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神會滑台辯法記錄)

(2024-01-31 19:47:55) 下一個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作者:唐·神會


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

(附《答崇遠法師問》)

[唐]神會

[簡介]唐代禪宗典籍。神會述。獨孤沛集並序。

全書分上下二卷。下卷所載重要史料更多。開元二十年神會在滑台(今河南滑台縣)大雲寺設無遮大會與北宗崇運法師論辯南北宗邪正是非,大力宣楊慧能南宗為禪宗正統。本書即為獨孤沛所作的論難記錄。在論辯中,神會述及弘忍傳衣慧能之事實,論述了種秀不能為禪宗六代禪師、普寂亦不得為七代祖之原由以及慧能頓教與北宗漸教的根本區別等等問題,都是禪宗研究中的重要問題,此即是本書作為研究南宗禪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答崇遠法師問》鈴木大拙(言)亦為論辯內容,故附後。

==============================================

弟子於會和上法席下,見與崇遠法師論義,便修。從開元十八、十九、廿年,其論本並不定,為修未成,言論不同。今取廿一載本為定。後有《師資血脈傳》,亦在世流行。

歸命三寶法,法性真如藏,

真身及應化,救世大悲者。

宗通立宗通,如月處虛空。

唯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阿曰:有何因緣而修此論?

答曰:我聞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者,一切由己妄,己即凡。古聖皆口口口口口情逐口,修無生以住生。學人迷方,欲不動而翻動。是非標競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即我襄陽神會和上,悟無生法忍,得無礙智,說上乘法,誘諸眾生,教道眾生。教道回向者,若百川赴海。於開元廿二年正月十五日在滑台大雲寺設無……智慧甚深,於諸三昧,獲如來禪。遂乘斯法,遠涉波潮,至於梁武帝。武帝問法師曰:“朕造寺度人,造像寫經,有何功德不?”達摩答:“無功德。”武帝凡情,不了達摩此言,遂被遣出。行至魏朝,便遇惠可,時三。此是卅字。《續僧傳》記惠可初遇達摩“年登四十”。敦煌本《曆代法寶記》作“時年”。此處似亦當作“卅”俗姓姬,武牢人也。遂與菩提達摩相隨至嵩山少林寺。達摩說不思法,此句疑有脫誤。惠可在堂前立。其夜雪下,至惠可要(腰),惠可立不移處。達摩語惠可曰:“汝為何此間立?”惠可涕淚悲泣曰:“和上從西方遠來至此,意說法度人。惠可今不憚損軀,誌求勝法。唯願和上大慈大悲。”達摩語惠可曰:“我見求法之人,鹹不如此。”惠可遂取刀自斷左臂,置達摩前。達魔見之“曰”:“汝可。”在先自神光,因此立名,遂稱惠可。深信堅固,棄命損身,誌求勝法,喻若雪山童子舍身命以求半偈。達摩遂開佛知見,以為密契,便傳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與惠可。惠可傳僧璨,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慧能六代相承,連綿不絕。

又見會和上在師子座說:“菩提達摩南宗一門,天下更無人解。若有解者,我終不說。今日說者,為滅下學道者,辨其是非,為天下學道者,定其旨見。”

有如此不思議事,甚為奇囑(矚?)。君王有感,異瑞來祥,正法重興,人將識本,所以修論。序似至此止,以下為論本文。

===============================================

於時有當寺崇遠法師者,先兩京名播,海外知聞。處於法會,詞若湧泉,所有問語,實窮其原。提婆之後,蓋乃有一。時人號之“山東遠”,豈徒然耳。遠法師乃於是日來入會中,楊眉亢聲,一欲戰勝。口口口口口著屏風,稱有官客擬將著侍。和上言:“此屏風非常住家門者,何乃折破場,將用隻承宮客。”於時崇遠法師提和上手而訶曰:“禪師喚此以為莊嚴不?”和上答言:“是”。

遠法師言:“口來說莊嚴,即非莊嚴。”

和上言:“經雲,所說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法師重徵巳(以)何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和上答:“不盡有為者,從初發心,坐菩提樹,成等正覺,至雙林,入涅槃,於其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者,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作,不以作為證,即是不住無為。”

法師當時無言,良久乃語。

法師:“淫怒是道,不在莊嚴。”

和上語法師:“見在俗人,應是得道者。”

遠法師言:“何故指俗人以為得道?”

和上言:“法師所言淫怒是(道),俗人並是行淫欲人,何故不得道?”

遠法師問:“禪師解否?”

和上答:“解。”

法師言:“解是不解。”

和上言:“法華經雲:‘吾從成佛巳來,經無量無邊阿僧隻劫,’應是不成佛,亦應不經無量無邊阿僧劫?”

遠法師言:“此是魔說。”

和上言:“道俗總聽,從京洛已來,至於海隅,相傳皆許遠法師解義聰明,講大乘經論更無過者。今日喚法華經是魔說,未審何考是佛說?”

法師當時自知過甚,對眾茫然,良久,欲重言。

和上言:“脊梁著地,何須重起?”

和上語法師,神會今設無遮大會,兼莊嚴道場,不為功德,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辨是非。

和上言,神會若學攬機口口,即是法師。法師若學神會,經三大阿僧隻劫,不能得成。

和上出語,左右慚惶,相顧無色。然二大士誰(雖)相詰問,並皆立未坐,所說微妙,尚未盡情。時乾光法師亦師僧中一,見遠論屈,意擬相挾,乃命是人令置床機,更請豎宗,重開談論。遂延和尚及遠法師坐,和尚平坐講禪與物無物竟,縱欲談論,辭讓久之。於時有府福先寺師,荷澤寺法師,及餘方法師數十人,齊聲請禪師坐,鹹言,禪師就坐,今日正是禪師辨邪正定是非日,此間有四址餘個大德法師作證義在。

和上固辭不已,時乃就坐。然明鏡不疲於屢照,清流豈憚於風激?勝負雖則已知,眾情固將難口。和尚以無疑慮,此日當仁。

遠法師重問曰:“禪師用心於三寶四果人等在何地位?”

和上言:“在滿足十地位。”

遠法師言:“初地菩薩分身百佛世界,二地菩薩分身千佛世(界),乃至十地菩薩分身無量無邊萬億佛世界。禪師既言在滿足十地位,今日為現少許神變。望遠此意執見甚深,特為見悟至玄,所以簡詮如(下闕)

(據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卷二)



附:答崇遠法師問

(此殘篇名為編者所加。胡適稱為神會語錄第三殘卷,並注稱疑為《南宗定是非論》之一部分。日人鈴木大拙稱此為《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

(上缺)傳授人不?

和尚答:(下缺)應自知。

遠師問:如此教門豈口是佛(下缺),

(和尚答:)頓漸不同,所以不許。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夫學道者須頓悟漸修不離是口口得解脫。譬如母頓生子,與乳,漸漸養育,其子智慧自然增長,頓悟見佛性者,亦複如是。智慧自然漸漸增長,所以不許。

遠師阿:嵩嶽普寂禪師,東嶽降雇禪師,此二大德皆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一塵注:起念頭,即用意識。就不是“離心意識參”,而禪宗頓法的覺照,與心、意、識,都沒有關係)外照,攝心內證,(一塵注:不論是停止思維使心不動,還是起念頭來外照,都是在心意識上做文章,就是禪宗頓法所謂“鬼窟裏做活計”,《證道歌》“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這是“離心意識參”、“當下見性”的頓法與通過打坐來逐漸停止思維活動以達到心清淨的漸法的本質區別)指此以為教門。禪師今日何故說禪不教人疑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何名為坐禪?


和尚答曰:若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者,此是菩提。今言坐者,念不起(一塵注:不對因緣生滅的假象起攀緣妄想心,即佛性與覺照如如不動,不被假象帶走。假象並不妨礙佛性與覺照,《永嘉證道歌》:“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為坐。今言禪者,見本性(一塵注:當下見,當下覺,當下照,當下悟——《壇經》:“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為禪,所以不教人坐身(一塵注:身體不動。禪宗頓法則行住坐臥皆是禪,如唐代龐蘊《雜吟》:“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日常生活的行動和思維並不妨礙如如不動的佛性與覺照)住心(一塵注:停止思維)入定。若指(下疑有脫)......在韶州能禪師處。秀撣師在日,指第六代傳法袈裟在韶州,口不自稱為第六代。今普寂禪師自稱第七代,妄豎和尚為第六代,所以不許。

爾時和尚告遠法師及諸人等:

莫怪作如此說。見世間教禪者多,學禪者極其繚亂,恐天魔波旬及諸外道入在其中,惑諸學道者,滅於正法,故如此說。

久視年中,則天召秀和尚入內。臨發之時,所是道俗頂禮和尚,借問和尚入內去後,所是門徒若為修道,依止何處。秀和尚雲:“韶州有大善知識,原是東山忍大師付屬,佛法盡在彼處。汝等諸人如有不能自決了者,向彼決疑,必是不可思議,即知佛法宗旨。”

又,普寂禪師同學西京清禪寺僧廣濟,景龍三年十一月至韶州,經十餘曰,遂於夜半入和尚房內,偷所傳袈裟,和尚喝出。其夜惠遠玄悟師聞和尚喝聲,即起看。至和尚房外,遂見廣濟師把玄悟師手,不遣作聲。其惠遠玄悟等入和尚房看和尚,和尚雲:“有人入房內,早手取袈裟。”其夜,所是南北道俗並至和尚房內,借問和尚入來者是俗是僧。和尚雲:“唯見有人入來,不知是僧是俗。”眾入又問是南人北人。和尚識實入房人,恐有損傷,遂作此語。和尚雲:“非直今日,此袈裟在忍大師處三度被偷。忍大師雲:其袈裟在信大師(處)一度被偷。所偷者皆不得。因此袈裟,南北道俗極其紛紜,尚有口口相向。”

遠師問:普寂禪師名字蓋國,天下知聞,眾口共傳,不可思議。如此相非斥,豈不與身命有仇?

和尚答曰:讀此論者,不識口口,謂言非斥。普寂禪師與南宗有別。我自料簡是非,定其宗旨。我今謂弘揚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眾生知聞,豈惜身命?

遠師問:修此論者,不為求名利乎?

和尚曰:修此論者,生命尚不惜,豈以名利關心?

遠師曰:唐國菩提達摩既稱其始,菩提達摩西國複承誰後?又經幾代?

和尚曰:菩提達摩西國承僧伽羅叉,僧伽羅叉承須婆蜜,須蜜婆承優婆崛,優婆崛承舍那婆斯,舍那婆斯承末田地,末田地承阿難,阿難承迦葉,迦葉承如來付。唐國以菩提達摩為第八代。西國有般若多羅蜜承菩提達摩後,唐國惠可禪師承菩提達摩後。自如來付西國與唐國,總經有一十三代。

(凡間一塵注:現傳《壇經》列菩提達摩為第28代,可知現傳壇經應該編於滑台大會之後,是則是否是法海所錄就成為很大問題,或者法海是最初編纂者,後來被其他後來者加了不少有利於己派的改動)

遠師問:據何得知菩提達摩西國為第八。

尚曰:據《撣經序》中,具明西國代數。又,惠可禪師親於嵩山少林寺問菩提達達摩,答一如《撣經序》中說。

遠師問:西國亦傳衣不?

和尚雲:西國不傳衣。

遠師問:西國何故不傳衣?

和尚曰:西國多是得聖果者,心無狡詐,唯傳心契。漢地多是凡夫,苟求名利,是非相雜,所以傳衣示其宗旨。

遠師問:禪師修何法,行何行?

和尚曰:修般若波羅蜜法,行般若波羅蜜行。

遠師問:何故不修餘法,不行餘行,唯獨修般若波羅蜜法,行般若波羅蜜行。

和尚答曰:修學般若波羅蜜者,能攝一切法;行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行之根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無法來滅無去來,一切諸佛從中出。

和尚告諸道俗知識等:若欲得了達甚深法界,直入一行三昧者,先須誦持《金剛般著波羅蜜經》,修學般若波羅蜜法。何以故?誦持《金剛般著波羅蜜經》者,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譬如帝王生得太子,若同俗例者,無有是處。何以故?為從最貴處來。誦持《般若波羅蜜經》者,亦複如是。是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得聞如是言說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是人,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是故《勝天王般若經》雲:雲何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通達甚深法界?佛告勝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實”。“世尊,雲何如實?”“大王,即不變異。”“世尊,雲何不變異?”“大王,所謂如如。”“世尊,雲何如如?”“大王,此可智知,非能言說。何以故?過諸文字,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思量,過覺觀境。是為了達甚深法界。”《勝天王般若經》雲:般若波羅蜜無有一法可為譬喻。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受般若波羅蜜者,所收功德不可思量。若此功德有色有形者,空界不容。以般若波羅蜜如實見名為證,以智通達名為至。假使一切眾生皆住十地,入諸三昧觀,如來定不能測量。

諸知識,必須誦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為一切諸佛母經,亦是一切諸法祖師。恒沙三昧,八萬四千諸波羅門,皆從般若波羅蜜生。必須誦持此經。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一切法之根本。譬如大海之內,所有一切諸寶皆因摩尼寶力而得增長。何以故?是大寶威德力故。修學般若波羅蜜者,亦複如是。一切智慧皆因般若波羅蜜而得增長。誦《般若波羅蜜經》者,譬如皇太子,舍其父堂,於他人處而求得王位者,無有是處。故《小品經》雲:複次,須菩提,諸菩提諸經不能至薩波若誨。若菩薩舍般若波羅蜜而讀誦之餘,是菩薩舍本而取枝葉。是《故勝天王般若經》雲:佛告勝天王言:大王,菩薩摩訶薩修學一切法通達一切法者,所謂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亦號一切諸佛秘戴,一號為總持法,亦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切苦,真實不虛。故三世諸佛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是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舉恒河中沙,一沙為一恒河,爾許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如此功德,勝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諸學道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隨所在處,一切世聞,天人阿修羅,悉皆供養,何以故?為此經在在處處即為是塔。何以故?誦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為能成就最上乘第一稀有之法。在在處處若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切諸佛恭敬《般若波羅蜜經》,如佛弟子敬佛。何以故?經雲:諸佛之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是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初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不如聞此經信心不違。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是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何以故?臂如大龍不雨閻浮,如飄棄葉。若雨大海,其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若最上乘者,聞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驚不怖,不畏不疑者,錄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從無量久遠劫來,常供養無量諸佛及諸菩薩,修學一切善法,今是得聞《般若波羅蜜經》,不生驚疑。是故口文,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用一切珍寶造七寶塔,高至梵天,不如誦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修學般若波羅蜜。若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盡證須洹果,不如誦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若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盡證斯阤含果,不如誦持金剛般若波蜜經。若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盡證阿那含果,不如誦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若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盡證辟支佛道,不如有人誦持《金剛般若波羅經》。若人教此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眾生證口口信心,盡證得十行心,盡證得十住心,盡證得十回向心,不如誦持《金剛般著波羅蜜經》,修學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經有不可(下缺)

(選自胡適校敦煌唐寫本《神會和尚遺集》卷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