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仁達法師:一行三昧——道信大師禪淨圓融修法心要

(2018-06-06 20:17:06) 下一個
http://www.liaotuo.org/fjrw/hcrw/rdfs/82251.html
http://wenku.shanyuanwang.com/wenku-85978.html
本文來自:https://www.cc362.com/content/L1ekmYDep8.html


 

一、道信大師簡介
    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河內人(今河南泌陽縣)。七歲出家。十四歲時,在皖公山,依止三祖僧璨大師學習禪法。在此期間,道信禪師開悟見性。
    ●悟道因緣
    《五燈會元》卷一記載:“隋開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彌,名道信,十四歲,前來禮謁三祖僧璨大師。”  
    初禮三祖,道信禪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道:“誰縛汝?”
    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幹什麽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道信大師與博山正覺寺
    據史料記載和當地百姓傳說,道信禪師年輕時曾跟隨三祖僧粲禪師到北方遊曆。道信禪師以青年僧人的身份托缽乞食,難以乞到,受觀世音菩薩點化,在博山提出“農禪並舉”的主張,並且發明一個名詞,把出家人種地叫“出坡”。出家人開始種地,自己養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國佛教得以發展壯大。至今,博山正覺寺所在地安上村的村民還把到地裏勞動叫“出坡”。爾後南下,到湖北黃梅西山建道場,大弘禪法。
    ●教誦“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擊退賊兵
    《續高僧傳》卷二十記載,吉州城曾經被賊兵圍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萬民惶怖困弊,情況非常危急。
    道信禪師聽說此事,心生憐憫,於是來到吉州城裏。奇怪的是,自從道信禪師入城之後,原先幹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
    守城的刺史對道信禪師感激不盡,連連叩頭,並問:“賊何時散?”道信禪師回答說:“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於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聲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賊兵但見城牆的四角站滿了金剛力士,威猛無比,一個個都驚駭不已,紛紛四散。
    ●道信禪法——中國禪宗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
    道信禪師一生以禪為本,以戒嚴身,性德超然,是中國禪宗史上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
    承前,他忠實地繼承了達摩、慧可、僧粲的思想精髓。
    啟後,他順應時代,“擇地開居,營宇立象”,建立固定的傳授禪法的道場,結束了自達摩以來居無定所、行無定處、無法攝眾的遊化局麵,並在禪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與禪修結合、楞伽與般若諸經相融、知解與踐行相扶、漸修與頓悟相連、坐禪與作務並舉的禪風、禪理和禪法,成為中國禪宗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
    道信大師寂於唐永徽二年(651)閏九月初四日,享年72歲。臨終前,將法衣會付囑給弘忍禪師,並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後諡“大醫禪師”。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二、一行三昧——道信大師禪法特色
    道信大師的禪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深奧,僅對有緣、根熟的弟子傳授。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對一行三昧的踐行,引用《文殊說般若經》文說:
    【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我的這個入道安心法要,所依據的是《楞伽經》所說的“諸佛心第一”。“諸佛心第一”,主要是說,一切諸佛皆以修心為第一要務。
    又依據《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實相念佛心是佛。念佛時,一念清淨,心即是佛。一念清淨心即是佛心。如果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妄念紛飛,便是凡夫。
    (一)什麽是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係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一行,很專心地做一件事。三昧,梵語音譯,即正定之義。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心定於一件事上而修正定。
    一行,又與圓行相通,稱性而修,於事無所執著。一行之中同時具足一切行;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無量法門;生極樂淨土,即是生諸佛淨土。
    《文殊說般若經》中講,文殊師利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什麽叫一行三昧,佛回答說:法界一相,係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法界一詞,有兩種解釋:
     1、就事而言,法是諸法,界是分界,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為法界。但是,一一法名為法界,而總括萬法,也可以稱為一法界。
     2、就理而言,真如的理性,名為法界,故法界即是諸法所依之性,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
     一相,即事理相和,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無礙。一相,即是一實相,亦即空相。
     法界一相,即諸法實相,是名實相。
     係緣法界,就是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就叫做一行三昧。
     (二)如何證入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想入一行三昧,當先聽聞般若波羅蜜,聽從佛的教誨,如佛所說,從聞思修,認真修持學習,然後便能入一行三昧。
     般若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可理解為大智慧、妙智慧或者般若智慧,二詞聯用,以表其深奧含義。
     波羅蜜是究竟圓滿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象渡船一樣,能夠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般若是諸法之母。
     按照般若發心,一切法都沒有自性,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也將隨因緣分散而滅,實相本空。
     按照般若修行,亦可知真相本無相,修六度萬行而不執著於諸相,便能由此岸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以聞、思、修的順序,聽聞佛法,聞般若波羅蜜,是文字般若,屬於聞慧。由聞慧而起智慧觀照,進而引發觀照般若,開啟思慧。以觀照般若為因,所觀照的理境,便是實相般若,而得修慧之果。三般若當下在一念中,同時現起,如如不二。依此修行,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然後能入一行三昧,證入實相般若,究竟到彼岸。
     如是依,隨之義。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依諸法所依之性,不退轉、不散滅、不牽念計較,無有掛礙,也無一切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切本空,性相一如。
     (三)如何修持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善男子善女人要修一行三昧,應該在空閑的時間和清淨的地方,把一切妄想妄念放下舍棄,不取於相,把心念係於一佛,專稱佛的聖號,隨佛所處的方向位置,麵向佛端身打坐,能於一佛的名號念念相續,不令間斷,即是於念中能顯現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
     此中“係心一佛,專稱名號”,並沒有強調必須念哪一尊佛的聖號。念釋迦文佛也好,藥師如來也好,阿彌陀佛也好,彌勒尊佛也好,不動尊佛也好,寶生尊佛也好,多寶尊佛也好,……念哪尊佛都好。念觀音菩薩也行,念文殊菩薩也行,念普賢菩薩也行,念地藏菩薩也行……念哪尊菩薩都行,不可執著。
     (四)修持一行三昧的殊勝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義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得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解釋:麵向佛所,端身打坐念佛名號,如果能於一佛的名號念念相續,不令間斷,即是於念中能顯現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
     為什麽有此殊勝的功德?
     因為,念一尊佛名號的功德無量無邊,多得無法計量,大到沒有邊界,也與念無量諸佛的功德一樣。諸佛平等,諸法平等。不可思議的佛法,義理相同,等無差別。
     乘字,運載的意思,譬喻佛法如渡船,或稱般若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
     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變。一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是搭乘著般若船,證得了法界本性真實如常的本來麵目而成就了無上正覺。
     念一佛和念無量諸佛都具有無量功德,無量辯才。
     證入一行三昧人,完全通曉恒河沙那樣多的諸佛法界性相沒有差別、性相一如的奧妙。
    所謂性相,天然的本質為性。性是諸法的本性,或者說是諸法永恒不變的個性。相是形相義理,也就是諸法顯現於外的形相。還有一種解釋以無為法為性,有為法為相。性相一如,是說理性和事相融通無礙,體用不二。
     三、一行三昧的任運
     【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
     證入一行三昧的修行人,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自己的身體心靈、思想意識、行住坐臥,等於都是在道場中修行。言談舉止,行為舉動,任運自如,皆是佛道。
     四、一行三昧——禪淨圓融的坐禪念佛
     道信禪師提出了三種坐禪念佛方法:持名念佛、懺悔念佛、實相念佛。具有非常清楚、極為重要的修學次第,由淺入深,由相而臻無相。
    (一)一行三昧:持名念佛
      “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
      “係心一佛,專稱名字”和“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兩句,是持名念佛的關鍵,與淨土宗強調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法門相映互證。
     (二)一行三昧:懺悔念佛
     道信大師引用《普賢觀經》,闡釋實相懺悔的念佛方法: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悔。摒除三毒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
     《普賢觀經》雲:象大海一樣深廣的業障,都是從妄想所生。妄想就是無明。依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有的人沒有正知正見,不是經過自己的辛苦勞動創造財富,經過積功累德改善人生,而是整天在那裏打妄想:怎麽騙別人的錢財?怎麽把別人銀行卡上的銀子搞到自己的銀行卡裏來?於是編手機短信,或者說沒生活費了,速將錢存到某某銀行卡;或者說在派出所裏接受調查,將錢打到某警察的銀行卡裏…… 花樣翻新,相信許多人都接到過這樣的短信。目的隻有一個:騙錢。據說還真有上當的人。還有的人眼睛特別忙,總是盯著別人的錢包。他們是眼珠子亂轉,東瞧西看,麵對警察不敢正眼看,一說話就冒汗。為什麽?偷錢。
     除此外,世界上的許多造作和罪業,皆是妄想所生。
     怎麽辦?“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你如果想要懺悔,打坐實相念佛。為什麽四祖道信大師不說“端坐念佛”?要大家自己去參!
     一行三昧可以簡要地理解為端坐實相念佛。端坐就是打坐,修禪定。
     “實相念佛”不能簡化為“念佛”。大家須認真參究“實相念佛”與“念佛”之間的細微差別。
     六祖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真懺悔就是第一懺悔。
     大家注意,“罪從心起將心懺”裏麵的“心”字,前麵加上“妄想”兩個字就容易理解了。“將”字在這裏是動詞,發音jiang(音獎),第三聲。
     摒除貪、瞋、癡三毒心,覺觀心也去掉。
     覺觀,粗的思想為覺,細的思想為觀。覺與觀都能擾亂禪定之心。修一行三昧,不要覺觀心。覺觀心也是妄想分別。一門心思集中在實相念佛上。
     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以清淨心念佛,念念相應,心心相續。忽然澄明空寂,能念的人和所念的佛悉皆空寂。恰如梁武帝開悟時所雲:“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刹那而登妙覺。”忽然澄寂,心靈刹那進入另一個世界一樣,契入一行三昧。能所雙亡,自然無所緣念。
     一行三昧的端坐念佛就是殊勝的實相懺悔,也是第一懺悔。
     (三)一行三昧:實相念佛
     道信大師引用《大品經》開示無所念念佛:
     【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以無所念之心來念佛,就是實相念佛。此心當下與佛同,心即是佛,無所念心即是念佛。
     什麽叫無所念?即是念佛心,名無所念。以清淨心念佛,或者叫實相念佛,就是念佛心。念而無念,無所執著,即無所念。
     人們常說,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裏的心,不是肉團心,而是清淨心。離開清淨心別無有佛,離開佛別無清淨心。
     為什麽?佛是由清淨心修成的,沒有清淨心便不能成佛。
     沒有佛的教誨人們便不知怎樣修清淨心,清淨心不能顯現,等於沒有清淨心。
     念佛就是念佛心,念清淨心。求清淨心便是求佛。什麽原因呢?“識無形,佛無相貌。”這裏的“佛”字,是講佛的法身。心意識沒有形狀形相,佛是般若智慧,涅槃寂靜,哪裏有相貌?《金剛經》雲:“離一切相。則名諸佛。”如果了知這個道理,即是安心。
    二祖慧可向達摩祖師求安心之法,達摩祖師說:“將心拿來,我予汝安。”二祖“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我予汝安心竟。”
     明白了以清淨心念佛,即實相念佛,也就是“無所念者。是名念佛。”的道理。如說修行一行三昧,人們的妄心才能安住在念佛心上。
     從“係心一佛,專稱名字”的持名念佛,到“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摒除三毒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的懺悔念佛,到念無所念的實相念佛,這三種念佛方法,即具鮮明的次第,又有清楚的實用性。
     念佛是一種非常殊妙的修行方法,以禪宗的立場,主張“念心即是念佛,佛外無心,心外無佛”的“心佛平等不二”,比起淨土宗的主張“他力往生”,更加強調自心的功用。
     同時,也更清楚地看出念佛這一法門的攝機之廣大,內涵之深遠。
     道信禪師對念佛利益的闡明,從事、理兩個角度加以概括,並不亞於淨土宗對此的描述。
     正如後人所說的“若人淨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一樣,這從禪宗祖師的口中說出來,其意義就更為深遠了。
     五、每日實修一行三味——坐禪念佛
     一行三味的“坐禪”方法,是道信大師個人修行和教授徒眾的最重要的方法。據杜朏《傳法寶記》載:道信“每勸門人曰‘努力勤坐,坐為根本。’”
    這種“坐禪”方法簡單,便於攝心,易得禪定。希望大家珍惜此法,每日修習。
    時間:每天至少半個小時,最好一個小時以上。
     內容:七支坐法。打坐持誦阿彌陀佛聖號。自然呼吸,吸氣念阿彌,呼氣念陀佛。口念耳聞,逐步深入,心念耳聞,心念心聞。
     一九九三年初,北京靈光寺的海圓老和尚教仁炟修禪定時,就是教的這種法門。海圓老和尚講:打坐時,意念要清淨,心無妄想,保持清淨心。吸氣念“阿(音O)彌”,呼氣念“陀佛”,一吸一呼正好“阿彌陀佛”四個字。這是祖師大德所傳下來的法門,叫禪淨雙修,定慧等持。
     這種方法同時也蘊含了耳根圓通、安那般那,奧妙無窮,容易成就!
     願大家每天堅持坐禪念佛,早日能所雙亡,明心見性。
 
 
                                               釋仁炟
                                           2010/12/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