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學佛人必備書箱:佛教聖經(道海法師著)

(2017-02-16 05:07:25) 下一個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9/187132.html

 

佛教聖經

道海法師

 

前言

 

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有一本《聖經》,伊斯蘭教有一本《古蘭經》,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基督教,那麽肯定是看《聖經》,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伊斯蘭教,那麽肯定是看《古蘭經》,那麽,如果一個人想要了解佛教呢?該看什麽經?佛教裏有沒有一本類似《聖經》之於基督教、《古蘭經》之於伊斯蘭教的書呢?

答案是沒有的。

因為佛教經典浩如煙海,數量實在太多了。目前中國社科院匯編的《中華大藏經》共收經籍1939種,分106冊,總字數有二億六千萬字左右,售價二萬多,估計除了極少數專門的研究學者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內讀完一遍大藏經的。對於幾乎所有初接觸想要了解佛教的人來說,要他一下子就去讀大藏經那也實在太過為難他了。

這個問題也正困擾著我。

因為現在對佛教感興趣的人很多,比如我在寺院裏的時候就不時碰上有人向我問佛法,或者出寺院比如在火車上有的陌生人可能出於好奇就向我問佛法,這種情況下最好當然是給他一本全麵介紹佛教的書,那麽我能給他什麽書呢?基督教的牧師可以隨身帶幾本《聖經》碰上有想了解基督教的人就給他一本,我能帶哪本?大藏經內是有本馬鳴菩薩寫的《大乘起信論》,看名字像是入門讀物,但實際上這篇經論很深,是馬鳴菩薩寫給當時占佛教大多數比例的小乘佛教徒的,一般人若沒有一定的小乘佛教修行看這篇經論基本不對機,所以事實上我想大家也沒有聽說過中國大乘佛教中有哪個人是因為讀《大乘起信論》而對大乘佛教生起信心的;我自己出家前寫的《佛教起信與入門》以我現在的標準來看有點弱,而且這隻是本入門書,現在佛教並不缺這種入門書,比如李炳南居士的《佛學常識課本》、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等等。現在佛教缺的是一本既全麵教人學佛,麵向從入門到精通、從初學到久習的所有讀者,又規模不大,適合人隨身攜帶的書,也唯有這樣的書堪稱《佛教聖經》。

書的主要內容分四大部分:

一、           佛教基礎知識

要開始通過閱讀《大藏經》學習佛教,先擁有一些佛教基礎知識是必須的,否則即使像《心經》那樣非常簡短的文本都不可能讀懂。除了基礎知識介紹外,本文係統地給出佛教的整個宇宙時空模型,並解答一些於信佛或不信佛人士都非常重要的涉及人生觀、世界觀的根本問題。之所以把這些內容歸類在這部分,是因為這亦屬於有助於讀者信解佛教的“佛教基礎知識”。

二、           大藏經導讀

佛教的“聖經總集”當然是《大藏經》,或者說真正夠資格被稱為“佛教聖經”的隻能是大藏經。那麽作為全麵教人學佛的《佛教聖經》必定要以大藏經為核心。目前《大藏經》雖然實體書要二萬多,但電子版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到,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難關不在於能否讀到大藏經,而是在於如何有效地通過閱讀大藏經學習佛教,比如有針對性地從大藏經中迅速獲得想要的知識教法等等,那麽這篇導讀的目的就是幫讀者解決這個問題。

三、佛教十三經

雖然整套大藏經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到,但畢竟不是太方便。本書編入佛教最核心的十三部經典,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園覺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楞嚴經·二十五聖圓通章》、《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經》、《藥師經》、《四十二章經》。因為當今時代人壽也就短短數十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在這短短數十年內高效地學習佛法、從佛教內獲得最大的受益,通讀《大藏經》可能不是最佳方法,在有生之年集中學習這十三部經典,依這些經典的教導生活修行才是學佛的最佳方法。那麽本書就匯集這十三部經,供廣大佛教徒們隨身攜帶,如此既便於自己經常閱讀修學、又方便用於布施傳播他人。

四、學佛指南

前麵兩部分是教人如何閱讀經典學習佛法,但學佛不僅僅光是閱讀經典,更重要的實修。現在很多人雖然佛教知識豐富,但在具體的生活修行方麵,卻連“三皈依”都沒有皈依,“居士五戒”也未持,生活修行缺乏正確的指導,因此要成就也很難。那麽本書就給予讀者這方麵的指導,比如如何皈依佛教做正式的佛弟子、如何作為在家佛弟子持戒修行、以及如何出家、念佛、禪修的指導等等。

此部分亦收錄楞嚴咒、大悲咒、準提咒、往生咒、藥師咒等修習佛法可能用到的常用經咒。

 


 

目錄

 

讀經須知

 

第一部分佛教基礎知識

一、什麽是佛

二、什麽是佛教?

三、佛教的宇宙時空模型

四、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兒

五、到底有沒有鬼神?如果有,在哪兒?

六、人死後會變成鬼嗎?什麽叫“六道輪回”?“生死輪回”到底是什麽回事?

七、善惡因果報應是真的嗎?

八、最初的眾生從哪兒來?最早的我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九、到底有無命運之說?未來到底是否注定的?

十、如何進入佛門開始做個正式的佛教徒?

十一、如何作為一個正式的佛教徒生活修行?或者說佛教徒和一般人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十二、如何學習佛法?佛教到底有哪些經典?

十三、佛法與其他宗教教法、或其他思想理論體係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十四、什麽是“三界”?

十五、什麽是“四禪八定”

十六、什麽是“五乘佛法”

十七、什麽是“四諦”

十八、什麽是“十二因緣”

十九、什麽是“八正道”

二十、什麽是“三十七菩提道品”

二十一、什麽是“六度萬行”

二十二、什麽是“菩薩五十二階位”

二十三、什麽是“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八識”

二十四:什麽是“三學”、“三毒”、“五欲”、“五蓋”、“五明”

二十五:佛教的發展簡史

二十六、:閱讀經典學習佛法的“四依四不依”

 

第二部分大藏經導讀

01阿含部

02本緣部

03般若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04法華部·華嚴部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

《金剛三昧經》簡介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淺釋

05寶積部·涅槃部

《無量壽經》淺釋

《觀無量壽佛經》淺釋

《阿彌陀經》淺釋

06大集部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07經集部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淺釋

《四十二章經》淺釋

《彌勒下生成佛經》簡介

彌勒佛的出世時間

《維摩詰經》簡介

《十善業道經》簡介

《大安般守意經》簡介

《禪法要解》簡介

《佛藏經》簡介

《楞伽經》簡介

《解深密經》簡介

《正法念處經》簡介

《八大人覺經》簡介

08密教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淺釋

09律部

論藏

《大智度論》簡介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介

《瑜伽師地論》簡介

《大乘起信論》簡介

《摩訶止觀》簡介

《少室四論》簡介

《最上乘論》簡介

《宗鏡錄》簡介

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簡介

《永嘉大師證道歌》簡介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淺釋

 

第三部分佛教十三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阿彌陀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聖圓通章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四十二章經

 

第四部分學佛指南

佛弟子的基本生活準則和修行方法

學佛的開始:三皈依

如何拜師

佛教的基本戒律:居士五戒詳談

一、不殺生戒

二、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

出家人的持戒修行

如何出家

念佛指導

禪修指導

一些實用話題:如何求財富、健康、長壽、智慧、美貌、名聲、婚姻、子女、事業成功、消災免難等

六神通的修行

學佛的最終結果

 

重要常用咒語匯編

楞嚴咒

大悲咒

準提咒

往生咒

藥師咒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文殊菩薩心咒

虛空藏咒

大明咒

佛頂尊勝陀羅尼

寶篋印陀羅尼

七佛滅罪真言

補闕真言

補闕圓滿真言

 

助印經書的十大功德


 

讀經須知

 

助印經典、閱讀經書、恭敬經書,皆可啟發無限的智慧、獲福無量;但若對經典不恭敬,也能令人獲罪,使人遭愚癡墮落、遠離佛法等果報。作為佛弟子,對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無論是哪一部,我們都應該看這一切經典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看這一切經典比任何珍寶更重要。《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所以經典是佛的法身所在處。

佛經是法寶,為一切真理之究竟、眾生離苦之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不可燒毀或丟棄。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但若自己不看,亦可贈送或借給他人。

安置經典所應注意事項,略說如下:

佛經要放在其他書籍的上麵。舉凡經、律、論其放置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原文經典、經典注解、一般佛學書籍、聖賢的言論、教化性書籍、一般書籍。

經書應恭敬放於清淨高處,不可隨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幾上,及不淨處。

如手捧或裝於口袋攜持時,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挾腋下。

不可在看經的桌麵上,擺置雜物,或躺著看經書,更不可以汙手觸經。

不得口吹經上灰塵,應以專用淨布拭去。

書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間(限單身淨房),睡覺時應用幹淨的布將經書蓋好,且要安置在頭的那一邊。

不可在經典所在的地方,有種種汙穢行為。

經書上不可塗寫,不得一邊談說雜話、吃東西,一邊看經書。

中斷不看時,應夾放紙條做記號。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麵朝下,做“人”字形擱置。

看經應專心,若有雜念,應先闔上經典,淨念後,再閱讀。

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

勿以口水沾指翻經頁。


 

佛教基礎知識

道海法師

 

要開始通過閱讀《大藏經》學習佛教,先擁有一些佛教基礎知識是必須的,否則比如若不了解“五蘊”、“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那麽即使像《心經》那樣非常簡短的經典都是不可能讀懂的。

除了基礎知識介紹外,本文亦係統地給出佛教的整個宇宙時空模型,並解答一些於信佛或不信佛人士都非常重要的涉及人生觀、世界觀的根本問題。之所以把這些內容歸類在這部分,是因為這亦屬於有助於讀者信解佛教的“佛教基礎知識”。

 

一、什麽是佛

佛,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簡稱佛,意譯為“覺者”。此“覺者”的意義是究竟圓滿的覺知一切,用佛教的話來講,是“具一切智者”,用現今通俗的話來講,即“全知者”,如來十號中的“至真”、“正遍知”、“世間解”等差不多都是這個意思。

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徒隻認為佛是全知者,但從來都不認為佛是創世者,也不認為佛是全能者。因為無論“創世者”還是“全能者”都是不存在的。佛教的究竟了義是“一切本空,唯妄心所造”,每個眾生各起妄心創造各自的一切(一些現代物理學家們的類似說法是“觀測本身產生觀測的結果”),最終世界呈現的狀態是眾生妄心所造共業所現(這亦否定了“全能者”的存在)。

不同眾生造作世界的智慧福德力量可能有大有小,比如有的上界天神力量很大,或者一定程度上是很多眾生或事物存在的先提條件,以至於在一定程度上可被一些眾生尊為“創世者”、“全能者”。

佛是一切眾生中最高智慧和最大神力者、也是最偉大者、最慈悲者、最清淨者、最尊貴者、最美和莊嚴者……所以佛有上萬種名號,隻是後來人們記不住,就慢慢簡略為十種名號,即“如來、至真、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若問佛的智慧神力從哪兒來?那這個問題就無比複雜了,本書和整套《大藏經》主要就是講這個問題。

 

二、什麽是佛教?

佛教,即“佛陀教育”、“佛的教導”。有句話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可以算作對佛教的基本定義。但如果讀者據此以為佛教就隻是個勸善的宗教那就大錯特錯了,比如說佛經中也有很多自然科學方麵的知識,這些知識有的已被現代科學證實,有的遠超現代科學家們目前所能證實的,讀者可以通過將這些知識與現代科學相比較,由此對佛教產生真實的信仰。

下麵就從自然科學最根本的宇宙時空模型談起。

 

三、佛教的宇宙時空模型

有的佛教徒似乎認為學佛沒必要了解這些自然科學的概念,或甚至排斥了解這些,但其實這是一種淺陋的觀念。了解這個於讀者的實修絕對不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說:唯如此我們才可能真正回答“淨土宗”最常被問也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兒”?由此才能對佛教、對淨土生起最真的信心,也唯有真信有淨土、真願往生,才有可能往生淨土。

佛教的宇宙時空模型極其龐大,大到要經常使用比如“10的(7×2 123次方)次方”(即1阿僧祇)之類的極大數。這個數字之大遠遠超出一般世人可能想像的範圍。人們往往把那些很大的數字稱為“天文數字”,因為這種大數字平時用不到,唯有在天文物理學的領域裏可能用到,但再大的數字通常也不超過10100次方,比如當前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中所有質子中子電子等微粒總量估算約1080次方。1938年,數學家Edward Kasner的外甥發明了一個表示10^100的單詞googol(這個詞可能是現在著名網站google的來源),意思大概是把10100次方作為對人類有實用意義的最大數吧。

然而10100次方與佛教裏麵的常用數“阿僧祇”相比,卻仍然相差極遠,阿僧祇是10的(7×2 123次方)次方,這個數字實在太大,以至於給出算術比喻都很困難。然而佛教裏還有更大的數,比如“無量”、“無邊”、“無數”,“無量”為“阿僧祇”的4次方,“無邊”為“無量”的4次方,“無數”為“無邊”的16次方。

所以我們可以這麽說:比一般數字更大的是“天文數字”,比“天文數字”更大的是“佛教數字”。

那麽佛教真的用得著這麽大的數嗎?真的用得著。因為時間無始無終,空間無邊無際。在時間尺度上,我們這個宇宙已經經曆了無量無邊無數次的“成住壞空”,未來還將經曆無量無邊無數次的“成住壞空”;在空間尺度上,類似我們這個宇宙的宇宙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無數個,此在佛教內被稱為“十方世界”。

我在2005年寫的《佛教起信與入門》中曾經說到:佛經中一日一月的人類世界為一世界,一千個有人世界為一“小千世界”,此小千世界形如周羅,即螺旋的圓盤狀,即為一銀河係,即銀河係內有大約上千個有人星球,另外還有八萬四千小洲,應該是尚未有人類文明的星球;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那麽天文學的觀測也確實發現宇宙間的星係有抱成團的傾向,此在天文學中稱為“星係團”;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即為我們所看見的這個宇宙。整個“大千世界”同時“成、住、壞、空”,對應宇宙大爆炸的生成、穩定(可有眾生居住)、毀壞(佛經中的說法是毀於大火劫,即宇宙大收縮過熱一切可住人的星球全部毀壞)、空無。

一次宇宙的“成住壞空”被稱為一“大劫”,在一“大劫”中,人類文明往往呈現一種高低起伏循環往複的狀態:從人壽10歲增長到84000歲,每100年長一歲,人的身高福德等也都同時增長;再從人壽84000歲減到10歲,人的身高福德等也都同時衰減,此一增一減的循環約16,800,000年,稱為一“小劫”,20小劫為1“中劫”,佛經中如未特別指明所說的“劫”均為“大劫”。比如讀者可能不時會在佛經中看到有“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就是說過去無量阿僧祇次宇宙大爆炸前的一次宇宙世界中,有佛出世……

聰明的讀者看到這兒可能會想:那麽這是不是意味著在我們這次人類文明之前,地球上有過非常先進的文明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也有不少科學家提出了這種觀念,亦發現了一些相關證據,但我在這兒就不多探討這個話題了。這也是學習佛法的一個好處:那就是會極大地擴展一個人的知識麵,由此人的心量也會擴展。

了解了佛教的這些宇宙時空概念,就可以具體回答“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兒”的問題了。

 

四、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兒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看到有哪位法師直麵精確回答這個問題的。當今積極傳播淨土宗的淨空法師在被人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的回答是這樣的:“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裏?經上講得很清楚,在我們這個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如經所言,這講得很清楚,我還能說另外一個地方嗎?可是人懷疑了,西方,我們在地球往西麵走,走又走回來了,這怎麽辦?佛經裡麵講的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什麽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土,是這一個大千世界的西方,可見得不是地球的西方,是大千世界的西方。大千世界太大了,過去我們想的大千世界可能是銀河係,如果以銀河係的西方來說,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那個西方沒有改變,它移動的角度不大,方向還是很正確的。所以它不是講我們地球,是講釋迦牟尼佛的大千世界。黃念祖老居士說:這個銀河係,實際上是個單位世界。這個問題大了!釋迦牟尼佛報土有多少個銀河係?十億個銀河係,這是個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係,這麽大的星係。

今天科學家還沒發現,讓科學再進步,慢慢的來探討,在宇宙之間能不能看得到?我想很難看到。為什麽?我們用什麽樣儀器也隻能在三度空間,不能超越空間維次。這樣說,還是不能斷除你的疑惑。不要緊!不管西方在哪裡,我們有個信號能跟阿彌陀佛溝通,這個航向就知道了,這個信號就是‘阿彌陀佛’這句佛號。……”

從這個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淨空法師其實並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兒,甚至為什麽叫“西方”都說不清楚。其實西方極樂世界的“西方”,當然不是指地球上的西方,也不是指銀河係的西方,而是指十方世界中的西方。十方,即“東、西、南、北、上、下、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十個方向,佛教用“十方世界”來表示由無量無邊無數個類似我們這個宇宙構成的極大宇宙世界空間。西方極樂世界不在我們這個宇宙中的任何一個地方,而在我們這個宇宙外的“十方世界”中

我們這個宇宙在十方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屬於中央毗盧遮那佛,為中央毗盧遮那佛座下一千個蓮花瓣當中的一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中央毗盧遮那佛的西方,故名“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看到這兒可能會想那中央毗盧遮那佛的身體不是比我們這個宇宙還大麽?是這樣的。大小隻是一個概念。佛的身體就是可以比我們這個宇宙還大。人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身體都比我們這個宇宙大,並且有大神通力可以把我們這個宇宙抓在手裏,從十方世界的一端扔到另一端,而裏麵的眾生除有緣者誰都不知道。在《維摩詰經》裏維摩詰居士就示現了這樣的大神通力,把一個外宇宙抓到了我們這個世界。

如果用3D動畫表示那應該是這樣:在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時候,鏡頭從佛和在座弟子們開始逐漸拉遠,先是地球、月亮,然後是太陽係,然後是銀河係,然後是本星係團,然後是我們這整個宇宙,然後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座下的千葉蓮花座,然後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和周圍無量世界,然後鏡頭往中央毗盧遮那佛的西方(右手邊)移動,過十萬億佛土(一佛土即為一宇宙世界),即為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五、到底有沒有鬼神?如果有,在哪兒?

佛經中有很多地方提到鬼神,那麽讀者也許就會問了:到底有沒有鬼神?如果有,在哪兒?一般鬼神就在我們這個宇宙內,隻是一般人的肉眼看不見。

一切物質實質上都是電磁波,人的眼睛隻能看到電磁波譜的極小一段頻率(即可見光譜),更多高頻或低頻的就看不到了,這些被稱為“暗物質”,科學家們稱“宇宙95%是暗物質”。這些暗物質即上界天神,及下界鬼神的世界。

諸天神鬼與人類世界有深遠和廣泛的相互影響。一般人看不見鬼神,但很多鬼神看得見人間,並且有時也會影響人間的事情。一般上界天神是善的,祂們本身就是通過奉行十善得生天堂的,也喜歡地麵上的人離惡向善;下界鬼神則有善有惡,一般人對他們的態度應該是“敬而遠之”。

這兒簡單解答一下讀者看很多佛經時可能容易產生的這個疑問,以便讀者理解佛經,其他具體就不多講了。

 

六、人死後會變成鬼嗎?什麽叫“六道輪回”?“生死輪回”到底是什麽回事?

人死後有可能會變成鬼,但不是必定會變成鬼,也有可能成為其他六道眾生。

“六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為眾生的一種普遍分類,一切凡世眾生皆歸於這六道。其中,地獄、餓鬼、畜生三道因行惡受苦多,故稱“三惡道”,或“三塗”;阿修羅、人、天稱“三善道”。有時不把阿修羅單列一道(這種情況下阿修羅應歸類天道),則稱為“五道”。

人的死亡隻是目前所受的這個身體壞散掉了,但隻要自我的妄心還在,就會繼續給自己造作新的身心世界,也即成為新的生命,此即為“生死輪回”,因這些生死輪回都在六道中,故又稱“六道輪回”。

需要注意的是:人命終入各道的機率並非各“六分之一”,這並不決定於機率,而決定於人的善惡、淨穢程度。

 

七、善惡因果報應真的存在嗎?

因果報應理論本身沒有任何值得懷疑之處,其廣義理論實質就是“有因必有果”、“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遵循一定規律的”,這也是人類社會普遍認同的真理,一切科學研究都是研究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有爭議的是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理論,原因是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規律講得更深,涉及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的現在發生的事情,其因緣要追究到過去很多世之前;有的現在做的事情,也不一定現世就產生結果,有的可能現世就受果報(比如殺生致多病、偷盜致貧窮、邪淫感召不如意婚姻、妄語遭自己被騙之報等這些現世即遭報的例子很多),也有的可能後世受果報。如果單看現世,那麽有的人可能作惡多端,但仍得善終;有的人可能一生行善,卻仍遭飛來橫禍;或者比如有的小孩沒做什麽惡吧,伽早早就夭折了;這些不以三世因果來解釋那是肯定不行的。

有的聰明人可能會想:難道我非得認為後世的我就是我麽?我不能認為後世下地獄受酷刑的根本就是個別人,不是我麽?

對前一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基本上是這樣,除非你已破無明我執,實證涅槃;對後一個問題,我也可以給出直接的回答:基本上,你不會有這種大智慧神力的,你恐怕還真的不會有能力認為那個在地獄受酷刑的人不是你。

對這個問題你也可以這麽問自己:你認不認為今晚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醒來後的你不是你呢?佛教稱睡眠是“小昏沉”,死亡則是比睡眠大一點的“大昏沉”,如果你認為大昏沉以後的你不是你,那小昏沉以後的你是不是你呢?

其實我可以告訴你:不用等死亡,人的身體大概每十二年完成一次全身的新陳代謝,也即若單純從物質構成角度講,十二年後的你就已經完全不是你了。

所以唯有在信解生死輪回的基礎上,人才能真信善惡因果報應;也唯有真信善惡因果報應,人才能真正離惡向善,開始真正意義上的佛道修行。

 

八、最初的眾生從哪兒來?最早的我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世人可能比較容易理解佛教無邊無際的空間概念,但對無始無終的時間概念可能會有困惑:比較有頭腦愛思考的讀者可能會很容易生出這樣的問題:“有沒有最早的時間呢?”或者:“最早的眾生從哪兒來?”或者:“我相信我過去經曆過無數次生死輪回,那麽最早的我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答案是:這些問題都沒法回答,因為並不存在一個最早的時間。

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最高深最究竟的佛法了。最究竟的佛法即“一切本空,唯妄心所造”。時間、空間、物質、眾生,這一切其實都不存在,都隻是妄心所造幻相。既然時間先後本身就隻是個幻相,其實並不存在,又怎麽可能找出個最初產生的時間呢?在《圓覺經》中金剛藏菩薩就問了佛這樣一個“最初的眾生是怎麽產生的”性質的問題,佛也隻能回答時間先後隻是個幻覺,眾生的產生也隻是個幻相。就像有的人眼睛出幻覺於沒有花的地方看見一朵花,於是他就問別人這個花是什麽時候開的,那麽明眼人隻能告訴他這個花其實並不存在,而並無法回答這個花是什麽時候開的問題。

修習佛法主要就是出離這個幻覺。因為一切眾生沉溺於這個生死輪回的幻覺,由此受無盡的苦,眾生在三界六道生死輪回中受的苦遠比受的樂多,唯出離三界幻境才能恒久清淨自在安樂,即“涅槃”,這就是佛法於人的真正最大利益。

出離三界幻境的另一個好處是成為三界幻境的“旁觀者”,唯如此才可能全知三界幻境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即成佛。

這兒順便回答另一個涉及世人重要世界觀的根本問題,即到底有無命運之說?未來到底是否注定的?

 

九、到底有無命運之說?未來到底是否注定的?

因為佛經中既有很多講述過去事情的內容,也有一些對未來的預言,比如我們這個賢劫將有一千尊佛出世;下一尊佛彌勒佛將在本小劫結束、下小劫開始人壽增長到84000歲的時代出世;以及比如《妙法蓮華經》中佛給迦葉尊者等弟子授記他們未來將在多少多少劫以後成佛等等,都是對未來的預言。那麽有的讀者可能會產生這個問題:未來到底是否注定的?

答案是:不一定。有的注定,有的不注定;未來很多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注定的,但這個世界的究竟真理是“一切本空,唯妄心所造”,故究竟而言:未來是不注定的,還是決定於眾生心。

佛所預言的都是些未來注定會發生的事情,但就絕大多數事情來說是還不注定的。很多大事情,由於眾生共業的緣故,單靠少數人發心改變可能會很難,這就隻能說是注定的了,比如有些大洪水、地震、火山爆發等等;相對來講很多小事情,尤其是基本隻決定於個人發心的,比如過會兒出門時邁那隻腳,倒是不注定,沒有哪個人能預言你過會出門時會邁哪隻腳。

一切本空,每個眾生各起妄心造作各自的一切(一些現代物理學家們的類似說法是“觀測本身產生觀測的結果”),最終世界呈現的狀態是眾生共業所現。有的時候若某位眾生心清淨、力量大也有可能影響原本眾生共業所導致的事情,比如美國萬佛聖城舊金山那一帶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科學家根據對地質運動的觀察不斷預言要地震,但因為宣化上人住在萬佛聖城並發心慈護本地眾生希望不要地震,故一直未地震,直到宣化上人198910月去台灣後的第二天舊金山才發生大地震。

所以究竟而言,我對讀者的教導是:你不需要去管未來是否注定之類概念,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做善的選擇,給自己和整個世界造作善的未來。

 

十、如何進入佛門開始做個正式的佛教徒?

正式進入佛門從皈依開始。如何皈依詳見在後麵的“學佛指南”部分。

 

十一、如何作為一個正式的佛教徒生活修行?或者說佛教徒和一般人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佛教徒一般分為“四眾弟子”,即出家男女眾、在家男女眾。出家男眾稱“比丘”,女眾稱“比丘尼”;在家男眾稱“優婆塞”,女眾稱“優婆夷”。

“比丘”的意義有三,為“乞士、破惡、怖魔”。“優婆塞、夷”是“親近、奉事三寶”的意思。

現在佛教一般稱在家佛教徒為“居士”。《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大士即號稱“維摩居士”。慧遠義記:“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一位正式的佛教居士應持五戒行十善,修“淨業三福”,現世過福德智慧的生活,並學習佛教經典,修習佛法,自度度人。

“淨業三福”即: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十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恨、不邪見。為世間善惡的基本標準。

真正信仰佛教,持五戒行十善,修淨業三福的佛教徒,其智慧福報比一般世俗之人大很多,堪為很多一般世人之善知識。一般世間善人若不知因果、不信佛法,那麽肉食往往斷不了,邪淫妄語煙酒等往往也斷不了,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說“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所以現今時代一位真正的五戒居士就已經相當尊貴了,功德福利遠超一般善人了。當然,條件是你得確確實實老老實實持五戒。須知持戒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持戒是自己真正離惡向善獲大福報佛道修行。

有關“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等將在後麵的“學佛指南”部分詳述。

 

十二、如何學習佛法?佛教到底有哪些經典?

佛教經典總集稱為《大藏經》,總字數過億,一般分類為“三藏十二部”,但也有其他分類。依本書的導讀加從網上免費下載閱讀《大藏經》是全麵係統學習佛教的方法。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本書從《大藏經》中精選的“佛教十三經”修習佛法也就夠了。

 

十三、佛法與其他宗教教法、或其他思想理論體係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一般判斷佛法與非佛法的區別是看是否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若稱“四法印”,則加上“有漏皆苦”。

諸行無常,即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滅變化中,有時間的一切都不永恒;

諸法無我,即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皆無有我的實體,所謂我的存在亦隻是妄心所造的幻相;

有漏皆苦,即有貪欲煩惱者則皆有苦;

涅槃寂靜,涅槃是永離三界六道生死輪回,涅槃的體相是寂靜。

 

十四、什麽是“三界”?

三界是六道眾生所住的境界分類,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眾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種強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眾生,從下往上依次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欲界天分六層,從下往上依次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位於欲界之上,此界諸天眾生,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有物質的身體。由於此界眾生沒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沒有男女之別,此界之眾生都由化生而來,依各自修習禪定之力而分為四層,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和四禪天。要想升到色界,需要修習“四禪八定”。

無色界的眾生則不但沒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連物質的身體也沒有了。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得到的是自由狀態。在無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淺而分為四種差別,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要想升到無色界,亦需修習“四禪八定”。

 

十五、什麽是“四禪八定”

“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此四禪定加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合稱“八定”。

初禪,名“離生喜樂地”,即由於舍離淫欲而生喜樂;

二禪,名“定生喜樂地”,即由於禪定而生喜樂;

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即離喜悅而生妙樂;

四禪,名“舍念清淨地”,連求樂的念頭都舍棄的極清淨境地。

 

十六、什麽是“五乘佛法”

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人乘就是修後世再生人間的教法,主要是持五戒;

天乘就是修後世生天的教法乘,主要是行十善;

聲聞乘主要是乘著四諦的教法而證得阿羅漢果;

緣覺乘主要是乘著十二因緣的教法而證得辟支佛果;

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萬行的教法而證得至高無上之佛果。

 

十七、什麽是“四諦”

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諦,意為真理、正確無誤的真理。小乘阿羅漢道主修“四諦”得解脫。

苦諦,主要是要知苦。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苦。

集諦,集是眾多匯集的意思,就是說眾多痛苦的因,能招集眾多生死苦果,故名為集。四諦中的集諦內涵簡單地說來,就是眾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於三項根本原因,即貪欲、嗔恨、愚癡三種本能的煩惱。此三種根本煩惱即是造成一切有情眾生痛苦之因。

滅諦,即熄滅貪、嗔、癡等根本煩惱,出離生死輪回的苦,證得清淨寂滅的解脫境界,即涅槃。

道諦,道是道路、方法的意思,即達到寂滅的道路、方法。一般指“八正道”。

 

十八、什麽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中乘辟支佛道主修“十二因緣”得解脫。

這兒的“緣”作動詞解,即“無明是行的緣”或“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前者為後者的因,故前麵若滅即後者滅。

十二因緣的簡要解釋:

(一)無明,即我執,即妄覺有一個自我,就是生無明了。也即生死輪回投胎的就是這個“無明”。

(二)行,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為行也。

(三)識,是過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識。

(四)名色,是神識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色身。

(五)六入,從名色中,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名六入。

(六)觸,由六入對六塵情塵識合,是名為觸。

(七)受,即六根對六塵的感受

(八)愛,即對六根的感受,依苦樂的感覺,產生對樂受的貪愛。

(九)取,因對六根樂受的貪愛而求取所愛之六塵。

(十)有,是依愛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這位胎兒身

(十一)生,就是胎兒出生了。

(十二)老死,就是人的衰老死亡。

 

十九、什麽是“八正道”

即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聖道。即:

()正見,即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

()正思惟,即謂無欲覺、嗔覺及害覺,思維四諦之理而使智慧增長

()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

()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離殺、盜、淫等邪行。

()正命,以正當的職業和方式生活,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等。

()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盤道,勤行精進,不疲不倦,念念相應,行智一如,這叫做正精進。

()正念,修無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專念真如實際,叫做正念

()正定,與無漏慧,得到相應,得入正定遠離不定、邪定、有漏禪定,成就九次第定

 

二十、什麽是“三十七菩提道品”

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及上麵的八正道。

四念處即:

1.身念處,觀身不淨,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

2.受念處,觀受是苦,即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處,觀心無常,即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

4.法念處,觀法無我,即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

四正勤即:

1.未生惡法令不生;

2.已生惡法恒令滅;

3.未生善法令出生;

4.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神足即:

1.欲神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

2.精進神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

3.心神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4.思惟神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五根即:

1.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

2.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

3.念根,乃於正法記憶不忘;

4.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

5.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為慧根。

五力即:

1.信力,信念增長,能破諸疑惑;

2.精進力,精進念增長,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念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念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

5.慧力,慧念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七覺支即:

1.擇法覺支,能揀擇諸法之真偽及適宜與否;

2.精進覺支,修諸道法,勇猛精勤;

3.喜覺支,契悟真法,心得歡喜;

4.輕安覺支,獲得身心輕安愉快;

5.念覺支,銘記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

6.定覺支,攝心不散而入定境;

7.舍覺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懷。

 

二十一、什麽是“六度萬行”

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波羅蜜為梵文“Paramita”的音譯,意譯為到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六度有千萬種行法,故名萬行。大乘菩薩道通過長劫修六度萬行而廣度眾生、最終成佛。

(一)“布施”,布施的實意是利益他人,並且是無條件的、不要求對方回報的利益他人。要求對方給予回報的那是交易,那麽交易有交易的規則,也即應事先講明、雙方自願、公平交易。也正因為舍棄貪欲的清淨心、和利益他人的慈悲心,布施所得福報也遠大於交易,主要看所布施對象的清淨福德程度、和布施者本身的清淨慈悲程度。

一般布施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

財布施即布施他人財物。

法布施即布施他人佛法,或能使他人獲益的世間善法。一般法布施予人的利益大於財布施,當然也要看具體實際情況。比如有句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即給人家魚不如教人家如何捕魚。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話雖然看上去利益人,但從眾生總體角度看,教人捕魚卻嚴重損害魚的利益,由此終究也損害捕魚人,所以並非善法。隻能說這話所要表達的概念是對的。

無畏布施即救拔他人的厄難。比如看人掉進河裏溺水了救他上來,等等。

有的布施如印贈經書等,則既屬於財布施又屬於法布施;放生則既屬於財布施又屬於無畏布施。

注意布施的實質是利益他人。有的布施如果總的來說不利益他人,那還不如不布施,比如布施別人香煙,那還不如不布施。另外,如果一個布施雖然對受布施者有利,但卻可能損害其他人,或違反法律法規,那就要權衡了,因為布施要講究從總體上利益世人。

(二)“持戒”,即止惡,包括在家人的“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彌戒”、“比丘戒”、和“菩薩戒”等。作為大乘六波羅蜜的“持戒”,應是“菩薩戒”。

(三)“忍辱”,即忍受屈辱、痛苦而不生嗔恨。可分“生忍”和“法忍”兩種。生忍即忍受他人嗔罵捶打等之淩辱;法忍即忍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非人為苦難。前麵布施、持戒主要是熄滅貪欲,忍辱則是熄滅嗔恨。

(四)“精進”,即於斷惡修善、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精修其他五度。精進略分三種:一、披甲,發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鎧甲,不怕衝鋒;二、有勇,遇到困難的事,心不怯懦;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礙,決不退轉。

(五)“禪定”,是止住散亂的妄心而入定境。參見上麵的“四禪八定”。

(六)“般若”,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智慧,但又不同於一般的世智聰辯性質的智慧,而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不是單靠知識積累,而是身心兩方麵修證得到的智慧,故用音譯。

 

二十二、什麽是“菩薩五十二階位”

指菩薩自初發菩提心,累積修行之功德,以至達於佛果,其間所曆經之各階位。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階位。

十信即:

()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定心,於事於義係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

()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

()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願諸有;回施眾生,不專為己;回求實際,不著名相。

()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舍心,不惜身財,所得能舍。

()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十住即:

()初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

()修行住,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應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謂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謂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謂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謂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三別相:(1)度眾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眾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眾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3)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十回向即: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不壞回向,於三寶所得不壞之信,回向此善根,令眾生獲得善利。

()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至一切處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無盡功德藏回向,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即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眾生。

()如相回向,順真如相而將所成之善根回向。

()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即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法界無量回向,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

十地即:

()歡喜地,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經雲,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離垢地,謂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雲,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經雲,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焰慧地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雲,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難勝地,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生,經雲,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現前地,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如淨性,明顯現前,經雲,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遠行地,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經雲,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不動地,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雲,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善慧地,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雲,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法雲地,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眾生,大中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經雲,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等覺,即菩薩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地藏等皆為等覺菩薩。其實他們都早就可以成佛了。

妙覺菩薩,即佛。

不少高僧大德是菩薩下生人間。比如孔子是十地菩薩月光童子下生;虛雲老和尚是九地菩薩下生;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菩薩化身;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金喬覺是地藏菩薩化身;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等等。

若論現世所證,據傳印度龍樹菩薩現世證初地;中國智者大師圓寂前有人問他:“未審大師證入何位?”答曰:“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即十信位,獲六根清淨,如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明。損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觀行位,圓伏五住煩惱,而見惑尚未斷除。

 

二十三、什麽是“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八識”

“四大”,即“地、水、風、火”四大類型的物質。拿現代科學的話來講就是“固體、液體、氣體、光和能量”

“五蘊”,這兒的“蘊”是積聚、類別之意,即聚積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包括“色、受、想、行、識”五蘊。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包括五根五塵等一切有形或無形物質。

二、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憂、喜、舍五種性質。

三、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比如各種可用語言文字或畫麵等表達的思想等等。

四、行蘊,“行”是遷流、變化、造作之義,即“行為”,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等三種

五、識蘊,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類:一者為阿賴耶識,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即第八識;二者為末那識,它恒思量,即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為第七識;三者為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了別知覺外麵境界的識。

拿現代人的話來說,色蘊是物質世界的概念,後四蘊則是精神世界的概念。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即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即六跟所對應的六識。此“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除去六識,則稱“十二處”。

 

二十四:什麽是“三學”、“三毒”、“五欲”、“五蓋”、“五明”

“三學”,即“戒定慧”三學,參見“六度”中的持戒、禪定、般若三度。

“三毒”,即“貪嗔癡”三毒,學佛主要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五欲”,即人的五種類型的主要貪欲“財、色、名、食、睡”五欲;也可按貪著“色、聲、香、味、觸”五種類型欲樂分類。

“五蓋”,即貪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法蓋。

“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除內明是指教內佛法的明了外,其餘四明為世間學問知識的分類:

聲明,即語言音樂文字方麵的明了,現代大學文科的專業基本屬於此類別;

工巧明,即機械工程方麵的明了,現代大學工科的專業基本屬於此類別;

醫方明,即醫藥方麵的明了,中醫、西醫等皆屬於此類別;

因明,即數理邏輯方麵的明了,數學、物理等理科專業基本屬於此類別;

 

二十五:佛教的發展簡史

佛教的發展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代。

佛住世的時代,及佛滅後五百年是正法時代,因各種法製、儀式均未更動,按修證來說,有教、有修、有證,就是正法。

其後一千年是像法時期,這時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這個時代有教、有修而無證,就是像法。

再其後一萬年就是末法,在這一時期,去聖更遠,教法漸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這個時代有教而無修、無證,就是末法。

也有分法是正法時代有一千年,但無論何種分法,現在都是末法時代。

佛教自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創建以來,於前500年正法時代傳播到錫蘭、和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及向北沿絲綢之路在當時的西域各國傳播,於公元1世紀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

據《四十二章經序》記載,明帝夜夢金人,於是派人赴西域訪求佛教,在大月氏國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邀請他們來漢,並用白馬馱著佛像佛卷共還洛陽。明帝又建白馬寺供兩位僧人居住。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期,大量梵文經典被翻譯成中文,中國佛教到隋唐發展到繁榮期,產生了八個宗派,即

1)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隋初創於天台山(浙江天台縣),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又稱法華宗。

2)唯識宗:玄奘創立,因宣揚“萬法唯識”的理論而得名。

3)華嚴宗:創始人法藏,依《華嚴經》立宗,故名。

4)淨土宗:善導創立,因專修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而得名。

5)禪宗:從初祖迦葉尊者到中國六祖慧能大師,一脈相傳繼承如來衣缽,六祖大師之後禪宗興盛人才並出,禪宗內部又分為五宗,即“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

6)律宗:道宣創立。以重視研習戒律而得名。

7)三論宗:隋代吉藏創立。龍樹《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經典的宗派。主張諸法性空,又名“法性宗”。

8)密宗:密是“秘密”的意思,又名“真言宗”(因一般要修密咒),發源於印度。有唐玄宗時期由金剛智及不空兩師傳入中國後又傳入日本的“東密”,又稱“唐密”;又有蓮花生大士於吐蕃王朝赤鬆德讚時期傳入藏地的“藏密”,分紅、黃、白等教派。

宋朝時代禪宗、淨土宗流行。宋代佛教文學藝術高超。說唱為主的“寶卷”在宋代出現並在明清盛行。

元代皇帝崇奉藏密,規定皇帝受帝師戒再登基。

明代佛教仍然以禪宗和淨土宗為最流行,思想理論上則甚少創新。

清代帝室也不乏對佛教表示興趣的君主。清順治帝幹脆就自己舍俗出家了;康熙帝六下江南,凡至名山大寺,往往書賜匾額,他又將明末高僧逐一引入京師;雍正帝對佛教頗有研究,自號“圓明居士”,撰寫序文20餘篇。他提倡用“周孔”思想指導禪學,從而統一佛教。

目前中國佛教徒主要是禪淨密三宗,寺院多是禪寺,修行則以淨土為多數,另外不少漢人對密宗感興趣。

佛教在印度於公元十二世紀被入侵的伊斯蘭教徒滅亡。現今印度的佛教是十九世紀末期從錫蘭傳回去的。日本、高麗的佛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現在佛教已傳遍全世界各主要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巴西、阿根廷等都有了佛教徒的蹤跡。

宣化上人在美國舊金山創辦的“萬佛聖城”和“法界佛教總會”、“國際譯經院”等,為美國佛教的第一個僧團。

 

二十六、:閱讀經典學習佛法的“四依四不依”

閱讀經典學習佛法有“四依四不依”的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法不依人,雖然在經論中對“法”有不同解釋,但一般通指佛經,或佛製律法(戒律),即當有人的觀點與經律相衝突的時候,我們應依經典,而不依那個人。

依義不依語,所謂義是指意義內涵,語是指語言文字,在二者中,應以義為主,因為語言文字隻是表達意義內涵的工具。作為工具,語言文字有著一義多詞、一詞多義等不穩定性,所以閱讀佛經應依循語言所指之內涵,而非拘泥於文字。

依智不依識,要依根本的智慧而不是六識的分別作用。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一般來說,講無為空法、無相無我、究竟涅槃等的經典是了義經典,講各種有為法的經典是不了義經。

 


 

大藏經導讀

道海法師

 

佛教經典的總集稱“大藏經”,簡稱“藏經”,又稱“一切經”,有多個版本,比如《乾隆藏》、《嘉興藏》、《敦煌藏》、《中華藏》、《大正藏》等。本書的導讀采用目前教內使用最廣泛的《大正藏》,電子版可從“中華佛典寶庫”等網站免費下載,網址:

http://www.fodian.net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是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全藏分3個部分:正藏55冊,續藏30冊,別卷15冊(內圖像12冊,總目錄3冊),共100冊。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祗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典的說法,那麽“三藏十二部”和“大藏經”有什麽關係呢?答案是:“三藏十二部”是對大藏經的分類。

三藏即經、律、論三藏。經指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如《金剛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等;律指佛所製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製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如《優婆塞戒經》、《四分律》、《梵網經》等等;論指佛弟子古高僧大德所著的佛教經典,多是對佛經的論議解釋,比如《俱舍論》、《大智度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等等;但其中偶爾也有特例,比如《六祖壇經》就可能因為六祖大師在中國佛教內的崇高地位而被稱為經。

由於一切眾生之中,唯佛是全知、至真、具一切智者,佛的智慧遠高於其他一切眾生,故佛所說經典、戒律遠高於後世其他一切人所作論述,或所定製度。後世一切高僧大德的智慧、功德、福力加起來,不及佛的億萬分之一,故如果有後世的佛弟子所著論述、或所定製度與佛所說相違背,那麽無論這個人是誰,其行為都是非法,一切正信佛弟子皆不應采信,而要堅持以佛所說經典、戒律為準。

比如以佛大弟子、繼承佛衣缽的禪宗第一代祖師迦葉尊者的崇高地位,對佛製戒律亦不敢逾越分毫,說“佛已製者,一字不減;佛未製者,一字不增”;然而後世一些人,其智慧、道行離迦葉尊者亦相去甚遠,卻敢妄減佛製,妄增律儀。如果後世佛教這些人所定的製度與佛製不相違背那倒還不一定完全不可以,但有的製度直接與佛製戒律相矛盾,那就完全不可以了:這麽做把佛製戒律放什麽位子?

比如最簡單最明顯的“打香板”,現在很多寺院仍然有這種東西,對有些違反規矩的僧人用木板打,美其名曰“打香板”,那麽這行為直接就違反佛製戒律,因為佛製戒律中明明白白就有不許打人這一條。我不知道這個打香板的規矩起源於哪朝哪代哪位高僧大德,無論這人是誰,這人肯定是個破戒僧,即使這人的發心是好的,也是個妄以為自己比佛更正確的愚癡增上慢人。

現在很多學佛人,對佛所說經典拋開,花很多時間去學《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等非佛經典;寺院僧團對佛製戒律拋開,自己炮製一堆“規矩”,故無論在家出家,學佛成就者很少。那麽希望閱讀本書的學佛人從一開始就有最正確的理念:學佛一定要以佛為歸,隻聽佛的,隻依佛法,絕對信佛,唯如此才是最正的學佛道路。

至於“十二部”則是佛經的分類,因為目前本導讀采用的《大正藏》將佛經分為十類,故還是依《大正藏》的目錄給予導讀。

 

01阿含部

阿含,為梵語agama的音譯,意譯作法本、淨教、歸、法歸、法藏、藏、教法、傳教等等,阿含經意指所傳承的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

阿含部經典為小乘佛教的合集,基本上是以一種言行錄的體裁,記述佛陀所說及其直傳弟子們的修道和傳教活動;闡述當時“外道”的學說以及佛陀對他們的批駁。其中所述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緣起、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善惡報應、輪回等等。小乘佛教各派均宗阿含。小乘律、論也都引述或闡發阿含的內容。阿含部經典為研究佛教產生以及原始佛教教義的主要典籍,其中還包含當時印度政治、宗教和哲學的重要資料。

中國的大乘佛教傳統上比較輕視小乘佛教的阿含部經典,但實際上阿含部小乘佛教經典所教的修行教法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基礎,若沒有這種修行基礎空談大乘理論就等於沒有根卻妄想長成大樹。

阿含部經典主要是四大阿含:《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另外《起世經》中有不少關於人類和世界起源的內容,包括四種類型的外星人的詳細介紹等等。

 

02本緣部

本緣,又稱“本生”,主要是本師釋迦牟尼尊、及阿彌陀佛、彌勒菩薩等佛菩薩,或佛弟子等,於過去世永劫中,受生為各種不同的趣類、身形、角色、身分等,而行菩薩道之故事。

讀者看了前文以後可能會想為什麽佛會有這麽大的智慧啊?佛這麽大的智慧哪來的啊?那麽這個本緣部經典就正可以回答讀者的這個問題:佛的智慧神力來自無量阿僧祇劫辛辛苦苦行菩薩道的修行。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其實早在無量無數劫前就已成佛,然而他並沒有選擇入涅槃,而是仍然不舍眾生,又再倒駕慈航,再下來受無盡苦以利益世人,而他自身的最終最好結果,也仍然無非是入涅槃,或回到原先的成佛狀態。涅槃是出離三界幻境,不關心三界幻境中的一切,比如三界眾生的生死苦樂得度與否,若執著於度眾生倒反而障礙自身的涅槃。故對於已得涅槃的佛、菩薩、阿羅漢來講,下來度人純粹就是自己受苦來利益別人。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了利益眾生,受的苦有多少呢?這個世界的每一粒微塵都是佛前世為度眾生而流血犧牲舍身命之處。佛如此利益眾生,並非是欠眾生的,而是出於偉大的慈悲心。

當今世人能接觸到佛法主要就是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於無量阿僧祇劫的艱苦努力;當今世人以短短的壽命、微薄的福德,卻有可能靠幾十年的修行,命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阿僧祇劫,身形如佛般完美,具大智慧神通,生活環境極清淨美妙安樂,則是得益於阿彌陀佛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艱苦努力。

讓我們在了解佛於眾生的大恩後,再次認認真真地感恩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阿彌陀佛,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03般若部

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智慧,但又不同於一般的世智聰辯性質的智慧,而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智慧;不是單靠知識積累,而是身心兩方麵修證得到的智慧,故用音譯。中國漢傳佛教稱般若為“諸佛之母”,藏傳佛教的經論中亦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般若部的核心經典首先當然是長達200卷《大般若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實就是《大般若經》中的一段,如果讀者時間夠,那麽最好當然是研讀《大般若經》,如果時間不夠,那麽讀本書收錄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行了。

下麵淺釋一下本書收錄的這兩篇般若部經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部經典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很多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的譯本最為流行。

這部經主要講“空”,首先是“五蘊”皆空;然後是“六根”、“六塵”、“六界”總計“十八處”空;然後是中乘的“十二因緣”空(即“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觀世音菩薩當時說的對象是早已知道“十二因緣”的舍利弗尊者,故省略了“十二因緣”中從“無明”到“老死”之間的十項),然後是小乘的“四諦”空,總之就是一切皆空,無一可得。因知一切空即心無掛礙,如此修行下去,即可得涅槃、得成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金剛喻指無上般若的智慧如金剛一樣堅固不壞、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邪見。

《金剛經》的內容其實和《心經》差不多,都是講空,前半部說我空,後半部說法空。那麽知了我法皆空的教理後,該怎麽修行呢?最主要的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的學佛人看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在五祖弘忍大師為他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豁然開悟的,於是就很想弄清什麽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麽這兒就解釋一下:所謂的“無所住”,近似意思就是“不執著”、“不糾纏”,也即修行人起心動念不要執著。

因為起心動念本身就是虛妄,就是自障菩提,但若一個人真的徹底無起心動念,不再造作自我身心幻境呢?那就涅槃了。於眾生也就沒什麽利益,當然也沒什麽損害,但要論行菩薩道慈悲利益眾生就談不上了。所以要行菩薩道還是要有起心動念。那麽有起心動念呢,就一定要不執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否則自己就是執著身心幻境沉溺生死輪回苦海的眾生,又談何度人呢?

那麽如何才能不執著呢?這就要看你執著什麽了。一般世人都執著“愛恨情仇”,由此沉溺生死輪回,給自他造作無邊罪苦,所以學佛主要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金剛經》是中國大乘佛教極有名的一部經典,曆代不少法師都有對《金剛經》的詳細講解,現代漢語的講解有江味農居士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南懷瑾大師的《金剛經說什麽》、宣化上人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等等,那麽因為宣化上人是我的師祖,所以我總是推薦宣化上人的講經了。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

http://wenku.baidu.com/

中搜索“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index.htm

上找到此文。

如果讀者一時半會還讀不懂《金剛經》等深奧的般若部經典,那也沒關係,修習淨土法門求往生不需要讀懂般若部經典。當然,如果一位淨土行人同時亦信解無上般若究竟了義,那麽他的往生品位會更高。

 

04法華部·華嚴部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梵文: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白蓮花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出淤泥而不染。Sūtra 意為“經”。

《妙法蓮華經》屬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本書限於篇幅,隻編入其中流傳最廣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

與般若部經典的深奧佛理相比,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樣講故事性質的經文可就容易多了。這段經文主要講觀世音菩薩幫助眾生免遭大火、大水、海難、刀兵、惡鬼、官非、怨賊、及幫助眾生離淫、離嗔、離癡、求子、求女等無畏神力和為三十二種類眾生說法幫其得度的願心。

因為觀世音菩薩與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有大因緣,可能是諸大菩薩中與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因緣最深的菩薩,所以信仰親近觀世音菩薩,多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多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可能很快得觀世音菩薩的感應。

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

 

《金剛三昧經》簡介

這個版本的《大藏經》不知怎麽將《金剛三昧經》列入了法華部,而不是般若部。其實這部經名字和《金剛經》很近,內容也恰恰適宜和《金剛經》放一起。比如《金剛經》結尾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麽讀者可能要問了:那什麽是無為法?當時宣化上人在給弟子講這段經文時就有弟子這麽問,宣化上人沒有直麵地回答,而是叫他“到廚房吃飯去”。那麽對於這個問題,若要直麵回答的話,就可以取《金剛三昧經》中的此段經文: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誌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三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禪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此段經文既有如何修空法的明確教導,又有大乘佛教最核心的六波羅蜜修行的無相無為教法,又講了何為無礙解脫寂靜涅槃,故摘錄在這兒。

 

以上是法華部,那麽華嚴部的核心當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本書限於篇幅,隻編入其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淺釋

因為宣化上人講解過《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那我這兒就直接摘錄他的講解了:“

相信這一部經,是在美國第一次講,各位也是第一次聽。這一部華嚴經在佛經裏是經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也是經中之王,可是不能稱為王中之王;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卻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說大乘經典之中最長,但說的時間並不太長,釋迦牟尼佛隻僅僅用了二十一天來說這部華嚴大經。

這部經的品數和卷數,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這八十一卷也不全,從原本中十萬偈頌,隻譯出四萬五千偈,不過已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華嚴經,而這部經並沒有存在世上,就是印度也沒有,而是被龍王請到龍宮供養。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後,有一位龍樹菩薩,聰明絕頂,將世間所有的文章、論議和經典統統讀完,便發心到龍宮看藏經,在龍宮裏他看見有華嚴經。華嚴經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個世界微塵已經無量無邊,何況大千世界裏的微塵,其數目更大了。何謂大千世界?即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月,便是一個世界。積聚成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日月,就是一個小千世界。再積聚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再積聚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裏的微塵你想想有多少?已經數不過來了,何況現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那麽多的微塵數偈頌,更是不可悉知其數。

華嚴經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一四天下是南瞻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這四個洲合起來加上一個須彌山。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把下本牢記在心裏,回到印度後,才把它寫出來。由印度傳入中國有八十卷三十九品,還有十一品沒有傳入中國。華嚴經有七處九會,即是在七個地方講說,共有九次法會。在佛教裏,如果能明了華嚴經,就是得到佛的全身。若是明白楞嚴經,就是明白佛的頂。若是明白法華經,就是明白佛的身。但這還不算完全,若能融會貫通華嚴經的道理,便將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華嚴經譬如大海,而其他經如河流,小小的河流如何與大海可比呢?現在世界上能講華嚴經的少之又少,有人學佛法學了一輩子,連華嚴經的名字也沒有聽過,是何等可憐!這部華嚴經不要說講,就是能念一遍的也很少,念一遍最快也要二十一天。華嚴經七處九會有一首偈頌:

‘菩提場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過。’

佛最初在菩提場成道,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宣說華嚴經六品十一卷;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說經六品四卷;第三會在忉利天,說經六品三卷;第四會在夜摩天,說經四品三卷;第五會在兜率天,說經三品十二卷;第六會在他化天,說經一品六卷;第七會重在普光明殿,說經十一品十三卷;第八會也是在普光明殿,說經一品七卷;第九會在逝多林,說經一品二十一卷。何謂‘逝多林’?‘逝多林’是墳場。下本四萬五千偈傳到中國,還有五萬五千偈九品尚在印度,而沒有傳到中國來。雖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均已全備。所以中國唐朝清涼國師弘揚華嚴時,認為這部經可作為全經。”

“普賢行願品,何謂‘普’?‘道遍宇宙’曰‘普’,意謂他的道遍滿宇宙;‘德鄰極聖’曰‘賢’,意謂他的德性與聖人一樣。

行願品的‘行’是修行的大行,‘願’是指他所發的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佛教裏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佛說法時是先由弟子請法。華嚴經是普賢菩薩為請法主,妙法蓮華經是舍利弗尊者請法,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請法的。”

在此段經文中普賢菩薩說了他的十大行願,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那現代漢語的說法就是教人十種大的善行。

普賢菩薩說了他的這十大行願後,最後亦是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故此段經文又被列為“淨土五經”之一。

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淺釋》。

 

05寶積部·涅槃部

寶積,即“法寶積集”之意。因其為大乘深妙之法,故謂之“寶”;聚集無量之法門,故謂之“積”。《大寶積經》計收四十九會(部),其中,魏晉南北朝隋唐之諸譯經家,用不同經名,陸續譯出二十三會八十卷餘,稱為“舊譯”;菩提流誌新譯出二十六會三十九卷半,稱為“新譯”,本經即為新舊譯之合編本。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涉及範圍甚廣,每一會相當一部經,亦各有其獨立主題,例如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主要論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會“無量壽如來會”,宣說彌陀淨土之信仰,淨土宗核心經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都在此部分;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會等則闡揚密教之各種重要教義。此外,本經各會所屬部類亦極紛雜,如第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屬於小乘部,第一“三律儀會”、第二十三“摩訶迦葉會”屬於律部,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屬於般若部,第四十七會“寶髻菩薩會”屬於大集部。故可說全經每一會雖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體而言,則缺乏一貫之係統。又於菩提流誌所譯二十六會中,有十一會二十二卷為初次翻譯者,其餘十五會則屬重譯部分。

 

《無量壽經》淺釋

關於《無量壽經》於當今世人的重要程度我可以這樣表述:如果我隻能給讀者一部佛經來教他佛法,那麽也隻能選擇《無量壽經》,因為這是當今最可能使他通過學佛得大利益的。

因為世人學習佛教,除了增長知識,提高智慧、境界以外,最終還是要依教修行,努力獲得最大的受益。而當今世人極少能自己修禪定開悟成就得涅槃的,即所謂“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雖然此話《大集經》中並沒有原文,但其意思是不差的。

那麽這部《無量壽經》就是講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念佛法門核心經典。經題的“無量壽”就是阿彌陀,“阿彌陀”是梵文音譯,既有“無量壽”的意思,又有“無量光”的意思,也即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能無量。

此經與《阿彌陀經》一樣亦近乎是佛無問自說的,阿難尊者當時見佛“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裏。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故向佛請法,可謂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要不開口請法就未免實在太反應遲鈍了。為什麽我們要強調這“近乎是佛無問自說的”呢?因為佛無問自說的唯一原因是:這個世界的眾生實在太需要這部經了。

另一個與很多其他佛經不同的是,一般佛經中講過去的故事,隻講在某一尊佛出世的時代,但這兒講阿彌陀佛的前世法藏比丘的故事前,先講了數十尊佛的出世,足見這位法藏比丘的出世之重要、之難得。

法藏比丘出家前是位大國王,出家後亦立誌做大佛。再大的國王一般也就統治一個星球,現世利益星球的數十億或更多臣民,而大的佛呢?那就不是一個星球、幾十百千億數量級的臣民了,而是極大極美妙的佛淨土,無量無邊的菩薩聲聞弟子,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十方諸佛一切眾生皆共讚歎了。

當然,這些都是法藏比丘發了做最偉大的佛,造作最清淨美妙安樂的佛淨土、救度最廣大的眾生的四十八大願,並為了實現這些大願,“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得來的。

這兒讀者就可以注意到阿彌陀佛於我們眾生的恩到底有多大。“不可思議兆載永劫”這個數字非常大,也就是經文前麵說的“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阿彌陀佛於當時做法藏比丘的時候,就是當時的佛自在王如來座下諸弟子中最為第一的弟子,也就是說他當時必定早得阿羅漢了,如果他不想利益其他眾生的話,那麽他早可以入涅槃永取解脫了。雖然他下來行菩薩道“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之法。”由此應當比一般三界眾生要少受很多苦,可能多是做高僧大德國王長者等人間頂峰的人物,但至少“生老病死”的苦還是一樣要受,哪怕一劫隻死一次,也受了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的死苦(其實不止)。這些苦,實質上都是為幫助利益別人而受的,經文中佛接著就是稱讚他“忍力成就不計眾苦。”

阿彌陀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幫助利益了無數人,成了佛之後,又將住世無量阿僧祇劫,幫助利益無數人,那麽阿彌陀佛自己到底能得到什麽好處呢?答案是“歸無所得”,也即啥好處都不從被救度的眾生那兒得,最終還是入涅槃。

佛涅槃阿羅漢涅槃都是無相無我,十方一切涅槃者皆入一個涅槃。如果要說阿羅漢涅槃不究竟,那就是說這位阿羅漢的涅槃還不是真的無我涅槃。真的無我肯定是究竟涅槃。有關阿羅漢涅槃是否究竟大乘小乘頗有爭議,無論如何阿羅漢至少可以永離三界生死苦海不再來三界受分段生死了,即使仍有變易生死,但隻要不下來三界度人,還是永遠有樂無苦。所以對於一切眾生來說,涅槃才是其自身的終極最大利益,成佛則主要是為了幫助他人得度,於眾生有極大利益。

因為佛本身已經究竟圓滿,可入涅槃永取安樂了,所以受到佛大恩的眾生無法通過直接增加佛的安樂來回報佛,“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供養如來”勉強可以說算是回報佛恩的方法,但其實也都是自己獲大福,回報佛恩的主要方法是順佛教導,繼承佛的事業努力自己也修成佛並廣度眾生。

正因為阿彌陀佛為了幫助眾生立了大願付出了無量無邊無數的努力,當今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薄福淺陋眾生才有可能以數十年的修行,得往生極樂淨土之極大利。但是弘揚淨土的法師在傳教過程中,也不可以隻片麵宣揚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比如有日本的“本願法門”,似乎就過於偏重強調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大願,而於教導信眾要離惡向善不夠重視,那麽這不是正確的教法。

因為佛雖然是說阿彌陀佛有接引眾生的大願,念佛求生淨土命終即可能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淨土,但佛還說行惡會受惡果,比如殺生會自己被殺、遭命終下地獄受酷刑的果報;偷盜、邪淫也會遭命終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果報等等,這些話你怎麽不聽啊?

最終的結果,當然看那種果報來得快、力量大了。往生淨土的都是上善人,佛在《阿彌陀經》中明白講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在《無量壽經》的下半部分中主要就是勸當今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眾生離惡向善:“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所以那種不重視教化眾生令離惡向善,光強調信願,光強調念佛的教導絕對不是最正確的教導,最正確的教導是:現世依“淨業三福”過智慧福德的生活做上善人,修行以念佛求生淨土為本。對過去的惡業要懺悔,盡力彌補,但亦不可執著於過去,以後永不再犯才是真懺悔。

 

《觀無量壽佛經》淺釋

《觀無量壽佛經》裏讀者首先要注重的經文是:“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十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恨、不邪見。為世間善惡的基本標準。

注意十善業中第一條就是不殺生,但淨業三福中在“修十善業”之前是“慈心不殺”,足見慈心不殺的重要性。所以學佛人要格外注意不殺生,最好一定要素食。

此經中的觀法,第一觀是天眼通的修法,修成第一觀即得天眼通,修成第六觀則命終必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但這些修法基本上都需要整天觀想修行,適合專門的修佛人,比如出家人或有良好的經濟來源不需工作可以專門修行的人。

 

《阿彌陀經》淺釋

上麵的《觀無量壽佛經》主要講通過觀想得生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經》裏則主要講通過念佛得生淨土,對於當今大多數學佛人來說可能還是後者念佛法門容易一些。此經的關鍵就是要信佛淨土、願生彼國,專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命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阿彌陀經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阿彌陀經淺釋》。

 

06大集部

此部名稱顯然源自其中的《大方等大集經》,亦可說是各種佛經的大集合,現今中國流傳最廣的是其中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另外《般舟三昧經》亦可能是少數精英修行人想要依照修行的經典,佛在《法滅盡經》中預言的佛教最先滅的經典首先是《首楞嚴經》,接下來就是《般舟三昧經》,足見此經中所說“般舟三昧”修法的殊勝難得。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這部經是佛臨涅槃前,上升至忉利天宮為其生母摩耶夫人(她在生下佛後很快去世,轉生為忉利天天女)講的。

可能是佛看摩耶夫人好像還很喜歡在三界內混(這位摩耶夫人尤其喜歡做佛母,根據預言,本賢劫內的千尊佛都將由她做母親),那麽這樣的人雖然福報很大,卻是沒法得度的,那就盡量幫她在三界內混得好一點吧,於是就托付給地藏菩薩。由此可見地藏菩薩的慈悲願力多麽大。

所以一切還沒有生出真正的出離心,喜歡在三界內混的人,或者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在三界內混得好點的人,都應該多讀《地藏經》,或向父母推薦《地藏經》。

了解了十方世界、諸天神鬼的概念,閱讀信解《地藏經》應該沒有任何障礙。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07經集部

經集部中匯集了《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圓覺經》、《彌勒下生成佛經》、《維摩詰經》、《十善業道經》、《大安般守意經》、《禪法要解》、《佛藏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正法念處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等重要經典。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

如果說西方阿彌陀佛專門幫助人解決後世恒久清淨安樂的問題,那麽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就專門幫助人解決現世安樂的問題,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中國人往往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專管幫助世人消災延壽的。

這兒順便提一下:修淨土的人不要看不起東方藥師佛等其他佛的淨土,東方藥師琉璃光淨土的清淨美妙程度和西方極樂淨土是一個數量級的,隻是不及西方極樂淨土容易往生。那麽有的人可能會問了:那麽我們本地的彌勒淨土呢?可不可以求往生彌勒淨土?既然彌勒淨土就在本地,那麽求生彌勒淨土會不會比生西方極樂淨土更容易?

答案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不及西方極樂淨土容易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有接引眾生到極樂淨土的大願力,而東方藥師佛、彌勒菩薩就沒有太大的這方麵的願力了。那麽這個大願力就決定了求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比求生其他佛淨土容易得多。而對於三界眾生來說,容易往生才恰恰是最重要的。這才是阿彌陀佛最強的地方。

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淺釋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看名稱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講述佛法究竟了義的經典,也即這部經和《金剛經》等般若部經典的深奧程度是一樣的,雖然《金剛經》可能名氣大一點,但如果要我向讀者推薦一部既簡短又代表佛教深奧教理的經典,那麽我肯定是推薦《圓覺經》。

這部經結構清晰,言簡意賅,既講深奧的教理,又講具體的修法,不像《金剛經》,很多人因為《金剛經》名氣大就去請來讀,也許根本讀不懂,也許有點讀懂,但無論讀懂讀不懂,具體該如何修行呢?仍然兩眼一抹黑。

所以《金剛經》這樣的般若部經典,適合的其實是極少數最上根器的人,《圓覺經》這樣的方廣部經典,則三根普被,利鈍兼收,方廣猶如大海。修淨土亦適合讀此方廣部經典,如此往生品位可更高。

本經開頭講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位菩薩,後麵內容就是這十二位菩薩依次發問,皆為有關世界眾生起源及佛道修行的極根本極深奧問題,佛則依次回答,每個回答都給予偈頌總結。

經中答普賢菩薩所問的一段經文“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是頓修開悟的教法。這兒的“不作方便”其實譯作“無作方便”更好一些,即“沒有法門用作方便”,這兒“無”比“不”意義表達更準確;並且前麵有個“無”,後麵再說“亦無”這樣的文字才無可挑剔。

其他答普眼菩薩、威德自在菩薩、圓覺菩薩的經文講了具體的修行方法,包括“寂靜奢摩他”、“如幻三摩提”和“禪那”三種修法,值得讀者尤其關注。

中國的禪宗教法核心是“禪那”。密宗主要修“如幻”。至於“寂靜奢摩他”,其實亦是“禪那”、“如幻”修行的共法。

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圓覺經略釋”找到太虛大師的《圓覺經略釋》,另外,南懷瑾大師亦有講解《圓覺經》的《圓覺經略說》。

 

《四十二章經》淺釋

《四十二章經》是最早傳入中國的佛經,為佛陀教導的42篇精華合集,文字簡潔平易,短小精悍,為修學佛法的上佳實用教導,故特收錄本集合。

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四十二章經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四十二章經淺釋》。

 

《彌勒下生成佛經》簡介

此經講下一尊將我們這個世界的出世的佛彌勒佛下生成佛的預言,那時人類世界清淨美妙,人壽84000歲,皆行善業,生活安樂,無有病苦,堪稱“人間天堂”,隻是仍有衰老和死亡。

彌勒佛的出世時間

關於彌勒佛的出世時間,有的法師的說法是“五十多億年以後”,對此我有不同意見,認為準確時間是“數千萬年之後”。

目前人類是處在減劫自然壽命75歲的時代,本來按照一般的規律,到6500年後人壽10歲的時代就會有大的戰爭毀滅幾乎所有人類,但是當今這個小劫因為有佛出世,加上一些其他聖人如孔子、耶穌基督等的出世,所以人類的道德人心墮落得不那麽快,因此到劫末的時間會延長一些,可能還有近萬年。劫末的時候有洪水、瘟疫、戰爭之類大災難,但也不是說地球上人類全部死光,還剩下躲進深山老林裏的不到萬把人。

如是之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空寂,人類慢慢又開始聚集繁衍,此番人們吸取教訓,道德人心不斷提升,由此身高、相貌、智慧、福樂、生活環境等也不斷提升,到了彌勒佛下降的時代發展到人壽84000歲。這當中的時間過程應該是840萬年,加上前麵空寂的時間,總計數千萬年。佛在《法滅盡經》中有原文“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那些說彌勒佛出世要“五十多億年以後”的法師肯定沒有看過這部經。

 

《維摩詰經》簡介

維摩詰居士是古印度毗舍離地方的一位大富長者,享盡人間富貴又有大的智慧神通,善論佛法教導他人,包括不少佛的大弟子都對他很佩服。

此經在中國影響甚大,其“心淨則佛土淨”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及種種“不二法門”等皆與《六祖壇經》等禪宗經典契合,故此經通常被列為禪宗的重要經典,尤其得到廣大居士的推崇。

維摩詰居士實為金粟如來為幫釋迦牟尼如來傳揚佛法而到此世界的化身,故有不可思議的大智慧神通力。

 

《十善業道經》簡介

佛教的“十善業”及所對應的“十惡業”,為世出世間法一切眾生的基本善惡標準,佛弟子尤其要以此為善惡標準,離惡向善,無論是求人天福報,還是求生淨土、或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經中講了行十善業的相應善報:

一、離殺生者成就十種離惱法

1、於諸眾生普施無畏;2、常於眾生起大慈心;3、永斷一切嗔恚習氣;4、身常無病;5、壽命長遠;6、恒為非人之所守護;7、常無惡夢,寢覺快樂;8、滅除怨結,眾怨自解;9、無惡道怖;10、命終生天。

二、離偷盜者得十種可保信法

1、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2、多人愛念;3、人不欺負;4、十方讚美;5、不憂損害;6、善名流布;7、處眾無畏;8、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9、常懷施意;10、命終生天。

三、離邪行者得四種智所讚法

1、諸根調順;2、永離喧掉;3、世所稱歎;4、妻莫能侵。

四、離妄語者得八種天所讚法

1、口常清淨,優缽花香;2、為諸世間之所信伏;3、發言成證,人天敬愛;4、常以愛語,安慰眾生;5、得勝意樂,三業清淨;6、言無誤失,心常歡喜;7、發言尊重,人天奉行;8、智慧殊勝,無能製伏。

五、離兩舌者得五種不可壞法

1、得不壞身,無能害故;2、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3、得不壞信,順本業故;4、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5、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六、離惡口者得成就八種淨業

1、言不乖度;2、言皆利益;3、言必契理;4、言詞美妙;5、言可承領;6、言則信用;7、言無可譏;8、言盡愛樂。

七、離綺語者得成就三種決定

1、定為智人所愛;2、定能以智如實答問;3、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八、離貪欲者得成就五種自在

1、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2、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3、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4、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5、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

九、離嗔恚者得八種喜悅心法

1、無損惱心;2、無嗔恚心;3、無諍訟心;4、柔和質直心;5、得聖者慈心;6、常作利益,安眾生心;7、身相端嚴,眾共尊敬;8、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十、離邪見者得成就十功德法

1、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2、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3、唯歸依佛,非餘天等;4、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5、常生人天,不更惡道;6、無量福慧,轉轉增勝;7、永離邪道,行於聖道;8、不起身見,舍諸惡業;9、住無礙見;10、不墮諸難。

 

《大安般守意經》簡介

這是部詳細講禪定實修的一種重要方法“數息法”的經典。“安般”意譯為出入息,即呼吸。有意修數息法的必讀此經。

 

《禪法要解》簡介

此經中主要講不淨觀、四禪八定、及六神通的修行,有意修禪定得神通的不應錯過此經。

 

《佛藏經》簡介

此經又稱《奉入龍華經》、《選擇諸法經》,內分十品:諸法實相品、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淨戒品、淨法品、往古品、淨見品、了戒品、囑累品,論述諸法之無生、無滅、無相、無為,及諸法實相;並謂破戒比丘有十憂惱箭,而訶責其種種罪相;又告誡‘不淨說法’之大罪報。經未特別論說菩薩律儀,此為異於其他戒本之處。然強調若不理解諸法實相、無相、無我等,則雖受持二百五十戒,亦形同破戒,並主張遠離“戲論分別”始得稱持戒。又以本經闡釋菩薩僧團必得由聲聞僧團別立之種種原因,故列為大乘律之典籍。

 

《楞伽經》簡介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此經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在傳法給二祖慧可大師後,親傳予二祖大師的,初祖說:“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見《景德傳燈錄》)又道:“吾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故從達摩祖師以後,正法眼藏的傳承,即以《楞伽經》為印心之據。

然而,正如達摩祖師所預言者:一百多年後,到了四祖道信大師以後,楞伽之學漸漸轉為隻是名相之學,而當今世人的根器又比四祖那個時代的人又差了不少,故本書匯編的《佛教十三經》就不收錄此經了。但無論如何,此經是研習佛法的重要經典。佛於本經中詳示五法(相、名、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二種無我(人無我及法無我)等,都是佛法的重要內容。

 

《解深密經》簡介

此經以闡述大乘境行果為中心,分序、勝義諦相、心意識相、一切法相、無自性相、分別瑜伽、地波羅蜜,如來成所作事等八品。雖然名為“解深密”,但讀者若是因此而以為此經比《金剛經》、《圓覺經》、《楞嚴經》等經典更高深那就錯了。不存在比《金剛經》、《圓覺經》、《楞嚴經》等更高的經典,隻能說在佛法的某些方麵講解得比較細比較深。有意深入研習佛法的讀者當然不應錯過此經。

 

《正法念處經》簡介

此經內容包括:十善業道品,生死品,地獄品,餓鬼品,畜生品(包含阿修羅),觀天品(含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涵蓋了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諸天等三界六道的因果輪回,及世人的修行。全經內容極為廣泛,包含很多各方麵知識,因而被後人視為“小乘的華嚴經”或“百科辭典”。

本經雖通常被歸類為小乘經典,但亦有不少大乘自利利他、六波羅蜜等內容,故實質亦屬大乘經典。

 

《八大人覺經》簡介

本經的八大人覺係指修行佛菩薩道的大修行人應覺知思念的八種法,即覺世間無常、覺多欲、覺心不足、覺懈怠、覺愚癡、覺貧怨、覺欲過患、覺生死。

 

08密教部

此部經典多為密法。其實既然已經匯編成書公開流通,早已談不上什麽秘密可言了,之所以稱為“密法”,是因為其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而適合對相應根器單獨秘密教授。

被稱為三大“經中之王”的《楞嚴經》亦被編入此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淺釋

此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或《楞嚴經》,可能是最晚傳入中國的一部佛教大經,根據預言,以後本次佛法快要滅盡時最先滅掉的也是這部經。

據傳曾經有一位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而告訴智者大師說,這與他們國中的《楞嚴經》之意旨相符;於是智者大師便設了一個拜經台,西向拜經,但拜了十八年,終未得見楞嚴經,直到唐神龍元年(705)才由印度般剌蜜帝大師將此經帶到中國,此時著名學者房融正好被貶官廣州,隧參與翻譯,故此經的文字是格外好的,堪稱古文精品。

《楞嚴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麵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本書限於篇幅,隻收錄其中的《二十五聖圓通章》,是25位已修行得成就的聖者講各自實修方法的,那麽佛教是一個講究實修的宗教,故本書就收錄這部分了。此段經文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標準念佛法門的修行教材,故被列為“淨土五經”之一。

《楞嚴經》全文都很值得研讀。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在此部經典中,另外值得推薦的還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等經典。這些經典中的咒語《大悲咒》、《佛頂尊勝陀羅尼》、《寶篋印陀羅尼》為東密(唐密)的三大咒,皆有不可思議的功效。前麵《楞嚴經》中的《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但咒文較長(二千多字),對念誦者要求較高,適合較為持戒精進修行者;準提咒則很短,對念誦者要求較低,比如吃肉的、不持戒的也能念誦獲福、所求如意。

 

09律部

佛教的戒律,包括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都歸入律部,也即三藏中的“律藏”。律藏中有紛繁複雜、全麵細致、涉及到如行、住、坐、臥,穿衣、行路、乞食,受用飲食等各方麵生活細節的規則,本來,既然佛已經製定了這麽細致的生活規範,那麽後世的僧人就完全應該可以省省力氣,就按照這些佛製戒律來維護運作僧團就行了,幹脆就沒必要另外炮製規矩啊!然而到了今天,我就沒有聽說有哪個寺院僧團是以佛製戒律為管理僧團的規則,依佛製戒律持戒修行的,都是各自炮製一堆規矩。所以也難怪淨空法師說自己“一生沒有遇到和合僧團,沒有遇到十方常住的道場”了,當然,他沒遇到不等於說就肯定沒有。

律藏中的出家戒律,比如《四分律》等,我不建議在家人讀,在家人就讀在家人的戒律,如《優婆塞戒經》、《優婆塞五戒相經》等。讀者可以從這些經中知道很多於修行有益的細節,遠離很多於修行有害的細節。

對於當今大多數人而言,在家人能老老實實持好“居士五戒”,出家人能老老實實持好“沙彌十戒”,就已經算不錯了。在自己能持好戒,“貪嗔癡”很輕的情況下,若有更高的追求有意行菩薩道持菩薩戒,那麽可讀《梵網經》等菩薩戒戒律,菩薩戒戒律是不分在家出家都可受持的。

 

論藏

前麵已經說過,佛教以佛所說經典、戒律為最高標準,相對而言,後世之人的“論”則價值高低不一,有的也近乎佛經,有的則難說得很。

這兒推薦一些重要論典:

 

《大智度論》簡介

此論為龍樹菩薩所造。主要講述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之理,發揮般若思想,對《大般若經》作出係統解說及論證,並對經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發揮。此論先舉出法相的各種不同解釋,以此為盡美;最後歸結為無相實相、法性空理,以此為盡善,被稱為“論中之王”。另外,此論中引經籍甚多,並且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於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說,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

 

《阿毗達磨俱舍論》簡介

此論為世親菩薩所造。全論通過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內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諦真理,為所有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

 

《瑜伽師地論》簡介

此論為彌勒菩薩所造。瑜伽是印度傳統的修行方法,佛教使用此名作為禪定或止觀的代名詞。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至於瑜伽師者,亦即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瑜伽師地,即意指瑜伽師所依、所行的境界。本論約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現在古印度,相傳乃無著菩薩夜升兜率天彌勒內院,聽聞彌勒菩薩說法,返回人間後,再為大眾演說,並成紀錄。據傳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這部論。

 

《大乘起信論》簡介

此論為馬鳴菩薩所造,看名字像是入門讀物,但實際上這篇論著很深,是馬鳴菩薩寫給當時印度占佛教大多數比例的小乘佛教徒的,一般人若沒有一定的小乘佛教修行看這篇經論基本不對機,所以事實上我想大家也沒有聽說過中國大乘佛教中有哪個人是因為讀《大乘起信論》而對大乘佛教生起信心的。縱觀此論,其實並沒有什麽對大乘佛教的論證以使人起信,而主要是竭力勸人起大乘心,故此論與其叫《大乘起信論》,不如叫《大乘起心論》。因為大乘佛教既然是佛的教法,那麽當然沒有什麽可不信的,如來至真,所言皆為真實,如何可以不信?難的其實是起大乘心。因為那些小乘人本來走的是給自己造個小獨木舟迅速度河永取安樂的道路,你現在要他花無盡的力氣、冒繼續沉溺生死輪回受無盡苦的風險造可幫無數眾生度河的大船,而他自己的最終最好結果是什麽呢?不會比乘個小獨木舟自己迅速度河更好。所以行大乘其實就是基於想要幫助利益別人,拔眾生苦、予眾生樂的大慈悲心,若單純從世間法的角度講,當然算是自利利人,因為行大乘六度萬行做種種善事,自己也得善報;但從世出世間法全麵分析的角度講,因為下來度人終究有很多苦,不及永取涅槃根本不來,所以對於已得度彼岸的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來說,再回來度人實質就是“舍己利人”,自己吃苦來利益別人,而自己又啥好處得不到,這是非常偉大的大善、至善。這是大乘菩薩道之所以極偉大的實質。

 

《摩訶止觀》簡介

此論亦名《圓頓止觀》,是天台宗詳述圓頓止觀法門的主要著述,為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於公元594年(隋文帝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起,在荊州玉泉寺,一夏九旬間朝暮二時講出,弟子章安灌頂筆錄成書。關於此書我隻給讀者一句推薦語:此書堪稱禪定實修的全麵、標準教科書。

 

《少室四論》簡介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中時所著。即《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四論,為禪宗經典理論的教導。我看這四論的時候當時也算是明悟佛法了,但看這四論還是有所受益。另外,此四論文字既精確又華麗,文字使用堪稱完美,相信即使是很多母語中文的文學家也要佩服達摩祖師這位印度人的中文水平。

 

《最上乘論》簡介

五祖弘忍大師所著。亦類似上麵的《少室四論》,以問答方式解答關於最上乘佛法修行的種種核心問題,內容也和《少室四論》有點像。當然這個內容像也是必然的。佛法究竟真理並不專屬於某個人,諸位祖師修行成就所悟是一樣的。

 

《宗鏡錄》簡介

永明延壽大師所著。永明延壽大師既為禪宗大德,又被後世公推為淨宗第六代祖師,《宗鏡錄》全書共80餘萬字,分100卷,是一部禪宗的通書、及經典集錄性質的書。要全麵了解中國禪宗最盛時期唐宋時代的禪宗思想閱讀本書是必選。

 

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簡介

蕅益大師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曆代解釋《阿彌陀經》的文章不少,但蕅益大師的這部《阿彌陀經要解》格外受人推崇,不過對於當今人來說因為這篇《阿彌陀經要解》仍是古文,所以既然宣化上人有現代中文的淺釋,本書就還是推薦宣化上人的《阿彌陀經淺釋》了。

 

《永嘉大師證道歌》簡介

為永嘉玄覺大師悟道後心得精華的歌詞形式記錄,既包含無上的智慧真道,又有文字的精妙華美值得世人歌詠傳頌。與前麵的《少室四論》、《宗鏡錄》、《楞嚴經》等一樣都是古文精品。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淺釋

此經為中國佛教禪宗的核心經典。簡稱《六祖壇經》或《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大師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教導弟子的講經說法,由弟子法海集錄。內容分“行由、般若、疑問、定慧、坐禪、懺悔、機緣、頓漸、宣詔、付囑”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這兒的“性”是指眾生本具之成自然屬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這一思想與《涅盤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其教導弟子禪修的實踐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即“於諸境上心不染”;無相為體,即“於相而離相”,以把握諸法的體性;無住為本,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無所係縛。

此經為頓教,即所謂“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萬法盡在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又強調:“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迷聞經累劫,悟在刹那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

《壇經》中談到淨土法門時,亦強調要心善,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同時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讀者可以在百度文庫中搜索“六祖法寶壇經淺釋”,或在“法界佛教總會”的中文網站上找到宣化上人講解的《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佛教十三經

道海法師選編

 

前言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是“十三經”?其實也沒什麽太特別的原因:因為之前有清代同治年間(一八六三年)吳坤修居士選編的《釋氏十三經》,以及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選編的《佛教十三經》。既然大家都喜歡“十三經”,那麽我也就給個“十三經”吧。

此二位大德居士所編的十三經略有差異,吳坤修居士選編的《釋氏十三經》是:《圓覺經》、《梵網經》、《維摩詰所說經》、《首楞嚴經》、《楞伽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金剛經》、《心經》、《妙法蓮華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賴永海教授選編的《佛教十三經》是:《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圓覺經》、《梵網經》、《壇經》、《楞嚴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楞伽經》、《金光明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

我不太同意這十三經的目錄。首先作為佛教最核心的經典總集,怎麽可以沒有《華嚴經》?《華嚴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出世後所說的第一部經典,也是十方諸佛出世所說的第一部經典,隻是當時人間很少人能聽,故後來又先說了適合當時人根器的阿含部經典。《華嚴經》與《楞嚴經》、《法華經》並稱三大“經中之王”,但《華嚴經》又稱“王中之王”,代表佛的全身。佛教本身沒有最高經典,不同經典適合教導不同根器的人,但如果非要找出一部代表佛教的最高經典,那麽我看也隻能是《華嚴經》。《妙法蓮華經》雖然也被稱為“第一”,但此經屬於純大乘,不是適合三乘所有根器眾生的經典,本師佛當時宣說此經的時候就有不少人離座不聽,佛在經中也明說此經不要隨便對不當機的小乘人講。《華嚴經》則是三根普被, 利鈍兼收,十方三世諸佛出世可能都說《華嚴經》,但《妙法蓮華經》就可能不一定都說了,我們這次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在舍利弗尊者的再三勸請下才說了這部經,故如此綜合考慮,如果非要找出一部代表佛教的最高經典,應是《華嚴經》。所以,作為佛教核心經典的總集,不編入《華嚴經》,是沒有權威可言的。隻是《華嚴經》全文實在太長了,故本書限於篇幅,隻編入其中的《普賢菩薩行願品》。

其次我這十三經把淨土宗最核心的“淨土五經”全編進去了,禪宗的核心經典《圓覺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也都全麵收入。故能同時滿足中國佛教最主要的禪宗、淨宗、或禪淨雙修行人的需要。

另外,像《解深密經》、《楞伽經》等高深難讀的經典,顯然不特別適合編入一部供廣大學佛人隨身攜帶的常用書中,故改為雖然理論上不那麽高深,但特別適合當今世人能讓讀者很快受益的《地藏經》、《藥師經》。

故我的新編《佛教十三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園覺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楞嚴經·二十五聖圓通章》、《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經》、《藥師經》、《四十二章經》。

本目錄基本應無可爭議,為最適合當今廣大學佛人修學佛法的十三部經典總集,規模也較適度,約十二萬字,加上本書其他內容總計約20萬字,便於一書攜帶。

 

(以下十三經部分略)

 

學佛指南

道海法師

 

學佛包括兩個重要方麵:閱讀經典學習教法,和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修行。前麵兩部分主要指導讀者學習經典,本部分講實修。

需要承認的是:我並非是已開悟得涅槃的大成就者,也就是說我尚未完成我自度的修行,但作為早已精通佛法、每天可以雙盤打坐10小時以上的老修行,指導當世絕大多數人修行還是夠資格的。

如果非得要是已開悟得自度的大成就者才有資格出來講經說法,那麽像淨空法師、慧律法師、大安法師、星雲法師等目前幾乎所有比較活躍的法師都沒資格出來講經說法,唯我師祖宣化上人、師父化來禪師等極少數大成就者有資格了。有的人是自己修行高,但不善於給別人講經說法,像化來禪師就是這樣的人,雖然他是宣化上人的傳法弟子,禪宗溈仰宗第十代祖師,但世人可能沒聽說他公開出來講經說法過;而善於給別人講經說法的人卻不一定自己修行很高,如上麵那幾位比較活躍的法師。

化來祖師給我的題字印證是“能說真實義,為現智慧燈”,即能說佛法真實義,為當世眾生之智慧明燈。

 

佛弟子的基本生活準則和修行方法

當今絕大多數學佛人皆應以《觀無量壽經》中的“淨業三福”和《阿彌陀經》中的“念佛往生”為基本生活準則和修行方法,現世過福德智慧的生活,命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淨業三福”即: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十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恨、不邪見。為世間善惡的基本標準。

此“淨業三福”包含在家出家一切佛弟子,區別是在家人持居士五戒,出家人持“沙彌十戒”。

 

學佛的開始:三皈依

區別是否佛弟子的第一個顯要標準是是否受持三皈依,故“受持三皈”是學佛第一個要做的事情,也是“淨業三福”之一。三皈依指皈依“佛、法、僧”三寶。

現在各地情況不一。有的地方有積極弘揚佛教的寺院,那麽可能不時會有三皈依的法會,那麽有意皈依的一般隻要提前報名就行。皈依三寶成為佛教的正式弟子,並沒有任何前提條件。收費的話可能也就收點“皈依證”的成本費,應該不能成為障礙。如果有辦皈依的寺院對前來求授皈依的人提出任何額外的條件,那是不如法的。如果說有什麽要求是合理的話,那麽要求求授三皈的人在參加皈依儀式之前盡量清淨身心,比如齋戒三天、洗浴身體、換上清淨端莊的衣服等倒是比較合理的要求。這是指寺院大批量的皈依儀式。

單獨請某位僧尼辦皈依也可以。皈依誓言的內容是:“我某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某,皈依佛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某,皈依法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某某,皈依僧竟,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皈依是“皈依三寶”,並不是指皈依那個幫你辦皈依的僧尼,幫你辦皈依的僧尼主要是主持儀式、做見證。當然,如果你在皈依的時候同時又拜這位僧尼為師,那麽也可以說皈依這位上師了。但這兩者通常不應混在一起。因為對僅僅幫你主持皈依儀式的僧尼你沒必要知道他的修行高低,但教導你學佛的師父你必須知道他的修行高低,夠不夠資格做上師,這需要較長時間的了解。

 

如何拜師

修學佛法,有個明師教導是非常重要的。有次阿難尊者總結說:善知識是成就的一半;佛聽了後糾正道:善知識是成就的全部!

但如果一個人尚不太懂佛法呢,要判斷另一個人是否為教導你佛法的明師其實並不容易,密宗的蔣揚欽哲仁波切就曾說過如果你懂得判斷一個人是否明師,你已經很不錯了。

那麽這兒就給尚無師父的人一個簡便的方法:閱讀本書並覺得本書不錯,有意依本書的教導修學佛法的人,均可以拜我為師。

我對弟子的要求是:弟子必須絕對相信和服從師父。因為我現在還是自修為主,不想花太多時間精力去所謂“調伏”弟子,你或者信我的、聽我的,或者就幹脆沒必要做我弟子了。也即在師徒關係存續期內,弟子必須絕對聽師父的,但弟子可以隨時取消和師父之間的師徒關係,師父當然也可以隨時取消和弟子之間的師徒關係,隻要對對方宣布一下就行了。

密宗的教法是弟子要把上師看得比三寶還重要,所謂皈依“上師三寶”,把上師放在三寶前麵。這當然可能有點誇張了,因為上師也得皈依三寶。但尊師重教肯定是沒錯的,這也是“淨業三福”中的第二條“奉事師長”。目前漢地顯宗佛教在這“奉事師長”方麵注重得不夠,以致發展越來越不及密宗,很多漢人都去拜藏地拜密宗的法師為師。故我這兒主張所有漢地顯宗佛教的佛弟子要皈依“三寶上師”,對上師的恭敬尊重平於或僅次於三寶。

密宗阿底峽尊者在其《菩提道燈論》講了事師十法:

一、           應以毫無疲厭之信心來依止善知識;

二、           應以毫無慳吝之財供來依止善知識;

三、           應以毫無垢染之增上心來依止善知識;

四、           應以毫無蒙昧之智慧來依止善知識;

五、           應以毫無我慢之恭敬來依止善知識;

六、           應以毫無猶豫之孝順來依止善知識;

七、           應以毫無欺誑之正直來依止善知識;

八、           應以毫無驕慢之謙虛來依止善知識;

九、           應以毫無怨怒之安忍來依止善知識;

十、           不以凡庸相而應以本尊相來依止善知識。

也應為漢地顯宗佛弟子所參考、遵循。

 

佛教的基本戒律:居士五戒詳談

因為持戒既是佛弟子在生活中離惡向善、獲人天福報的基礎,也是修行佛法得往生淨土,或禪定解脫的基礎,為佛弟子日常具體生活修行中最重要的內容,故這兒詳細談一下。

此方麵內容我以前的《佛教起信與入門》有較為詳細的講解。但當時我對淫戒的意義理解不夠,所以這兒重新改一下。

初進入佛教的朋友,一方麵可能會覺得有些無所適從,不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有簡明的教義教規容易領受和遵循,以致有宗教卻像沒宗教一樣,未能得到信佛的真實利益;另一方麵,對佛教了解較多後,又可能會覺得佛教戒律太重,規矩太多,而不敢適從。

本文即依據佛所製定的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針對現代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就此五戒的具體意義和內涵作一廣泛和深入的分析,並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以便廣大佛教徒們能夠自覺領受和遵循,從而進入去惡向善、自利利他的佛門正道。

對於佛教外的人士來說,佛門的居士五戒是釋迦牟尼佛觀察無始以來無量眾生的善惡因緣後給出的人生基本道德行為準則,亦有很大的價值。可以這麽說:佛門的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雖然簡單,卻是高於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的。因為光說‘仁義’沒用,定義什麽才是‘仁義’,什麽才是是非善惡的終極標準才是更根本的。‘殺、盜、淫、妄、酒’則正是是非善惡終極標準的基本內容。

現在是‘五濁惡世’加‘末法時代’,眾生降生到這個時代來,宿世的罪業通常都很重。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向善,就不用信佛修佛了,其實很多善的人,若是對照佛門最基本的‘居士五戒’,往往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尚未皈依佛教的人還是一定要皈依佛教、並盡可能受持五戒、真正做到去惡向善,遠離惡道。

 

第一節 如何受戒

皈依佛教本身並不意味著立刻就要持戒,但持戒卻是非常有益的行為。

現代的受戒比之以前更為自由了。也即居士可以選擇受其中幾條,而不受另外幾條。比如居士可以選擇現在先受殺戒、盜戒,而不受淫戒、酒戒,以後看自己的情況而定,逐步持戒。考慮到戒律的本質是自律,這麽改革是合適的。

有的人看佛門戒律森嚴,就怕了,不想受約束,其實佛教是自由的,佛門戒律本質上是一種自律,你若不守戒,又沒人強迫你守,你怕什麽呢?如果你不守戒律的同時觸犯了世俗的法律,那是世俗法律來懲罰你,又不是佛門戒律來懲罰你。

當然受戒後犯戒的確多了一條破戒罪。比如同樣殺生,不受戒而殺生,就是單純的殺生罪,受戒而殺生,除了殺生罪本身,又多了一條破戒罪。

但這個破戒罪是否惡報很大,我傾向於不這麽認為。到目前為止我還未在佛經中找到破戒罪本身的惡報有多大的經文,倒是佛在經中明言:無論人間帝王還是上界天神都不可因為比丘破戒而懲罰之。破戒罪也許可歸納入妄語類的破誓約罪,因為它的實質是發了誓沒做到,果報是喪失信用,大家以後不再相信你。

受戒後,即有戒神守護,破戒後主要是護戒善神跑掉了。宣化上人曾經講過個故事,說有一位老比丘不守戒律,什麽戒律都破了,就是‘食不語戒’未破,後來有一天他吃飯時忽然聽有聲音說道:‘你能不能把“食不語戒”也破了,好讓我也走掉?’原來受一個戒,就有一個戒神默默守護。但現在這位‘食不語戒’的戒神顯然也對這位比丘破其他戒老大不滿,對方還守著這個戒,自己就想跑了。受戒破戒,即在護戒善神麵前失了信用,當然是不太好的。

相應的,受戒後持戒所得的功德福利,也比不受戒而持戒大。

所以我的建議是:努力一下能持的戒,就要受,如果是自覺很難守的戒,受了戒後也很容易破,那就先不要受,等覺得可以受了再受。

比如不殺生戒,做到不自己殺生和不指使人殺生,還是比較容易的,那就要受;不邪淫戒,如果你夫妻感情穩定,你也並無婚外戀的想法,那當然也應該受。但如果你正有著婚外情人,除非你打算立刻斬斷關係,否則你還是不要受這個戒為好,因為受了還是會破,反而不美。等到你和婚外情人斷了關係再受不邪淫戒。

另外一個可行的方式是,如果受了戒以後想破戒,那就先‘舍戒’。比如受了‘不偷盜戒’,過後卻碰上個很好的商業機會,非做些行賄等不法行為不可,你又決心要做,那麽就可先去寺院告訴法師說自己決定舍‘不偷盜戒’了。舍戒了以後再做那個事情,就隻有行為本身的罪業,而不存在破戒罪了。

舍戒以後還可以再次受戒。不過,居士多次受戒舍戒雖然可以,但總是不太好看。

受戒儀式和上麵的皈依儀式一樣,都可以通過參加本地寺院定期或不定期舉辦的相關儀式進行,也可以請法師特別為你主持儀式。

各條戒律都有很多細節方麵的意義,在受戒之前,要詳細了解一下受持各戒律各意味著什麽。

 

第二節 五戒的具體內容

一、不殺生戒

不殺生戒的廣義實質是“不在身體方麵傷害其他眾生”。具體主要指自己不殺和不指使人殺,殺的對像主要是人或動物。

殺業成立要有三個條件,即有殺心,有殺行,被殺者死(或殺傷)。如果你光有殺心,無殺行,這殺心是不好的,但不算犯殺戒;如果有殺心有殺行,但對方未死傷,也構不成殺業,隻是這行為本身是不好的,從戒律角度講,有破戒的意味。如果無殺心,有殺行,導致被殺者死呢?比如像開車,無意間輾死馬路上的一隻螞蟻,那因為你本身隻是開車,而並未關心螞蟻的生死,也即無殺心,所以從戒律上講不算破戒。當然我並不是鼓勵人隨便開車壓死螞蟻,還是一定要盡量小心,愛護一切生靈,避免造罪。因為這還是有罪會遭惡報的,隻是比較小而已,比如可能是被人無意間踩一腳什麽的。

殺戒包括傷害人或動物的一切攻擊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很大的嗔恨,並且也為諸佛菩薩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殺人,但你把人打殘廢了,乃至把人弄癱瘓,或者弄瞎,或者毀容,那這些行為,依據其程度,罪業可能比殺人還要重,因為這些情況下對方受的苦,以及對你的嗔恨,可能比殺了他還要大。考慮到連辱罵別人也可能遭大惡報,為佛門戒律所不允許,所以傷害行為更是戒律所不允許的。

這個殺包括用武器殺、用毒藥殺等看得見的方法殺,也包括用符咒、誅法等隱秘的方式殺。後者屬於神秘領域的事物,通常不為人知,但確實存在。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傳》中就曾提到西藏有用誅法殺人的事情;其他地方也有以符咒、蠱毒、降頭等殺人的法術。遭誅法可能看上去是意外災難而死;遭符咒、蠱毒、降頭等則可能是生各種怪病而死。不過現在這種事情應該是非常少了。如果碰上,世俗的法律很顯然會因為缺乏證據而難以懲治,不過冥冥之中的報應卻將是絲毫不爽的。懂法術的人應該也懂因果,切不可以法術行惡,就算成功的以法術把別人幹掉,並逃脫世俗的懲罰,但仍要遭千萬倍的惡報,結果還是自己受的害更大。

殺人或傷人皆為世俗正法所不容,所以這兒更多的理論我就不多說了,隻是分析一些現實中可能碰上的疑難問題。

 

1,出於正當防衛或集體防衛而殺人,是否可以?

比如1個歹徒劫持了10個人,正要引爆炸彈,這時唯一能阻止他的方法就是一槍把他殺了,這時殺他是否可以?

對此我的分析是:你殺這個人是還有罪業的,這個人,以及他的親人,以及可能的這個人鬼神眷屬,會對你產生嗔恨,乃至報複你;但你救10個人的功德更大,你也得到更多人的回報,你本著救人的善心出發,也會得到諸佛菩薩及諸天善神的護佑。兩者相較,還是功大於過。

要減少罪業,你最好不要對你殺的這個歹徒本身起嗔恨心,而應持公正心,要確定你隻是為了要阻止他殺人而殺他,而不是因為對他本人的恨而殺他,這樣,因為你不是針對他本人,你所遭受的嗔恨和報複應該要小。而你所得到的功德福報卻一點不會小。

 

2,自殺算不算殺生?若是幫重病無救必死活著白多受很多病痛這麽的人依其願望安樂死算不算殺生?

自殺當然不及殺別人那樣有大重罪,但仍然有大的苦報,因為一個人的心是起了自己害自己的愚癡邪心,又怎麽能給自己造作好的結果呢?

佛教的有些極少數高修行人,有時是可能自己舍棄人身的,比如以‘三昧真火’自焚。但那是在確定自己可以往生進入比現在更好的狀態的情況下,自己做出的理性抉擇,常人萬萬不可仿效。

有些想要自殺的人,是遭受某些鬼道類眾生的精神影響(比如自殺者死後轉世的鬼,就往往喜歡影響他人也自殺),表現出來就是一種喜歡自殺的精神類疾病,要治療。還有些想要自殺的人,是受以前被他殺害的動物鬼神的影響。

有的人重病無救必死活著白多受很多病痛希望安樂死,那麽幫他安樂死等於幫他自殺,是否有殺生罪業呢?

現在人因為肉食吃得多,還可能有很多邪淫、偷盜罪業,那麽到老了身體衰弱將死的情況下,就有很多的冤家(比如以前被吃的豬牛雞鴨魚蝦等)來報複,因為你給了這些生命很多身體上的巨大痛苦,那麽你自己的果報是自己身體受巨大痛苦,所以很多人重病將死前受很多痛苦折磨是這個原因。這種情況下,如果家屬幫他安樂死,從人間來講,算是利益他的慈悲善行。但從長遠來看,雖然幫他避免了這些人間病痛的苦,如果罪業不消,後世就容易墮地獄受遠大於人間病痛的苦。所以幫他消業障才是最佳辦法。比如多懺悔、念佛、放生、印經書等等。

如果要在法律上允許幫人安樂死,關鍵是要盡可能的確定其願望的準確,以及避免濫用。比如說,要有兩個以上醫師簽字確定其病是沒救了,所有病人直係親屬同意,兩名律師和兩名國家公證處官員以及5個以上其他人簽名見證確定是其本人的願望,才能有效。

如果確實是出於慈悲心,依法幫人安樂死,不算犯殺生戒。

 

3,如果一個人犯了罪,根據法律判決,執行死刑,算不算犯殺人戒?

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要牽涉到社會整體綜合分析了。因為世間法律隻是一些世俗人的行為規則,而世俗人貪嗔癡重,有的規則可能幹脆就是出於私心,不一定是真理和正義的標準,堪稱真理和正義標準的隻有佛法和佛教戒律。所以這個問題主要就看這個法律是否符合正法了。比如,如果是在一個過於嚴刑峻法的國家、時代,乃至偷個麵包都要砍頭什麽的,那麽立這個惡法的人,就要承擔主要罪責。所以立法者切不可立惡法,否則冥冥中可能造很多嚴重罪業。

其次如果法製本身適當,但法官量刑有問題,過重,或者幹脆是冤案,那麽這個法官就要承擔嚴重罪責了。我的建議是死刑的判決一定要慎之又慎,能不判死刑就不判死刑,並且一般來說隻要不涉及人命或人身重傷就不要判死刑。因為如果隻是錢的問題,那錢畢竟是身外之物,不要因為錢而奪人的命。

法製總體還是要以寬容、慈悲為主,以避免對眾生更大的損害為出發點懲治罪惡。因為我們所知道的隻是人間看到的事情,而不清楚往世全部因緣,所以人對人,一定要以慈悲為本。一個人造惡,他自當承擔罪業,乃至可能下地獄受無量苦,但人不可給人製造地獄。

如果法製、量刑都適當,那麽我們一般認為,人類社會給了他應有的公正,如果殺他有什麽罪業,也應由整個社會一起承擔,具體的死刑執行人,我們人類社會認為是無罪的,至於被殺的罪人一般也不會報複死刑執行人。

總之,一個人如果可以選擇,最好不要做死刑執行人,就像如果可以選擇,最好不要做屠夫一樣。

一般人類社會的法律可以廢除死刑。人間正法主要是預防和製止罪惡,要以正麵勸善為本,死刑之類預防和製止罪惡的方法不算太有效的方法,又有很多過患。酷刑懲罰惡人之類髒活就讓地獄閻王去幹好了,人對人還是要以慈悲為本。

 

4,墮胎是否犯殺戒?

墮胎不但是殺生,而且是殺人重罪。

我以前不了解佛教的時候,是支持允許墮胎的,因為我以為胎兒是沒有人的意識的,隻有到生下來後才有,那麽沒人的意識就不算人,當然可以墮。但根據佛教的理論,人生命形成除了父母精子卵子結合外,同時還有神識進入,也即是說人的神識在胚胎時就有了,胚胎隻是人生命的一個階段,已經是一個人類生命了。

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也非常反對墮胎,理由也是認為這是殺生重罪。

所以,在胎兒就是個人類生命的情況下,若再去墮他,的確就是殺人重罪了。

而且胎兒和父母通常緣分甚深,殺胎兒的罪業往往比殺一般人更大,是非常重的罪,墮胎者在世遭短命、多病之報,並且不容易再懷孕,死後還要墮地獄受大苦,故要絕對避免。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本身我是讚成的。為了做到完美,主要要加強宣傳教育,加強避孕、節育措施。但萬一懷孕,則不可墮胎。一個人自己墮胎,罪業當然自己承擔,但若是強迫別人墮胎,因為對方是被迫的,罪業自然要由強迫別人墮胎的人承擔。墮胎的醫生,等於做職業殺手,也有重罪業。

 

5,殺植物算不算殺生?

不算。殺生的對象是指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苦樂感受的有情生命,植物是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苦樂感受的無情生命。動物與人一樣是有苦樂感受的,那麽因果報應從深層看是回報在“五蘊”中的,給動物造做身體上的痛苦,自己也會感受身體上的痛苦,有時人的身體表明上看沒病沒傷,但偏偏卻又覺得痛,就是報在“受蘊”的殺業果報。

有的植物長得大了,就可能有鬼神類眾生附上,殺植物是破壞了這個鬼神的棲息地,包括很多動物的棲息地或食物來源,有可能導致很多動物死亡,那這當中有殺生惡報。

所以就算砍樹從戒律上看不算殺生,也是不應該做的壞事。

其他破壞環境的行為,比如燒山林木、汙染空氣、汙染水源等等,也會遭大惡報,嚴重損害人類自身的福利。現今時代人類對環境的汙染遠大於古代,很多人整天生活在汙染的空氣中,喝髒水,吃各種有毒害的食物,身體健康及各方麵福樂都大大下降。所以保護環境是當今世人最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比保護環境更重要的是恢複道德人心,也唯有恢複了道德人心,環境才能真正恢複。

 

殺生的果報

佛門的戒律都是自利利他的。戒殺,主要是為了避免遭殺生的惡報,提升自己的福德,澄清自己的身心。

殺生的果報是在世時多病、多災、短命、少孩,亦損財富、名聲、婚姻等各方麵的福報,死後則受地獄酷刑的大苦報。不同的殺生可能有不同的果報。比如殺一個人比起殺一隻螞蟻,罪業就可能重很多倍。

殺不同的人,罪報輕重也可能不同。

比如殺父母,父母是於你有恩,並且有深緣的人,並且人的肉身中有深刻的父母基因遺傳,故殺父母的罪遠比殺其他人重,是要下最苦的“無間地獄”的“五逆重罪”。比殺父母更重的罪是“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此五罪合稱“五逆重罪”,要下“無間地獄”受極重苦。但後麵三者現今時代的人一般不太會有機會犯。

據說古印度有阿羅漢被殺的事情。當時有位國王非常憎恨佛教,殺了一位證阿羅漢果的僧人,也就是禪宗第24代祖師師子尊者,結果尊者流出來的是白血,而國王的右臂立刻斷了,七天後就死了。

中國也有禪宗二祖慧可被殺,白血衝天的故事。這個故事當中,是附近人當他是妖怪,然後當時的國王就派人來看他是不是妖怪,修行到大阿羅漢的程度,其實肉身的生死根本就無所謂了,據說二祖也不辯駁,就認了自己是妖怪,讓人砍了他的頭,結果白血衝天。

這人血怎麽會變白呢?其實這也是修煉的一個結果,和有的高僧去世後會燒出舍利是一個道理。道家修行,‘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煉到了最後一步,血也會變白,整個人就是純陽之體了。

在中國的這個故事中,這位國王倒不是恨佛教的,他殺二祖本身隻是聽人說以為其是妖怪,也就是說他想殺的是妖怪,聽說殺錯了後立刻懺悔,自己和很多人皈依佛教、拜二祖為師,所以這位國王不至於有太大的罪。

 

吃肉問題

受持“不殺生戒”最好從此素食,因為肉食的確是參與殺生的。肉食雖然不一定自己殺,但那些屠宰場、肉食加工場、超市的工作最終都是為了向你提供肉食,那些殺生得來的肉最終還是到了你嘴裏,所以最終吃肉的人的確是要承擔很大一部分殺生罪業。

其次罪業重的是屠夫。如果大家都不做屠夫,那麽一個人要吃豬牛羊肉就得自己殺,那可能大多數人就選擇不吃或很少吃豬牛羊肉了。

佛弟子若真信因果報應,是絕對不應該吃動物的,因吃動物的果報是後世做動物償還,比如吃雞就可能投生到養雞場做整天被關在籠子裏打各種激素長肉的雞,或者比如現世活活煮死螃蟹吃後世做螃蟹做被人活活煮死吃等等。

如果大多數人類都明了因果、離惡向善,就可能禁止漁獵,大家素食,大家都以慈心對待他人和其他眾生,那麽這個世界就會很快變得無比美好。

而吃素除了沒殺生罪業外,還有很多其他好處。

吃素的好處是第一對身體好,長期吃素身體可得到全麵的調整,少病痛,身心舒暢;第二無惡業積聚,這一方麵也將反映在對身體的好處上,另一方麵也反映在生活中其他事情上。

素食與肉食相比的主要缺點是蛋白質含量較低,對治方法是可以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大豆類食品,如豆漿、豆腐等。

另外素食品大多不含維生素B12,長期缺乏維生素B12會導致紅血球病變,造成惡性貧血。紫菜等海草類植物中含有維生素B12

其他,長期吃素者較易缺乏鐵、維生素D、鈣,這些同樣可多吃豆製品彌補。

總之各種素食,加豆製品,是可以構成營養食譜了。

有些動物副產品,比如牛奶、雞蛋、蜂蜜、燕窩等可不可以吃呢?

首先各種蛋都最好別吃。“蛋由想生”,有的母雞單聽公雞叫生的蛋就可能孵成小雞,所以很難判斷一隻雞蛋是否能孵成小雞。所以吃蛋基本算犯殺生。

牛奶、蜂蜜等則不算殺生製品,吃這些可以肯定不算犯殺生戒,但食用這些東西會與相應動物結個以後要還它的緣,障礙解脫,所以最好還是不吃。

在吃長素的過程中,最初一段時間身體有可能會衰弱,乃至可能會有些病,這是因為身體各部分機能尤其消化係統因素食而作調整引起的,過了這段時間身體適應後,體質就會明顯增強,因為吃素營養易消化,少毒害,除了宿世惡業而致外,很難再生病,即使有宿世惡業,也很可能因吃素功德而漸消滅。前麵這段身體不適應期,也可看做消業期。

長吃素以後若碰上肉食,反而會倒胃口,吃下去會拉肚子,這個時候就算吃肉沒有罪業你都不肯吃。

如果一時下不了決心長吃素,那麽可逐漸減少肉食,並且吃的肉食必須要是五淨肉。即不見其殺、不聞其殺、非為我殺、自死、鳥殘。

不見其殺、不聞其殺,即沒有看見殺動物的場景,沒有聽見殺動物的聲音。

非為我殺,即這個動物不是特意為你殺的。比如某家為招待你這客人特意想為你殺隻雞,那這時要趕緊阻止。我聽說有個故事,就是講有個人到人家去做客,主人本想殺雞招待他,他勸阻了,結果當晚睡覺的時候就覺得有雞啄頭,起來查看,房梁上掛的一重物正砸在他原先頭睡著的地方,等於救了他一命。所以勸人不殺的好報有可能很快的。

自死,就是自己死的,比如老死、病死、或者森林大火自己燒死、被雷劈死等等;鳥殘,即是被其他動物殺死的。這兩種死因與人無關,故對人來說也屬淨肉。

 

縱上所述,受不殺生戒意味著:

1,不殺人、傷人或參與、指使殺人、傷人;正當防衛、集體防衛等特殊情況除外,這些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第一條外加不殺生、傷生,隻食五淨肉;

3,以上兩條外加不食所有葷腥,但牛奶、蜂蜜等不殺生動物副產品可食。

4,前二條加純素食。

一般受不殺生戒應受到第2至第4項。

 

如何消除殺業

消除殺業,除了至心懺悔外,放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殺生的罪業很大,相應的放生的功德也很大。《大智度論》中有雲:‘諸餘罪中,殺生第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殺生的果報是在世時多病、多災、短命、少孩,以及死後易下地獄受大苦,放生的福報,則是消病、消災、長壽,求子得子,消除下地獄的罪報,亦可能增長財富、事業成功、婚姻如意等等。

要求自己或親戚朋友健康長壽,死後免三惡道苦,放生是一個好辦法。所以若是親戚朋友病了,不要多花錢買華而不實的禮品,用省下來的錢放生,對病人和自己都有很大好處。

放生中要注意幾個小問題:

第一是不要讓人知道自己是要放生,導致商家刻意去抓,最好是隨機的到市場上去買些將被宰殺的動物放生。否則如使人刻意抓來再放,流於形式,反而不美。

第二放生時要注意一下被放動物的生存環境。比如魚不要扔到臭水塘裏,不要扔回魚塘,而要扔到幹淨點的、自然的河流裏;烏龜之類也要放到野外去,否則很快可能被抓住;雞、鴨等放了也容易被人抓住,要放生也隻有自己養了;也許放生飛鳥最方便,不過市場上很少有賣飛鳥的。如果碰上有賣野生動物的餐廳,要趕緊做功德,自己買下放生,或勸其放生。如發現其中有賣違禁野生動物的,應舉報。如果實在找不到放生的地方,也不要殺之,延長它一段時間壽命也是善事。

第三如果放生是為達到某種具體目的,比如消除以往殺生罪業,或者親人病好、健康長壽等,要說回向詞,比如‘此放生功德回向我自己消除我以往殺生罪業’或者‘此放生功德回向給我父母使他們健康長壽’等。除此以外,放生時可給被放生的動物念‘阿彌陀佛’,或念‘淨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等,替其消除些業障,助其以後往生善處,這樣放生的功德更大。

除了放生,勸人戒殺、勸人素食,也有大功德福報,因為這很可能意味著將挽救很多生命。

五戒中殺生罪業最大,也最容易持,故推薦大家無條件受持。

 

二、不偷盜戒

不偷盜戒的廣義實質是“不在財物方麵傷害其他眾生”。具體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搶。其次,各種非法獲利行為,比如坑蒙拐騙、貪汙受賄等,都屬犯偷盜戒,有的甚至比單純的偷盜更嚴重。所以這個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麽容易守,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1,路上揀到東西,看看周圍無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盜戒?

如果是真正的無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盜戒。但通常情況下,物品不會是真正的無主之物,隻是主人一時把它丟在哪兒了,對這樣的物品最好還是讓它放在那兒不管它為好。

至於如果是揀到東西,明知物主是誰而不還,就是明確的犯偷盜戒了。

 

2,經營非法行業贏利,比如賣假冒偽劣產品、或者賭博、販毒等,雖不是直接偷盜,亦犯偷盜戒。

賣假冒偽劣產品,不但犯偷盜戒、妄語戒,而且如果賣的假冒偽劣產品損害到了人的身心,還要承擔殺生性質的罪責。

比如如果賣的食品,有過量農藥、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賣的淨水不淨,這些賣的人都要承擔罪業,貪贓枉法的質檢人員也要承擔罪業。

所有以詐騙行為獲取不義之財均屬犯偷盜戒。

販毒,因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體而且死後很可能業感地獄,所以販毒者遭的果報可能極重。

煙草業雖是合法行業,但因吸煙也對人身體非常不好,並且死後也很可能業感地獄,所以也是個極惡劣的行業。這將在下麵‘不飲酒戒’一段中詳述。

 

3,貪汙受賄亦犯偷盜戒。並且這個偷盜往往還伴隨很多其他罪業,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報也會更大。

尤其是絕對不要為了貪汙腐敗而損害很多人的利益,比如貪汙工程款或收受工程賄賂導致豆腐渣工程,最終害死人命;或者食品檢驗人員貪贓枉法,放行不合格的食品導致很多吃的人受害,這些都牽涉到嚴重的其他罪業。

 

4,在生活中,不偷盜戒涉及的細節很多。

比如:用單位的電話講私事;上班時間做私事;用單位的打印紙打印私人文檔等等;這些原則上都屬犯偷盜。當然,屬於小偷盜,給單位一些相應的補償即可。

戒偷盜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人少貪欲,以及在人都有貪欲的情況下,讓人們有所自製,追求合理的財富,避免人與人的矛盾衝突,而產生罪業。所以像這種經濟問題有時是非常複雜的,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世俗法律是他律,講究客觀公正,根據現世可觀測的情況來判斷,並且強調的是一種規則正義;佛門戒律是自律,要根據六道眾生、三世因果的一切因素來判斷,以求在總體上最大限度的利益眾生。性質不同,我們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對於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來說,要避免在這種複雜的經濟環境中造惡業,就應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堅守善道為根本,過分的貪婪之心不可起,更不可有任何偷盜行為。

因為任何的偷盜行為,一方麵可能受墮餓鬼或下地獄的果報,另一方麵,最終還是要還的。所以總是大不合算。正如布施所得的福報,往往大大高於布施的量一樣,偷盜後要還的,也往往比偷盜的量大很多。

 

偷盜的果報

偷盜的直接果報是貧窮,及後世墮地獄、餓鬼,或做動物償還,亦可能導致健康、名聲、婚姻等方麵的損害。

 

縱上所述,受‘不偷盜戒’意味著:

1,不明搶、暗偷;

2,不獲坑蒙拐騙、偷稅漏稅、貪汙腐敗、非法行業等所有不當贏利;

 

如何消除偷盜罪業

消除偷盜罪業,除了至心懺悔外,主要的對治方法是布施。

首先是要把偷盜的財物還給原物主,並求得原諒。如果貪汙的是國家人民的財產,我這兒並不強調非得去投案自首。返回財產、投案自首當然是一個方式,但並不是非這個方式不可。第一當然要立刻停止貪汙腐敗,第二可多做公益事業,多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情。

我這可不是鼓勵貪汙者隱匿罪責逃避法律製裁。因為我這兒講的是佛門戒律,也就是一種自律,所以當然和宣揚遵紀守法不同。

布施,最有益的當然是向佛門寺廟布施。其次是要向窮苦的,需要的人布施。

注意布施佛門,要含恭敬心布施;布施貧困人,要含著慈悲心、平等心布施。千萬不要含著貢高我慢心布施,否則可能得富,但不能得貴。

其次布施要含著快樂之心布施,不要布施了以後又後悔,反而不美。布施的量多量少,要自己樂意,不要勉強。

佛座下的阿那律尊者,過去有一世是非常貧窮的農夫,自己也吃不飽肚子,但他看到一位辟支佛討不到飯時,想想這位辟支佛更可憐,因為他每七天才出來乞討一次,吃不到得餓七天肚子,就將原先自己要吃的午飯供養給了這位辟支佛。因為這樣的發心就非常難能可貴了,所以當世即獲大富,後感九十一劫天上人間無貧之報,直至遇佛出世修成阿羅漢。

辟支佛不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十方三世佛,要略低一級,界於佛和阿羅漢之間,主要是修“十二因緣”,無我解脫。如果說阿羅漢的涅槃還是不是徹底無我的究竟涅槃的話,那麽辟支佛的涅槃就應該是無我涅槃了。

如果一個人時時以人我平等之心處事,追求最大的眾生利益,那麽碰上這位辟支佛的情況,就很可能做出像那位農夫一樣的有益選擇。因為當時雖雙方都餓,但自己若不吃隻餓一頓,對方若不吃得餓7天,所以這一缽飯從眾生整體角度看是給辟支佛吃的獲益比自己吃的獲益大的。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衣食無憂後,就不要再過多追求世俗貪欲的滿足了,而要追求長遠的福報,追求自心本就具足的恒久安樂。

阻止他人偷盜、勸人戒偷盜,亦有大功德福報。

 

三、不邪淫戒

不邪淫戒的廣義實質是“不在性方麵傷害其他眾生”,具體通常被解釋為不可與婚姻配偶以外的人行淫。

這當中當然可能有很多細節問題。比如,按照當時當地民風習俗,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是正當的,這種情況下的婚姻關係及性行為,是否算正當?又如,配偶同意、三方均願意的婚外性行為是否算邪淫?又如,婚姻關係中,是否就可以毫無節製,即使過多縱欲也不會遭惡報?又如,很多人一時找不到終生伴侶沒結婚,那麽是不是完全不可以有淫行,比如說手淫算不算邪淫?

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並不是說不能回答,而是說,要給出一個最利益廣大眾生,最利益提問者的回答很難。

因為“淫”這個問題,堪稱人類永恒的為難命題。

因為淫的樂實質上是一種短暫濁劣的幻覺,實於自他身心和整個世界造作大的汙穢罪苦。關於這個話題本書就不過多深入了,有興趣的讀者請參看我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eeqinghong

上的文章《淫的苦樂損益簡要綜合對比分析》。

所以,在淫的這個話題上,永遠都是幫人戒淫,或減輕淫心,才是真正利益他人;增人淫心、讓人縱欲,那人成為大苦人。

比如如果有人來問我手淫算不算邪淫,我說不算,然後那人就隨便手淫,那我就等於害了那個人。所以如果現在有人來問我手淫算不算邪淫,我基本會說算,並告訴他很多手淫的大害處,勸他盡量戒掉。要論佛製戒律,那麽出家人手淫的確是有戒律禁止的,其嚴重程度僅次於與女人交,但若要從佛製戒律中找到在家居士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否包括戒手淫,我好像沒有找到。與女人交是出家戒四大不可悔罪(即“四波羅夷”)之一,犯了這個罪就必需立刻驅擯,懺悔的機會也沒有的;手淫這種罪則僅次於四波羅夷,犯了這種罪要深重懺悔,不是必須立刻驅擯,但若再犯或屢犯就必須驅擯了。《優婆塞戒經》中似有不可手淫的條文,但《優婆塞戒經》中的戒律可遠遠超過五戒。

讀者不要以為我是自己出家了,不戒淫了,於是就希望別人也戒淫。的確也許是有人出於嫉妒欲,比如自己得不到,就希望別人也得不到;或者自己性生活不快樂,就希望別人也性生活不快樂;或者自己沒性生活,就希望別人也沒性生活;甚至有的人自己不禁欲,乃至縱欲,卻敢叫別人禁欲,我說這不叫‘禁欲主義’,而叫‘禁他人之欲主義’;對於這些出於自利損他的目的而勸人禁欲的言論,我是看都不想看的。

其實戒淫有相應的寂靜安樂。淫隻是在淫的時候有短暫的比較大的樂,但後報有長遠的罪苦,戒淫的樂趣就是讓人有點像小孩子,整天沒事都覺得很開心,這是不假外求從自性而得的安樂,故無有罪報。

據說佛時代就有一個人,不解的問佛說:這樣沒有女人的生活,不是很沒有樂趣麽?佛遂將一手撐地,於是那人立刻看到周圍變成了極其美妙的景象,佛告訴他:我整天看到的都是這樣的景象,你說我快樂不快樂?那人欣然認同了。

淫欲越輕,越往上升;淫欲越重,越往下墮。《楞嚴經》中有根據人淫欲輕重斷其死後易往生何處的論述。

如果一個人情欲過重,整天想著淫,在世時過度縱欲,漏失精氣神太多,即使沒行多少其他惡,命終都可能下墮鐵獄,也即最苦的無間獄。物理位置是熱鐵地核。

稍輕一點的是下一般的有間地獄。物理位置是火熱的地幔。

再輕一點的是沉下水輪,身成餓鬼。物理位置是海底深溝。

再輕一點的是成畜生。

如果世俗的情欲心和超世俗的思想、靈性之心差不多重,則再轉生為人。

如果情欲心較輕,思想、靈性之心較重,就可能往生天上。

前麵已經提到,欲界六天中的天人都有性別,也有性生活和性快感。

欲界六天中離人最近的四天王天中天人,情欲較重,性行為類似於人;再往上的忉利天人情欲就淡泊了,性行為中交換的是氣而不是體液;夜摩天人則好像隻親近相抱就行了,而不用交換氣或體液了;兜率陀天則隻需要執手相持;化樂天則隻要相互多看看或相互微笑;他化自在天則隻要相互稍微看看就行了。

如果完全斷了世俗情欲呢?這種情況下要看修不修禪定。如不修禪定,可能往生梵天,即初禪天。如修禪定,看其修到何種程度,分別往生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如果修到更高,證道了,那就是成羅漢、辟支、菩薩、佛,可超出三界,不入輪回了。

所以根據以上分析,即使是婚內性行為,也是消耗精氣神,降低人靈性的,故最好也有所節製。

當然,因為是婚內性行為,兩個人相處,時間長了,性生活通常也不會太過了。所以佛門對居士的不邪淫戒,大致定義為隻允許婚內性行為,是相當合適的。

還有一些更嚴格的說法,比如即使是夫妻間性行為也隻允許‘正常體位’性交,其他各種方式都不可以。對此我未曾在佛經中找到相關依據。相反,避開三道(口、大小便口)的淫行罪業要小。另外,戴避孕套做愛,因為減少淫液的交互,汙穢不那麽重,罪業也要小一點。

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性行為不能追求性快感,隻有為生育而進行的性行為是正當的。這個說法同樣缺乏依據,而且事實上也不太可能。為了生育而性交隻是通常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性行為就是為了獲得性快感,說是單純為了生育而性交,通常隻是自欺欺人。讓人養成自欺欺人的習慣,沒什麽好處。另一方麵,為生育而進行性行為要不要射精?要射精,勢必消耗‘精氣神’,也即不可能無損,並且就算你不想,也不等於就會沒快感。所以結果還是近乎自欺欺人。

還有佛菩薩聖誕日等不可有性行為的說法。這主要應是出於對佛菩薩的恭敬之心而作的勸戒,至少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應持齋戒。

另外農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這“十齋日”不要行淫。這和月亮運行天體物理因素對人身心的影響有關,這十日最好齋戒,若犯淫罪報比其他時間更重。

另外,在佛菩薩像麵前不可行淫,在寺院等清淨地不可行淫。其性質就像如果在一個本來就很髒的自家破屋裏炮製一堆汙穢垃圾,和去到一個無比清淨莊嚴、很多眾生珍惜尊重的水晶琉璃宮殿炮製一堆汙穢垃圾相比,後者罪業重得多。所以在寺院行淫罪報極重,應嚴重避免。

至於其他神像或神廟呢?那要看這個神的性質。如果是梵天的神,離欲清淨的,當然不可以,也就是說基督教教堂是應該保持清淨的。如果是四天王天的神,比如龍神,可能關係不太大,但人的淫比上界諸天的淫汙穢,故最好肯定是要避免在神像神廟之類地方行淫。

佛教中的漏盡通,實質主要就是徹底戒淫,不再漏精了。據說以前一位修得五神通的法師,有一次去拜訪一位修得漏盡通的法師,想與他比法。他找到那位法師的時候,看見對方正在煮個很糟糕的食物,他想這麽有名的法師,怎麽吃得這麽差呢?那位法師也不聲響,舀了勺湯給他喝,他一喝,立刻獲得比他以前所有定境中曾得到的感覺更美妙千萬倍的感覺。

在關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中,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特點是裏麵的人感受到的快樂不亞於無漏阿羅漢。可見無漏阿羅漢是極其快樂的。

為什麽會有這樣快樂的感覺?因為人的感覺是源於人的自心。人的自心是具足圓滿的,隻是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轉,被色身香味觸法等六塵吸引,被貪嗔癡慢疑等負麵習氣蒙蔽,把這些客塵消到一定程度,自心的快樂本性就顯露了出來。

那什麽叫無漏?無漏就是無煩惱,具體的一個表現,就是無淫欲。淫欲就是眾生最大的一種煩惱,斷掉淫欲,就離無漏解脫不遠了。

這種無性欲,並不是人精氣神衰弱了以後的無性欲,而是精氣神很強狀態下的無性欲,是要有很高的修行才能達到的。精氣神衰弱下的無性欲,比如人年老了,更年期過了,或者因身體不好而無性欲,或者被閹割了,那是沒東西可以漏,而不是這兒的無漏。

道家修行的基本過程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是要有精氣才能煉的。

所以要想修行有成,最好是趁年輕精氣神旺盛的時候,不然若是到老了再修,雖然隻要修就有益,但不容易有太大成就。要想有成,付出的努力也可能需要大很多,比如說,有的修法是要先修到‘返老還童’,也即修到又有得可以漏了,再把漏盡掉。

極少數人為了戒淫而閹割自己,雖然為了求道能有這麽大的決心是值得肯定的,但不是正道。《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指出了這種行為是治標不治本。人的淫心,從生理學上來分析,首先是發於頭腦中,比如看到美色、生起愛情,然後腦垂體中分泌激素,至於生殖器則是下一步的事情了。淫物斷了淫心不斷還是沒有用。根據上麵的分析,這反而是有害的。所以不要做這種愚癡的行為。

至於故意用種種方法衰弱性能力,比如故意吃得很差、或者故意衰弱體力,也不是正道。主要是避免吃催淫的食物,比如肉類,以及素食中的五辛(即蔥、蒜、韭菜類食物)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性戀,尤其男同,是比一般的男女婚外邪淫罪業更重的邪淫。現在有的西方人不懂,鼓吹同性戀合法化,他們的心雖大概是出於善意,但實際上卻導致世人總體的福樂大大減少,罪苦大大增加。

比同性戀罪更重的邪淫是亂倫,比亂倫罪更重的邪淫是“破他梵行”,也就是與本來正在持戒修梵行的僧尼行淫,這個罪之重僅次於殺父殺母之類“五逆重罪”,所以世人絕對不要發愚癡把淫欲的對象弄在出家僧尼身上,那比你和一百個普通異性亂搞罪更重。

 

縱上所述,在家居士受‘不邪淫戒’意味著:

1,已結婚者隻可與婚姻對象發生性關係;除非對方犯邪淫否則不可主動提出離婚;不可故意設計使對方犯邪淫或主動提出離婚(這實質上亦應看作主動提出婚姻);己方無咎,對方提出離婚,可答應;已婚者為出家而離婚,不犯戒;

2,未婚者隻可在真正以婚姻為目的的情況下,與唯一的戀愛對象發生性關係;發生性關係後如發現確實不合適,可分手;若對方提出分手,可分手;為出家而分手,不犯戒;

3,明了戒淫的深層意義。性生活不可過度。性行為要有所禁忌,避開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

 

邪淫的果報

邪淫的果報,最直接的往往是自己也遭受邪淫的侵害。比如自己婚外戀,老婆也婚外戀;自己亂交,女朋友跑掉;自己前世背叛愛你的人,今世也被所愛的人背叛。

因為人的神識是全知的,哪怕隱瞞得再好,冥冥之中也有感應,感情上也會有變化,終究還是會遭報。

邪淫還能導致世俗的損失,比如錢財、官祿、名聲方麵的損失。

邪淫會導致後世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如何消除邪淫罪業

如果是犯了損害他人的‘不邪淫戒’,那麽首先是對受害者進行補償,並且真誠懺悔,求得對方的原諒。

由於淫是自損性質的罪,即使是夫妻間行淫本質上也有害,所以我們主要講節製的方式。

首先最根本的我們要知道淫實為小樂大苦,總的來說吃大虧的事情,無論於個人自身還是於一切眾生總體而言都是大害,隻是一般人很難一下子戒斷,故要有所節製,逐步戒斷。

其次我們要注意:對淫樂的貪欲心實為大壞東西,即使是希望淫樂多多,也是貪欲心越低實際得樂越大。也即淫心永遠都是壞東西,屬於好東西的是“淫的能力”,比如健康、強壯、美貌、財富等等,而非對淫的貪欲心。有的人把這兩個搞混了,誤以為淫樂來源於淫心,其實淫樂來源於淫的能力,精氣神足、善業福報大,而非對淫的貪欲心;就像決定一個人能否發財發多少財的並不是這個人對錢財的貪欲心,而在於這個人的善業福報智慧才能等等。

以下是一些戒淫的修法:

第一是不淨觀,觀想女人(或者對於女人來說而言的男人)身體充滿汙穢,比如體內的大便、小便、鼻屎、眼屎等等,再漂亮的女人男人也隻是表皮,體內都是汙穢不堪的;

第二是白骨觀,觀想人的身體就是一堆白骨,《禪秘要法經》中有白骨觀的詳細修法,修成這個法看男女都是一堆白骨,於是就不太會再起淫欲心;

第三是魔鬼觀,認為對方是魔鬼派來害你,讓你下地獄的,臉孔底下是魔鬼;

第四是無常觀,所有愛情都不長久,都會破滅;

第五是要時刻想到,人行淫的時候,旁邊有很多鬼神在看著,在嘲笑你的醜陋淫行;這不是觀想,這是真實的;

第六是大苦觀,行淫是為了一點短暫濁劣小樂,而損大福樂、受大罪苦。

有意徹底戒淫的,不妨聽我偈言:“淫無美,實為腥臭汙穢;淫無好,實為邪惡罪苦;淫無愛,隻有害;淫非真樂,離淫才真樂。”

與所愛的人行淫的性質,就像給一個沉溺毒癮的人毒品一樣,很難說是對他(她)好,幫他(她)戒毒癮才是真利益對方。所以既然真愛一個人就要維護他(她)的最大利益,保其長久安樂,那麽自己戒淫,並幫對方戒淫,才是真利益對方。若真愛世人,那麽自己戒淫,並幫世人戒淫,才是真利益世人。這兒為什麽強調要先自己戒淫呢?如果你自己不戒淫,卻說要幫你的情人戒淫,幫世人戒淫,那是一句根本不可能的空話。

 

對於出家人來說淫戒是最難持的。但一般在家居士的‘不邪淫戒’則還是容易持的,也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

 

四、不妄語戒

不妄語戒的廣義實質是“不以語言(包括文字等其他表達手段)傷害其他眾生”。妄語包括說謊、惡口(即罵人)、兩舌(也是不實之言,即對人三麵兩刀,挑撥離間之類)、綺語(即淫穢的語言,或者其他無禮儀不正經的語言)。

重的大妄語有:誹謗佛法僧三寶;未證言證;做假見證。

如果是為了幫助人,或者為了避免無謂的麻煩,而說無害的謊話,是否可以呢?這個雖然能避則避,但若實在說謊是最佳選擇,並且害不到人天眾生,那也不算犯妄語。

佛陀曾作過一個的比喻。一位大富長者有很多小孩,住在個大房子裏,這房子年舊失修,並且著火了,但小孩子們不懂事不怕火,繼續在房子裏玩,長者也沒有能力自己把小孩一一抱出去,這時長者就對小孩子們說,快出來,外麵有你們喜歡玩的東西啊!於是小孩們就蜂擁而出,逃脫了火災。這種情況下,就算長者在小孩出來後沒東西給,也不算妄語。

這種善意的謊言生活中可能經常會碰上。比如你和太太要一起出去參加個晚宴,你太太花了很多時間換衣服,最後問你覺得好看不好看,而你其實並不覺得有什麽好看的,那這個時候你若直說‘不好看’可就慘了,她說不定又得花半小時換衣服。在這種情況下,我看你還是乖乖說‘好看’得了。

有的女人就是愛對男人提出些不切實際的要求,然後聽男人說謊騙她,以得到些虛假的滿足,這實在是很愚癡的。

還有就是比如抗日英雄,被敵人抓住了問他地下反抗組織的其他成員在哪兒,這個時候他若說實話,就是反而害人了,拒不回答或說謊都不算犯妄語戒。

為了怕病人慌張反而使病情加重而隱瞞病情也屬此類。但這雖發心是好的,結果卻未必好,我的主張還是要看情況,一般還是真實告訴病人讓其積極配合治療為好,除非病人心理確實非常脆弱。

需要注意的是:隻要說謊,就會遭不易被人相信的報應。道理也很簡單,你對人家說過謊,人家以後總會對你的話打個疑問啊。

所以這兒我們尤其要強調:當今佛教在傳法過程中,絕對不可說任何謊話。釋迦牟尼佛作為全知者,也僅僅在為了救人,並且確知沒有其他好辦法的情況下才用了方便教法,而我們都不是全知者,所以在傳法過程中絕不可說任何謊話。也不可不懂裝懂。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把自己當成全知者,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胡亂講法,就算一時糊弄過關,從長遠看,卻隻會損害世人對佛教的信心。

除了誹謗佛法僧三寶、做假見證外,罪業較大的妄語是惡口辱罵他人。惡口辱罵他人遭的惡報主要跟被辱罵者的福德有關。首先就是四聖道的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絕不可以罵;其次世俗的人天眾生中被罵的人德行越高,遭的報也越大;罵得越惡毒,遭的報也越大。所以不要以為罵人不直接傷人,通常也不受法律製裁,就隨便罵人。誹謗他人是要受法律製裁的,隻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辱罵,因為難以取證,所以通常鬧不到法庭上,但冥冥中的報應卻還是絲毫不減的,所以不要做這種自害害人的愚癡行為。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女,看見一位證大阿羅漢果的佛弟子長得比較黑,就順口說他黑得像烏鴉,結果佛聽說後預言她死後將50世做烏鴉,這還是因為她說的時候未存惡念,隻不過是小小的取笑,也即微小的貶聖僧,若存惡念,則會下地獄。

就這小小的取笑本身來講,別說證大阿羅漢果的聖者,就算一般普通有點德行的人也不會生氣,所以這個惡報並非被取笑者生氣造成的,而是說者因輕貶極清淨尊貴的對象而給自己造作。

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女人被外道的人買通,在衣服裏裝了個木盆,指責佛與她有染使她懷孕了,結果被隻老鼠一嚇木盆掉地,然後地裂開她生墮地獄了。這是謗佛的大罪報。

辱罵世俗的人呢,冥冥之中的報應主要看對方的福德,現實中的報應則主要看對方的權勢和氣量,但總之對自身就是毫無利益可言。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的貶罵任何人,這是純粹無益的行為。

佛教中,修菩薩道的人,斥責乃至攻擊他人,而不犯菩薩戒的情況有四種:

第一:為了摧伏邪見外道。

第二:為了維護聖教,住持正法。

第三:為了調伏對方的煩惱,如馬爾巴大師之於密勒日巴尊者,或者像禪宗的‘棒喝’,其實質是一種教導弟子的方式。

第四:為了令未對佛法生起淨信者生起淨信,或已信者淨信增長。

還有一種妄語是背棄誓約。這個誓約必須是雙方當時自願約定的。孔子的說法認為,背棄在被無理威脅的情況下發的誓言,連上天都不會責怪的,所以我這兒也取這個約必須是當時雙方自願的約定為準。

常見的誓約就是商業合同。現代商業社會尤其要強調信用。所謂‘言而無信,人不知其可也’,言而無信的人,別人不知道怎麽跟他合作。而社會經濟發展,分工程度高,就尤其需要合作,所以沒信用的人在現在這個商業社會很難成功。那麽持“五戒”,不偷盜、不妄語的佛弟子,要比一般不持戒的人容易成功得多。

綺語則主要指那種淫穢的語言,似乎應歸入邪淫類,因為這本質上應屬於性方麵的行為。在這樣的分析下,與配偶或將結婚的配偶說些調情之語應屬正常。與其他人說淫穢的語言則不可。其他就是不合禮儀的胡言亂語。

 

妄語的果報

妄語的果報要看其大小和損害程度。如果是誹謗佛法僧三寶,尤其是誹謗重要佛經,比如《妙法蓮華經》等,是要下無間獄,受無量罪的。誹謗人則主要看被誹謗者的福德,被誹謗者的福德越大,誹謗人的遭報越重;誹謗得越厲害,遭報也越重。

其次是在佛教中未證言證、做假見證,都是造地獄因的。因妄語而下地獄,往往是拔舌地獄,或者耕犁地獄,耕犁就是感受用犁耕舌頭的劇痛。妄語者再世為人,則可感應啞巴、無舌、或者多舌之報。妄語者在世時,則遭說話不被人相信,被人欺騙,被人背棄,或者被人惡罵之報。

 

縱上所述,受不妄語戒意味著:

不誹謗佛法僧三寶;

不未證言證,不做假見證;

不惡口辱罵他人或其他眾生;

不說謊;但為利他而說善意的謊言不算破戒;

不背棄誓約;

不和非配偶的對像說淫穢之語;

不說不合禮儀的胡言亂語;

 

如何消除妄語罪業:

消除妄語罪業,除了真誠懺悔外,對治誹謗三寶的罪業,可以皈依三寶,真誠稱讚三寶。若是謗過法,則轉而傳播佛法,那麽不但謗法罪業冰消,還有大福報。

諸經典中,傳播《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華嚴經》、《金剛經》等佛經功德特別大,其他本書收錄的十三經都是核心經典,傳播之都有很大功德。

對治做假見證、說謊、背約等,當然要從此誠實,並且消除做假見證、說謊、背約的惡果。

如是惡口辱罵他人,或者向不適當的人說淫穢之語、胡言亂語,要向對方道歉,並求得對方的原諒。

 

五、不飲酒戒

不飲酒戒的廣義實質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做愚癡損害自己的事情”。

有的研究戒律的人似乎認為五戒中殺、盜、淫、妄是性戒,酒是遮戒,即為了防止犯上麵四戒的。因為酒能亂性,飲了酒腦子糊塗,自律不強,容易犯其他戒。

但這種說法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誤的印象,即以為飲酒本身無害。那麽事實上現在廣大世俗人也早已知道飲酒於生理上的很多損害,還影響人的精神,使人愚癡,所以修行人絕對要戒酒。

這兒我想到個故事。有個人想給死去的母親超度,去寺廟請一位僧侶給他母親念《妙法蓮華經》,結果第二天母親托夢給他說《妙法蓮華經》念到第四回的時候,周圍地獄已經變蓮池了,本來希望更好的,結果下麵卻突然變糟了。於是此人再去跟那位僧侶說,原來那位僧侶貪酒,念到第四回的時候,喝了口酒,結果就不靈了。第二次注意戒酒給念了一遍才算好。這就是喝酒對靈性的不良影響。

現代中國人好像形成了一種風氣,也就是愛在酒席上互相勸酒,乃至鬥酒,實在是很不好的習慣。如果是兩位或幾位好友聚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歡喝酒,那麽互相敬酒,倒也算說得過去。但我發現,很多人是‘人雲亦雲’,自己根本不喜歡喝酒,甚至雙方都不喜歡喝酒,卻因為風氣使然,互相勸酒,實在是荒唐可笑的愚癡行為。喝酒,如果是一種享受,那麽自己多喝,也算有道理;知道對方喜歡喝酒,就給對方敬酒,也算是一種好意。但若是自己根本不喜歡,不是一種享受,為什麽要喝呢?明知對方不喜歡喝酒,還勸對方喝,且不說喝酒的危害,就這行為本身來看,也根本不是一種好意的行為。

所以中國人愛好勸酒的風氣應該徹底改變。要改成勸別人不要喝酒的風氣。勸人喝酒的朋友,充其量隻是‘酒肉朋友’。其實真誠為對方考慮勸人少喝酒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鑒於不飲酒戒的本意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利於佛道修行,所以此戒中應加上一些其他飲食方麵的內容。即:不食用五辛;不吸煙;不吸毒。

五辛即蔥、蒜、韭菜等食物。《楞嚴經》中佛即勸人不要食用五辛類食物,因為它們生吃增恚,熟食發淫,並且吃了口氣不淨。《地藏經》中‘五辛’和‘酒肉’是放在一起說的,要辦法事等這些都要禁食。所以五辛和酒肉一樣都很不好,都需要戒。

其次是吸煙。關於吸煙對人身體的損害我就不多說了,這兒主要講一些常人不知道的深遠損害。

佛門戒律之所以未提禁煙,是因為佛時代並沒有煙草。藏密宗師蓮花生大士在經典中說道:佛圓寂不到一百年的時候,佛法興隆,魔王極其不悅,其小女為安慰父親就發願投生到人間破壞佛法,她在中國的漢地出生盡力弘揚她的法,但因佛法昌盛而收效甚微、抑鬱而死。臨死前讓弟子將屍體埋在地下,發了毒誓:屍體上將會長出一種毒草,是她經血的化現,將來會在全世界蔓延,所到之處毀人善根,破壞佛法。

蓮花生大士講述煙草的危害時道:‘依此臭味不淨煙,雖然終生修本尊,不會成就一本尊。諸守舍神離彼去,諸護法神遠離之,境神地神亦逃離,洞神家神財神離。冒犯凶惡之天神,病痛死亡災難起,每一年中漸衰敗,人蓄眷屬現惡兆。’

高僧阿底峽尊者曾說過:‘誰人倘若依煙草,五毒煩惱盛似火,今生受謗及譏毀,死後恒時轉惡趣,縱投生人成瘋子。’

藏密宗喀巴大師曾經說:‘以邪願魔之毒物,不必說是直接用,甚至藥中配煙草,七日服用則病人,醫生二人七劫中,地獄之中不解脫。’

煙氣會堵塞人的氣脈,封閉中脈,人死後神識上升不了,隻能下降墮地獄。

所以藏傳佛教已經早就開始禁煙了,漢地也應該實行。故我在此將戒煙納入居士五戒之中,強調隻要是佛教徒就必須戒煙。因為抽煙還不像喝酒,喝酒人主要隻害自己,抽煙,這個煙還會被別人聞到害別人。若是戒不了酒,那是自己害自己,還不能說太惡,而抽煙是會損害別人、導致別人下地獄的罪惡行為,故必須像禁止殺人一樣禁止吸煙。

所以我這兒呼籲要徹底禁止煙草業。不要因為煙草業有豐厚的利潤和稅收而放任。強調經濟收入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經濟收入本身不是目的,人生活的快樂和持久發展才是目的。

而且,即使單從經濟利益上講,第一煙草工業的相應資源(如種煙草的土地、原材料、人力等)改從別的行業完全可以獲利;第二由煙草業導致的疾病,相關治病的花費也不得了,據估計大於煙草業的收入,這樣的話單從經濟角度來說就大不合算,更何況煙的深層損害!

從事煙草行業的人,比如製造香煙,販賣香煙的,因為可能害很多人,所以罪業很大,故應盡快停止,改從善業。

那麽吸毒呢?吸毒給人的欣快感比吸煙更大,對身體的損害也更大,人吸毒後癮也更大,所以吸毒可謂是加強版的吸煙,毒害更大,罪業也更大。關於禁毒的事情因為現在世人也知道毒品的大害,定販毒為重罪嚴厲禁止,所以我這兒也就不多說了。總之再強調一下,販毒的人不要為了貪一點點錢,就做這種損大福樂造大罪苦的事情,通過販毒得點福報,如果用來做其他事業,所得福報可能遠大於販毒。

 

縱上所述,受‘不飲酒戒’在當前意味著:

不飲酒;但如果酒是燒菜的作料,加工過已經沒有酒味,或者酒中的乙醇很大程度上已經分解不再是酒了,那麽食用不算破戒;不食用五辛;不吸煙;不吸毒;當然更不促使他人食用煙酒五辛毒品。

如果犯了這些戒,隻有懺悔並下大決心戒掉,然後多做功德,比如勸人、幫人戒酒、五辛、煙、毒品等。

 

出家人的持戒修行

出家人與在家人所持戒律的根本區別是出家人持的“不淫戒”是“戒一切淫”、“徹底戒淫”,而不單單是“戒邪淫”。是否徹底戒淫,是“僧”與“俗”、“聖”與“凡”、“清淨”與“染汙”的真正實質區別,也是修行成就的根本。

有的人可能會想在家人也可以徹底戒淫啊,對,像維摩詰居士就是這樣的人,現代果卿居士等可能也是這樣的人。如果一個在家人真的能持出家人的“不淫戒”,那這人就是個實質意義上的“僧寶”;同樣,如果一個出家人實際並未戒淫,那這人實質上不算“僧寶”。

出家人當然還有更多其他生活細節方麵的戒律,核心還是熄滅“貪嗔癡”,更有利於修行成就,那這方麵本文就不多講了。

 

如何出家

有的人可能想出家修行,那麽具體應該如何才能出家呢?

首先當然是要身體健康,無殘疾,性功能正常,因為出家人的戒淫可不是身體不健康性功能不正常狀況下的戒淫,而是身體健康性功能正常狀況下的戒淫。《四分律》中有這樣的明確規定。

另外,若性功能正常但性心理不正常也不能出家,同性戀者絕對不可以混進僧團,否則大重罪。

出家最好要父母同意,但這不是絕對必要的條件。一般人若父母不信佛,那麽要父母同意其出家那是不太可能的,父母出於世俗的觀念往往希望子女走他們那條生死輪回之路。廣欽老和尚早有這樣的誠實之言。從實際情況來看,大家知道本師佛在做悉達多太子的時候他父親是希望他繼承王位而不讓他出家的,若每個人出家都非要父母同意,那現在就沒佛教了。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也是頂著父親的強烈反對而出家的。曆代很多著名僧人出家恐怕都沒得到父母的同意。

所謂“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一個人如果真的發出離心而出家,出家後老老實實持戒修行,那麽其予父母乃至祖上的利樂是遠大於一般人的。如果需要的話僧團當優先為這樣人的父母安排養老院免費居住,以免其後顧之憂。

但如果一個人出家後不能持戒修行,那麽他不該出家,他應該在家孝養父母。

另外,出家當然要單身,已結婚的要先離婚。至於是否有負案在身、或欠人債務等,因為佛門僧團不可能承擔世間警察的角色故此方麵不予考慮,但如果發現一個人在出家前有犯刑事罪,後被法院判罪要入獄服刑,則當先令其還俗。當然如果這個罪不重,而法院看其已出家,一般也可適當考慮免予追究刑事責任。

以上條件都滿足的話,關鍵就看你是否確實準備持出家戒,徹底戒淫修行了。如果你拜的師父本身是出家僧,那就請求師父剃度就行,否則要另請出家僧剃度。

 

以上三皈五戒和出家持戒,是修行人日常生活中離惡向善的行為準則,下麵講具體的修行方法。

 

念佛指導

念佛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為本(發音“na mo a mi tuo fo”),也可念四字“阿彌陀佛”。念佛聲音以本人正常的聲音念為宜。不太高也不太低,不太快也不太慢,不唱念。若長時間出聲念佛累了默念也可以。

念佛本身不必計數,但有的人邊念佛邊計數會更專心,那就適合計數。

念佛的唯一要點是專心,各種訣竅或念佛方法都是為了讓念佛人更加專心。隻顧念佛,不理雜念,雜念自滅,這是念佛用功的訣竅。

念佛人要在一生的修行中不斷進步,逐步發展到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念佛,然後睡覺也逐漸減少時刻念佛的程度,以盡可能地確保往生。

 

禪修指導

關於禪修,我的教法是:健康的坐姿、健康的呼吸,無起心動念,但若有起心動念也不關心無所謂。

這是一個綜合《圓覺經》中“寂靜奢摩他”和“禪那”修法核心,同時初學者也能毫無障礙修習的禪修方法。《圓覺經》經中所述的“禪那”修法(或簡稱“禪”)應該就是“禪”這個詞的最初來源,也即真正最終極本源的“禪”。

健康的坐姿即“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坐姿的七個要點。即: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麵,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麵,叫作金剛坐。如果剛開始打坐單盤也不行時,也可以散盤。

(二)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麵,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麵,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七支坐法”是人最健康的坐姿,如果坐姿不健康,就會堵塞身體的經絡,氣脈就會不暢通,所謂的三脈七輪就打不開,智慧神通也開不了。

健康的呼吸即呼吸要深長,宜采用腹式呼吸。

無起心動念最好。但若有起心動念也無所謂,隻要不是淫、嗔等有毒害的起心動念就行,一般其他起心動念於修行都妨礙不大,就是空耗精神,自障圓覺。但你若為有雜念妄心而煩惱,要滅這些雜念妄心,那又同樣是空耗精神、自尋煩惱。所以無起心動念,但若有起心動念也無所謂不關心,就是既簡單又高深的禪修方法。

《大藏經》經中有不少講具體禪定實修方法的經典,這兒給讀者推薦《大安般守意經》、《禪秘要法經》、《禪法要解》、《摩訶止觀》等。

 

一些實用話題:如何求財富、健康、長壽、智慧、美貌、名聲、婚姻、子女、事業成功、消災免難等

求這些現世福利的共法是持五戒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懺悔業障、多行布施等。比如有的人大概知道求財富要不偷盜、多行布施,但殺生、邪淫、妄語、煙酒毒品等也可能大損財富;又如有的女人想要婚姻美滿,那麽除了不邪淫以外,若殺生多,也可能因為很多被殺害的冤家影響丈夫的起心動念,而導致丈夫易對其起惡心,影響婚姻的美滿,或者如果妄語多,自己也就容易被男人騙;又如若要健康長壽,也是殺生、邪淫、煙酒毒品等都要戒,加上多布施放生等。

另外,求這些現世福利比較適合求靠的佛菩薩是消災延壽藥師佛、大悲觀世音菩薩、和大願地藏王菩薩。我這兒舉了三位,實際上,常求靠一位就行了。

下麵講一些有針對性求這些現世福利的修法,所涉經文皆可在《大藏經》中找到,本文下麵亦收入各種常用咒語。

求財富:大悲咒42手眼之如意珠手;堅牢地天儀軌;寶篋印陀羅尼;楞嚴咒第二會;

求健康、長壽(去病延壽):藥師咒;大悲咒;佛頂尊勝陀羅尼;寶篋印陀羅尼;楞嚴咒;

智慧(學業):文殊心咒、虛空藏咒、佛頂尊勝陀羅尼、楞嚴咒;

美貌:要布施鮮花等美的事物給佛菩薩或他人;要忍辱不嗔,不憎恨他人;

名聲(受人關注恭敬尊重等):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言行舉止講究禮儀,高雅得體;有較高的智慧、學識或某方麵專長;美貌;有財富、或有較高職務能多布施利益他人;寶篋印陀羅尼;準提咒;

婚姻: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藥師經;地藏經;準提咒;

求子或求女:藥師經;大悲咒;地藏經;寶篋印陀羅尼;楞嚴咒;

各種具體事業的成功:大悲咒;準提咒;寶篋印陀羅尼;楞嚴咒;

消災免難:藥師經;地藏經;緊急求助(比如遭遇海難、墮下懸崖、盜賊搶劫等)念“觀世音菩薩”;

 

六神通的修行

有的學佛人可能對修神通感興趣。這其實多半是出於對“名”的貪欲,也就是想通過顯示自己的高明、與眾不同等等,以得到別人的恭敬稱讚,或者得到一些物質利益等等。那麽這種貪欲反而障礙解脫,亦障礙智慧神通。

但如果自身沒什麽貪欲,求神通主要就是想幫助利益別人,那麽這當然也不是什麽壞事。從另一個角度講,想要通過顯示自己的高明得到別人的關注、愛敬等,也是一般人的正常心理,所以這兒我也就隨順這些人的願望,簡要講一下神通的修行方法。

《觀無量壽佛經》中的第一觀“日觀”,就是標準的“天眼通”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六神通”裏,除了天眼通以外,另外三種神通“天耳通”(能聽到很遠地方的聲音,或者天上極美妙的音樂等等)、“宿命通”(能知過去宿命,亦可能知些未來已注定的事情)、“他心通”(知他人心念),修行難度類似“天眼通”,一般要以“初禪”為基礎;但能變幻身形,神足飛行的“神足通”就比前麵那四通明顯要難了,需要在“四禪”中修;最後的第六通“漏盡通”則又比前麵那五通加起來都難,主要是要徹底斷欲去愛,亦舍棄其他一切貪欲。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大悲咒42手眼·日精摩尼珠手”是天眼通的修法;此經中亦有“宿命通”的修法。修“他心通”主要要靜,沒有什麽自己的起心動念。

若修成“四神足”可“住壽一劫”,也即可以在宇宙內四種類型的星球(人臉蛋上寬下窄的閻浮提型;臉蛋形如半月的瞿陀尼型;臉蛋圓圓的弗婆提型;臉蛋方方的鬱單越型。)遨遊,壽命長至同於這個宇宙,雖然最終還是躲不過劫末的大火劫,但亦是不錯的境界了。若修成這種神通,即使你不自稱神仙,別人也會把你當神仙了。不過要修這種極高深的法得去很清淨無擾的地方,比如深山老林、大海孤島等等,這兒就不多說了。

修“四神足”首先肯定要戒淫,修禪定得“四禪”。其實得“初禪”的前提條件就是戒淫,所以戒淫是修這些神通的基礎。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外道的修行人不戒淫就可以通過些方法修得神通,但這些神通往往是靠些鬼神幫助,那這於其自身有利有害,非解脫正道,所以這兒也就不多說了。

前麵推薦的《禪法要解》中有“六神通”修行的較詳細講解。不過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我的忠告是:如果你不是持戒專修的“專業修行人”,那就實在沒必要以求神通為目標了,求往生才是你的最佳目標。

 

學佛的最終結果

學佛的最終結果,第一是成佛,第二是涅槃。有的人把這兩者搞混起來,以為成佛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成佛,比如陳義孝的《佛學常見辭匯》就是這麽解釋“大涅槃”的,其實這兩個概念根本不同,並且兩者之間也沒有決定性的邏輯關係或相互可以替代的語意。

一方麵,成佛隻是得涅槃,即有能力入涅槃了,但並不意味著必定入涅槃。比如觀世音菩薩前世做過正法明如來,現又再來度人;舍利弗前世做過東方金龍如來,後又再入輪回;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早成佛過,但因慈悲心不滅還想幫助別人得度,故仍然再入輪回再修六度萬行成佛度人……涅槃是徹底無我,亦無別人,一個人若能徹底不關心自己這個假我而入涅槃了,卻仍然關心別人,則必定仍然不能入涅槃,阿羅漢如此,辟支佛如此,菩薩如此,佛亦如此。

而另一方麵,要得涅槃也不一定需要成佛。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沉溺世間就像沉溺多人角色扮演類電腦網絡遊戲,以致以為自己在電腦遊戲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自己,覺悟就等於覺知自己剛才原來是在玩遊戲,遊戲中的那個自己不是自己,剛才自己所感受的場景其實也並不存在。遊戲場景的狀況和角色在遊戲場景中的狀況與玩家覺知自己是在玩遊戲本身沒有決定關係,影響覺悟的主要是玩家沉溺遊戲的深度,即貪嗔癡程度及由貪嗔癡引發的業障的狀況”了解這個比喻,讀者就可以清楚成佛和涅槃之間的關係了:涅槃是退出這個遊戲幻境;而成佛是成為這個遊戲幻境中的最高者、最尊者、全知這個遊戲幻境的一切,當然也包括知道這一切都是遊戲幻境而有能力退出遊戲。

無論你是一個0級的小兵還是最高等級的大將軍都可以退出遊戲,隻要你知道這隻是個遊戲並且想退出。那麽阿羅漢就類似這0級的小兵,佛則最高等級的大將軍。

遊戲中要成為最高等級的大將軍可能需要長時間“打怪練級”什麽的,那麽成佛也同樣需要長劫行“六度萬行”不斷升級,其間有50多個菩薩級位,一般的說法是從初發菩提心到最終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但有的時候菩薩願發得大,時間就可能長得多,比如阿彌陀佛從前世法藏比丘發願到現在成佛其間經曆了“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那這個數字可比“三大阿僧祇”劫大多了。而阿羅漢則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成佛其實要比修成阿羅漢難得多,佛的智慧、功德、神力也比阿羅漢大得多,就算這個宇宙所有眾生都成阿羅漢,這些人的智慧、功德、神力加起來,也不及佛一毫毛。

那麽這樣讀者就可以明白為什麽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給出了“涅槃”和“成佛”兩個答案。因為一方麵,成佛是遠難於得涅槃、遠高於得涅槃的;另一方麵成佛後佛的最終結果也還是入涅槃,所以事實上我也不知道哪一個更適合被認為是學佛的最終結果,故把兩個都給讀者,請讀者自己選擇吧。

那麽這樣讀者就可以在很清楚明白的情況下,作出自己真實的決定了:你到底是想要成佛,還是想要盡快入涅槃?

如果你隻想自己盡快解脫,那麽求成佛對你來說等於繞大遠路,修個阿羅漢就可以了,或者先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再修個阿羅漢可能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想要求成佛,一方麵得到一切眾生可能得到的最大智慧、最高境界、最勝成就,一方麵也可以幫助利益無數其他人,那麽你就沒必要去考慮涅槃之類的事情了,成佛是遠難於得涅槃、遠高於得涅槃的。

一般來講,中國大乘佛教的佛弟子是以求成佛為最終結果。

那麽本書到這兒就結束了,預祝讀者的學佛道路一帆風順。

 

重要常用咒語匯編

楞嚴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佛頂首楞嚴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佑。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第一會】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薩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釤。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娑舍囉婆迦,僧伽喃。南無盧雞阿羅漢哆喃。南無蘇盧,多波那喃。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南無盧雞三藐伽哆喃。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南無提婆離瑟赧。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赧。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南無跋囉訶摩尼。南無因陀囉耶。南無婆伽婆帝。嚧陀囉耶。烏摩般帝。娑酰夜耶。南無婆伽婆帝。那囉野拏耶。槃遮摩訶三慕陀囉。南無悉羯唎多耶。南無婆伽婆帝。摩訶迦囉耶。地唎般剌那伽囉。毗陀囉波拏迦囉耶。阿地目帝。屍摩舍那泥婆悉泥。摩怛唎伽拏。南無悉羯唎多耶。南無婆伽婆帝。多他伽跢俱囉耶。南無般頭摩俱囉耶。南無跋闍囉俱囉耶。南無摩尼俱囉耶。南無伽闍俱囉耶。南無婆伽婆帝。帝唎茶,輸囉西那。波囉訶囉拏囉闍耶。跢他伽多耶。南無婆伽婆帝。南無阿彌多婆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阿芻鞞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鞞沙闍耶,俱盧吠柱唎耶。般囉婆囉闍耶。跢他伽多耶。南無婆伽婆帝。三補師毖多。薩憐捺囉剌闍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舍雞野母那曳。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剌怛那雞都囉闍耶。跢他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帝瓢,南無薩羯唎多。翳曇婆伽婆多。薩怛他伽都瑟尼釤。薩怛多般怛嚂。南無阿婆囉視耽。般囉帝揚歧囉。薩囉婆,部多揭囉訶。尼揭囉訶,羯迦囉訶尼。跋囉毖地耶,叱陀你。阿迦囉,密唎柱。般唎怛囉耶,儜揭唎。薩囉婆,盤陀那,目叉尼。薩囉婆,突瑟吒。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赭都囉,失帝南。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毗多崩娑那羯唎。阿瑟吒冰舍帝南。那叉刹怛囉若闍。波囉薩陀那羯唎。阿瑟吒南。摩訶揭囉訶若闍。毗多崩薩那羯唎。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毖沙舍,悉怛囉。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阿般囉,視多具囉。摩訶般囉,戰持。摩訶迭多。摩訶帝闍。摩訶稅多,闍婆囉。摩訶跋囉,盤陀囉,婆悉你。阿唎耶多囉。毗唎俱知。誓婆毗闍耶。跋闍囉,摩禮底。毗舍嚧多。勃騰罔迦。跋闍囉,製喝那阿遮。摩囉製婆,般囉質多。跋闍囉,擅持。毗舍囉遮。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蘇摩嚧波。摩訶稅多。阿唎耶多囉。摩訶婆囉,阿般囉。跋闍囉,商揭囉製婆。跋闍囉,俱摩唎。俱藍陀唎。跋闍囉,喝薩多遮。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啒蘇母,婆羯囉多那。鞞嚧遮那,俱唎耶。夜囉菟,瑟尼釤。毗折藍婆,摩尼遮。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嚧闍那,跋闍囉,頓稚遮。稅多遮,迦摩囉。刹奢屍,波囉婆。翳帝夷帝。母陀囉羯拏。娑鞞囉懺。掘梵都。印兔那麽麽寫。

【第二會】

[合牛]????。唎瑟揭拏。般剌舍悉多。薩怛他,伽都瑟尼釤。虎[合牛]。都盧雍。瞻婆那。虎[合牛]。都盧雍。悉耽婆那。虎[合牛]。都盧雍。波囉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虎[合牛]????。都盧雍。薩婆藥叉,喝囉刹娑。揭囉訶若闍。毗騰崩薩那羯囉。虎[合牛]。都盧雍。者都囉,屍底南。揭囉訶,娑訶薩囉南。毗騰崩薩那囉。虎[合牛]。都盧雍。囉叉。婆伽梵。薩怛他,伽都瑟尼釤。波囉點,闍吉唎。摩訶娑訶薩囉。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俱知娑訶薩泥,帝[口隸]。阿弊提視婆唎多。吒吒罌迦。摩訶跋闍嚧陀囉。帝唎菩婆那。曼茶囉。烏[合牛][1-4]。娑悉帝薄婆都。麽麽。印兔那麽麽寫。

【第三會】

囉闍婆夜。主囉跋夜。阿祇尼婆夜。烏陀迦婆夜。毗沙婆夜。舍薩多囉婆夜。婆囉斫羯囉婆夜。突瑟叉婆夜。阿舍你婆夜。阿迦囉密唎柱婆夜。陀囉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烏囉迦婆多婆夜。剌闍壇茶婆夜。那伽婆夜。毗條怛婆夜。蘇波囉拏婆夜。藥叉揭囉訶。囉叉私揭囉訶。畢唎多揭囉訶。毗舍遮揭囉訶。部多揭囉訶。鳩盤茶揭囉訶。補單那揭囉訶。迦吒補單那揭囉訶。悉乾度揭囉訶。阿播悉摩囉揭囉訶。烏檀摩陀揭囉訶。車夜揭囉訶。酰唎婆帝揭囉訶。社多訶唎南。揭婆訶唎南。嚧地囉訶唎南。忙娑訶唎南。謎陀訶唎南。摩闍訶唎南。闍多訶唎女。視比多訶唎南。毗多訶唎南。婆多訶唎南。阿輸遮訶唎女。質多訶唎女。帝釤薩鞞釤。薩婆揭囉訶南。毗陀耶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波唎跋囉者迦,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茶演尼,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摩訶般輸般怛夜。嚧陀囉,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那囉夜拏,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迦波唎迦,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闍夜羯囉,摩度羯囉。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毗唎羊,訖唎知。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索酰夜,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阿羅漢,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毗多囉伽,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跋闍囉波你。具酰夜,具酰夜。迦地般帝,訖唎擔。毗陀夜闍,嗔陀夜彌。雞囉夜彌。囉叉罔。婆伽梵。印兔那麽麽寫。

【第四會】

婆伽梵。薩怛多般怛囉。南無粹都帝。阿悉多那囉剌迦。波囉婆,悉普吒。毗迦薩怛多缽帝唎。什佛囉什佛囉。陀囉陀囉。頻陀囉頻陀囉,嗔陀嗔陀。虎合牛。虎合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娑訶。酰酰泮。阿牟迦耶泮。阿波囉提訶多泮。婆囉波囉陀泮。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薩婆,提鞞弊泮。薩婆,那伽弊泮。薩婆,藥叉弊泮。薩婆,乾闥婆弊泮。薩婆,補丹那弊泮。迦吒,補丹那弊泮。薩婆,突狼枳帝弊泮。薩婆,突澀比犁,訖瑟帝弊泮。薩婆,什婆利弊泮。薩婆,阿播悉摩犁弊泮。薩婆,舍囉婆拏弊泮。薩婆,地帝雞弊泮。薩婆,怛摩陀繼弊泮。薩婆,毗陀耶,囉誓遮犁弊泮。闍夜羯囉,摩度羯囉。薩婆,囉他娑陀雞弊泮。毗底夜,遮唎弊泮。者都囉,縛耆你弊泮。跋闍囉,俱摩唎。毗陀夜,囉誓弊泮。摩訶波囉丁羊,乂耆唎弊泮。跋闍囉,商羯囉夜。波囉丈耆,囉闍耶泮。摩訶迦囉夜。摩訶末怛唎迦拏。南無娑羯唎多夜泮。毖瑟拏婢曳泮。勃囉訶,牟尼曳泮。阿耆尼曳泮。摩訶羯唎曳泮。羯囉檀遲曳泮。蔑怛唎曳泮。嘮怛唎曳泮。遮文茶曳泮。羯邏囉,怛唎曳泮。迦般唎曳泮。阿地目質多,迦屍摩舍那。婆私你曳泮。演吉質。薩埵婆寫。麽麽,印兔那麽麽寫。

【第五會】

突瑟吒質多。阿末怛唎質多。烏闍訶囉。伽婆訶囉。嚧地囉訶囉。婆娑訶囉。摩闍訶囉。闍多訶囉。視毖多訶囉。跋略夜訶囉。乾陀訶囉。布史波訶囉。頗囉訶囉。婆寫訶囉。般波質多。突瑟吒質多。嘮陀囉質多。藥叉揭囉訶。囉刹娑揭囉訶。閉[口隸]多揭囉訶。毗舍遮揭囉訶。部多揭囉訶。鳩盤茶揭囉訶。悉乾陀揭囉訶。 烏怛摩陀揭囉訶。車夜揭囉訶。阿播薩摩囉揭囉訶。宅袪革,茶耆尼揭囉訶。唎佛帝揭囉訶。闍彌迦揭囉訶。舍俱尼揭囉訶。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阿藍婆揭囉訶。乾度波尼揭囉訶。什伐囉,堙迦酰迦。墜帝藥迦。怛[口隸]帝藥迦。者突讬迦。尼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薄底迦。鼻底迦。室隸瑟密迦。娑你般帝迦。薩婆什伐囉。室嚧吉帝。末陀鞞達嚧製劍。阿綺嚧鉗。目佉嚧鉗。羯唎突嚧鉗。揭囉訶羯藍。羯拏輸藍。憚多輸藍。迄唎夜輸藍。末麽輸藍。跋唎室婆輸藍。毖栗瑟吒輸藍。烏陀囉輸藍。羯知輸藍。跋悉帝輸藍。鄔嚧輸藍。常伽輸藍。喝悉多輸藍。跋陀輸藍。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部多毖哆茶。茶耆尼,什婆囉。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薩般嚧,訶淩伽。輸沙怛囉,娑那羯囉。毗沙喻迦。阿耆尼,烏陀迦。末囉鞞囉,建跢囉。阿迦囉,密唎咄,怛斂部迦。地栗剌吒。毖唎瑟質迦。薩婆那俱囉。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末囉視,吠帝釤,娑鞞釤。悉怛多缽怛囉。摩訶跋闍嚧,瑟尼釤。摩訶般賴丈耆藍。夜波突陀,舍喻闍那。辮怛[口隸]拏。毗陀耶,盤曇迦嚧彌。帝殊,盤曇迦嚧彌。般囉毘陀,盤曇迦嚧彌。哆侄他。唵。阿那[口隸]。毗舍提。鞞囉跋闍囉陀唎。盤陀盤陀你。跋闍囉,謗尼泮。虎[合牛]l都嚧甕泮。莎婆訶。

 

大悲咒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南無那囉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地唎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摩麽罰摩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罰參.佛囉舍耶.呼嚧呼嚧摩囉.呼嚧呼嚧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耶.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嚧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

 

準提咒

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往生咒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訶。

 

藥師咒

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薛琉璃。缽喇婆。喝囉闍也。怛他揭多也。阿囉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侄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文殊菩薩心咒

阿嗬波者呢悌。

 

虛空藏咒

阿袮。邏闍鞞鈐。浮娑闍鞞耶。婆奈闍鞞。博廁。娑迷波吒。

邏闍鞞他奈婆邏鞞。薩多邏伽邏泥。休磨休磨。摩訶伽樓尼迦。娑婆訶

 

大明咒

唵嘛呢叭咪吽

 

佛頂尊勝陀羅尼

南謨薄伽跋帝,啼隸路迦,缽囉底,毗失瑟吒耶,勃陀耶,薄伽跋底,怛侄他,唵,毗輸馱耶,娑摩三漫多皤婆娑,娑破囉拏揭底伽訶那,娑婆皤輸秫地,阿鼻詵者,蘇揭多伐折那,阿嘧咧多毗曬雞,阿訶囉阿訶囉,阿瑜散陀羅尼,輸馱耶輸馱耶,伽伽那毗秫提,烏瑟尼沙毗逝耶秫提,娑訶娑囉,喝囉濕弭,珊珠地帝,薩婆怛他揭多,地瑟吒那,頞地瑟恥帝,慕侄隸,跋折囉迦耶,僧訶多那秫提,薩婆伐羅拏毗秫提,缽羅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薩末那阿地瑟恥帝,末禰末禰,怛闥多部多俱胝缽唎秫提,毗薩普吒勃地秫提,社耶社耶,毗社耶毗社耶,薩末囉薩末囉,勃陀頞地瑟恥多秫提,跋折梨跋折囉揭鞞,跋折濫婆伐都,麽麽(此處須加自己名,若為人誦,加他人名)薩婆薩埵,寫迦耶毗秫提,薩婆揭底缽唎秫提,薩婆怛他揭多,三摩濕婆娑遏地瑟恥帝,勃陀勃陀,蒱陀耶蒱陀耶,三漫多缽唎秫提,薩婆怛他揭多,地瑟吒那,頞地瑟恥帝,娑婆訶,

 

寶篋印陀羅尼

南無悉得哩呀梯尾噶那母薩瓦得塔格達那母翁母普尾帕瓦達瓦哩瓦加哩瓦加呔蘇嚕蘇嚕塔拉塔拉薩瓦得塔格達塔督塔哩波得嘛帕瓦帝加呀瓦哩母祖哩斯摩拉得塔格達達拉加可拉波拉瓦塔那瓦吉哩波梯滿達阿楞噶拉阿楞格哩帝薩瓦得塔格達梯斯提帝波塔呀波塔呀波梯波梯部梯呀部梯呀三波塔尼三波塔呀加拉加拉加懶督薩瓦瓦拉拿尼薩瓦巴波尾格帝呼嚕呼嚕薩瓦肖噶尾格帝薩瓦得塔格達嗬哩達呀瓦吉哩尼三帕拉三帕拉薩瓦得塔格達古嗬呀塔拉尼母得哩部梯蘇部梯薩瓦得塔格達梯斯提達塔督格比斯瓦哈三摩呀梯斯提帝斯瓦哈薩瓦得塔格達嗬哩達呀塔督母得哩斯瓦哈蘇波拉梯斯提達斯督比得塔格達梯斯提帝呼嚕呼嚕轟轟斯瓦哈翁母薩瓦得塔格達烏斯尼薩塔督母得拉尼薩瓦得塔格單薩塔督尾普悉達梯斯提帝轟轟斯瓦哈

 

七佛滅罪真言

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訶。

 

補闕真言

南謨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佉囉佉囉。俱住俱住。

摩囉摩囉。虎囉,吽。賀賀,蘇怛拏,吽。潑抹拏,娑婆訶。

 

補闕圓滿真言

唵,呼嚧呼嚧,社曳穆契,娑訶。


 

助印經書的十大功德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貪瞋癡,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業,多於寒地之冰山。能勿駭懼。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於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作去。其感動吉神,而蒙護衛,此中實有相互獲益之關係,蓋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為夙業所驅,未脫長劫輪轉之苦因。所以如來說法,常有無數天神,恭敬擁護。阿難集經,四大天王,為之捧案。印造經像,為諸天龍神非常歡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為擁護。終此報身,離諸災厄。宜也,非幸也。

 

三、夙生怨對,鹹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複之苦。人間一切爭持嫉妒詐欺誣陷掠奪殘殺等種種構怨行為,莫不起因於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執,為救苦雪難第一工程。印造經像,普益人間,為不可思議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廣。法雨一滴,熄滅多生怨對之瞋火而有餘。化仇而為恩,轉禍而為福。其權何嚐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慳貪醜行,為墮落鬼道之深因。瞋火無明,為降作毒蟲之徵兆。結怨多生,尋仇百劫。惡緣未熟,任爾逍遙。時會已來,憑誰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見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經像,豫行懺罪。於是縱有惡緣,悉皆消釋。倘臨險地,胥化坦途矣。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塵世多眾,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蓋為我計者,我以外各各皆立於敵對之地位。孤與眾抗,危孰甚焉。況乎欲心難饜,有如深穀。無事自擾,不風亦波。此所以形為罪藪,身為苦本也。佛法善滅諸苦本。彼印造經像者,或以親沾法味而開明,或則暗受加被而通利。諸障雪消,心安神怡。潤及色身,有斷然者。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至人行事,所見獨真。事機一至,急起直追作去。無顧慮,無希求。發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摯,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經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懇摯,至誠格天,至心奉法之人為之,雖不計功德,而所得功德,實無限量。即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間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無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發心不真切,結果即微薄。可決言焉。雖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細,皆不虛棄,皆有無量勝果。譬之粒穀播於肥地,一傳化百,五傳而後得百萬兆。作宏法功德者,烏可無此大計,無此決心哉。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夙生存嫉妒心,造誹謗語,揚人惡事,暴人短處,稱快一時者。歿後沉淪百劫,慘苦萬狀,備受一切惡報。一旦出生人間,因緣惡劣。任至何地,動遭厭惡。任作何事,都無結果。而宏揚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報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淨三業,作寫經畫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經造像功德。所得勝福,不可稱量。現在一切受大眾歡敬之人,原從夙生宏法功德中來。往後一切令大眾歡敬之人,實從現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荊得棘,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夙生吝於教導,以及肆口謗法,肆意毀謗有德之人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蠢愚無知報。夙生為貪口腹,恣殺牲禽,以及曾為漁夫屠夫,獵戶庖丁,與曾操製造凶器火器毒藥等權,助成他人凶殺之業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惡疾殘廢報。夙生貪欲無厭,止知剝人以肥己,慳吝鄙嗇,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貧窮困厄報。夙生知見狹劣,心存諂曲,巧言令色,掩飾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淺窄,因循怠惰,倚賴性成。煩惱垢重,怨憤易發,妒忌心深,情欲熾盛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女身報。惟有佛法,善解諸縛。苦海無邊,回頭即岸。罪山萬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經,莊嚴佛像之無上功德者,過去積罪,自然逐漸鏟除。未來勝福,穩教圓滿成就。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一切含靈,舍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車轉輪。千生萬劫,常在夢境。作善不已,罪畢斯升。驕縱忘本,種墮落因。作惡多端,福削壽傾。百千萬倍,惡報堪驚。地獄餓鬼,以及畜生,墮三惡道,萬劫沉淪。難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業,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輕。諸佛如來,悲憫同深。廣為說法,首重攝心。正念無作,離垢超塵。是故印造經像,上契佛心。僅此微願,已種福因。自是厥後,作再來人。諸福圓具,出類超群。

 

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眾難於攝化。佛言此輩人眾,與目連有緣。因遣目連往。全城人眾,果皆傾心向化。諸弟子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驚起無數亂蜂。其勢洶洶,欲來相犯。目連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當來度汝等。今此城人眾,乃當日群蜂之後身也。因目連曾發一普度之念,故與有緣。種因於多劫之前,一旦機緣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議之勝果。由此觀之,吾人生生所經過之時代,在在所接觸之萬類,一一皆與我有緣。一一眾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他兼利之無上福田。我既於一一眾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一一眾生,皆與我有大緣。一一眾生心田中,所結無量大數之福果,雖謂此無量大數生生不已之福果,即為播因者,道果成熟時期之妙莊嚴品,亦無不可。且吾人能先行潔淨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無邊勝福,即締造於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勿任妙用現前之大好光陰,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飛過也。

 

印經功德若有形大千世界裝不下

尤如茫茫大海水無法用鬥來衡量

獲贈經書之眾生由此種下佛法根

將來此等諸有緣必定往生佛淨土

究竟解脫得成佛還入娑婆度眾生

此勝功德實無量隨喜回向諸眾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