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真修實悟(如說修行網上佛學院)

(2021-07-28 20:42:10) 下一個

來自:https://www.cfolu.com/xiuxueyd/176zhenxiushiwu.html

真修實悟

湛然 注

 

念念不放過,念念透得過。

 

 

學佛,貴真修實悟,以了生死。念念不放過,便是真修;念念透得過,便是實悟。

〔不放過〕不被它瞞昧。〔透得過〕不被它籠罩,不聽隨它調弄,不當作實事,更不可被它綁架。

學佛,隻是要在生死關頭找個究竟的出路,而不是離此之外,在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另有什麽奇特之事。在日用中,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放過,一一透得過,這便是真切工夫。

對此,憨山大師在《夢遊集·示妙湛座主》中有精辟的開示,現摘錄注釋如下: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是知古人參求,隻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別於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

從前古人出家,本是為了了脫生死這件大事。就是佛祖出世,也特地是為了開示此事(了脫生死)而已。並不是於了脫生死大事之外別有佛法,也不是於佛法之外別有什麽了脫生死。(這是說:佛法就是要了脫生死,要了脫生死的才是佛法。這裏的生死是指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輪回息”,是了脫分段生死。在這裏,憨山大師特別強調了脫分段生死,因為這是修行人當務之急。)由此可知,古人參求隻是要在生死關頭找個究竟的出路,而不是離此之外,在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另有什麽奇特之事。

〔分段生死〕在三界六道中的眾生,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了分段生死者,脫離輪回。〔變易生死〕三乘聖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修道過程中,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了變易生死者,圓證佛果。

【所以達磨西來,不立文字,隻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所以達摩祖師從天竺(古印度)來,立定宗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修行隻在於了悟自心,因為此心是一切聖凡和十法界依報正報之根本。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此心即為二乘,不悟此心即為凡夫。如果悟而不存於心,證而不以為有所得,即為超聖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

〔向上一路〕宗門之極處(超聖凡、出生死)謂之向上一路。與“向上一著”同義。憨山大師雲:“佛教宗旨,單以一心為宗。原其此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了無纖塵,清淨無物。此中本無迷悟生死,聖凡不立,生佛同體,無二無別。此正達磨西來,直指此本有真心,以為禪宗。故對武帝(梁武帝)雲:‘廓然無聖。’若能頓悟此心,則生死永絕。隻在當人一念頓悟,即名如如之佛。不屬修證階差,不屬三乘漸次,此禪宗目為向上一路。從前諸祖所傳,即指此心,以為宗極,是名為禪。”(《夢遊集·答德王問》)〔廓然〕“廓然”在這裏的意思是:空寂貌。

 

【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聽座主,撞鍾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幹鳴,側耳低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曆百城,參禮佛刹微塵數諸善知識,故得開悟塵塵刹刹諸解脫法門。】

近代學人離聖人遙遠,沒有見到古人的真實行持——向日常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就是在日用中,不離(不躲避)一法,不住(不住著)一法,處處不輕易放過,這便是真切工夫。就此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不被迷惑、不為所轉)處,便是真實悟門。就此悟處,每一物每一事,便是真實佛法。而不是聽講經說法者,撞鍾擊鼓登法座,開大口學野幹鳴(妄說真理),側耳、低頭、閉目、披衣(座主接引點悟學人的動作)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遊,經曆百餘城,參禮了佛刹微塵數的善知識,在實踐中,悟得塵塵刹刹諸解脫法門。

〔透得過〕不為塵境牽纏、操控。〔頭頭〕每一樁,每一件。〔座主〕講經說法者。〔華座〕蓮花座,這裏是指講經說法之法座。〔野幹〕狐之一種。“野幹鳴”是“獅子吼”之對稱,用來比喻修行未臻成熟而妄說真理。〔佛刹微塵數〕形容數量極其眾多。〔塵塵刹刹〕《華嚴經》中所說的境界:一一微塵之中皆現無數佛刹(佛國),而一一佛刹中又有無數微塵,一一微塵中又現無數佛刹,重重無盡。這裏“塵塵刹刹”是用來形容數量極其眾多。

 

【然法門固無論,即善知識,安得有刹塵之多多耶?殊不知“刹刹塵塵”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慮情塵也。苟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憎交錯難解處,貪瞋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於根本痛處劄(同“紮”)錐,一一勘破,一一透過。如此便是真實知識,當下即登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舍此外,更有何知識可參?更有甚奇特法門可入耶?】

然而,法門姑且不說它們,就以善知識來說,怎麽可能有佛刹微塵數那樣多得不得了呢?殊不知所謂“刹刹塵塵”者,是指我們日常中的妄想、念慮、情塵也。如果能夠於日常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憎交錯難解處,貪瞋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於根本痛處紮錐,一一勘破(如夢幻),一一透過(斬斷妄想)。如此便是你的真實大善知識,當下你就得到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舍此之外,哪還有什麽善知識可參?哪還有什麽奇特法門可入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