬天取暖將竹簡當柴火燒了...,反正是有太多或者,結果是直到七百餘年後的西漢末年,《管子》一書才經劉向之手編寫而成。
 
這下明白了吧?管仲或許做了超前的工作,可是研究結果被公布於世的時候,卻比老子遲了近五百年。可見得時運有多不濟,管仲如果地下有知,一定會很後悔,當時要是不刻竹簡,直接銘文與鼎該多好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