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太虛大師的悟境

(2017-03-23 09:35:16) 下一個

以下摘自聖嚴法師《禪的體驗》
第三篇 《禪》的公案部分。
--------------------------------------------------------------------------------------------------

 

以下的【我】,是已故圓寂《聖嚴法師》的自稱。



接下來,介紹一下太虛大師的悟境,可分為三個階段,在太虛大師19歲,28歲,32歲。節錄文章來源如上帖所說。

 

太虛唯心(公元一八九○─一九四七年)未以禪者自居,實際上他是從事於教義的弘揚以及教育僧青年的工作者;但他之所以成為一代的大師而能為法忘軀,奔走呼籲,席不暇暖,就是因為他在修證上有了經驗的緣故。現在試舉太虛大師的三次悟境如次:


 

1. 在他的自傳中,當他十九歲那一年(公元一九○八年),他在慈溪汶溪的西方寺,閱讀《大藏經》中的《大般若經》而得的悟境如下:
積月餘,《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淩虛影像,明照無邊。坐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曆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因此,他又取《華嚴經》閱讀,恍然覺得《華嚴經》中所說,皆是他自己心中現存事物的境界。伸紙飛筆,隨意抒發,每日數十張紙,累積千萬字。自此,所有有關禪宗語錄帶給他的疑難而不可解釋的問題,此時一概冰釋,心智玲瓏透脫,了無滯礙。以往所學的佛教教義,以及教外的世俗、知識、文字,均能隨心活用。



----------------------------------------------------------------------------
後續介紹太虛大師28歲的悟境。
合十

2. 在他二十八歲的那一年(公元一九一六年),又發生了一次悟境,據他的年譜所錄,看來應比第一次的更好:
 

是年冬,每夜坐禪,專提昔在西方寺閱藏時悟境,作體空觀,漸能成片。一夜在聞(普陀山)前寺開大靜的一聲鍾下,忽然心斷。心再覺,則音光明圓無際。從泯無內外能所中,漸現能所內外、遠近久暫,回複根身、座、舍的原狀。則心斷後已坐過一長夜;心再覺,係再聞前寺之晨鍾矣。心空、際斷、心再覺、漸現身、器,符《起信(論)》、《楞嚴(經)》所說。從此,有一淨空明覺的重心為本,迥不同以前但是空明幻影矣。


3.  當他三十二歲那年(公元一九二○年)的十一月十四日的晚上,編完《楞嚴經講義》,「此夕旋聞稍坐,忽覺楞嚴義脈,湧現目前,與唯識宗義相應。」


以下看一下聖嚴法師怎麽介紹太虛大師的悟境
-------------------------------------------------------------------------------------------

如果將太虛大師的三次悟境,與十牛圖的階段層次對比,便很難明確地指出,究竟如何的配合,才算恰當。第一次的悟境中,雖然時間的感受非常的輕微短暫,空間的感受卻更為明顯廣大,而且在那無際的空間中,尚有像《華嚴經》中所說無量剎土的淩虛影像,及明照無邊的湛湛靈光。隻能說,此時的太虛大師,已得一心不亂,由一心的定境而顯映出無邊的空間,卻好像是失去了時間;時間的感受,不是完全沒有,隻是極為快速。這是相對的,空間的感受越遼闊,時間的感受便越短促。由定境而見到光明無際,身心輕安愉悅,這是必然的現象。可見此次的悟境,尚不是「無心」,所以不能算深悟。


 

第二次的悟境,「心空際斷」,也就是當他對時間與空間的感受,完全中止,再恢複到他的感覺世界時,已經過了一長夜。是見到本然自性而到達「無心」的程度了。從此,太虛大師,才有一個非常清淨、非常光明的重心,作為他為人處世的依據或原動力。真正改變了他的氣質、淨化了他的人格,使他完成了一個偉大僧侶的模範。



 

第三次的悟境,是從靜中得到的一種智慧力,因為他已有過定境及悟境,凡需要用直覺的觀照來決斷和判別的時候,自然會有所謂神來之筆似的思潮湧現,但那現象的本身,並不是定,也不是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