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轉)

(2021-06-01 17:28:20) 下一個

來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4230208.html

3個回答
 
 
hantan2369
推薦於2017-09-23 · TA獲得超過1258個讚
 
  如是安心者:壁觀。——
  答: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心如牆壁,如如不動,一絲不掛,方可入道。

  如是發行者:四行。——
  答:行入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
  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雲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舍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
  答:隻要你不與別人起爭執,順應一切而去違背,就不會遭到譏嫌。

  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
  答:舍棄一切執著,內心猶如牆壁一般的沒有掛礙,這樣就是入道的方便法門。
 
 
赤壁沉屍
2010-12-08 · TA獲得超過546個讚
 
此句出自達摩祖師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的序文,“於時(其徒)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門年雖後生,俊誌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谘啟,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雲爾。”
心怎麽安呢?用壁觀的方法來安心。我們的心妄想太多,很難安得了, 所以祖師提出“壁觀”的方法。所謂“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如是發行者,四行”。安心是一個總體的目標,具體落實安心法門, 有四種修行途徑,所謂“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行。心安了,接著就要根據四行的要求,落實安心以後的生活。 四行以後是“順物”,“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順物,就是隨順世間、教化世間。隨順世間、教化世間的關鍵就是要防護譏嫌。修行人的所作所為,不應該使那些未信未悟的人生起懷疑心、毀謗心,所以要防護譏嫌, 讓所有見到我們的人都生起歡喜心、歸信心、隨喜心,這樣才能隨順世間、教化世間。 “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方便是智慧的另一說法。沒有智慧的人, 就不懂得什麽叫做方便。方便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世的智慧、度眾生的智慧。這種智慧的要點,就是要把一切執著排除得幹幹淨淨,“遣其不著”。有執著就有壁壘,有壁壘就沒有智慧。我們現在四麵是牆,這叫壁壘。因為有壁壘,所以隻能通過窗戶,才能夠看到外麵有一線光明。“遣其不著”是什麽呢?就是要把四邊的牆壁徹底推倒。四麵的牆壁是什麽呢?就是執著。執著在《金剛經》上麵叫做“住相”。《金剛經》講“有住”和“無住”,有執著就是有住,沒有執著就是無住。《金剛經》告訴我們要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
祖師所說盡管是隻言片語,但它是把大乘經典中最精要的法義濃縮之後提出來,作為修行的要領。
 
 

 
 
adu0526
2010-12-08 · TA獲得超過455個讚
 
  如果說禪真正有門可入,那個門也僅僅是個方便,禪本來就是一個銅牆鐵壁,無門可入。所以人家問趙州和尚狗子有沒有佛性?他就答一個“無”。後來這個公案就形成了禪宗的話頭。

  宋朝的時候,無門慧開禪師寫了一本書叫做《無門關》。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無門就是入禪之門。“佛語心為宗”源於《楞伽經》中的品題“一切佛語心品”。“無門為法門”,說是禪機也可以,說是佛法的真正門徑也可以。

  大家都知道,佛法講究的是法無定法,定法不是法。所以嚴格地講,禪的實際理地肯定是無門可入,是一個銅牆鐵壁。曆代祖師為接引學人,不得不在無門可入的前提之下大開方便之門所謂百千法門,又有所謂一千七百則公案,那些都是禪的門。

  今天講“入禪之門”,先介紹一下菩提達摩大師是怎樣教導我們進入禪這個門檻的。

  菩提達摩大師是中國禪宗的奠定者,而奠基不僅僅是建立了一個宗派,且必然具有他自己的思想宗旨和修行法門作為這一宗派和另一宗派的區別。菩提達摩大師有一篇法語,專門闡述入禪之門的方法,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又叫《略辨大乘四行觀》、《入道四行觀》。其教導的修禪方法就是“二入四行”。

  “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四行”就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此為菩提達摩大師禪法的基本內容。

  這篇五百多字的論文前麵有一篇曇琳法師的序言,序言中,曇琳法師給我們傳遞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但是這個信息曆來沒有受到禪門以及學術界的重視。這篇序文除了介紹達摩祖師的簡要生平和其禪法中的成就以外,還提到就禪法達摩的四句口訣。修任何法門,這個口訣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四句口訣是他直接跟慧可、道育兩位弟子說的:“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四個“如是”。

  所謂“如是安心者壁觀”。達摩祖師在嵩山九年麵壁,他的安心法門就是麵壁。第二句口訣叫“如是發行”,“如是發行者四行”。第三句口訣叫做“如是順物”,“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第四句口訣“如是方便”,“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我感覺這四句話非常重要,它既是達摩大師的真傳,也是從達摩以後禪門所有禪法的源頭。當時曇琳法師在寫好這篇序言的時候,他就認為這是菩提達摩大師所傳的真道,真正的道就這四句口訣。我們可以從這四句口訣簡單地分析一下菩提達摩大師是怎樣教我們進入禪門的。

  如是安心者壁觀
  首先說“如是安心者壁觀”。唐朝,圭峰宗密禪師的《禪源諸詮集都序》總結達摩的禪法說:“以壁觀教人安心”。壁觀包括四點:“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我們要安心,就要使心成為一道牆。這道牆不是土牆、不是泥巴牆,而是銅牆鐵壁,連蒼蠅蚊子都鑽不進來,任何細菌都侵蝕不了,像這叫心如牆壁。要把這個心防護得像一道牆,任何的塵勞妄想、世間物欲都無法侵蝕進來。

  我們現在也用這樣的比喻——“築起一道心裏的長城”。這個——長城做什麽用呢?社會上的人用來防腐敗;我們修行人防止煩惱無明妄想的產生,防止外麵一切物欲對我們的侵蝕。要做到心如牆壁必須“外息諸緣”,外在的一切的緣都要讓它法住法位,互不幹擾。外緣息是息不了的,就讓一切法住在它應該住的地方就可以了,互不妨礙,你不要去攀緣它就沒有關係。因為一切東西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沒有什麽煩惱會跑到我們心裏來,都是我們去攀緣所致。我們能夠讓一切東西安住它的本位,不去攀緣,就是“止息諸緣”。什麽緣呢?“苦樂憂喜,人我是非”,如是等等而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太難太難!

  洞山禪師有一句開示,說我們修行人,要防範心裏的種種攀緣,必須要有進入到蠱毒之鄉一滴都不沾身的警覺心。蠱毒者就是血吸蟲,過去江蘇、廣東等地方都有。血吸蟲病很容易傳染,你隻要喝上一口水,隻要腳挨到有血吸蟲的地方,這個蟲就進入到你的身體裏。一輩子擺脫不了。我們修行人必須把一切攀緣心看作是蠱毒。將要進入蠱毒之鄉的時候,我們修道學佛的人,不可沾著一滴水。能夠這樣來對待一切人我是非、苦樂憂喜,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修道就不愁不成功。

  對內要“內心無喘”。從修行的用心方麵來講,我們心要越用越細。比如說修數息觀,“息有四相,風喘氣息”。我們用心的時候,不能在“風”上用心,不能在“喘”上用心,不能在“氣”上用心,要在“息”上用心。在“息”上用心,就能夠如絲如縷、若有若無,氣息就會越來越細,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讓觀照、覺照的力量不要有間斷,不要有起伏,要真正做到綿綿密密。時時刻刻能夠觀照當下,這也是“內心無喘”。

  做到“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就能夠心如牆壁。心如牆壁就能夠把一切內外的攀緣幹擾一眼識破。就能真正看到諸法的本質是什麽,諸法的實相是什麽。諸法的本質、諸法的實相就是“緣生無自性、無自性故空”。做到這三點,就可以進入禪門,就可以入道。這就是達摩講的第一句口訣,“如是安心者壁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