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概要講記26
淨界法師
【172】千念萬念在臨終那一念!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九麵,我們看乙三的總結。
那麽佛教講到我們生命的現象界,主要是靠因緣的力量來創造,那麽因緣當然主要分成兩塊:一個是業力,一個是我們的心力。比方說你今生的現象,為什麽你今生經常會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跟你保持互動呢?當然你們過去生造的共業,所以你們會生長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但是隻有業力是不夠的,因為它是一個基本的資糧而己,因為跟你共業的人很多嘛,跟你生長在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很多嘛!所以生命要個別化呢,你心中的憶念就很重要了。因為你前生不斷的憶念他,他也不斷的憶念你,所以你們今生就在一起了。所以你今生,所有凡是你熟悉的人事物,除了你的業力以外跟你的心靈的力量,就是憶念是有關係的。所以我們從一種自利角度,生命的創造是兩種力量創造的: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心力的結合;這從聖道門。但淨土宗不一樣,因為淨土宗不考慮業力,因為業力這一塊,佛陀都準備好了。淨土宗重心力,因為它是臨終隻要正念力,因為淨土宗的業力這一塊,佛陀都幫你承擔了。就好像它是一條船,我們的業力是一個石頭,隻要你操作得當,隻要你順從本願,你的業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但是關鍵是你不能攪動它了。佛陀可以承受的是你沉澱的業力,就是你不能再造作了,要懺悔,斷相續心,這個業力佛陀是可以承受的,這個大願船是可以承受的。所以淨土宗它重心力,臨終的那一念,千念萬念在臨終那一念,當然你臨終那一念,是平常的栽培。我們臨終的那一念,必須有三種憶念:
第一個你對娑婆世界要如實的憶念,你要告訴你自己,娑婆世界絕對不能再受生了,因為它充滿了過失,後患無窮,你遲早得解決,而且你越早解決越好。所以你第一個憶念,一定要有厭離娑婆的決心,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要能夠欣求極樂,你要有一種往生的願望。你想要投生的一種希望、一種動力,你不可以說: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那不可以!一定要去!要有一種願力——堅定的願力,這第二個;
第三個你要告訴你自己:你唯一的希望就是佛號!就當下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號,對阿彌陀佛的音聲這個所代表的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好好的跟著佛號的節奏、跟隨佛號的腳步,不要再跟隨妄想了。
所以你能夠做出三種憶念:憶念娑婆、憶念淨土、憶念名號,你提起一句佛號,那叫做“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順從本願,感應道交,這個就是為什麽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土宗重視憶念,這是很關鍵,因為你要感應道交隻有這個方法。
【173】什麽是相由心生呢?
好,那麽我們把前麵的修行的一個方法,包括空正見、菩提心跟往生的心,這三種修行做一個總結。分三,這個三呢:第一個相由心生;第二個相隨心轉;第三個善用其心。我們先看第一個:相由心生。這有兩個偈頌我們把它念一遍: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那麽我們把這個標題解釋一下:“相”,相當然是屬於業力了,人生要受用果報一定有相狀,有自己的我相、有他人的人相,乃至於這一切因緣所生的眾生相,各式各樣的相狀。那麽這個相狀是怎麽變現呢?是“心”,這個心指的是誰呢?“第八識”,就是人生的相狀是由第八識的業力變現出來的,這是第一個概念,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第一個概念:相由心生。
我們舉兩個偈頌來做一個證明:第一個: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這裏麵是說,我們無始劫以來,眾生的第八識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界”,這個“界”呢,就是善惡有漏無漏的種子。這個種子為什麽叫“界”呢?因為它變現果報的時候,會把眾生做一個區隔:你的業隻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業分享給兒子。所以你看一個家:一家四口人,住同樣的房子、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因為各有各的業力唄,是吧?所以它有界限,你不要以為你們一家人,就大家都沒有界限,不是啊,各人受各人的業力,因為共業中還有別業。所以這個“界”,就是說它基本上是有區隔的,那麽這個界指的是種子。那麽這個一切法等依,這個一切法是什麽呢?是果報的現行。果報它叫“一切法”,就是我們無量劫來的種子跟果報,都必須要依止第八識,種子是它來攝持,果報是它來變現,也因為第八識它的受熏持種、變現果報,所以由此有第八識,這個“此”指的是第八識了,因為有第八識的緣故,才構成了六道的輪回跟涅槃的成就。因為我們平常放逸的時候,造了有漏的善惡業,我們平常聽經,在佛堂做功課的時候,栽培了菩提心、空正見,還有憶佛念佛的種子,這個出世的種子,所以我們的生命當中,有躁動不安的相狀,也有寂靜安穩的相狀。這兩個相狀為什麽能夠出現呢?因為第八識它把你所有的修行的種子,都保存下來。所以所有有漏的果報,是由有漏的業種子變現的;無漏的功德,是我空、法空的無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從有漏無漏來談相由心生。就是這種躁動不安的相、涅槃寂靜的相,都是第八識變現的,這是從有漏無漏。
我們再從善惡的角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它舉出了六道裏麵四個來作代表:鬼道、畜生道、人道跟天道。那麽每一道,當然這個就是五趣雜居地嘛,對不對?每一個人都生長在一個環境,但是因為他的第八識的業力不同,而各自循業發現。
怎麽說呢?舉一個例子:“等事心異故。”比方說水,水它是一個相狀,是吧?但是這個相狀,它隻是針對人來安立,它是一個濕潤的一個相狀;但是如果你是鬼道眾生,去接觸水的時候呢,因為他的罪業重嘛,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他看到的是火;那麽畜生道的魚,它跟水接觸的時候,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沒有好也沒有壞;那麽天人那個善力強,他看到水,是他的琉璃地,是宮殿樓閣。那麽我現在問一個問題,它到底是什麽?你說它是水也對,你說它是火也對,你說它是房子也對,你說它是琉璃地也對,所以“許義非真實”,所以一切法沒有真實的內涵。它如果是真實的,那應該每一個人去接觸它,它如果有真實獨立的體性,每一個人接觸它應該都一樣嘛!事實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各人的業力去接觸它,各人變現自己的相狀出來。
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的諸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在打坐的時候,他突然間動一個念頭,他想念他過去的母親,他沒有出家時的母親,想到我母親到哪裏去了?結果他用神通力,看到他母親墮落到餓鬼道去了,是一種很貧窮的那種餓鬼。那麽在餓鬼道的時候,當然那個脖子細細的,喉嚨細細的、肚子大大的,受著這個饑餓口渴啊!
目犍連尊者慈悲心,趕緊從禪定出來,去托那個牛奶跟粥混合,把那個牛奶、粥混合以後,用神通力一刹那間,就到他母親的前麵,要給他母親吃。他母親吃這個牛奶粥的時候,一喝到肚子裏麵去的時候,完全變成火啊,燒她的喉嚨。目犍連尊者看沒辦法了,就請教佛陀,佛陀說你要幫她懺悔,要幫她供養大眾師修福報。就是說對你來說它是一個牛奶粥,但是對於一個鬼道眾生來說,它是一團猛火——相由心生。而這個相呢,是各有各的界線,這一塊是不能夠取代的。
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過程當中,的確有一種力量來主導我們,這種力量來自於我們的過去。人生有一半是無奈的,是很難改變的,就是相由心生這一塊,因緣變這一塊,你必須要認命隨緣。因為這個力量是來自於過去,不是來自於現在,是來自於過去。凡是來自於過去的東西,你就很難改變了。所以人生冥冥當中,真的有一股力量在主導你,這個你必須要清楚,這個是誰?你第八識。第八識它不聽你招呼的,它哪一個力量成熟了,第八識是完全不講人情的,它是非常公平的,哪一個種子力量成熟了,哪一個力量最大,它就把哪一個力量推出來,讓你來受用。它完全不聽你第六意識,說我希望怎麽樣……你希望怎麽樣,你是規劃來生,今生不能規劃。
所以我們在學唯識的第一個概念就是:第八識它決定我們今生所有的相狀,這第一個概念,它當然是決定了我們涅槃寂靜,還有善惡這種相狀。
【174】什麽是相隨心轉呢?
我們再看第二個,第二個很重要了——“相隨心轉”。那麽相由心生,指的是我們接觸的第一個刹那,是不可改變的,是業力。第二個相狀呢,就是這個心指的是第六意識的你的分別、你的思惟、你的憶念。我們來看我們的心靈的力量是怎麽去主導這個相狀的?我們看這個偈頌: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好,那麽這個地方,提出了生命當中的兩種因緣:第一個名。這個“名”是第六意識的名言,就是你的思想分別,就是來自於心靈的力量,第六意識心靈的力量;這個“事”指的事,第八識的業力所變現的相狀。那麽心力跟業力,它是互為因緣。因為你心力會影響你的業力,業力也會牽動你的心力,你在一個不同的相狀,你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那麽這當中的心力跟業力之間的關係,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思惟:到底你是要用心力來主導業力?還是你要用業力來主導心力?這兩種,值得我們去思考。那麽“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就是在業力跟心力這兩個當中,“唯量”:你產生不同的分別,它就會變現出不同的假相。這個“量”指的是第六意識的心量:你是產生一個如理的思惟,跟不如理思惟,它會產生不同的相狀。
人生有兩種相狀,有一種相狀是不可改變;有一種相狀,你可以改變。業力所變現的相狀,就是客觀的環境,不能改變,今生不能改變;但是主觀的因緣,今天有人障礙你,你是怎麽想的?你認為他是惡因緣,那他果然扮演惡因緣;你認為他是善知識,他是來激發你的,欸,他果然扮演善知識的角色,他對你是幫助的。所以我們不能主導生命的相狀,但是你有辦法解讀,就是你的名言分別很重要。就是說這個相狀出現了,那麽它對你代表是一個什麽樣的意向,它對你代表是一個什麽概念,這個你是可以決定的。
你認為它是來傷害你的,那麽它果然是來傷害你;你認為它是來幫助你的,它就是在幫助你。我們有解讀人生的權力,因為你有主觀的第六意識的力量。你可以主導這個相狀,讓它往道上會、往淨土法門會。也就是說逆境本來是要傷害你的,但是你如果好好的去思考,它會變成菩提道的助緣,這叫做“順逆皆方便”。你如果不會操作,順境、逆境對你都是傷害,順境讓你放逸,逆境讓你挫折。所以說有些東西不能改變,有些東西,你應該主導,你自己可以主導的。就是來自於第八識的業力不能改變,來自第六意識的分別,這一塊你不要放棄,這是你的權力。那麽我們看總結。也就是說我們今天麵對於兩種的因緣:第一個第八識的業力,跟第六意識的心力,我們應該怎麽辦呢?你要善用第六意識的心力。我們看善用其心,這地方有二:第一個我們先了解一心二門;第二個轉凡成聖。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第六意識的心是關鍵!人生會讓我們墮落,人生也可以讓我們增上。諸位,當你學大乘佛法的時候,你最好保持雙向思考——“不二法門”。凡夫把娑婆世界講得太美好,想象太美好,錯覺;二乘人對人生是全盤否定,悲觀主義者,也不對。其實人生沒有好、也沒有壞。你說生命現象——人生,你得了一個人的果報,你說今生對你來說是好還是不好?很難講!如果你好好利用,它可能是你一個往生的跳板;如果你不好好利用,你今生會造很大的罪業。我們一念心那,永遠是兩種門,它隨時打開:一個是通往地獄之門;一個是通往淨土之門。
【175】什麽是心隨境轉呢?
好,我們來看看,我們如果操作失當——心隨境轉,那就糟了,第六意識的心隨第八識所變的境相而轉,就是心有所住了。你用攀緣的心來麵對外境,那麽這樣的攀緣,第一個攀緣到相狀,你先取到相狀,這個取相沒有錯,錯在第二個——你安立錯誤的名言,然後產生虛妄的分別,最後產生堅固的執取,墮入了遍計執,那麽這樣子就變成流轉門。今生對你來說是一個禍害,你今生對你的生命是一個禍害。
這個流轉門有三個次第:第一個唯識所現;第二個唯識所變;第三個唯識所住。
“唯識所現”沒有錯,因為第八識把相狀變出來這沒有錯,但是你在你的心中不斷輾轉的分別,它相狀不斷的變,它本來隻是一個相狀,七弄八弄,變成你自己認為它是傷害你的,你把它變成一個冤家,那麽這個時候“唯識所變”、最後“唯識所住”,你對它產生執著,結果你就被它拖下去了。
諸位,不是相狀把你拖下去,是你自己的妄想把你拖下去,你要永遠知道這個觀念。相狀隻能夠給我們快樂,隻能給我們痛苦,它隻給你兩件事情而已。人生的果報它隻給你兩個東西:一個快樂,一個痛苦,其它都是你妄想自己捏造出來的。你為什麽會墮落?你為什麽會增上?這跟相狀沒有關係。其實人生的果報隻給你兩個東西,後麵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加上去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今天我們不放棄第六意識的主導性,我們境隨心轉。我們用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去帶動相狀,這種正智跟真如,落入圓成實性,就如理思惟,最後會歸到二空真如的法性,變成圓成實性,變成一種涅槃的功德,那麽今生對你來說是“還滅門”。這個地方的如理思惟我們前麵講過,包括空性的智慧:離一切相;也包括假觀的智慧:借相修心,修菩提心、往生的心。反正人生就兩塊:一個外境;一個內心。我們看最近,台灣也好、美國也好,發生很多……發生了一些年輕人,拿著刀、拿著槍在外麵隨機殺人,這個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這個煩惱是很粗重的,因為他跟他完全無冤無仇啊!那麽這個事情,當然事出必有因。我看到一個台灣媒體,它講到一個大學教授,他對這些事情提出他的觀察跟看法。
這個大學教授,他從事教育已經好幾十年了,他認為這個事件的發生,他認為九零年代,他把我們這個時代,九零年代之前跟九零年代之後,以九零年代劃個界限。他說九零年代的年輕人,他講很多了,我自己把它會歸成兩塊,麵臨著兩大問題:第一個來自外境的刺激太大。所以年輕人因為資訊太豐富,資訊一刺激到第六意識的時候,因為你這個外在刺激太多的時候,他很容易產生對立的思考,產生比較,他要麽貪愛、要麽瞋恚,尤其是很容易產生瞋恚。因為這個教授提到說,他說這個現在的媒體要負一半的責任,它本來發生一個小事情,媒體是幹什麽的呢?唯恐天下不亂!因為它要創造收視率,是吧?它最好是把一個不好的東西,它好像要講連續劇一樣分成十塊來分析,是吧?所以它把這個不好的事情炒熱了。那麽他一個成長的過程,他本來就是一個小小的幼苗,他接觸了太多的東西,他對世界極度的失望,他還沒有出社會,他的心靈就受到太多的負麵訊息的刺激,這是第一個來自於外境的刺激太大。本來這個小孩子心識沒有成熟之前,他沒有判斷力應該善加保護,但是現在媒體太過開放了,所以他太早受到外境的刺激了,而且這個刺激已經超過他的負荷了,這第一個。第二個:傳統教學的衰微。九零年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像老一代的尊崇傳統的教育了。像台灣儒家思想——要守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美國的文化,它還有基督教文化,它還有很多的……每一個禮拜去做禮拜了,有基督教的這種《聖經》的教導。那麽九零年代,他根本就完全不相信這種文化跟宗教。諸位,你把世間上的文化宗教拿掉以外,那你就是知識的傳授,知識的傳授進入到你內心,它沒有調伏力跟引導力,它完全沒有這種對外境的抗壓力。就是說他出現一件事情,他沒有辦法用道理來說服自己,他沒有道法,他隻有知識啊。大學的教育,它不可能傳授一種聖賢之道。那麽他心中,沒有一種道法來調伏他的時候,又遇到很大的外境的刺激,他就失控了,就是我們說的——心隨境轉。外境的力量增長了,內心的抗壓力、抗壓性薄弱了,這個是年輕人最大的問題。這個末法時代也是這樣的——魔強法弱。就是本來我們以前小時候,接觸的外境很單純,你看我們這一個村莊、一個村莊,隔壁村莊發生什麽事?我們也不知道,是吧?你說這個是幸福不幸福?這是幸福啊!因為你外境沒有過度的刺激你。
所以末法時代就是怎麽樣呢?它有個問題:這個業力互相刺激。本來這件事情是發生在美國,美國的共業,變成跑到台灣去了;台灣發生的事情跑到美國去了,所以這個第八識互相的攪動,共業啊!你的共業刺激我的共業,我的刺激你的共業。諸位,第八識最怕的就是攪動它,我們學了唯識學我們知道:第八識是有漏業力的攝持者,你要趕快讓第八識,趕快讓它沉澱下來。第八識一攪動就不吉祥了,你第六意識你就控製不了它了,現在不是第六識這樣,我的第八識刺激你的第八識,你的第八識也刺激我第八識,彼此互相刺激。我自己已經有我自己的第八識了,然後又來自其他人的刺激,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魔強法弱,就是外境的力量太強大了,而年輕人的心靈的抗拒力薄弱了,就是一消一長,所以合理的推論,以後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176】無分別智怎麽修呢?
那怎麽辦呢?我們現在說過我們改變不了外境,改變外境這個是不切實際,因為這是共業,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大家都想這樣子,你不可能扭轉這個趨勢,你不可能力挽狂瀾。那我們怎麽辦呢?我們往下麵那一頁看,我們隻有加強自己的抗壓力——正智:無分別智。
那麽我們接觸外境的第一件事情:先離相,記住先求離相,就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離相的意思不是說叫你把相狀拿掉,而是你先不要馬上去執著那個相狀,你要先觀想這個相狀是本來沒有的,它隻是一個如夢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個如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壞假相,你隻要離相就好。那麽這個無分別智當然是第一關,我們要先從無分別智,然後再入如理思惟。我們看無分別智怎麽修?“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第六意識的觀照,它不能夠離開“彼能詮”的文字,而這個無分別智,它能夠單獨的在所詮的真理上活動。也就是說你必須透過學習,能詮的文字,它才有辦法引導你到所詮的真理上去。比方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裏麵有道吧?我們第六意識,必須要靠語言文字的引導,才能夠跟道法相應,才能夠產生抗壓力、引導力、調伏力。我們的生命經驗,不可能會給你道法的,不可能!所以必須透過學習,透過學習當中,從能詮的這個文字當中,去所詮的義理上去體會。
好,我們把這個一心二門,作一個總結。就是說我們現在生長的環境,比較複雜了,當然這個複雜的環境,對有些人是傷害的,有些人反而是增上的,這個境本身都沒有對錯。就是說你現在要做的,不是說你把外境,把電視關掉,當然該關掉也關掉了,但是你不可能拒絕所有的外境,你必須加強你的思考能力,把所有來自負麵的力量,把它引導成你的菩提的道路。
也就是說:你怎麽引導它是很重要,你千萬不要跟外境站在對立麵。大乘佛法永遠是轉識成智,你跟外境站在對立麵,你遲早變成阿羅漢、二乘的聖者,因為你極度的厭離;要麽就是凡夫,極度的攀緣,不中道了。
我們今生從小到大,未來會遇到很多很多的順境、逆境,關鍵是你怎麽引導它,能夠讓你把這個力量,引導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就是你第六意識的力量。用第六意識的智慧引導第八識的業力,這個唯識學所說的道理,就在這裏而已。那麽我們應該怎麽來培養我們的智慧,就是重點了,而不是去改變外境。
【177】什麽是凡夫的十大地法?
好了,我們來看看轉凡成聖,做一個總結。在唯識學上說:有些念頭是沒有根的,有些念頭是很堅固的,是有根的,叫“大地”。那麽一個堅定的念頭,它必定經過十個過程,才能夠構成一種強大而有主導的念頭,叫做“十大地法”。我們來看看凡夫的十大地法,跟聖人的十大地法,一個菩薩修行者的十大地法。我們先看凡夫的十大地法,先看五遍行,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觸:令心,心所觸境為性;作意:警覺應起心種為性;受: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想:於境取像為性;思:令心造作為性。】
那麽首先我們今天在培養智慧的過程當中,從凡夫的角度,凡夫的智慧的培養,是先觸。我們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觸境的時候那個“觸”開始,當然觸會產生感受:可能快樂的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那麽這個“觸”的接觸以後,產生作意,這個“作意”很關鍵了,一種警覺的功能。什麽叫“警覺”呢?就是喚醒睡眠的種子讓它生起活動。
我們第六意識有很多善良的一麵,我們的第六意識也有很多邪惡的一麵,那麽這兩個種子都在睡覺,叫種子,那麽是誰把它喚醒的呢?作意!
當你起的是一種正確的作意,叫“如理作意”的時候,它就喚醒這個清淨的第六意識的種子起來活動,作一種如理的思考;如果它今天起的是一種不如理作意,那麽它就喚醒邪惡的種子起來作思考。當然這個作意,我們凡夫是受外境影響,你接觸染汙的環境,它自然產生錯覺:錯誤的覺悟——錯覺,喚醒錯誤的思想;你接觸的是佛堂、三寶,那麽你自然產生自覺:好的覺悟、好的如理作意。
所以這個“作意”,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一個人念頭起來的時候,善惡,第一個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這第一個概念;那麽作意一起來的時候產生“受”,各式各樣的領納,產生想象。如果這個作意是好的,它就產生正確的想象;這個作意是錯誤的,它就產生偏激錯誤的想象;最後產生“思”,這個思就開始下定決心,付諸行動了。在想的時候他還猶豫不決,但是當想變成思的時候,產生造作了,推動身口二業去造作了。所以我們整個凡夫的整個作意,是受觸的影響。那麽又因為這五遍行,最後會產生五種結果,就是五別境。
這五別境我們在念之前,我們更正一下:第一行的“於所樂境,希望為性”,第二個是“欲,勝解,於決定境,印持為性”,請大家把第二行那個“欲”,把它拉到第一行的開頭的地方。它是“欲”,然後下麵一條線“於所樂境,希望為性。”要把欲這個字拉到第一行,把“勝解”,把它拉到頭上去,第二行那個勝解,它是第二行的頭。好,我們把它念一遍:
【欲: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勝解:於決定境,印持為性;念: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慧:於所觀境,揀擇為性。】
那麽首先我們來看“欲”。我們前麵的觸、作意、受、想、思,經過我們接觸各式各樣的環境,產生不同的作意,最後產生不同的思想。那麽一次一次的這樣子活動以後,我們生命會產生一些希望。當然這個希望可能是顛倒的,比方說我們希望來生在娑婆世界得快樂的果報,也可能這個希望是正確的希望,比方說我們願意求生淨土去,這個是合理的希望。對於所好樂的境一種希望,這第一個結果。
第二個結果就是“勝解。”我們對於一些決定的境產生印持,就是不再猶豫不決了。那當然這個勝解也分兩塊:也可能對正知見的勝解,也可能會對錯誤的知見的勝解,這個也受到前麵的作意跟思想的影響。
第三個“念”。我們對於一些曾經接觸過的境界,念念不忘。當然這個境界,也可能是染汙的境,也可能是清淨境。
或者第四個“定”。開始產生專注、不散亂。
最後產生“慧”,產生抉擇,但是在這唯識學裏麵它這個慧,也是通善惡的。那麽這樣講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凡夫的作意是被動的,它是著相而作意,它受著觸的帶動。所以我們假設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你的思考能力、你心中的希望、你憶念的東西,跟你的成長過程是有關係的,你的成長過程是缺乏什麽東西的,可能你成長過程你缺乏房子住,你來生會把所有的福報,往房子的方向跑,因為你這個有缺乏,你就特別的希望、你就會特別的好樂、你就特別的憶念,所以你來生的因緣就往那個方向跑。所以我們凡夫的作意,完全受環境的影響,這個是指的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你的思考能力、你的希望、你的憶念是受外境帶動的。
【178】什麽是菩薩的十大地法?
那麽一個覺悟的菩薩是相反的,我們看第二個:菩薩的十大地法。這個裏麵都完全一樣,隻有改變一個而已,把“觸”跟“作意”調動。菩薩的作意是離相作意,他是直接接觸佛法的教義,他脫離了生命的經驗,他直接從佛法當中得到警覺:哦,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有過失的,雖然快樂,但是有過失;極樂世界的快樂是沒有過失的,你可以盡情享受的。那麽這種作意,我們不是從日常的外境給我們的,是直接從聖言量。所以菩薩的作意,帶動我們的觸,我們這樣的作意,就引導我們去接觸清淨的環境,產生美好的感受、正確的思想、正確的希望、正確的勝解、正確的憶念,乃至於正確的定慧。
那麽現在是什麽事呢?我們一般人有兩個作意,修行人有兩個作意:第一個你從小到大,環境給你的作意。這個作意不能說全部都不好了,大部分都不好了,這種作意在佛法裏麵,全部是妄想、是錯覺,當然你也不能洗掉了。所以我們這臨終的正念是什麽意思呢?是培養第二念的正念!就是當你墮落到一種你過去或小時候,你環境給你的一些負麵思考的時候,你怎麽產生反轉?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你不幸你第一念的作意錯了,就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突然想到你一個親人,然後產生嚴重的情執,當然這個是觸帶動的,因為你接觸到親人,你有一點不舍了,這個時候你怎麽樣提起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要培養離相作意。這個作意它跟相狀沒有關係,這個就是你要栽培的,在佛堂裏麵如理思惟。
我再講一次,修行是靠第六意識的正念,但是第六意識在培養正念之前,我們第六意識已經累積了很多非正念,就是不如理作意了。就是從小到大,你的環境給你一些錯誤的思考,或者來自於一些不好的媒體的渲染等等,反正我們現在有很多錯誤的作意了,但是沒關係,你再培養第二個作意,叫“如理作意”做你的備用。所以我們今天所要做的臨終正念,叫做第二念的正念,一種反轉式的正念。你要訓練你自己:當你墮落到第一個不如理作意的時候,你如何反轉。修行不是哪一個人一開始就走上正途的,先錯誤再正確的多了去了。你看佛陀的弟子裏麵,那些出家的弟子,很多都是幹殺盜淫妄的:蓮花色比丘尼以前她是邪淫,是一個淫女,賣淫的女眾,結果她出家以後,是第一個成就阿羅漢的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我們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央掘摩羅,諸位知道吧?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是殺人魔王,後來殺到整個城,殺到室羅伐城殺到沒人了,他要回去殺他母親,湊足一千人。他受到錯誤的引導、錯誤的作意,他認為殺人可以生天啊。後來佛陀出世,告訴他兩個字:放下!產生反轉、產生如理作意,後來跟佛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不要怕第一念錯誤,佛陀的聖人的弟子當中,第一念錯誤多的去了。現在就是說我們第六意識,事實上已經很多不如理作意,你不可能把它拿掉。你要培養一個新的作意:就是你平常怎麽樣從佛法裏麵,去修一個正念的力量,你怎麽思考這個事情,你要用這個作意來破壞第一個作意,去轉它——“轉識成智”!整個唯識學都在講這個道理,用第六意識來引導第八識。第六意識裏麵,又分成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怎麽樣培養如理作意。
你永遠要相信一個道理:是光明來破除黑暗,從來沒有說黑暗來破除光明的;也就是說當你如理作意生起的時候,它不如理作意自然會消失掉,其實你根本就不用破它。光明出現,黑暗自然消失掉,這個就是臨終正念,叫做“反轉式的正念”。你怎麽從你本來第一念墮入了顛倒妄想,如何產生反轉?那麽以蕅益大師的說法,這個如理作意我們一般來說,是比較生疏的,我們憶念娑婆、憶念淨土,乃至於憶念名號功德,或憶念空性等等,這個都比較生疏。所以你一開始怎麽樣呢?勉強力行!要強迫自己,先踏出第一步,然後慢慢才習久成性,你操作就比較習慣了。
所以你要先靜中修,你不可能一開始就起煩惱的時候,就要提空性,不可能!你要在你沒有煩惱活動的時候,心中很平和的時候,把空調打開、把手機關掉,在這個時候去如理思惟。在心平氣和的時候,慢慢的體會出一個道理出來,慢慢慢慢這個如理作意強了,這個時候在煩惱當中,再把你心中的作意提起來,來反轉你的煩惱,它是這樣子的。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那麽整個唯識的修行方法,到此我們告一段落了——就是如理作意。好,有沒有問題?好,請說。
【179】我們如何成功的把這個佛號引導到淨土去?
學員:師父慈悲,師父在這堂課不斷提到就是說:一開始念佛的時候,先重質不重量;那後來的目標又是,後期的目標就是說佛號多多益善,那在中間有一段過渡的時期,我們怎麽判別說:是時候該從質轉成量的時候了?謝謝師父。
師父:好,請坐。我們創造一個佛號其實不難,但是引導一個佛號就相對困難了。就是一句佛號信願具足,就是說:我們如何成功的把這個佛號,引導到淨土去,這是種觀照力了。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可能要花一段時間,暫時把佛號放下,如理思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讓我們產生一種願望。也就是說,我們這顆樹,我們正常情況,沒有經過訓練的人,我們這顆樹是往娑婆世界傾倒的,我們是貪戀娑婆的,我們對娑婆世界有所愛取的,所以我們才來投胎嘛。我們現在想辦法把我們這顆樹,把它慢慢慢慢的往淨土的方向傾倒,這個時候你的心態建設好了,你所有的佛號,就會跟著你的心態走,就是“是心作淨土,是心是淨土”,你心態不調整,佛號就沒辦法調整,因為佛號是跟著心走的。如果你的心都在憶念娑婆世界,你這個佛號隻有一個情況:就在娑婆世界得果報了。佛號是萬德洪名,沒有錯!但是它沒有方向性,如果它跑到娑婆世界,那就變成糖果了,一時的快樂;如果佛號跑到了淨土去,那不得了了,那叫功德莊嚴,那叫做永恒的解脫。
所以佛號的價值,看它往哪裏跑?你今生所念的佛號,到底是一個摩尼寶珠的佛號,還是一個糖果的佛號,是你決定的,佛號本身沒有,它本身沒有辦法決定它好壞,所以你的心態變得很重要了。
我們剛剛講的如理作意,你怎麽樣跟自己溝通,讓你的心的作意是隨順於淨土功德的,你要創造一個這樣的力量出來。雖然我們的過去是貪戀娑婆,這一塊已經不能改變了,但是它不是問題,因為它是個黑暗相,它是一時的顛倒妄想。你今天得到的智慧,來自於佛陀的教授,是一種真實的功德,是合乎真實相的,它不是妄想捏造出來的。所以你隻要創造一個新的作意,去改變你錯誤的作意,這個佛號就有正確的引導了,所以引導佛號比創造佛號更重要。你所有的佛號都往娑婆世界跑,你比不上一個通往淨土的佛號,因為它是摩尼寶珠。你一山的石頭比不上一顆鑽石,因為石頭還是石頭。在娑婆世界得果報是毫無意義的,很容易讓你墮落,對你沒有好處。所以我們現在關鍵是怎麽引導佛號的問題呀。欸,請說。
【180】轉他成自是什麽含義呢?
學員:師父慈悲,請問所謂的“轉他成自”,它指的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還是說真的是把彌陀功德拿過來,變成我們的功德?謝謝。
師父:好,請坐。你覺得按照正常情況,你來生有資格享受七寶池、八功德水嗎?我們以我們的資糧,就是我們現在把佛力拿開,就是說你認為你來生有本事享受七寶池、八功德水嗎?你的福報力,有沒有辦法?你有辦法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嗎?有沒有辦法?沒辦法!對不對?你不管怎麽修都沒辦法,對不對?那這個東西哪裏來的?你有沒有想過哪裏來的?一定事出必有因嘛,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到底是誰給你的?它明顯不是我們的心力變現出來的,我們阿賴耶識沒有這個東西,是吧?那是哪裏來的?當然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是佛陀給我們的。我們隻是把他的功德用來受用,當然我們要做好準備,它是有條件,所以往生淨土是有條件的,帶業往生是有條件的——你要能夠“順從”。所以淨土宗,我們也不否定佛力不可思議,因為沒有彌陀本願的攝受,我們不可能受用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可能的!那都不是凡夫的境界啊。極樂世界我們剛剛談的遠離惡道,你有本事遠離惡道嗎?你有辦法控製你的來生嗎?不可能嘛!你死了以後去哪裏?你說了算嗎?你說了不算嘛!那為什麽我們能夠永遠保持遠離惡道呢?到底是什麽力量,讓我們的三惡道的種子不得果報呢?當然是彌陀本願攝受。所以我們要相信,除了我們的心靈的力量以外,另外有一種力量在加持我們,是吧?那就是佛陀了——阿彌陀佛。所以我們隻是把他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叫轉他成自,這句話是蕅益大師說的。當然你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操作的失當,你把這個佛號,來生在娑婆世界得果報了,那你就不是轉他成自了,你是可惜了!你買一台機器,這一台機器,本來是可以創造很大的作用,結果你操作失當,這個機器的功能變得縮小了,那是你操作失當。
這句佛號它本來可以發揮到,它本來是可以給你七寶池、給你八功德水、給你壽命無量的,但是你操作失當,這個佛號變成人天福報了。不是佛號沒有準備好,是你沒準備好,它有無量的功能——萬德洪名啊,但是你操作失當。
那麽這個問題我們不討論了,時間到了,我們下一次有一堂課,會討論淨土的這一塊,我們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修行一定是以正知見,你要把你的道路弄得清清楚楚、明明明白,你過去是怎麽回事?你未來要怎麽樣?所以你現在必須做一些什麽準備?我們下次的討論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從淨土的角度,來談信願持名,憶佛念佛;第二個從淨土跟菩提心的結合,從聖道門的結合,對我們有什麽幫助。這兩塊我們下一次來好好的討論一下,來把這個唯識學的修行,做一個總結。好,我們今天講到這。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