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長阿含經卷第二

(2018-08-24 07:41:33) 下一個
  1. 長阿含經卷第二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時。摩竭王阿闍世欲伐跋隻。王自念言。彼雖勇健。人眾豪強。以我取彼。未足為有。時。阿闍世王命婆羅門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詣耆闍崛山。至 世尊所。持我名字。禮世尊足。問訊世尊。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隻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敕。若有教誡。汝善憶念。勿有遺漏。如所聞說。 如來所言。終不虛妄。

大臣禹舍受王教已。即乘寶車詣耆闍崛山。到所止處。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畢。一麵坐。白世尊曰。摩竭王阿闍世稽首佛足。敬問殷勤。起居輕利。遊步強耶。又白世尊。跋隻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不順伏我。我欲伐之。不審世尊何所誡敕。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汝聞跋隻國人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不。

答曰。聞之。

佛告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隻國人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隻國人奉法曉忌。不違禮度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隻國人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隻國人恭於宗廟。致敬鬼神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上。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隻國人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不。

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阿難。汝聞跋隻國人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嚐懈惓不。答曰。聞之。

阿難。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時。大臣禹舍白佛言。彼國人民。若行一法。猶不可圖。況複具七。國事多故。今請辭還歸。

佛言。可。宜知是時。時。禹舍即從座起。繞佛三匝。揖讓而退。其去未久。佛告阿難。汝敕羅閱隻左右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即詣羅閱隻城。集諸比丘。盡會講堂。白世尊曰。諸比丘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不退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製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樂於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二者樂於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於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於山林閑靜獨處。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己闕。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舍。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複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護覺意。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六。一者身常行慈。不害 眾生。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惡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懷壞損。四者得淨利養。與眾共之。平等無二。五者持賢聖戒。無有闕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六者見賢聖道。以盡苦際。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複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爾時。世尊於羅閱隻隨宜住已。告阿難言。汝等皆嚴。吾欲詣竹園。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園。往堂上坐。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於竹園隨宜住已。告阿難曰。汝等皆嚴。當詣巴陵弗城。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樹下坐。

時。諸清信士聞佛與諸大眾遠來至此巴陵樹下。即共出城。遙見世尊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善調第一。譬猶大龍。以水清澄。無有塵垢。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見已歡喜。漸到佛所。頭麵禮足。卻坐一麵。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諸清信士聞佛說法。即白佛言。我欲歸依佛.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湣。聽許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奉戒不忘。明欲設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垂湣屈顧。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清信士見佛默然。即從座起。繞佛三匝。作禮而歸。尋為如來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供設既辦。往白世尊。所設已具。唯聖知時。

於是。世尊即從座起。著衣持缽。與大眾俱詣彼講堂。澡手洗足。處中而坐。時。諸比丘在左麵坐。諸清信士在右麵坐。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夜已半。告諸信士。宜各還歸。諸清信士即承佛教。繞佛三匝。禮足而歸。

爾時。世尊於後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天眼清徹。見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亦封宅地。是時。世尊即還講堂。就座而坐。世尊知時故問阿難。誰造此巴陵弗城。

阿難白佛。此是禹舍大臣所造。以防禦跋隻。

佛告阿難。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於後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以天眼見諸大神天各封宅地。中.下諸神亦封宅地。阿難。當知諸大神天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樂熾盛。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隨所止。阿難。此處賢人所居。商賈所集。國法真實。無有欺罔。此城最勝。諸方所推。不可破壞。此城久後若欲壞時。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與外人謀。乃壞此城。

時。巴陵弗諸清信士通夜供辦。時到白佛。食具已辦。唯聖知時。

時。清信士即便施設。手自斟酌。食訖行水。別取小敷在佛前坐。

爾時。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處賢智所居。多持戒者。淨修梵行。善神歡喜。即為咒願。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湣心。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爾時。世尊為說法已。即從座起。大眾圍繞。侍送而還。大臣禹舍從佛後行。時作是念。今沙門瞿曇出此城門。即名此門為瞿曇門。又觀如來所渡河處。即名此處為瞿曇河。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至於水邊。時水岸上人民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 天人

亦為自解結  渡岸得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 涅槃

爾時。世尊從跋隻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聖戒。二曰聖定。三曰聖慧。四曰聖解脫。此法微妙。難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生死。流轉無窮。爾時。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離苦而化彼  令斷生死習

爾時。世尊於拘利村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那陀村。阿難受教。即著衣持缽。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隻。到那陀村。止揵椎處。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一名伽伽羅。二名伽陵伽。三名毗伽陀。四名伽利輸。五名遮樓。六名婆耶樓。七名婆頭樓。八名藪婆頭樓。九名陀梨舍[少/兔]。十名藪達利舍[少/兔]。十一名耶輸。十二名耶輸多樓。此諸人等。今者命終。為生何處。複有五十人命終。又複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作是念已。從靜處起至世尊所。頭麵禮足。在一麵坐。白佛言。世尊。我向靜處。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伽伽羅等命終。複有五十人命終。又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唯願解說。

佛告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斷五下分結。命終生天。於彼即般涅槃。不複還此。五十人命終者。斷除三結。淫.怒.癡薄。得斯陀含。還來此世。盡於苦本。五百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必定成道。往來七生。盡於苦際。阿難。夫生有死。自世之常。此何足怪。若一一人死。來問我者。非擾亂耶。

阿難答曰。信爾。世尊。實是擾亂。

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於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 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爾時。世尊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毗舍離國。即受教行。著衣持缽。與大眾俱侍從世尊。路由跋隻。到毗舍離。坐一樹下。有一淫女。名庵婆婆梨。聞佛將諸弟子來至毗舍離。坐一樹下。即嚴駕寶車。欲往詣佛所禮拜供養。未至之間。遙見世尊顏貌端正。諸根特異。相好備足。如星中月。見已歡喜。下車步進。漸至佛所。頭麵禮足。卻坐一麵。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聞佛所說。發歡喜心。即白佛言。從今日始。歸依三尊。唯願聽許於正法中為優婆夷。盡此形壽。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又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諸弟子明受我請。即於今暮止宿我園。爾時。世尊默然受之。女見佛默然許可。即從座起。頭麵禮足。繞佛而歸。

其去未久。佛告阿難。當與汝等詣彼園觀。

對曰。唯然。佛即從座起。攝持衣缽。與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彼園。

時。毗舍離諸隸車輩。聞佛在庵婆婆梨園中止住。即便嚴駕五色寶車。或乘青車青馬。衣.蓋.幢幡.官屬皆青。五色車馬。皆亦如是。時。五百隸車服色盡同。欲往詣佛。庵婆婆梨辭佛還家。中路逢諸隸車。時。車行[馬*奔]疾。與彼寶車共相鉤撥。損折幢蓋而不避道。隸車責曰。汝恃何勢。行不避道。衝撥我車。損折麾蓋。

報曰。諸貴。我已請佛明日設食。歸家供辦。是以行速。無容相避。

諸隸車即語女曰。且置汝請。當先與我。我當與汝百千兩金。

女尋答曰。先請已定。不得相與。

時。諸隸車又語女曰。我更與汝十六倍百千兩金。必使我先。

女猶不肯。我請已定。不可爾也。

時。諸隸車又語女曰。我今與爾中分國財。可先與我。

女又報曰。設使舉國財寶。我猶不取。所以然者。佛住我園。先受我請。此事已了。終不相與。

諸隸車等各振手歎吒。今由斯女闕我初福。即便前進徑詣彼園。

爾時。世尊遙見五百隸車。車馬數萬。填道而來。告諸比丘。汝等欲知忉利諸天遊戲園觀。威儀容飾。與此無異。汝等比丘。當自攝心。具諸威儀。雲何比丘自攝其心。於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內外身觀。精勤不懈。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雲何比丘具諸威儀。於是比丘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屈伸俯仰。攝持衣缽。食飲湯藥。不失宜則。善設方便。除去蔭蓋。行住坐臥。覺寤語默。攝心不亂。是謂比丘具諸威儀。

爾時。五百隸車往至庵婆婆梨園。欲到佛所。下車步進。頭麵禮足。卻坐一麵。如來在座。光相獨顯。蔽諸大眾。譬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淨無塵翳。日在虛。光明獨照。爾時。五百隸車圍繞侍坐。佛於眾中。光相獨明。是時。坐中有一梵誌名曰並[既/食]。即從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叉手向佛。以偈讚曰。


摩竭鴦伽王  為快得善利

身被寶珠鎧  世尊出其土

威德動三千  名顯如雪山

如蓮花開敷  香氣甚微妙

今睹佛光明  如日之初出

如月遊虛空  無有諸雲翳

世尊亦如是  光照於世間

觀如來智慧  猶闇睹錠鐐

施眾以明眼  決了諸疑惑

時。五百隸車聞此偈已。複告並[既/食]。汝可重說。

爾時。並[既/食]即於佛前再三重說。時。五百隸車聞重說偈已。各脫寶衣。以施並[既/食]。並[既/食]即以寶衣奉上如來。佛湣彼故。即為納受。

爾時。世尊告毗舍離諸隸車曰。世有五寶甚為難得。何等為五。一者如來.至真出現於世。甚為難得。二者如來正法能演說者。此人難得。三者如來演法能信解者。此人難得。四者如來演法能成就者。此人難得。五者險危救厄知反複者。此人難得。是謂五寶為難得也。

時。五百隸車聞佛示教利喜已。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及諸弟子明受我請。

佛告隸車。卿已請我。我今便為得供養已。庵婆婆梨女先已請訖。

時。五百隸車聞庵婆婆梨女已先請佛。各振手而言。吾欲供養如來。而今此女已奪我先。即從座起。頭麵禮佛。繞佛三匝。各自還歸。

時。庵婆婆梨女即於其夜種種供辦。明日時到。世尊即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整衣持缽。前後圍繞。詣彼請所。就座而坐。時。庵婆婆梨女即設上饌。供佛及僧。食訖去缽。並除機案。時。女手執金瓶。行澡水畢。前白佛言。此毗耶離城所有園觀。我園最勝。今以此園貢上如來。哀湣我故。願垂納受。

佛告女曰。汝可以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林.房舍.衣缽六物。正使諸.釋.梵.大神力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時。女受教。即以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佛湣彼故。即為受之。而說偈言。


起塔立精舍  園果施清涼

橋船以渡人  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  其福日夜增

戒具清淨者  彼必到善方

時。庵婆婆梨女取一小床於佛前坐。佛漸為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穢汙不淨。上漏為礙。出要為上。爾時。世尊知彼女意柔軟和悅。蔭蓋微薄。易可開化。如諸佛法。即為彼女說苦聖諦。苦集.苦滅.苦出要諦。

時。庵婆婆梨女信心清淨。譬如淨潔白氈易為受色。即於座上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無畏。而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再三。唯願如來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夷。自今已後。盡壽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欺.不飲酒。時。彼女從佛受五戒已。舍本所習。穢垢消除。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爾時。世尊於毗舍離。隨宜住已。告阿難言。汝等皆嚴。吾欲詣竹林叢。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大眾侍從世尊。路由跋隻。至彼竹林。

時。有婆羅門名毗沙陀耶。聞佛與諸大眾詣此竹林。默自思念。此沙門瞿曇。名德流布。聞於四方。十號具足。於諸天.釋.梵.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深奧。梵行具足。如此真人。宜往瞻睹。

時。婆羅門出於竹叢。往詣世尊。問訊訖。一麵坐。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婆羅門聞已歡喜。即請世尊及諸大眾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婆羅門知已許可。即從座起。繞佛而歸。即於其夜。供設飲食。明日時到。唯聖知之。

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大眾圍繞往詣彼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設種種甘饌。供佛及僧。食訖去缽。行澡水畢。取一小床於佛前坐。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若以飲食  衣服臥具

施持戒人  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  終始相隨

所至到處  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  為後世糧

福為根基  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  行不危險

生不遭難  死則上天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微妙法。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於時彼土穀貴饑饉。乞求難得。佛告阿難。敕此國內現諸比丘盡集講堂。

對曰。唯然。即承教旨。宣令遠近普集講堂。

是時。國內大眾皆集。阿難白佛言。大眾已集。唯聖知時。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於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此土饑饉。乞求難得。汝等宜各分部。隨所知識。詣毗舍離及越隻國。於彼安居。可以無乏。吾獨與阿難於此安居。所以然者。恐有短乏。是時。諸比丘受教即行。佛與阿難獨留。

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

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阿難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麵。氣息未絕。猶少醒悟。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於眾弟子乎。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

佛告阿難。俱至遮婆羅塔。

對曰。唯然。

如來即起。著衣持缽。詣一樹下。告阿難。敷座。吾患背痛。欲於此止。

對曰。唯然。尋即敷座。

如來坐已。阿難敷一小座於佛前坐。佛告阿難。諸有修四神足。多修習行。常念不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餘。阿難。佛四神足已多修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爾時。阿難默然不對。如是再三。又亦默然。是時阿難為魔所蔽。曚曚不悟。佛三現相而不知請。

佛告阿難。宜知是時。阿難承佛意旨。即從座起。禮佛而去。去佛不遠。在一樹下靜意思惟。

其間未久。時魔波旬來白佛。佛意無欲。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

佛告波旬。且止。且止。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比丘集。又能自調。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教。顯於句義。若有異論。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如是弟子皆悉未集。又諸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皆如是。亦複未集。今者要當廣於梵行。演布覺意。使諸天人普見神變。

時。魔波旬複白佛言。佛昔於鬱鞞羅尼連禪水邊。阿遊波尼俱律樹下初成正覺。我時至世尊所。勸請如來可般涅槃。今正是時。宜速滅度。爾時。如來即報我言。止。止。波旬。我自知時。如來今者未取涅槃。須我諸弟子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佛今弟子已集。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今正是時。何不滅度。

佛言。止。止。波旬。佛自知時不久住也。是後三月。於本生處拘屍那竭娑羅園雙樹間。當取滅度。時。魔即念。佛不虛言。今必滅度。歡喜踴躍。忽然不現。

魔去未久。佛即於遮婆羅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壽。當此之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怖。衣毛為豎。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無二行中  吾今舍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

爾時。賢者阿難心驚毛豎。疾行詣佛。頭麵禮足。卻住一麵。白佛言。怪哉。世尊。地動乃爾。是何因緣。

佛告阿難。凡世地動。有八因緣。何等八。夫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是為一也。複次。阿難。有時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知試力。則普地動。是為二也。複次。阿難。若始 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是為三也。複次。阿難。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脅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是為四也。複次。阿難。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於此時。地大震動。是為五也。複次。阿難。佛初成道。轉無上法輪。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則普地動。是為六也。複次。阿難。佛教將畢。專念不亂。欲舍性命。則普地動。是為七也。複次。阿難。如來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時。地大振動。是為八也。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門

阿難請天師  地動何因緣

如來演慈音  聲如迦毗陵

我說汝等聽  地動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  水因風而住

若虛空風起  則地為大動

比丘比丘尼  欲試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動

釋梵諸尊天  意欲動於地

山海諸鬼神  大地為震動

菩薩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時  地則為大動

十月處母胎  如龍臥茵蓐

初從右脅生  時地則大動

佛為童子時  消滅使緣縛

成道勝無量  地則為大動

升仙轉法輪  於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則地大為動

天魔頻來請  勸佛般泥洹

佛為舍性命  地則為大動


人尊大導師  神仙盡後有

難動而取滅  時地則大動

淨眼說諸緣  地動八事動

有此亦有餘  時地皆震動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