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掃葉

生在江南,長在水鄉。飽受小橋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東去的誌向。自幼喜好在雜書中尋夢,最喜歡的詩人:杜甫,最喜歡的詞家:辛棄疾,最喜歡的外國作家:雨果,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沈從文。
正文

養生隨筆門外談(一. 《莊子·養生主》 )

(2016-01-21 23:26:03) 下一個
一.《莊子·養生主》
 
“養生”二字應該是華人老祖宗獨創的。筆者寡聞,至少在英文中沒有相應的詞語解釋。
 
說到“養生”,就不得不想到莊子,因為養生可以追溯的最早出處來自《莊子·養生主》。本文開篇十分經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看看,開篇說的是生有涯知無涯,還說用有涯去求無涯是自尋死路,知道這個道理還求下去,那就無所謂了。讀到這個的時候,總會想起侯寶林相聲中的一段:一個上海老婆婆,看到一個小孩在河邊玩耍,不小心快要掉到水裏去,於是大喊“弗好哉,弗好哉...”,小孩掉了下去,再喊:“那麽好哉”。兩千五百年前的莊子在寫這段時,是不是也在心裏自我解嘲。
 
或許那個時候大談養生之道的竹簡已經汗牛充棟,讓莊子老先生無以是從,才有了這樣的感歎。要怪隻怪後來發生的焚書坑儒,讓多少先輩的心血結晶付之一炬,讓後人隻好從頭來過。
 
莊子接下來的話,倒是和現代養生學很合拍:隨心所欲隨遇而安就可以安享天年。不過這裏麵還有一個條件:就是無論個人行善作惡,唯求社會無賞無罰。這一點後代的科學家們淨得精髓,看看牛頓的三大定律,無一不是有特定的理想條件。區別是牛頓的條件可以接近滿足,莊子的條件別說當時社會做不到,就是當今社會也無法實施。什麽法律啦什麽公德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想用莊子的法子延年益壽,隻能是如人類實現世界大同那樣可遇不可求。
 
筆者一直在想莊子當時加上這一條的道理,或許是吃一塹長一智。莊子在他那個時期來說真算得上人瑞,雖然離百歲稍遠約83歲,但是在當時人均壽命不到四十的狀況下,實在是個奇跡。自古到今,華人最喜走捷徑。老友們見他如此長壽,一定常常向他討教。可能開始的時候莊子隻是告訴大家隨心所欲隨遇而安,隻可惜老友們該怎麽早死還是怎麽早死。這是一定的,不然當時的人均壽命可就改寫了。老友們的親屬朋友們自然不幹了,找莊子討個說法是一定的。莊子想必很頭痛,不過很快想明白了,他的理論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不準,僅僅適合自己而已。咋整,好整。自己的理論沒錯,錯的是社會。個人無法隨心所欲,還不是因為社會不能容忍,不是用道義逼人鬱鬱而終,就是用刑法來傷身害命。於是就有了莊子附加的條件。
 
莊子本人未必想到,他這一加不要緊,倒讓後來人讀出來哲學意味,養生上升到哲學的範疇實在是高雅得緊。隻可惜後代哲學家們總是厚今人薄古人的,加上唯物主義盛行,老祖宗無論何種學說大都要冠上一頂唯心主義的帽子。莊子的這篇《養生主》不管內容如何,也必須歸到消極的處世哲學中去。真是成也莊子,敗也莊子。老先生一時隨心所欲的文章,還是讓後代們硬生生地融入普世價值中去。
 
但願莊子早已化蝶,在美麗的蝴蝶世界裏,隻要不給天敵吃了,不給人捉來做標本,那一定可以近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