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一心不亂怎麽回事?

(2017-02-14 06:47:44) 下一個

一心不亂怎麽回事?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8082-1-1.html
(出處: 佛教網)

諦信法師:為何印祖強調未得一心能往生,而蓮池大師強調念佛至一心方往生(轉載)_天涯雜談_天涯論壇 http://bbs.tianya.cn/post-free-4438207-1.shtml

諦信法師:為何印祖強調未得一心能往生,而蓮池大師強調念佛至一心方往生(轉載)
居士問:為何印光祖師強調念佛未得一心能往生,而蓮池大師則強調念佛必至一心方能往生。
  釋諦信法師答:這主要是因為蕅益祖師、徹悟祖師、印光祖師對“臨終十念相續”和“事一心念佛”做了與龍樹菩薩、智者大師、蓮池大師等之前曆代祖師完全不同的定義,而且蕅益祖師、印光祖師、徹悟祖師三者的定義也有差異。印光祖師曾明確說“隻讀蕅益祖師《佛說阿彌陀佛要解》,不讀蓮池大師《佛說阿彌陀佛疏鈔》,則隻能入淨土門,不能透徹淨土義。”。
  具體來說:
  印光祖師把臨終十念相續定義為“淨念”。而把一心不亂定義為《佛說觀無量壽經》的上品中生境界。
  蕅益祖師把臨終十念相續定義為“非刹那生滅散心”。而把一心不亂定義為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以上境界,至少也是圓伏惑業的觀行位佛境界。
  徹悟祖師把臨終十念相續定義為“念佛折服現行煩惱”。另外強調,《佛說阿彌陀佛經》念佛一日至七日不亂圓伏惑業觀行位境界為一心不亂。
  龍樹菩薩、智者大師、蓮池大師則把十念相續定義為事一心念佛,這尚是惑未全伏的名字位佛境界。
  李炳南居士、淨界法師都曾評論過曆代祖師對臨終十念相續及一心不亂的不同定義。
  也就是說,無量壽經之臨終十念相續,等同於印光祖師之淨念,等同於蕅益祖師之非刹那生滅散心,等同於徹悟祖師之折服現行煩惱,等同於龍樹菩薩、智者大師、蓮池大師之事一心念佛。

  相關祖師開示見下:(先附上李炳南居士、淨界法師對祖師不同定義的評論,再附上祖師開示原文。)

  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原則,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亂”煌煌經文,豈可不遵,但有多少義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長時之一心,有短時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臨終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靜,必靜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應。所謂“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羅漢,尚須七番生死,遑論成佛,三之遠,此則一生成辦,帶業出要,再不有作,出苦無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訣。”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過雲,初學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說明,即有違經之嫌。後世諸祖,頗以此語為病,貽誤後學。上舉種種一心,最低必得臨終一心,若無把握,往生無望。
  淨界法師:何謂“一心不亂”? (絕對精要的開示)
  琉璃坊:《阿彌陀經》提到,持名念佛必需做到“一心不亂”,請法師為我們講解何謂“一心不亂”?

  淨界法師:其實古德對於“一心不亂”的注解是相當多的,根據我的了解,分成兩種說法。有些人把“一心不亂”完全解說成禪定,就是內心的專注力和相續力。但我個人認為這樣解釋不是很圓滿。
  我比較讚同蓮池大師的解說。蓮池大師把“一心”和“不亂”分成兩個部分來解釋。他認為“一心”是禪定,“心以佛號專一安住,心以佛號相續安住”就叫“一心”,你心中隻有念佛,沒有其他的念頭,包含“止”的內涵。而“不亂”就有“觀”的意思,觀煩惱是虛妄不實的,不隨妄轉。一個是專注力,另一個是觀照力。
  要念到哪個成度才是“一心”?如果要念到初禪,甚至是欲界定,又有幾個人能辦到?那淨土法門就不是三根普備了。
  曇鸞大師說臨終時能夠“相續稱念,乃至成辦”。“相續稱念”意即不要求你成就禪定,成就三昧,但佛號在臨終時要有一定的相續的時間,你必須要有一段時間的相續力和專注力。而相續力肯定不是一種禪定狀態,而是在一種專注狀態。專注和禪定不同,專注是“連鎖的”,而禪定是“任意深淺”。我們一定會有一段念佛的功夫,片斷時間,而這片斷時間內你不能被煩惱幹擾。你要有對治、調伏和抗拒煩惱的力量,這就是往生的標準。臨終升起正念,才能和彌陀的悲願感應道交,這是很重要的。
  轉自《琉璃坊第52期》




  印祖開示什麽叫淨念?淨念是否就是成片?是否就是一心不亂?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複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複修淨師書)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製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複馬契西居士書四 》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隻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誌事,不複以信願、淨念為事。或恐誌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複鬱智朗居士書)
  《印祖文鈔·複陳薪儒居士書》下品下生:“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
  印光祖師:有唯心淨土, 方生西方淨土。若自心不淨,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淨心, 感生西方之淨土。
  印光祖師《臨終三大要》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
  《印祖文鈔》複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 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2)【印祖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淨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範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淨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淨念,決定仍複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回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複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印祖文鈔》複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 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事一 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 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 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 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 法性,則名理一。 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 無難。 若實係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印光祖師:“念佛至一心不亂”是觀經上品上生的境界 (阿羅漢以上境界)。“ 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 邊之差別。其往生品位,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言九 品者,不過略指大綱耳。若至一心不亂,則與觀經上 品上生同。其未至者,與惡業重而將墮者,固亦當與 觀經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經專接引一心不亂者,餘皆 非此經所攝之機也。如是,則三經固是一經。否則, 便是執文悖意,其過非小。”(印光大師文鈔續編複念 佛居士書)

  蕅益祖師對臨終十念相續及一心不亂的定義:
  蕅益大師: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蕅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複唐宜之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
  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

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淨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複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