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二十一)

(2021-11-13 16:36:06) 下一個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二十一)

 

五、四聖諦(sacca)

苦、集、滅、道四聖諦是佛法的中心,是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的內容。為什麽稱為「聖諦」呢?因為聖人才能夠覺悟它們,完全了解四聖諦是如來的境界。經典以譬喻說明四聖諦甚深難解,猶如把一根頭髮剖裂為一百根,然後用弓箭去射那百分之一的髮,很不容易射中,要徹底了解四聖諦很難。了解四聖諦,是最大的福報。不斷地修習善法,克服五蓋,了解五蘊,培育菩提分,當善法成熟,才能了解四聖諦。四聖諦有二種:有為四聖諦、無為四聖諦。有為四聖諦是用世間的慧去了解四聖諦;無為四聖諦要有出世間的智慧才能了解。

《無礙解道》注釋說明以四方麵了解四聖諦:

(一)「如」義,四聖諦是「如」,是平等無差別;

(二)「諦」義,四聖諦是真理;

(三)「無我」義,四聖諦是緣起、是無我;

(四)「通達」義,四聖諦是完全的智慧。《清淨道論》說:有苦,但沒有受苦者;有作,而沒有作者;有滅,沒有滅者;有道,沒有行道的人。

有很多方法了解四聖諦,例如:可以用十二因緣的道理來了解。《無礙解道》說明,老死是「苦」,老死的因是生,生是「集」,若無老死與生,便是「滅」,引導我們朝向滅的境界是「道」。

同樣的,生是「苦」,有是「集」,無「苦」、「集」二者是「滅」,領導我們朝向「滅」的是「道」。

然後,有是「苦」,取是「集」,無「苦」、「集」二者是「滅」,領導我們朝向「滅」的是「道」。這樣可以繼續往上溯到無明。四聖諦的內容,在講解《轉法輪經》時說明得很詳細,這裡不在重覆了。

【注解】

(1) 何孟玲,〈《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頁113 。

(2)《雜.第706 經》,《大正藏》冊2 , 頁189 下。

(3) 即一種有識不淨相加九種無識不淨相。

(4) 致力界(ArambhadhAtu)是初步的努力。精勤界(nikkamadhAtu)是比致力界更強的精進,精進努力將懈怠拋在後頭。不斷精勤界(parakkamadhAtu 勇猛界)比精勤界更強,不斷精進,修習善法。通過數數如理作意這三層次的精進,就能滅除昏沉與睡眠。參閱《正念之道》,頁247 。

(5)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82 。

(6) 根據《南傳阿毗達摩》有52 心所法。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60 。

(7) 參閱《轉正法輪》,頁101 。

(8)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32 。

(9) 參閱《轉正法輪》,頁102 。

(10) 乃釋尊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所度化之憍陳如、跋提迦、衛跋、摩訶那摩、阿說示五位比丘。

(11) 五蘊的譬喻見《雜.第265 經》,《大正藏》冊2 , 頁69上。

(12) 參閱《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頁234 。

(13) 參閱《清淨道論》,頁498 。

(14)《雜》第1172 經,《大正藏》,冊2 , 頁313 下。

(15) 六種動物:狗、鳥、蛇、野幹、鱷、獼猴。《雜.第1171 經》, 《大正藏》,冊2 , 頁313 上。

(16) 參閱《清淨道論》,頁498 。

(17) S.35.191 Kotthiko.;何孟玲,〈《中部.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之研究〉,頁120 。

(18)《雜.第721 、722 經》,《大正藏》冊2 , 頁194 上-195上。

(19) 參閱《清淨道論》頁196 、29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