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整理者說明/1
緒論/1
第一講 原始佛學/8
第一節 釋迦的時代/9
第二節 原始佛學的構成/14
第三節 原始佛學的要點/18
第二講 部派佛學/23
第一節 佛學分派的經過/23
第二節 上座係學說的要點/36
第三節 說一切有部係學說的要點/46
第四節 櫝子係學說的要點/57
第五節 大眾係學說的要點/65
第三講 初期大乘佛學/75
第一節 初期流行的大乘經典及其主要思想/76
第二節 龍樹的學說/88
第三節 提婆及其後的傳承/105
第四講 小乘佛學/119
第一節 有部及新有部的學說/121
第二節 經部和正量部的學說/134
第五講 中期大乘佛學/150
第一節 時代背景/150
第二節 續出的大乘經及其主要思想/156
第三節 無著世親的學說/169
第四節 瑜伽行派和中觀學派/179
第六講 晚期大乘佛學/200
第一節 時代背景/200
第二節 法稱、月官與瑜伽行派/205
第三節 月稱、寂天與中觀學派/217
餘論/228
附錄/237
談南傳的佛滅年代/238
略論南方上座部佛學/242
略述有部學/248
阿毗達磨泛論/253
略述正量部佛學/270
毗曇的文獻源流/276
略述經部學/280
佛家邏輯/293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呂澂著
整理者說明
1961年,呂澂先生受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委托,舉辦了一次為期五年的佛學班。本書即該班講稿之一。
把印度佛學分為“原始佛學”、“部派佛學”、“初期大乘佛學”、“小乘佛學”、“中期大乘佛學”、“晚期大乘佛學”六個階段,根據漢文藏文的大量文獻,對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現存的有關梵文原典,按照各階段出現的典籍先後順序,說明它們各時期學說的特點和變化,對印度佛學一千五百年的曆史發展概況,基本上勾畫出一個清晰的輪廓來了。這樣原原本本講述印度佛學史的,在我國這還是第一部書。
呂澂先生專力於佛學研究數十年,在文字上對版本、原典或異譯本作了大量的校勘,在義理上對各宗各派的根本典據、師承以及前後學說的發展變化作了詳盡的考證,一字之校,一書之勘,竟委窮原,務求落實。因此,有一些長期以來被弄錯了的或者模糊不清的史實,也能夠獲得了比較合理的答案。講稿中如關於佛滅年代“點記說”的提出,“分別論者”是上座部的刊定,說一切有部《相應阿含》的發現,唯識古今學的辨析等等,都屬作者孤明先發之見。諸如此類,書中還隨處可睹。
本書因係講稿,講課時側重佛學知識方麵的介紹,對佛學本質的批判分析,雖亦有所論列,殊覺不夠有力。今作者年老且在病中,對此將難以彌補了,不無遺憾!
講稿的整理工作,是由談壯飛擔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