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15

(2018-03-10 04:43:23) 下一個
唯識學概要講記15

淨界法師

【100】感應道交從淨土宗來說有兩種的差別!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六麵,我們講到丙二:『依唯識性發明空性』。

那麽我們淨土宗的修學,在大乘當中它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一個佛力加持的法門。也就是說一般的聖道門,當他的心跟法接觸的時候,隻有兩種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那麽我們淨土宗,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個力量——就是佛陀的攝受力。那麽淨土宗當我們在念佛的開始,我們的生命就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麽這當中我們要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蕅益大師說,我們必須要「轉他成自」。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已經成就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把他的功德,成功的把它轉化成我們自己的功德才可以。那麽轉他成自的關鍵呢,就在「感應道交」四個字了。有些人提起佛號,是可以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有些人提起佛號,是不一定能夠得到彌陀光明的攝受。那麽我們必須在念佛的當下,我們那個明了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是一個關鍵。

感應道交從淨土宗來說,有兩種差別,一種叫做平時的感應道交,一種叫做臨終的感應道交,這兩個內涵是不一樣的。

我們平時的感應道交,主要的主角是第六意識,所以我們第六意識提起佛號的時候,完全是一種信仰的心,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我們更相信阿彌陀佛有足夠的力量來救拔我們。所以當我們遇到災難的時候,我們無助的時候,我們用一種信仰的心,對阿彌陀佛的聖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欸,把彌陀的功德給啟動了,這個時候消災免難、趨吉避凶。

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是發生在第六意識,你那一種很堅定的信仰,去跟彌陀的本願功德感應了。但是平時的感應道交呢,它能夠解決我們生命的一小部分的問題,它不能夠解決我們生命整體的問題,不可能。就是你的生命當中突然間有什麽災難,有什麽障礙,它把你給突破了。所以平時的感應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對你的生命的影響層次有限,因為你生命的本質——輪回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所以淨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終的目的,是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因為它牽涉到生死問題了。

那麽臨終的感應道交的問題就複雜啦!因為它除了第六意識以外,它多了一個第八識,我們無量無邊的過去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當我們要處理生死問題的時候,第八識就出現了。臨終的時候,所以你臨終的時候,你不是第六意識一時的宗教情操,一時的信仰而已,你必須成功的把第八識所有的力量,都能夠達到順從本願。我想我們今天會來到三界流轉,我們阿賴耶識的業力,肯定是不順從本願的,我們一定是順從生死輪回嘛。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死亡到來之前,要調整自己的阿賴耶識的力量,做好臨終的準備。往生的人隻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你臨終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你阿賴耶識現前,它不能障礙你。就是阿賴耶識裏麵所有的種子,都是跟彌陀的功德是隨順的。雖然你沒有斷,但是你有辦法把它調伏、引導,跟你所規劃的、所發願的淨土的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帶業往生。你要把業帶走之前,你必須調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馳的,你帶不走它的,它把你帶走。

所以淨土宗呢,你一旦要離開生死,你就必須麵對阿賴耶識了,你遲早要麵對的,因為臨終的時候阿賴耶識一定要現前。那麽這個時候,從唯識的角度,我們麵對我們阿賴耶識要處理兩個問題了:一個是業力的問題;一個是思想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在臨終之前,做好兩件事情:第一個讓你所有的業力順從本願;第二個讓你所有的思想順從本願,要做兩件事情。當然我們先處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處理業力的問題。我們所有人都希望臨終提起佛號的時候是願我終無障礙,不要忽略了業力的力量,雖然我們臨終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業弄得很強大,你臨終是障礙重重,你很難提起正念。所以我們一定要先透過懺悔、皈依、發願,這個我們前麵說過了。

你一個淨土宗的人,如果你要處理你的業力,你要勤修懺悔,對於我們過去生所造的殺盜淫妄,對於今生所造的殺盜淫妄,我們要在佛前至誠的修懺,發露自己的過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專拜阿彌陀佛,關鍵是要以慚愧心,用慚愧心來麵對業力,這是第一個:懺悔法門!

第二個:皈依。我們要有一定的功課,來跟阿彌陀佛好好的修皈依,讓佛號能夠在我們心中產生專一相續的力量。因為你臨終的時候,你不知道阿彌陀佛什麽時候到來。所以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佛號在你的身口意當中,要有一定的相續,要淨念相繼,直到阿彌陀佛現前之前,你這個佛號,心中要能夠一段時間的運轉。所以你必須跟阿彌陀佛很熟悉,我們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這個佛號跟你是很相對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運轉當中,你這個佛號帶起來是相對比較順暢的,是個很習慣性的: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訓練這種跟佛號的一種皈依的力量。

第三個:發願。就是要嚴持淨戒,懺悔是針對過去,發願是針對未來,好好的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過失。所以這個懺悔、皈依、發願,就是讓我們過去的罪業,讓它沉澱下去,讓它不能構成往生的障礙。

所以順從的意思就是:讓善業得到啟發,讓罪業得到沉澱。你必須在臨終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想辦法透過懺悔、皈依、發願的事修,每天做功課,想辦法讓你阿賴耶識這個大海水當中的業力沉澱下來。

第二個讓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業的力量增長廣大,因為善業會幫助你往生,它跟彌陀本願的功德是相隨順。所以我們要達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你要處理你的業力的問題。當然最重要就是思想問題,你要能夠做到,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個思想的改造就是最關鍵,我們一個正常人,沒有經過佛教的訓練教育之前,我們臨終一定起顛倒。因為你平常是起顛倒的,所以臨終,隻好起顛倒,因為它是等流性。所以不起顛倒,它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溝通來引導它。所以我們在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慢慢把罪業調伏了以後,現在要做的就是開始去引導我們的思想,讓它順從本願,不要再順從娑婆世界了。

那麽我們在講到這個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我們提出了三個重點:

一個就是「空性的教育」;第二個「菩提的教育」;第三個「淨土的教育」。

就是三種的觀照,透過觀照空性、觀照菩提、觀照淨土,我們必須把思想讓它跟淨土的功德是相隨順的。當一棵樹它平常的生長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長,你把它砍掉以後,它很自然的往西方傾倒;當一棵樹平常是往東方生長的,它突然間死掉以後,這棵樹一定往東方傾倒。所以我們不能夠忽略我們平常的心念,因為它對臨終是有一定的影響力量。所以我們在透過前麵的業力的引導,現在開始講到思想的引導。怎麽把我們這種錯綜複雜的思想,把它做一些調整,讓它能夠順從本願,那麽第一件事情就是觀照空性。

【101】我們所追求的這些相狀的背後是什麽呢?

好,我們看講義,那麽根據唯識的體性,來發明空性的道理,這當中有三段:一引頌述義。我們先引用天親菩薩的《三十頌》的偈頌,來發明唯識的空性是什麽意思;第二個我們提出一個問答,來解釋這當中的疑惑;第三個做一個總結,把唯識的空性的正義,把它開顯出來。我們看第一段引頌述義,引用天親菩薩的偈頌來發明空性的道理,好,請合掌:

[上來所示「唯識相」乃緣起之色心等諸法之差別事相,名「依他起性」;此中言「唯識性」者,乃一切緣生諸法之實性,名「圓成實性」。]

這個地方的第二句話那個言唯識相,這個相是打錯了,要改成言唯識性,佛性的性。

好,我們先簡單的把它消釋一下。我們前麵講到「唯識相」,就是心識所變現的這些各式各樣差別的影像,有這個富貴的影像、有貧窮的影像、有莊嚴的影像、醜陋的影像,各式各樣的影像,那麽這個都是阿賴耶識的業力變現的。那麽這些影像是怎麽來呢?是透過因緣的力量,這個因緣當然指的是善惡的業力所變現的色心諸法,這種差別的果報相,那麽這種叫「依他起性」。這個它就是眾多的業力,眾多的因緣的業力,所成就的一種體性。那麽「唯識相」它是可以去感受的,透過你的眼睛、鼻子,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產生快樂、痛苦的感受的,這個就「依他起性」。那麽現在我們講到這個相狀的背後的本體叫「唯識性」,是一切緣生諸法的真實體性,叫「圓成實性」,是一種圓滿真實的功德。所以在這個相狀的背後,它的一個本來麵目,它的一個真實體性叫做「唯識性」。那麽「唯識性」到底是指什麽呢?就是說這麽多的假相,它的背後的真實的功德是什麽?我們來把這個偈頌念一遍:

[如《唯識三十頌》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我們一般人都是用六根,我們一般人的特點就是活在直覺。我們一般的生命現象,就是把生命完全跟著我們的感覺來引導我們,就是六根接觸六塵,產生的感受。如果是給我們快樂的感受,我們就去追求;如果是給我們痛苦的感受,我們對這個人事就排斥。所以我們一般人所認知的生命,就是在這個相狀裏麵打轉,但是這樣子是不好的。我們應該把這個相狀,按照佛陀的意思把它剝開來,看看它到底這些相狀的背後是什麽呢?『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其實這個相狀的背後,有一種很殊勝的珍寶我們忽略了,我們太急於去感受外在的東西,我們隻是去品嚐人生的表相,我們忽略了這個表相的背後,有一個很殊勝的摩尼寶珠,就是『此諸法勝義』,就是這是一切表相背後的一種殊勝的義理、殊勝的功德,是我們一般生生世世所忽略的。那麽這個是什麽呢?就是真如的功德。這個真如的功德有什麽好處呢?『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這個功德是你得到以後,你永久不會失掉的,你可以永遠的解決你痛苦的問題,這個就是「唯識的實性」。它是你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根本功德。《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感覺了,我們急著去品嚐人生的快樂,享受人生,所以我們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在品嚐人生的表相。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刺激我們的六根,來創造我們一時的快樂,然後就好了,我們一般人是這樣子,你今生活得快樂就可以了。所以我們把人生的追求放在表相上,就失去了去了解這表相的背後是什麽,它有更美好的東西,一種真實圓滿的功德,這一塊被我們忽略了。

【102】真實圓滿的摩尼寶珠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我們來看看,那麽這個真實圓滿的摩尼寶珠,到底是怎麽回事?好,

我們往下看:

[《識論》釋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複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如餘論中,隨義廣釋。]

那麽《成唯識論》這個觀心法要,蕅益大師解釋說,『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就是當我們把人生的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由業力所變現的這些所謂的因緣假相,富貴、貧窮、莊嚴、醜陋,這些假相把它剝開來,其實人生的這個本體,是一種真如的功德。

什麽叫「真」?就是真實而不虛妄。我們解釋一下什麽是「真實」:佛教界的定義,「真實」它必須要非因緣所生法,它必須有獨立自主的體性,隻要隨因緣變化的都不真實。比方說你今生福報很大,你很有錢,這件事不真實,因為你來生就變化了,它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這個事就不真實。就是說這個東西它的背後的力量,要靠一種因緣的力量來支持你,而這種力量不是你能夠控製的,這個就不真實了。就像做夢一樣,第一個做夢是短暫的;第二個你不能控製夢境,你沒有自在力。

一種真實的功德,它必須要不受因緣的幹擾,就是我今生是這樣,我來生還這樣子,第三生還這樣子。就是說它必須要永遠的保護你,它必須要永恒的給你一種安穩的快樂,要長長久久這個叫「真實」,你可以自主。比方說你現在口袋有一千塊,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這一千塊是你借來的,你跟某甲借了三百塊,你跟某乙借了三百塊,你跟某丙借了四百塊,你有一千塊對不對?這一千塊對你來說不真實,因為你是借來的,借來的人家會把你討回去,你得還人家,是吧?在《楞嚴經》講,凡是借來的都不真實。你向因緣所生法借來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對不起,當因緣消失的時候,它帶走,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凡是所有的快樂,向因緣借來的,不真實。第一個你沒辦法做主,你這個錢是向別人借來的;第二個你沒有主導權。

我們今生所有的快樂都是借來的,你的壽命是借來的,你的長相也是借來的,你的財富也是借來的,你的眷屬也是借來的,你失掉了因緣的對你的支持,你就什麽都沒有了。所以諸位,凡是借來的東西你就必須要還,這個佛法說是不真實的,夢幻泡影。那麽「真如」不一樣,它不是借來的,它是宇宙間一種真實的功德,它不受因緣所生的幹擾,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誰能夠掌握了「真如」,誰就能夠掌握永恒的自在,永恒的功德,它是一個很重要的珍寶,因為它真實。

好,第一個:「真如」的功德。第一個它真實,就是它有一種獨立自主的作用,它不受因緣的幹擾,它不會因為你死亡而消失掉而變化,這第一點;第二它恒常不變。它的存在不受因緣的幹擾,而且存在以後,它永久不會變化,它不會隨你的情緒而變化,也不會隨順你的善惡業力的因緣而變化。所以這種真實的功德,在整個十法界的凡聖階位當中,它能夠永恒,永久的保持它一致性的體性叫「真如」,就是『湛然不虛妄』。「湛然」就是不變化,而且它有自在的功德,那麽這個當中有多種名稱,叫做「一真法界」或者實際等,如其它的經論當中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它的意思都是一樣。

這個當然我們今天學佛,我們試著去改變我們的人生,對不對?佛教它是一個很現實的一個修行,它不是一個哲理,它是要改造人生,離苦得樂。那麽我們當然有兩種做法:第一個從業力上去改造。我們不斷的斷惡修善,我們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從業力上來改造人生,但是這樣子的改造是表麵的改造,就是數量上改造,但是你不能產生本質上的變化。

比方說海水,海水是鹹的吧?那我們現在麵對一個阿賴耶識的海水,你說我怎麽辦呢?我加一點淡水下去,把它的鹽巴的成分稀釋一點,可以,但是海水是鹹的本質,你不可能改變它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一生隻活在事修,我們隻知道懺悔、皈依、發願,那麽我們不可能改變海水的本質。

就是說我們雖然積集善業,我們雖然持戒念佛,在我們生命當中,會創造一種善業的力量,讓我們的生命會出現一時的快樂,但是你不能解決輪回。你不能解決輪回的時候,你生命的痛苦的本質不能變。因為所有的痛苦在於輪回,輪回對我們的傷害,就是讓我們永遠活在不安穩的狀態。因為你不知道你要來生要去哪裏,你沒有辦法規劃,它好不容易把你丟到某一個地方去,你慢慢習慣了,對不對?習慣以後,你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活了幾十年,你也習慣了,它要把你破壞掉了,破壞掉它又把你丟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可能做人,也可能到畜生道。所以它這個業力的牽動,讓我們對未來充滿著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輪回。因為你不知道你來生要漂到哪裏去?

所以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怙?你找不到家的感覺,這就是輪回給你的痛苦。你不知道你死亡到來以後,你何去何從,你完全沒辦法做主。所以我們隻是斷惡修善,問題在哪裏呢?就是說你可以保證你一時的快樂,但是你不能夠徹底解決輪回的問題,你不能產生本質上的改變。本質上的改變在於真如的操作,誰能夠掌握真如,誰就能夠掌握輪回的反轉。

【103】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來生就不可能往生!

這樣講好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創造很多很多的業力,當然我們也曾經受了很多的果報,所以因果的相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現在這個業力的問題,已經沒辦法去解決了,因為這個業太多了,現在的關鍵在哪裏?就是說你要怎麽去操控業力,你有兩個選擇:用自我來主導它,我們習慣性麵對生命的時候,想要去主宰它,這就失去了真如的這個摩尼寶珠了。諸位,我們對生命隻有兩個選擇,你想主宰它,你就必須放棄你的自在,你就不得自在;你想要自在,你就必須放棄對人生的主宰,你隻有兩種選擇。我們必須放棄自我主導權,真如才會顯現。

所以思考的改變,在佛教裏麵是一個核心的問題。因為你斷惡修善這個共外道,其它的宗教,他也斷惡修善,顯不出佛教的殊勝。現在關鍵就是說:當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的時候,你怎麽麵對它?你可以用你的心力來主宰你的生命。我要主導我的一切,讓我今生活得快樂,可以!你會用你的第六意識的智慧,讓你所有的善業表現出來,讓你今生得到很大的成就感,但對不起,你付出了輪回的代價!我們講過,隻要你想要主宰人生,你就啟動輪回的業力,你隻有放棄了主導權,真如才會出現。

在《涅槃經》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說,說有一個富貴人家,有一天白天的時候,有一個打扮很莊嚴的女眾來敲門,這富貴人家說:“你是誰啊”?她說:“我是功德天”。他說:“你能夠給我什麽呢”?“我可以給你種種的人生的財色名食睡,種種的快樂,讓你今生活得非常殊勝快樂”。“唉呀”,這個富貴人家說:“那我非常歡迎你”,把她請家裏麵來。到了晚上的時候又有一個女的來敲門,就長得極度的醜陋,這富貴人家說:“你是誰啊”?她說:“我是個黑暗”,他說:“你能幹什麽呢”?她說:“我要把你所有的快樂通通破壞掉,我要給你種種的煩惱跟業障。”富貴人家說:“那我不歡迎你”。黑暗說:“不可以,你早上收了我姐姐,我是她妹妹,你吸收了快樂,你就必須吸收痛苦。”那麽這富貴人家就拒絕了,就把她們姐妹都趕出去了。她們姐妹就到另外一個貧窮人家,這個貧窮人家呢,兩個都收了。

佛陀說這個富貴人家,是一個覺悟的菩薩,他成功的拒絕人生的快樂,所以他才能夠拒絕人生的痛苦。那麽這個貧窮人家是誰呢,就是生死凡夫。諸位,當你要去追求快樂的時候,你要永遠記得:你一定會付出代價的!而且你一定得不償失。輪回的快樂,給你的快樂太少,但是它對你的折磨太深太久。其實如果你想一想,你人生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痛苦,但是為什麽我們願意輪回呢?因為我們老是記得好的那一塊,我們老是記得生命給我們好的這一塊,我們對它的愛取,永遠停在我們心中的妄想執著。我們曾經有一些好的影像留在心中,然後就不斷的攀緣它。所以我們很少人會看到生命的本質,你看看佛陀怎麽解釋輪回,他說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其實你說刀鋒上的蜂蜜,我們能夠有多大的快樂呢?但是你舌頭被割傷了,這個痛苦是長久的。所以佛陀要我們放棄對輪回的主宰,你隻要想主宰輪回,你想主宰你的生命,你來生就不可能往生。所有往生的人的條件,一定要把對人生的主宰先放棄。你不放下,你的人生就充滿了業力,你的人生充滿了業力,從你心中創造的佛號,也充滿了業力,這個佛號不是往淨土去的,是往娑婆世界去的。

所以我們現在隻有兩種選擇,為什麽富貴求道難,因為你福報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這個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積了這麽多的善業,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義工,廁所沒人掃我去掃,飯沒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該享受的時候了。所以越是富貴的時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臨終的時候,綁住你的生死業力低一點,你現在就要慢慢放棄對人生的主宰。這個第七意識是很可怕的——恒審思量我相隨,第八識不可怕。

諸位我們要現在我們要知道,臨終的時候第八識現前,不要怕第八識。第八識有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隻要沒有第七意識來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輪回的力量。第八識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識兩個連在一起。如果你沒有自我意識,第八識,有什麽用呢?它是這個分散的業力嘛!但諸位,你千萬不要讓第八識跟自我結合在一起,第八識這種分散的片段業力,當它被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這種自我意識串起來的時候,那你不是它的對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現在不是改變第八識,因為你現在已經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年,去把無始劫所造的業懺幹淨,不可能。但是現在你要做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壞第七意識的執我,不能讓這種片段的業力,把它串成一種輪回的力量,這是我們要做的很重要關鍵。那麽要阻止第七意識的活動,就必須放棄主宰。因為第七意識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識的業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所以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放棄對今生的主宰,這個時候你生死的業力就全盤的停下來,全部的停下來,這個輪回的機器就慢慢慢慢停下來。我們過去的懺悔業障,隻會讓輪回的力量部分的消滅,但是你修無我觀,使整個輪回的機器整個停下來。所以『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這個對你生命是一個從根本上改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摩尼寶珠——真如。

【104】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就去修對治空有什麽缺點?

好,我們來看看《觀心法要》怎麽說。前麵的這個理論是從真如的功德,那我們來看看真如的體性,我們把它念一遍:

[《觀心法要》,於一切位,聖凡因果世出世間諸分位也,由真如不變隨緣,故雲於一切位;常如其性,由真如隨緣不變,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如水與冰同一濕性,豈凝然死定之謂哉!]

好,那麽蕅益大師把這個思想再把它發揮出來,所以這個真如是於一切位,它表現在整個十法界的因果當中,就是四聖、六凡的因果當中,世出世間的因果當中都有真如的本體存在,叫「於一切位」。其實我們凡夫也有真如,隻是我們呢,我們太想主宰人生,所以把真如讓它隱而不顯。那麽第一個,真如在哪裏呢?在整個凡夫的世界,整個聖人的世界都有真如。隻是聖人成功的把它顯現出來,凡夫呢,因為喜歡掌控人生,就讓真如產生了這個遮蔽的作用。那麽真如是什麽體性呢?「常如其性」,它是恒常的在因緣當中,保持它的不變的功德,故一切位常如其性,所以總結:所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第一個,真如它不像我們的因緣果報,是變來變去的,你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畜生、一下子做餓鬼,給你一種不安全感。真如你得到以後,你就非常的有安全感,它永遠不變化。第二個它也沒有增減,『處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它沒有垢淨的概念,就像水跟冰,水是真如,冰就是因果。哪裏是外道隻是修無想定,想要去開顯真如呢?一定要靠智慧的引導,去破除這種主宰的自我,才能夠開顯。

那麽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真如有兩種概念:一種是理性的真如,一種是功德上的、修德上的真如。唯識學強調的真如是修德,就是你要去修,你要去破壞這種自我的主宰,然後真如才會顯現出來,你修行以後才有的真如,這第一個,從修德;第二個是本具的,就是你不管修不修,你隻要知道有這件事情,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可以了。你知道你人生的因緣果報,本來是沒有的,那麽一念妄動才有因果的,那麽這兩種概念都很重要。諸位,我們要先安住在理性的真如,再去追求功德上的真如。為什麽呢?因為你不安住在理性的根本空,你就去修對治空有什麽缺點,我解釋一下:

因為真如你去觀的時候,第一個:你去觀人生,第一個你接觸到人生的相狀,就唯識相,因為它是我們生命最表層的東西。那麽這個相狀,你一定要從相狀裏麵觀察它因緣所生,當體即空,無我無我所,然後再進入到裏麵的真如。所以我們在麵對相狀的時候,你怎麽辦?

那麽凡夫跟二乘人對人生的相狀,是走極端的。因為他們都認為相狀是實際有。那麽你不知道相狀是本來沒有的,隻是如夢如幻的,你認為相狀是真實有的,就會產生一種極端的態度。比方說凡夫看到相狀的相續,就想做盲目的追求。因為你昨天是長成這個樣子的,你今天也這個樣子,因為你昨天的房子還在,今天也在,所以你假設它永遠在,凡夫在這個相狀的相續當中產生執取。那麽二乘人用無常來觀相狀,產生極度的厭惡。諸位,因緣的假相沒有錯,你也不能太排斥它,因為你剛開始在修,找真如的時候,要離相清淨嘛。但是你找到真如以後,你要從空出假,你要借相修心,要莊嚴這個真如的時候,我們後麵講到菩提心,講到往生的願力,你都要借相狀的,借佛道的相狀,來上求佛道,借眾生的相狀,來啟發你的大悲,這都要借眾生相、佛道的相狀。所以二乘人,他在找真如的過程當中,用極度的相狀的毀滅,使令他偏空了。就是他的人生隻能夠從假入空,他不能從空出假,錯損菩提了。諸位,當你站在一種本來清淨的角度,來麵對人生的時候,你麵對相狀的時候是一個溫和的心態,你知道相狀沒有錯,你隻要不執著它就好了,問題在你自己,因果沒有錯。障礙真如顯現的是我們心中的執取,並不是外境。你今天在找真如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你的過程很重要。如果你用很嚴重的厭惡的心,厭離娑婆,可能會讓你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這個地方問題很嚴重,你以後要回入娑婆很困難。如果你想走大乘的路線,你一定要記住雙向思考,《法華經》的一佛乘的思想,當然你在修行的時候,你最好是一個整體的布局,你不能夠說:唉呀,我先達到這個目標以後再說,小乘人就是這樣,小乘人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用極度的無常觀、苦諦觀,把三界講得一無是處,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好像所有的過失都是三界引起的,當然成功的激發他的出離心,但是以後慘了,他以後要付出代價,因為他的後半段很難走了,他後半段他要積功累德,真如找出來以後,你還要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你要讓真如不是隻有清淨的空性,你要去莊嚴它,用六度來莊嚴它的時候,你還要怎麽樣呢?回入娑婆度有情!

諸位,你厭離娑婆隻是暫時的厭離,你不能產生永久的厭離的感覺,要不然你以後就很難走了。厭離娑婆是需要的,但是你用什麽態度來厭離,那很重要,你最好不能夠對未來產生後遺症。所以從《法華經》的思想,我們不同意用極端的方式,用毀滅的方式來離開三界,因為你以後回不來,你會產生一個不好的陰影。

我們再講一次,三界沒有錯,錯在我們想要掌控它,現在問題在哪裏?你現在問題出在你自己的心的執取。所以當我們在找真如的時候,你要對治的是你心中的執取,而不是把所有的過失都歸罪給三界的假相。講清楚一點,第八識沒錯啊!你不能夠把第七意識嗬責,你連第八識也否定,第八識它轉識成智,是大圓鏡智,對不對?它是一種清淨的法身。

所以你為什麽要先安住在清淨心,就是說你要觀想,其實這些相狀是如夢如幻的,它沒有錯,是你自己想要去掌控人生,所以你自己去召感輪回的,不是三界的果報有錯,所以我們是叫做「先離相」。所以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壞因緣的假相,這個很重要。諸位,你隻要用毀滅的方式,來毀滅這個相狀去找到真如,你以後就慘了,你後半段很難走了,你把你的菩提道的後半段,這個路給截斷了,你走上了小乘的道路。

所以大乘佛法是兩條嘛,從假入空,最後你得從空出假,這個假就是假相。所以你安住在清淨心的角度,你知道這個假相,它不會障礙你,是你要執著它,它才對你產生障礙。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種理體的真如,去修空觀,這叫「對治觀」。對治什麽呢?對治第幾意識?用第六意識修觀,對治第幾意識?是了!對治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沒錯嘛,是吧?因果哪有錯呢?你不能把所有的假相、因果,三界的因果全部否定,因為你以後還要回入娑婆嘛!你還記得嗎?你當初發的願,是吧?你把第八識的因果都否定了,那你以後回來怎麽辦呢?你這個心態就有障礙了。所以安住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麵對人生,你對假相會比較中道,見相離相,勇敢的麵對它。但是你隻要不主宰它就好。這個是最高明的找到真如的方法,而且以後為你未來的從空出假,做了非常好的布局。

諸位,我勸大家我們在走佛法的時候,你一開始就走對。如果你急功好利,你為了快,你用那種偏激的手段,來處理人生的假相,你以後一定會後悔,一定後悔,而且來不及了。你看法華會上,小乘人用極度的方法遠離三界以後,他回入娑婆,障礙重重,那個法執太重了。阿賴耶識釋放假相沒有錯,錯在第七意識。改變執著,不能改變假相,你隻要放掉它就好,是你自己要去主宰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