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聞如是。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眾多比丘食後皆集普會講堂。作如是論議。此須彌山極為廣大。非眾山之所及。甚奇。甚特。高廣極峻。如是。不久當複壞敗。無有遺餘。依須彌山更有大山。亦複壞敗。
爾時。 世尊以天耳聞眾多比丘而作是論。即從座起。往至彼講堂所。即就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在此為何等論。欲何所施行。
諸比丘對曰。諸人集此。論其法事。向所論說。皆自如法。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汝等出家正應法論。亦複不舍賢聖默然。所以然者。若比丘集聚一處。當施行二事。雲何為二。一者當共法論。二者當賢聖默然。汝等論此二事。終獲安隱。不失時宜。汝等向者。作何等如法之義。
諸比丘對曰。今眾多比丘來集此堂。作如是論議。甚奇。甚特。此須彌山極高廣大。然此須彌山如是不久當複敗壞。及諸四麵鐵圍山亦當如是壞敗。向者。集此作如法論也。
世尊告曰。汝等欲聞此世間境界壞敗之變乎。
諸比丘白佛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以時演說。使 眾生之類心得解脫。
世尊告諸比丘曰。汝等善思念之。藏在心懷。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須彌山者極為廣大。非眾山所及。若比丘欲知須彌山。出水上高 八萬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萬四千由旬。然須彌山四種寶所造。金.銀.水精.琉璃。又有四角。亦四種所造。金.銀.水精.琉璃。金城銀郭。銀城金郭。水精城琉璃郭。琉璃城水精郭。然須彌山上有五種天在彼居止。皆由宿緣而住彼間。雲何為五。所謂彼銀城中。有細腳天在彼居止。彼金城中。有屍利沙天在彼居止。水精城中。有歡悅天在彼居止。琉璃城中。有力盛天在彼居止。金.銀城中間。毗沙門天王在彼居住。將諸閱叉不可稱計。金城.水精城中間。有毗留博叉天王。將諸龍神在彼居止。水精城.琉璃城中間。有毗留勒叉天王在彼居止。琉璃城.銀城中間。有提頭賴吒天王在彼居止。
比丘當知。須彌山下有阿須倫居止。若阿須倫欲與三十三天共鬥時。先與細腳天共鬥。設得勝。複至金城與屍利沙天共鬥。已勝屍利沙天。複至水精城與歡悅天共鬥。已勝彼。複至琉璃城。已勝彼天。便共三十三天共鬥。
比丘當知。須彌山頂三十三天在彼居止。晝夜照明。光自相照。故致此耳。依須彌山日月流行。日天子城郭縱廣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郭縱廣三十九由旬。最大星縱廣一由旬。最小星縱廣二百步。須彌山頂東.西.南.北。縱廣八萬四千由旬。
近須彌山南有大鐵圍山。長八萬四千裏。高八萬裏。又此山表。有尼彌陀山圍彼山。去尼彌陀山。複有山名佉羅山。去此山。複更有山名俾沙山。去此山。複更有山名馬頭山。複更有山名毗那耶山。次毗那耶有山名鐵圍大鐵圍山。
鐵圍中間有八大地獄。一一地獄有十六隔子。然彼鐵圍山於閻浮裏地多所饒益。閻浮裏地設無鐵圍山者。此間恒當臭處。鐵圍山表有香積山。香積山側有八萬四千白象王。止住彼間。各有六牙。金銀校飾。彼香山中有八萬四千窟。諸象在彼居止。皆金.銀.水精.琉璃所造。最上象者。釋提桓因躬自乘之。最下者。轉輪聖王乘之。香積山側有摩陀池水。皆生優缽蓮華.拘牟頭華。然彼諸象掘根而食。摩陀池水側複有山名優闍伽羅。然彼山皆生若幹種草木。鳥狩蟲蠡悉在彼間。依彼山。皆有神通得道之人而往彼間。次複有山名般荼婆。次複有山名耆闍崛山。此是閻浮裏地所依之處。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若此世間欲壞敗時。然天不降雨。所種生苗不複長大。諸有小河泉源皆悉枯竭。一切諸行皆歸無常。不得久住。比丘當知。或有是時。此四大駛河。所謂恒伽.私頭.死陀.婆叉。亦複枯竭而無遺餘。如是。比丘。無常百變正謂此耳。
比丘。或有是時。若此世間有二日出時。是時百草樹木皆悉凋落。如是。比丘。無常變易。不得久停。是時諸泉源小水皆悉枯竭。比丘當知。若二日出時。爾時四大海水百由旬內皆悉枯竭。漸漸至七百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當知。若世間三日出現時。四大海水千由旬內。水自然竭。漸漸乃至七千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當知。若四日出現世時。四大海水深千由旬在。如是。比丘。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住。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若世間有五日出時。是時四大海水。餘有七百由旬水。漸漸至百由旬。比丘當知。若五日出時。是時海水一由旬在。漸漸水竭而無遺餘。若五日出時。餘正有七尺水在。五日出時。海水盡竭無有遺餘。比丘當知。一切行無常。不得久住。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六日出時。此地厚六萬八千由旬皆悉煙出。須彌山亦漸漸融壞。若六日出時。此三千大千國土皆悉融壞。猶如陶家燒瓦器也。是時。三千大千刹土。亦複如是。洞然火出。靡不周遍。比丘當知。若六日出時。八大地獄亦複消滅。人民命終。依須彌山五種之天。亦複命終。三十三天.豔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複命終。宮殿皆 空。若六日出時。是時須彌山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洞然而無遺餘。如是。比丘。一切行無常。不得久住。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若七日出。是時此地雖厚六萬八千由旬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火起。若複七日出時。此須彌山漸漸融壞。百千由旬自然崩落。永無有餘。亦複不見塵煙之分。況見灰乎。是時。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宮殿。皆悉火然。此間火炎乃至梵天上。新生天子在彼天宮者。由來不見劫燒。見此炎光。普懷恐懼。畏為火所燒。然彼舊生天子等曾見劫燒。便來慰勞後生天子。汝等勿懷恐懼。此火終不來至此間。比丘當知。七日出時。從此間至六天。乃至三千大千刹土。悉為灰土。亦無形質之兆。如是。比丘。一切行無常。不可久保。皆歸於盡。爾時。人民命終。盡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設複地獄中眾生宿罪已畢。生天上.若他方刹土。設彼地獄眾生罪未畢者。複移至他方刹土。比丘當知。若七日出時。無複日月光明星宿之兆。是時日月已滅。無複晝夜。是謂。比丘。由緣報故。致此壞敗。
比丘複當知。劫還成就時。或有是時。火還自滅。虛空之中有大雲起。漸漸降雨。是時。此三千大千刹土。水遍滿其中。水乃至梵天上。比丘當知。是時此水漸漸停住而自消滅。複有風起名曰隨嵐。吹此水聚著一處。是時。彼風起千須彌山.千隻彌陀山.千尼彌陀山.千佉羅山.千伊沙山.千毗那山.千鐵圍山.千大鐵圍山。複生八千地獄。複生千馬頭山.千香積山.千般荼婆山.千優闍伽山.千閻浮提.千瞿耶尼.千弗於逮.千鬱單曰。複生千海水。複生千四天王宮.千三十三天.千豔天.千兜術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水滅地複還生。是時。地上自然有地肥。極為香美。勝於甘露。欲知彼地肥氣味。猶如甜蒲桃酒。比丘當知。或有此時。光音天自相謂言。我等欲至閻浮提。觀看彼地形還複之時。光音天子來下世間。見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嚐著口中而取食之。是時。天子食地肥多者。轉無威神。又無光明。身體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複能飛。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身體不重。亦複不失神足。亦能在虛空中飛行。
是時。天子失神足者。皆共呼哭自相謂言。我等今日極為窮厄。複失神足。即住世間。不能複還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視顏色。彼時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娛樂。是謂。比丘。初世成時。有此淫法。流布世間。是舊常之法。女人必出於世。亦複舊法非適今也。是時。餘光音天見此天子以墮落。皆來嗬罵而告之曰。汝等何為行此不淨之行。是時。眾生複作是念。我等當作方便。宜共止宿。使人不見。轉轉作屋舍。自覆形體。是謂。比丘。有此因緣。今有屋舍。
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地肥自然入地。後轉生粳米。極為鮮淨。亦無皮表。極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是謂。比丘。爾時始有此粳米之名生。比丘。或有是時。人民懈怠不勤生活。彼人便作是念。我今何為日日收此粳米。應當二日一收。是時。彼人二日一收粳米。爾時。人民展轉懷妊。由此轉有生分。
複有眾生語彼眾生言。我等共取粳米。是時。彼人報曰。吾以取二日食糧。此人聞已。複生此念。我當儲四日食糧。即時辦四日食糧。複有眾生語彼眾生。可共相將外收粳米。此人報曰。吾以收四日食糧。彼人聞已。便生此念。吾當辦八日食糧。即辦八日食儲。爾時。彼粳米更不複生。
是時。眾生各生此念。世間有大災患。今此粳米遂不如本。今當分此粳米。即時分粳米。爾時眾生複生此念。我今可自藏粳米。當盜他粳米。是時。彼眾生自藏粳米。便盜他粳米。彼主見盜粳米。語彼人曰。汝何故取吾粳米。今舍汝罪。後莫更犯。爾時。世間初有此盜心。是時。複有眾生聞此語。複自生念。我今可藏此已粳米。當盜他粳米。是時。彼眾生便舍己物。而取他物。彼主見已。語彼人曰。汝今何為取我粳米乎。然彼人默然不對。是時。物主即時手拳相加。自今已後。更莫相侵。
是時。眾多人民聞眾生相盜。各共運集。自相謂言。世間有此非法。各共相盜。今當立守田人。使守護田。其有眾生聰明高才者。當立為守田主。是時。即選擇田主而語之曰。汝等當知世間有此非法竊盜。汝今守田當雇其直。諸人民來取他粳米者。即懲其罪。爾時。即安田主。比丘當知。爾時。其守田者。號為刹利種。皆是舊法。非為非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始有刹利種 姓中之上者
聰明高才人 天人所敬待
爾時。其有人民侵他物者。是時刹利取懲罰之。然複彼人不改其愆。故複犯之。是時刹利之主敕作刀杖。取彼人而梟其首。爾時。世間初有此殺生。是時。眾多人民聞此教令。其有竊盜粳米者。刹利主即取殺之。皆懷恐懼。衣毛皆豎。各作草盧於中坐禪。修其梵行。而一其心。舍離家業.妻子.兒婦獨靜其誌。修於梵行。因此已來。而有婆羅門之名姓。是時。便有此二種姓出現世間。
比丘當知。彼時由盜故便有殺生。由殺故便有刀杖。是時。刹利主告人民曰。其有端政高才者。當使統此人民。又告之曰。其有人民竊盜者。使懲其罪。爾時。便有此毗舍種姓。出現於世。
爾時。多有眾生便生此念。今日眾生之類各共殺生。皆由業之所致也。今可來往周旋以自生活。爾時。便有首陀羅種姓。出現世間。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初有刹利種 次有婆羅門
第三名毗舍 次複首陀姓
有此四種姓 漸漸而相生
皆是天身來 而同為一色
比丘當知。爾時。有此殺.盜心。無複有此自然粳米。
爾時。便有五種穀子。一者根子。二者莖子。三者枝子。四者華子。五者果子。及餘所生之種子。是謂五種之子。皆是他方刹土風吹使來。取用作種以此自濟。如是。比丘。世間有此瑞應。便有生.老.病.死。致使今日有五盛陰身。不得盡於苦際。此名為劫成敗時之變易也。吾與汝說。諸佛世尊常所應行。今盡與汝說之。當樂閑居靜處。當念坐禪。勿起懈怠。今不精誠。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誨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摩竭國王阿闍世。在群臣中而作是說。此拔隻國極為熾盛。人民眾多。吾當攻伐。攝彼邦土。
是時。阿闍世王告婆利迦婆羅門曰。汝今往至世尊所。持吾姓名。往問訊世尊。禮敬承事雲。王阿闍世白世尊言。意欲攻伐拔隻國。為可爾不。設 如來有所說者。汝善思惟。來向吾說。所以然者。如來語終不有二。
是時。婆羅門受王教敕。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麵坐。是時。婆羅門白佛言。王阿闍世禮敬世尊。承事問訊。又複重白。意欲往攻伐拔隻大國。先來問佛為可爾不。
爾時。彼婆羅門以衣覆頭腳。著象牙屐。腰帶利劍。不應說法。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若拔隻人民修七法者。終不為外寇所壞。雲何為七。若當拔隻國人民。盡集一處而不散者。便不為他國所壞。是謂初法不為外寇所敗。
複次。阿難。拔隻國人上下和順。拔隻人民不為外人所擒。是謂。阿難。第二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複次。阿難。若拔隻國人亦不淫他。著他女人色。是謂第三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複次。阿難。若拔隻國不從此間而傳至彼。亦複不從彼間傳來至此。是謂第四之法不為外寇所壞。
複次。阿難。若拔隻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承事禮敬梵行人者。是謂第五之法。是時便不為外寇所獲。
複次。阿難。若拔隻國人民不貪著他財寶者。是謂第六法不為外寇所壞。
複次。阿難。若拔隻國人民皆同一心。不向神寺。專精其意。便不為外寇所壞也。是謂第七之法不為外寇所壞。是謂。阿難。彼拔隻人修此七法者。終不為外人所壞。
是時。梵誌白佛言。設當彼人成就一法。猶不可壞。何況七法而可壞乎。
止。止。
世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爾時。梵誌即從座起而去。
彼梵誌不遠。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不退轉法。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雲何為七不退轉之法。比丘當知。若比丘共集一處。皆共和順。上下相奉。轉進於上。修諸善法而不退轉。亦不為 魔所得便。是謂初法不退轉。
複次。眾僧和合順從其教。轉進於上而不退轉。不為魔王所壞。是謂第二之法不退轉也。
複次。比丘。不著事務。不修世榮。轉進於上。不為魔天所得其便。是謂第三不退轉之法也。
複次。比丘。不諷誦雜書。終日策役其情意。轉進於上。不為魔王得其便。是謂第四不退轉之法也。
複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轉進於上。不為弊魔而得其便。是謂第五不退轉之法。
複次。比丘。不學算術。亦不使人習之。樂閑靜之處。修習其法。轉進於上。不為弊魔得其便也。是謂第六不退轉之法。
複次。比丘。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於禪行。忍諸法教。轉進於上。不為魔所得其便。是謂七不退轉法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共和順者。便不為魔得其便也。
爾時。世尊說此偈言。
除去於事業 又非思惟亂
設不行此者 亦不得三昧
能樂於法者 分別其法義
比丘樂此行 便致三昧定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七使。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雲何為七。一者貪欲使。二者嗔恚使。三者憍慢使。四者癡使。五者疑使。六者見使。七者欲世間使。是謂。比丘。有此七使。使眾生之類。永處幽闇。纏結其身。流轉世間。無有休息。亦不能知 生死根原。猶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軛。共相牽引。不得相遠。此眾生類。亦複如是。為此貪欲使.無明使所纏結。不得相離。其餘五使。亦複追從。五使適從。七使亦然。若凡夫之人。為此七使所縛。流轉生死。不得解脫。不能知苦之元本。
比丘當知。由此七使。便有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界。然此七使之法複有七藥。雲何為七。貪欲使者。念覺意治之。嗔恚使者。法覺意治之。邪見使者。精進覺意治之。欲世間使者。喜覺意治之。憍慢使者。猗覺意治之。疑使者。定覺意治之。無明使者。護覺意治之。是謂。比丘。此七使用七覺意治之。
比丘當知。我本未成佛道為 菩薩行。坐道樹下。便生斯念。欲界眾生為何等所係。複作是念。此眾生類為七使流轉生死。永不得解。我今亦為此七使所係。不得解脫。爾時。複作是念。此七使為用何治之。複重思惟。此七使者當用七覺意治之。我當思惟七覺意。思惟七覺意時。有漏心盡。便得解脫。後成無上正真之道。七日之中結跏趺坐。重思惟此七覺意。是故。諸比丘。若欲舍七使者。當念修行七覺意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種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雲何為七種人。所謂七人者。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護。五者行空。六者行無想。七者行無願。是謂七種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所以然者。其有眾生行此七法者。於現法中獲其果報。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何以故不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辟支佛.佛。乃說此七事乎。
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與須陀洹乃至佛其事不同。雖供養須陀洹乃至佛。不現得報。然供養此七人者。於現世得報。是故。阿難。當勤加勇猛成辦七法。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毗舍離獮猴池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及將阿難入毗舍離乞食。爾時。毗舍離城內有大長者名毗羅先。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複慳貪無惠施之心。唯食宿福。更不造新。爾時。彼長者將諸婇女在後宮作倡伎樂。自相娛樂。
爾時。世尊往詣彼巷。知而問阿難曰。今聞作倡伎樂為是何家。
阿難白佛。是毗羅先長者家。
佛告阿難。此長者卻後七日命終。當生涕哭地獄中。所以然者。此是常法。若斷善根之人。命終之時。皆生涕哭地獄中。今此長者宿福已盡。更不造新。
阿難白佛言。頗有因緣使此長者七日不命終乎。
佛告阿難。無此因緣得不命終乎。昔所種行。今日已盡。此不可免。
阿難白佛。頗有方宜令此長者不生涕哭地獄乎。
佛告阿難。有此方宜可使長者不入地獄耳。
阿難白佛言。何等因緣使長者不入地獄。
佛告阿難。設此長者剃除須發。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得免此罪也。
阿難白佛言。今我能使此長者出家學道。
爾時。阿難辭世尊已。往至彼長者家。在門外立。是時。長者遙見阿難來。即出奉迎。便請使坐。時。阿難語長者曰。今我是一切智人邊聞。然如來今記。汝身卻後七日當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聞已。即懷恐懼。衣毛皆豎。白阿難曰。頗有此因緣使七日之中不命終乎。
阿難告曰。無此因緣令七日中得免命終。
長者複白言。頗有因緣我今命終不生涕哭地獄中乎。
阿難告曰。世尊亦有此教。若當長者剃除須發。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不入地獄中。汝今可宜出家學道。得到彼岸。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去。我正爾當往。
是時。阿難便舍而去。長者便作是念。言七日者猶常為遠。吾今宜可 五欲自娛樂。然後當出家學道。是時。阿難明日複至長者家。語長者曰。一日已過。餘有六日在。可時出家。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正爾當尋從。
然彼長者猶故不去。是時。阿難二日.三日。乃至六日至長者家。語長者曰。可時出家。後悔無及。設不出家者。今日命終。當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白阿難曰。尊者並在前。正爾當隨後。
阿難告曰。長者。今日以何神足至彼間。方言先遣吾耶。但今欲共一時俱往。
是時。阿難將此長者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麵禮足。白佛言。今此長者欲得出家學道。唯願如來當與剃除須發。使得學道。
佛告阿難。汝今躬可度此長者。
是時。阿難受佛教敕。即時與長者剃除須發。教令著三法衣。使學正法。是時。阿難教彼比丘曰。汝當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當修行如是之法。是謂。比丘。行此十念者。便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
是時。毗羅先修行如是法已。即其日命終。生四天王中。
是時。阿難即闍維彼身。還至世尊所。頭麵禮足。在一麵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向者。比丘毗羅先者今已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今此比丘命終生四天王。
阿難白佛言。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世尊告曰。於彼命終當生三十三天。展轉生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從彼命終複還來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謂。阿難。毗羅先比丘七變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學道。當盡苦際。所以然者。斯於如來有信心故。
阿難當知。此閻浮提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設有人供養閻浮裏地人。其福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如[(殼-一)/牛]牛頃。信心不絕修行十念者。其福不可量。無有能量者。如是。阿難。當求方便。修行十念。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極妙之法。初.中.竟善。義理深邃。具足得修梵行。此經名為淨諸漏法。汝等善思念之。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為淨諸漏法。或有有漏緣見得斷。或有有漏親近得斷。或有有漏遠離得斷。或有有漏娛樂得斷。或有有漏威儀得斷。或有有漏思惟得斷。
彼雲何有漏由見得斷。於是。凡夫之人不睹聖人。不順從如來之法。不能擁護賢聖之法。不親近善知識。不與善知識從事。其聞法所應思惟法者亦不分別。不應思惟者而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便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便增多。未生無明漏而生。已生無明漏便增多。此法不應思惟而思惟之。
彼雲何法應思惟。然不思惟此法。所言思惟法者。未生欲漏使不生。已生欲漏而滅之。未生有漏令不生。已生有漏而滅之。未生無明漏令不生。已生無明漏而滅之。是謂此法應可思惟而不思惟。所不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思惟者複不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未生無明漏而生。已生無明漏而增多。彼人作如是思惟。雲何有過去久遠。我今當有過去久遠。或複思惟。無過去久遠。雲何當有過去久遠。為誰有過去久遠。雲何複有當來久遠。我今當有將來久遠。或複言。無將來久遠。雲何當有將來久遠。為誰有將來久遠。雲何有此眾生久遠。此眾生久遠為從何來。從此命終當生何處。彼人起此不祥之念。便興六見。展轉生耶想。有我見審有此見。無有我見審興此見。有我見無我見於中起審見。又複自觀身複興此見。於己而不見己。複興此見。於無我而不見無我。於中起此見。爾時。彼人複生此邪見。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後世。常存於世而不朽敗。亦不變易。複不移動。是謂名為邪見之聚。邪見.災患.憂.悲.苦.惱。皆由此生而不可療治。亦複不能舍。遂增苦本。由是不為沙門之行. 涅槃之道。
又複。比丘。賢聖弟子修其法。不失次敘。善能擁護。與善知識共從事。彼能分別。不可思惟法亦能知。所可思惟法亦能知之。彼所不應思惟法亦不思惟之。所應思惟法而思惟之。
彼雲何不應思惟法而不思惟之。於是。諸法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未生無明漏而生。已生無明漏而增多。是謂此法不應思惟之。
彼何等法應思惟者而思惟之。於是。諸法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欲漏而滅之。未生有漏而不生。已生有漏而滅之。未生無明漏而不生。已生無明漏而滅之。是謂此法應可思惟之。
彼不應思惟者亦不思惟之。可思惟者便思惟之。彼作如是思惟。便滅三法。雲何為三。身耶.戒盜.疑。設不知.見。則增有漏之行。設見.聞.念.知者。則不增有漏之行。已知.已見。有漏便不生。是謂此漏見所斷也。
彼雲何漏恭敬所斷。於是。比丘。堪忍饑寒。勤苦風雨.蚊虻.惡言.罵辱。身生痛腦。極為煩疼。命垂欲斷。便能忍之。若不爾者。便起苦惱。設複能堪忍者。如是不生。是謂此漏恭敬所斷。
彼雲何漏親近所斷。於是。比丘。持心受衣。不興榮飾。但欲支其形體。欲除寒熱。欲令風雨不加其身。又覆形體不令外露。又持心隨時乞食。不起染著之心。但欲趣支形體。使故痛得差。新者不生。守護眾行。無所觸犯。長夜安隱而修梵行。久存於世。複持心意親近床座。亦不著榮華服飾。但欲除饑寒.風雨.蚊虻之類。趣支其形。得行道法。又複持心親近醫藥。不生染著之心。於彼醫藥。但欲使疾病除愈故。身體得安隱。設不親近者。則生有漏之患。若親近。則無有漏之患。是謂此漏親近所斷。
彼雲何有漏遠離所斷。於是。比丘。除去亂想。猶如惡象.駱駝.牛.馬.虎.狼.狗.蛇蚖.深坑.危岸.柘棘.峻崖.濕泥。皆當遠離之。莫與惡知識從事。亦複不與惡人相近。能熟思惟不去心首。設不將護者。則生有漏。設擁護者。則不生有漏。是謂有漏遠離所斷。
彼雲何有漏娛樂所斷。於是。比丘。生欲想而不舍離。設起嗔恚想。亦不舍離。設複起疾想。亦不舍離。設不舍離者。則生有漏。能舍離者。便能不起有漏。是謂此漏娛樂所斷。
雲何有漏威儀所斷。於此。比丘。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不起染汙之心。具足眼根。亦無缺漏而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不起染汙之心。亦不起想著而護意根。若不攝其威儀。則生有漏。若攝其威儀者。則無有漏之患。是謂此漏威儀所斷。
彼何等有漏思惟所斷。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無汙。依滅盡而求出要。修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依無欲.依無汙.依滅盡而求出要。若不修此者。則生有漏之患。設能修者。則不生有漏之患。是謂此漏思惟所斷。
若複。比丘。於比丘中諸所有漏。見斷者便見斷之。恭敬斷者便恭敬斷之。親近斷者親近斷之。遠離斷者遠離斷之。威儀斷者威儀斷之。思惟斷者思惟斷之。是謂。比丘。具足一切威儀。能斷結.去愛。度於四流。漸漸越苦。是謂。比丘。除有漏之法。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念一切有形之類。今已施行。汝等常樂閑居樹下。勤加精進。勿有懈怠。今不勤加者。後悔無益。此是我之訓教。
爾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