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07

(2018-03-01 06:31:26) 下一個
唯識學概要講記07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48』掌握了這三個重點,你就掌握唯識的整個綱要了!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麵,我們講到問答釋疑。

  當我們開始修學佛法以後,我們的生命就有兩大目標要完成:第一個是離苦得樂;第二個是轉凡成聖,這兩個目標。那麽這兩個目標,從聖道門的角度跟淨土門的角度在處理這兩個目標心態是不一樣。如果我們今天是修聖道門,比方說是密教或者其他的宗派,它把離苦得樂跟轉凡成聖是分兩塊來完成。所以在聖道門它一開始讓你皈依三寶,皈依上師,然後做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所以在聖道門當中,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都是皈依,然後好好的斷惡修善,先處理業力的問題,可能經過了三生、五生、十生以後,他才會告訴你怎麽修習空觀,達到臨終的正念,再來處理輪回的問題。所以一般的聖道門,是分成業力的處理跟輪回的處理,它是分兩塊來處理的,先達到善業力,再達到正念力。

  但是淨土宗不一樣,你沒有太多時間等待了,淨土宗把善業力跟正念力是一次性完成。因為你臨終的正念跟你的業力有關係,你不能把你自己弄得很重的罪業,然後你身心世界極度的痛苦,然後你要求你提起正念,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淨土宗它既要求你要斷惡修善,而且又要你臨終保持正念,因為你是要今生就必須麵對輪回的問題。所以淨土宗,你如果說你今生有誌於求生淨土,你就要有心理準備,你要好好的麵對你的善惡的業力,你也要培養臨終的正念。

  那麽善惡的業力這一塊我們暫時不談,因為這是懺悔的功夫。當我們開始麵對輪回的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智慧就很重要了,就不是完全靠信心了。那麽唯識學的基本的思想它的智慧,它主要的宗旨主要是一個概念,就是萬法唯識。首先你要相信一件事情,就是你從小到大你所碰到的一切人跟一切的事情都不是真實的,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是你內心變現出來的,沒有例外。宇宙間的萬法,唯獨是你一念心識所變現的,離開一念心識無有少法可得。

  所有的唯識學的教義就是告訴你這個觀念。那麽這樣講的話,唯識是把宇宙人生它是切兩塊來看:一個是所變現的萬法,一個是能變現的心識。所以你最好是學唯識了以後,你看人生你開始要分成兩塊來看人生。

  我們以前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去攀緣追求所變現的萬法。因為我們把今生看得太重要,因為你受了第七意識的影響。第七意識它對過去沒有興趣,它對你來生往生淨土它更沒興趣,第七意識隻對今生有興趣,它的執取隻在於今生。你跟第七意識說,來生極樂世界功德多麽的莊嚴,第七意識一概不理你,隨所生所係。

  所以第七意識最大的盲點就是它太執著今生了。諸位,今生是一個心所變現的東西,它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每一個人事都充滿了業力。所以我們今生去攀緣人事的時候,這個是犯了唯識學的大忌。唯識學認為所有的業力,你不能再去激發它了,業力你越激發它,它越有力量越活絡,所以唯識學為什麽教你斷相續心?

  我們過去造了很多的業力,你必須做一件事情,讓它沉澱下來,就好像我們一杯水,幹淨的水有汙泥在底下,你不能再攪動它了。如果你今生要達到臨終正念,你最好不要把過去的業力再攪動起來。那麽我們今天犯的錯誤是什麽呢?我們一再的攀緣所變現的外境,而所變現的外境,是充滿了地雷充滿了業力,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每一個人,臨終的時候這麽痛苦這麽被動,因為你自己把業力攪動起來。

  那麽現在怎麽辦呢?佛陀告訴你,你現在對於所變現的萬法,應該要隨緣放下。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你要注意能變現的心識,因為它才是輪回的根本,它才是一個輪回的開關。誰能夠掌握你的心識的活動,誰就能夠掌握輪回嘛!所以在唯識的角度就是說要你放棄外在的因緣,你必須把心識放在你內心的世界,因為它是一個輪回的主導者,因為萬法唯識,是心識去創造萬法,不是萬法去創造心識。

  所以當我們麵對心識的時候,我們必須掌握一個重點,因為你的生命有限,首先你要建立兩個概念,就是你的優勢是什麽?作為一個臨終的正念,你能夠依靠的是什麽?你最大的優勢在哪裏?第二個你最大的盲點在哪裏?你最大的障礙在哪裏?這兩個重點,就是第一個你能夠運用的軍隊在哪裏?第二個你麵對的是什麽樣的敵人?

  在唯識的角度,我們今天臨終的正念,你最大的優勢就是第六意識,性界受三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第六意識是一個可以透過學習去改造而產生重大變化的一個心識。不管它過去做了什麽,它可能過去起了極大的煩惱,造了五逆十惡,但是第六意識的好處,它可以透過學習而做重大的改變,尤其你得到人道的第六意識,這是你最大的幸運。如果你在畜生道,你今生你不可能保持正念,不可能,因為你第六意識是暗鈍的。

  所以我們得到一個人身,你最大的優勢就是你有一個非常明了的而且能夠善於學習、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有思考能力的第六意識,這是你今生當中最大的優勢。所以你能夠善加利用第六意識好好學習經論,重新栽培一個美好的思考模式,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當然我們也有盲點,就是第六意識後麵的根,就是第七意識——我愛執。

  第七意識長久來都躲在第六意識的背後來控製第六意識,所以是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所有第六意識的分別,都有第七意識的影子在裏麵。你分別一動,就有我執法執的陰影在裏麵。所以怎麽樣擺脫這個我愛執,就變成是重點了。

  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整個唯識的思想有三個重點第一個如果你有誌於臨終的正念,你最好把今生的人事因緣慢慢的放下。因為你越攀緣外在的人事,你就容易去激發過去的生死業力,這對你臨終是極度的不利,你必須讓生死業力沉澱下來。所以為什麽萬緣放下就這樣子;第二個你要好好利用你的第六意識,好好的做如理的思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第三個你要修習空正見跟願力,觀照力跟誓願力,好好的調伏引導第七意識。因為第七意識你不去調伏它,它臨終會壞事的。所以你掌握了這三個重點,你就掌握唯識的整個綱要了。

  【49】就著八識的作用,去開顯真實的理體!

  好,我們來看這個今天的主題。我們前麵幾堂課,講到了八識的活動,第八識的異熟、第七意識的思量跟前六識的了境。那麽這個我們的內心活動,主要是三大功能:異熟、思量、了境。那麽講完以後呢,我們看這個地方有兩段的問答,把它做一個總結。我們先看第一個問答:

  [問:諸大乘經論,皆雲:「萬法唯是一心」,此中雲何列八?

    :《相宗八要》雲:「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為一,雲何有八?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略有八種。」是故言八識者,乃約有情眾生之相用差別安立,其目的在使令眾生,從八識之差別相用中,觀其「緣生性空」,悟入「一心實相」之理體,古德雲:「唯識之教,即用顯體」,即此之謂也!]

  那麽我們先看問的部分。就是說在大乘的經論當中,佛陀講大乘法主要是根據眾生的根機,分成兩大宗派: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那麽性宗它的緣起論,是建立在一心真如,講到真如受熏,這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但是唯識學它是從八識,特別是第八識的異熟,充滿業力的、充滿妄想的這個第八識來做一個出發。那麽這個一心真如跟萬法唯識,這個八識的活動到底應該怎麽融通呢?就提出這個問,那麽蕅益大師的《相宗八要》裏麵提到說,其實我們一念心性是離過絕非,因為它是離一切相。我們的本來麵目,它沒有好也沒有壞,它叫清淨,它遠離了生死的雜染相,它也遠離了涅槃的清淨相。

  這就是為什麽它可以生死也可以涅槃,因為它是什麽相狀都沒有。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轉,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涅槃的功德莊嚴,為什麽呢?因為它沒有相狀,所以它允許你顯現任何相狀,這就是心性,叫離過絕非。所以它一也不可得,何況有八呢?

  但是佛陀慈悲,你老是知道一心真如,你就含糊籠統。所以你老是讀那些高端的經典,《楞嚴》《法華》《華嚴》的時候,你對你自己的盲點就搞不清楚了。所以唯識學,它為了要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問題,它就根據我們心識的作用,那麽根據有情眾生當中最明顯最重要的而開出八識。

  八識,諸位,它不是八個自體。不是說你有八個心,不是這個意思。你的心還是隻有一個,隻是就著它的分工的作用,哪一個識負責什麽,哪一個識負責什麽,從它的作用安立了八個,不是說你有八,不是你一塊心切成八塊,不是這樣。那麽現前一念心識,根據它的作用分成八塊。當然我們前麵一再的強調,你必須把心識分成三大類,異熟、思量、了境,這個是最好的分類。那麽這個目的為什麽要開出八識呢?因為我們從八識的差別作用當中,來觀察緣生性空,悟入一心實相。

  八識的目的,隻是告訴你一個概念:所有的外境,都是你自己變現,自己去攀緣它的。

  我們變現一個人,變現一件事情,當然這個是第八識變現,第八識的業力變現一個東西出來,然後你第六意識再去攀緣它,這自變自緣。比方說我們講這個花,這個花的本質是什麽?沒有人知道,但是你每一個人去看花的時候,根據你過去的善惡的業力,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如果你過去生善業強,恭喜你,這個花在你的心中,顯出的影像特別的美貌莊嚴,所以你看到這個花起大歡喜心;如果你過去生有罪業,你看到這朵花是黯淡醜陋的,你看到以後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惡心,那也是你的業變現出來。

  諸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讓你快樂,其實不是那個人那個事讓你快樂,是因為你有善業。它隻是一個假借的東西,你的善業是假借外在的人事,你自己讓你自己快樂。所以萬法唯識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沒有真實的外境,當你跟人事接觸的時候,你自己的內心自己出現一個影像。諸位,我們不能攀緣你心外的東西,你不能說我自己攀緣東西,我不要,我攀緣外在的東西,不可能。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脫離你的內心的活動,不可能,你隻能夠攀緣你內心的小泡泡裏麵的東西。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攀緣自己的內心的這個小範圍,你不能超越你的內心世界去攀緣心外的東西,你做不到。除了佛陀以外。佛陀金剛道後異熟空,佛陀可以看到外在真實的世界,我們沒有成佛之前,我們隻能夠活在自己的妄想,用自己的妄想去攀緣任何的事情,然後自己的妄想變成一個影像,再用你自己的妄想,去攀緣自己的影像。如果你覺得很快樂,不是外境讓你快樂,讓你快樂是你有善業,你善業強。如果你很痛苦,也不是外在的人事讓你痛苦,那是你有罪業。所以緣生性空就是說,所有的外境都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沒有例外。那麽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無我的道理,其實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就是你的業力變現一個東西出來,然後再牽引你去攀緣它。所以為什麽我們的生命會不斷的輪回下去,因為我們一直在攀緣萬法。所以讓業力產生一種相續的力量,這是我們最大的錯誤。我們不能再去觸動業力了,該是讓業力休息的時候了。所以帶業往生,什麽業可以帶,什麽業不能帶,你最好清楚。如果這個業你一再的去刺激它,再去激發它,這個業你是不能帶的,因為你帶不了,你不是它的對手,它把你帶走。所以所有的業,必須要斷相續心,透過懺悔、發願讓這個業沉澱下來,這叫不增長業,這個業你可以帶。

    所以唯識學它雖然廣泛的從內心的活動創造無量的業力,但是它的目的隻有一個,它發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就是這個人生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那麽沒有真實的東西,你慢慢慢慢你的心靜下來,你就能夠慢慢的把心帶回家,回歸到你的最初的本來麵目了,叫做一心真如。它是從種種的作用當中,讓你能夠找到真實。它是從先講假相然後再悟入真實,它不像性宗直接切入真實,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從作用當中,慢慢讓你去體會這些都是假的,所以我應該要回家,它先發明生命的假相,然後讓你知道假以後,你自己會慢慢的放下,所以叫從相用去觀空而回到真實。所以簡單來講,唯識之教,即用顯體,關鍵在這裏。它是就著你的作用,去開顯真實的理體。我們在實際上,其實我們性宗跟相宗這兩個都有需要,這兩個教法你缺一不可。從一個理觀的角度,從安住的角度,我們應該安住真如,就是你必須直觀你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是理想化的,不管你煩惱有多重,不管你業障有多深,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麽,你必須要肯定你是清淨的,這個很重要,從本體上的直觀肯定,這個是非常重要,因為是大乘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一點信心你建立不起來,你就很難修行了。因為這一點信心在你的未來成長過程會給你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在安住的時候,你必須要理想化,先放開你生命的現實,你要不斷的告訴你自己,不管你做了什麽,不管你過去多麽的不堪,你的真如本性沒有受到染汙,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個,這個我們講到安住力,從調伏跟對治的角度,請你麵對現實。你要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裏,你有哪些重點要處理,這是從唯識的角度。所以唯識的重點在於調伏跟引導。

  理觀根據性宗,事修我們必須從務實麵,依據唯識看到你的問題點在哪裏。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地雷,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寶藏,你要做的隻有一件事情,趨吉避凶。當你臨終的時候,你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引導這個佛號的時候,你怎麽麵對你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都沒辦法麵對,你怎麽麵對阿彌陀佛呢?你把自己弄得很被動,又貪戀又顛倒,阿彌陀佛救不了你。

  所以你在臨終的時候,你帶動這個佛號,怎麽透過你的內心世界,閃過地雷然後接觸寶藏,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是重點。唯識學就一直告訴你,你的寶藏在哪裏?你的地雷在哪裏?有些地雷,我們是可以到極樂世界再處理的,但是請你不要去碰觸它,你必須了解它,你才能夠慢慢的閃過它,讓它帶業,讓它沉澱下來,到了極樂世界,你有很好的因緣來處理這個地雷。所以我們再講一次,理觀要理想化、要圓滿化;事修——調伏、引導要務實麵,要好好的麵對自己的問題,這個就是性相圓融的,我們前麵也講過很多次了。

  『唯識學概要50』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識耶?

   那麽我們再看第二個問答:

[問: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識耶?

  答:六道眾生,隨其業感不同,所稟受之識亦各有不同,如初禪天人,以禪悅為食,故無鼻舌二識。二禪以上,禪定轉深,五識皆離。無想天人入無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

  這個地方我們學到萬法唯識,我們把識開出八識。那麽這邊有個問答說,一切的有情,在整個三界六道當中,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具足八識呢?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每一個眾生隨著他業力所招感的果報不同,他稟受的心識亦各有不同。比方說初禪的天人,到了初禪,離生喜樂地,他有殊勝的三昧樂,有禪悅為食,所以他不需要外在的飲食了,所以鼻識舌識就不使用了。所以不使用的時候,這兩個識就不活動了,所以他隻有六個識,他沒有鼻識、舌識。

  二禪以上禪定轉深,他前五識都不活動了。所以你看有些禪定,你敲引磬他也不會出來,因為他耳識不活動了,這種禪定,隻有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那麽無想天人,他認為這個想是不對的,就把這個想給滅了,入無想定,所以前六識完全不活動,就隻有第七第八。

  這個八識是這樣講,在三界不管你怎麽弄,第七第八一定會存在的,業力跟自我這兩個一定有。不管你去哪裏,你可以沒有感受,你可以沒有思想,但是你隻要在三界裏麵活動,你一定有兩個東西第七跟第八,就是無始的善惡的業力,就是第八識管著業力。第二個你一定有一個自我的概念,這第七意識,這兩個是恒行心所。

  但是前六識有沒有感受,有沒有思想,答案是不一定,所以這個無想定是沒有六識的活動。所以四禪八定,有些禪定是佛弟子共外道修學的,但是有些是佛弟子不能進去的,比方說無想定,佛陀是禁止佛弟子進入無想定,因為這個無想定是很特別的,因為你把第六識滅了,對你是極度的不利了,你生命的改造完全靠第六意識,你把第六識滅了,你無量無邊的顛倒,一點都沒有改變,這如石壓草。所以很多的念佛人完全不動念頭,這個是極大的錯誤。你不動念頭,你隻是保持原狀,就好像這個水溝很髒,我把蓋子把它蓋住了,就這樣子,臨終的時候你會後悔的。

  你不想麵對它,它是不會放過你的,第七意識它一定壞你事,你遲早要麵對你的第七意識跟第八識,第七意識的顛倒,第八識的業力,所以你完全都不想,這個是非常不對的。禪宗說一潭死水,就是說你有問題,但是你不想麵對它,你這個房間有一堆垃圾你老是不看它,它還是在的,它會不斷的蔓延。所以說這個第六意識,諸位,第六意識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你要善用第六意識,用的好,它可以引導你調伏我法二執,它可以引導你的生死業力,讓它寂靜下來,它可以調伏業力,調伏顛倒,調伏感受,用處多了去了。第六意識,非常好用的東西,臨終正念完全靠第六意識,靠它就夠了,再提起佛號夠了。那麽這個就講到,這個有情眾生的八識的一個情況。

  『唯識學概要51』唯識學的因果思想,它認為是造業跟得果報!

   好,我們把這個八識的個別的活動,講完以後,我們來看看八識的相互關係。前麵我們各別各別的解釋異熟,什麽是異熟?什麽是思量?什麽是了境?我們是獨立的講到它個別的功能。現在我們把這三種功能把它串起來,其實它活動的時候,是有它橫向的相互關係的,那麽這樣子的相互作用就談到緣起了,雜染的緣起跟清淨的緣起。所以我們看結示法要,我們把前麵的八識的體用做個總結,分二:一、依唯識相安立緣起;二、依唯識性發明空性。

  那麽佛教的人生觀,主要是空性跟緣起兩塊。那麽站在唯識的角度,它是怎麽發明緣起,它是怎麽建立空性的,這個就應該了解了。我們看丙一的依唯識相安立緣起。

  那麽唯識的緣起觀呢,有三個重點:第一個業果的形成;第二個業果的相續;第三個業果的轉變。這個業果偏重有漏的輪回的業果,而不是這種清淨的功德的業果,這個是凡夫有漏業果是怎麽形成的,形成以後它又怎麽相續,第三個你應該怎麽去轉變它,調伏它的重大的勢力,讓它變成臨終沒有障礙。好,我們先看看業果的形成,這個地方分兩段:第一個總說;第二個別明。我們先看總說。那麽一談到業果就有兩個主題了,一個種子,一個現行,我們把它念一遍:

[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現行——謂七轉識及彼相應,所變相見性界地等。]

  因果的形成,業果從佛法角度,當然先有業才有果,是吧?你一定有因才招感果嘛,那麽這個因果的過程當中呢,我們先看現行這一塊。那麽一個業力的成就,第一個,你一定有身口意的活動,叫現行。這個活動是怎麽來呢?是由內在的因緣,前七轉識跟彼相應的善惡的心所,當然主要是第六意識,我們前麵講過造業的主是誰,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離不開第七意識,因為第七意識會去主導第六意識,所以前七轉識,當然六跟七,六跟七有時候起善念,有時候起惡念,那麽這個內因緣跟外因緣接觸的時候,外在的這個三界的果報一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造業了。

  當你內在的妄想跟外在的業力結合的時候就造業了。如果你隻是打妄想,打完就算了,你就沒有造業,如果隻有業力,業力起現行的時候,你剛好不在現場,你閃過了,有業力沒有妄想,你也不會造業。造業要因緣際會,剛好你的業力成熟了,然後你又在現場,你又打了一個錯誤的妄想,這個時候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一碰撞叫做現行。

  那麽現行開始活動的時候,就開始刹那刹那造業,但是它造業的時候,不是馬上得果報喔!它有一個潛伏期,這個是你最大的希望,也就是你能夠把握的最好的時機。因為它不是馬上得果報,它要經過一個種子的一個醞釀的過程,它必須要成熟。

  所以當我們的業力,開始活動造業的時候,接下來不是果報,接下來是一個種子位。

 我們看看左邊的這個講義,那麽業就是身口意的造作,當你的內在的妄想,你看我們有時候打妄想,但是沒有造業,有些人是他很想造業,但是沒機會造業,他也不可能造業,因為他外境不具足嘛!那麽他如果是業力現前了,但是他不打妄想,他心如如不動,他也不造業。如果他內外因緣都具足,他也想造業,剛好外境又具足,這個時候他就真的造業了。那麽他造業的時候呢,當然業力是無常的,他刹那刹那的造了殺盜淫妄的業力以後,造完就消失了,他回家以後,他照樣吃飯睡覺,但是他的生命有變化了,因為他的第八識把它記錄下來,第八識是怎麽記錄呢?它以種子的功能把它記錄下來,就是事情已經結束了,但是你的心多了一群善惡的功能,這個功能不會馬上得果報。但是如果你放縱下去,它最後的結果,就會招感有漏的果報:善業招感天、人、阿修羅果報,罪業招感畜生、餓鬼、地獄的果報。如果你造的是無漏業,你來聽經、誦經、念佛、修止觀等等,那麽就成就了四聖的聲聞、緣覺、菩薩、佛的法界。總而言之唯識學的因果思想,它認為造業跟得果報這中間是有一個過渡的,這是唯識學特殊的因果觀,叫異熟的因果思想。它必須有一個成熟的階段,這個就是所謂的唯識的因果思想,它形成的過程,它必須要經過一個種子的階段。那麽這個概念,我們慢慢的從後麵來把它開展出來。這是一個總說。

  『唯識學概要52』業力的成就有哪五種的相貌?

 我們看別明,別明當中,這個先講業力的成就,再講果報的顯現。那麽第一個成就業力。在唯識的角度,什麽情況叫做業力成就?這個地方分成三段:第一個業道的成就;第二個暫時的潛伏;第三個業力的輕重。我們先看業道的成就,這個地方,偏重在有漏的生死業力的成就。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瑜伽師地論》依五相,立十業道自性差別,所謂事、意樂、煩惱、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滿業道所攝,若五相不具,即是非滿業道所攝。]

  好,我們先把它做一個總說。在《瑜伽師地論》上說,這個業力的成就要有五種的相貌,這五種相貌呢它是透過這個十業道,十業道諸位知道了,身有三種:殺、盜、淫;口有四種:兩舌、綺語、妄語、惡口;意業有三種:貪、瞋、癡。那麽這個十善業的自性,它的本身的體性,跟它的一個輕重的差別,完全是由五種相貌決定,哪五種呢?[事、意樂、煩惱、加行、究竟,]這五種相貌來決定這個業是不是成就,成就以後是不是圓滿,乃至於它是不是相續。那麽五相具足就是滿業道了,五相當中有一兩個不具足,就是非滿業道,這個業造得不完整。那麽哪五種相貌呢,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一、事。即起殺生等業所依處事;二、意樂。即於造作業行所依事上,生意樂之想;三、煩惱。即造殺生等業,由貪等煩惱相應,或總起、或別起;四、加行。即於造作之業,或已作,或教他作,於彼所起之方便;五、究竟。即於造作之業,或當時圓滿,或於後時圓滿。]

  那麽業道的成就呢,第一個它必須有一個事。事呢,就是在這個造殺盜淫妄的過程,它必須有所依的處所跟它的事緣,也就是它必須有一個對象,如果你是夢中,夢中你遇到很多的人事,結果你造了殺盜淫妄,它沒有一個真實的對象,因為夢中是獨頭意識嘛!所以夢中所造業不算,不能構成業道,你不會因為夢中所造的業到三惡道去,絕對不會。但是在菩薩戒上說,你做了不好的夢起來要懺悔,你如果醒後念念隨喜,這個就形成業道了。也就是說你必須有一個真實的對象,有一個人,有一個事情讓你去麵對,這第一個,必須有個所緣境。

  第二個、你心中要有意樂。就是你對於所麵對的境緣,你必須有主動性的願望,殺人你要有殺心,偷盜你要有偷盜的心,淫欲有邪淫的心,妄語有欺誑心。比方說你開車開到downtown,你的車子壓死很多螞蟻,這個不能構成罪業。因為你沒有這種殺害它的心,當然它會有別報,但是它不能影響到你三界的總報,因為你不能構成業道,你沒有意樂。所以這個意樂,也是影響你是不是業道的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要有煩惱。你有這個願望,你還得有煩惱,你要有貪瞋癡的煩惱,或者是三個同時現起,或者是單一的生起。所以你造這件事情的時候,你要有貪瞋癡煩惱的活動,來加持你的行為,這第三個。

  第四個、加行。你必須有實際的身口二業的行動,或者自己做,或者教別人做,有種種的方便,你有實際的行動力。

  第五個、究竟。那麽你在造業的時候,必須把它造圓滿,就是對方清楚的接受,或者他後來清楚接受,當時圓滿、或者過一段時間圓滿,都算。那麽一旦圓滿以後,這個時候你這個業道就成立了。

  所以以下舉一個例子,這以下以殺生做例子。比方說殺生,第一個它的事緣呢,以有情眾生為事緣。比方在律上說,你本來在晚上走路的時候,你本來要去殺一個人,結果你看到一棵樹,你把這棵樹當成人,把這個樹砍掉了,那你以為把他殺死了,但事實上它是一棵樹,這不能構成殺業。因為所緣境不現前,你自己錯覺,所以它必須有情眾生要現前,第一個人、外境要現前。

  第二個意樂。我當殺害彼眾生,你有主動性的願望,簡別你不是無心之過。

  第三個你在殺害對方的過程,有貪瞋癡的煩惱活動。

  第四個你呢有實際的行動,或者你自己去做,或者你教別人去做,有這種行動。

  第五個被害的眾生是當時命終或者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命終。這個時候究竟,那麽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在律上它有更詳細的分別,就是業有成就跟圓滿的問題。當你的事、意樂、煩惱、加行,就是有外境、有內心、有行動,這個業其實是成立的,但這個成立也可能是方便,也可能是圓滿罪。方便罪就是沒造圓滿,你本來要去毀謗一個人,你也有這個對象,結果這個人對方當時沒有聽懂,不圓滿,因為它沒有究竟,那麽隻要有心境、有行動、有煩惱,這個業就已經造下去了,但是要圓滿必須要究竟。

  當然唯識學還講一個,唯識學把業分成三塊,業的成就、業的圓滿、第三個業的相續,而業的相續是最重要的,我們淨土宗的人要臨終正念,最關鍵就是斷除業力的相續,你不可能斷除它的種子。所以我們要先把業分成三塊:業力的成就、業力的圓滿、業力的相續。

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