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湘江舊事'後記(b)

(2015-04-05 18:29:22) 下一個
寫"舊事",如我在"故事"所說的那樣,原於3月份我二姨媽去世,觸發了我多年的心思。開始,我隻是想寫出我所知道的姨媽珍的故事,以我在她身邊的生活為基點,用一個孩子的眼光和感觸去展現姨媽珍的悲劇性格。我知道我寫得不成功,除了文字的功力不及外,一開寫我就"嚴重跑題":我驚奇地發現,四十年前的許多生活片段竟是如此色彩鮮明,如此栩栩如生地堆埋在我記憶的深處.我沉溺在記憶細節的描述中,不管是否和主題有無聯係。然而就在這一篇篇跑馬式的回憶裏,我又一次感到寫作做為思維利器的力量:那兩年及與那段生活的聯係,在過去幾十年裏,隻是出現在我意識表層的偶爾一轉念之中。尤其是大姨去世後,我總以為,那兩年隻是人生旅途中窗外偶然一瞥,而之後一路新奇景致撲麵而來,不停替換更新,舊憶無痕。隻有當我把往事寫下來,白屏黑字,我才清晰地看見,那段生活的砂紙,給今日的我,我的性情、舉止、喜好,留下了怎樣的打磨痕跡。
上個星期,在網上讀到評論沈從文,評論張愛鈴的文字,我心裏一動,似乎找到了我一直喜愛沈從文的原因。從高中開始,我開始讀沈從文的書。好像那時,沈從文的書才開始解凍。大學期間,我讀遍了我能找到的所有的沈從文的書,為他小說裏艱難生活中微卑的人們,艄公的孫女,"學習生存"的文書,還有河上的暗娼,為他們的命運歎息,傷感,然而卻極少有讀完張愛玲小說常產生的那份厭世絕望之感。寫著"舊事",描述大姨給我搽紫藥水時的嘮叨,姨爹的幽默,得勝一家做雞毛撣子時的說笑,張娭毑給我穿襪子時愛憐的撫摸,光明裏瞎子夫妻平和寧靜的神情,我心底有著讀沈從文故事相似的感覺:艱辛的生活,有痛苦,有無奈,卻也從來不缺乏溫馨和快樂。不管在某一時刻的境地看上去是多麽的絕望無助,生活總是值得我們從從容容,一天一天地過下去著。
寫"舊事",原本是對自己心思的了結,是給自己,還有老爹老媽看的。所以寫的都是自己能記憶起的事,自己真實的感覺,不添不減。但為敘事上的方便,我會把不同時期的事放在一個連續的時間段裏,如姨爹卷煙,取風雞與細籮籮來吃飯,原是不同月份發生的事。我試著盡量把與主題有關的事件寫進去, 但有些線索在後麵沒有交代,因而顯得散亂無關.在寫"舊事"時,我也一直在試圖分析記憶之謎:我能記住同學一起去韶山的許多細節,可為什麽班上一個同學的名字都記不起來;對麵李家三個孩子,為什麽我偏偏就把老二的名字忘記了.還有,比較起事件記憶,氣味記憶仿佛是一種更感性的體驗複蘇-檀香山救世軍商店的陳腐氣味,喚起的不僅僅是我陪大姨去當鋪這件事的回憶,還有在那裏等待,無可奈何的心情;那年在一家泰國小店門口,忽然聞到曾舊相識的熏香氣息,瞬間老娭毑去世曾帶來的聯想和恐懼,在40年後熱帶的陽光下,在我腦海裏轟然再現-一縷香熏,就使我穿越回到40年前.弗洛伊德的理論認為,我們的意識事實上是受到潛意識支配,如同海上冰山,其走向路徑本牽製於那沒於水中看不見巨大的基部。而潛意識,更多地是受到童年生活及事件的影響。我周圍些個人的個性,行事方式儼然是弗洛伊德理論的典型例證。"舊事"讓我看見,我自己的經曆亦證不虛。
寫"舊事"的3個月,回憶著自己的過去,修磨著表達的語句,我頗有自得其樂之感.謝謝朋友們花費時間來看我的個人故事體驗, 對"舊事"評論,給我鼓勵.有些留言使我看到了我沒有意識到的內層,我對此心存感激.某人曾說過,"文學也隻能是個人的聲音", “。。。然而,恰恰是這種個人的聲音倒更為真實".我寫的這點玩意當然跟"文學"毫不搭界,但我覺得, 在這互聯網的新世紀,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交流自己的體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終歸說來,都是一曲生命的絕唱.
我在"舊事"裏想表達的姨媽珍的故事,在我幾十年生活中,一直使我警戒,提醒著我要做"生活的強者".從小到大,性格上也一直好強,不服輸.年輕時我曾以"我的字典沒有'放棄'一詞"而驕傲, 事實上,這也是多少年支持我出來闖世界的一種力量.然而我另一位姨媽璋的故事,給近幾年的我有不同的啟示.有時間,我打算接著寫另一篇故事,來表達我的感觸.
敬請關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