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石頭記真相大揭秘 第2章 書名另解:石頭與風月之謎

(2019-12-11 07:31:11) 下一個

13紅樓夢為何又叫《石頭記》?

  我們知道《紅樓夢》原本是叫《石頭記》,書中開篇交代了書的來曆。

  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有朋友說,叫《石頭記》很好理解嘛,因為這個故事就記載那塊大圓石上啊,《石頭記》說的就是石頭上記錄的一個故事。

  說得太好了,我也是這麽想的!但我依然覺得這隻是字麵上的意思,因為那不是一塊普通的圓石,那是女媧補天剩下的石頭,那是幻化成通靈寶玉,在富貴場中、溫柔鄉裏經曆了一場夢幻的石頭,這個故事可以說是這塊石頭的自傳。當然不是紅學家說的曹寅孫子的自傳,曹家子孫何德何能以女媧補天石自居?

  除此之外,石頭還有什麽所指?

  不急,我們在第二回就找到答案了。請看:

  雨村道:“去歲我到金陵地界,因欲遊覽六朝遺跡,那日進了石頭城,〖甲戌側批:點睛神妙。〗從他老宅門前經過。街東是寧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將大半條街占了。(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

  賈雨村說他去了石頭城,見到了寧國府榮國府。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說“點睛神妙”。說“石頭城”三字可謂是點睛神妙之筆,我看還不如叫“點題之筆”。

  書名叫《石頭記》,賈府在石頭城。紅樓夢的故事發生在賈府,那就等於說發生在石頭城,紅樓夢是賈府的故事,就等於說是石頭城的故事,那《石頭記》豈不指的是“發生在石頭城的一段舊事”。

  石頭城在哪裏?古代叫金陵,現在叫南京。南京的朋友們都知道,南京又叫石頭城。

  南京是什麽地方啊?那是大明朝的開國之都,直到朱棣遷都北京,那南京也依然是與北京並列的都城地位,大明朝行政區劃也稱作“兩京十三省”。

  又有朋友說了,賈府不是在北京嗎?怎麽在金陵了?

  問得好,賈府的的確確在京城,甄家是在金陵。可書中為什麽說賈雨村是在“石頭城”看到了賈府?嗬嗬,這就是作者用筆狡猾的地方,書中隻說賈府在石頭城,但並沒有說石頭城是金陵,讀者也可以將京城當做石頭城。但明清時候的人,誰不知道石頭城是指金陵呢?

  另外警幻仙子帶著賈寶玉在各個司參觀的時候,明明指著金陵的冊子,卻對賈寶玉說“貴省”,也是把賈家當做了金陵人。所以有讀者迷惑了,賈家到底在北京,還是在南京?

  這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這北京也好,南京(金陵)也好,不都是大明朝的京城嗎?甄家在南京,賈家在北京,真真假假,那不都是一家嗎?

  所以,石頭城,在書裏是指北京,事實上,石頭城是指南京,那這樣看來,石頭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說到底便是‘明朝’的舊事。

  《石頭記》乃石頭城舊事,說白了乃是明朝舊事也!

  別忘了,大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進紫禁城後,其實還沒有真正滅亡,大明的國號還在呢,就像探春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大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堅持了幾十年。曆史上稱作南明。而《石頭記》,寫的便是1644年前後至南明滅亡這段不為人所知的曆史。

  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國,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崇禎末年,明朝又回到南京。所以,石頭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其實指的是“兩京十三省”的大明朝。

  篤信曹雪芹家世說的讀者肯定不服氣,你看曹家是江寧織造,在南京,後來被抄家,搬到了北京,所以在曹家人看來,石頭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反正都是他們的家,現在在北京的家是賈家(假的家),原來南京的家是甄家(真的家)。你怎麽鬼扯什麽明朝、南明的?

  咳咳,(沒話說了吧)我不是沒話說,我是口幹了要喝口水。咳,接著談下一話題!

  (你別岔開話題啊)

  我不是岔開話題,我是見你中“曹學”的毒太深,我現在在對你進行“話療”——談話治療,前麵那個療程不管用,我得換個話題,對你進行下一個“療程”。

  14《風-月-寶鑒》之‘風月’之謎

  我們又知道,紅樓夢也曾叫《風-月-寶鑒》。甚至在《吳氏石頭記批刪本》開篇有段批語,明確告知是清初大詩人吳梅村(吳偉業)寫的《風-月-寶鑒》,並說紅樓夢便是以《風-月-寶鑒》為藍本而豐富潤色而成的(關於吳本的事,後麵再談)。那這書名又有什麽玄機?

  有客官說了,這風月二字,不更加證明了《紅樓夢》是部風月小說嗎?可能是太容易被當做風月豔情讀物,所以作者後來沒用這個名字。

  如果這麽想,那又是中了作者的障眼法。風-月-寶鑒,在書中可是明明白白出現過的,是卻有其物的(不像紅樓夢,書裏並沒有叫‘紅樓’的樓)。

  在第十三回《賈天祥正照風月鑒》,賈瑞中了鳳姐的相思局,結果患病,跛足道人送給他一麵風-月-寶鑒,這鏡子正麵是美女,背麵卻是白骷髏。看背麵病很快就好,看正麵就沉溺其中死得快。我們不妨來回顧這一段:

  賈瑞收了鏡子,想道:“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試試。”想畢,拿起“風月鑒”來,向反麵一照,隻見一個骷髏立在裏麵,〖庚雙夾:所謂“好知青塚骷髏骨,就是紅樓掩麵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唬得賈瑞連忙掩了,罵:“道士混賬,如何嚇我!”“我倒再照照正麵是什麽。”想著,又將正麵一照,隻見鳳姐站在裏麵招手叫他。賈瑞心中一喜,蕩悠悠的覺得進了鏡子,與鳳姐**一番,鳳姐仍送他出來。

  再讀紅樓,最吸引我的是這條批語中的詩:

  好知青塚骷髏骨,就是紅樓掩麵人。

  這些紅樓掩麵人,很快就要變成青塚白骨了,可笑賈瑞還沉迷於風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最後也丟了性命。

  前麵我們已經點明了“紅樓”的寓意,那紅樓掩麵人,當然是指朱明子孫,甚至可以指千千萬萬的明朝遺民,他們都曾經是紅樓裏的紅顏,如今都成了青塚裏的累累白骨。

  正所謂:

  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那位篤信曹學的朋友,曹家可有“白骨如山”乎?曹家可有“忘姓氏”乎?

  接下來的筆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夫婦哭的死去活來,大罵道士,“是何妖鏡!若不早毀此物,〖庚雙夾: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遺害於世不小。”遂命架火來燒,隻聽鏡內哭道:“誰叫你們瞧正麵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

  賈代儒要燒鏡子,已是很奇怪了,鏡子怎麽燒?批書人的話更奇怪——“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這到底是鏡子還是書?說野史可毀,言下之意此書是正史,不可毀。

  原來《風-月-寶鑒》不隻是一塊鏡子,乃是一部隱寫的正史!

  鑒,以史為鑒,可以知更替。寶鑒,便是寶貴的曆史借鑒。

  那風月又當做何意解?

  風月是指風花雪月嗎?那依然是字麵上的。風-月-寶鑒的本意並不是要告誡後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隱寫的曆史,是充滿白骨血淚的曆史借鑒。

  那風,究竟指什麽,月,又是指什麽?

  旁邊看過某劉姓大師在某講壇的講座,脫口而出:月喻太子,月就是指康熙時期的廢太子胤礽!

  好吧,姑且認為你說得對,那“風”指誰?

  這位愣了愣:風……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日”是什麽,“日”是指雍正,月是指廢太子,日月雙懸照幹坤嘛。

  我……我、我日勒個去!

  其實,風月二字,在那個時代,更多的是讓人想到“清風明月”,但不能隨便說出來,因為有人將“清風明月”入詩,結果引來殺身之禍。

  那就是著名的“清風詩”案,是明末著名文人徐幹學的兒子徐駿,寫了那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從他家裏還查出了“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這樣的反詩。徐家有當時聞名天下的藏書樓——傳是樓,由於書實在太多,朝廷要從裏麵找“反動”書籍和文字實在太麻煩,所以雍正下令幹脆一把火燒了傳是樓,將徐駿斬立決,將已經死了的徐幹學平墳,差點開棺戮屍。

  風月,就是清風明月,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風-月-寶鑒,便是指“清興明亡的那段曆史”,這樣的曆史,野史寫得亂七八糟,正史又不記載,唯有這《風-月-寶鑒》記錄了,當然是“燒不得”。“燒掉”了,那就意味著這段民族血淚史就被徹底遺忘了。這也是一大批文人費心費力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創作、批刪、潤色、抄錄、傳播這部曠世奇書的真正原因所在。

  關於吳氏石頭記

  坊間又稱癸酉本(吳祖本)。2008年《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傳出時,傳錄人劉俊俊曾將其命名為‘何初本’,因為藏家姓何。但由於文本最後有一段批語“本書至此告終,癸酉臘月全書謄清。梅村夙願得償,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刪之。雖不甚好,亦是盡心,故無憾矣。”表明此本是癸酉年謄錄完成的,所以民間紅學界稱之為“癸酉本”。也有人依據這段批語,認定《紅樓夢》的作者是吳梅村,加之此本的書目是《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又稱此本為“吳祖本”。意思是《石頭記》是源自吳梅村《********》的祖本,《紅樓夢》是曹雪芹等人在其祖本的基礎上豐富完善而來的,並有該本前麵一段批語為證:“此書本係吳氏梅村舊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寶鑒》,每回僅三四頁也,故事倒也完備,隻是未加潤飾稍嫌枯索,吳氏臨終托諸友保存,閑置幾十載,有先人幾番增刪皆不如意,也非一時,吾受命增刪此書莫使吳本空置,後回雖有流寇字眼,內容皆係漢唐黃巾赤眉史事,因不幹涉朝政故抄錄修之,另改名《石頭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