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
4)痛恨紛爭、內耗。
探春最痛恨賈府裏的內部紛爭、內耗,抄檢大觀園,探春憤而給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她對內耗的痛斥論振聾發聵:“……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日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裏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在吳本清明節遠嫁那會,看到小孩放風箏(對她的判詞和畫對應),她說:“放的好,風箏斷了就一去不回了,放風箏,放紛爭,風箏是放走了,可紛爭卻怎麽總是沒有窮盡呢?”賈府亡於流寇戎羌,也是亡於內部的內耗紛爭。可惜大觀園裏沒有幾個人有探春這樣深刻的認識。
魯王朱以海,以監國之後,一直處於紛爭漩渦之中。首先那些擁立他的大臣,都心懷鬼胎,先是暗地向唐王(隆武政權)表忠,後來又紛紛降清,在魯王身邊,無不想著以魯王為“貢品”,危難之際獻給清廷以保富貴。監國沒多久,才發現唐王朱聿鍵早已登基,從此開始了唐王與魯王之爭,魯王原本放棄監國,尊奉唐王,可他首先的大臣為了自己的利益,高舉魯王的旗號,一度引發唐魯互殺使臣,軍隊互相對抗。
後來唐王被清軍殺了,各路勢力隻得重新擁立魯王,但在福建,唐王舊將並不接納他,漂泊兩個月後,已經降清的鄭芝龍又殺了回來。後來好不容易在舟山落腳,但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隻認可唐王,自成一派,不從魯王調遣。強敵壓境,魯王身邊的文臣武將還離心離德,紛爭不斷,魯王就像風箏一樣,被各路人馬東扯一下、西扯一下,不由自主的四處飄零。後來風箏線斷了,各路勢力覺得他已經失去利用價值,任由他自生自滅了。
-
5)丫鬟侍書 vs 侍讀學士陳函輝。
探春的大丫鬟叫侍書,這個名字有爭議,因為80回後又寫作“待書”。情榜裏也叫“待書”,而且情榜封號是“情斥”。待書也好,侍書也好,反正是個好丫鬟。抄檢大觀園時,探春怒摑王善保家的,侍書則怒斥這老東西。以至於王熙鳳在一旁都叫好“好丫頭,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情斥”的封號恐怕也是得於此。
魯王的身邊並非都是野心家漢奸,也有好幾個忠貞之士,其中就有陳函輝。
陳函輝是個少年才俊,早在崇禎七年中了進士。風流倜儻,好讀異書,寄情詩酒。(不禁讓人想到了吳本裏與探春錯失姻緣的戚建輝,但我還是認為他更像待書)。
弘光政權垮台後,陳函輝力勸魯王出來監國。後來魯王在紹興監國,並侍監國至紹興,任少詹事兼待讀學士,後進東閣大學士兼禮、兵二部尚書。這“侍讀學士”,不免讓人聯想到“侍書”。其實“侍書”,本是宋、明時期的官職名,屬於翰林院係統,跟“侍讀學士”極其相似。不同的是,到清朝就沒有“侍書”這官職了,“侍讀學士”這官職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這也解釋了為什麽《紅樓夢》裏前麵是侍書,後麵是待書。是不是作者想表明“前麵是明朝事,後麵是清朝事”?當然這隻是我的臆測。
陳函輝對魯王身邊的饞臣野心家是十分痛恨(對應的是侍書的封號“情斥”),無奈魯王是被他們所控製。浙東失守,魯王逃難出海,陳函輝一直護駕到海門,魯王登舟,可他不願與魯王一起去,“老臣不能扈從遠去,誓以一死報殿下矣”。於是哭入雲峰山中自盡,其節烈令人唏噓。
在吳本裏,探春遠嫁出海,丫鬟侍書相送,探春登舟後,侍書哭得昏死過去。至於其後來的結局,書中沒再提起。但有點很疑惑啊,探春遠嫁,為什麽不讓侍書做陪嫁丫鬟?翠墨也沒去。以她們之間的感情,當然要帶丫鬟一起去啊。書中元春的丫鬟抱琴,迎春的丫鬟繡桔(司棋已經被趕出去),王熙鳳的丫鬟平兒,夏金桂的丫鬟寶蟾……這些都是陪嫁丫鬟啊,偏偏侍書沒做陪嫁丫鬟。我想作者這麽寫,依然是為了忠實於影射原型。因為陳函輝就沒有跟魯王一起走,按理說他有一百個理由跟著去。或許陳函輝已經心灰意冷,認為魯王在一幫饞臣野心家中間,不可能再有作為,所以入雲峰山自殺了。沒想到魯王到了福建,再次一度中興,堅持抗清一直到病死。如果陳函輝泉下有知,是不是會懊悔自己當時沒有跟魯王出海呢?
-
6)結局相同。
探春的結局跟魯王一樣拋離家園骨肉,遠去出海,而且奇跡般的沒有被抓或殺死。也許你說,你怎麽知道探春出海後沒死?好幾個地方提示了,一是曲子裏說了“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灑閃,恐哭損殘年……”“殘年”二字表明她並沒那麽快死去,隻是孤獨終老、風燭殘年。
第二個是她房間裏有幅米襄陽《煙雨圖》,上麵有顏魯公寫的對聯:“煙霞閑骨格,泉石野生涯”。是暗示探春後來以泉石為伴。顏魯公乃顏真卿,至於要突出其“魯公”,是不是在暗示探春與“魯公”的淵源?(探春是魯王?)
第三個直接證據,就是吳本裏最後一回,探春情榜的考語:“賈探春——才誌聰敏,生不逢時,遠嫁難歸。後海寇敗退,不肯服從汙流,逃至山野,終身與泉石為伴,可歎可敬。”這個考語與那副對聯“泉石野生涯”相對應。高鶚的續本裏探春也沒有死,後來還回家省親。這當然不符合前麵的判詞了。但總體考可以斷定,探春是所有大觀園女子中,為數不多沒有慘死的角色,算是有個善終。
魯王朱以海,也是明末藩王中為數不多、可以說寥寥無幾中得以善終的一個。早前的藩王往往被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剿殺,後來大多被清廷誅殺,比如弘光帝、唐王、楚王、永曆帝等。魯王流落在舟山、金門一帶的孤懸之地,在金門連米飯都沒得吃(金門當時不產大米),隻能吃番薯,被當地戲稱番薯王。晚年他真是以草木泉石為伴,孤獨病死。1959年,他的墓在金門被發現,台灣蔣中正親自視察,並指示金門當局為魯王修建新墓,曆時三年完工。蔣中正、蔣經國父子,都對魯王朱以海有很高的評價,想必是他們都是孤懸海外,惺惺相惜吧。
-
7)南安王與探春。
紅樓夢裏有個北靜郡王,也有個南安郡王。南安王與賈府關係不錯,特別是南安郡王太妃,特別喜歡探春,預示著八十回後,探春將和南安郡王家會發生很重要的聯係。還記得群芳開夜宴占花名那回麽,探春抽到杏花,眾人笑她:“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曆來紅學家認為這預示著探春將來是做王妃的。87版電視劇也是這麽拍的,探春一副王妃盛裝,出海遠嫁了。再結合判詞裏的“一帆風雨路三千”,那將是前往南邊,自然是渡海去了。
那這南安郡王到底是誰?
愚以為,是暗指孤懸海外的台灣鄭成功鄭氏政權。而魯王後來就被鄭氏盛情接到台灣,史界一度懷疑是鄭成功害死了魯王,好在上世紀在金門發現了魯王的墓。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塚重現人間。魯王墓的發現確定《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魯王是在台灣金門一帶,晚年淒涼死去的,再也沒回到大陸。與探春結局相似,老死於山泉之間。
至於癸酉本裏的證據就更明顯了,直接提到了一個三千裏外的“玉戶島”(根據中國文字的對偶關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金門島)。探春“一帆風雨路三千”,代替南安郡王的女兒,遠嫁到了“玉戶島”。乃喻指魯王退守到了金門島,至死也沒能反攻回大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