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解決生死業障是第一個課題(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01)

(2021-09-20 05:37:01) 下一個

 

https://3g.163.com/dy/article/G084C4B30511UT77.html

 

 

 

解決生死業障是第一個課題

 

 

2021-01-13 17:07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文:淨界法師

乙一、華嚴時

我們看第一個,華嚴時。

一、華嚴時。坐菩提場,直說大法。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攝受界外根熟菩薩。小機絕分,不見不聞。佛陀出世以後,他老人家在菩提樹下,說是見到月亮,然後就朗然開悟。開悟以後,佛陀並沒有出定。佛陀是在三昧當中宣講《華嚴經》,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那麽《華嚴經》的時候是怎麽個情況呢?是“坐菩提場,直說大法”,佛陀在成佛之場直接說大乘法門。那麽這個時候佛陀現的是什麽身呢?叫做千丈的盧舍那身。佛陀是把他的真身——真實的身,真實的相貌——經過長時間的無量劫的六波羅蜜的修學,把無量功德莊嚴的報身現出來。這種情況“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我們看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山頂有一種光明,太陽是從下麵往上照,先照高山。那麽他攝受的根機是誰呢?攝受已經超越三界以外的大乘根熟菩薩。這個時候,凡夫、二乘可以說是“不見不聞”。你看《華嚴經》,阿羅漢也在座,凡夫也在座,但是結果是什麽?結果就是“有眼不見廬舍身,有耳不聞圓頓教”,完全沒有得到受益。因為佛陀這個法宴是為那些已經準備好的人來宣說的,就是這個人已經沒有障礙。

諸位!所以《攝大乘論》把六度分成兩塊:一個叫聖人的六度,一個叫做凡夫的六度。因為我們修六度很痛苦的,我們有內在的煩惱業力來抗拒。就好像佛陀在《華嚴經》上說,凡夫修學,就像船要離開陸地,剛開始很辛苦,你要用力地劃,因為地心引力會把你吸回來;等到你離開三界以後,你修行就沒那麽辛苦了,你拜佛也很輕鬆,修六度也是很自在。就是這個船已經怎麽樣?離開地心引力的範圍。你隻要做一件事:把風帆拉起來。這個船自然前進。所以,界外的菩薩修學六度那叫一帆風順,他要修布施也很自在,修持戒也很自在。

所以《華嚴經》什麽意思啊?這個“華”就是大乘的因地,以六度的妙花成就莊嚴無上的佛果;這個“嚴”就是果地的功德。所以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講到十地菩薩的修學,他修布施那叫一個“一即一切”,他修布施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功德。它的十地菩薩,初地什麽功德,二地什麽功德……所以說讀《華嚴經》是大開眼界。但是,跟我們一點都沒有關係,我們隻能夠隨喜讚歎。你讀《華嚴經》,從頭到尾隻有四個字,那叫“隨喜讚歎”,因為你都做不到。但是,佛陀他也知道,他老人家來到人世間,時間很匆促,也隻有四十九年,要做的事很多。所以,就像一個農夫,他有那麽多田地,他肯定是把肥沃的田先種下去,因為這個肥沃的田他用力少、效果多。要是你是佛陀,你也一定是。這麽多弟子,先把上根人給度了,肯定是這樣子。佛陀度化眾生,第一件事情,把那些已經初地以上的菩薩先攝受了,教他們怎麽樣增上,怎麽從初地到二地、從二地到十地等等。那我們凡夫就在旁邊隨喜讚歎。

好,那跟我們凡夫有關的,就從後麵的第二個開始了,就是漸教,就是漸初、漸中、漸後,也就是阿含、方等、般若。嚴格來說,阿含、方等、般若跟成就功德沒有太大關係,隻是破除障礙,這三個法門是破障。你要想成就功德,要麽就修《華嚴》,要麽就修《法華》。你要是聖人,就從《華嚴》進去直接修功德;而《法華經》,它必須要帶有權法的修學,它要先破障,它把破障跟成就功德一起修。

 

乙二、阿含時

那麽當然先修破障。我們看第一個破障,阿含時。

二、阿含時。示遊鹿野,說四諦法。次照幽穀。但被界內鈍根,令其轉凡成聖。好,我們解釋“阿含”這兩個字。阿含就是無比殊勝,超越一切世間有漏之法。那麽佛陀說阿含是什麽情況呢?叫做“示遊鹿野,說四諦法”。這個“示”是因為佛陀度完初地的法身菩薩以後,他必須要把他的報身收起來,現出丈六的比丘相,就是應化身。因為攝受凡夫,用那麽大的報身他也沒辦法受用。說四諦、十二因緣,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就好像“次照幽穀”。太陽出來之前先照高山,照完以後,照到最低的幽穀,就是山下。他加被界內的鈍根菩薩,就是我們這些煩惱又重、善根又淺薄的。幹什麽呢?做一件事——轉凡成聖,了生脫死。所以,整部阿含經就講兩件事情:第一個,什麽是我們的障礙;第二個,怎麽解決這個障礙。就講兩件事。

佛陀把《華嚴經》這種理想化的、佛陀的功德報身收起來以後,開始麵對我們凡夫的身口意。我們凡夫最大的問題叫做生死業障,這個業力太麻煩,弄得我們非常被動:一修行,欸,有病痛;修得很好,結果死掉了;死掉以後,業力就把你帶到其他地方去了。這個業力不處理,你修行就永遠沒辦法上路。所以,解決生死業障是第一個課題。咱們先不談什麽功德莊嚴,這個都太遙遠了。所以,佛陀在阿含經強調業力的不可思議。比方說,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他怎麽死的?被外道亂棒打死。為什麽?因為神通難抵業力!比方說,釋迦牟尼佛的家族是怎麽滅的?被琉璃王滅掉的。佛陀三次用神通阻礙,沒用!為什麽?業力不可思議。乃至於佛陀本身,貴為佛陀,都有金槍馬麥的餘報。當然,佛陀的報身那是不得了,“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但是佛陀如果現出了因緣所生、感同眾生法界的這個應化身,他也是有老病死的問題。一定說,過去生因為怎麽樣了,所以今天怎麽樣,也還是有這個餘報。所以整個阿含經強調一個觀念:“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業力不處理,你就是障礙重重。先強調這個觀念,先把敵人找出來。

那怎麽辦呢?阿含經講三個法門,叫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陀講三帖藥:第一個,觀察因緣是無常的。說你現在福報很大,對不起,不決定!就像你做夢,你今生這個是好夢,你可能下一個就是一個不好的夢。所以生命是動態的,它不是一條直線的,人生是拋物線的。你有得意的時候,你也會有失意的時候,這是生命的常態。你今生得意,你來生可能福報享盡了,可能就不好了,所以人生是變化的。更可怕是下麵那句話,“諸法無我”。這個變化的情況你沒法掌控,就“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個地方怎麽辦呢?那隻能夠追求不生不滅的涅槃,厭惡生死,欣求涅槃。所以,阿含經對治生死業障,三個重點:無常、無我、涅槃。當然它的核心思想在無我。

這個地方,對我們淨土宗關係密切。諸位!你淨土宗也要帶業往生,是吧?沒有一個人往生是不處理業障的。如果說,你把業障放著,你往生不了的。就是說,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讓願力強過業力,那你這個業力就可以帶業往生了。所以,處理業力在阿含經裏麵講得很清楚,就叫諸法無我。就是,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強做主宰,然後就自討苦吃。其實,業力的可怕來自於我們自己給它火上加油,讓它輾轉相續。比如說,本來這個人做你的兒子,這個地方因緣就很複雜。人跟人之間的因緣沒有永遠善、沒有永遠惡的,所以有時候你很滿意,有時候你不滿意,因為因緣是無常變化,這個是人生的常態。問題在哪裏呢?為什麽你作為一個老師,你管別人的子女管得很好,你麵對自己的子女卻沒辦法了?因為你想要強做主宰,問題在這。業力,一旦你要主宰它的時候,那糟糕了,後果叫做輾轉相續,你們兩個來生還有戲可以看。所以,帶業往生強調的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怎麽知道沒有業力把我牽走?你把今生、來生的因緣完全放棄:我不主宰了,帶業往生!

諸位!業力不是靠拜懺、持咒、念佛消掉的。業力你沒辦法消掉,你怎麽消得掉呢?蕅益大師說的,你無量劫來修持的業力,就靠你今生幾十年想要把業力消掉?你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不是今生才創造成的,那叫一個大倉庫,“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處理業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你不要主宰它。叫做斷相續,不是完全消滅。你如果要完全消滅業力,你這個觀念就錯了,也沒辦法消滅。所以,佛陀對治業力,他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式,就是“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到此為止了,所有業到今生為止。你隻要做一件事情,業力對你的傷害就降到最低了,叫做“放棄主宰”,四個字而已。

所以,一個人到晚年會不會往生,有兩個指標:第一個,你跟阿彌陀佛的因緣深不深。不管你是觀想,你是念佛,你是拜佛,不管你用什麽方式,你要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建立強大的感應的力量。這是第一個指標。第二個,你對娑婆世界的業力是不是善加調伏。你好歹要把業帶走吧?就是說,你現在對你的人事的因緣、你的子女,各方麵,你還在主宰嗎?你還在主宰,那你就不容易往生了。因為你的生命就兩條線,你有往生的因緣,也有流轉的因緣。那對不起,流轉的因緣叫熟境界,是吧?而這個往生的因緣是生疏的境界。那當然就強者先牽了。如果到晚年你對人生還在主宰,那對一個淨土宗行人是非常不吉祥的。

所以,阿含經的思想就是修我空觀,不要什麽事情都把“我”放在裏麵。你看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說,你看別人家小孩發生什麽事,一點感覺都沒有;隻要你的兒子發生什麽事,你就很痛苦。因為你把你這個自我意識放在你兒子的因緣,就你自己把“我”丟進去的。諸位!是我們自己多管閑事。那就什麽事都不幹?不是!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佛法的意思,我們隻能重視因地,不能決定結果。所以整個阿含經,它就是消除生死業障,就做這件事情——修無我觀,慢慢把生死業力給調伏了,趨向涅槃。

來源: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