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雲中君:介紹印度佛教史的入門書

(2018-03-15 04:51:33) 下一個

http://www.tlfjw.com/xuefo-25061.html

雲中君:介紹印度佛教史的入門書

有幾位朋友對印度佛教史感興趣,問我能不能推薦幾本好的入門書。我當然願意貢獻些有限的經驗,但這卻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印度佛教史的研究固然汗牛充棟,但絕大多數這個領域的學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具體典籍和問題的研究上麵,願意寫或能寫出全麵而精深的印度佛教史導論的人非常少,而能被采用來作為一般知識人入門的通論性著作就更是寥寥無己,這也許就是太史文常對我說的“維摩詰現象”吧。以西方為例,最受重視的印度佛教史自然是比利時的 étienne Lamotte 寫的那一部(有法文原版和由作者審定的英文翻譯),但那是給專家讀的高深作品,不是入門讀物,而且 Lamotte 的書也隻涵蓋了印度佛教前期的發展。(順便說一句,哈佛的圖書館有此書英文版兩巨冊,均報遺失!人心不古!) 英文中倒是有幾種可以作為入門讀物的印度佛教史著作,牛津的 Richard Gombrich 和哥廷根的 Heinz Bechert 合編的 The World of Buddhism ( 《佛教的世界》,也有德文本 Die Welt des Buddhismus)到目前為止還是最好的入門書。該書是為非專業讀者撰寫的,但看看撰寫者的名字就知道裏麵的章節都是些甚麽人物寫的,比如 Lamotte 寫早期佛教,Oskar von Hinüber 寫中亞,Michael Carrithers 寫錫蘭,Zürcher (許理和) 寫中國,雖然不能說自兩槐夾井以來還沒有這麽好的入門書,但至少非尋常帶著這類標題的書可比。這書的副標題是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in society and culture (社會和文化中的佛教僧尼),所以談的主要是信仰如何在實踐中變化和信仰集團的形成,而不是隻談義理。

除了這一種之外,早就有中文翻譯的 A.K. Warder 的 Indian Buddhism(渥德爾《印度佛教史》)也時而被用來做基本讀物。渥德爾是不錯的學者,他的書觀點大體比較平允,敘述也大體可靠,雖是一本講“史”的著作,但義理的方麵也涉獵不少。但這書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點難度,主要是那本書對印度文化曆史背景的交代過於簡略,內容編排上也不太平均,有些該講的沒有講,有些該淺的地方又有點深,對佛教發展的整體觀現在看不僅不平均,也有點舊了。另一種是 David L. Snellgrove 的 Indo-Tibetan Buddhism。這個書其實主要是探討藏傳佛教特別是藏傳密宗的特點,印度部分隻是代過而已,為的主要是說明密宗和其它佛教理論和實踐一樣,在印度就已經屬於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Snellgrove 對印藏佛教的理解很不錯,有些透辟的觀點, 對佛教的寺院主義傳統也有較多關注,這顯然和他是藏傳佛教專家有關。

學習印度佛教史自然不能不了解偉大的釋迦牟尼的生平和思想,和印度佛教史的情形不同,寫佛傳的很多,好的也不少,所以我這裏就隻建議兩本比較近出的著作,都適合懂英文的一般知識人念,一本是 Michael Carrithers 的 The Buddha(1983)。這是牛津出的《往昔哲人係列》(Past Master)的一種。這書才一百頁,但卻在主要采用巴利文數據的基礎上,將佛陀的思想的起源和意義闡述得很清楚。當然 Carrithers 在書的短前言裏宣稱佛陀也許是人類曆史上最具影響的思想家,這一點也是我欣賞這本書的重要原因。另一本有關佛陀的書是 John Strong 寫的 The Buddha: A Short Biography (佛陀簡傳)。這本書是 2001 年出的。說是簡傳,其實內容挺詳細的,而且材料也用的比較廣和謹嚴。Strong 並不像以往的傳記那樣,完全依賴巴利文或梵文數據,而是兼收並蓄,不僅探討佛的生平,也時時討論他的傳記數據的形成和特性,所以可以說是對以往研究的一個總結。書後還附有各種相關的數據介紹和閱讀書目建議,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當然這本傳記因為內容比較多,可能不是初學者能立刻把握的。

近年來西方尤其是美英係統對西方佛教史研究有很多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在維多利亞殖民時代所形成的印度宗教觀特別是佛教觀的批判,比如將早期佛教看成是一個理性的信仰,而禮儀和偶像崇拜等宗教特性都是後來出現的,研究中重視文獻而不重物質證據等等。近年出版的一些入門書就比較自覺地避免這種傾向。其中我覺得 Donald Lopez 的 The Story of Buddhism:A Concise Guide to its History and Teachings 最適合一般讀者. Lopez 是藏傳佛教的專家,對佛教的義理有很不錯的把握,同時立場上又深具批判性,反對將不同類型的佛教分成等級,比如印度是宗,而中土西藏都是支流的傳統偏見。他關懷西藏傳統文化,但又批判西方將佛教和西藏文化理想化和東方主義化。也許同樣因為他的專業領域在藏傳佛教,所以也很重視宗教實踐的層麵。他的書嚴格來說不是一部通史,更不是專門討論印度佛教的,而是將佛教作為一個活的整體,挑出其中幾個重要的層麵加以敘述,諸如宇宙觀,佛,法,僧,在家信仰,覺悟等等。但具體討論還是提供比較係統的曆史解釋,對主要的概念探討比較詳細。同時因為作者在美國任教,又是美國佛教研究轉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比較能吸取美國佛教研究的一些新成果。這本書的文字淺近,但卻流暢,用詞也比較精確,比較符合當代宗教學的要求。如果能將這本書中的相關部分與 The World of Buddhism 相比照,大致可看出過去二十年來西方佛教研究的觀點的變化。

除英文著作以外,德文中有部特別好的著作,那就是 Erich Frauwallner 的 Die Philosophie Des Buddhismus(《佛教哲學》),這是迄今西文中有關印度佛教哲學的最好的入門書,能將嚴格的文獻學和細膩的思想分析結合在一起,其實這與其說是一本佛教哲學的導論,不如說是佛教哲學文獻的導讀。  Frauwallner 將佛教哲學中的一些重要部派和人物選出來,先對其哲學加以簡要的概括,比如有部,龍樹,世親,清辨,月稱,陳那等等,然後從原始文獻中挑選有代表性的相關章節,譯成德文並加精煉的評語。這有點像陳榮捷的中國哲學數據集,隻是規模要小一些。但 Frauwallner 的這些引論和評語往往非常精辟。他的譯文也非常重要,因為很大程度上確定了許多重要佛教哲學術語的德文翻譯。而我們知道德國的哲學是個甚麽樣的水平,所以對佛教哲學名詞的翻譯也影響到我們對這些佛學名詞的現代哲學意義上的理解。當然這部是五十年代出版的,當時以 Frauwallner 為代表的研究佛教知識論的學派才剛開始,所以有些後來成為很重要的研究對象就沒有包括在內,比如法稱和寂護,這讓人覺得有點遺憾。這部書也從未被譯成其它文字,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它的影響。 

現在再來看看中文的讀物。迄今為止中國人自己寫的印度佛教史,質量最高的是呂澄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這雖是給有佛學基礎的人講的稿子,但非專業的人也完全可以讀。呂先生真是把佛藏讀透了,又廣泛注意他那個時代世界的佛教研究成果。這部書裏麵有許多呂先生自己的心得,很是精微,真是不得了。而且他老先生不像很多吾國的“佛學家”,開口閉口用的都是漢譯佛典裏的術語,而是能用清楚的現代語句來加以闡述,從裏麵可以看出他思想的嚴謹和通透(到底是學過美學和經濟學的人)。但也因為呂書是講稿,所以是有重點的,不是麵麵俱到,而且基本都在講義理的發展,對印度佛教文化的總體討論很少,所以還不是印度佛教的通論。而且呂先生繼承了傳統佛學中去偽存真的傳統,相信佛教中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分,有真有假,學重於行,這從現在的眼光看當然不太能讓我們看到佛教是個不斷發展的豐富有機體。呂先生還編過其它一些佛教入門書,雖然都很有年頭了,但都還很有用。我記得以前剛入大學時,找了呂先生編譯的《佛教研究法》和《佛典泛論》從頭到尾抄了一遍,發現一下子就有了入門的感覺。這兩部書其實是取材自日本學者深浦正文的著作。台灣的佛教學者藍吉富曾歎息呂先生和日本的宇井伯壽旗鼓相當,但境遇卻完全不同,造成日後中日佛學水平的懸殊,這個評價是恰當的。 

在台灣的佛教研究界,印順法師有關印度佛教的通論性著作影響很大,常被台灣的佛教研究者當權威作品來引用。原因不光是因為印順學識淵博,也和他在台灣佛教界的崇高地位有關。比如慈濟就是印順的徒弟,對他執弟子禮甚嚴,重大的活動都要將印順法師迎出來。但有趣的是慈濟走的完全不是印順學問僧的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我覺得印順法師的著作作為入門書很不合適,原因是印順完全以佛教信仰者的立場來研究佛教史的發展,盡量調和種種佛教觀念和係統的內在衝突,采用的也是一種文獻內部的解讀法,並不願借助於任何外緣的研究方法,而且即使是對文獻的采用,也有明顯的選擇和限製。當然印順的著作也有精辟獨到的觀點,但不適合作為非信仰者做初學之用也是明顯的。

雖然中文世界的學者所撰寫的有關印度佛教史的好的入門著作很少,但我們卻可以在中文裏找到一本最為完備的印度佛教史,那就是三年前在台灣出版的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的中譯本,譯者是留日的台灣佛教學者的莊昆木,出版機構是以宗教和文學書為主的商周出版社。這是商周對中文讀書世界和宗教研究的一大貢獻(當然這個出版社也出過非常不象話的“學術”書,比如古正美的作品)。平川彰的重要性是很難用幾句話來概括的,簡要說來他是繼宇井伯壽以來日本的佛教研究界裏眼光最周全,學識最全麵的學者,尤其在印度佛教的研究方麵,是一代碩學。在日本的印度佛教領域內,中村元的地位和平川相當,但中村的學識博而不精,做的大都是綜合性工作,以擔任主編為樂。平川則在印佛研的各大領域內都有突破性貢獻。所以全世界都沒有比他更合適寫通史性的著作了。我讀平川的著作,每次都有收獲。日本的佛教研究從大正以來就一直讓西方敬畏,這種情況到今天依然如此。其中的關鍵是西方學者能掌握的文獻資料日本學者也都能掌握,而日本學者對中文佛教資料的掌握則遠非西人能及,這也正是平川的著作所顯示的特點。

日本佛教學長期以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研究佛教的人不太管佛教以外的問題和研究,他們常把佛教研究看作是個可以自給自足的係統,比如日本的中國佛教研究就有這個問題。但日本的印度佛教研究這樣的問題較少。從這門學科在日本開始成長以來,就注重對印度文化的了解,這是高楠順次郎等人開的好風氣。而這種周全的關注也體現在平川老先生的學術上。他的這本佛教史除了對佛教的思想有詳盡而透辟的介紹,對佛教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實踐的方方麵麵都涵蓋了,甚至連重要石窟的開鑿背景也都有介紹,所以是名副其實的佛教史,而不隻是佛教思想史。和 Lamotte 的佛教史相比,這本書很明顯是將一般知識人作為寫作對象的,當然我們必須了解日本的一般讀書人的平均知識水平要遠比中國或西方的一般知識人高(至少在平川寫這部書的七十年代是這樣,現在可能大家都在看漫畫了)。所以這部書不是一部可以輕而易舉念完的書,而是要化時間和精力去念的書。但由於此書的結構和敘述都帶有通論的詳細和清晰,所以隻要肯花時間去讀,是一定能掌握其中內容的。這部書也是進入佛教專業的人應該常常參考的入門書。我最早讀到這部書是在一九八八年,那是一位日本朋友寄給我的。兩小冊精裝,實在是寶庫,尤其是裏麵對晚期大乘和秘密佛教的全麵係統的介紹,是在其它文字的通論裏找不到的。可惜後來我離開歐洲時,這套書被一位韓國朋友不告而拿走。所以去年在台北見到中譯時非常興奮。 

平川印佛史中的觀點很多都是基於他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即使是引他人的著作也都引精粹的著作,而且各種文字都有,這也使得這部書遠非一般通史著作可比。平川在學術界最有影響的觀點之一就是大乘信仰起源於佛塔崇拜說,這個觀點在近二十年受到了來自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學者的反駁。而反駁最有力的是美國的 Gregory Schopen。Schopen 是絕頂聰明的學者,在印度佛教史尤其是佛教寺院和社會關係的研究中造成了一種革命,這種革命影響到佛教史尤其是大乘佛教史研究的許多方麵。Schopen 的著作大都以英文發表,而且都以專技性很強的論文形式發表,他迄今沒有在西方出版過闡述他觀點的通論性著作,所以要了解他的整體觀點並不容易。但有意思的是他幾年前在日本大穀大學做的一係列講座的講稿卻在日本被翻譯出版了,即 グレゴリー ショペン著,小穀信千代譯的《大亖柦絛似鶚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