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畫家閑侃(14) --- 精神病畫家

(2015-08-08 09:27:59) 下一個

說起有精神病的畫家,首先被想起的是梵高,但是還有一位深受精神病折磨的,比梵高小十歲的挪威畫家“愛德華芒克”(Edvard Munch, 1863-1944)。

Self Portrait, 1882 and 1895

中國“文化大革命”後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第一次來自外國的繪畫展覽就是他的作品。芒克最著名的畫就是那幅有著多個版本的“The Scream”( 譯成“呐喊”,但呐喊有時有冒出來什麽字的意思,好像還是“尖叫”比較好)。

芒克一歲時全家搬到首都“克裏斯提那”(現在的Oslo“奧 斯陸”),他的倒黴命運就從那時開始。五歲時母親因肺結核去世,家有一個姐姐三個弟弟妹妹。之後由父親和嬸嬸撫養,嬸嬸是業餘畫家,教他畫畫。父親是個神 經質的人,瘋狂般虔誠地信教,愛講地獄鬼故事來教育和嚇唬孩子,影響了芒克的心理健康,加上芒克身體不好,小時候就老作噩夢,老覺得自己要死了。14歲時,大他一歲和他很好的姐姐因肺結核去世。後來他父親和一個妹妹被診斷出精神不正常。他感受的童年就是疾病、瘋狂和死亡。

16歲的他入了技術學院學習工程,精於數理化課程,但由於經常生病而中斷了學業。他決定成為一名畫家,雖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但還是在17歲時進入了皇家藝術與設計學校(可能是因為他的一個遠親是學校的Founder之一,他父親就同意了)。

1885年 芒克得到一個機會去巴黎呆了三個星期,接觸了印象主義繪畫等新的畫風,回家後,成了挪威第一個印象派畫家。但這一時期,就像其他初出茅廬的年輕畫家一樣, 他也在尋找自己的畫風。他的畫在自然主義(他老師的風格)和印象主義(他在巴黎見識的)之間變化。他的畫一直不被好評(可能有印象主義的原因,它當時在巴 黎也剛才被慢慢接受)。那幅後來成了名畫的“病孩子”(The Sick Child,畫了他在病床上的姐姐和照顧她的嬸嬸)那時也沒受到好評。

The Sick Child,1885(1907年又畫了一幅)


1889年,他26歲辦了第一次個展,展出了到那之前他所有的畫,贏得了去巴黎兩年的國家獎學金(19世紀要學畫去巴黎,要是早去一點點可能還能碰到梵高)。

芒克在巴黎實際上呆了三年。在學畫期間,每天的活動就是在畫 室臨摹模特和去畫廊參觀繪畫。他認為老師講的課乏味麻木,但老師在博物館時的講解讓他很享受。他最感興趣的畫家是高更、梵高和羅特列克,他們都是後期印象 派畫家。從畫上看,芒克是又學高更又學梵高(就象梵高當初學莫奈,後來又學高更,當時應該是高更和梵高剛分手,梵高進了修道院治療精神病)。

到巴黎的那年,芒克父親去世。他的弟弟(他家唯一結婚的孩 子)婚後幾個月就離世了。從童年開始,芒克就多次經曆家人死去,心理上的陰影越來越重。父親去世時,留下一個窮家,擔子就落到芒克肩上了,有錢的親戚都不 願提供援手。他當時腦子裏老是冒自殺的念頭,如果真自殺了(也要在畫了“尖叫”之後),就成了另一個梵高了,後來的人看著他的畫,也會象看梵高的畫那樣, 比現在看他的畫看著更激動。

這是他畫的與梵高的那幅同名的Starry Night, 1893,好像很一般,可能憋屈得沒梵高厲害。


芒克畫的畫很多都和死亡有關,比如“病房裏的死亡”(Death in the Sickroom, 1893), 是以他姐姐的死為主題,


還有“死亡天使”(The Angel of Death, 1893),

“死亡床邊”(By the Deathbed, 1893),

“死亡的氣味” (The Smell of Death, 1895),都各畫了不隻一幅。


還有這幅“死亡與孩子”(Death and the Child , 1899),也畫了兩幅,床上的應該是他姐姐,小女孩應該是他妹妹,

之前的幾百年裏,繪畫的主義還能掰掰手指頭數數,自打印象派起,繪畫界的主義和運動不算是雨後春筍,四腳朝天也數不過來了。印象派就算短的,還有更短的。 每個出道畫家在找著北(自己的畫風)之前都要暈好幾圈(要沒個主義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畫家)。最高境界是自己創一套,不合別人摻和,比如塞尚閉門造主義近 十年,一人一派 。

雖然芒克先是接觸和接受了印象主義,但那隻是在尋找自己畫風初期的嚐試,很快就明確覺得印象主義不能滿足需要了。在巴黎,芒克也接觸過“新藝術”(Art Nouveau)、“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先鋒派”(Avant-garde)和“野獸派”(Fauvism)等等,他還試過印象派畫家秀拉的點描,當時已有了塞尚的什麽“立方主義”等。梵高後期精神病中那些曲裏拐彎的筆觸已經該算是“表現主義”了。

在1893年畫“尖叫”(The Scream, 1893)的時候,當時夕陽西下,看之日落的最後一刻,芒克忽然有了尖叫的衝動(不少人看到Breathtaking的景色也會情不自禁喊兩嗓子,但芒克畫的那喊叫的樣子就象是發瘋。實際上,真正喊的都是外向的人,內向的的人都是在心裏喊,象芒克那樣比不喊出來還衝動,雖然聽不見但是可以畫出來),已經是精神不正常了。

The Scream, 1893 and 1893, too


The Scream, 1895 and 1910


這些“尖叫”的畫,就特像梵高最後兩年(芒克在巴黎的最初時期)精神病期間筆觸曲裏拐彎的畫,那時梵高一直找不到人與他合住,如果芒克早兩年到巴黎與他相 識,沒準後來能住到“黃樓”,和梵高共同探討如何畫這種曲裏拐彎的畫(假定芒克能容忍與梵高喋喋不休的爭論,也沒準讓芒克也說呀說呀說,憋在心裏的情緒就 釋放了,到後來沒準兒就畫不出“尖叫”了)。

順便說一下,同一幅畫畫那麽多次,後世的人在這個博物館看見一幅,在那個博物館又看見一幅,都分不出哪幅是哪幅了,要碰一假的也當成真的了。

他還畫了不少類似的背景的畫,

Sick Mood at Sunset, Despair, 1892                                  Despair, 1894


芒克也畫與愛有關的內容,但都是像 “絕望”(Despair, 1994,如上)、
“憂鬱”(Melancholy, 1893)、(這就是戀愛的好處)

“分手”( Separation, 1896)、(心都碎了)

“嫉妒”(Jealousy, 1895),(眼不見為淨,慢慢地消化心中的憤怒)
“悲劇”(Tragedy, 1898-1900)(是不是誰把誰殺了?)什麽的,


好不容易畫個愛,還改名成“吸血鬼” (Vampire, 1993,原名Love and Pain),


和別人有愛的時候先想到是被吸了血,看著美女就向看見了吸血鬼(類似中國的書生見到了狐狸精或吊死鬼)。

畫個“吻”(The Kiss, 1897)也像是畫吸血鬼,(愛情的最高境界就是雙雙成為吸血鬼),


除了死亡,恐怖焦慮憂鬱等等糟糕情緒也是他常畫的。芒克的這些反映了他的早期經曆和後來心理狀態的畫主要是在1890’s畫的(包括上麵提到的那些與死亡有關和與愛有關的畫),就是畫“尖叫”的時期,這些畫後來被歸類為“生命的裝飾”(Frieze of Life)係列,並打包在1902年在柏林的一個畫展上展出。

芒克在學繪畫之初就說了,他的藝術就是要”解釋生命和它對我的意義“。繪畫對於有那麽多痛苦經曆的他,不是為了讓人欣賞畫的主題,而是為了表現畫家的內心,所以他日後的繪 畫風格歸於什麽“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也是必然。

Puberty, 1894-1895                                                                 Madonna, 1894-1895 有三個版本


他也莫名其妙地畫了“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不知是不是像大衛一樣紀念那位法國大革命中“恐怖時期”的魔頭之一),還畫了兩幅不一樣的(馬拉應該是死在浴缸中)。


另外,芒克還愛時不時地畫張“鬼臉”畫,除了”尖叫”外,還有像“焦慮”(Anxiety, 1895),(那女孩不知焦慮什麽?可能是因為被後麵的一群鬼跟上了?)

“基督受難地”(Golgatha, 1900),

“Karl Johan 街的夜晚”(Evening on Karl Johan Street, 1892)(看著像太陽下山,街上充滿吸血鬼)等畫,


人眼睛常常被畫的就是一個黑點或一個黑窟窿,很恐怖。

由於心理上的問題,芒克與周圍的人相處,尤其是近距離接觸都有問題,包括與女性接觸(年輕時也愛泡吧,對女性還尊重,後來他卻認為女性都是妓女,不知為何)。

The Woman in Three Stages, 1894


他不是被人開槍打傷(一位upper-class女士非要和他結婚不可,不然就自殺,他奪槍時被打傷了手,後來出於對家庭的恐懼,還是拒絕了她落荒而逃),就是開槍把別人打傷(起因是與人爭論,最後失控)。

在婚姻問題上,芒克認為自己沒權利結婚,可能也是對的,就他的精神狀態,對將來的孩子也不好,再說也許還有家族的精神病遺傳的可疑。

大量飲酒也造成健康和心理上的問題,終於在45歲(1908年)那年精神崩潰了。 經過八個月的住院治療(和梵高一樣,芒克也給自己的醫生畫了一幅畫),居然康複了,性格變得比之前陽光樂觀了。之後他還被授予騎士稱號以表彰他的藝術成 就。1912年在美國紐約市舉辦了個展。

但是有評論說,康複後,芒克的畫沒有以前精神不正常時畫得好了(又獲獎又展覽,精神自然爽快,沒了那種讓倒黴經曆憋在內心不為人理解的衝動要表現了,很說明問題),時不時地重複以前畫過的題材。

康複後的芒克又活了35年,在二戰中他和畢加索等畫家的畫被納粹認為是“頹廢”的,從各博物館下了架。梵高的畫也是他在最後幾年最不受人待見最憋屈最精神病的時候畫得最好,如果他沒有自殺(有說不是的),精神病和其他要命的病也都好了,畫也賣出去了,又活了好多年,不知畫出來的畫還耐不耐看。

晚年的芒克,居然受到社會主義的影響,關心起社會福利等問題。要是趕上一場大革命什麽的,他可能也會象同樣是心裏壓抑心態不陽光的庫貝爾那樣,成為激進分子(藝術家本來就容易左)。

其實芒克運氣就算不錯了:他也得過肺結核,但沒死;背著心靈創傷作畫,等畫出名了,精神病也好了(他學畫時的偶像都短命,梵高和高更都自殺了,羅特列克也自毀了,他都沒學);1918 年的歐洲大流感他也沒事(他自己也覺得幸運)。

如果沒有精神創傷和精神病,可能芒克那天在麵對夕陽的時候就 沒有那種歇斯底裏的衝動,即使畫的話,撐死了也就是一幅“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顯出點文人傷感情懷的陽春白雪之作。精神創傷迫使他要表現,是他繪畫 的動力,所以說芒克是一個精神病畫家,而且看芒克的畫可能主要地還是看他精神病治好(1908年)之前的畫。

從文藝複興之前一直到在印象派之前,好像沒什麽有精神病的畫 家。那時最好的畫家是教堂畫的畫家和宮廷畫家,其次是肖像畫家,然後是畫風景和世俗題材。不管是宗教畫,肖像畫還是裝飾畫,畫家的畫都要能被主顧接受,畫 家本人也是能說會道至少是能與人相處的吧。換句話說,畫家作畫一直是要讓人喜歡看的,不然也接不到活兒,更別說當宮廷畫家了(把個公主畫的在床上要病死了 試試)。不好想象畫家隻顧表現自己的感覺,想怎麽畫就怎麽畫,畫的像不像都不是事兒。

從印象派以後開始,這標新立異的畫家作畫就越來越是隻想表現自己,都是讓人猜的。都是法國崇尚“自由”鬧的。當然,也不能都一棍子都打死,好看的也不少就是了,而且還值錢,看來大家都有心理擰吧的地方,非要在怪的畫裏去找美。

2012年他的一幅“尖叫”(粉彩筆畫的那幅,其他的有油畫的、蠟筆畫的等)拍了$119.9 million,現在一美國私人手裏。其他三幅在挪威奧斯陸的國家美術館和芒克博物館,芒克的大部分畫都在奧斯陸。看他的畫(包括梵高的畫)別太投入,要不進畫廊還正常,出畫廊就畫家附體了:-)。

我順便就在想,為什麽挪威的國家美術館不在“尖叫”那幅畫的展廳來個尖叫比賽呢?那樣的話準能推動當地旅遊。去的最多的肯定是美國女孩(美國NBA賽場上經常鼓動觀眾尖叫,不叫到顯示屏上指針爆表不算完,都是女孩們的貢獻,不用驚嚇張口就來,那本事早都Built-in了),讓芒克的鄉親們見識見識什麽是真正的“尖叫”。

雖然沒有尖叫比賽,但“尖叫”惡搞一直不斷:

The Scream 之本拉登版::(是不是聽見美軍直升飛機的聲音了?)


The Scream 之街貓版:(就是吃多了)


The Scream 之海綿寶寶版:(沒叫出來嘛!)


The Scream 之萬聖節版:(這是被嚇著了還是在嚇唬別人?)  The Scream 之芝麻街版:(使大點兒勁!)



The Scream 之驚貓版:(看見老虎了?)            The Scream 之驚狗版:(狗肉節要到了!)


謝謝閱讀。

這裏是之前在“世界風情“壇發貼的鏈接,
bbs.wenxuecity.com/travel/46815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