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意大利之行(2) --- 羅馬的教堂

(2015-08-03 12:22:03) 下一個

羅馬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教堂,那叫一個多,走幾條街就一個,相當多的教堂看上去都長得差不多,要是不把名字記下來,回去看照片都分不出哪個是哪個了。

在這其中就有一個教堂,曆史短,供的聖人出現的也晚,聖彼得教堂供的聖人彼得(Peter)是和耶穌同時代的,也是耶穌身邊最早最內圈的三個人之一。而這個教堂供的聖人叫“依那爵”(Ignazio),是文藝複興中才出現的聖人,1491年才出生(那時候佛羅倫薩的花之聖母大教堂的圓頂都蓋完了),論資格和彼得差得可不是一點兒兩點兒。二者整個分在兩頭,要是彼得算是“聖一代”的話,到依那爵這裏,怎麽也是“聖5x代”了。

在中世紀,歐洲人口90%以上都是文盲,雖然信教,但聖經也讀不懂,而且那時聖經隻有希臘或拉丁文的,識的不是那個字也照樣看不懂。再說了,那時的聖經都是印在羊皮紙上的,而且是手抄的,很貴的,打開後的頁麵尺寸大概是兩尺多寬一尺半高,一個教堂沒準也就一本。

這是在佛羅倫薩第二大教堂旁邊的一個古老圖書館裏展出的那個時代的一本聖經,

(在那個圖書館中,居然有一幅“昭君出塞”的畫,還真沒想到)

信徒們每禮拜天去教堂,聽牧師講聖經。聖經那麽多章節,一次講一段,也夠聽一輩子的了。一般人也沒聖經,講聖經是教堂的專利,為了讓信徒們記得住,並且有虔 誠的感覺,教堂都把聖經故事雕成像,畫成畫,讓信徒一看就知道。但聖經的內容要遠比畫出來的多,隻是不識字的信徒隻能以看畫聽宣這種方式被動的了解聖經, 教堂也壟斷了解釋聖經的權利。

由於技術發展,紙張和印刷出現,聖經可以大量印刷,教堂外的人也有可能接觸到聖經;商業發展,社會文化水平也在提高,富裕市民識字的也越來越多;加上人們不滿羅馬教會靠發售贖罪卷斂錢的腐敗,到了1500’s,就出現了宗教改革,認為人人都可以看聖經,不需要牧師;對聖經的理解和信仰是每個信徒自己和上帝之間的事情;並且認為那些聖經畫和雕像塑像是不好的;為普及聖經,聖經也被翻譯成其他文字。

北歐的大部分和英國後來都成了宗教改革後的新教國家,脫離了羅馬天主教廷,而南歐還一直是天主教。

那位依那爵1491年生於西班牙貴族,年輕時從軍打仗非常勇敢,戰場上負了重傷而退役。後來研讀宗教書籍和聖人列傳,決心投身宗教。他還發明了“Spiritual Exercises”,寫成一本書,有翻譯成“神操”的,聽著有點嚇人,每天禱告七個小時,那哪是虔誠,那是“相當的”虔誠。他和一幫誌同道合的教友,有意過著清苦生活,他們的信念是絕對服從教皇,並逐漸有了綱領,形成了組織“耶穌會”(Society Jesus)。1540年耶穌會得到了教皇的承認,他被選擇為會長幹到1556年去世。耶穌會也很合邏輯地逐漸將對抗宗教改革為己任。

依那爵用軍隊的方法管理耶穌會,寫了該組織的憲法,強調像屍體一樣地絕對服從(真有人敢入,這等同於某黨的“馴服工具”論,工具應該比屍體要更好使用一點兒,連死腦子都沒有)。會長的頭銜是Superior General,後又發明了Father General,他也算過一把“General”的癮,比軍中的將軍還厲害。1622年他被教皇冊封為聖人,可以被人供奉了。

後來來中國的利瑪竇、郎世寧、南懷仁等一大堆外國傳教士都是耶穌會的。

(這虔誠的力量了不得,不惜貢獻自己的生命,感召力也了不得,至少令人尊敬。千萬不要與虔誠的人作對,甭管他信仰什麽,所以,大家各自的信仰自由是很重要的, 可以相安無事。不過那些以某種既得利益支持的信仰的力量就差點,一有事就都讓別人獻身信仰往上衝,特點就是容易出叛徒。)

供奉依那爵的這個教堂於1626年開建,1650年完工,1722年被紅衣主教祝聖,此後就再未有過重要的儀式,眼下頭兒的位置空著,似乎不是一肥缺,好像有點邊緣化,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意思。

但是這一教堂還是非常非常可看,不看後悔。原因就是它的長頂畫和圓頂畫,在教堂裏那是一絕。畫家利用了當時已發展起來的透視技術,不但彌補了教堂的不足和缺陷,而且達到了驚人的效果。

別看外麵很一般,裏麵可不一般(羅馬的大部分教堂都這樣,外麵看著不太起眼,裏麵金碧輝煌),


先看這個教堂的圓頂上的畫,你能看出它是平麵的嗎?

據說當時修建時,經費不夠,也有說是隔壁的圖書館(應該是羅馬學院的,這個教堂最初也是學院2000學生祈 禱用的)認為會擋了他們的光,不管什麽原因,反正是沒有圓頂。似乎那時的教堂一定要有圓頂(當時剛完工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也是圓頂的,這都是那個佛羅倫 薩的圓頂大教堂鬧的),所以就畫一個。不過最好的觀看位置不是在圓頂正下方,而是在離主祭壇遠點兒,偏離圓頂的地方,那地方的地麵上有一個差不多一尺直徑 的銅盤嵌在地麵,是透視的視點。如果在圓頂正下方看,圓頂中央的圓孔仍然是偏離中心的,就露餡了。不過信徒也就是在進了教堂往祭壇走的時候會隨意看看,到 了接近祭壇的時候,都是恭恭敬敬,不會東張西望,也就是像我這樣的,成心使大力氣仰著腦袋往上看,要是哪個信徒也這樣,那是有病。是不是畫得很成功?隻是 要想從這裏上天,恐怕就有點太難為聖人。

其實最要看的是該教堂的長頂畫。畫的是眾人歡送聖人依那爵上天的情景,透視的滅點就在正中央聖人的位置。畫家采用透視方法讓教堂頂部的高度看上去是實際建築高度的三倍。觀看的最佳位置也有一塊銅盤嵌在地麵,那也是整幅畫透視的視點。

整個畫看上去就像是畫中所有人物都在向上漂,最上邊的聖人扛著一個大十字架一邊飛向天國,一邊往下看,微笑著向眾人告別,那意思是:再往上各位也去不了了,別送了請回吧,我也得趕緊上去了,這十字架(橡木的忒沉)就快扛不住啦!

剛進教堂門的邊上是最差觀察位置,那是離視點最遠的位置,看上去天庭要塌了,

其實倒也不難看,也是一種震撼,

畫中的四角分別有四撥人,各代表著地上的歐、亞、美、非四大陸。當時美洲大陸早已經發現,大航海也已經讓人們跑遍了世界,整個世界都在世人的眼中了,所以四大陸在那時常在繪畫等文藝作品中表示整個世界。

歐洲大陸:(照的黑了點,湊合看吧,早上去照的,窗戶進來的陽光還不太好)

亞洲大陸:這是哪國的亞洲人?看著沒有像漢人的,


美洲大陸:那時“五月花”號已經到了幾十年了,

非洲大陸:看上去都不太黑嘛,

教堂的地麵放有一麵鏡子,從鏡子裏通過反射看到的頂畫特別清澈,不知為什麽,相機照不出來那個效果,而且也照不全,要照全就把照相機鏡頭也照進去了。


羅馬的教堂,外麵看著土,裏麵都不得了,比如這個,差點沒打算進去,因為這樣的教堂太多,

這是Church of St. Louis of the French,聖人路易的教堂(總是要供個聖人),

金光閃閃,最主要的是,卡拉瓦喬最著名的一組祭壇畫就在這裏,差點錯過了,

照明幾分鍾就滅,旁邊牆上有個鐵盒子,要想亮燈就往裏塞個硬幣,我是沾了別人的光,嘿嘿。

這個教堂,看著沒什麽特別的吧,小瞧了!

裏麵金光燦燦的,那句什麽:晃瞎你的雙眼!說的就是這裏,我是出來了嘴還沒合上,被晃得暈暈乎乎,也沒記是哪位聖人的,

它的天頂畫,

教堂的圓頂是真的,能直接上天堂的那種,


出了這座教堂,不經意進了另一座教堂,又嚇了一跳,
還沒好的眼睛又被晃得不輕,

看來是緩不過來了,

這是頂畫,沒照清楚,眼睛被晃得太厲害,聚不了焦了,
這次出去記著了看看名字:“越台伯河的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也沒忘了拍個照,看著不太顯眼吧,所以不經意進去才被晃著了。


這是我住的旅館附近的一個教堂: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t. Mary Major),還是天主教四大最高級別的教堂(都在羅馬)之一,和梵蒂岡的那個教堂同一級別。佛羅倫薩的花之聖母大教堂在它們下一級。

這是裏邊正廳,

這是側廳(就這麽稱呼吧),和這四個最高級別聖殿的特點:聖門,

此門隻在“大赦年”(Rome Jubilee)開,有譯成“聖門”的。不光大赦犯人,一般人走過這個門,罪孽也都赦免,50年一次(在那前一年,心裏想什麽壞事就趕緊幹),是一個歡樂的節日,有多歡樂?等不及就到Las Vegas看看Bally的show“Jubilee”就知道了。

平常要是急著贖罪,可以向神職人員匯報匯報思想,表表忠心,實在沒門路摸摸門也是好的,信仰還是有的,


羅馬有900多座教堂,是個朝拜列位聖人的好地方,不過真要看,沒十天半個月是走不完的,能給看傻了,所以隻能小的溜地瞄幾個。好多是不讓照相的,不過,讓照相的就已經不少了。例子是沒完沒了的,但見好就收,就此打住。

這裏是之前已在“世界風情“論壇發過的該文的鏈接:
bbs.wenxuecity.com/travel/461427.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