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20

(2018-03-10 05:00:03) 下一個
唯識學概要講記20

淨界法師

    【134】以自我意識引導的生命,使我們不得自在!

    請打開講義第四十八麵,我們看丁二的殊勝。我們這一科講到這個對第八識的無量無邊的善惡業力的引導。

    我們學了唯識學以後,我們看到我們無窮無盡的過去,我們發覺我們過去的生命雖然消失了,但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所有的業力都保存下來。那麽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沒辦法急著去把所有的罪業消掉,你不可能馬上把所有的善業都生起來,不可能!我們不可能馬上去改變我們的業力,當然你也不可能跟業力做一個切割,所以我們一定要正確的麵對業力,這是一個現實。我們必須要去承當我們過去所留下的業力,但現在關鍵在怎麽樣?關鍵是怎麽引導它的問題。我們過去是一種錯誤的引導,不是業力有問題,是引導的錯誤。我們過去用自我意識來引導,自我意識它的特點就是攀緣、有所得,所以我們以前對人生的解讀,從一種受用的角度來看人生。當然當這個自我意識,跟善業結合的時候,它創造快樂的果報,這是我們所期待的;當自我意識跟罪業結合的時候,出現一個痛苦的三惡道果報,這是我們所厭惡的。但是關鍵在什麽呢?關鍵在我們以自我意識引導的生命,我們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來生要飄到哪裏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識主導的人生,它有什麽問題呢?它最嚴重的問題就創造了生死輪回,而且這個是一個無止境的生死輪回。它永遠沒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變它,它會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間,你看你的過去無量無邊,對不起,你看你的未來也是無量無邊。也就是說你以自我意識來修善業,雖然這個善業會讓你得到暫時的快樂,但這個快樂當中有三種過失:

    第一個以有煩惱故。你一定會產生貪瞋的煩惱,因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個以有業障故。凡夫的快樂都帶業,讓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個有老病死故。你為了這個快樂,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這種快樂是不值得追求的,因為你付出太多快樂太少,是得不償失的快樂。所以佛陀出世以後告訴我們說,我們應該要重新的引導我們的業力。業力對我們影響不大,錯不在業力,錯在我們錯誤的引導業力。首先我們必須把自我意識給破壞掉,所以佛陀開出了這種空性的智慧,用無分別智把這個自我意識給消滅了。不能再以這種攀緣心、有所得的心,來麵對人生了。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訴你無所得,我們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來,空空的走,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人生隻有過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緣生緣滅的假相,所以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你自我意識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棄。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識破壞,破壞以後那怎麽辦呢?我的生命,我那麽多阿賴耶識的善惡業,怎麽辦呢?「無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導它,用願力來引導,菩薩在佛前重新的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重新發起了四弘誓願。以這個四大願望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標,開始修六度法門。所以他透過這種願力的引導,開始透過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麽當然他的生命也就變化了,從一種清淨的無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當中,他又增長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135】發菩提心的過程跟未來有什麽功德?

    我們來看看最後透過自受用、他受用的菩提心,他的一個過程跟未來有什麽功德,殊勝的功德,我們把它讀一遍:

    [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為所依故;二、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三、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五、由回向最勝,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淨最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那麽前麵的菩提心,透過自受用跟他受用,他有六種的殊勝,超越凡夫、超越二乘人。

    第一個:『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為所依止故』。

    那麽我們前麵依止自我意識,雖然也能夠斷惡修善,但是它的依止是錯誤的、是有漏的。因為「自我意識」引導我們進入了生死大海,但是我們今天以菩提心為依止,引導我們趣向於菩提涅槃,這是一個不同的依止、不同的引導。就是你一開始的這個根,這個因地的發心就是非常殊勝了,這是一個很正確的引導。

    第二個:『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

    這個菩提心,不是隻有一個單一的菩提心,因為他從前麵的萬行一心而開展出一心萬行,他每一個菩提心,不是隻是一種願力,他還付諸行動。他有什麽行動呢?六度的行動;從六度當中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個是一個成辦他的事業的殊勝。

    第三:『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為依處故』。

    那麽這個處所,就是說他的一個目標很清楚,他為了使令一切有情得到現世的利益,這個利益指的是來生的解脫跟今生的安樂。那麽他從一種利他的慈悲,當作他的一個殊勝。

    第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

    那麽菩薩當然他一旦從空出假,從空性的無相進入到六度的有相的因緣,他一定要遇到很多順、逆因緣的刺激,那麽菩薩怎麽樣來調伏他心中的障礙呢?他修無分別智。就是該幹什麽你幹什麽,不要太多的妄想,就是: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所以菩提心的好處,它不再論成敗、得失。我們剛開始這個自我意識,我們的思考模式就對立的,講到趨吉避凶,我們都是考慮自己,結果把自己弄得生死輪回。到了菩提心的時候是超越吉凶,你要把吉凶、得失放下,你就是相信佛陀的教法。佛陀要我們這樣做一定有道理的,你把你的得失、成敗、吉凶放下,你跟著你的願力走,然後修無分別智,隻求過程的盡心盡力,不求結果的成敗得失。這個菩薩怎麽來調伏自己呢?就是無分別智來調伏自己。

    第五個:『由回向最勝故,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那麽菩薩在整個人世當中的六度,他積集廣大的資糧,他怎麽辦呢?他把這個資糧回向到無上的菩提,不求人天福報。最後由清淨最勝故,謂煩惱、所知二障,不能夠障礙所成就故,他產生一種清淨無漏的功德。那麽這六種殊勝,當然從他的因地來說是菩提心,他做了一個正確的依止,那麽最後會歸到清淨。

    【136】你要把苦樂的概念提升到清淨跟不清淨!

    我們剛開始在學佛的時候,隻想到一件事,就是痛苦跟快樂,離苦得樂,是吧?我們可能遇到了身心很大的痛苦,我們想要找一個依靠,找到一個解救的方法。

    我們一開始學佛,大部分都受到痛苦的刺激而來到佛門。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都是一種苦樂的概念,離苦得樂,這個很正常,但是這不是最好的想法。你要把苦樂的概念提升到清淨跟不清淨,就是有漏跟無漏的概念。當你要解決生死問題的時候,你不能永遠活在快樂跟痛苦,你這個檔次太低了,你要把快樂痛苦放下,你才會追求到清淨。

    舉一個例子,佛陀成道以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其實佛陀開悟以後,並沒有馬上起身來說法,他觀察眾生的緣起,應該要……在《法華經》說,他是應該開方便門呢,還是直接講真實相呢?後來佛陀得到結論:應該遵循十方諸佛的方法,先開方便門,再說真實相。那麽佛陀在整個思惟緣起過程當中呢,這個時候菩提樹,因為佛陀一成就以後,他的身心世界是很大的變化,放大光明,大地六種震動。當然第一個知道的是誰呢?就是那個樹的樹神。那個菩提樹上麵的樹神,樹神一看:哎呀,這個人不簡單啊,放出這麽大的功德相狀!樹神他就帶領了很多旁邊的那些草木土地尊神,就拿鮮花了、水果了,來供養這個菩提樹下放大光明的聖者,他說你一定是一個偉大的聖者。

    那麽供養以後呢,他就問這個聖者說:我們這樣供養是不是如法?請佛陀開示。佛陀說你們都用誠心的心來供養,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如果你們要圓滿的話,你們要發願,你們不能隻是供養,因為你供養是有所得嘛,你發願的話就無所得了,就是從有漏轉成無漏了。那麽這些樹神說:那我們應該怎麽發願呢?他說你要發願,你因為這個供養的因緣,你能夠生生世世修行,能夠成就像佛陀一樣的功德。你因為這個供養因緣,成就佛陀以後要廣度一切眾生,你要發兩個願,等於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這個時候樹神就領導所有其他的尊神,就在供養以後重新發願,佛陀就讚美:善哉!善哉!所以說呢,我們同樣做一件事情,你的依止是很重要,你用什麽心態比較重要。我們的內心,阿賴耶識如果它是一個田地的話,就是你的心在推動這個善法的時候,你用什麽的種子種下去。現在我們已經不談苦樂這一塊了,談有漏無漏。

    就是說我們現在隻有兩種選擇,把自我意識放下,跟著我們的願力走;第二個我們繼續以自我意識為中心,來斷惡修善。這兩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你以自我為中心,你就考慮到個人的受用問題,因為有一個我你就想保護它嘛!你想讓這個我快樂。但是你在追求快樂的過程當中,你付出了生死輪回的痛苦,這就是你要考慮的,你可能會到三惡道去。那麽第二個:我們把自我意識徹底的放下,我不要這個我,我以空性來破壞自我,然後我重新發願,我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來當作我們生命的一個推動力,那麽這個時侯你生命就反轉了。一個是雜染的六道輪回,一個是清淨的菩提道,你有兩個跑道可以選擇,關鍵是你到底要以誰為依止,這個關鍵在這個菩提心或者自我意識,所以我們的因地是很重要。那麽一個牽涉到清淨跟無漏,所以它菩提心的根本它是無所求,因為它沒有自我概念它就不需要求嘛,向內無所求,向外看需求!

【137】有什麽樣的方便讓我們的功德圓滿?

好,我們看丁三的方便。那麽前麵是一種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這以下講到圓滿,自他的圓滿。那麽有什麽樣的方便,讓我們在修的每一個善法當中,都能夠達到佛陀一樣的功德圓滿,有沒有什麽方法?那麽無著菩薩他提出了一些方法,這個地方有三段:一、總標;二、別明;三、結示。看看總標,我們把它念一遍,

【六種意樂,三種作意:一、六種意樂。1.廣大意樂;2.長時意樂;3.歡喜意樂;4.荷恩意樂;5.大誌意樂;6.純善意樂。二、三種作意:1.愛重作意;2.隨喜作意;3.欣樂作意。】

    那麽這個就是說,我們初發心的菩薩,記得一個觀念,你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先論心不論境。當我們種下一個菩提種子下去的時候,你先不要急著要讓它開花結果,你先關心你這個種子種得對不對,種得圓不圓滿。

    因為你種子是圓滿的,你的果地功德自然圓滿,它的速度隻是你的精進跟懈怠的問題。所以當我們在剛開始修菩提心的時候,先求自己的因地圓滿,所以我們的心態就很重要了。

    這個地方無著菩薩說,你既然做一件事情,其實你可以做得更好,那麽怎麽辦呢?改變心態!那麽這個地方,提出了三種作意配合六種意樂。

    我們先看三種作意:

    第一個:『愛重作意』。這個地方就是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感到珍重愛惜。你在布施的時候、在持戒的時候、忍辱的時候,你應該對你所修的一切的法,告訴你自己: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你要很珍重、很愛惜的心去做,這個地方是自受用功德的圓滿,愛重作意。

    第二個:『隨喜作意』。那麽我們今生的能力有限,我們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能力沒辦法做,別人做了怎麽辦呢?隨喜讚歎!他受用功德的圓滿。如果我們透過隨喜,我們可以把別人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他受用圓滿,隨喜。

    第三個:『欣樂作意』。就是自圓滿他也圓滿,就自他不二的圓滿。我們希望我們自己跟一切有情,都能夠圓滿六波羅蜜,叫「欣樂作意」。而每一個作意,都包含了六大意樂才能夠圓滿,就是愛重作意有六大意樂:廣大、長時、歡喜、荷恩、大誌,乃至於純善。隨喜、欣樂都是具足,每一個作意都具足六大意樂。

    【138】什麽是菩薩的廣大意樂、長時意樂呢?

好,我們看看這個解釋,那麽什麽叫做三種作意、六大意樂呢?我們看它的別明:第一個意樂,就是意樂所攝的「愛重作意」,就是六種意樂所攝的愛重作意。第二個是六種意樂所攝的「隨喜作意」,跟六種意樂所攝的「欣樂作意」。也就是說愛重作意包括了六種意樂、隨喜也包括六種意樂、欣樂也包括六種意樂。先看看第一個:意樂所攝愛重作意。就是依止自身的愛重,那麽展開六種意樂。我們先看第一個,廣大意樂:

【若諸菩薩,乃至若幹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經爾所時,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於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第一個廣大意樂,就是說要把我們的誌向廣大。諸位,我們講過意樂,在修意樂的時候,先不要考慮現實問題,因為你的現實問題受到我、法二執的障礙,會產生很多的障礙,所以我們先把我們自己的想法先放開來。

    我們現在先怎麽樣呢?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誌為己誌」;先說佛陀是怎麽想的,我們就怎麽想,先不要管你是怎麽想的,你先看看佛陀在修六度的時候,佛陀是怎麽想的,我們必須要先把佛陀的因種掌握了,你才可能開出佛陀的花果。所以現在已經不談現實的時候了,我們來談談意樂。談談意樂,第一個,一個發心的菩薩,他即便知道,他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可以成就佛道。也就是說他不是今天學佛明天就成佛,不是這樣子,他要經過長時間的運作,這是一個漫長的道路。那麽在這當中他可能要經過每一刹那時間,要隨時犧牲他的生命,乃至於用殑伽河沙,用恒河沙的七寶來供養如來,一直到安坐菩提座成佛為止,那麽這個時候菩薩的布施意樂都不感到退轉,都不感到厭足,這第一種心態——無有厭足。

    那麽這個地方指的是布施,那麽其它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亦複如是。在這當中每一個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滿了大火,這麽一個惡劣的環境,而且菩薩在日常生活四威儀當中,又缺乏生活的資具,菩薩對於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心,都是經常保持現行,不生退轉,不會因為有大火的幹擾,有生活貧窮資具的刺激,菩薩就產生退轉。他菩薩這種持戒乃至般若的心,還是正念現前。那麽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一定是要在空間上是廣大的,不能有這種自我設限。

再看第二個時間,時間的這個廣大,前麵是講空間,這講時間:

【又諸菩薩,即於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那麽前麵的菩薩在發大誌向的時候,是依止廣大的空間,這裏講的是盡未來際的時間。

    說菩薩在這當中無厭足意樂,乃至於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在這個廣大的時間當中,是名菩薩長時意樂,這是時空無盡。諸位,它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心態不能畫地自限,得少為足。你不能說:欸,我這輩子,我隻要拜一百零八部的八十八佛就夠了,不可以這樣子。你可以隻拜一百零八部,說我可能今生,我暫時拜一百零八部,但是你不能夠以此為滿足,這是很重要關鍵。

    就是說你必須讓你的願力是無窮的,雖然這現實生活當中,你必須有所選擇,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你可能隻是實踐你一部分,但是你的願力的布局是廣大的。

    諸位你看那個菩薩戒,你受了菩薩戒以後,你打開菩薩戒本你會看到,當你受了菩薩戒,你看菩薩的戒法很多你做不到,非常多你做不到,幾乎大部分都做不到。那跟五戒、八關齋戒完全不一樣,很多都是要你隨喜讚歎的:這件事情我做不到,但是我隨喜讚歎。諸位,當你受了菩薩戒,當你走上了成佛的跑道,有一句話你就沒有資格講了,叫做:我做不到!你隻能夠說:我慢慢做!對呀,這個廣大意樂就是說,它沒要求你現在做,但是你不能夠胸量狹小,因為你要以佛陀的種子為你的種子,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誌為己誌嘛。當你的心跟一個法接觸的時候,你那個心的發起很重要,你用狹隘的心,你的功德就狹小了。

    我們同樣做一件事情,其實我們可以讓功德更圓滿。所以諸位,談到發心的時候,它不是在講現實生活了,先把你的煩惱拿開、先把你的業障拿開、先把你的老病死拿開,這些虛妄的讓你障礙的東西都拿開,回到你最初的清淨本然的真如心來發願。發願是理想化的事情,無量劫來的煩惱、業障、老病死折磨得一個人已經像是一個乞丐,所以我們發不出廣大的誌向,所以造成我們老是惡性循環,我們發的願狹小,得的果報又狹小,得的果報狹小又讓自己胸量更小。所以這個時候該怎麽辦呢?把所有的障礙都先撥開來,先不要考慮現實問題,用你理想化的清淨心發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這個就是廣大意樂、長時意樂。

    【139】什麽是菩薩的歡喜、荷恩、大誌、純善意樂呢?

    好,我們看第三的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那麽前麵的這兩個意樂,就是廣大意樂跟長時意樂,它是一種心量的廣大。那麽這個地方是講心態問題,就是保持歡喜心,就是前麵六波羅蜜多,在饒益一切有情的時候,你應該用什麽心情呢?

『深生歡喜』!那麽菩薩自己的內心的歡喜,乃至於對所生起的饒益有情的心,你要更加的歡喜,是名菩薩歡喜意樂。就是說你既然要做一件事情,你就不要有埋怨,這個很重要。菩薩道就是說,你要做之前你先量力而為,你要麽不做,要麽你就歡喜的去做,就這樣子。

所以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懺公師父有一句話叫:「隨緣盡分,盡分隨緣,不能強求」。因為你一強求,諸位,前麵是一種理想的發心,但是你實際操作的時候,你一定要量力而為,因為你超過你的負荷,你自然會埋怨,那就非常可惜了。因為你埋怨一起的時候,就回到自我意識了,你所有的善業都帶業,通通帶業,得果報的時候,你就不得自在,你要付出痛苦的代價,這個水果就不純了。所以你在做的過程當中,請你先評估好,你是不是可以做,你可以做到什麽程度,量力而為,但是用最大的歡喜去做,保持歡喜意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第四個『荷恩意樂』,我們再往下看: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於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那麽菩薩在修六波羅蜜多來廣益一切有情的時候,應該怎麽思考呢?要觀察有情對我們是大恩德的。因為有眾生讓我們曆練,才能夠啟發我們菩提心的善根,而不是我們去施恩於有情,是有情施恩於我們,是名菩薩荷恩意樂。也就是說菩薩要心存感恩,那麽這個地方的感恩心,主要是什麽目的呢?就對治高慢。因為菩薩長時間的為公為眾盡心盡力,為眾生為佛教付出的時候,他有廣大的資糧力,但是菩薩有三大障礙要小心的,我們前麵講過:瞋恨,就到處抱怨;第二個就是高慢;那麽第三個就是嫉妒了。所謂的高慢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感恩,其實我們不是幫助眾生,是眾生來成全我們,你要換這樣的思考,來對治我們的高慢心。

    第五『大誌意樂』: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誌意樂。】

    那麽前麵菩薩經過廣大意樂、長時意樂的一種真實圓滿的發心,經過歡喜心跟感恩心,這個種種的曆練以後,他有大資糧,這個時候菩薩應該怎麽樣?要回向!你不要老是惦記那些人天有漏的福報,你應該要往更好的方向去。所以『又諸菩薩,即以六波羅蜜多所集的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異熟果報,是名菩薩大誌意樂』,跟一切有情分享。那麽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功德釋放出來,把我們所念的每一句佛號釋放出來,跟一切有情分享,這是大誌意樂。

    第六『純善意樂』:

    【又諸菩薩,複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那麽前麵是跟諸有情,得到可愛異熟人天的果報,這個地方是把這個功德轉成無漏的無上菩提,這個也是一種回向。前麵是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地方是回向一切眾生趨向無上菩提。宗喀巴大師說,他說我們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實我們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們多生多劫也不是啥事都不幹,也不是這樣子,我們也不是老是做惡,但是為什麽我們現在資糧力很有限?因為我們在造善的時候,我們的心態不到位,我們缺乏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乃至於大誌意樂、純善意樂,我們心量不夠廣大,我們的心態不夠清淨,所以造成了第一個果報狹小、第二個夾帶業力,帶業。所以現在問題是什麽?

    現在就是說你做什麽事情都沒關係,你換個心態就可以了,用廣大的信願、用歡喜的心、感恩的心去做,這是一個轉變你的心態的一個因緣。當然你的因地轉變了,你的生命的跑道也跟著改變了。

    【140】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好,那麽這個地方講到自受用的圓滿,我們看他受用圓滿,我們看己二意樂所攝隨喜作意:

【又諸菩薩,於餘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意樂。】

    那麽我們在一生當中,我們自己的能力有限,時間也有限,我們很多事情可能沒辦法做。那別人去做怎麽辦呢?對於其他的菩薩在修習六種意樂,在修習六度的時候呢,他在成就種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六種善根的時候,菩薩呢深心隨喜,多加讚歎,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的隨喜意樂。前麵的這個愛重作意呢,我們是偏重在自受用圓滿,這個地方講他受用的菩薩的波羅蜜圓滿,就是我們能夠把他人的功德,把它透過我們的隨喜讚歎,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來。因為你不隨喜讚歎,你很可能會產生嫉妒,你一嫉妒的時候,你就跟眾生的功德產生對立了。圓滿的功德最忌諱對立,因為你一對立你就不可能圓滿。所以為了能夠讓我們功德圓滿,我們必須要隨喜讚歎別人。

    己三:『意樂所攝欣樂作意』,這個自圓滿跟他圓滿,兩種的圓滿,我們看: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那麽菩薩呢,深心的希望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的六波羅蜜的功德,也希望自身六波羅蜜的功德,都能夠具足圓滿,乃至於成佛為止。也就是說我希望一切有情圓滿,我也希望我自己圓滿。那麽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就是自圓滿、他圓滿,大家都圓滿。這是我們經常在念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

    它是這樣,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它是自我意識是有所得,所以它對立的。所以我們一旦走入對立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會發覺,這個人世間啊,越來越多差別,就發覺人不同啊,越來越多,就是「無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見,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時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無差」。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圓滿,再求他人的圓滿,你會發覺你的修行,越來越整合、越來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別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覺得人生眾生的問題越多,差別越大,那你可能錯了,因為你在放縱你的顛倒妄想;如果你的修行,你會覺得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越來越少,自他的平等越來越大,那這方向就對了。這是不同的二個方向:一個是趨向真如的一個整合,一個是趨向於自我意識的對立。這兩個心態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引導到不同的方向。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好,那麽最後呢,無著菩薩做了總結說,如果有人對前麵的六種意樂的這種作意修,乃至於產生一念的歡喜心、隨順的心,就能夠產生無量的福德,而且消除重大的罪障,何況菩薩如法如律的去做呢?就是說你即便不去做,你乃至於對這樣的一個法產生隨喜讚歎,都有無量功德。

    我們剛開始在播種的時候,這金剛種子它這個真實,它有什麽特點?就是它你這個種種下去以後,它永遠不會破壞。你今生在人間,它跟你到人間,假設你沒到淨土去,你萬一弄得不好到三惡道去,它的金剛種子也到三惡道去。所以有些人他為什麽在痛苦當中,他很快從痛苦裏麵彈出來?因為他有佛種,佛種它不允許一個人在障礙裏麵待太久。但是你如果沒有佛種,你沒有栽下一個佛的覺悟的種子,你到了障礙的地方,你就缺乏反彈的能力。

    諸位,為什麽有些人在臨終的時候,他五逆十惡的罪業這麽重,他能夠產生這麽大的反彈?蕅益大師解釋:這種造惡的凡夫,能夠在業障現前的時候產生反彈,他一定有佛種的,金剛不壞的種子。煩惱不能破壞它、業障不能破壞它、老病死不能破壞它,所以它隻要一念的,你隻要一念的相應那就不得了,何況你去讓這個佛種不斷的增長廣大。

    那麽這個地方是說明什麽事呢?真能破妄!因為你今天栽培這個佛種,是隨順你的本性的,是你本來應該有的東西,我們以前所做的事情,都是違背本性的,離家出走。

    好,我們今天把這個菩提心講完了,先講到這裏,後麵還有它的利益跟助成。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有關菩提心的一個修學的心態。

    【141】如何克製、對治這個瞋恨心?

    學員:師父慈悲!師父剛剛有說,就是修菩提心時候,菩薩沒有資格說我做不到,可是後麵在講意樂的時候,師父又說我們要量力而為,那到底要怎麽樣?

    師父:好,請坐。你在發心的時候,講意樂的時候,你要廣大,但是你實際操作的時候,你要判斷。但是他判斷他是怎麽樣,他是暫時不做,他沒有說完全不做。比方說這件事情,你菩薩你剛好在做一個修行,你比如在念佛,念得很好,那你同參說:欸,某某人啊,我們去哪裏幹什麽好不好啊?你可以拒絕他的,但你拒絕他的時候,你是做如是作意:我現在必須要自修行,我暫時拒絕他。他能夠在不壞菩提心的情況之下拒絕他,是可以的。因為初心菩薩以自修為主嘛,因為你現在的階段是自受用的菩提心。首先你要有自己的定位嘛,就是實踐的時候你要現實,但是發心的時候你要廣大,要超越現實,這兩個是可以調合的,所以它叫「隨緣盡分」嘛!隨緣就是要考慮現實,盡分就是用最大的努力,就是理想化的願力。隨緣盡分,盡分隨緣嘛,這兩個不衝突啊!隨緣跟盡最大的努力,這兩個沒有衝突。

    學員:師父剛剛提到說這個忍辱,不要強忍……

    師父:不能強忍,強忍你不會持久。

    學員:對,不要站在對立麵,我想是不是請師父指示一下,如何克製、對治這個瞋恨心?

    師父:對啊,瞋恨心你不能去對立,你不能跟他站在對立麵。就是說你不能把他當假想敵,其實他呢跟你是一條線的,因為他想離苦得樂,你也想離苦得樂,如此而已。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的角度,他想離苦得樂,對不對,是吧?我們以前是個生死凡夫,我們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我們也會產生相同的反應,所以我們沒有比他好多少。你必須找到同理心,首先你先不要管他行為做了什麽,先把他的行為先放下,先看他的心態,其實他的心態跟你的心態是一模一樣,你以前也是想要離苦得樂嘛!難道不是嗎?對不對?我們在沒有修菩提心、我們沒有放下苦樂之前,我們也是訴求,也是想離苦得樂。就是說先不要管他說了什麽,先不要管他做了什麽,先考慮他為什麽這個心態,他是用什麽心態做的。其實他隻是想保護自己嘛,那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也曾經是這樣做,我們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偶爾會犧牲別人,對不對?難道我們以前不是這樣嗎?所以我們就找到同理心嘛,就是說他是一個生死凡夫,他有這個心態,我也有這個心態,所以自他平等,我們沒有比他高明多少。先不要管他行為,因為他的行為,隻是一個他發泄的管道而已,關鍵他的心態是想離苦得樂。也就是說他並不是想傷害你,他隻是想要保護自已,先把我相人相的對立拿掉,跟他找到一個共同的立足點。其實他的立足點,我們也曾經想要離苦得樂,所以追求安樂此心同,是吧?所以你不能放縱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它一打妄想,那就沒完沒了。第六意識它可會打妄想了啊,你要是讓它分別這件事:他講過什麽事情、他說了什麽話,那就糟了。你要讓第六意識的名言停下來,就必須要做正確的思考。你要讓第六意識打妄想,那就不得了,那就問題就嚴重了!到時候又刺激第七意識出來執著,那就完了,那就無解了。諸位,等一下我要再講幾句話,第六意識很重要啊!諸位,你不能等到第七意識執著了,再來處理事情,所以第六意識關鍵,我們即將麵對很多很多的順逆的因緣,你怎麽解讀人生是關鍵。我們不能選擇人生,人生你沒有選擇權,你今天會遇到什麽人做你的眷屬,你會碰到什麽事情,那對不起,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人生你沒有選擇權,但是你有解讀權,怎麽解讀你說了算,因為第六意識是自由自在的,你如果能夠正確的解讀人生,你今生可以把很多的障礙閃過去。就看你的第六意識在安立名言的時候,你是用什麽方式來安立它,你怎麽去解讀這件事情。好,你是不是有問題?你請說。所以第六意識是關鍵,善用第六意識。

    【142】空觀是菩提心的基礎!

    學員:師父,有個問題跟上次課程有關,希求淨土是遍計執嗎?

    師父:啊?

    學員:希求淨土是遍計執嗎?

    師父:哈……希求淨土你是用自我意識到淨土,還是發願?你是發願去的吧!你到淨土去是為什麽呢?為了成佛!你該不會隻是為了離苦得樂吧?

    學員:這個我想各種發心都有吧。

    師父:你要為了離苦得樂那就不好了。我們後麵會說,不能為了離苦得樂,你到時候會到天上去,因為離苦得樂是檔次很低的訴求。你要為了菩提、為了聖道而到淨土去。

    學員:師父慈悲,這堂課的前半段,師父在我們上的課程內容,著重在以無分別智來空掉我們的煩惱。

    師父:對,因為你沒有空性,你就談不上菩提心。因為你不把自我意識空掉,因為它是熟境界,你菩提心就生不起來了。因為自我是一種想要保護自己的,菩提心一定是要放下自我。

    學員:是。那今天這堂課談到發菩提心,那以後將來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曆緣對境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用各種觀想的方式,去對治這樣的煩惱。那我們是不是後麵如果能夠再加發一個菩提心,就是說我今天受如是苦,然後也希望眾生,一定有眾生是跟我一樣也受相應的煩惱,那我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我們是不是在這個部分,要注意加發這個部分來增長菩薩道?

    師父:當然這個方法很多,我們今天講六種意樂隻是一個原則了,但是大方向,無分別智很重要。就是說有些路,有些分別,你不能再分別了,你要管好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錯誤的分別,就顛倒妄想;一種是如理思惟。你隻要把第六意識管好,你就成功的把自我意識轉成菩提心了,就是第六意識了,它的關鍵在這裏。你先不要管第七意識,其實第七意識是很被動的。第七意識的自我意識它雖然可怕,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它沒有主動權,它不能主動幹擾你,要不是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為它布局,第七意識能夠活動嗎?所以第七意識雖然可怕,但是第七意識它沒有主動幹擾你的能力,一定要第六意識的虛妄的名言分別,幫它鋪路,所以管好你的第六意識很重要。你怎麽去解讀人生,所以你要不斷的學習,遇到事情你是怎麽想的很重要,你要往哪一個方向去想。當然第一個先安住自己,先告訴自己,其實人生無所得,這是空性是很重要,所以為什麽天台宗講: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麽把空性放在第一個?你要把有所得先放掉,這個是關鍵,你一旦有所得,你很容易跟眾生產生對立麵,然後就會有一些特別喜歡的東西,特別不喜歡的東西就出來了,就對立了。空觀是菩提心的基礎,你要永遠告訴你自己: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隻有過程。你要建立一個無所得的人生觀,你才有資格談菩提心。所以空觀的智慧是很關鍵啊。

學員:是,弟子的意思是說,以往我們修學的態度可能隻求離苦得樂,所以可能煩惱對治完就算了,可是對一個菩薩行者來說,煩惱對治完是不是再加發一個:願眾生離苦得樂的心,這樣是不是更……

師父:那你還要願成佛道,菩薩還要求菩提、求往生,我們是先求無分別智,對不對?先從無求,然後有三求,菩薩有三種:求福德、求菩提、求往生。但是這三個求,是建立在無所求的基礎之下。

    好,那我們下禮拜二,就下一次,我們把菩薩的無求,無分別智,跟求菩提的菩提心,這兩個做一個研討。另外這個講完以後,我們開始要講求往生的問題了,怎麽樣讓自己的心對淨土產生好樂,那麽這個地方先談到菩提。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