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722)
2021 (379)
2022 (254)
一帆風雨路三千:探春和魯王監國(上)
-
探春影射的是南明魯王監國朱以海,這算不得什麽秘密。隻是很多人認為迎春是影射唐王朱聿鍵(隆武政權),對此不敢苟同。前麵我分析了,迎春影射的是弘光帝。
朱以海和探春的性格命運有什麽相似之處?
-
1)生於末世運偏消。
探春是“才自精明誌自高”,是三春中最能讓人看到賈府中興希望的。可她偏偏是個庶出,偏偏生於末世(亂世),而且運氣還不好——判詞裏說她是“生於末世運偏消”。
魯王朱以海生長於明室末造,相比於其他藩王醉生夢死,或逃難隱退,他算是有誌氣、發憤圖強的了,而且還頗有仁義之風,至死不向滿清屈服。雖然在浙東,後來在舟山,這樣小小的地盤,也一度打出了南明中興的希望。
另外這個“末世”在前麵我們多次說了,是指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對漢人特別是朱明皇室來說,絕對是末世。我們再完整地看下探春的判詞:
才自精明誌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
清明,是一語雙關,既是指清明節時分,又是指明末清初之際,也就是“末世”。千裏東風,東風自然是指滿清之風;一夢,當然是“明月梅花一夢”。東風是一日千裏,勢不可擋;大明已是朱樓殘夢,遙不可及。魯王朱以海正是在這樣的末世,流落在福建沿海等地抗清,但滿清已勢如東風,而他如同風箏一樣,漂泊無依,很快自己也杳杳無蹤。
-
2)命運顛沛流離。
探春的曲子頭兩句是“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灑閃”。說的是她遠嫁的事情。隻是“骨肉”二字讓人費解,探春離開家園之前,並沒有“骨肉”(兒女),作者為什麽偏這麽寫?當然也有人說,骨肉不一定指兒女,也指父母兄弟至親的人。不管怎樣,探春是一帆風雨路三千,從此遠離親人家園,一去不返了。
魯王朱以海,是真正的“一帆風雨路三千、骨肉家園齊拋灑”。早在袁崇煥死後,清軍繞過寧遠防線南下,攻入山東劫掠(己巳之變時期)。當時的魯王朱以派(朱以海的哥哥)封地在山東兗州,麵對清軍進攻,朱以派竟然懦弱自殺。而朱以海呢,躲在死人堆裏逃過一劫。1644年大明亡國,朱以海離開封地家園逃到浙江台州,再也沒回去過。在紹興做了監國之後,清軍趁著錢塘江水位下降,攻破錢塘江防線,朱以海被迫逃難出海。出走前,他將家人妻室托付給毛有倫,讓他退往台州。誰知毛有倫自作主張,改道蛟關,結果遭遇叛將張國柱。魯王家眷被押往杭州,清廷以此要挾魯王剃發投降。魯王痛斥清廷,繼續在福建奮戰。錢塘江淪陷,魯王與骨肉家園徹底分散,“哭損殘年”。
-
3)暫管大觀園 vs 魯王監國。
探春監管大觀園,興利除弊、推行改革,讓人們看到了她的才華。眾婆子奴仆趁機刁難,都被她彈壓化解,然後麵對母親趙姨娘來鬧場子,還有那不成器的弟弟賈環,她也是心力交瘁、十分難過。魯王朱以海被擁戴監國,在浙東號召民眾保家衛國,又憑借錢塘天塹,讓清軍無計可施。後來流落到福建,朱以海在長垣誓師,著手收複失地,短短半年內,福建多個府縣相繼收複。七月,魯監國朱以海親征,他廣發檄文,號召各地紳民起事,共創大業。“光複區”不斷擴大,建寧府以及建陽、崇安、鬆溪、政和、壽寧、連江、長樂、永福、閩清、羅源、寧德等地均被收複。同年十月,福寧州也被明軍攻克,清朝在福建的統治陷入崩潰的邊緣。但由於南明政權內耗太多,紛爭不斷,加之後勤補給無以為繼,最終失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