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那首詩(判詞)
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
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
:
小說裏的賈元春,原本不過二十多歲,怎麽會有二十年的是非可辨?作者表麵上是寫元春,其實是寫她“背後”的那個人。
袁崇煥死後,其功過是非,至今難有定論。袁崇煥死後二十多年,直到南明的永曆帝才第一次為他平反,至此才算還了他“清白”,算是勉強蓋棺論定,了結了是非。
或許你說,明朝有是非爭議的大將多了去了,熊延弼、毛文龍……都是爭論,你憑什麽認定元春是喻指袁崇煥?別急,第二句,就給了我們答案。
-
:
這句的關鍵字是“榴花”。最“權威”(紅學家)的解讀是,石榴代表多子,於是引申為元春娘娘懷孕了。但又突然死了,所以認為是死於宮鬥。但請注意了,“榴花”不代表石榴,榴花是花,石榴是果,開花了不代表會有果,尤其是榴花,重瓣的不結果,單瓣的才會結成石榴果。“榴花開處照宮闈”,突出的是榴花的紅豔美麗,而不是讓人想到“多子多福”。因為開得越美麗紅豔的榴花,越有可能是重瓣的,不會結成石榴果,何來“多子”?古代的石榴裙也是說它的美麗,而不是象征多子多福,更何況是榴花乎!
竊認為,榴花,作為賈元春的象征符號,跟木芙蓉是晴雯的象征一樣,都是象征著自己的家鄉。
榴花,其實是指榴花塔
在袁崇煥的故鄉,廣東東莞石碣,至今屹立著一座榴花塔。塔旁原有宋義士熊飛故裏榴花村,故名榴花塔。榴花塔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正是其袁家人集資興建的。榴花塔也是當地袁家人的家族象征。
雍容華貴的貴妃娘娘,竟然用小小的榴花作為象征,而不是用天姿國色、花中富貴的牡丹來代表,讓人覺得不可理解。但如果說元春的故鄉是在嶺南,那裏沒有牡丹,倒是有石榴,有香櫞,還有座榴花塔,所以才有香櫞、榴花作為元春的象征符號,這就說得通了。
榴花真的是指榴花塔?元春的故鄉真的遠在嶺南?沒錯,因為後麵還有提示。
-
:
注:在妙複軒評本及吳本此處為“三春怎及初春景。“爭及”也好,“怎及”也罷,整體意思相差不大。
解讀這句的關鍵是“三春”。
三春,到底是指三年?還是指迎春、探春、惜春之姐妹三春?
當然是後者。如果你要是是指三年,那我也能自圓其說得通。三春是指三年,那初春當然是指元春、指第一年,也就是元年。你看袁崇煥是崇禎元年重獲重用,官拜兵部尚書。結果在崇禎三年就被殺了。當然這種解讀落入了紅學家的窠臼,完全是牽強附會、胡言亂語。
三春,就是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代表的曆史時期——也就是崇禎殉國後南明******的三個政權。
其實在崇禎上台之初,袁崇煥剛剛取得了寧錦大捷,後辭官回鄉。崇禎登基,馬上重新重用袁崇煥,兩年內接連加官進爵,還賜尚方寶劍、蟒袍玉帶、銀幣,享受前所未有的尊榮。此時的大明朝,遼東女金受到挫敗,努爾哈赤也死了,李自成的起義還沒開始,袁崇煥躊躇滿誌地說要五年平複遼地。崇禎帝也是雄姿勃發、勤政有為,清剿閹黨,撥亂反正,崇禎初年,是明末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麵。
這表現在紅樓夢裏,就是元春被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為賢德妃,並榮耀省親,賈府榮盛至極。元春省親看到大觀園的極盡奢靡,賈府上下醉生夢死毫無憂患意識,心裏很是不安。果然後來賈府是“樹倒猢猻散”、“家忘人散各奔騰”。袁崇煥當年也曾向崇禎表達過自己的擔憂,但當時朝廷上下都沉浸在寧錦大捷的虛假繁榮之中,結果十幾年時間,大明朝就亡了,隻剩下南明的唐王、桂王、魯王等幾個小政權在苟延殘喘。這樣的“三春”哪裏比得上袁崇煥在時的“初春”?
-
附:“三春”的特殊隱喻
在《紅樓夢》裏,“三春”字眼多次出現,是全書非常重要的“文眼”之一。能否正確解讀“三春”,關係到對全書主旨的解讀。
我們先看在哪些地方出現過“三春”字眼。
元春判詞: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惜春判詞:堪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秦可卿魂托王熙鳳: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薛寶琴《西江月》寫柳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
你看,這“三春”都透著頹敗、不祥的景象,最後的結局,要麽是大夢歸,要麽是遁入空門,要麽是諸(朱)芳盡,要麽是梅花一夢。
特別是秦可卿說的“三春去後諸芳盡”已經是十分直白了——三春,南明三個小政權之後,諸芳,朱芳,朱家就徹底完了,各自去奔各自的活路去吧。
薛寶琴的那句,包含了多個敏感關鍵詞:三春,東風,明月,梅花。尤其是後麵三個詞,這在明末清初,是非常刺目、敏感的。
:就是指滿清,請注意“風”裏的“蟲”字,帶有鄙視之意。
:指明朝。清風明月,在清初,誰都知道是暗指什麽。
:還記得中學課文上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全祖望所寫的一篇散文《梅花嶺記》嗎?那是紀念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史可法臨終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可惜史可法慘烈戰死,屍體都找不回來,隻有將他的衣冠葬在梅花嶺。梅花嶺的梅花,南京的梅花。可以說,梅花是除明月之外是明朝的又一個象征符號。梅花的雪白紅豔,正是明亡時血淚斑斑的寫照。在廣東江西交界的大庾嶺,也叫梅花嶺,或稱梅嶺,有意思的是吳本裏後麵賈赦、賈珍、邢蚰煙等人原本要流放到交趾,走到大庾嶺時聽說改朝換代了,眾人便在戚建輝的帶領下舉兵反抗戎羌,邢蚰煙隨同但一病不起,幾日後不治而亡,魂斷庾嶺。
吳本裏的大庾嶺,顯然有暗示梅花嶺的意思。吳本裏說賈赦賈珍一幹人,戴上枷鎖被流放交趾。這在前八十回裏也早有伏筆。第一回裏甄士隱解讀《好了歌》時就說“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甲戌本的側批說這句是暗示“賈赦、雨村一幹人”的命運,最後戴上枷鎖被流放。吳本裏賈赦和賈雨村後來都被流放。賈雨村被流放到東北寧古塔,賈赦、賈珍他們流放的地點叫交趾,今天的越南北部。熟悉明清史的朋友都知道,寧古塔是滿清朝著名的流放之地,交趾是漢人王朝著名的流放地。在吳本裏,賈赦賈珍是被明政府錦衣衛抄家流放,當然發配交趾;賈雨村是戎羌(滿清)奪了天下,被滿清抄家流放,當然發往寧古塔。可見吳本是寫得一絲不亂。另外交趾這個地方,在前八十回裏也有出現。薛寶釵新編懷古詩,其中第二首就叫《交趾懷古》,並且詩中赫然出現了“戎羌”的字眼——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
-
:南明三春都是亡於東風(清),初春(元春)不是,元春時的明朝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
至於‘東風’,林、薛二人對東風的態度截然不同:
林妹妹是怨東風,“莫怨東風當自嗟”,“憑欄人向東風泣”,“風刀霜劍嚴相逼”,……林黛玉為什麽恨東風、怨東風?因為她屬木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吳本裏情榜對林黛玉的考語也說到了這一點,我們來看下林黛玉在情榜中的考語:
既為情情,則癡情甚而托付此生,故有還淚之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天下英雄豪傑齊來一哭。
另一個原因當然是“三春事業付東風”,“東風”毀壞了南明的最後希望,探春的判詞和詩句裏也多次提到東風:“千裏東風一夢遙”,“莫向東風怨別離”。
在填柳絮詞的時候,林黛玉、薛寶釵在對待柳絮和風的態度就截然不同。林黛玉說柳絮是“飄泊亦如人命薄,……歎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大家都覺得太悲了。其實柳絮是大明江山、大明子民悲慘命運的象征,“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大明江山破碎如柳絮一般,大明子民流離失所也如柳絮一般被風肆虐。“嫁與東風春不管”,這個“風”是指滿清(參見“********”清風的寓意),意思是漢人是委身滿清成奴才了——嫁與東風,可是春不管。這個“春”是指“三春”,指南明王朝。為啥不管啊?管不了啊,“三春”自身都難保了,最後連“三春事業付東風”,大明朝如同“明月梅花一夢”了。另外柳絮也是林黛玉自身的象征符號,判詞裏說“堪憐詠絮才”,就是指林黛玉。
而薛寶釵呢,恰好相反,則是讚東風。我們看她的柳絮詞: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薛寶釵看到柳絮被風吹弄,認為是“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壓根不是黛玉說的那樣四散漂泊。又說“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我們說了柳絮是指大明子民、天下百姓。所以呢薛寶釵就說,這天下百姓啊,就像柳絮一樣是“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嫁與東風”有什麽不好呢?柳絮這東西,萬縷千絲的到處都是、秉性終不改,就任由它們“隨聚隨分”,在明朝時他們是大明子民,在清朝他們便是大清子民,有什麽不對呢?你們說東風不好,說東風把柳絮吹得到處都是,我偏說東風好,而且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沒有風,“輕薄無根無絆”的柳絮,又豈能上青雲?
-
在《紅樓夢》裏,風就是指滿清,月喻明朝,直到現在滿清後裔也是以清風、東風自喻。在2004年,本是大明甲申國難360年紀念,但在內地沈陽,卻隆重地舉行了“紫氣東來——紀念滿清入關360周年”,滿清後裔將滿清入關美化為“紫氣東來”的東風,讓無數漢人同胞感到憤慨。
總之,從三春到東風,從明月到梅花,看似是古人常用的詩文字眼,卻暗藏了明亡清興的民族苦難曆史,作者真是“好苦心思”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