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與馬哈希對話錄》對話二十~二十三 (十一到十九暫缺)

(2020-04-24 14:10:01) 下一個

《與馬哈希對話錄》

Talks with Ramana Maharshi -Sri Ramanashram Publication

中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妙高峰上

(繁體出版名《對話真我》蔡神鑫譯)

 

對話二十

1935130

伊萬溫茲先生:“智者必須是孤獨的嗎?”

尊者:孤獨在識心裏。一個人可以身處塵網但心靈保持寧靜;這就是居於孤獨。另一個人可能在森林裏,卻依然無法控製自己的心。他就不能說是在孤獨中了。孤獨是識心的一種功能。與欲念相纏的人無論身居何處都無法孤獨,無執著的人總在孤獨中。

溫:這樣說的話,一個人可以在工作中,但卻不受困於欲望而保持孤獨。是這樣嗎?

尊者:是的。有執著的工作是枷鎖,無執著的工作不會影響做者。此人即使正在工作,也是孤獨的。

溫:據說在西藏有很多聖人,可以保持獨處但同時利益世界。這怎麽可能呢?

尊者:是這樣的。覺悟自性是給予全人類最偉大的幫助。因此,聖人們即使安居在森林裏,也可說是利益世界。但是,不應該忘記,孤獨不僅僅隻是住在森林裏。在城鎮裏,在世間紅塵中,孤獨都可以在。

溫:聖人不一定要和凡人打交道才能幫助後者嗎?

尊者:自性就是實相,世界或別的都不是。覺悟者不見世界和自己不同。

溫:那麽,聖人的覺悟提升了全人類,而人們卻對此一無所察。是這樣嗎?

尊者:是的。這種幫助是覺察不到的,但仍然在。一位聖人幫助了全人類,卻不為所知。

溫:但如果聖人和凡人打交道,會不會更好呢?

尊者:沒有什麽別的人要去打交道。自性是且是唯一的實相。

溫:如果有一百位覺悟自性的人,豈不是對這個世界有更大的利益?

尊者:說“自性”時,你指的是無限的概念,但說“人”時,你指的是有限的含義。隻存在唯一且無限的自性。

溫:是的,是的,我明白了!黑天尊者曾在薄伽梵歌裏說過,必須無執著地工作,這樣工作才比無所事事好。這就是事業瑜伽嗎?

尊者:說什麽是為了隨順聽者根器的。

溫:在歐洲人不明白獨處的人能有幫助。他們認為隻有在世間工作的人才有用。什麽時這種困惑才會消失?歐洲人的心靈是否會持續徘徊在泥沼中,還是會覺悟到真相?

尊者:不用擔心歐洲或是美國。除了在你的心識裏,它們還能在哪呢?覺悟你的自性,那麽就覺悟一切了。

如果你夢見一些人,醒來後回想夢境時,你會去確認夢裏的人是否也同樣醒來嗎?

溫:馬哈希如何看摩耶?

尊者:什麽是摩耶?它隻是實相。

溫:難道摩耶的意思不是幻覺嗎?

尊者:摩耶是用來表示實相的顯現。因而摩耶也隻是實相。

溫:有人說商羯羅阿闍梨尊者隻是一位有知識的人,而不是覺者。是這樣嗎?

尊者:為什麽關心商羯羅阿闍梨呢?覺悟你自己的自性。別人能照顧他們自己。

溫:耶穌基督治療人們的疾病。這僅僅是一種悉地嗎?

尊者:耶穌當時是否覺察到他正在療疾?他不可能對自己的力量有意識。下麵有個相關的故事:有次耶穌治好了一個盲人,此後這人逐漸走了邪路。過了幾年,耶穌再次遇見他,看到他的惡行,就問為什麽要這樣。這人回答在自己失明期間,犯不了任何罪。但耶穌治好他的盲眼,他卻變得邪惡,所以耶穌要對他的惡行負責。

溫:難道耶穌不是擁有悉地,完美的嗎?

尊者:他不可能覺察到自己的力量(悉地)

溫:難道獲得這些力量,比如他心通等,不好嗎?

尊者:他心通或者千裏耳讓人可以看得或者聽得更遠。看和聽都是一樣的。從近處聽還是從遠處聽同樣都是聽。基本因素還是聽者這個主體。沒有聽者或見者,就不會有聽或見了。而聽和見都是識心的功能。因此悉地也都是在識心裏。對自性而言,這些都不是本然的。而非本然的、是需要獲得的,便不能夠恒常,也就不值得為之努力。

這些神通都表示擴展了的力量。凡人力量有限,覺得自己可悲;他想要擴展力量,以為這樣就能快樂。但想象一下是否真會如此:如果因為有限的覺知,人是可悲的,那麽當覺知擴展了,不幸必然隨之增長。神通不會帶給任何人幸福,隻能讓他越來越可悲。

此外,這些力量用途何在?修神通者(悉達)渴望展現其神通,以得到他人的讚賞。他在尋求讚賞。如果事不如願,他就不快樂了。所以必須要有別人去讚美他。或許他會遇見另一個更有力量的人。這會讓他嫉妒,又滋長了不快樂的感覺。高段的悉達也許會遇見更高段的悉達,如此這般直到有一位能在瞬間炸毀一切。這就是最高的悉達,這就是神,就是自性。

什麽是真正的力量?是能增長財富的還是帶來平靜的呢?能帶來平靜的才是最高的成就(悉地)

溫:但一般在歐洲和美國的人不會欣賞這種態度,而會渴望神力展現、教授說法等等。

尊者:教授開示能讓人在幾個小時內得到樂趣,但可能絲毫不對他們有所增益。而靜默是恒常的,且有益全人類。

溫:但是靜默不能被理解。

尊者:這不要緊。通過靜默,雄辯自顯。默然勝於口頭演說。默然是不停息的雄辯。達克希那穆提就是個例子,他用靜默教授他的仙人弟子。

溫:那些是他的當機弟子,這就沒問題了。但現在不一樣,現在要先去找到弟子然後幫助他們。

尊者:這是無知的一種表現。創造你的力量也創造了世界。如果它能照顧你,那麽同樣會照顧這個世界。

溫:薄伽梵怎麽看待耶穌基督提到的“迷失的靈魂”?

尊者:想一下,什麽迷失了?有什麽可以失去嗎?隻有那本然的才重要。那必然是永恒的,且不可被體驗。能出生的就必然死亡;能被獲得的就必然失去。你出生了嗎?你一直存在著。自性從不可能失去。

溫:佛陀建議行持八正道,這樣就不會迷失了。

尊者:是的,印度教中也稱此為勝王瑜伽。

溫:修道人是否要學習瑜伽呢?

尊者:瑜伽有助於控製識心。

溫:但這不是會帶來據說是危險的神通力嗎?

尊者:你剛才問的是“修道人”,並沒問追求神通的人是否需要瑜伽。

 

對話二十一

1935131

馬德拉斯省*立法會委員埃拉帕徹提亞先生是位有影響力的印度教徒。他問:為什麽說源自聽聞的了知不牢靠,而源自觀修的了知才牢靠呢?

 *Madras Presidency 英屬印度時期行政區域,包括今天印度南部的泰米爾南都,馬拉巴爾等地區。馬哈希出生地提魯楚利城以及道場所在的焰慧山都在此省的泰米爾南都地區。 

尊者:還有說耳聞的了知*不牢靠,源於自己親證的了知**才牢靠。又有說聽聞有助於在智識上理解真理,禪修令理解更為清晰,而最終觀修則帶來覺悟真理。

*梵文paroksha:吠檀多派中用以指對某個主張在智性上的許可,用aparoksha(直接智慧)指對此主張的實證。當一個人在理論上可認知梵的存在,就能說獲得了間接認知;而當覺悟自己就是梵,則可說是獲得直接認知。間接認知並不能讓人脫離輪回,但直接智慧則能。

**梵語aparoksha:指直接智慧。

此外還說所有這樣的了知都不牢靠,隻有當了知已如觀掌中果般明確直接方才牢靠。

確實有人僅憑聽聞就足夠了。因為有能力的人或許在前世就已修行有成,所以一旦聽聞真理,就能了悟且安住平靜。而未達如此成就的人,必須經曆前述種種階段,方能入於三摩地。

 

對話二十二

碧哥特夫人從馬德拉斯返回,再次來訪。她問了些飲食的問題。

:修行者*應該吃什麽食物?

尊者:限量的悅性食物**

碧:什麽是悅性食物?

尊者:麵包、水果、蔬菜、牛奶等等。

:在北印度有些人吃魚,這樣對嗎?

馬哈希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梵語sadhak:采取某種方法達到究竟目標的人。泛指一切宗教或非宗教修行者。

**梵語satvic:純潔的。悅性食物又名瑜伽飲食,是基於阿育吠陀或瑜伽的教授的飲食。被認為能帶來心靈的潔淨與平和,也對身體有益。

 

:我們歐洲人習慣於某種飲食,改變飲食會影響健康,弱化心靈。難道不需要保持身體健康嗎?

尊者:需要的。身體越虛弱,識心就增長得越熾盛。

碧:如果缺乏某些日常飲食,我們的健康會受損,而心會失去力量。

尊者:你說的心的力量是什麽意思?

碧:消除世俗執著的能力。

尊者:食物的質量影響識心,識心以所消耗的食物為能源。

碧:確實如此!所以歐洲人怎麽能隻吃悅性食物呢?

尊者(指向溫茲先生)你也吃我們的食物,是否有所不適?

溫茲先生:不會,我已經習慣了。

碧夫人:那麽對還沒習慣的人呢?

尊者:習慣隻是對環境的調適。這隻和識心有關。事實上,是識心被訓練成認為某些食物好吃且有益。就食物成分來說,素食或不素食同樣好。但識心會渴望那些已習慣的、覺得美味的食物。

碧:對於證悟的人,是否還有類似的限製呢?

尊者:沒有。他是穩定的,不被所吃的食物影響。

碧:可是做肉食不是要殺生嗎?

尊者:不殺*為瑜伽士的首要戒律。

*梵文Ahimsa:對一切有生命的不加以傷害,包括不殺和不傷。

碧:但植物也有生命。

尊者:那麽你坐著的石板也有!

碧:我們能逐漸適應素食嗎?

尊者:是的,就這樣做。

 

對話二十三

193522

溫茲先生繼續提問:是否可以有多位靈性導師?

尊者:誰是導師?導師其實就是自性。隨著心靈的發展階段,自性顯現為外在的導師。著名的古聖人阿瓦杜塔*說他有超過二十四位導師。能從誰那裏學習,誰就是導師。有時候上師(Guru) 可能是無生命的, 比如阿瓦杜塔所經曆的那樣。神、上師和自性無別。

*Avadhuta:指達塔忒裏(Dattatrey),印度教神話中三麵六臂的神祇,一說生主仙人阿帝利的兒子,為三大主神濕婆、毗濕奴和大梵天的合體化身一部分。參見《馬哈希說的故事》一書中《二十四位上師》這則故事。有一國王問苦修的達塔忒裏快樂的秘訣以及他跟隨哪位上師,達塔忒裏回答“我有二十四位上師。身體、大地、飛鳥、一些樂器、一些人,這一切都曾教導我”。

求道者認為神無所不在,把神認作是自己的上師。隨後,神帶領他與一位人間的上師相遇,此人就把這位上師認作是一切的一切。最終,上師的加持讓此人感到他的自性即是實相,別無其它。從而他發現自性即是導師。

溫:薄伽梵尊者是否為弟子們灌頂?

馬哈希沉默。

於是一個弟子大膽回答說:“馬哈希不見有任何人在其自性之外。因此對他而言,沒有弟子。他的加持無所不在,他在沉默中向任何應機的人傳達此加持。”

溫:書本知識對覺悟自性有何幫助?

尊者:僅僅是讓人去關注靈性。

溫:那麽理智又能幫到哪一步呢?

尊者:隻是讓人把理智沉入自我,把自我沉入自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