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閱讀鏈接(無法複製):
http://www.liaotuo.org/fjrw/hcrw/cwcs/79738.html
徹悟禪師專題:http://www.liaotuo.org/fjrw/hcrw/cwcs/list-2.html
徹悟禪師語錄序
世之稱淨業者。自晉遠法師始。仰體佛慈。大啟度門。鑿池植蓮。建堂立誓。於時十八賢眾百二十三人。得自在力。念而無念。無生而生。心印遞傳。迄至於今不墜。有徹悟禪師者。法門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參契淵微。始則悟圓覺一經要義。繼則了解三藏十乘妙旨。盡棄舊習。專注淨業。虗其衷。平其氣。歷廿載如一日。 無退轉心。克遂西生之願。是以圓信圓解饒益眾生者。即以之證彌陀法界。遺集具存。讀之而益信師之所言。曰願。曰信。曰行。曰罪業懺除。曰善根成熟。要惟兢兢於一心之生者。橫徧十方。竪窮三際。心之廣也。慮墜偏小。發大菩提。心之宏也。任運感業。合道轉業。心之權也。清珠濁水之投。種瓜種豆之穫。鑄金成麵之 具。心之源也。經所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尤反覆求詳。三致意焉。又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欲後之學者。於恒河沙數中。履捷行簡。速出生死之關。共證安樂之境。拯拔羣迷。胥登彼岸。其意亦何厚乎。師平昔於語言文字。不欲究心。然偶一拈唫大之總攝無餘。細之圓融無礙。對機立教。真理兼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療。如如意珠。無願不滿者。其如斯乎。餘竊念宗教兩門。語錄浩如煙海。疏經注義。法旨昭明。而淨業之修。為入道之正軌。自龍舒大佑諸集外。言者闕如。宜師言之不可湮沒也。師之高弟鬆泉。以是集付刊。問序於餘。餘即師文之奧衍者。申言之。是為序。
三寶弟子誠安謹識
No. 1182-B 自序
餘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廣通寺。領眾參禪。間有東語西話。筆以記之。至丁卯歲。以宿業深重。多諸病緣。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歸命。於是朝暮課佛。而禪者願隨者頗夥。因順時機。且便 自行。遂輟參念佛。時門牆見重者。謗燄四起。餘以深信佛言。不顧也。十餘年來所有積稿。一旦付之丙丁。不意為多事禪者。於灰燼中撥出若幹則。然百不存一矣。嗣後為業風所吹。歷主覺生資福兩剎。為虗名所誤。往往有請開示索題跋者。迫不得已而應之。日久歲深。復積成卷。戊辰夏。李居士逢春在山聽講。聞法有悟。遂欲付之剞劂。餘曰不可。身既隱矣。焉用文為。此世間隱者之言尚然。餘已棲心淨土。復何文字可留。居士堅請不已。爰弁數語。用示皆不得已之言也。
嘉慶歲次庚午九月重陽後三日。訥道人書於資福二有丈室。
No. 1182-C 念佛伽陀序
訥堂老人。率眾精脩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如輩當時一聞心蕩神怡。若深有領會焉。因仰體老人為眾苦心諄諄如是。若不記錄。久必湮沒。遂壽之梨棗。莊成數卷。以備諸同誌者共為參味雲爾。
嘉慶元年歲次丙辰佛歡喜日。受業弟子心雨稽首謹題。
徹悟禪師語錄目次
* 卷上
o 序
* 示眾
o 普說
* 卷下
o 雜著
* 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 西有解
* 華嚴經節略要旨
* 楞嚴二決定義
* 楞嚴頓歇漸修說
* 金剛經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說
* 楞嚴經知見無見說
* 一乘決疑論說
* 相相離相心心印心略解
o 跋
* 淨土津梁跋
* 跋德全禪人血書蓮華經
* 跋明初禪人血書蓮華經
* 書蓮華經普門品後
* 二有室跋
* 跋禪人勇建血書楞嚴經莊嚴淨土
o 書問
* 覆香嚴居士書
*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
* 與端一李居士書
o 附
* 念佛伽陀(門人了如等述錄教義宗乘各百偈)
* 徹悟禪師行略
徹悟禪師語錄目錄(終)
No. 1182
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嗣法門人 了亮等 集
示眾
普說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 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 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 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輭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即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 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即其現處。當體即心。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不現天人鬼畜之境。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已。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但唯受用禪定五欲之樂。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鬼畜 之境。苦多樂少。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心。必無夢境。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於因中察果。當須觀心。設於果處驗因。當須觀境。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猶 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回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箇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 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羣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怨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 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
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虗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 聲。影必隨形。因不虗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徧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 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虗願。有是理乎哉。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雲。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言。何重何輕。何取何捨。學者但當盡捨舊習。虗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石霜遷化。眾舉泰首座繼席住持。時九峰虔為侍者。乃曰。若繼住持。須明先師意。泰曰。先師有甚麼意。我會不得。虔曰。先師尋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鑪去。一條白練去。萬年一念去。其餘則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泰雲。此但明一色邊事。虔曰。原來未會先師意。泰雲。裝香來。香煙盡處。我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左右即裝香。香煙未盡。泰即化去。虔撫其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曹山堂上坐。紙衣道者從堂下過。山曰。莫是紙衣道者麼。衣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紙衣下事。衣曰。一裘纔掛體。萬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紙衣下用。衣曰諾。便化去。山曰。汝祇解恁麼去。不解恁麼來。衣復開 目問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山曰。未是妙。夫坐脫立亡。未明大法。固非了事。然其造詣工夫。殊非易易。果能回此一段精神。專心念佛。求生淨土。當必穩得上品上生。豈更遭人檢點哉。如紙衣進問。如何是妙。山答雲。不借借。衣便珍重化去。噫。與其不借而借臭穢胞胎。何如不借而借香潔蓮華。直以胞胎臭穢蓮華香潔而論。己自勝劣懸殊。況出胎隔陰。作主大難。而蓮胞一敷。勝緣具足。此則日劫相懸。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矣。無怪乎永明大師謂。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此真語也。實語也。大慈悲心淚出痛腸之語也。學者幸勿忽諸。
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隨淨緣。即佛法界。迷隨染緣。即九法界。十方虗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國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報。是此一念情想合離。四大依報。是此一念動靜違順。唯依此念。變現諸法。離此念外。無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從緣而起。緣無自性。全體法界。故得橫徧十方。豎窮三際。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法爾具此威神。法爾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徧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 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帝網珠光。難齊全體。南柯夢事。略類一班。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 直下承當。終必全身受用。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矣。如或未能。但當任便觀察。隨分受用焉耳。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然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柰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 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若正恁麼時。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與佛合。則業能縛心。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還是忍土苦眾生也。 然則我輩有誌出離。求生淨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奮然而發也哉。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鬱頭藍弗。習非非想定於水邊林下。每定將成。多為魚鳥所驚。因發惡願曰。吾他日後當作飛貍。入林食鳥。入水食魚。後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壽八萬大劫。天報既終。遂墮為飛貍。入林水以食魚鳥。此惡願也。與性相違。尚有大力用。八萬劫後能滿。況稱性之善願乎。神僧傳載一僧。於石佛前戲發願曰。如今生生死不了。願來生作威武大臣。後果作大將軍。此戲發之願也。尚終得遂。況至誠所發之願乎。復載一僧。博通經論。所至無所遇。乃谘嗟歎息。傍一僧曰。汝學佛法。獨不聞未成佛果。先結人緣。汝雖明佛法。其如無緣何。其僧曰。我即終於此乎。傍僧曰。吾代汝為之。問其僧有何所畜。 曰無他。僅餘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變價置買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鳥昆蟲甚多之處。置食於地。復教以發願。乃屬曰。汝二十年後。方可開法。其僧如所屬。至二十年後始開法。受化者多少年。葢皆受食之禽鳥昆蟲也。此願力之不可思議也。尚能以他人之願。攝彼蟲鳥。脫異類而入人道。豈自願不能自度耶。佛以 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以發願便可往生。而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如瑩珂。酒肉無擇之人。後閱往生傳。每讀一傳。為一首
肯。遂斷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現身慰之曰。汝陽壽尚有十年。當好念佛。吾十年後來接汝。珂曰。娑婆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淨土。承事諸聖。佛曰。汝誌如 此。我三日後來接汝。三日後果得往生。又懷玉禪師。精修淨業。一曰見佛菩薩滿虗空中。一人執銀臺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進。誌在金臺。今胡不然。銀臺遂隱。玉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復見佛菩薩徧滿虗空。前持銀臺者易金臺而至。玉遂泊然而逝。劉遺民依東林。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佛現身。劉念曰。安得 如來手摩我頭乎。佛即手摩其頭。復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佛即以衣覆其體。於戲。佛之於眾生。無所不至。真可謂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臺即易金臺。欲手摩頭即摩頭。欲衣覆體即覆體。佛既慈悲一切眾生。豈獨不慈悲我乎。佛既滿一切眾生之願。豈獨不滿我之願乎。大慈悲心。無有揀擇。安有此理。 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虗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 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手。倘置淨業而別取權乘小果。亦是虗度光陰。亦是以如意寶珠而貿一衣一食。況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業易精。果得真生淨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麵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為長劫。促長劫為一念。念劫圓 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撞牆[磕-去+太]壁。 墮坑落塹矣。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
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別求悟門也。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又餘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又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一窮人。遙望。見錢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於其傍。復一人至。得錢一串攜去。夫錢非蛇也。而蛇現者。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也。錢上之蛇。固是業感心現。而蛇上之錢。獨非業感心現乎。錢上之蛇。一人之別業妄見也。蛇上之錢。多人之同分妄見也。一人之妄見。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見。其妄難知。以易知例難知。難知亦易知矣。然則蛇固蛇也。錢亦蛇也。推此而往。內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錢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
現。便能螫人。唯心之錢既現。便得享用。非謂唯心。便無外境。且娑婆之穢苦。安養之淨樂。皆唯心現。唯心之穢苦既現。則遭大逼迫。唯心之淨樂既現。則得大受用。既穢苦淨樂。皆唯心現。何不捨唯心之穢苦。以取唯心之淨樂。而乃久經長劫。甘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 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
業時。倘達摩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捨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時。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於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祇可向佛稽首陳白。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虗妄邪說。豈足以搖感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岐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 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 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槩論乎。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繫菩薩可知少分。自餘一切賢聖。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無善法。五十五位。以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故菩薩造起信論。祖師作信心銘。以信心一法。為入道要門也。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噫。信之時義大矣哉。
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稱性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無量長劫。修習大行。至於因圓果滿。自致成佛。法藏轉名彌陀。世界轉名極樂。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 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夢中人眾多。醒時人唯一。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別。法爾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二語。上句說事。下句說理。事是即理之事。謂生即不生。非直以生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謂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為不去也。兩句作一句看。則事理圓融。所謂合之則雙美也。若兩句作兩句看。則事理分張。所謂離之則兩傷也。若不合此兩句作一句。便當演此兩句作四句。謂生則決定生。生而無 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雖為四句。義亦無增。合為一句。義亦無減。總一事理圓融耳。與其執去則實不去之理。不如執生則決定生之事為得。何也。以執事昧理。猶不虗入品之功。若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誚。以事有偕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以有生為生。則墮常見。以不去為不去。則墮斷見。斷常雖同一邪見。 而斷見之過患深重。故不若執事之為得。然總不如圓會二句為佳耳。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驅蠅人以拂拂麵。一念瞋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 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 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隻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真法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
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徧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
殺生一事。過患至為深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以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漸以殺人。以及殺其六親。甚而積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葢皆由不知戒殺之所致。苟知戒殺。牲且不忍殺。況殺人乎。況殺六親乎。牲不忍殺。刀兵大劫。何所從來。殺人之父者。人亦 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殺。亦戒殺之漸。但不知殺父兄者。由於不戒殺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於不達因果之理。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之。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人但知感應見於現生。而不知感應通於三世也。人但知感應見於人道。而不知感應通於六道也。果知感應通於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殺可不戒乎。總知感應通於六道。亦不知感應通於世出世間 也。以無我心感。則聲聞緣覺之果應之。以菩提心六度萬行感。則菩薩法界果應之。以平等大慈同體大悲感。則佛法界果應之。噫。感應之道。可盡言哉。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唯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鉢。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鉢甚重。何能頂戴。是念纔動。忽失聲置鉢。遂悟萬法唯心。高麗惟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塚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 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惡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 聖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已約現等三量楷定唯心。更約事理二門。辨明具造。謂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所以理具。但具事造。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由有事造。方顯理具。事若不造。爭知理具。所以事造。祇造理具。離理具外別無所造。祇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即此 一念隨緣。能造十界萬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缾盤釵釧之理。事造。如隨工匠鑪鎚之緣造成缾盤釵釧之器。又理具。如麵中本具可成種種食物之理。事造。如水
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也。已辨事理。復約名體同異揀定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體異者。有名異而體同者。名同體異。如心之一名。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肉團心。同外四大。無所知識。緣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 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已揀真妄。還約本有現前折衷指點。以諸經皆言無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豈無。而今現有。即本有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但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 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雲。威音那畔。不離今世門頭。眾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其庶幾乎。由上四義。以顯唯心。故一以唯心為宗也。又一句阿彌陀。以唯佛為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於十界萬法。若依若正。假名實法。隨拈一法。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 用。如心權徧。如心豎窮。以唯心義成。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法。乃至唯微塵唯芥子。一切唯義俱成。一切唯義俱成。方成真唯心義。若一切唯義不成。但有唯心之虗名。而無唯心之實義。以一切唯義俱成。故曰法無定相。遇緣即宗。唯微塵。唯芥子。尚可為宗。八萬相好莊嚴之果地彌陀。反不可以為宗耶。故以唯佛為宗。又以絕待圓融為宗。於十界萬法。隨拈一法。無非即心全體。具心大用。橫徧十方。豎窮三際。離於四句。絕於百非。獨體全真。更無有外。彌滿清淨。中不容
他。一法既爾。萬法皆然。各約諸法當體。絕待無外。是為絕待。又以十界萬法。各各互徧。各各互含。一一交羅。一一該徹。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如當壹古鏡。影現重重。如帝網千珠。回環交攝。此約諸法迭互相望。是為圓融。今合絕待圓融為一宗。正絕待時。即圓融。正圓融時。便絕待。非離絕待。別有圓融。 絕待。絕待其圓融。非離圓融。別有絕待。圓融。圓融其絕待。絕待圓融。各皆不可思議。今共合為一宗。則不思議中。不思議也。又超情離見為宗。以但約諸法絕待。離過絕非。已超一切眾生情妄執著。三乘賢聖所見差別。若約諸法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故總立超情離見為宗。初以唯心為宗。 次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末以超情離見為宗。總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彌陀正宗。宗旨豈易言哉。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葢。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華嚴全經。雖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該盡無餘。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心而不趨向果覺。四十一位所修種種法行。豈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全經一大結穴。不其然乎。又華嚴者。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 果。此萬行非念佛行耶。華嚴具婆須蜜女。無厭足王。勝熱婆羅門等無量門。然皆顯示毗盧境界。此無量門。非即念佛門耶。法華一經。從始至終。無非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非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楞嚴最初顯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揀選圓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後歷六十聖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佛地之極果 也。背此。則成七趣沈淪。向此。則明五魔擾亂。末後雲。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為安樂國。此則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也。總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 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至如禪宗達摩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雲成佛者。非宗門亦念佛門
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源心性。顯示本有清淨法身。法身橫徧豎窮。無所不徧。而參禪人。要須時時現前。頭頭相應。此何在而非念佛 法門哉。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一棒打殺與狗子喫等語。皆顯示法身向上勝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無知之輩。謂宗門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豈真
知宗哉。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於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鹹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華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
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驗證。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
眾生所以輪回者。六道也。餘趣眾生。為驚瞋苦樂所障。無暇向道。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豈易得乎。
人道眾生。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佛法豈易聞乎。得人身已難。況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難。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 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
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 行力。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三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則便得
圓成。此一念真信所關係者。豈淺淺哉。苟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爾。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 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
善根。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為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鮮。則亦莫可如何也矣。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
苦。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 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可怖。設今更不念佛。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受種
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 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即今豈無。祇欠悟證耳。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
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大勢至菩薩雲。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大
士親證實到境界。吐心吐膽相告語也。我今念佛。必得見佛。一得見佛。便脫眾苦。即開悟有期。果得開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慚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
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淨之緣者。求其直其痛快。至頓至圓者。無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 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於念念中。圓伏圓斷五住煩惱。圓轉圓滅三雜染
障。圓破五陰。圓超五濁。圓淨四土。圓念三身。圓修萬行。圓證本真。而圓成無上妙覺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續。其伏斷修證。有不可得而思議者 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
癡。復何言哉。復何言哉。
問。諸方皆有淨土。何專讚西方。求願往生耶。答。此非人師意也。乃金口誠言。分明指示故。大乘顯密諸經。同指歸故。令初心人專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
願為緣。緣強故。十念為因。因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此土眾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善惡之人。當其處極順逆苦樂境緣之時。多必由中而發。衝口而出。念佛一 聲。然不念佛則已。凡念佛。必念阿彌陀佛。此誰使之然。葢眾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與佛緣深故也。且此彌陀一經。羅什最初譯成。東林遠祖。即與一百二十三
人。結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漸化。臨終皆留瑞應。雖鸚鵡八八兒念佛。化時皆有瑞相。此非眾生與佛緣深。謂之何哉。又無量壽經雲。當來經道滅盡。我 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他經。而獨留此經者。豈非以此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時愈後。此法愈當機
矣。
世間眾生。當處急難痛苦之時。嗥叫父母。呼天喚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盡我輪回。以其同在生死輪回故耳。三乘聖人雖出生死。無大悲心。無益
於我。諸菩薩等。雖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分限。未能普利眾生。滿一切願。十方諸佛。雖皆證窮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縱感極而見。不過暫時離苦。終非究 竟。唯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頓脫生死。永斷苦根矣。唯此一句阿彌陀佛。是所當盡心竭力者。予曾有偈雲。世間出世思惟徧。不念彌陀更念誰。然而念佛不難。
難於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鋼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 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佛於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十八種
大願。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捨金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此但萬行中內外財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 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然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
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 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歸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
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展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 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拚-ㄙ+ㄊ]命念佛而已。復何言哉。
一切眾生。為利鈍十使所使。久經長劫。流轉生死。受大苦惱。不能出離。可悲也。十使者何。即身邊邪見戒。此五為利使。以發動輕便故。貪瞋癡慢疑。此五為鈍
使。由利使所生。對利說鈍故。此之十使。眾生或多或少。各有偏重。若帶之修道。但唯增長邪見煩惱。決無相應分。如欲斷之實難。以此十使。於四諦下歷三界九 地。有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斷見惑。如斷四十裏流。況思惑乎。若見思二惑毫髮未盡。分段生死不能出離。此所謂豎出三界也。甚難甚難。然此十使。
總名眾生知見。古德謂眾生知見。須以佛知見治之。佛知見者。即現前離念靈知也。然此靈知。不能孑然自立必隨緣起。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緣起。離十界外。 無別緣起故。欲隨佛界緣起。無如以信願心持佛名號。但信貴深。願貴切。持名貴專勤。果以深切專勤之心。信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而為知見。亦即是念念中以佛
知見治眾生知見也。熾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願持名之心。即轉生界緣起。為佛界緣起。此於修道門中。乃點鐵成金極妙之法。隻須赤體擔當。久久勿替。管取金臺 可以坐待。寶蓮不日來迎。是為從此同居。生彼同居。橫出三界。較之豎出者。不亦省力也哉。
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度。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但得一歷耳根。便為有緣。但能一
念信心。便可相應。信心果真。願不期發而自發。隻將此信願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聖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嚴命。憶念不忘。作為第一件要事。不論所處境界 靜閙閒忙。多念少念。總皆為往生正因。隻恐介在勤怠間耳。吾人曠大劫來。久在輪回。豈永不發求出離之心。修向道之行耶。葢皆廢於因循。敗於怠惰。所以常在
生死。受大苦惱。今聞持名簡要法門。若仍循故轍。安於覆敗。可謂第一等無血性漢子矣。
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
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如蠟人向火。薄處先 穿。但不可豫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勉哉。
修習一切法門。貴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萬法唯心。不知心唯萬法。但知心外無佛。不知佛外無心。但知無量為一。不知一為無量。但知轉山河大地歸自己不知轉自
己歸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萬法。豈真知萬法唯心。既不知佛外無心。豈真知心外無佛。所謂一箇圓球。擘作兩半。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也。是故念佛者。必 以唯佛唯土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則真唯心義不成。果透真唯心義。則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則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體大用。橫徧豎窮。獨體
全真。包羅無外。所念既爾。能念亦然。是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絕待。念念圓融。以絕待故。全超一切法門。無與等者。以圓融故。 全收一切法門。無出其外者。此之謂法無定相。遇緣即宗。繁興大用。舉必全真。一句阿彌陀佛。須恁麼信。恁麼念。方是不思議中不思議也。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現前離念靈知耳。諸佛以隨悟淨因緣。悟之又悟。淨之又淨。悟淨之極。故其靈知橫徧豎窮。廣大無外也。眾生以隨迷染因緣。迷之又
迷。染之又染。故其靈知局然促然。介爾微劣也然即此介爾靈知。與諸佛廣大靈知。覿體不二。毫髮無差。使其得隨悟淨之緣。業盡情空。則此介爾之知。當下轉為 廣大無外之靈知矣。如一星之火。能燒萬頃荒田。然此現前一念靈知。若約所知之境。固有廣狹勝劣之不同。若約能知之知。則全體無異。如同一火也。燒檀則香。
燒糞則臭。所燒雖殊。能燒之火無二。又如同一水也。清濁不同。同一鏡也。昏明有異。清濁雖殊。濕性不二。昏明雖異。光體是同。水同一濕也。濁者可使澄之而 清。鏡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光昏者。為帶垢耳。垢非光。光者鏡之本體也。水濁者。為雜塵耳。塵非濕。濕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靈知。如水之濕。如鏡
之光。如火之燒。舉體無異者也。唯其舉體無異。故於修道方便門中。便有多門。有但仰慕諸聖者。有但尊重己靈者。有外慕諸聖。內重己靈者。有不慕諸聖。不重 己靈者。若但仰慕諸聖者。如本分念佛之人。以知諸聖。皆已先證我之己靈。語默動靜。皆堪垂範。我曹若不仰慕諸聖。則進修無路矣。故或專持名號。或觀想音
容。三業虔誠。六時敬禮。傾心歸命。盡報遵承。及乎時至緣熟。感應道交。心地大開。靈光獨露。乃知我之己靈。原與諸聖平等無異。亦不可不自尊重也。又但尊 重己靈者。如宗門參禪者。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唯欲十二時中。四威儀內。獨露當人麵目。受用本地風光。離心性外。毫無取著。所謂任他千聖現。我有天真佛
也。及乎造詣功深。悟證已極。乃知一切諸聖。皆久已先證我之己靈者。尤不可不仰慕也。又外慕諸聖。內重己靈者。夫欲尊重己靈。必須仰慕諸聖。唯其仰慕諸 聖。正是尊重己靈。又仰慕諸聖。必須尊重己靈。若不尊重己靈。豈能仰慕諸聖。此則內外交修。心佛等重。既無偏執。進道彌速。至於力極功純。全體相應。乃知
諸聖。但不過先證我之己靈而已。無庸仰慕。而我己靈者。亦不過平等齊於諸聖而已。何勞尊重。又不慕諸聖。不重己靈者。此謂寸絲不掛。心佛兩忘。徹底撒開。 迥無依倚。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一念不生。萬緣坐斷。至於久久功熟。圓滿證入。本靈獨露。諸聖頓齊。雖不仰慕諸聖。乃善仰慕。雖不尊重己靈。卻真尊重。此
之四路。學者自諒根性。各隨好樂。但當一門深入。久之必皆有相應。切不可妄生執著。輕發議論。出奴入主。是一非餘。不唯背妙道而成障礙。將恐謗大法而詔愆 尤也矣。
楞伽經雲。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二祖雲。覓心了不可得。起信論雲若有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智故。華嚴合論雲。頓悟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
見。此佛經祖語菩薩知識造論。皆就現前一念指點。顯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但眾生久隨汙染之緣。未能頓復其本空耳。須以清淨緣起漸而轉 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從來交徹。心佛法爾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本自不可思議。且吾即佛之因心。深信切願。專懇
持名。亦復不可思議能於念念中。齊澄眾染。圓顯本空。頓契靈源。直趣果海。然則清淨之緣無過此者。但於念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 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隻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門。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者也。及乎報終命
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雲何為四。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忻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
心。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亦不能有成。長久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 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
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 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徹悟禪師語錄卷下
嗣法門人 了梅等 集
雜著
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
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如古所謂萬 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羣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麵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
思議第一義諦。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 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昔有人問雲棲大師雲。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
答雲。若然是兩物。即用融通得著。噫。旨哉言乎。夫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 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定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
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諦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諦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諦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 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隻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
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諦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諦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又唯全 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
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 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
一四圓融。不可思議。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為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為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 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
火聚。所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天地懸隔也。
華嚴經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案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
萬偈。四十八品。結集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而經來此土。有晉唐兩譯。佛陀波陀羅所 譯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經也。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神而會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後共有七處九會。古德判為五周四分。
曲盡精詳。今古同遵。第一會。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經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 果。乃聖位中修證之圓因妙果。非善惡因果之謂也。後皆倣此)其 次六會。以次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法門。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別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會。說離世間
法門。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缾瀉二千酧。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託法進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會。有本有末。初如來現相放 光。具答諸菩薩心念所請果海中事三十問。令其現證。為本會。後文殊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十信滿心。指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為末會。共二十一
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中證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雖廣談法界因果。但令生信開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證入。苟無此證。前之信解行俱為 虗設。故以證終焉。詳夫全經之大旨。統唯一真法界。葢圓該萬有。唯是一心。覿體全真。融通交攝。是為諸佛極證之果海。亦即眾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勢含四
重。(謂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重重無盡。因果緣起六位。(即 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也)位位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於 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其差別。初則舉法界而全成因果。萬德萬行昭然。後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塵廓爾。雖四重六位有殊。隱顯開合無定。而原始要
終。究不離乎一真法界。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是以一心萬法。舒卷自由。三際十方。縱橫無礙。十世古今互現。無邊剎境交羅。猶帝網之千 珠。光含眾影。類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標華藏。具見染淨之融通。而佛號毗盧。直示應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瀾翻於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
義天。可謂教啟無上圓宗。法窮甚深理窟者矣。故得若聞若見。圓文殊智鑒於自心。或誦或持。啟普賢行門於徧界。人人入金剛之藏。塵塵樹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 辦。則我即善財。但使法界願周。而誰非淨滿。經雲。此經不入一切餘眾生手。論雲。唯付屬最上大心凡夫。斯言豈無謂哉。故知排斥久修開士。聾瞽上德聲聞。是
皆所以融權執。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則食金剛之少許。固已植乎聖因。剖大經於微塵。終有待夫智者。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千重樓閣。指聲彈而頓開非貝葉 之所能詮。豈管窺可得而測。勉述大端。聊備采覽雲爾。
如欲詳明者。藏中有清涼觀國師疏鈔。棗柏李長者合論。其疏盡精微。沖深包博。而論得大體。痛快直截。二者參而觀之。則華嚴大旨。無餘蘊矣。
楞嚴二決定義
初義葢示根中之湛性為真因。真因得而後果證可期。二義葢指根中之結相為惑本。惑本明而後斷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變之真也。結相者。六根之相也。
隨緣之妄也。斯則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別耳。惟其相妄。故須解之令盡。惟其性真。故可依而為因。然真既不變。則妄即本空。而妄既緣起。則真必全隱。約妄 緣起而真全隱。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變而妄元空。性德尤所當明。性德固資修德而顯。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門之義觀之。真妄交融。性修雙妙之旨。無餘蘊
矣。然則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頭頭。真也妄也。圓陀陀活潑潑。渾無定相。雲為動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淨灑灑赤躶躶。了無定執。如是則何惑不斷。何 果不成。而實亦無斷無不斷。無成無不成。特對迷心倒見者強分別耳。
楞嚴頓歇漸修說
前雲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綮修證。似令一念頓歇也。此雲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多聞。祇益戲論。似令歷
劫漸修也。阿難之根。不劣於滿慈。而滿慈之位。差勝於阿難。何其修證難易之相懸若是耶。此葢世尊據念劫圓融之理。頓漸不二之宗。顯妄空以奪法執。斥徒聞而 策真修。即所謂看孔著楔。應病與藥也。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了則流為長劫。歷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於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
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祇是一念。復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 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金剛經實有法發菩提心說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眾生所以為眾主者。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眾生豈復可得眾生不可得。誰為能
發之人。三心不可得。何為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眾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為不發而 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楞嚴經知見無見說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為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華屋之門也。狂心頓歇也。不取無非幻也。聞復翳根除也。歸無所得也。滅妄名真也。
全修在性也。覓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子轉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緣起無生也。知之一字眾妙之 門也。剎那而登正覺也。體得無心道也休也。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撒手到家
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 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餘。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果能一念相應。是為真轉全經。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於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
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祕訣也。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為眾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捨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
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至於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通 之見。肆口詆訶。障正法明。瞎將來眼。疑誤眾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寧有是處。茲以一乘之理。剖決羣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淨盡。耀佛日以重
光。誠為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於法門。實則有益於諸 子。不唯有益於諸子。且深有益於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相相離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則相相離相。妄依真起達真則心心印心。惟其離也。有相皆歸實相。即斯印矣。無心不屬真心。是以滯相迷真。頭頭障礙。背塵合覺。法法圓
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見。精微詳釋。以俟多聞。
跋
淨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誌公和尚。會刻淨土經論文集成。屬跋數語。餘因歷觀。三經明因舉果。大開淨土之門。三論顯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龍舒文。導初機而精詳曲
盡。指歸集。采眾善於事理圓通。或問數紙。搜抉禪者孤陋之疑。法語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雲棲願文自注戒殺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務。助行要門。至若蓮華 世界詩。雖文出遊戲。而理實圓常。況寫境傳神。引心入觀。攝化門中為不可少。善哉。念佛一門。得此諸說。無機不被。無路不通。統萬流而歸淨土。誠為一大津
梁矣。爰為題名曰淨土津梁。然而津梁雖設。履踐在人。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所貴賈勇先登。占寶蓮之上品。玄關直踏。獲法忍於無生。佛記早承。願輪速轉。徧 剎網而縱橫應化。盡劫波以展轉津梁。則苦海勞生。由是而蒙利濟者。可復量哉。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趨險道以苟安。或則玩津梁而不進。守津梁以自足。不驚汩沒
竛竮之苦。卒致問橋戀筏之譏。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義也矣。或曰。和尚秉單傳之宗。以祖道自任。當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淨土。當處 現成。自性彌陀覿體不隔。乃為是津梁之說。以起人心外有法。去來取捨之見乎。噫。通元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來取捨耶。於此
緇素分明。許汝會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語好。
跋德全禪人血書蓮華經
無我而靈者。佛知見也。有我而昧者。眾生知見也。生佛知見無殊。特一妄我間之耳。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愛者莫過身。苟眾生之身見不亡。我執不破。則
生死輪回。曷能自已。德禪人密發九品淨願。書成七軸蓮經。以無情之霜刀。刺難出之身血。十指瀝乾。一心不動。偉矣哉。真無邊苦海中。頓空我見。直出生死之 勇猛丈夫也。噫。禪人初發是念。蓮華種植時也。日漸刺書。蓮華增長時也。七卷功圓。蓮華光香具足時也。如是則禪人之淨因已成矣。但當莫忘本願。繫心念佛。
直待此方報謝。彼土華開。即見佛聞法因圓果滿時也。雖然。即今試問禪人。方金刀裂肉血筆縱橫時。其知疼痛而成點畫者。靈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見 耶。眾生知見耶。於此了然。則佛國非遙。寶蓮正放。或猶未也。請分明記取。以質諸彌陀老子。
跋明初禪人血書蓮華經
金刀未舉。班管未拈。盡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華經。於斯見徹。謂靈山一會未散可也。謂靈山一會本不曾會亦可也。向當時喝散可也。於今日再會亦可也。大用現
前。不存軌則。如王寶劒。殺活臨時。如是刺血。如是書經。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可以暢本師出世之懷。何以來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類生。迎刃而命根 頓斷。無邊法藏。點筆而文采全彰。莫不滴滴歸源。言言得髓。奚止刺無能刺。書無所書。鋪好華於錦上。指明月於天邊也哉。明禪人年齒尚少。向道唯誠。刺血書
經。歸心樂土。果能聞是說而不生驚怖。是為解第一義。上品生因。如其未然直須十二時中。四威儀內。以書經之念。念念忘緣。刺血之心。心心憶佛。管取金臺可 以坐待。妙諦不日親聞。否則必見我為能書。經為所書。彼是刺血時。彼是書經處。以生滅心。取實相法。轉不輕行。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遠背佛心。且深負
此一點百劫千生不易發起之勇猛淨信。為可惜矣。禪人其勉之。
書蓮華經普門品後
題標妙法。何法也。品號普門。何門也。說者謂。一光東照。十界圓彰。隨類現身。應念脫苦。未為非是。特其末耳。直須未舉以前。向世尊開口不得處。大士回避
不及時。親見法法此法。門門此門。正與麼時不與麼會。始具看經眼。否則入海算沙。執指為月。不唯埋沒己靈。見惜明眼。將恐普門。漸閉而妙法終隱矣。默超居 土有見於此。得是經而裝帙之。屬綴數語。普為見聞隨喜者。震塗毒鼓。食少金剛。其意豈淺淺哉。
二有室跋
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金口誠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猶謬執唯心。橫生異議。可悲也。因特
書此以名餘室。用警省焉。
餘以二有名室。或者淺之。籲。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況復雙泯雙存。超四句。該四句。圓教有門之有。與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謂之淺也宜矣。無庸辯。
跋禪人勇建血書楞嚴經莊嚴淨土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為體性。以耳根圓通而為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復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
盡於斯。故文殊於是請結經名。此後復明昧此難免七趣沈淪。修此須防五魔擾亂者。但反襯正宗。以補足其間要務耳。經中兼明淨土。其處有四。第一大勢至法王 子。親稟念佛法門於超日月光佛。其所陳念法。至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第二乾慧地中雲。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夫乾慧地。雖
圓伏五住。見思尚猶未斷。何以便不續生。葢超同居穢土。生同居淨土矣。智者大師是其明證。第三情想升沈中雲。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 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清淨國土。隨願往生。前乾慧地。猶屬聖位。此則博地凡夫。純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葢我釋迦如來大慈悲心。熾然輪回之中。特地
拈出此橫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聖位之人。臨終往生者。是其證也。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將招極惡。一念宏法。變其所受地獄苦因。為安樂國。 重罪尚然。況輕罪乎。況無罪乎。無福尚然。況有福乎。況多福乎。一念尚然。況多念乎。況終年終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諸師。現相往生者。皆其
證也。夫念佛法門。專逗十方之機。三根齊被。耳根圓通。專逗此方之機。唯利上根。且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故文殊大士曲為揀選。非謂耳根獨勝。念佛便劣也。讀 經者不可不知。禪人血書此經。流通大法。實為希有難能之行。其於往生當必有分焉。
書問
覆香嚴居士書
月內二十九日。得尊劄。備悉一切。欣慰無量。讀劄內有念佛期過三七尚未見相好雲雲。觀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內。當必有大不思議之成就。但此時不可
預存期効之心。存之則增躁動而翻為障礙矣。此係修行門中微細心病。不可不知。直須深信諦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 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効驗。離此念外別求効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岐路矣。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
也。鄙見如此。不識居士於意雲何。至如長水之問。琅琊之答。鍼鋒直截明白。不可更為蛇足。果能於此正眼洞開。覻破瑯琊。捉敗長水。楞嚴大旨。思過半矣。然 雖如此。正好擲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開少解路。則更不勞拈出矣。柴紫錄久聞其名。第未親見其書。未可懸斷。寺中近日唯嘉園居士兼旬或一至。此外
別無客跡。不慧逐日與諸衲子揮塵談經。罷即焚香晏坐。或讐校華嚴。或檢閱津梁。別亦無事楞嚴已講竟六卷。約於後七月間。可圓全部。因思半載之內。兩終此 經。亦閻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然唯循行數墨而已。絕無一字之新得。並書以博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書
仰惟居士。深入淨宗。廣陳法施。自他並利。解行俱圓。可謂現居士身。修菩薩行。不違本願。不忘佛屬者矣。向得三經新論。妄為評題。不見罪責。已出分外。茲
復寄示種種新刻。屬令論定。益覺赧顏。山野唯教乘大旨。粗知向方。而幼失問學。語不成文。故兩處住持。二十餘年。檀護之門。未投隻字。今感居士虗懷遠問。 為法之誠。遂頓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詞以告。其當否去取。唯高明以自裁焉。念佛決疑兩論。皆發前人所未發。一以見慧解之超卓。一以彰衛道之真切。並沒量大
人出格作用。可續入藏。永永流通。序跋皆精當。間有可商之處。簽辯於後。
與瑞一李居士書
屢有書來。曾未覆答。師資心契。諒不我疑。聞在南中。竭力辦公。盡心護法。修持不輟。勸導維殷。此則自行化他。二利並舉。世法佛法。一道齊行。或雁信時
通。或口碑傳誦。每一聞見。且慰且欣。因思道無不在。豈分朝野。而修證之際。實有易難。的論修道。出家尚不易。況在家耶。居家已難。況居官耶故知即塵勞為 佛事。化熱惱作清涼。苟非忍證無生。位登不退。深入如來之室。權現宰官之身者。恐終不免塵緣漸染。而道念日微也。今賢契信向此道未久。便能於衝繁官署。猛
切乃爾。非宿善根力。謂之何哉。雖然。猶須痛念三界無安。肉身苦惱。生死路險。人命無常。幸聞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緣。隻眼覰破。佛心佛行。赤體儋當。 淨業得修且修。宦場可下便下。無少生留戀。無虗棄光陰。務期事辦一生。華開上品。庶幾不負自己多生熏習之善願。我佛長劫護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間之勇猛
丈夫焉。
No. 1182-D 念佛伽陀(附)
嗣法門人 了如等 述錄
教義百偈
一句彌陀 我佛心要 豎徹五時 橫該八教
一句彌陀 意旨如何 知音常少 木耳偏多
一句彌陀 大意分明 蛇生弓影 藥出金瓶
一句彌陀 名異方便 普攝羣機 旁通一綫
一句彌陀 開往生門 是多福德 非少善根
一句彌陀 臨終佛現 四辯親宣 六方共讚
一句彌陀 成佛標準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一句彌陀 證三不退 祇此一生 便鋪佛位
一句彌陀 滿十大願 豈得普賢 錯教了辦
一句彌陀 白牛駕勁 其疾如風 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 如來藏心 水外無浪 器原是金
一句彌陀 妙真如性 春在華枝 像含古鏡
一句彌陀 清淨實相 絕議絕思 難名難狀
一句彌陀 圓融法界 覿體全真 交羅無礙
一句彌陀 大圓智鏡 身土影含 重重掩映
一句彌陀 空如來藏 萬法未形 一真絕相
一句彌陀 圓滿菩提 天更無上 雲不與齊
一句彌陀 大般涅槃 一輪明月 萬裏空寒
一句彌陀 開般若門 十虗萬法 一口平吞
一句彌陀 華屋門開 從者裏入 快隨我來
一句彌陀 入王三昧 似地均擎 如天普葢
一句彌陀 得大總持 轉一切物 使十二時
一句彌陀 性本自空 星皆拱北 水盡朝東
一句彌陀 法界緣起 淨業正因 菩提種子
一句彌陀 如鏡照鏡 宛轉互含 重疊交暎
一句彌陀 似空合空 了無痕縫 卻有西東
一句彌陀 一大藏經 縱橫文彩 絕待幽靈
一句彌陀 一大藏律 瞥爾淨心 戒波羅蜜
一句彌陀 一大藏論 當念心開 慧光如噴
一句彌陀 一藏祕密 發本神通 具大威力
一句彌陀 渾全大藏 戒定慧光 流出無量
一句彌陀 繩本是麻 奈何不會 翻疑作蛇
一句彌陀 罕聞罕睹 影現鏡林 響宣天鼓
一句彌陀 無可譬喻 古鏡當臺 水銀墮地
一句彌陀 老婆心苦 運萬斛舟 發千鈞弩
一句彌陀 明明是有 四辯八音 婆心苦口
一句彌陀 的的是無 鎔他萬像 入我洪鑪
一句彌陀 亦無亦有 夢裏山川 鏡中華柳
一句彌陀 非有非無 捺著便轉 水上壺盧
一句彌陀 第一義諦 尚超百非 豈落四句
一句彌陀 妙圓三諦 最清涼池 大猛火聚
一句彌陀 得大自在 轉變聖凡 融通世界
一句彌陀 有功者賞 王膳盈前 髻珠在掌
一句彌陀 裏仁為美 居卜來歸 枯樁非鬼
一句彌陀 非難非易 九品蓮華 一生心力
一句彌陀 就路還家 可惜癡人 棄金擔麻
一句彌陀 橫出娑婆 儞信不及 吾末如何
一句彌陀 歸元捷徑 緊要資糧 唯信願行
一句彌陀 要在信深 蓮芽九品 抽自此心
一句彌陀 要在願切 寸心欲焚 雙目流血
一句彌陀 要在行專 單提一念 斬斷萬緣
一句彌陀 誓成片段 拌此一生 作箇閒漢
一句彌陀 隻恁麼念 百八輪珠 綫斷重換
一句彌陀 不急不緩 心口一如 歷歷而轉
一句彌陀 愈多愈好 如人學射 久習則巧
一句彌陀 攝心密持 如人飲水 冷煖自知
一句彌陀 譬猶掘井 就下近泥 價廉工省
一句彌陀 類如鑽火 木煖煙生 暫停不可
一句彌陀 全身頂戴 人命無常 光陰不再
一句彌陀 如救頭然 盡十分力 期上品蓮
一句彌陀 妙圓止觀 寂寂惺惺 無雜無間
一句彌陀 險路砥平 直抵寶所 不住化城
一句彌陀 如水清珠 紛紜雜念 不斷自無
一句彌陀 頓入此門 金翅擘海 直取龍吞
一句彌陀 塵緣自斷 師子遊行 驚散野幹
一句彌陀 驀直念過 一踏到底 香象渡河
一句彌陀 無相心佛 國土莊嚴 更非他物
一句彌陀 無為大法 日用單提 劒離寶匣
一句彌陀 無漏真僧 雪山藥樹 險道明燈
一句彌陀 滿檀那度 裂破慳囊 掀翻寶聚
一句彌陀 滿屍羅度 都攝六根 圓淨三聚
一句彌陀 滿羼提度 二我相空 無生忍悟
一句彌陀 滿毗梨度 不染纖塵 直踏玄路
一句彌陀 滿禪那度 現諸威儀 藏甚枯樹
一句彌陀 滿般若度 境寂心空 雲開月露
一句彌陀 想寂思專 未離忍土 已坐寶蓮
一句彌陀 一朵寶蓮 唯心之妙 法爾如然
一句彌陀 一朵寶蓮 凡情不信 亦宜其然
一句彌陀 一朵寶蓮 決定不信 真箇可憐
一句彌陀 一朵寶蓮 直饒不信 已染識田
一句彌陀 宏通敢惰 入大悲室 坐法空座
一句彌陀 無盡寶藏 八字打開 普同供養
一句彌陀 斷諸煩惱 全佛全心 一了百了
一句彌陀 滅除定業 赫日輕霜 洪爐片雪
一句彌陀 能空苦報 世界根身 即粗而妙
一句彌陀 圓轉三障 即惑業苦 成祕密藏
一句彌陀 解難解冤 慈光共仰 法喜均沾
一句彌陀 報未報恩 裂纏緜網 入解脫門
一句彌陀 空諸惡趣 萬德洪名 那容思議
一句彌陀 機逗人天 參差三輩 掩暎九蓮
一句彌陀 化兼小聖 回狹劣心 向無上乘
一句彌陀 超然無礙 文殊普賢 大人境界
一句彌陀 微妙難思 唯佛與佛 乃能知之
一句彌陀 列祖奉行 馬鳴造論 龍樹往生
一句彌陀 因緣時節 異香常聞 蓮社創結
一句彌陀 利大象龍 永明禪伯 智者教宗
一句彌陀 感應非輕 少康化佛 善導光明
一句彌陀 有教無類 雄俊入冥 惟恭滅罪
一句彌陀 是無上禪 一生事辦 曠劫功圓
一句彌陀 理非易會 百偈俄成 三尊加被
宗乘百偈
一句彌陀 五宗公案 八裂七華 不勞判斷
一句彌陀 指向上路 不可言傳 直須神悟
一句彌陀 切忌莽鹵 瓜徹蒂甜 瓠連根苦
一句彌陀 何敢相嘲 合取狗口 打折驢腰
一句彌陀 現成公案 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一句彌陀 正好活埋 拗折竹杖 燒卻草鞋
一句彌陀 死了未燒 佛曾有約 天不須招
一句彌陀 莫問宗教 未擲藤條 先焚疏鈔
一句彌陀 計甚易難 三條竹蔑 七箇蒲團
一句彌陀 拳拳牢執 捏鐵稱錘 出黃金汁
一句彌陀 親切受持 一牛飲水 五馬不嘶
一句彌陀 念來便好 不用分疏 耑蒙合道
一句彌陀 悟機尤妙 念極情忘 寒灰豆爆
一句彌陀 誰知如此 百丈鼻頭 雲門足指
一句彌陀 正好轉身 山盡無路 谿回有邨
一句彌陀 踏上頭關 水不是水 山依舊山
一句彌陀 萬重關透 佛手驢腳 麵皮多厚
一句彌陀 格外宗通 泥牛吼月 木馬嘶風
一句彌陀 三玄三要 除卻楊修 阿誰知妙
一句彌陀 天然五位 隻為分明 卻難領會
一句彌陀 全賓全主 師子咬人 鵝王擇乳
一句彌陀 四重料揀 收放卷舒 頂門有眼
一句彌陀 四種藏鋒 巖頭去後 誰善斯宗
一句彌陀 藏身無跡 此意誰知 華亭空憶
一句彌陀 本分禪宗 橫擔楖栗 直入千峰
一句彌陀 密轉不已 自己山河 山河自己
一句彌陀 大有來由 暗中書字 窗裏出牛
一句彌陀 誰善舉揚 龜毛拂短 兔角杖長
一句彌陀 六八宏願 冷便穿衣 飢來喫飯
一句彌陀 是何宗旨 雪峰輥毬 天龍竪指
一句彌陀 得要明宗 攬草成藥 破壁飛龍
一句彌陀 全機勘破 勝金剛王 超木上座
一句彌陀 舊案全翻 喝退臨濟 棒走德山
一句彌陀 法身向上 如何若何 徒勞讚謗
一句彌陀 一點靈明 無星稱上 兩頭恰平
一句彌陀 一箇主翁 若然兩物 用著融通
一句彌陀 坐鎮寰宇 燒返魂香 擊塗毒鼓
一句彌陀 切莫顢頇 月圓當戶 日出連山
一句彌陀 重新指點 拽下禪牀 未是正眼
一句彌陀 成羣合夥 覰井覰驢 是渠是我
一句彌陀 居不待卜 盜入賊家 僧投寺宿
一句彌陀 父子投機 慈顏咫尺 愧久背違
一句彌陀 君臣道合 聖德天淵 慚難報答
一句彌陀 且淺商量 薰風南來 殿閣微涼
一句彌陀 子細商量 心外無法 東土西方
一句彌陀 的當商量 店中焚被 庫下賣薑
一句彌陀 含靈普育 日麗山川 春榮草木
一句彌陀 九品蓮華 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
一句彌陀 九品蓮華 布帛非儉 錦繡非奢
一句彌陀 九品蓮華 故鄉作客 別國為家
一句彌陀 九品蓮華 壺盧架上 卻結冬瓜
一句彌陀 曾聞多觜 雁過長空 影沈寒水
一句彌陀 今重告語 生實不生 去決定去
一句彌陀 念者為誰 會得了也 猶欠鍼錐
一句彌陀 撥塵見佛 佛亦是塵 塵是何物
一句彌陀 於意雲何 兩段不同 收歸上科
一句彌陀 願樂欲聞 草木真香 山水清音
一句彌陀 惟德是馨 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一句彌陀 別啟玄關 一般雲月 各自谿山
一句彌陀 是殺人刀 當場拈起 鬼哭神嘷
一句彌陀 是活人劒 略露鋒鋩 龍騰豹變
一句彌陀 轟雷掣電 法眼卷簾 三平斷案
一句彌陀 臨機自由 芭蕉拄杖 黃龍拳頭
一句彌陀 不用曉曉 但歸山去 自有柴燒
一句彌陀 頗深意致 買石雲饒 移華蜨至
一句彌陀 說山中話 六月鬆風 人間無價
一句彌陀 安樂故土 胡不歸來 閙市有虎
一句彌陀 轉身就父 無計承歡 何敢背忤
一句彌陀 法本常住 綠樹啼鶯 動便飛去
一句彌陀 不勞融貫 心佛眾生 本來一串
一句彌陀 佛眼難窮 通身緜密 八麵玲瓏
一句彌陀 字三點 喚破沙盆 作正法眼
一句彌陀 千車同軌 王庫寶刀 祖庭真髓
一句彌陀 坐大寶蓮 彌勒非後 釋迦不前
一句彌陀 全心相委 似金博金 如水投水
一句彌陀 百千卷經 水中鹽味 色裏膠青
一句彌陀 常寂滅相 時至華開 鶯啼柳上
一句彌陀 是究竟道 下士聞之 嗬嗬大笑
一句彌陀 殊非草草 救取丹霞 喚回趙老
一句彌陀 萬古空平 當人麵目 大地眾生
一句彌陀 明珠走盤 看則有分 道即應難
一句彌陀 豐儉隨家 香巖錐子 真淨袈裟
一句彌陀 建大法幢 寰中道契 化外魔降
一句彌陀 震大法雷 臥龍奮迅 蟄戶洞開
一句彌陀 吹大法蠃 木童撫掌 石女高歌
一句彌陀 擊大法鼓 日月停輪 山河起舞
一句彌陀 無邊眾生 同時度竟 豈待更稱
一句彌陀 無盡煩惱 輥成一團 全身靠倒
一句彌陀 無量法門 慈氏樓閣 武陵桃源
一句彌陀 無上佛道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一句彌陀 且不是佛 名本非名 物原無物
一句彌陀 何止唯心 山自高高 水自深深
一句彌陀 心佛雙彰 兩輪互照 一統無疆
一句彌陀 心佛兩亡 水歸滄海 雲去帝鄉
一句彌陀 離見超情 水清月現 印壞文成
一句彌陀 恰有明證 趙州狗子 卻無佛性
一句彌陀 宗提格外 劫火洞然 者箇也壞
一句彌陀 道出大方 寂光有相 佛性無常
一句彌陀 人人知有 從東過西 進前叉手
一句彌陀 大家委悉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 一信生必有死(普
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 二信人命無常(出
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後世)。
* 三信輪回路險(一
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 四信苦趣時長(三
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 五信佛語不虗(此
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 六信實有淨土(如
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
* 七信願生即生(己
今當願。己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 八信生即不退(境
勝緣強。退心不起)。
* 九信一生成佛(壽
命無量。何事不辦)。
* 十信法本唯心(唯
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語故。則造後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劵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
甲子七月訥堂道人書
No. 1182-E 徹悟禪師行略
師諱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縣人。俗姓馬。父諱萬璋。母高氏。師幼而穎異。長喜讀書。經史羣籍。靡弗采覧。二十二歲。因大病。悟幻質
無常。發出世誌。病已。至房山縣。投三聖菴榮池老宿薙髮。越明年。詣岫雲寺恒實律師圓具。次年。聞香界寺隆一法師開演圓覺。師預會焉。晨夕研詰。精求奧 義。遂悟圓覺全經大旨。復依增壽寺慧岸法師。聽講相宗。妙得其要。後歷心華寺徧空法師座下。聽法華楞嚴金剛等經。圓解頓開於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旨。了無滯
礙。乾隆三十三年冬。參廣通粹如純翁。明向上事。師資道合。乃印心焉。是為臨濟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也。三十八年。粹翁遷萬壽寺。師繼席廣通。率眾參禪。策 厲後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聲馳南北。宗風大振。每憶永明延壽禪師。乃禪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日課十萬彌陀。期生安養。況今末代。尤宜遵承。遂捿心
淨土。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五十七年。遷覺生寺。住持八年。百廢盡舉。於淨業堂外。別立三堂。曰涅槃。曰安養。曰學士。俾老病者 有所依託。初學者便於誦習。師於禪淨宗旨。皆深造其奧。律己甚嚴。望人甚切。開導說法。如瓶瀉雲興。與眾精修。蓮風大扇。遐邇仰化。道俗歸心。當時法門為
第一人。嘉慶五年。退居紅螺山資福寺。以期終歲。衲子依戀追隨者眾。師為法為人。心終無厭。遂復留眾。俄成叢席。擔柴運水。泥壁補屋。一飲一飡。與眾共 之。如是者又十年。十五年二月。詣萬壽寺。埽粹祖塔。辭諸山外護。屬曰。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虗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三月。還山。命
預辦茶毗事物。十月十七日。集眾付院務。命弟子鬆泉領眾住持。誡曰。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淨 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臨示寂半月前。覺身微疾。命大眾助稱佛號。見虗空中幢旛無數。自西而來。乃告眾
曰。淨土相現。吾將西歸矣。眾以住世相勸。師曰。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吾得臻聖境。汝等當為師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命監院師貫一設涅槃齋。十七日 申刻。告眾曰。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眾稱佛號愈厲。師麵西端坐合掌曰。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遂手結彌陀印。安詳
而逝。眾聞異香浮空。供奉七日。麵貌如生。慈和豐滿。髮白變黑。光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茶毗。獲舍利百餘粒。門弟子遵遺命。請靈骨葬於普同塔內。師生於 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未時。終於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時。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有三。所著有示禪教律念佛伽陀行於世。嘉慶十七年壬申。九月既
望。有師之弟子惺聰者。持師行實。請述於餘。餘與師相契有年。素蒙開誨。啟廸良多。師真過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既具辯才。兼持苦行。終始如一。餘 所目覩。故此述不容一字假飾。愧餘不文。特質言之以傳信雲爾。
拈華寺慕蓮杜多體寬通申敬述
徹悟禪師語錄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