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覺林菩薩偈

(2017-03-28 15:15:27) 下一個

http://baike.baidu.com/item/%E8%A7%89%E6%9E%97%E8%8F%A9%E8%90%A8%E5%81%88

覺林菩薩偈,又名破地獄偈,出自《華嚴經》卷一九“升夜摩天宮品”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摘自 宣化上人《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讚品——覺林菩薩偈淺釋

 

在夜摩天宮寶莊嚴殿中,有十位大菩薩,用偈頌來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 下麵是覺林菩薩讚佛偈頌的淺釋。
【偈雲: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在這個時候,這位覺林大菩薩,仰承著釋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觀察十方一切眾生的因緣,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境界。
【偈雲: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人的心好像畫師一樣,想畫畫的時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紙上畫些什麽?如何來配合青黃赤白黑諸彩色? [分布諸彩色],這是依他起性。依一張白紙和種種彩色,繪出依他起性的畫。[虛妄取異相],這是遍計執性。怎樣畫?畫些什麽?其實畫什麽都是虛妄不實的。[大種無差別],這是圓成實性,根本沒有什麽分別。
這位畫師,想畫山水 ,或畫人物,或畫花卉,或畫飛禽走獸、昆蟲魚蝦等的異相,可是這張白紙沒有什麽分別,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畫出來的畫也不一樣。
這個大種,叫譬如真如,眾生的形形色色,顛顛倒倒,沒有離開常住真心。也就是沒有離開如來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這裏有真空妙有。眾生就是顛倒相,不應做而做,應做而不做;不應取而取,應取而不取;不應說而說,應說而不說。好像天降冰雹,粒粒是明體。愚癡人認為是珍珠,見它玲瓏可愛,乃撿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這是不應取而取的過失。後來,這個愚癡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這是冰雹,會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這是應取而不取的道理。眾生就是這樣的顛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業、受報、輪轉不已。
【偈雲: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在紙的裏邊本來是沒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種彩色,或者用少一種彩色,所畫出來的畫,就有彩色了。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來什麽也沒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來。本來在真裏沒有妄,所謂[真不起妄],所以才說[色中無大種。這個妄不能生真。越畫這個彩色越不同,把本來的白紙蓋住了。好像從真如中生時無明。無明生出煩惱,貪瞋癡都現出來了。畫這畫,雖然說[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可是這個色也沒有離開這個大種,也就是說離開真也沒有妄。若是離開大種,離開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煩惱無明都沒有了。這是我們真心現出的一種妄想,可是妄想中不會現出真心。妄想也沒有離開真心。這好像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樣的道理。茲舉出譬如來說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說[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不是離開真如自性而有煩惱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現真,因為有了妄,真也不現。
【偈雲: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在心中本來沒有什麽彩畫,了不可得。雖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畫,可是在彩畫中也找不出心來。心畫還不能離開,如果離開心,就畫不出畫;離開畫,也就沒有畫畫的心。所以不能離開心,另外有個彩畫。畫彩畫是用心來畫的,雖然用心畫的,但是在畫上並沒有心。
【偈雲: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畫畫的心,常無所住 ,畫了無量無邊那樣多的畫,想不起來究竟畫了多少畫?在大種中示現一切彩色,每張畫與每張畫,互不相知、互不相識。
【偈雲: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好象善於畫畫的畫師,當他在畫畫的時候,隻知道一個輪廓,究竟畫什麽?也不詳知,不過隨緣應畫而已。由心想畫而畫。一切諸法性,也象畫畫的心一樣。
【偈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像工畫師,能畫出一切世間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都能畫出來。色受想行識五蘊,也都從心所生,如同畫畫。先生出五蘊的色法,以後種種法都生出,所以說無法而不造。
【偈雲: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這首偈頌是說眾生的心是重重無盡,佛才說重重無盡的法。好象心和佛是這樣,好像佛和眾生也是這樣。應該知道佛和自己的生滅心,體性都是無窮無盡的。
【偈雲: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假設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這樣,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間的境界。若能在俗諦中找到真諦,在妄上找到真,返本還原,這個人就能見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實體性。
【偈雲: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來藏性。這個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所以才說[心不住於身]。身是有形相,心是無形相,遍一切處。也就是[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道理。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說[心中無彩畫]。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變成冰,由冰能變成水。所以說[真中有妄 ,妄不現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會現出真心。所以才說[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種種佛事。這是事理無礙,圓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設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應該觀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實觀。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來的。
現在講個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幹,是洛陽人。雖然出家修行,但無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尷死,被無常二鬼,引到地獄門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薩)教他一首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令他念誦,可以解除地獄之苦。於是他專心念誦,來到閻王殿時,閻王見他頭上放光,乃問他:[你在生前作些什麽功德?] 答:[我隻念四句偈頌。]閻王又問:[是哪四句?念給我聽聽!] 他念著這四句偈頌的聲音,聽到之處,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脫。閻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還陽,宣說此偈頌。王明幹死後三日又複活,憶記此頌,乃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詢問,此偈出自哪部經?遂在華嚴經此品查出。諸位試想想:單念華嚴經的一首偈頌,就有這樣大的力量;如果能念會此經裏全部的偈頌,當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1] 

覺林菩薩偈故事

編輯
唐朝僧人釋僧俊,俗姓王,京師人。他出家後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結果因為患了一點小病就死了,他死後三日又奇跡般的醒來,啼哭懺悔!自己說他將要死的時候,有冥官二人,追他索命來到一個大城門前,他正在焦急間忽然碰到有一個僧人,對他說:‘我是地藏菩薩,你在京城曾經模寫過我的一個身像,雖然不曾禮供,你投舍大寺後,我卻要報答你模寫的功德。’就教給他一行文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此經晉譯)你如果誦得此偈,就能閉地獄門,開淨土道,能通報命!說完這句話就不見了。
釋僧俊就進入了城中,麵見閻王,閻王問他:‘你生時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閻王說:‘你今誦否?’曰:‘憶持!’就完整的背了上麵那個偈字,這是凡是他聲音所及的地方,受苦之人皆得解脫。閻王趕忙說:‘止止!不要說了’,於是放還人間,因此得以蘇醒。之後他參驗偈文,才知到這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的文句,即覺林菩薩偈。自此以後僧人釋僧俊向一切僧人都說這件事,凡是聽聞者都發心信受華嚴。[1] 
 

覺林菩薩偈夢參老和尚《覺林菩薩偈》講述

覺林菩薩在《華嚴經》是十林菩薩的第九位。凡是印《地藏經》的,都把覺林菩薩讚佛的偈頌印上去。這是什麽意思?告訴你,沒有地獄。但是得你覺悟。你不覺,地獄就有,你覺了,地獄沒有。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覺悟,就是說他的心。從他本來具足的到變成眾生,又從眾生覺悟回到本位,這叫覺林。這十個偈頌是用畫家來形容比方,用畫家的心,用諸顏色來比方。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這兩句都是比喻一心。心是隨著外緣變化的。工畫師畫顏色,他的心跟顏色,跟那些畫不相幹。但是心畫出來了,畫出來的畫不是心,那顏色也不是心。他在分配顏色的時候,那是虛妄的,是假的。他的心跟那些顏色不能和合的,不能和合到一起的。那他為什麽用筆,用顏色,畫出個相來?那個相是假的,是虛妄的,誰都知道!
但是「大種無差別」。他那個心跟那個種子,沒有差別。這大種就是心,那些顏色裏頭沒有色相可得。色裏頭畫出那些顏色來,也沒有大種。它離開大種,離開地水火風這四大種,它又有哪個色相可得!沒有色相可得。形容我們這個心跟世間都如是。
若說到心,其他的相都沒有了。有其他的相,那心就隨妄了。真跟妄是不能合到一起的。心跟那些顏色跟那畫,不能合到一起,他怎麽知道畫出來了呢?能畫的跟所畫的,兩個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這個眾生相,跟真心是兩回事。那怎麽合到一起了?但是畫,縱有顏色有畫筆,那必須得有個心指揮它來畫。拿這個作顯現的意思。說你那個性體,那心跟外邊境界相,一個相,一個心,互相交織的。一切相用畫筆來著顏色,它是無情的。你這個心是有情的,有情的跟無情的,合到一起嗎?不能合到一起。那畫又是怎麽產生的?這讓你來參。重要的是離開心意識來參,心裏頭沒有畫,畫裏頭也沒有心。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心裏頭沒有畫,沒有色彩,什麽也沒有。彩畫裏也沒有心。若離開心,有彩畫可得嗎?不離於心才有彩畫。這畫出顏色或畫出畫來,才能得的到。
我們講〈大乘起信論〉,彩畫是心生滅的,這叫心生滅門。心是真心,叫心真如門。在心真如門、心生滅門,上頭有一個字,「心」。這是心,跟外邊的彩畫彩筆,那是境。心跟境不即,不是一個,不能相合也不離,離開也不行,這叫不即不離。我們經常講不即不離,就是這個意思。
心境,心跟境不相離也不能合;但是出來畫了是事實,這叫彩了。它雖然不是和合的,它不由心的安排,哪個用哪個顏色,這是心安排的。沒有心的安排,能有這些彩色嗎?畫不是心,是手啊!畫畫的是手,手跟心又是兩回事,手跟畫又是兩回事。沒有心指揮手,手怎麽能畫?這個道理讓我們要經常去想。
譬如「惑」,我們迷惑了,不論做什麽事,所做的都是錯事。從這裏返本還源。我們修道,或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你心念嗎?是你口念?心也得想,口裏才能念。心裏不想,想到別處去了!
你能念阿彌陀佛嗎?念阿彌陀佛又是誰?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經》說西方世界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是聽佛說的。《佛說阿彌陀經》上說十萬億佛土,那可遠了,你的心怎麽能觀想得到?當你念佛的時候,心裏如何想?你心裏頭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那兒,沒能你的心。不離你的心,不離你的口,你念阿彌陀佛,得到生極樂世界。
這你都可以聯係這樣觀!這個心是生滅的,住不住的。念念遷徙,無窮無盡。那個思想難思議,想象不出來的。它示現一切色,而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一心」,諸佛跟我們都是一個心,可是各各不相知。佛心,我們不說了,每個人都有一個心,我們能互相知嗎?誰也不知道誰的心在想什麽?各各不相知。就跟那畫的色相似的,那個彩色相,紅的跟藍的各各相知嗎?它們是無情的,怎麽相知?根本知不了的,這個就要你去參!
就像我們剛才講的,心真如是真,心生滅是妄。真妄怎麽能合到一起的?真絕對不是妄,妄絕對不是真。但是真妄兩個和合了,因為主和合了,才生出三世間,才生出十法界。
這個比喻是讓我們思索,讓我們依著它起修。在《華嚴經》十行法門,你要修行怎麽修行呢?你這樣的來觀,往內觀,觀你的身心。往外觀,外觀一切世間、一切世界。思惟觀一切法,無住無相無作。你所作的業,業業不相知,都是心所作的。
互相不相知,你這個心是真妄和合的。我們說把妄遮斷來顯示這個真的,妄的遮不斷,真的顯現不出來。所以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經常如是觀,觀一切法的生滅。觀的時候有兩種,一種是析空觀,把它分析分析,分析到沒有了,空了,這叫析空觀。一種是體空觀,知道這個本身,根本就沒有的,當體即空。
我們心裏最經常的障礙,不是斷,就是常。斷是斷滅知見,死了就有了。這都是業不由已的,不是你想怎麽樣就想怎麽樣。你得先把妄斷了。
〈起信論〉上講,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這個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真妄和合。我們想遮止一切惡,斷絕這個妄。有時候把阿賴耶識當成是斷是常,即不是斷,也不是常,非斷排常,恒如是轉。說它是真!是妄!它是真妄和合,恒時如是轉。它是一類一類的,常時這樣的相續,不間斷的這樣相續。流轉生死,我們要把它斷了,不再流轉了,那就要靠修行了,修行就要下功夫。
彼心恒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這是覺林菩薩讚歎偈中,拿這個畫師來比喻心的變化。能變所變的形象,畫的畫,那變化多端了。所畫的畫不是心,而由心故畫。心裏所畫出來的,顯我們這個妄啊!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這個妄心,你心裏想的很多怪念頭,妄心所想的,由這個心顯現一切法。
這個涵義不是顯現的,而是斷。顯現的是常,就是遮斷。因為我們這個心!它所變現的一些形象,覺林菩薩就用這個畫師來顯現我們這個心。是心畫的嗎?是手畫的嗎?而且還要調色或者用紙,才能畫出形形色色來。這個心,它是不住的。心裏頭包括無量的,形形色色的各種想法。它能表現出來像那畫師似的,化現一切色。我們這個心也能變化種種樣樣的。但是你所變現的東西,互相不相知。也就是說你心所變現的,某一段時間的變現都是不一樣的。以下就解釋工畫師。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那個畫師自己並不曉得他的心,沒有了解他的心。一切法,法不知法,法法互不相知,無心故。但是它可能頓現,就像那個畫師畫畫一樣的,他不能知道自己的心。畫是由心畫的。
參悟一切法的時候,你想一個形象,或者想個什麽東西,就是心裏在想。心裏想的不是事實,是假的。想的不見得變成真實的!變成真實的,還是假的。雕刻匠他拿刀子想刻佛像!雕什麽?心支配他的手,手支配他的心,心跟手和合的,還得有前頭一個模子,不是自心所造的。一切法都是如是產生的。法不知法,這個法本身不知道,它是無情的。而由畫師畫出來的,一切眾生都不能了達他自己的心。
一切事都是他的心做的,讓我們認識我們這個妄心。我們的心能現起很多境界,在這個境界相,你不去攀緣,不必執著,沒有實體的。但是,讓你達到無住,以無住為本。
心能畫,但是它不能知。所作的畫,畫也不能知心,心也不能知畫。像郎世寧畫的馬,那畫的神了!鄭板橋畫的竹子,把那竹子畫的很神了!但是那竹子不是他的心,可是由他的心來畫。這個身體不是我們,是我們畫出來的,沒有這個身又怎麽能顯出來?
我們這個緣念的心,人心不同,如其麵然。大家看吧!好幾百人,各各麵孔不一樣的。各各的心不一樣的境。一切境界相是由心變的,離開這個心!沒有境界相可得,境界相無體。但是我們這個心又去緣念這些境界相,攀緣這些境界相。這個心就像工畫師一樣的,畫師不知他的心,但是畫可是由他心生出來的,他的心裏也沒有畫,這要你自己去想。
一切諸法的體都如是。原來是空無所有,拿一張紙、拿點顏色,就畫出個相來,畫這人物、畫這山水、就有了。有的不是實在的,還是個假的,這要思維修了!換句話說,就是參。
為什麽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一切境界都是心變現的,無量地獄相是由心變化的。心變化的是沒有的,但是一切眾生受地獄苦,它又是實在的。那個實在是非有的,是心所變化的。誰心裏又變化個地獄啊!那是你的心變化地獄,這種變化可多了。你造哪種業,就變化哪種地獄。所以在《地藏經》前,加上覺林菩薩這個偈頌。
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一位大德他墮地獄,到了地獄門前,憶念起:「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這個偈頌。本來他念想完這個偈頌,「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沒有念出來,地獄就空了。所以在《地藏經》前頭,印上覺林菩薩偈,這是這段故事的原因。你要是怖畏地獄苦,念念覺林菩薩偈頌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覺林菩薩這個偈頌,我每天念一遍,大概有二十四年了。因為念《地藏經》,一開始就要念覺林菩薩偈頌,以前講《華嚴經》沒有怎麽注意,現在念《地藏經》時就開始注意了。每天念一遍,經常觀想你這個心,由這個心才造種種的業。每天你的思維,一切行動,離開心嗎?也有離開的。精神錯亂的人,精神錯亂的離開心了,那叫傻子。我們經常說傻子,傻子老實一點,瘋子就不老實了,瘋了嗎!他就作種種的業,要經常的這樣思維。
這是觀心法。覺林菩薩教我們觀心法,觀什麽心?因為它是空的,行菩提道,發菩提心,千萬別產生障礙。一切法,先悟得它是空的。因為空,它沒有障礙了才能建立一切。你要怎麽畫就怎麽畫,如有障礙就不行了。你隻能照葫蘆畫瓢,畫不出別的來,畫瓢可以,畫山水畫人物就畫不出來了。形容你這個心,主要是讓你觀心。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這個心妙到什麽程度呢?色受想行識都是心所造的,從心所生的,何況世間呢?世間相,什麽都能畫得出來的,那是心造的,所以能造一切法。一部大藏經都是心畫出來的,那是佛心畫出來的,不是我們心畫出來的。無量無邊的地獄,那是我們心畫出來的,心所畫的。世間的山河大地一切事物,全是心畫的。
「無法而不造」,這個山河大地,可不是一個眾生心!無量眾生心,在這個世界上住的,所有眾生集體畫出來的。有時候畫風災,這次大海嘯是誰畫出來的?自己畫出來的,我們並沒有畫它。為什麽?我們沒有受難,隻是知道而已。
這個心像工畫師一樣的,能夠畫世間。世間所有的形象,唯心識所變,都是你的心識變化出來的。天堂地獄、你的家庭,都是你的心變化出來的。在社會上,他的腦子在那裏想,他有財富,想要開個公司,他變出公司,變出職員。這也開擴,那也開擴的,發展了多少家,就是他思想變的。有時變好了,有時變壞了。變好了呢?公司成立了,賺錢了越來越興盛,掙多少個億,全世界都有他的生意。變壞了倒楣了,什麽都沒有了。這是業,業是惑,惑是心。心裏一迷惑,生出來這麽多問題。家庭也如是,一切都如是。
總之,一切法都是你心所造的。就像畫師畫畫一樣,他能畫出各種畫來。但也有畫得好的,也有畫得不好的,畫得好的就是名家了。像我剛才舉了幾個畫好的,好的有什麽現相呢?古來人所有畫竹子的名畫家,你坐在他那畫跟前,你感覺著那個竹子清風吹動似的,有那麽一種感覺。那就是他的心感染到你。郎世寧畫的馬,那馬像活了一樣的,越看越像。那就是他的心有神力,心力所加持的。
為什麽一張畫值幾千萬美金!這就說明心造化的不同。有的畫不值錢。為什麽?他畫的心力不夠,心力不夠就不神。畫畫是畫的神態。例如說那畫竹子的,還作首詩,「重重疊疊上瑤台」,那竹子的影子,重重疊疊上到台階了!「幾度呼童掃不開」,就叫童子把它掃了。那影子哪掃得到呢?怎麽掃也掃不開!太陽一出來,影子沒有了。「剛被太陽收拾去」,太陽把它收拾沒有了,一會月亮雙出來了!「卻教明月送將來」,這個裏頭所含的義很深。(編者按:典出北宋蘇軾「花影」詩句。)
這個是說竹子的影子,另一種是說社會上的壞人擾亂你不得安。太陽一出來,陽光一普照完了,壞人都沒有!晚上那個月亮一來,他的影子又來了。太陽把它收拾走了,月亮又把它送回來了。
故宮有間房子,一到天陰的時候,宮女就在裏頭來回走,這是北京一景。天陰了到故宮裏看這影子。建國初期,這間房子拆了,影子也沒了。北京有個倒影廟(編者按:即北京四西城慈慧寺),那座廟的大殿門有著一個洞,你在這洞裏往外看;不論誰在這裏過,腳在上頭走,腦殼在底下動,所以叫倒影廟。
這是什麽?唯心所造的。沒有一件真實的,真的就壞不了了,可壞性不是真實的。能造這個心是假的。所造的一切法呢?哪有真實的,都是假的。那畫家拿著手去畫,這個手就是代表心了。他的心不注意,心神不在,他的手畫不出來。是手畫嗎?是心畫嗎?說手在畫,心裏在指揮,心裏動念,手裏在畫,那就和合了。那手是有形的,心是無相的,無形無相的,怎麽合到一塊呢?合不在一塊兒。分開了畫不出來了,合也不是,分也不是。我們這種種五蘊,就是這麽樣形成的。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拿工畫師形容這個心。我們前頭講,「惑」,因惑而起業。惑是把心迷了,起了惑了,那惑就造很多業了。拿手畫畫,就是指你造的業。這是迷惑所造的業,不是明明白白的,明白心了,明白心了不造這個業了。
十方一切法界諸法,虛妄不實的。告訴你,沒有一件實在的東西,讓你這樣觀。這樣觀就觀空了嗎?這叫修道的功行。怎麽行啊?發了菩提心,行道就是修行,怎麽修行?觀一切法是假的、空的。等你達到空了,連你這個能觀的心跟所觀的境,全是空的。空是性,是諸法的體性。畫呢?是隨緣而緣起的。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畢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世間的五蘊,一切境界相。色就是一切法,色相、受,這是心法。色心二法,受想行識,就這二種。一個境界相一個心,全部沒有實在的。眾生如是,佛亦如是。心佛都是這樣,佛如是,一切眾生也如是。心佛與眾生,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這個是從什麽起的?從體性而起的,體性是無盡,這叫性空。
但是因心緣起,假助緣一切緣。緣能使這個心,成一切五蘊相。要是能明白了這個心,這樣的來修行,你可以照出一切世間的境界相。這樣子你了解心了,就能見佛了。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這是什麽呢?性空。佛是怎麽成就的呢?緣起,緣起性空。修行要這樣修行。觀心行、禮佛、拜懺、讀經、能讀的、所讀的。所讀的經文,全是隨緣而起的,隨這個緣能可以漸漸的覺悟。
明白你的心性,這是緣起。明白你的心性,那是性空,一切眾生都是心造的,心是一總相大法門體。我們講〈大乘起信論〉,一個心真如,那就是佛。心真如,心生滅,那就是眾生心了。九法界都如是。「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心有生滅嗎?心無生滅,隨緣而生一切諸法,緣盡,還歸於真空,這叫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切經論都如是。
修行就是觀你心的起處,達到無念、無作、無相。完了就產生無邊的妙用。如果自己能悟道了,任何環境你都能安然自在。為什麽呢?你放下了,看破了。因為你的心不起念,還有哪個來造這個事呢?起念才造作。佛就如是,沒有造作,能知道你的心裏所做,能達到無念、無作,天下太平了。什麽事都沒有了!這就見佛了,了佛的真實性,這就是佛的真實性。
如果能先觀自己的五蘊,先觀你的肉體。誰指揮你的肉體?找找原因吧!為什麽會痛?找找痛的原因吧!為什麽會生病?四大不調。人吃五穀雜糧會害病的,因為病從口入。病是怎麽來的?不是多吃了,或者不吃了,或者食物裏有毒了,吃了不消化了。
這樣去觀。先從有觀,能把有觀到空。那誰也拿你沒有辦法了!什麽害都不會受了!像真歇了禪師、高峰妙禪師,看他們是怎麽成就的?就是這個涵義。等他一入空觀了,鬼拿他沒有辦法了,閻王爺也拿他沒辦法了。哪找他去?沒有。要這樣子來認識佛,來認識一切眾生。現在一切眾生,本覺在生滅門中,認識一切諸佛,本覺在真如門中,什麽問題都解決了。
這是真正的修行,這叫「一心二門三大」。這樣去觀,還隻是觀。還在十行位的菩薩。講修行的方法,十行就是這麽樣修行的,達到梵行,把一切法都收歸到真理。
我剛才講的「一心二門」,「二門」就是一個染法,一個淨法。心真如就是淨法,心生滅就是染法。染法也是這個心,淨法也是這個心,隨眾生的機,就變成染了。隨順諸佛的行,達到諸佛的境界,就是淨了。染法、淨法,平等平等,為什麽呢?一心。一個心生滅,一個心真如。這是二門。這個心是住於生滅?還是住於清淨?下文就說了。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這就達到自在了。我們認為這個心在我身上,這是肉團心,這個心沒有作用的。心不住於身,那身在心裏頭住吧!身體住在心裏頭,身亦不住心,二俱無住,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心跟身是兩個?是一個?說一不可以,是錯誤的;說二也不可以。真、妄,真是心,妄是境。
要離開真妄,因為這是相對法。得達到無對,依著心體所起的變化隨緣。身就是變化所產生的,根身器界,這是有相的,實相分。什麽相呢?性體的相。性體本沒有,隨緣起業用,作諸佛事。實在是未曾有。用語言表達,隻能顯示所說的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表達出來的都不是。
表達出來是妄,不是真。真?真得默契,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這都從哪來的!身從何處起?心又從何處生?這叫性空隨緣,隨緣而不變。所以說心本來不住身。大家有沒有讀過《楞嚴經》?心不在內,當然不在身體之內,也不在外,那在中間了?心不住中間。
在《楞嚴經》是七處徵心,八番顯見,徵心就是心在哪?心無不在,而無不在。真跟妄,真妄就是你心裏所顯現的境界相,但是它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這個偈頌把上頭所說的總結了!你要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不去觀諸佛,那就觀法界的性體。觀性體,觀法界性,就是一真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畫師畫的都是妄境。因為不知道他的心哪?觀唯心造,一切法都是心造的。心造的什麽呢?能造成佛,不造妄,不造眾生,光造佛,常時作觀照。
觀照什麽?無念無著無作。你觀這世間上一切差別,什麽是真佛?人家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在哪裏?「靈山隻在汝心頭」!你的心就是了,觀你的心就好了。這就觀法界性的真如門,一切世間相,「一念不覺生三細」,有念頭就生起細相來了,不覺了。外頭再加上境界的緣,就長六粗,這叫九相循環。業相、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係苦相,就造了種種的業。
一造業還不受報嗎?那就越轉越粗了。一造了業了,就跑不脫了,業係苦。業就把你係住了,業係苦。但是你一觀法界性,這些都是唯心所造的,苦都解脫了。
沒有了。就像你要做夢,被人家捆綁了!一醒了,什麽都沒有!哪有這個事?觀法界的心,真如門,又觀法界的心,所造的生滅門,一個心真如,一個心生滅,都是一心。
我們拜懺的懺本,都是「一心頂禮」。一尊佛,一尊佛,一心頂禮,五十三佛,五十三個一心,還是一心。達到一心,問題就解決了,這叫什麽呢?唯心識觀,在《華嚴經》叫法界觀。但是隨事就不同了,事事無礙了!這個是觀真空絕相,絕一切相,達到成佛了。
但是這個就深了!意思是我們修的時候,不容易做得到。你常時心裏係念,係念什麽呢?先辨真假,找真斷妄。在你心所起念處,心裏起心動念,這全是假的。隻要一起念,觀那個無念,那就是智慧了。所以須菩提問佛,「雲何應住?」佛答了那麽多,就是告訴他,「心無所住」。心還有住嗎?無住,無住就無念,無住、無念,你應達到一心了,達到一心了。這個偈子就是這個意思。假使你想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欲了知過去三世一切諸佛,那你觀觀法界性吧!
這法界性是指觀心真如門。這一心什麽都沒有,清淨的。一切世間法,一切有形有相的,乃至諸佛,染淨諸法,那是唯心造的。法界性什麽都不造,唯是一心,知道一切都是唯心造的。我的心不造了,一念不起,什麽也沒有了,因為我們心裏有生有滅。若心裏達到無生,諸法無生,不自生、不從他生。經常這樣觀,業障自然就消失了,無業可造的,能造業的亡了。
那所造的業還在在嗎?華嚴的懺法,大乘了義的懺法,罪要怎麽懺?教你觀心!罪都是心造的,心都沒有了,誰來造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偈頌念久了,什麽也不求了。無求也無得,求是得不到的,因此常作如是觀。
這不是一輩子、兩輩子就可以成佛。要相續不斷的觀,永遠不退,勇猛不退,得發長遠心。

覺林菩薩偈妙境長老開示

編輯
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開示於正覺精舍
這是覺林菩薩偈。共有十個偈,這是第一個偈。由疏抄的解釋,可以明白這個偈的意思,我簡單說一下。
  
  「譬如工畫師」,工,就是善巧的意思,這個人是善於畫畫的人,可以為人師範了,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畫家,工畫師。我先順一順文。
  
  「分布諸彩色」,就是他用各式各樣的顏色畫畫,或畫一個山,或畫一個樹,或畫一個河流,各式各樣的畫,顏色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彩色,去安排這個山、這個水,就這樣子。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畫出這個山、這個水、這個樹、這個花,我們人去看見這個山、這個水、這個人物的時候,我們心裏麵就有執著,但是,這個執著者是誰呢?就是畫畫的自己,這個畫家自己畫出來以後,自己就執著這個山水,自己在執著,「虛妄取異相」,就是虛妄的、錯誤的去執著這個山這個水。這個山水是畫的,當然是假的,不是真是山,也不是真是水,但是,你畫出來以後,你就執著這個山、這個水,去執著它。
  
  「大種無差別」,大種,就是地水火風、堅濕暖動,叫做大種。種者,是因也。一切色法都是由地水火風組織成的,所以叫做種,種是因,因此而有彼。大,就是廣大的意思,山河大地是很廣大的,都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所以叫做大種。你畫一棵樹,這棵樹也是地水火風組成的,水裏麵也是有地水火風,山也是地水火風,在地水火風這一方麵來說,是無差別的,但是,在畫出來的東西就是有差別,山就不是水,樹就不是花,各式各樣的差別。就是用堅濕暖動的成份不一樣,堅(就是地)用得太多,就變成黃色,水的成份太多,就變成白色,都是地水火風,但是組織的成份不一樣,所以變現出來(畫出來)的山水就不一樣,但是,在大種這一方麵來說,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是無差別的。在譬喻上是這樣說。
  
  若是在佛法的理論上說,就是緣起。以緣起來說,「譬如工畫師」,這個工畫師是誰?就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心。每一個人自己的心,就用畫師來譬喻,畫師能「分布諸彩色」,我們這一念心,就是起惑造業,做種種的虛妄分別,造了種種業,就現出種種的果報,所以叫做「分布諸彩色」。畫師用彩色畫出種種畫,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有種種的虛妄分別,造出來種種的業,去得種種的果報。這樣講,這二句話是這樣的意思。我感覺,清涼國師講的是好。
  
  「虛妄取異相」,異相,就是差別,譬如我們人的生命體,也是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天、地獄、惡鬼、畜生,也是,六道眾生所有的果報,都是色受想行識,當然,有正報,有依報,都包括在內了。「虛妄取異相」,就是我們虛妄的分別心,執著這個自己的心所創造出來的果報,都是虛妄不真實的,但是,我們執著它是真實的,我們看見那個流水,認為是真的,看見一個山,也是真實的,看見有一個人來,也是真實的,看見一個毒蛇來了,也是真實的,看見蓮花來了,也是真實的,做夢,我夢見佛了,又是真實的。現在,覺林菩薩說「虛妄取異相」,是你錯了,你認為都是真實的,就是錯了,不對。
  
  「大種無差別」,大種,譬喻什麽呢?譬喻諸法空相,你觀一切法都是因緣所有,都是畢竟空的,在畢竟空上,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切虛妄分別的現象,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們認為是有這一切相,而且還是真實的,這是我們的「虛妄取異相」。但是,在諸法的真實相上看,我們所分別的異相,都是不可得的,叫做「大種無差別」。清涼國師是這樣解釋這段文。
  
  那裏共有十個偈,前五個偈是譬喻,後五個偈是合法。前五個偈裏麵,前二個偈,清涼國師的意思是真如是觀,後三個偈是唯心是觀,就是,一個真如觀,一個唯識觀,一個真如的緣起,一個唯識的緣起。就是這樣解釋。我感覺很有意思,用這個畫家畫的畫,來譬喻我們眾生心的惑業苦的虛妄分別,我感覺到很有意味。
  
  很有意味是很有意味,但是,在我們現在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佛教徒也好,我們都是佛教徒,在今天的佛教的情況來看,口頭說一說而已啊!你沒有真實在日常生活上去深入的觀察,沒有深入的觀察,有什麽關係呢?有關係!有什麽關係呢?如果你深入觀察,就是隨時有什麽事情發現,你心裏麵「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隨時可以用,你隨時能用這樣的智慧,因為你不「虛妄取異相」了,你知道「大種無差別」的道理了,你不去虛妄取異相,因為你很熟了,你常常這樣觀察,你非常的熟悉,就像我們對貪瞠癡是非常的熟悉,一看見可愛的境界出現,愛就來了,可憎惡的境界來了,立刻瞠心就來了,我們為什麽會這樣?就是熟了!無始劫來,老是這樣,習慣了,很熟,就這樣用。
  
  我們如果明白佛法說的道理,你如果不作如是觀,隻是從文字上這樣講一講,它不熟,你也就不能作如是觀,因為不作如是觀,所以,這種理論,「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心裏麵不熟悉;不知道這是內心的分別,現在看見毒蛇來了,實在沒有毒蛇啊!毒蛇是心的影像,是心分別是個毒蛇;一個大蓮花來,實在是心的分別;我做夢,夢見佛,是內心的分別,離開我們心的分別,沒有那件事啊!我們若不深入作如是觀的時候,沒有這種認識,不知道是內心的分別。雖然我還能為別人講,為別人寫文章,但是,寫文章是給你看的,講是給你聽的,我自己是不用的,(南無阿彌陀佛!)我講,是給你聽的,我自己不用——念阿彌陀佛也是對的,沒有什麽不對,但是,你對於這種理論不深刻,隨時有問題的時候,如果念阿彌陀佛的功夫高深,也可能好一點,但是,我認為還會差一點,最低限度差三級,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如果念佛功夫高的人,習氣稍微輕一點,但是很難停下來,不是容易,就是有這個問題。如果你常作如是觀,經行的時候作如是觀,靜坐的時候作如是觀,當然,觀有止的基礎,不能完全觀,佛菩薩的大智慧,告訴我們要有止還有觀,有觀還有止,一定要配合。如果你隻是止,那就與外道是可以共通的。如果隻是觀,你的身體受不了,所以用止來平衡它,慢慢的、慢慢的,你就是聖人了。
  
  我們凡夫與聖人有什麽不同呢?凡夫看見山,聖人也看見山,聖人也不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聖人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也看見山水,凡夫也是看了,但是不一樣。凡夫看見山,認為是真的,執著是真實的,在那裏起愛起憎。聖人也看見山,但是看見山是如幻如化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觀成功了,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如夢,這是聖人境界,聖人才有這種智慧,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相,不是凡夫啊!凡夫觀察都是真的,不是如夢。凡夫與有聖人有何差別?這就是凡聖的差別,凡夫不能觀一切法空,聖人能觀一切法空,這也是凡聖的差別,是有差別的。我們觀察都是真的,不是愛就是憎,不是憎就是愛,老是在愛憎裏麵生活,但是,聖人在心裏麵住最聖舍。
  
  我們中國佛教當然是大乘佛教,維摩詰經裏麵有訶斥阿羅漢,但是,那是站在大菩薩的境界,是超過阿羅漢以上的大聖人,他們訶斥阿羅漢,是希望他再進一步,用慈悲心、用智慧,說出來這種法語,不是我們凡夫說輕視誰,不是這樣的意思,如果我們那樣理會,就搞錯了。若真實從聖人與凡夫的情形來說,我們要承認我們是凡夫,雖然出家一百年,但是,你還執著都是真實的,你就還是凡夫。阿羅漢已超過凡夫,他是聖人,雖然不如佛、不如大菩薩的那樣圓滿,但是,阿羅漢是聖人。所以,瑜伽師地論說,阿羅漢住最聖舍,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與一切法接觸的時候,他的心裏麵住最聖舍。舍是什麽意思?平常說是「無著」,舍就是不執著的意思,隻是換一個字,就是「舍」,舍就是棄舍的舍,心與一切法不著。什麽叫做著?什麽叫做不著?就是舍不舍的意思。我們心裏麵遇見一切法的時候,就是要取著,如何知道是取著?因為你已經生愛、生憎,就是你已取著了。阿羅漢以上的聖人,不取著、不執著,就像沒有遇見這個境界,心情是一樣的,遇見這個境界與沒有遇見這個境界,心情是一樣的,當然隻是「了」,他的心裏麵也是有「了別」,但是心裏麵並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心還是保持清淨。我們有取有舍,就是不清淨了。
  
  所以,這個偈頌,「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啊呀,我的心裏麵有許多虛妄分別啊!分別出來種種境界啊!「虛妄取異相」,聖人訶斥我們凡夫,你不要搞錯了,你不要執著,你不要執著真是有那麽回事,不是真的,「大種無差別」,一切法都是空相,我們所分別的境界,在諸法空相上看,是一無所有啊!是一無所有的。這是十個偈頌裏麵的第一個偈頌。如果我現在講這十個偈頌,是好過昨天,因為今天早晨我起來的時候,我又重新看了一下,比以前好一點。但是,今天,我不是講這個題目,是講「持戒與念佛法門的殊勝」。(中間未完成。)得到菩提的智慧,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得到聖人的智慧了。聖人的智慧,就通達什麽是佛法。八正道裏麵,第一個是正見,什麽叫做正見?就是你證悟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你才是有正見。我們一般說那個人沒有正知正見,何謂正知正見?界限在那裏?佛菩薩的話、在教義上,這個界限非常清楚,要到初果聖人才得到正見。沒有到初果,在凡位的暖頂忍世第一,外凡、內凡,到內凡的時候有相似的正見,在我們今天的佛教徒來說,誰是內凡?誰是暖頂忍世第一?都很難說。[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