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但盡凡情, 別無聖解

(2022-05-17 04:18:26) 下一個

但盡凡情, 別無聖解 

2018-05-04 08:21
 來自:https://www.sohu.com/a/230354937_100132221

未標明作者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一句老生常談,也是濃縮的智慧精華。很多人把世俗的習氣帶到學佛領域,什麽都喜歡高大上,喜歡拜名山,求名師,求大法,求加持,而對於流傳千年的古訓,見沒什麽奇特,也就不以為然,實在是不應該。

“講起辦道,諸佛菩薩隻叫除習氣,有習氣就是眾生,無習氣就是聖賢。聖賢的妙用,識得則煩惱是菩提,識不得則菩提成煩惱。煩惱與菩提,如反掌覆掌。這些話說是容易,行就為難”。(虛雲老和尚)

昔日白居易問鳥巢禪師,有沒有簡單明了的修行方法,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白居易的學問,一聽就說,師父,這兩句話三歲小孩都知道。鳥巢禪師說,“三歲小孩都知道,百歲老翁行不得”。

很多人對於“戒”是看不起的,認為那是約束笨人的教條,聰明人可以不用持戒,這是完全錯誤的。佛陀的遺言說要“以戒為師”,虛雲老和尚最後叮囑就一個字:“戒”,戒律實在是現在這個紛亂時代裏修行人最好的護身符。“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收攝身心,不越雷池,自能心定澄明,智慧郎照;反過來,智慧觀照,一切如夢幻泡影,自能性定如水,無貪瞋取舍之心,而因果分明,秋毫不犯。不以善小而不為,於善修修而無修;不以惡小而為之,於惡斷斷而無斷,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正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高僧大德關於除習氣,有很多精彩開示:

“隻因無量劫來,妄想執著、習氣深重,以致釋尊說法,有四十九年,談經約三百餘會。但這些法門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治療各種眾生不同的貪、瞋、癡、慢等習氣毛病。若能遠離這些,你即是佛,哪有眾生的差別呢?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能這般做到,斷除妄想、執著、習氣,即是菩薩、佛祖,否則還是凡夫眾生。”(虛雲老和尚)

“不論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習氣毛病,去無明煩惱,去貪嗔癡。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與經義自然會相合;如果毛病不除,總是不能明白經義的。”(宣化上人)

“佛法易修,習氣難斷。修行若不徹底從內心深處去改變,就不叫修行。隻不過是跟佛結緣。內心深處那些種子、習氣,若不能解決,遇到境界,八識田中那猶如驚濤駭浪的力量一來,你隻能隨波逐流。所以,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沒有辦法一蹴即成。法隻有漸沒有頓,頓是從漸來的。瓜熟蒂落的瞬間,是在瓜掉下來之前,必需經過時日的栽培。”(慧律法師)

“修行是什麽?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習氣,把我們與煩惱相應的種種習氣毛病一點一點磨掉,讓我們的心越來越能夠趣向善法。廣義的修行是指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佛法。現實生活中的境界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人,一種是事。麵對這兩種境界,正是實踐佛法的時候,也是檢驗自己修行程度的時候。”(學誠法師)

“實踐佛法的過程,也就是降伏、斷除煩惑習氣的過程,習氣除到怎樣的程度,就是開發佛知佛見到了怎樣程度。”(徐恒誌老居士)

“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凡夫心盡,當下是佛,不用向外持求。向外持求,即是外道。心外一無所得,自心是佛。

凡夫心就是執著心,生氣、生歡喜、毀譽動心、貪色、貪財、穿好、吃好、偷懶、打無明、不上殿等等習氣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

若能凡聖雙忘,一切處如如不動,不向外求,則見自心是佛。辭親割愛,以參禪、念佛等法門除此等凡心,以毒攻毒,病去藥除。”(虛雲老和尚)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麽,而是為了化除習氣毛病,用淨慧和尚的話說,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熄滅貪嗔癡三毒,淨化身口意三業”。我們應該善護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有貪瞋,隨即覺破;剛要著境,隨即牽回,這樣長久用功,必得真實受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