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轉:佛教的婚姻觀

(2017-02-12 04:32:13) 下一個

來自: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4743432/

佛教的婚姻觀,簡明的說就是佛教對婚姻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麵內容:
●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婚姻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婚姻源自愛欲心;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1、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依佛法的觀點,對婚姻的基本看法則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
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強加。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
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問:常聽佛教中講業力,請問什麽是業?什麽是業力?
答:業,即行為或造作之義,它包羅了思想、語言和行為的方方麵麵。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就叫做惡業;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佛經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斯裏蘭卡那蘭陀長老在《覺悟之路》中指出:“在這個世界上,發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應得的。……我們對自己的幸福快樂和痛苦憂惱負責,自己創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獄,自己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
又如在生活中,當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做一個好孩子,你將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喜歡你。但是,如果你不聽話,你將得不到快樂,我們也不會喜歡你了。”這時,她教育孩子的也正是業的思想。
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業力因果最通俗的說法。
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輩子小心謹慎,為人厚道,婚姻卻屢遭挫折;有的人雖然未經努力,而幸福婚姻卻如影隨形,得來全然不費功夫。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差異,除了三世因果說,確實很難解釋得清楚。
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2、婚姻的本質
問∶婚姻的本質是什麽?
答∶婚姻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合和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
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
其實,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永恒不變、無條件的存在。
不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雖然沒有永恒不變的愛情和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謂: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觀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欲望,這——就是痛苦的根源。


愛情的真相是什麽?
大概很少有人說得明白。在愛情中的人們很容易癡迷,相信“愛你一萬年”的諾言。正如電影中的那句:“一份真愛,如果要讓我定出它的時間界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讓許多青年男女感動得如癡如醉。
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化學(激素)的作用結果。
愛情與婚姻,並非如詩歌唱頌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恒。人們發現:現實中長久的婚姻,往往平淡無奇,而那些震撼人心、離奇淒美的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閃亮耀眼卻又短暫,令人掬捧出無數眼淚!


3、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回的根本。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
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
“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對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


古人說:“飽暖思淫欲”,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滿足,往往上升成為第一需要。兩性之間的迷戀,經過多生累世的熏染,於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癡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欲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麽,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了!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說八師經》:“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複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

下麵,我們來看看愛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就男女的感情產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貪)。男女從相識到產生感情,是因為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成為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感情。貪的對象有很多,其中色貪第一、眷屬貪第二,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欲,這是維係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
(1)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
(2)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了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但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
(3)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應,比較汙濁,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於動物性(眾生性)的層麵。
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如果沒有辦法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欲的漩渦而苦惱。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淨。
不少男女今天為什麽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麵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麽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癡,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淨,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麵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今天我們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癡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決定。
所以如何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感情問題的關鍵。


4、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問∶我們希望擁有婚姻和建立家庭,這個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嗎?
答∶是的。這個欲求潛藏於內心深處,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說的“愛欲”。愛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範圍更廣。愛欲,即貪愛之法。與愛著、愛染、愛執同義。愛,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欲,又作樂欲,意謂希求、欲望。
愛欲主要有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欲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欲,飲食即世間之肴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幾年前的冬天,我乘火車從北方返回四川,臨近春節,返鄉歸家者甚多。漫漫旅途中,與幾位中年打工者談起了佛法:
問∶“出家人可不可以結婚?”
答∶“不可以。”
問:“現在都什麽時代了,佛教也可以改革改革嘛!”
荅:“不行!這一條是佛教出家人的根本大戒,如果做不到的話,就不能出家。”
問∶“為什麽?”
答∶“出家人是舍小家,為大家。為了追求真理,學習佛法,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和實踐。有了家室,就會時時替自己打算,容易增加私心和占有欲,身心都會被綁住,沒有辦法全身心的奉獻和實踐,更不可能無條件地服務大眾。”
問者驚愕∶“唉呀,如果不結婚,那人活著還有什麽意思呢?我就想不通這些人,為什麽好好的不結婚成家,跑去出什麽家。幸好國家沒有禁止結婚,如果真要我不結婚的話,我情願馬上自殺!”
車廂裏隨即發出一陣附合的笑聲。……
這個例子,說明一般人皆對婚姻十分執著。
5、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一般人的愛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欲、色欲,表現在對異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戀,對所愛事物的執取不舍等;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眾生往複輪回於此婆婆世界,迫使眾生執著於生命的一切形式。
愛欲心強的人,則對五欲均有很大的貪愛與占有欲,既使他們在生活中,早已出人頭地,家庭、權力、財富、名譽等等,應有盡有,但他們還是會無止境地向攝取一切。個別人還可表現為強烈的征服欲,除了占有、征服世間的名、利、異性外,其欲望還擴大到對事業、國家,甚至對世界、太空的占有與征服。如中外曆史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


問:愛欲心從何而生?
答:從“我見”而生。人們意識深處一直執著的這個“我見”,即是凡夫流轉的生死根本。導致“我見”的牢不可破,佛法上稱為:“無明與愛”,它直接表現為“欲愛結”——即是心對情欲的貪愛。由於有我,便產生了我所愛,從愛自己(自體愛),發展到(境界愛),愛由我產生的一切,如家庭、財產、名譽等等。
《雜含卷一○?二六六經》言:“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係,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執取“我”是生命誕生的根源,也是輪回受報的根源;佛經中常以“愛欲海”譬喻愛欲蔽心之明,其深如海也。如《八十華嚴經十三》曰:“眾生流轉愛欲海。”
執著創造了生命,同時也把苦放在了生命中。
佛陀曾喻示有關愛者,《增支部》經典即謂:“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又雲:“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佛說八師經》雲:“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複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

故佛教言愛言憎,恰若手心、手背,為一體之兩麵。愛之愈深,則憎怨之可能愈大。故當人們享受“五欲之樂”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創造痛苦。
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根據佛陀的教誡,超越物質享受,超越生死係縛更為快樂。
古德雲:“一燈能破千年暗,”隻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係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
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僅一般人執著於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麵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
前幾年,我在街上遇見一位熟人,乍見之下,令我不敢相認:她骨瘦如柴,麵色晦暗。她倒是一下就認出我,並招呼我。敘談之中,我才知道她的家庭發生了變故:丈夫提職升官後,經常深夜不歸;理由是工作忙,要陪客吃飯等等。她兒女已大,各自皆建立了小家庭,平時亦難見麵,故她常是獨守空房。
最後,她開始追蹤丈夫行跡,發現丈夫晚上的工作地點,往往是在夜總會、OK廳甚至包廂裏。見此情景,她五髒俱焚,大吵大鬧,甚至到市政府找領導,要求幫忙處理。領導回答:我們隻管工作內的事,工作外的事管不了!
長期的鬱悶與痛苦,使她患上胃炎,後又轉成胃癌,體重降至士六十餘斤。在醫院做了切除手術不久,她便獨自住進了市郊的一座寺廟內,皈依了佛教,成了學佛居士,過起了晨鍾暮鼓,吃齋念佛的生活,力求內心平靜,前後已達一年。
但她看到我後,談起往事仍是憤憤不平,一連迭地說:“我就是想不通,為什麽以前家庭條件那麽差,兒女又多,他那麽勤快,對我也好;為什麽現在條件好了,他反而在外麵花天酒地不規矩?為什麽?……”想到她既然已入佛門,我便用佛法開導她,希望能平複她的怨恨,但後來發現完全沒用,她已成了現代的“祥林嫂”,自問、自答、自怨,使我感到無能為力,唯有嗟歎不已。
在婚姻家庭中,執著感情的永恒,往往成為痛苦的根源。

 
-----------------
無常、因果、業力、輪回

● 世間的事情就像水中的波紋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怎麽忙也忙不完。在不知道所以然的忙碌中,青春的容顏很快布滿了皺紋,挺拔的身軀轉眼成為佝僂,在蒼老和死亡來臨的時候去追憶昔日的時光,懊悔一生的虛度,已經太晚了!
● 人的一生很短暫,猶如空中的閃電一樣瞬時而過,又如曇花一現而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選擇,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因果的規律,所以我們的選擇要對得起自己,為自己負責。
● 如果真正信佛,就要堅信佛法中因果不虛的道理,努力的修善去惡,嚴守自己身、口、意三業。
● 六道輪回中是沒有真正快樂的,我們所體驗的快樂如同手術時打了一針麻醉劑,是暫時麻痹了一下自己的感覺。隻有當貪心真正減少一點時,才會相對快樂一點。
● 看破才能放下,看破什麽?看破事物的真相。這個真相是什麽?就是六道輪回中的一切都是苦,所有存在的都是苦諦,如果真正能夠認識、心裏恒常生起對這個真相的感受,不會有一點兒貪心,就沒有什麽放不下的。
● 通常一個人起床後都認為今天不會死,會貪戀現世,把每分每秒浪費在追逐名利上。試想,一個人一生中傾注大量的精力用在所追求的名聲、地位、豪宅、美妻和兒女上,在死亡時哪一樣能帶走呢?
● 我們現在的一切生活,都是自己業力的牽引,不論苦與樂、好與壞,遇到什麽樣的人或什麽事都不要埋怨,現在要做的就是種善因。
●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事情,不要把無關緊要的事放在心上,擾亂自己的心,讓它們自己來、自己離開就好了——這也是無常!
● 苦難有時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唯有經曆苦難才能促使我們尋找離苦得樂的方法,才能策勵我們精進修行。
● 就算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時間修法,短暫的人生很會過去,不要到臨終的時候才去懊悔。
天人在生命結束前七天有預知自己的死亡時日和觀察到來世去向的神通,所以內心惶恐不安,後悔沒有及時修法,並利用最後的幾天精進修行。可惜我們人類沒有此類神通,結果往往在臨終的時候都認識不到可怕之處並不由自主的向下墮落。
我們現在所體會到的絲毫快樂,都是因為曾經有過善行、修過善法,所感受的任何痛苦,也是曾造過惡業的原因。
● 我們會常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也總把無常掛在嘴邊,可心裏卻抗拒著變化,也習慣地認為不會發生變化。一旦無常到來時,就不知所措,這說明並沒有真正領悟無常。
人們總是對沒有得到的、沒有經曆過的抱有滿腔的幻想和憧憬,但一旦得到了,心願實現了,又會發現有新的煩惱和痛苦。其實快樂的背後隱藏的是痛苦,輪回的本質就是苦。
● 當別人遇到不幸、痛苦和災難時,我們可能會勸別人要相信因果,會說一切都是果報。隻是當自己遇到這些痛苦時,我們的內心卻很難接受這是我的果報!

● 見人生歡喜心者,會得歡喜報;惱害他人者,必得惱害報;隨時行方便幫助他人者,得事事如意報;千方百計阻撓刁難他人者,必遭輕蔑厭惡報,凡此種種,皆是前世業緣所致,故現世生活困頓者當及早懺悔宿世業障,猛力修積福德善緣,植培後福。
● 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無法依賴及不可依戀的。可是我們往往是放下一個依戀的時候又去追求下一個依戀,結果是不斷地品嚐著痛苦的滋味。
● 簡單地解釋因果就是:自己付出什麽,就會收獲什麽。
● 在無常的人生當中,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像泡沫一樣,很快都會失去。隻有自己造下的業,或善或惡,會一直跟隨著自己。
● 每一天,我們身邊出現的人、發生的事,好的、壞的、你喜歡的、你討厭的,都在向我們彰顯兩個字——因果!這些都是你曾經生世中造做的善惡之業、果報如今成熟的反映!
● 在輪回世界裏,沒有一處逃避死神的安全地,沒有一個生而不死的生命,過去從來沒有過,今後科學再發達也不會有,人的一生非常短暫,覺悟人生苦多樂少。
佛法講斷煩惱,斷什麽?就是斷各種念頭,尤其要斷執著,不執著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沒有痛苦。遇見順境不執著,遇見逆境也不執著,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會瞬息萬變的,都是無常的。
● 榮華富貴是過眼雲煙,生老病死無人替代,奉勸大家快快醒悟過來,為了自己今生、後世及一切世的利益,早日去修行。
● 不論現在怎樣追求財富、地位、眷屬圍繞,到死的時候是什麽都帶不走的。但一生中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卻緊緊跟著自己,它們將決定死後的去處——是快樂還是痛苦。
● 曆代的帝王將相逃離不了死亡,現代的偉人也如此,那麽多警衛站崗、真槍實彈都不管用,何況我們?連個保鏢都沒有,死神能怕我們嗎?生命無常,死亡會隨時隨地降臨到我們的頭上。
● 我們總是忌諱死亡,小心翼翼把他隱藏起來,就連聽到死亡都覺得不吉利。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律,我們能避開談論死亡,卻不能真正避免死亡。
● 世上隻有兩種人不怕死,一種人是對死亡一無所知,另一種是對死亡有著充分的了解和準備。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麵對四種摧殘:病、老、衰、死。病痛摧殘我們的健康;老邁摧殘我們的強壯;衰敗摧毀我們的圓滿豐潤;死亡則連命根都摧毀了!
解脫輪回,是心靈對煩惱痛苦的超越,而不是說除了這個世界,還有一個地方可以逃避。
● 塵世中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不真的,迷於此理者為凡夫,悟此理者為聖賢,徹悟此理者為佛陀。
● 佛教講因果,如果現在惡業現前,也是自己種的因,不要怨天尤人。隻要心地清淨,坦然麵對,積德行善,惡業過去,一樣會有光明的未來。
● 我們所享受的世間安樂,乃至於一絲涼風帶來的清涼,都是由於往昔如理取舍業果,造作善業,現在才感受到這樣的樂果。
● 不要在意一時的得失,成長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要被虛妄無常的世間障礙,解脫才是最重要的。
● 如是因,如是果,自己受到果報,不要怨別人,恨別人,要懺悔自己,是自己以前的惡業現在成熟了才有如此的果報。現在以歡喜心接受果報,這個惡業就消了;現在不甘心,埋怨別人,恨別人,又造了新的惡業,將來又要受報。
● 很多時候,我們想做的事情沒辦法去做,不想做的事情,偏偏有一種力量推動著我們去做,這就是苦——不自在的苦。
● 背痛的時候使勁地捶打,我們覺得也是一種享受。我們所追求的一切世間的快樂,也就是一種鎮痛作用而已,哪有什麽快樂而言?
● 我們肯定是要死的,這個身體不斷地換成另一個身體,死死生生不計其數,每一次生死都要重複同樣的痛苦。
● 人生就是一場痛苦的曆程。能認識到苦,是智者;能脫離苦,是聖者;認識不到苦是愚者,認識到苦但是不能脫離苦,是凡夫。
● 有些人學佛學了幾年,就自認為自己是某位菩薩了,不將上師放在眼裏,背地裏以自己的名義將廟裏的物品送與他人收買人心,以此拉籠他人擁護自己,不知學佛非交易非攀緣,即便你做了再多的善行也仍脫離不了世間的輪回。
●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孤零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也是孤零零一個人,沒有人可以陪伴你到永遠。
● 冬天,我們在風雪裏凍幾個小時,夏天在陽光下暴曬一會,都受不了,那麽寒冰地獄、熱鐵地獄的眾生被凍得皮開肉綻,放到熱鍋裏煎熬,能受得了嗎?所以我們不要去造下地獄的惡業。
● 阿底峽尊者:縱然具備智慧超群、戒律清淨、講經說法、觀修境界等等功德,如果沒有舍棄世間八風,一切所為也隻能成為現世的生計——再深的痛都痛不過輪回的苦!
財產是兒女的,伴侶是別人的,生命是無常的,身體是大自然的,因果是不虛的。一切都是你所用的,不是你所有的!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惡之業都會增長。你的善業增長越快,進入佛國的速度就越快;你的惡業增長越快,進入地獄的速度就越快。
● 我們這個世界是眾生共業的世界,在這個業力的世界裏,我們眼中的景象都是自身業力的投影。
-------------------------
透視愛情的本質

首先,愛是無常的。但我們以為它是永恒的,一旦它變化了,我們就會感受到巨大的挫敗,如同一種神聖的信念被摧毀了一樣。
世間有一句話叫:“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佛陀也說:“三界之中,獨來獨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獨來獨往,隨業風飄蕩。隻有業力如影隨形,伴隨著我們離開此世,除此之外,我們不可能與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們雖然信誓旦旦,要白頭偕老,但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是在一起爭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無常到來。
《紅樓夢》中,林黛玉一邊掃花,一邊唱著《葬花歌》:“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是一首非常好的無常歌。春花初放之時雖然芬芳美麗,到了秋天卻枯葉遍地;青年時代雖然紅顏貌美,但很快就會滿麵皺紋、白發蒼蒼。終有一日,會花落人亡。但人們還年輕時,似乎完全忘記了他們會死。
前一段時間,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張花的圖片,說:“我的花就要開了。”另一個人跟帖說:“他的花開了,我的人死了。”
佛陀在《長阿含經》裏說:“恩愛無常,會合有離。”但世人沒有無常的觀念,總覺得,你原先對我很好,為什麽現在變成了這樣?
從前你青春紅顏,為什麽現在不複是從前的模樣?
從前新車出爐價值昂貴,現在為什麽不值那麽些錢了?
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因地時,為度化眾生化現為一個嫖客。第一天,他賜予一位名妓無價之寶;第二天,他付給黃金飾品;第三天,他僅付白銀。妓女不服,狀告國王。佛陀說:
她出賣的嬌軀,在一天天衰敗,價值當然一跌再跌。如同鮮花已經凋零,蜜蜂不再匯聚。人們的愛戀之情也是如此,哪一個人不是喜新厭舊?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刹那生滅的本性。年少翩翩,會被衰老磨蝕,最終,壽命也會被死亡侵奪。萬法無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毀壞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戀的女人的身軀,無非是筋絡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誰不知曉貪戀女人身體的過失和愚癡?”
聽了這番話,國王讚歎不已,妓女也從此終止了賣笑生涯。
著名搖滾樂歌星貓王說過:“我經曆過世間的一切,到最後,一切都不過是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時也說:“該嚐試的都嚐試過了,我擁有過愛情,談過戀愛,隻是沒有結婚生子而已。”
的確如此,人到了四五十歲時,才可能基本了解愛的真相;六七十歲時,已經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歲,已經徹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時,他已將離開人世。回顧人生,想起他二三十歲時,曾經那麽癲狂、那麽愚癡,對他年輕時的心行,他可能會深深地悔恨並嗬斥。

其次,愛的本質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說過:“愛可生愛,亦可生憎。”表麵上,它是一種愛,但這種愛,會產生一種深刻的仇恨。為什麽人們對所愛之人會有強烈的執著和控製欲?在他們的情感中,對所愛對境的嗔恨之心,也許遠遠超過關愛之情。如果沒有感情的糾結,他們的關係也許平和如水;一旦愛恨交加,則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會墮入痛苦的深淵。乃至他們的關係依然持續,這樣的日子就不會終結。
愛和恨之間,相隔隻有一瞬間。莎士比亞在《英雄叛國記》中說:“最親密的朋友,一瞬間就變成不共戴天的敵人。”
的確,原來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愛的名義,拔刀相向、毀容、把所愛之人變成殘疾。這樣的新聞,在各個國家的媒體中都時有耳聞。所以說,愛的背後,隱藏著一種特別可怕的憎恨。
這種仇恨,不僅對所愛之人,還會對所有阻止他獲得滿足的人產生。佛經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男孩迷戀一個女孩,被他母親知道了,不讓他去見那個姑娘。他盛怒之下,殺了母親,造下了死後無間墮入地獄的罪業。
每個人在成長之初,都會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現。可是,一旦那個人出現,充滿糾結和煩惱的生活也就從此開始。隻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長的生活中,漸漸領悟愛的真諦。

第三、愛的本質是痛苦。
 
佛陀在《法句譬喻經》中說:“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貪欲作繭自縛,不求真理,不求解脫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學充滿了求知精神,後來結婚成家,除了人民幣以外,他們已別無所求。
年輕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質,以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樂、永恒和具有意義的,其實不然。很多人無法忍受它帶來的悲傷、沮喪和絕望,最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嚴經》雲:“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斷淫欲,即使修行,最終,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脫。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不僅在現世,人們會感受它的痛苦,未來,它還會帶給我們生生世世的輪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
 
當分別心的執著越來越嚴重時,本來是虛幻之法,卻被視為真實不虛;本來不美,卻視為美好;本來是遺憾和缺漏的,卻視為完美;本來無有任何意義,在我們的眼裏,卻意義非凡。
所以,它是我們心中所現的虛假、顛倒的幻象,是我們的心念一手締造的產物。所謂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種幻化,而心的真實本性,猶如虛空一樣,遠離了一切概念。我們分別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個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與月亮童子》中,敘述了一個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輕美女,對她的貪愛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燒。後來,美女與人私奔,他心裏的痛苦和嫉恨無以言表。此時,文殊菩薩化現為月亮童子,出現在其前,帶給他無比的蔭涼。
月亮童子讓他了解,感情是無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樣,最初的甜蜜,注定會腐爛變質;任何一種情感帶來的唯一隻有痛苦,而非歡樂;並且,它隻是自心的一種執著,而非真實。
---------------------------
女人多數都怨恨丈夫,不怨恨丈夫的少。男人也許會說:我媳婦還恨我啊,我還不知道呢。我告訴你,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女人為什麽抱怨的多?因為女人從嫁給男人的那一刻起,就把全身心都交給了這個男人,成家以後,愛這個家,愛丈夫,愛孩子,為了這家拚命地幹活,結果,這個丈夫不會說好話,有的男人一輩子不會說一句好話,從來沒有說過:“妻子,你辛苦了!”甚至有的女人幹了一天的話,想對老公撒撒嬌,討兩句好話聽聽,就對她老公說:“哎呀,老公啊,我今天沒有少幹活,累啊。”結果他怎麽說?他直著嗓門大聲吼吼:“誰不幹活了?過日子的,你累,別人不累嗎?”一句話就把女人衝撞得眼淚汪汪,覺得委屈的不得了。回到房間裏一個勁地掉眼淚,想:真是氣死我了,怎麽找了這麽一個木頭疙瘩,好話都不會說。本來想找個安慰,沒有找著不算,還受了一包氣。
嫁了這麽一個不會說話的男人,或者一個倔強的男人,或者一個貪玩的男人,女人在家一定生氣,抱屈。女人啊,你們今天聽了我的課就應該明白了,什麽道理呢女人啊,你前世欠他,今生才嫁他啊。你今天嫁給了老張家,老李家,你為啥沒有嫁到老王家去?因為你欠他才嫁他啊,所以無債不來,無緣不聚啊。有人說:“老師啊,你可別這麽說,要是說我欠我丈夫的,我丈夫本來就對我不好,他要是知道我欠他的,回去,他不得揍我?”有人說:“我不欠我丈夫的,他待我挺好的。”男人啊,也會欠女人的。沒有債,不會組成一個家庭。有的男人會對女人說:“你嫁給我吧,以後所有的家務,什麽洗衣做飯拖地,我啥都幹,什麽也不要你幹。隻要你能嫁給我。我都願意。”有的女人結婚以後跟人家跑了,後來回來了,這個男人還要她回家的。這不是欠人家的嗎?隻是多數女人都是欠男人的。那怎麽還債呢?
有的女人罵男人:“我怎麽嫁給你這麽一個窩囊廢?啥也不行。”見到鄰裏就貶責自己的男人,見到同學也貶責自己的男人,說自己的男人太沒有用,都是自己在忙裏忙外,快累死我了。你聽了我的課,就不會再貶責自己的男人了。如果你真的嫁給了一個窩囊廢,那是前世,他為你效力得太多,今天,你就應該補償。這不是你倒黴,而是你前生種了那樣的因,今生結果了。你前世一手所造的所有業,你今世都得承受。佛家講“受了,受了。”受了,就能了這個業。你回家心平氣和地承受去吧。從今天起,不要再恨了,他就是你前生欠他的多,所以,今生你得承受。
有的人罵人罵了半生,甚至罵得連人家的老祖宗也罵上了,到現在還腦袋疼,還不知道怎麽回事?成天吃藥,都快變成藥罐子了。我一看,人家的老祖宗住在她頭頂上,她能好嗎?吃多少藥也不會好。
聽完因果課以後,你還想罵誰啊?女人嫁給什麽樣的丈夫,都是你的命啊。今天遇到的人,都是命中有的,都是前世種得因,今天才結這樣的果。認賬吧,無債不來,無緣不聚。
男人也是一樣,你也從高處下來吧,不要因為自己是男人,就對女人指手畫腳。女人也是一樣,你也下來吧,要認清自己是誰?前世欠他,今生才嫁給他。要是你丈夫蠻好,你說你不欠他,那麽你是欠你婆婆的。婆媳今生見麵就不和,這都是前世的冤親債主見麵了。有的婆婆不理解,說:“我為兒子花了這麽多錢,才把她娶過來,結果,她對我凶神惡煞,真是氣死我了。真是倒黴啊。”不是倒黴,那是你花錢買回來的冤親債主。不倒黴,你前世不跟她有因果,她不可能嫁到你家來。那是她氣你啊,是你種的因,今生才收獲這個果。
親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有多少啊?都是因果關係。無債不來,無怨不聚。為什麽有的家族一大家子人和睦相處,說話都客客氣氣?他們是善緣,他們也是來了緣的。
今天,你要把我這課聽透了,回家去千萬不可再抱屈。見到誰,都是緣。認賬啊,低下心來,從高處下來吧。做女人哪,你不要低三下四,也不要指手畫腳。要明白前世欠他,今生才嫁他。也別吆三喝四,這麽些年了,你知道你的丈夫,你的兒子在你的河東獅吼下,受了多少委屈嗎?因為你的脾氣剛強,他們沒有好受過。你一見他們就罵人,就挑剔,他們從來沒有感受過你的溫暖,你也沒有開心過。今天,該醒悟了,來到我們身邊的人,有討債的,有還債的,有報恩的,有報怨的,都是有緣人。如果有的孩子從小病病歪歪,讓你傾家蕩產,或者忤逆不道,打爹罵娘,這樣的兒女,都是你前世欠了他們的命債,這世是來向你討債來的。如果你前世欺騙錢財人家太多,這世必定轉到你的門上來做你的兒女,來討債。有的孩子小時候經常要看病,家裏的錢都給他看病花光了,長大了還不知道孝順父母,這樣的孩子,你不能恨,不能怨,你隻能用愛來對待他,因為你前世欠他太多了。千萬不要再罵了,這樣的話,你前世的業未了,有添加今世的恨和怨這樣的新帳,即是“舊業未了,又添新業。”你這一世不想還,來世,利滾利,還會有人抽打鞭趕逼著你去還。
救救自己吧,沒有化解的怨緣,回去化解吧,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這些人都是來了緣的。佛說:眾生是平等的。你的丈夫也不是你的私有財產,隻是前世跟你有一段因緣,這一世是跟你來了結這段因緣的。兒女也不是你的私有財產,他也是眾生,隻不過,他是前生欠你的,有來還賬的,也有前世你欠他的,這世來討債的。還是因緣所牽。
你要是好好琢磨今天的課,那麽就會“近人遠看”。會從心上把丈夫兒女舍下。為什麽佛讓你舍下?讓你不能把丈夫看成你的私有財產,不能把妻子看成你的私有的。隻不過是他前世跟你有因,才有今世這果。緣盡緣散怎麽講?大家都知道:緣分盡了各離分嘛。
佛為什麽讓我們把“近人遠看”?回去要付出你的愛心。這個愛不是現在很多人認同的情感上的愛,什麽叫情感上的愛呢?就是你拚命地賺錢,給他吃啊,喝啊,你這樣,來世還得輪回,因為情重了,你舍不下他,你和他都會去輪回。
趕緊把丈夫從心上撤下來,回家別把他當成丈夫了,他也是眾生,隻是他前生跟你有一段因果,不知道是善是惡。你要付出更大的愛來對待他。默默地奉獻。回家以後,咱們要把家裏的活幹起來,屋裏,屋外,統統幹起來,別抱怨了。抱怨別人就是害了自己。如果你把夫妻之間的情分看得重了,你還得去輪回,還得去結緣,還得跟人家去見麵,你念佛也跳不出輪回。你如今明白了,知道一切有緣眾生都是來了緣的,你回去以後,從心上把他撤下,在事上,更得對他好,對他做奉獻,要用菩薩的慈悲去對待他,讓他過好每一天,一生都要善待他。讓身邊人開心,你就是在作佛了。對待兒女也一樣。你把他們從心上拿下來,不要過於牽掛,早上起來,你給他準備好早飯,給他愛心,讓他感受到溫暖,讓他開開心心。把他送出大門去上學了,一關上門,你就要把他放下,不要再去想他,馬上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最後你能成就,兒女也能借光。真正的“舍”其實也是“得”。你把他們放下,一心一意地念佛,最後,你走的那一天,你去西方極樂世界了,走得非常殊勝,有很多瑞相體現出來,讓丈夫兒女眼見為實,最後,他們生起了信佛念佛的信心,都跟你成佛了。這才是真正的放下,才是真正的愛,是大愛。為什麽佛要我們清淨?清淨,平等,覺啊,你要做到清淨,放下了,就能成佛啊。要是你心上放不下丈夫孩子,你天天磕頭,念佛,誦經,兒子丈夫看你天天去念佛堂念佛,法會也總是非常積極地去參加,好像一個老修行的樣子,實際上,你一個人都舍不下,今天想兒子,明天想丈夫,後天想這個,還想那個,誰都放不下,最後走得時候,一下子下地獄了,身體僵硬了。你兒子一看,說:“哎呀,我媽平時那麽用功,怎麽都沒有成佛?看來,那佛根本不存在,我也不念佛了。”啊,這下子壞了,全部墮入地獄。對不對?
這個“舍”是教你從心上放下,千萬不能回家後丈夫不要了,兒子不要了,一個勁鬧著要出家修行去,這樣你造業,我也造業了,大家一起下地獄去。傳法的人說錯一句話都要下地獄。
我跟你們講的“舍”是讓你們從心上放下對家人的牽掛,把心靈的空間打掃幹淨,空出來,別裝丈夫,別裝兒子,一心全部裝阿彌陀佛。所以,你成佛之時就是你拯救全家離苦得樂的時候,你“舍”了就是你“得”了。
 
---------------------------------------------------
夫妻緣份的由來

在我們的一生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感受:有的人與我們萍水相逢,過後便相忘於時光的流逝;而有的人一生都與我們纏繞,或成為兩肋插刀的友人,或成為擺脫不了的對手,甚至成為相濡以沫的愛侶。為什麽會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關係呢?這會不會就是人們彼此之間的“緣份”造成的呢?內中的道理還真是無法用現代科學來解釋清楚。所以當我們感歎人生的聚散離合時,又常常提起一個詞,就是“緣份”。
那麽“緣份”到底是怎麽回事呢?而其中最重要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夫妻之緣又是如何安排的呢?這個緣就是月下老人手中的紅線嗎?月老為什麽要給這兩個人係紅線呢?
近年來,不知您聽說過沒有,一種叫前世回溯療法在世界上逐漸流行起來,這個療法的依據是人們今生的心理疾病和長期疼痛的根源往往來自於前世。通過讓患者在催眠入定的狀態下重新經曆前世的傷痛同時解讀宿世的因果,今生的頑疾往往神奇地不治自愈。受試者在這種入定狀態下體驗的前世栩栩如生,邏輯連貫,絕非想象所能達到的真實。其實,這種前世回溯療法已經為我們打開了通往過去世的一扇門。
二十多年前的一本暢銷書《前世今生》的作者魏斯博士,就是這個領域的大膽探索者。魏斯博士在他的另一本書《真情永駐》裏記述了一個關於“緣份”的“現在進行時”的案例。素昧平生的一男一女同時找到魏斯博士進行回溯治療,兩人分別回憶出兩千年前在耶路撒冷的共同的前世,那時他們是對父女,父親遭到羅馬士兵的折磨,死於女兒的懷裏。他們兩人在魏斯的診所有過一麵之交,但魏斯因為職業紀律不能告訴他們對方的回憶。可是在他們的療程結束後,命運之手展開了它巧妙的安排——兩人“偶然”地同乘一次班機,得以相識並最終相愛。
很多人可能都認為自己與配偶的相逢純屬偶然,那麽上麵的故事中,兩位男女主人的偶然結識,難道不正是兩千年前的緣分的延續嗎?

在研究人員進行的大量前世回溯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很多現世的夫妻在很多的前世就已經演出過各種類型的愛情故事。不管當世的故事中演繹的是怎樣的情感:幸福的、痛苦的、悲慘的還是刻骨銘心的,其中也不是所有的婚姻都琴瑟和諧,但是雙方在其中有了清償彼此的相欠、變得更加無私關愛的機會,這也許才是兩個人能結為夫婦的目的。
吉娜-瑟敏納拉博士的《生命多世》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女主人公和丈夫結婚時是一位23歲的美女,經過十八年的歲月磨礪,她依舊有著迷人的容顏。她的丈夫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可是在他們18年的婚姻裏,他的丈夫完全沒有性的能力。在現代社會,它可以成為離婚的理由。但這個女子不忍心這麽做,她愛她的丈夫,她不忍心傷害自己的丈夫。
在婚姻最初的幾年中,她難以忍受欲望的煎熬也曾有過外遇。但逐漸地,她通過宗教學習和靜坐,在青燈古卷中克服了這種欲念。似水年華就這樣靜靜地流淌,直到有一天一個以前的追求者又重新回到她的生活中。這個男子在少年時代就愛戀她,可是當他有經濟能力成家時,她已經嫁與他人。兩人重逢,幾乎都不能自持。但這個女子還是斬斷了這種關係。她不忍心離開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是一個好人。她也不忍心傷害那個男子的太太。她不想傷害任何人。
通過前世回溯,原來這個女子和他的丈夫在兩個前世之前的法國也是一對夫妻。丈夫在當時的宗教狂熱下加入了十字軍東征。但在臨行前,他為了確保妻子不和別人有染,強迫她穿上貞操帶。這使得妻子在其後一直在憤怒中度過,她決心將來一定要報複他。
於是他們又在這一世相遇成為伴侶。丈夫失去了性能力顯然是咎由自取。但是為什麽妻子又要再一次遭受類似的煩惱呢?因為這個女子在那一世對丈夫充滿了仇恨和報複的欲望。她在今生有如花的容貌,她有足夠的能力讓丈夫感到妒忌、恥辱,直到離婚,以達到報複的目的。但是這個生命在精神上提升了自己,她不忍心傷害任何人。為了對婚姻的忠誠,她犧牲了自己的欲望、美貌和青春。
人們往往都覺得自己隻活這一世,所以對很多事情看不開,對於情,更是不想割舍。可是對一個生命來說最為重要的是他是否在俗世的迷和苦中學會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一個人被自己的情和欲操縱而所思所言所行時,應該想一想自己這樣做對自己和他人會造成什麽傷害?應該設想一下:假如自己的配偶也像自己一樣如此想、如此說、如此做時,自己會感覺如何?
不管我們的緣分是如何形成的,這世的緣是好還是不好,都要好好珍惜當下這份緣,有恩報恩,有怨還怨。當我們在生命的輪回中,善解了更多的惡緣,延續了更多的善緣,了卻了該了結的各種因緣,在未來的生命過程裏,剩下的不就是更多的福報之果了嗎。
當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去看待我們眼下的生活,是不是會有不同的感受呢?真心希望您能得到生命的提升和長久的幸福。
婚姻的前世今生
所謂:“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表麵上佛家是從惜緣的角度,勸世人要珍惜人與人之間難得聚合的緣份。但真正的涵義卻是提醒世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果報定律絲毫不差,欠什麽還什麽,一點都不由人的。
相傳是明末清初《聊齋》作者蒲鬆齡所寫的《醒世姻緣傳》,描寫的是冤冤相報的兩世因緣故事。曆史背景從明代英宗正統年間到憲宗成化以後,全書頭22回為前世因緣,主角晁源射殺了一隻得了靈氣的狐狸,又娶娼妓珍哥為妾,之後晁源縱妾虐妻,以致妻子計氏不堪虐待上吊而死。
23回以後為今世因緣,晁源托生為狄希陳,靈狐托生為狄希陳的妻子薛素姐,計氏托生為狄希陳的妾寄姐,珍哥托生為其妾的婢女珍珠。因果報應,珍珠最終被寄姐逼死,狄希陳則倍受素姐、寄姐淩虐,而素姐的酷虐尤為異常,她對狄希陳囚禁、針刺、棒打、火燒無所不用其極。
正是人生最怕負欠感情債,而因緣之線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萬般哪得由人!狄希陳未娶素姐前,素姐是個大家閨秀,個性溫柔婉約、沉靜少言,狄希陳一見就愛上了她。豈料婚後沒多久素姐就性情大變。素姐自言:不知怎麽,婚後一見狄希陳就氣,就宛如變了個人似的,見到狄希陳非罵或打不能消心中之怨氣。說也奇怪!一副紈絝子弟模樣的狄希陳,見到素姐就好像老鼠見了貓,任素姐百般折磨也不敢逃跑更別提還手,隻有嚇得發抖的份。
或許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頭”,想想能結為朝夕相伴、共同生兒育女的夫妻,能沒有任何前生或前幾生的累世因緣嗎?欠錢還錢、欠命還命、欠感情債自然要相還了。然而人類的道德與良知如江河日下,更加重了人與人之間的負欠與糾葛,於是來報恩的漸少(恩愛的夫妻還是有的),來報仇的卻漸多了,反映在現代人的婚姻型態上,離婚率的急劇增加是否即是此因?
用道德因果的角度詮釋離婚率攀升的原因,正提醒世人如何速還負欠且不再造做新的業債,就如同為自己未來的命運選擇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一樣重要。
佛家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要看到苦果才會害怕,而菩薩連可能導致犯錯的起因都戒慎小心,因為無因自無果。故若了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真諦,就應更加戒懼現世所為,因為“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學習多看對方的好處,少看對方的短處,人無完人。畢竟挑剔是婚前擇偶時要做的事,既然婚已結,那還挑剔什麽!婚後應升起的智慧是寬容,是懂得感恩與惜福,一夜夫妻百日恩!
從“結善緣莫結惡緣”,到基督教篤信的“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再慎思今生不了債(離婚正如躲債),來生還更多之理,我們真該好好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並學習菩薩畏因的智慧,從《醒世姻緣傳》中領悟婚姻的真諦,讓所有的婚姻,最後都能走向幸福圓滿的結局。
----------------
 
前世今生的夫妻緣分
《圓覺》莎女


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自己有時會想不通,為什麽求夫求妻可以求得到?為什麽會感得一個好的伴侶。人不是都有感情的嗎?難道感情也是可以勉強的嗎?難道要求一個人來愛我麽?自己一直很奇怪這個問題,所以,對於求夫求妻,或者對於今生注定有好伴侶,持有懷疑的態度。

什麽樣的因,得什麽樣的果。此生能遇到賢夫惠妻,也不過是前世與他們結了善緣。而今生遇上惡夫劣妻,也是因為自己前世欠的他們。也可以理解,一個精進修善的人能遇得好姻緣,因為他在生生世世的修行中,與人總是廣結善緣,那麽報恩的人自然就多了,結發的妻子可能就是他前世大力幫助的人,今生來報此恩德,自然就會對他照顧有加,而使家庭和睦了。真的都是自己種的因所感來的果報。

如此說來,遇上不如意的伴侶,首先反省的真的應該是自己,自己若不是前世虧欠過人家,人家也不可能會記在心上,此生非得找你討回這個公道不可。隻是,在輪回中忘記了自己曾經做下的過錯,在遇到不順的時候,仍然會把原因推到外界,不會想到自己身上,隻是感覺自己的運氣不好,想著如何來逃避,卻不懂得去化解這個怨結。正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

有一個故事,有一位家庭主婦非常善良,可是,她卻遇上一個很惡劣的丈夫,喜歡喝酒,每每喝酒回來,總要打她,她也很老實,沒有責怪丈夫,隻是感到自己命苦。可是經常打,她的身體怎麽受得了,就感到自己的命實在是太苦了,於是就有了輕生的念頭。

在我們看來,這是很悲慘的事,她並沒有犯什麽錯,丈夫喝醉了就打她,實在是很不像話.要是有一些正義感的人,一定要站出來替她打抱不平了。後來,她很無奈,就要去自殺,也許也是她的善良。在途中遇到了一位修行人,修行人喊住她,問她怎麽回事,她便如實地說了,修行人告訴她,你先不要去死,你這次回去,你丈夫再打你最後一次,打過後,就不會再打你了。她一聽非常地吃驚,打得多久了,哪有可能呢?可是,打得那麽久了,也不差這一次,不如回去看看。

她回到家裏,丈夫喝完酒,回到家裏,還是打她,可是,丈夫的手突然停在半空,打不下去了,突然想我怎麽還打你?於是,丈夫不再打她,從此,夫妻兩人過得很和樂。

妻子很奇怪,丈夫怎麽突然就變了,於是去問修行人,修行人告訴她,她的丈夫前世是她家的一匹馬,因為她前世用鞭子抽了它一千下,它這輩子投胎做她的丈夫,來要這一千下的債。

讀完之後,自己也有點冒冷汗。如此說來,也不過是自己的業力罷了。可是當妻子不接受這個果報,還想著盡心盡力為這個家,丈夫卻如此待我,怨恨不斷,雙方僵持不下,反而惹出更大的怨結來。

如果能安心順受,也許這果報就很快報完了。如果懷著感恩的心,懷著懺悔慚愧的心,也許打到八百下的時候,看看你態度那麽好,剩下的就不要吧?也不是沒有可能。這也難怪,為什麽教我們要“逆來順受”了。隻是,如果前世結下太重的惡緣,也許自己也能通過誦經來幫助消業障。

喜歡一個人,是否也是在這因果之中呢?前世因為他喜歡她,可是,她卻傷害了他,拋棄他。今生在她見到他的時候,莫名就喜歡了他,而他卻傷害她,最後也拋棄了她,讓她傷心難過。也是討債還債吧?會不會真的連欠的情債也要還哪?會不會在這債還完的時候,感情自然也不見了?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再執著那份深情又有什麽意義呢?也許前世自己就是讓別人飽嚐這深思之苦,今生自己也要受這樣的苦。可是在受苦的時候,還一直以為自己對對方的感情是真的。可是,三五年過去了,感情的火焰還會繼續地燃燒嗎?也許,他在自己的心中已從一個無可挑剔的護花使者變成一個令人討厭負心漢?

為什麽?也許自己不肯還債,也許還債時咬牙切齒,也許又做了許多傷害對方的事,於是,他更加地生氣,要債要得更凶,雙方的問題越扯越大,繼續討要著,繼續痛苦著。

在這些恩愛情仇的糾纏之間,若真看明白了,搞煩了,也許是他真正要求出離的時候吧?真正要想離開這些欲望的痛苦漩渦的人,求得人生真正的解脫,那這個人實在是最有福氣的人了。

“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其實,佛法裏的每一句話對我們都是如此的重要,可是我們總是當成耳邊風。當自己去攀緣求得一位好伴侶時,也許已經把自己拉下水了,還債都來不及,何來願力去感得善緣?

此時,惡緣現前,自己又迷惑不清,甚至還想著種種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真心”,用了種種手段,或者為急於求成,犧牲色相,最後,把自己毀了!後悔莫及,心在滴血,又有什麽辦法呢?心中嗔恨,下一輩子遇見他時,繼續去向他要債去?說得輕巧,自己也是一個不明因果,不肯放下,繼續輪回的人!要真正明白因果,要真正讓自己清醒,不真幹怎麽行呢?

可是,一生總是那麽短暫,要把問題都搞清楚,實在有困難。縱然自己不明白,隻要肯老實聽話,真正去依教奉行,自然就可以受益無窮。
 

-------------------

夫婦之道:好的婚姻是人間天堂

文章來源:網絡 編輯:善緣

家庭與婚姻居家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為空入行,是為最吉祥。
——《法句經》


一般人的誤解,都以為佛教都是勸人看破家庭,沒有講如何搞好家庭的。如一位基督教朋友所言:“我很想在佛教道理裏找到一些秘訣,但我無法找到。我發現佛教的道理對家庭婚姻問題隻字不提。”


佛教對家庭婚真的隻字不提嗎?事實並非如此。


佛教並不是與世隔絕的。雖然佛陀說法教化的主要對象是出家僧尼,說法內容側重斷欲去愛,了生死、證菩提。但仍有相當部分是為在家人而演說的,有人統計:佛經中講述如何居家生活的經典分量,超過了孔子、孟子此類語錄的總和。其代表性經典,有《長阿含經·善生經》、《佛說玉耶女經》、《六方禮經》、《法句經·吉祥品》、《維摩詰所說經》等。


佛陀在講經說法中,就家庭生活、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應該如何彼此相待,提出明確要求,有的經典還講到結婚之後,懷孕、生子的事。最有代表性的經典有《善生經》,在經中佛陀教導如何奉事父母,處理好與妻子、師長、親戚、僮仆、出家修道者等六種關係的法則;《玉耶女經》則闡明了夫妻和和諧之道;《長阿含十六經》明文說: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義務;《中阿含一三五經》亦明言:“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並說:“若人慈湣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夫妻和諧之道


夫婦之道是人倫的根本。正確地處理夫妻關係,對促進家庭的穩定、社會的祥和,具有重大的意義。
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對夫婦之道,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提出許多極富指導性的規勸。佛陀在《玉耶女經》中指出:“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驕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最為夫婦之道”。這段話可視為夫婦之道大綱。
俗話言∶“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男女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不然在世間尋尋覓覓,最終怎麽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注定?此事不僅一般人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為什麽在結婚之後,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有的三年五載則分手,有的卻能依共同信念,共同順利度過一生呢?究竟是什麽原因和力量,在決定我們是否產生愛情,以至結婚組成家庭呢?
以佛教的觀點,愛情本質上是男女雙方前世今生的“願力”和“業力”的結合。所謂“願力”,是主動積極的力量,源自內心的“願”;所謂“業力”是被動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內心,但卻是“不願”,如不少被迫促成的婚姻就是這種類型。而兩者力量都會促使愛情的發生。當然從世間角度看,會有各種理由:如溫柔體貼,美麗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二十多年前,我還在工廠上班時,同車間的一位師傅,無論相貌,還是工作技能,皆極為平庸,為人木訥少語;但卻有一位樂觀大方、美麗賢慧的妻子。我們這批剛進廠的年青人,對此都覺得很奇怪,車間知情者告訴我們:那人(Z師傅)有傻福,進廠工作一直找不到對象,後來,年齡過三十,連領導、同事都跟著著急了。不久,車間分派來一位年青女車工,人端莊又謙虛,幾位熱心者看見機會來了,便背著Z師傅為其安排策劃,有的在姑娘麵前說Z師傅的好話,有的經常把他推到姑娘麵前去,以“老師付”的身份指導她工作;雖然兩人始終沒說上幾句話,但姑娘內心還是對他有了敬畏的好感。最後,熱心者精心安排了一場家宴,把Z師傅打扮得如“王子”一般(衣服、皮鞋皆是別人主動借給的),年青女工被人簇擁著,與他吃了一頓飯,便被好事者宣布,兩人已確定了“朋友關係”。最後在領導、群眾的超強的熱情關心下,兩人不多久便結了婚。周圍的人自始至終,都以喜樂心,嘻嘻哈哈地催成此事,看見他倆結了婚,大家方才覺得鬆了口氣,完成了這項沒人要求完成的任務。
事後很久,方有人問她:你覺得Z師傅如何?
她笑罵:都是你們設的圈套,把我騙了!
問者:你後悔了?
答:不後悔,他雖然笨,但人老實。再說,生米都煮成熟飯了!……
因緣往往令人不可思議。


這裏還有一則外國故事《誰娶了那個女孩?》故事概略:從前有個年輕人,深深地愛上鄰鎮的女孩,他每天都寫信向那女孩表達愛意。在寫了上百封的信後,他驚訝的發現,女孩嫁給了那位送信的郵差。


幸福的婚姻,來自過去曾結的善緣(無論是過去生或今生),所以一見如故,彼此都有好的感覺;不管是恩情、愛情、親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識或潛意識,留有好的記憶。從這個角度而言,夫妻雙方,皆應善待對方,為對方付出,關心對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來世,至少相處或再見麵時,對方也能回報善待,互相都以好的態度相處,這也是“善的循環”。


談到業、果報的問題,我們常講的一見鍾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結不了婚,這就是業力,就是你的果報,所以,中國人講夫婦結合的兩種因素,一是報恩,一是報仇。恩愛夫妻是報恩來的,恩盡義絕,下輩子就不會結為夫妻;要是恩情還未了或愈結愈深,下輩子還是要結為夫婦,跑不掉的,所以我們不能隨便喜歡人、怨恨人,因為我們每時每刻的言行乃至心念,都在為未來創造業報。


今天我們了解業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間反目,一半屬於業力,一半屬於煩惱。就是因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讓你跟他結婚,讓你愛他愛得很深;讓你痛苦。如果夫婦間有這種情形,不要怨對方,從業力立場來看,你今天被報仇了,要知道這是你以前對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飴的接受,而且反過來要感謝他、珍惜他,不要再結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對,他也就跟你做對,仇就結得更深了。他惱害你,你承受下來,我好好對你,將恩情來贖我以前的不好,隻有這樣,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則怨仇沒有解掉,下輩子還要再來結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現象確實如此,以前種下惡因,今天要承受惡果,如果你沒有業力的正確觀念,就會埋怨,就沒辦法把惡果解掉。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感情問題,在心性的立場上,要淨化我們的心靈,來解除煩惱的束縛,而超越對眾生的感情;在業果的立場上,要用報恩的心情和行動,來對待我們的怨仇而消除業果。這樣才是麵對感情問題,最有智慧的處理方法。


問:現實世界是否存在著人們所企盼的“天長地久”般的愛情婚姻?
答:確實存在,但很難得。
愛情、婚姻一事,主要由前生的習氣和業因所決定,多為既定的業報。如果今生婚姻家庭幸福,這主要是前世的善業所感,但仍不一定下一生兩人還能成為夫妻,如果兩人還想續接良緣,則必須力行善業,並且思想、信仰、行為方式皆要基本一致,並發願來世同為夫妻。如果夫妻真能心心相印,那麽才有可能來世為夫妻。
婚姻可以塑造人間地獄或天堂。


對一般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配偶的選擇了,他(她)不隻是被認為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著相似的苦樂經驗。任何影響到一個人的事情,不論是善或惡,一定影響到另一個人。有好配偶的人是幸福的,配偶會防止對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導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兩個人都正直而善良,樂於為他們的發展而努力,那麽他們的房子就成了一個天使在人間的住處。那裏沒有爭吵或挑剔,因為兩個人都一樣自律著,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都由正法引導著。這樣由婚姻結合的伴侶,可以說是幫著建造人間的地獄或天堂,分享著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著他們是樂於作惡或行善而定,這關係著今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

----------------------------------------------
 
今生來世 種因得果

  佛學千經萬論,莫非就是談論心、行、業、果。人的一切動作無不由心起,心可以帶來社會的和樂;也可以造成社會的戾氣。人與人之間有和睦的愛念,社會才有祥和的氣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來暴力。有粗暴的行動,則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會便充滿了險象。
  佛陀教育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要深入人心,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動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動作、事業等,所有的造作,都會變成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有時很快就展現出來;有時會延後到來生,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因為不能夠理解,自然就覺得疑惑。
  比如有人說:“我平時為人也不錯,為什麽一切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身上?而那個人平時對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會人心的壞事,為什麽他還如此風光呢?”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為惡的人,不一定馬上受到惡報,是因為他過去所做的福業帶到今生,餘福還未享盡,而他種下的這個惡因,果報尚未成熟。
  有的人是此生本來就帶了一些“業”來,雖然已覺悟要走正途;不過,由於“餘業”未盡,才剛開始開拓正道,路還未暢通,所以不免坎坷難行。
  總之,一切都是時間累積,好的因不要認為微小而不做,壞的因也不要以為隻有一點點沒有關係。其實因果關係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終必結果。

  佛在世時,有一段時間曾在舍衛國講經,頻婆娑羅王非常敬重佛法,也非常尊重佛陀。他有一位朋友加沙王,不信佛法,也不信三世因果。他認為今生快樂就是最好的,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那還想到來生?

  有一次,加沙王想送一個價值連城的珊瑚紿頻婆沙羅王:他認為這是他最心愛的寶物,足以表達對頻婆娑羅王的友誼。
  頻婆娑羅王看到這件價值昂貴的禮物,他自忖:“我接受這樣貴重的禮物應該如何回報?我的朋友沉溺在享樂中。要如何才能夠度化他,讓他免於將來的苦果呢?”後來他將寶物送到佛的麵前供佛,向佛說:“加沙王非常富裕幸福,跟我有深厚的友誼,若不引度他,看他一直沉溺於欲海中,真是可悲啊!”他問佛陀:“我要如何來回報他呢?”
  佛陀告訴他:“你若要度化他,就將我所說的法送給他:”領婆娑羅王認為這是最好的禮物,所以他回去後,就把自己聽過的佛法抄下來送給加沙王。
  加沙王接到頻婆娑羅王的禮物,心想:我的好朋友,回送我的禮物一定很珍貴,於是仔細閱讀經文,體會其中的道理。他用心推敲,終於徹悟,人生一切的榮華富貴名利地位,都像是過眼雲煙,虛幻不實,而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佛陀的教法句句智慧,我應該追隨佛陀修行。就這樣,他舍棄王位出家了,一個人到舍衛國去聽經聞法。
  他以苦行僧的形態,離開自己的國土前往舍衛國。當他來到舍衛國的邊境,已近黃昏,於是借住在一戶燒窯的人家。
  佛陀知道加沙王已有求道的心,而他的業報即將現前,不可能到達“給孤獨園”。於是佛陀就慈悲前往沙加王借宿的地方,向他開示佛法。
  經過一夜的開示,天亮後,佛陀就離開了。國王還不知道這位莊嚴的比丘就是佛陀,隻覺得這些教法真是至高無上的真理,他覺得身心輕安,又再向前走。沒想到,離開這燒窯的房子沒有多遠,忽然間一頭牛衝出來,將這位已出家的國王撞死。
  這頭牛的主人,眼看自己的牛惹出禍來了,非常害怕,就把這頭牛低價賣出。有個農夫覺得這頭牛很便宜,就把它買回去。有一天,這頭牛在犁田時,忽然發狂,又將新的主人撞死了。
  農夫的兒子非常生氣,也非常憤恨,就立即將牛殺了,並運到市集去買。有一位從鄉村來趕集的商人,覺得很便宜,就買了牛頭,想讓家裏的人加菜。
  他將牛頭背在身後,走到了半路感覺疲累,就將牛頭掛在路旁一棵大樹的樹枝上,自己則躺在樹下睡覺。正熟睡時,忽然間掛著牛頭的樹枝斷了,結果牛角對著他的胸口刺進去,將這個人刺死了。
  這件事情在舍衛國輾轉相傳,傳到了頻婆娑羅王的耳邊。國王覺得奇怪,一頭牛先是撞死一位國王比丘;再來又撞死一位農夫;而且掛在樹上的牛頭掉下來,還刺死了人,這到底是什麽因緣呢?
  國王到佛陀的麵前請示,佛陀跟他說了這段因緣:以前有三個人結伴去做生意,但是路費用盡,沒有辦法回去。於是租了一間房子暫住,屋主是一位老阿婆,她靠房租來維持生活。
  這三個人住了一段日子,還是沒有辦法做好生意,非常落魄,沒有錢繳納房租。阿婆向他們要房租,他們就騙她說:“我們 今天要出去做生意,做完生意回來,就會將房租給你。”
  結果,三個人一去不回頭,那位阿婆非常生氣。一天,恰巧在路上碰到那三個人,就跟他們催討房租,但是三個人異口同聲說已經給了房租,不理會她,就走開了。
  這位阿婆氣得咬牙切齒,含恨發誓說:“我這輩子得不到你們的錢,來世一定要你們的命。後來,阿婆氣忿過度,含怨往生了。
  佛陀說:“你知道嗎?那位阿婆後來轉世為牛,那三個因牛而死的人,就是過去那三個無賴漢。這因果起源於怨恨心,業報連結在一起,逃也逃不過; 逃過了這世,也逃不過後世的冤業。”
  佛陀教育弟子:“心好像是一畦田,自己撒什麽種子,就得什麽樣的果。”有什麽樣的心態,就有什麽樣的行動;起心造業,將來一定會受果報,一點點都跑不掉。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應該受的,就要歡喜受; 應該做的事,即使做起來困難重重,也必須去做。
  動一念善,就是福;若是有一念怨、恨、貪、瞋、癡,這粒粒種子,都是將來的障礙業報。所以貪、瞋、癡、慢、疑、怨、恨……都不可存在心上;這每一粒惡的種子,都會令人起煩惱心。
  與人相處應多結一些好緣,多起一些歡喜心、感恩心、滿足的心,這些都是將來造福的因緣。
 
-----------------------
薑昆揭開李娜出家之謎——六字大明真言的殊勝引導

從明星,到比丘尼——持誦六字大明咒,《青藏高原》歌者李娜(昌聖)獲得新生。

以《好人一生平安》、《青藏高原》、《嫂子頌》等歌曲唱紅歌壇的著名歌手李娜,在1997年唱罷一曲《青藏高原》後,突然在五台山削發為尼(法名釋昌聖),出家修行。
李娜出家不久,在美國洛杉磯會見我國著名相聲演員薑昆時,說了這樣的話: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從‘六字真經'中領悟了道。
在對‘唵嘛呢叭咪吽’的永不停息的誦念之中,我忽然獲得一種被什麽提升起來的感覺:眼明、心亮,身體也處在一種異常興奮和快樂的動靜交融的感覺之中。
我想:這是什麽地方?過去我怎麽不知道?我怎麽從來也沒有到過如此令人陶醉的地方,享受這種非物質的快樂?
當這種感覺消失後,我必須又一次地從吟誦經文當中得到這種心靈的感受。
後來,在學法的過程中,我知道這是‘法喜’。所謂“法喜禪悅”就是指的這個。
於是,我覺得我應該出家。

我把塵世中的煩惱和過去名利場上的經曆、成績、榮譽、教訓全都拋諸腦後。
我尋找原本蘊藏在我們每個人心靈之內的那麽一種清靜的覺醒,那麽一種安寧的本性;
然後潛下心來,慢慢領會自然與人類生來即已具有的和諧與真諦。
—— 李娜的話。

摘自薑昆《擁有“法喜”的李娜》一文

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染垢去除,佛性張顯眾生原本就是清淨的如來本性,隻因無明,煩惱,貪嗔癡,染汙等覆蓋,而不見其自身本具如來本性,,修持,念咒,行善...都是為了還原,證悟自性,達到心靈真正的自在,解脫,大樂!
為利益眾生誓願成佛!
一切唯心造,心可以改變整個世界...心是清淨,光明的,一切都是明亮,幸福的...
人生中有很多事要忙,但是自己的基礎,中心點是不能丟失的..
也就是本然的穩固以及自然的寧靜是最主要的..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盤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染垢去除,佛性張顯,法喜充滿,同證菩提解脫大道.
菩薩姐姐大樂諸佛菩薩無處不在,時刻守護,祝福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噶瑪巴欽諾
--------------------------------
 

@直貢盛噶仁波切: 再好的東西也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天,再美的夢也有驚醒的一天。該放棄的決不挽留,該珍惜的決不放手。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樂,就請放手吧;如果舍不得,如果放不下,就請珍惜吧。生活的曆練,讓我們有很多感悟,最重要的是,讓心寧靜、歡喜、平和。

佛法就是恰當的活法,它不在佛經的文字裏,也不在寺廟的佛像上,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裏,吃飯、穿衣、睡覺、待人接物無一不有佛法,從你的一呼一吸到你的一言一行,所有的生活瑣屑都可以融入佛法。 因為有佛法,生活更輕鬆、更快樂、更幸福。佛法就是一種極為質樸的生活智慧。

------------------------------------------

世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說我們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機會聽到佛的正法,應當要珍惜此殊勝之因緣。這些年,我們認真學習佛的教誨,在現實生活上得到了證明。最淺的常識,佛講的“因緣果報”,我們很冷靜、細心去觀察,確實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能明白此理,了解事實真相,生活在世間,心情自然就穩定,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了之後,心就安了。

-------------------

信仰佛教的好處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與樂觀兩種。
(一)悲觀
:認為人生短暫,生命空虛,人活著就是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臉,委靡不振。
(二)樂觀:這一類人也不是真的‘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的和意義,他們隻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欲、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是什麽,他們漠不關心,他們也不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麽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歎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懷疑佛教是悲觀的,因為它提倡‘苦空無我’,認為人生充滿著諸多的苦惱,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
其實佛教隻是不‘諱疾忌醫’而已
,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滿著許多的苦惱嗎?你瞧這個世界哪一樣是真實的?永恒的?(難道不是嗎?連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歎。)佛教並不是一種不負責的宗教,它先要我們認識這個人生是個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自己的無知貪欲招來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們要節製自己的欲望,多為別人服務。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隻有全體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佛教認為功名利祿都是過眼雲煙,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此勸人不必太貪戀、太貪求;相反地勸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掙脫這些名枷利鎖。‘淡泊明誌,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精神的充實與否,隻有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後,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麽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獲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麵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麵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誌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的自私心理將不複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第三 佛教可以淨化社會人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紙一看,整版的社會新聞,都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殺、盜、淫、妄’。誰不會浩歎人心不古呢?
而一個佛教徒最少要嚴守下列五種基本戒律:
(一)不殺生——不殘害生靈。
(二)不偷盜——不偷、不搶別人的財物。
(三)不邪淫——正當的男女關係。不拈花惹草,不紅杏出牆。
(四)不妄語——說話句句真實,不虛偽,不說謊。
(五)不飲酒——酒能亂性,使人失去理智,因此戒絕或者少飲絕不醉為宜。(論語中孔子亦有‘不為酒困’一語,不過酒在當藥用醫病時,暫可通融。)朋友們想想看,這五戒不是剛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不謀而合嗎?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隻有身係囹圄,飽嚐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第四 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要想真正的快樂,大概須要滿足下列幾項要求:
(一)心情平靜,不生煩惱。
(二)對於眼前的苦難,能隨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三)對於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四)對於未來(來世或人死後的歸宿)能有滿意的答案。
(五)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苦樂不操縱在別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沒有一個宗教能夠完全地滿足人類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隻能滿足其中之一、二項。)


(一)佛教勸人知足常樂,要學習禪定,樂觀進取,心情自然平靜,不生煩惱。(舉例說明:一般人像三歲小孩,丟了一塊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會為此而煩惱,這是觀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二)佛教認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造的因所結的果,所以要勇於忍受,敢做敢當,不可怨天尤人。
(三)佛教所有的經典不是在顯示佛的權威與能幹,而是完全而徹底地解釋宇宙、人生的基本問題,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剛逝世不久的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讚成的是佛教。’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康有為說:‘佛學之博大精微……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啟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四)佛經上說:‘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即來世間的目的)是什麽呢?就是為了讓眾生能轉迷成悟,從苦難中解脫,永遠享受自由和快樂。
(五)佛教認為人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沒有一個可操縱我們生死、成敗、福禍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隻要自我奮發努力,一定有光明燦爛的明天。
因此我說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五 佛是人類最慈祥的導師


釋迦牟尼降生人間,貴為太子,拋棄了功名富貴,難道他是傻瓜嗎?不是的,他實在是一個具有廣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人類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脫,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法四十九年,棲棲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真理與訓誨,是黑暗人生的一盞不滅的明燈,是洶湧苦海中一隻不沉的慈航。誰像佛有這樣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誓願,在眾生度盡以前絕不歇息的?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眾生,在回答弟子疑問時,認為要采取下列四種方法:
(一)某些問題必須直截了當的答覆。
(二)某些問題須以分析的方法解答,
(三)另有一些問題須以反問為答覆。
(四)最後,有一類問題須予以擱置。(即暫時不給予解答,因為對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這種道理,說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與迷惘。如小學生問微積分,他連算術都不會,老師如何能解答呢?)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就是應機說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遠以愛心和耐心來教導弟子,他不認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惡到不會悔悟的人。
佛一生貢獻出他的智慧和慈愛,詳說了無數偉大的真理,教導了無盡的眾生,但他永遠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認為他來到人間,隻是盡到了他承先啟後的責任——發揚過去無數佛所發現的真理,啟發後知後覺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確信宇宙的所有眾生,將透過他們本身的努力與磨煉,而達到和他自己一樣睿智、偉大的境地。
今天各位還在讀書求學,因此算是學生,是後知後覺的眾生,但隻要努力,有一天諸位也可以學得各種知識和技能,同現在你們的老師們一樣地,可以為人師表,繼續地為教育下一代而盡力獻身。
佛與眾生是平等的,每一位眾生都是未來的佛,他們之間並不是‘主人和仆人’的關係,也不是‘主人和奴隸’的關係,而隻是一種暫時的‘師生’關係。
青年朋友們呀!迷的時候是眾生,一旦開悟的時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見的佛了。
別灰心,別泄氣,就是那已經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間,隻要點燃起一盞燈,就可以驅逐十年的黑暗,而帶來了滿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燈能照。’)青年朋友們!快點燃起你心中那盞不滅的燈,光明就在你周圍,幸福就在你的身邊。
這些道理就是偉大的佛陀告訴我們的,他不是最慈祥的導師嗎?


第六 佛教可以培養自尊自信和獨立自主的人格


佛稱他自己是‘無依道人’,因為從修行到證果,沒有別人能夠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別人的奴仆,不必仰賴神或佛,隻要努力照樣可以成佛。這可以鼓舞我們的自信與自尊心。
依照其他宗教的說法,人是神創造出來的,人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自救自存,必須要靠耶穌的救贖,才能獲得永生,因為他是唯一的‘真理和道路。’同時人就是到神那兒,也永遠不能同神平等;他是主,你是仆,人與神永遠是相互的階級對立。這是多麽令人泄氣啊!
而佛教認為人人皆具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沒有誰可以駕馭人類,可以奴役人類,人的成敗福禍全在乎自己。而修行證果,自我完成偉大的人格——成佛,這是人類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救拔(是眾生自救的)。
依照其他宗教的主張,人活著是為‘神’而活,人類一切的努力成果,都是用來榮耀神的(好的都是神的功勞,壞的則不是,人要自己負責),因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智慧、能力是上帝賜給的,所以成就該歸於他的功勞。(不過,失敗了就不是上帝的過錯。)佛教就不這麽主張,而認為人是為‘自己’而活著,為‘一切眾生’而活著(為了使宇宙的眾生都能幸福、快樂),同時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奮鬥來的,榮耀歸於人類自己,如果失敗了,這是自己努力不夠,還要更加地勤奮不怠,朝目標邁進。
佛教這種思想,使人從上帝的束縛中釋放,從神的威權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類對自己的行為要自我負責,不能歸罪於天或埋怨別人。
人既然不是上帝創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於是人才有決定自己命運和前途的權利,人才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隸屬於神的,受神操縱、控製的),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談到自尊和自信。
這就是佛對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偉大宣言,這個宣言比法國的大革命提出的口號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歐洲文藝複興時產生的‘人文主義’(Humanism),也早了將近二千年。朋友們,好好地想想呀!你要做別人的奴仆、做被別人趕著的羔羊呢?還是做頂天立地的人,做自己的主人呢?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讓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發心,成為法的傳遞者和播種者。將手中法寶,一化為十,十化為百,讓千千萬萬眾生,都能步上成佛覺悟之道。

-----------------------------------------------------

認識因果


這是一個非常普通但又不平常的一天,今天有緣見到釋仁續師父,有緣聽聞師父的講法釋義,讓我收獲了許多,在學習佛法的路途中,也讓我更堅定了修學佛法的信心。
說起和仁續法師的因緣,我還要感謝江蘇西園寺的演如師父,演如師父這位莫謀麵的恩師,一直在我學佛的路上給我多的指導。08年去海會寺參訪師父,演如師父就推薦讓我見一見仁續師父,但是當時因緣不到,我去的時候仁續師父正好已經離開的寺院。這是第一次未謀麵的緣。但是真正認識仁續師父卻是從《認識因果》這本書開始的。
今年7月份,在佛協有緣請到了一本《認識因果》,細細讀來,竟然發現裏麵的內容竟是那樣的切合實際,翻看作者時。發現盡然是演如師父早就提及的仁續師父,真是未見師麵,先讀師書,緣分啊!
當時我和老公也因為自己學佛法以後,體會到佛法的殊勝之處,正急於把學佛的好處推薦給父母,卻屢屢不得法,經書請回家就讓父母去誦、結果父母給我們是束之高閣。我們吃素,回到家裏父母反而不知道如何給我們做飯,做飯前都要反複的問我們。有件事想起來都好笑,有一次去公婆家,老公公一看我們來,知道我們不讓他殺生,可是他又無法理解佛法中殺生的含意,怕我們埋怨他,竟然把已經殺好的準備做來吃的鯽魚,藏起來放在冰箱裏不敢讓我們知道。我和老公一遍一遍給父母將學佛的好處,講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的好處,可是父母就是聽不見去,為此老公和他的父親還來了一次大辯論,結果是老公公認為我們倆被洗了腦,我們也認為老公公頑固不化,最後是不歡而散。
由於自己的不得法,搞的兩家的父母們都比較反感。我們甚至也一度認為父母是與佛法無緣的人,是無法渡化的人,孰知原來這都是自己的錯誤造成的。正是急於求成,反而招致失敗。後來我把《認識因果》這本書拿回娘家,也沒有像以往硬性的勸告父母,隻是說有時間的話就看看。誰知想過了兩周回家,我的老父親竟然給我講起了人做善事會往生的事情,母親還給我說,你爸說了,再也不能殺生了,也不能去釣魚了。我一看這一回沒有說教,父母反而主動給我聊起了佛法。有門,我接著給父母刻錄了許多慧律法師的充滿智慧和幽默,又通俗易懂的佛學講座。就這樣我的老父母也每天空閑的時候竟然也看起慧律法師的講法來了。雖然老父親看得時候會打個盹睡上幾分鍾,但是醒了以後,他會把大部分看完。我的老父親還會講給別人聽呢!仁續法師的《認識因果》講述的都是最淺顯的道理,它沒有古板的說教。但是卻讓我的父母漸聞佛法的入門之書,雖然現在機緣不到,但是父母在裏麵畢竟得到了善知識的開示。修學佛法必須要深信因果,《認識因果》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佛的初機,今生種下了這個善根,等到機緣成熟的時候,總會花開見佛的。我想我的公婆一家也會慢慢有改善的。
修學佛法的好處。也是我們學佛的動力,就是改善生命的品質,但是我們現在因為學習佛法改善了一點生活,就急於去改善別人,這真是非常錯誤。我們這個年齡的父母都是從舊社會過來,是過苦日子出生,又經曆了文化大革命時候和十年動亂,他們的思維已經定格在一種固定的模式裏。一直想著改變他們的思維,而沒有真正的去關心他們內心世界,我們真是愚癡的兒女啊!

------------------------------------------------

六道輪回

1 現在有很多人,你跟他講六道輪回,他不相信,他要你拿證據給他看;你拿不出證據,他不相信有六道輪回。
2 這些人多半眼光短淺,隻看眼前,不顧將來,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人有來世,這個麻煩大了!
3 美國有一個大學教授,從事於心理教學,他是個無神論者,根本不相信有輪回,但是從深度催眠裏麵,他發現到人確實有過去世。
4 人有過去世,當然就有未來世,由此可見,六道輪回是事實,不是學說,你不相信,你也不能避免六道輪回!

5 如果說信則有,不信則無,那我就不信了!事實上,這個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信有,不信還是有!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回,問題就嚴重了!
6 現在的人成見很深,動不動都要證據,不是親眼看到的事,他就不相信。六道輪回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要是說肉眼沒看見,你就不相信,你沒看見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7 六道輪回這一樁事情,你信有,不信還是有,換句話說,你不信,你造作這些罪業,還是要受報,不是說你不信就不受果報,沒有這個道理,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8 六道輪回是事實真相,不相信的人是愚癡!聰明人要為來世著想,一定要曉得,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回,這對自己的傷害太大了!

--------------------------------------------------

三世因果的理解

今天繼續探索因果,因為因果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中太重要了,沒有因果就沒有佛法。就好像高樓一樣,沒有地基就沒有高樓,破壞地基就可以破壞高樓。破壞因果就是破壞佛法,宣揚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就這麽重要。
因果是生活的一個最基本的規律,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容易把它忽視了,或者把因果關係搞錯了。科學也是講因果的,文學也是講因果的,“因為所以”就是講因果。在法律上更是講因果,比如說一個人被判刑多少年,它一定是有依據的,這個就是因果關係。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經常問三個字“為什麽”,就是探尋因果。為什麽他那麽富,我這麽窮?為什麽你今天罵我一句?遇到災難了,就說:“老天爺啊,為什麽我這麽苦啊?”所以,其實人心裏邊始終相信因果、探索因果。你們在生活中問了多少個為什麽?想得起來嗎?這一輩子,無窮無盡,但是問了這麽多“為什麽”,卻沒把這個“為什麽”找到,這就是問題所在。所以我們要親近佛法,聽聞佛法,把這個“為什麽”弄明白。
我自己從小就愛問為什麽。到我念大學的時候,應該問到百萬個為什麽了,老師也沒有辦法回答,別人也沒辦法回答,所以心中一大堆為什麽,始終壓著我。比如說我在西安念書的時候,上街看到馬拉車,我也問為什麽。為什麽我走路,它來拉車?為什麽它變馬我變人?如果我不小心變了馬那是多痛苦啊!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心裏第一是不明白,第二是很痛苦。所以我一般是不出門的,就在學校裏邊。因為每當一出校門,看到很多不明白的事情,回來就是一肚子的氣。這就是不明白為什麽,所以痛苦。還有我們對社會的種種現象,我們不明白,就問:“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但是沒有找到答案。我們經常說社會不公,然後又問為什麽社會不公?始終沒有找到答案,所以心中痛苦煩惱。
當學習到佛法的時候,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原來不公平就是最公平,因為不公平是宇宙因果規律造成的。
比如我們昨天說的那一頭牛,那是一頭愚蠢的牛、智慧的牛,還是聰明的牛啊?是聰明的牛,所以聰明的最苦。那麽那頭牛它為什麽變牛?跟我們一個人的命運一樣。為什麽我們今天是這樣的命運?學習佛法以後,就明白原來有因才有後果。
佛法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好多人都知道,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來生是什麽?一般的理解,來生就是我們這一輩子以後的生命。過去生就是這輩子出生以前的那個生命。這個前世今生是這樣的,但也不完全是這樣。今天就是今生,明天就是來生;今天就是今生,昨天就是過去生。所以昨天你做了好事,今天你特別歡喜,今世的歡喜就是由於前世我們做了善。所以不要把前世今生單一理解得那麽遙遠。按照佛法最究竟的說法,這一刻就是現在世,過去的那一刻就是過去世,即將來到的這一刻就是未來世。聽明白了吧?
為什麽跟大家講這個呢?我們經常碰到一些同修,好像他很了解因果。他在外邊被別人罵了,回來就說:“都是上輩子做的錯,上輩子造的業。”對不對啊?是不是上輩子造的業?他理解的上輩子是出生以前的那一個生命,實際上它不是出生以前造的業。他被別人罵是因為剛才他罵了別人,所以不是上輩子造的,是剛才造的。我們學佛人有時候把一切今生的不好統統推到上輩子去,今生什麽都是對的。比如挨打了,摔跤了,他就說是上輩子的業。夫妻關係不和,他又說是上輩子的業。其實有很多就是今生、前兩年、前幾天造的業。所以我們學佛信這個因果也有信糊塗的時候。
還有一些有一點了解佛法的人,見到我就說:“我了解佛法,佛法就是修來世嘛。”我聽了這個話以後,真想給他一記耳光。為什麽要給他一記耳光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給他一耳光,他會有什麽反應?他就想還我一耳光,我就會說:“暫停,下輩子再還,你說佛教不是修來世嗎?來世再還我啊。”我們犯了罪,被公-安局抓了,你就跟他說:“等一等,下輩子再來抓我,因為我信佛教,佛教說一切在來世才報。”是不是來世才報啊?
所以我們要明白,佛教講來世報指的是果報。果報是最大的結果。我們今生就已經開始報應了,它稱為花報。比如我們種一粒蘋果的種子,它什麽時候才會結果呢?如果這棵蘋果四年結果的話,那麽它的果報要四年以後才出來,但是十幾二十天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一顆芽發出來,報應已經開始了。報應是連續的,所以它不停地成長,然後長成一顆小樹苗,一年以後長成一棵小樹,它有葉子了,也有樹蔭了。兩年以後,它長得更大了,我們可以搬個凳子,在樹下乘涼了。秋天的時候,樹葉也會掉下來,我們可以把樹葉拿回家燒柴火了。你看,這已經開始報應了。到了第三年樹就長得更大了,到了第四年,樹就開始開花了,我們看到了美麗的花朵,聞到了清新的花香,報應更多了。一直到這個花謝了,然後結果,果子再長大,成熟了,我們把它摘下來吃,這個時候就稱為果報了。
所以應該知道,我們做一件惡事,這個惡報會立刻開始。很多人不懂因果,他說:“我就見到很多做壞事沒有報應的。”你們有看到的嗎?我沒有看到過。有人說:“他搶銀行,不是沒有被抓嗎?”你要知道他已經開始害怕了,他晚上睡覺,風吹草動,就驚恐萬狀,他看到每一個人,都懷疑是便衣警察。說不定看到我這個和尚都懷疑是公-安局的,真的是這樣哦。我還沒有出家那時候,曾經在北京火車站買票,有票販子過來,我把他的手一抓,他自己就害怕了,以為我是便衣。你們看到沒有?隻要做違背因果的事,它的報應立刻在心中開始了。
所以從今以後,我們再說:“某些人沒有報應。”這就錯了。如果還相信做惡不一定會有惡報的話,我們下午就放假,到雷州城裏麵去,見到街上的人就給他一耳光,他會立刻給你一拳。偷了商店的東西,表麵是一種歡喜,實際靈魂裏麵是一種譴責,這就是報應,報應已經開始。跟那顆種子埋進土裏麵一樣,它已經開始發芽,隻要我們不把這棵苗苗挖掉拔掉,它就會繼續成長,最後得到一個很大的惡報。所以一旦做了惡,就要知道懺悔,就要知道改正。
我們看汽車司機,也可以明白人應該怎麽做。汽車司機的眼睛是盯著路的,因為路可能是彎曲的,路上也可能有各種情況出現,他看路就是看自己車開對沒有,這叫做知錯。然後他又接受自己錯了這麽一個事實,緊接著他要轉動方向盤,把這個錯改過來,這樣才會安全到達。人的一生也是這樣,有一點錯,必須立刻改正。改正晚了,就會有大的果報;改正得快,果報還沒有出現或者果報還很輕微。有的人錯了不會立刻懺悔,等過了幾個月、幾年,果子已經結上了,再來懺悔,已經很晚了,這個在佛教裏麵稱為定業就是改不了了。我們平常多念觀世音菩薩,持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那麽在馬路上就可以保障安全。如果車禍已經發生,我們再來懺悔,雖然懺悔也是對的,但是它沒有辦法去扭轉事實了。所以我們明白了因果,就要時時刻刻去積累善因,就要時時刻刻去懺除惡業,隻有這樣人生才是最安全的。

---------------------------------------------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於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為接納。流傅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隻,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願力迥異,應當究明。
神為六道輪回的眾生,屬於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對國家、人類貢獻卓著,後代為追思其恩澤,立廟祭祀。或因民智未開,對自然現象無知,遂於山川雷電產生敬畏之心。
人們認為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凶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為主,並無圓滿縝密之思想體係。拜神尋求的是現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神與人是主仆關係,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聖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他主張一切吉凶禍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徹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盲目的崇拜無法趨吉避凶,更不能淨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對待一切眾生,他是一個指導者,因此佛與人是師生關係,隻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與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為迷信。何謂迷信?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稱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為迷信,此批判者豈非更為盲從、迷信?
何謂智信?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為智信。梁啟超嚐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誤為佛教


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為,皆非正信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簽、卜卦、紫微鬥數、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係由於人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因緣。
⊙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合乎自然的。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光明淨土,此正可為“凡夫境轉心,聖人心轉境”做最佳注腳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係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為橋梁,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產物,而是巫術的範疇。
⊙擲杯筊:人無法與神鬼溝通,便依我見自問自答,揣測神意.
⊙燒冥紙:始於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紮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俗。佛教主張,若欲做功德,當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經、供養三寶,更能利益亡者。蓋火化冥紙、冥具,僅鬼道受用,然亡者卻未必投胎鬼道。再者,往生錢萬不可燒,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則視同焚毀經書,罪過不小。
⊙殺生害命以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雞鴨魚肉供佛,以示誠意。然則佛教以慈悲為懷,主張眾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權。且六道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焉知所殺者,非過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規即是--不殺生。


佛教揭開生命的麵紗,徹見其本質是苦、空、無常的,對於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義,認定佛教是消極而悲觀的。其實,佛教對造惡消極,對行善度眾則抱持舍我其誰的態度,十分積極。佛教願拔一切眾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觀,而非“悲”哀觀。更有人批駁出家為不孝、逃避責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心靈救度的大任,正有賴僧寶來承擔。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為出離的是煩惱之家,所做的是紹隆佛種,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積極!


外教徒常批評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設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齊,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為,並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國旗、國歌、十字架,皆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離相,不離世間,不染著世間,而《金剛經》更是句句破相,何來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無相,即心即佛。
修道人,一定要培養四無量心。有了四無量心,才能教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修道人若無四無量心,就與道相違背,就是修了八萬大劫,離佛道尚有十萬八千裏。四無量心是修道人應具有的基本條件。何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無量就是沒有限量,不半途而廢,不中道自畫,得少為足,認為夠了。其實慈悲喜舍沒有夠的時候,越多越好,應把它推而廣之,擴而充之,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1)慈能予樂。我們是否給了眾生快樂?若是沒有,那就是沒有盡到慈心。應該朝向「無緣大慈」的目標邁進,不但同情人類的遭遇,而且也要同情動物的遭遇。如有不幸的事情發生,要實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這是佛教徒應該做的事。不要存著隔岸觀火的心理來觀賞,那樣就失去佛教的救世精神。佛教是慈悲為懷,方便為門的宗教。


(2)悲能拔苦。我們能不能拔除眾生的痛苦?若是不能,那就是沒有盡到悲心。應當有「同體大悲」的思想。也就是人溺如己溺,人饑如己饑的精神,佛教以悲為宗旨,悲就是憐湣的心;與儒家所說的「悲天憫人」不謀而合。由此可知天下聖人的思想,同出一轍,沒有離開惻隱之心。佛教主張慈悲,儒家提倡忠恕,心心相同,這是宗教的髓,如果不如此,那就同於異說外道。


(3)喜是喜心。我們是不是歡喜學佛法?有沒有生憂愁起煩惱,或者鬧情緒?如果有的話,趕快糾正,不可任性發展。若有半點習氣存在,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那就是錯誤觀念。要知道這種觀念錯不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4)舍是舍心。我們有沒有舍心?如果有,是大還是小?是一時還是永遠?舍就是發心給予眾生快樂,拔眾生的痛苦,扶人困危,會生起無限歡喜,但不可執著。做完之後,統統把它忘掉,不可留記心頭。如果執著不忘,那不是菩薩的願行。要有施恩不求報的胸襟,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宣化上人 一九八四年四月廿六日 開示

--------------------------------------------------------------

淨空法師:搞外遇是造無量無邊罪業
淨空法師講述:萬惡*為首
**是邪業,是六道輪回生死的根本,六道凡夫往往因為**,而造了種種的殺業、盜業。
你看看這個社會,**泛濫在現在已經太普遍,所以社會動亂,世界不太平。這個事情不是小事情,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如果是兩個人的事情無所謂,那個罪不大,這是大事情。一個家庭裏麵,夫妻不能和合,現在人講外遇,多半是先生有外遇,或者太太有外遇,這個家庭問題就來了。由於懷疑、嫉妒、嗔恨,口角決定不能避 免,影響之大,不隻兩個人,直接受害的是子女。尤其子女在童年的時候,父母是他心目當中的榜樣,他天天在看,如果父母做出不善的榜樣,這是影響他一生;他再影響社會,這個影響逐漸逐漸擴大。
由此可知,外遇是邪行,搞外遇是造無量無邊罪業,很少人能想到這些問題,很少人能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你說你背的因果多大?現在這個世界不安定,社會動亂,就是從這裏來的。今天我們看到全世界離婚率這麽高,說這個世界不亂,哪有可能?關係太大太大了。如果沒有這 麽嚴重的關係,佛怎麽會把它定作根本戒?中國古大德常說:“萬惡*為首,百善孝為先”,我們要細細體會這句話,要了解這個道理。**是邪業,外遇是邪行,來生決定墮三途;不**是培養自己的清淨心,決定能超越三界,了脫生死,所以無論是出家、在家,**要斷,不能斷要漸漸地斷!一定要記得古聖先賢的教訓, “萬惡*為首,百善孝為先”。


微信友懺悔
黃師兄好,阿彌陀佛,
看到大家都發表的懺悔文,我這個初學者得到很大的啟發,以前也喜歡去拜佛,去寺廟,但還是沒有真信,因為不懂,所以沒有好好珍惜佛緣,以前還真真切切的夢見佛出現在黃色高牆中間,金色的塔放著光,裏麵走出來笑臉佛,我跪下來雙手捧滿了佛撒下的金粉。可那時候太不懂事,沒有接觸佛法知識,後麵犯下種種的過錯,今日把自己所經曆的告知大家引以為戒,不要繼續作惡了。現在感謝佛的教誨,給我這次機會,弟子讀書不多,如有語句不通順的望大家抱憾。阿彌陀佛。
就從我懂事說起吧,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還比較懂事,但傷害過很對小螞蟻,還有蚯蚓挖回來喂雞吃,還有蚊子、蟑螂、蒼蠅都傷害過,在這裏我向大家懺悔,對不起。阿彌陀佛
但最重的就是我的邪*問題,好像在很小就都懂得男女之情,在小學四五年級就想著喜歡這個男的,那個男的,在晚上睡覺時還聯想翩翩,所以學習很差,讓老師批評,父母沒有麵子,一直因為學習不好初二就去讀了中專藝術學校,在初中就有了早戀,那去了藝術學恔不在父母身邊,加上這樣學校風氣就不好,早戀更加嚴重了,不停的換男友,說不談就不談了,讓別人傷心,我還很高興,在後麵就認識比自己高一屆的同學,我在學校就和他失身了,後麵我們也是分分合合,中間還和倆個男孩邪*。這就是讀書期間就和三個男同學邪*。那時候才十七八歲。想起來真是後悔和丟人。對不起自己的父母。畢業後就到了外地工作,因為我們學的專業是藝術類,就到了演藝廳工作,隊長一直管著我們,還沒有什麽,但後麵因為自己的心不正想有錢,就認識一個老板,我們就開始邪*,後麵也沒有得到什麽,分開後我去了杭州,這次認識一個和自己同行是演出的男孩,我們是真正的談戀愛,他對我非常好,我們也一直在談婚論嫁,可後麵我們因為邪*後墮胎倆次,事業和生活都開始不順利,後麵沒有緣分在一起就分開了,分手後,又和一個男的有過***,玩刺激,又和一個男孩談,也是沒有結果,就這樣過著昏昏噩噩的生活,沒有希望,沒有目標,後麵就墮落到酒吧的生活,也是想為了多些錢,天天和別人喝酒,後麵又認識一個有家庭的男的繼續墮落著。而且還和他墮胎倆次,其實別人就在玩我。那時候好像是麻木的,什麽也不知道了。現在想想真是不應該,可是時間回不去了,自己都沒有辦法在重來了,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就幹了這些惡心的事情。
這一切結束後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他認識我的時候我們都是在狀態最不好的情況下,他那時候剛剛分手,我也和他說了我的經曆,那時候我因為墮胎身體不好,他說要是以後你不能生孩子,我就告訴爸媽是自己的原因,我心裏很感動,我們也很快就同居了,他有喝酒的習慣,後麵我們就回老家閃婚了。在這裏我還是感謝自己的老公,我這樣一個女人,他願意和我結婚,後麵我們也想改變以前的生活,想脫離酒吧那樣的地域,就和他一起回家做了老師,我們很想幸福的生活,可事情都不是那樣簡單。
我老公在我之前就有喝酒的毛病,他和一般人喝酒不同,喜歡一個人喝,而且喝好幾天不停下來,喝完特別恐怖,會罵父母,有一次還把父親剛剛手術完七天趕出家門,可有時候也知道他很善良。在我們沒有辦婚禮之前他就酒後打過我,那時我很害怕,後麵結婚完我們懷孕,在小孩出生後家裏一切都開始亂起來,孩子摔地,和自己的婆婆合不來,我又虛榮心重,不停的對生活不滿,要這樣那樣,對婆婆的恨特別深,她是個有嘴無心的人,每個月給我們三千,後麵不夠又給六千元,原因也是因為她沒有給我們辦婚禮,我老是怨恨她們。現在學完佛後想,我是這樣一個人,建立了這樣的家庭,還那麽多要求,在這裏我向公公婆婆道歉,我也和倆位老人道歉了,她們現在沒有怪我了,我以後會好好孝養倆位老人,她們為我和老公複出太多,對不起。在後麵的生活裏也是不順利,媽媽從遠方來幫我帶孩子,老公酒後又打我,就這樣,我一直在倆方父母的幫助下生活,自己什麽也沒有做好,我對不起大家。


後麵老公病了,他因為常年喝酒,睡覺困難,可能就是因為常年酗酒引發的躁狂症和抑鬱症。我也很關心他,天天要講故事和按摩他才能睡著,後麵媽媽呆在我這裏非常傷心,我就讓媽媽回老家了,可我加上孩子和他倆個都要照顧,後麵自己也疲憊不堪,正好遇到到老家安排工作,就在這個時候把老公送進醫院後回家考試了,工作後我和老公一起回到自己的老家,他還是喝酒沒有停,在父母家發生了不開心的場麵,酒後不停的鬧,後麵讓公公把他帶走,又住進醫院,我們家人怕我受到傷害我沒有能陪他,後麵住院完回來我們好好的生活了一年多,我們對老公的病還是了解不夠多,也體會不到他的苦,在後麵的生活我還是不知足,對他有很多要求,他壓力大,又開始喝,就在今年他因為我有買車的想法,他酒後大鬧的非常恐怖,他把我的衣服扔到樓下,說不要我了,還買了倆把刀,已經不能正常的生活了,連續喝了半個多月,我們全家都被嚇跑了,就這樣我在家人的保護下離婚了,我心裏其實不願意離,為了讓家人心裏踏實點,就傷害了他,我們倆個都非常痛苦,他走後我天天都在拜佛,心平了很多。同學還發給我淨空法師的號。


學佛後現在我才明白這一切都是自己感召來的報應,我的家庭沒有了,在這裏我告知天下的人,都不要犯邪*,活著要珍惜要知足,好好斷惡修善,在這裏我向我深愛的失去的老公道歉,感謝你以前為我消業障,從現在我要好好學習佛法和中國傳統文化,盼望著我們早一天可以破鏡重圓,你也要學習,如果繼續喝酒你也還會痛苦的,快快改掉自己的惡習吧。我也向四位嬰靈菩薩懺悔,我們都好好念佛以後往生西方淨土。


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此時我已經淚流滿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祖保佑我把家庭修圓滿吧。阿彌陀佛。

----------------------------------------------------------

三世因果的道理

中國自古即有善惡因果報應的思想。如《易經》中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說。佛教傳入後,業的思想與此因果報應觀念結合之後,業才被視為一種力,從而連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輪回思想,逐漸成為中國人的生死觀。但很多剛剛接觸佛法的人,信因果卻隻信的今世、更不接受六道與輪回之說。三世、六道與輪回,是佛法立言的基礎,不相信三世、六道與輪回其實就是不能深信因果。有時他們會問您:“行善之人遭受惡報,行惡之人自在安樂----這也是因果嗎?”如何認識這樣的問題呢?
我們在前麵已經介紹了因果,要進一步認識因果就必須對時間有正確的知見,因果是講三世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般凡夫俗見,眼光短淺,隻信有現在世,不信有過去世,更不信有未來世。凡事隻以眼前所見為真,為有。殊不知此三世時間觀,極為淺顯易明,今舉眼前之例證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從今天逆推,則有無量無數的昨天,此無窮極之昨天,就是過去無始啊!若再由今天順推,則亦有無終無盡的明天,此浩瀚無際的明天,不就構成了未來無終嗎?
我們怎可說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認有明天的存在;回憶不起昨天的事,就說沒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隻知有現在世,而不知有過去世、未來世,以此來否定過去世、未來世的存在,其實這是與自己過不去。
具備以上的正知見,你就不會為行善之人遭受惡報,而心憤不平。見行惡之人自在安樂,而抱怨上蒼不公了。善人遭惡報,那是他過去造的惡因所感;惡人受善報,那是他過去有善因,所種的福猶未享盡。切不可隻就一世來論,而味於三世原理之真諦!若明於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隻要時間一到了,善惡因緣成熟,必然是種善必有善報,種惡必有惡報的。所以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沒有百分之百的惡人;眾生因為所造善惡因緣之不同,故所受的苦樂果報亦各有差別。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惡之人,好像不得其應有的善惡果報,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麽就隻須講耕耘,不須問收獲。因為有耕耘,必會有收獲。雖不是馬上有收獲,你總不可能今天播種,就要它明天結果吧!

-------------------------

因果不是宿命論

佛門常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人便以為這是宿命論。其實不然。講因果報應,正是為了改造命運。因為,所謂命運,就是因果的相續,榮辱毀譽、成敗得失,皆有其因。
所謂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因此,要得善果,要得健康、幸福、快樂,要得財富、智慧、長壽,必須先種善因,必須為其創造條件。
因此,生死輪回有其原因,而解脫生死輪回也必須從因入手。因此,改善原因和條件,就是改造命運。因此,明了因果報應,正是為了改造命運。因此,佛家講因果而又不落宿命。這正是佛家的善巧與智慧所在,這也是佛家對人類的最大貢獻。
試想,還有什麽比改造自己與人類的命運更重要的事情呢?因此,佛陀先講四諦,闡明人生之苦,分析苦之原因,發現滅苦之道,徹底改造命運。因此,講因果,既意味著隨緣,又意味著精進;既意味著逆來順受、泰然處之,又意味著改造命運,順受果報而又當下努力,耕耘未來。正是精進與隨緣不二,順受與能動不二。正如於曉非居士所說:在因上精進,在果上隨緣。
為什麽要隨緣?為什麽要逆來順受?為什麽要泰然處之?因為是自己造的因果,當然要由自己來承擔。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什麽還可以改造命運?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自己可再造善因善果,解脫痛苦、煩惱與不幸,走上快樂與智慧之路。
那麽,如何改善命運呢?佛家認為,要福慧雙修。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修福,自淨其意是修慧。因為,智慧就是清淨心的起用。這就是學佛,這就是修行,這就是人生。
為什麽要福慧雙修呢?正如一位法師所說,福與慧猶如水和魚,要以福德之水養智慧之魚。淨空法師40餘年學佛的曆程便是明證。他40歲以後命運開始轉變,得到大福報、大智慧,得到健康、長壽,正是遵循佛陀的教導,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造福社會的果報。明朝人袁了凡,以其一生的實踐,驗證了因果報應、命自我立、命由我造的真諦。因此,印光法師大力提倡學習《了凡四訓》。


印光法師在序文中說:“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行為世則,言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
講因果而又不落宿命,改善命運的理論基石,則是緣起論。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證悟一切萬有都是從因緣所生起的,沒有一件事物能夠例外;所以“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就成為一條永久不變的定律;佛就叫這定律為“緣起”。
緣起的人生宇宙,是一個處處關連的關係之網。如像花園裏的一棵樹,要靠種子水分土壤種種因緣,才能夠生起存在,這叫“緣起”。其實生長這棵樹的種子水土等“因緣”,本身還是要靠別的因緣;因緣又要靠因緣,這樣推廣開去,可以牽涉到一切萬有。反過來說,這棵樹可以培植風景,長大後木材可以砍來做家器,而家器又可以供人應用;由因緣所生的樹,又可以做別的東西的因緣,推廣開來說,物物相助,又可以關涉一切萬有。萬物助長於一物,一物又可以關連到萬物,宇宙萬有,就是這麽樣一個互相關連的關係之網。
又如一個人的生存,小時要靠父母的養育,長大了要受學校的教育,還要靠朋友的幫助;衣食住行一切生活物資,要靠農人、工人、商人的供給;生存的保障,要靠國家的組織,軍警的衛護。必須要有這種種的“因緣”,一個人才能夠生存。
同時,一個人也必然要盡他的智識能力,去替社會做事,給別人作“因緣”。“你種田,我織布,他蓋房屋給人住”;人類是社會的動物,社會是群眾分工合作的組合,它的相依共存緣起關係,是更明白的。所以,人生社會也是這麽樣的一個互相關連的緣起之網。
萬有都是緣起相關的,宇宙間沒有一件事物,可以離開別的事物而單獨存在;社會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其他的人而單獨存在的。個人既需要社會群眾的助力才能夠生存,也就應該貢獻自己的能力給社會群眾,去幫助別人的生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切來自群眾,一切還歸貢獻給群眾。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記了我所依存的社會群眾。而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眾中,去為社會群眾服務謀福利,明白緣起的道理,才能真正地“無我為人”,互助合作。
“業”這個字,就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業。一般人所說的,一切善或惡的行為,都可以構成業。
“業”既是意誌力的反應,那麽,由意誌力造作的善惡諸業,這些業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種子遇緣會現行的,到現行時果報分明,一定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即所謂業力不滅的因果律。
業力的因果律,是人人自作自受,誰也不能代替。你有了這個結果,就是那個因種而來。好比種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從那種子而來。這正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從因中的種子,開花結成的。
佛陀教人信業力,信因果,依業力的因果律說業報有三時業:
(一)順現受業,即現生造業,而現生就受果報。
(二)順次受業,即現生造業,而次生受果報。
(三)順後受業,即現生造業,而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報,
這就是從過現未三世,說明因果是不會消滅的。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業力因果律的定理,誰也不能逃避。
隻有把握純正的意誌力,使行為純善,有慈愛、容忍、寬恕、不爭、不執的美德,向利他的善業去努力,幸福的花果才能成熟。
因緣生萬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論,由於因緣,而說果報。因是事物的本源,緣是一種助力或條件,果報是後來的結局。由因得果,全是緣的力量助成,所以緣對於因的關係之重要,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緣,是指一切事物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係。佛教把這些關係加以研究分析,可以心、色二法分別論之。心法依四緣生起:
一、因緣,亦名親因緣,即自心中業識的種子,彼為成熟心法之主因,故名親因緣。
二、無間緣,亦名等無間緣,即眾生攀緣的心、前念、後念接續不斷,故名無間緣。
三、所緣緣,指眾生心念所攀緣的對象,經雲:“心本不生,因境有”,故一切外境皆為所緣之緣。
四、增上緣,除前三種緣外,其他所有增加上去的力量,皆名增上緣。

此四緣生法,譬如會抽煙的人,想抽煙是出於自心中習氣的種子,即是親因緣;抽煙的欲念不斷即是無間緣;得遇見了香煙即是所緣緣;煙癮大發即是增上緣;此四緣成熟了抽煙的行為。
色法依二緣生起:一、親因緣,比如一粒椰種具有能生椰樹為因,是最有親切的關係名親因緣。二、增上緣,比如肥沃的泥土以及陽光、空氣、溫度、水份等等幫助椰種發育長大的助力,名增上緣。世間一切諸法的生起都離不了這四緣的關係。
果報的“果”研究起來,也可分成現果、來果、後果的三種。所做的善惡之因,在現在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現果;在來生成熟的,叫做來果;在後後多生成熟的,叫做後果。這是從三世的時間上,說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長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間關係雖極複雜,而是有條不紊,毫厘無差的。
同時果報所以有現生成熟的,有來生成熟的,有後生成熟的,其原因約有二種:一是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種在地下,瓜種當年生成可結瓜果,而桃核出生,須經三四年才能結桃;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四緣並進,條件具備,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隻有一種兩種,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陽光不夠,空氣缺乏,那麽這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延遲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定理,就懷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見世間許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而那些做惡的壞人,反而晨夕享樂,過著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這道理憑三世因果的眼光看來,是很簡單的,即好人今生受苦報,因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果;而今生雖然做好事,善因薄弱,善緣未熟,要待來生,才受好果。
反之,惡人做惡反得好報,亦是這個道理,因他前生種的好因已熟,先享福報,今生所造的惡因,業緣未熟,苦報還在來生,任他怎樣也逃不了的。“因果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這話是值得我們玩味的。
因果的定律還有兩個要點:一是因果不會消滅,
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不論好惡,種子永留識中,不會壞滅,遇緣便起現行,招受果報,如果做了惡因,要想不受惡報,那是沒有辦法的;要想有辦法,唯有修習佛法,求生淨土,斷盡三界煩惱,成就佛果,方可免除輪回受報的痛苦。
二是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可以為再做點好事,就可把這應得之罪抵銷去。不過多做善事,多增善緣,使惡報由重轉輕,所謂“重報輕受”,這是有可能的;同時由於善緣增多,惡緣漸減,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辦法。
可見欲從好的因緣,得到好的果報,人生在世,多做善事,還是極為需要的。因果報應,命自我立,是真是假,我們不妨親自試驗,所謂事實勝於雄辯。

-----------------------------------------

世尊在《佛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麽?”這譬喻是這樣的:

在一個寂寞的秋天的黃昏,於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趕著路。突然,旅人發現在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白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白骨。旅人正疑惑思考時,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的咆哮聲,一隻大老虎緊逼而來。看到這隻老虎,旅人頓時了解到白骨的原因,立刻向來時的道路拔腿逃跑。但顯然是迷失了道路,旅人竟跑到一座斷崖絕壁的頂上。在毫無辦法之中,幸好發現斷崖上有一顆鬆樹,並且從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旅人便毫不猶豫,馬上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謂九死一生。老虎眼看好不容易即將入口的食物,居然被逃離,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懊惱地在崖上狂吼著。

好感謝啊!幸虧有這藤蔓,終於救了寶貴一命。旅人暫時安心了。但是當他朝腳下一看時,不禁“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湧、底不可測的深海,怒浪澎湃,而且在那波濤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待著他的墜落。旅人不知不覺全身戰栗起來。但更恐怖的是,依靠救生的藤蔓,在其根接處出現了兩隻白色和黑色的老鼠,正在交互地啃著藤蔓。旅人拚命搖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兒也沒有要逃開的樣子。而且每次搖動藤蔓,便有水滴從上麵落下來,這是樹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於蜂蜜太甜了,旅人竟完全忘記自己正處於危險之中。

釋尊《無常之老虎》的法語,是在開示我們的人生真實之相。

1,孤獨的心靈

旅人:這旅人是指我們自己。

荒野:無盡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們無盡寂寞的人生。

我們從生下來時,就成為旅人而在作人生之旅了。

即是旅人,應知目的地。如今我們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人間來呢?

如若不知,豈不就和這愚癡的旅人一樣了。

秋天的黃昏:秋天的黃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我們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

因為我們是孤獨一人旅行之故。雖說有親屬、家族、朋友,但並沒有可以互相傾吐心中一切、互相理解的心靈之友。即使是夫妻,終此一生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這心靈的孤獨。難道你未曾有過孤獨的感傷嗎?

白骨:路邊的白骨是指我們人生旅途中,家族、親屬、朋友等的死亡。我們活到現在,應該看到很多白骨,那時我們有何想法?有何感觸?我們可曾注意到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

老虎:饑餓的老虎所譬喻的,既是我們自己的死亡。

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我們非死不可。

死,對我們而言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釋尊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現在這無常之虎猛然向我們逼來,但由於我們以為這是非常恐怖而且不吉祥的事,所以平時不想去思考它。

而且如果我們因為佛教的正規死亡、談論死亡,而感到陰森森,並且厭惡的話,就是對佛教完全誤解了。

我們平生雖然忘記死、逃避死,但死必然會來到,這種逃避的心態並不能解決死的問題。唯有與死正麵對決,而獲得解決,才能得到絕對的安心與幸福。因此佛教才提到死的事。作為旅人的我們,本能地想從死逃開,一有病就到醫院,或以藥物來跟死亡搏鬥,但終究難逃一死。

2,無力的鬆樹

鬆樹:接著我們攀上崖頂的鬆樹,鬆樹是指金錢、財產、名譽、地位等等。這些東西即使擁有再多,在死亡的麵前也仍是無力的。像曆史上有輝煌成就的秦始皇、漢高祖,臨終時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猶如夢中之夢》而寂寞地死去。

我們現在能握著金銀、財產、名譽、地位等,含笑地迎接死亡嗎?瀕臨死亡時,一物也帶不走,因此想要微笑地麵對死亡是不可能的。

3,人生是夢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還不會!還不會!我還不會死》的那種以為還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壽命可依恃,但即使認為《還有十年、還有二十年可活著》,但你認為到底人壽幾何?想想便知:已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也不過是《啊》的一聲之間,便如夢如幻般地消逝了。而今後的十年二十年,也同樣是《啊》的一聲之間便會過去。

老鼠:咬著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在相互地縮短著我們的壽命。所謂: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即使過年、節日、假日也都一刻不休地在威逼我們的生命。因此最後藤蔓必定被咬斷,這便是《死》。

4,後生大事

人生誰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作為旅人的我們,此時唯有墜入深不見底的毒龍深海裏。因為在我們死後,必定有《後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獄》墜入此地獄,必須承受《八萬劫中大苦惱》,這一件事情便稱為——《後生一大事》。

一墜地獄八萬劫 再得人身複幾時

毒龍:顯現地獄之苦的是這三條毒龍,這三條毒龍指我們的貪欲、嗔怒、愚癡的可怕之心。

由於《貪欲》在我們心中不知累積了多少殺、盜、淫、妄的意惡之罪。

由於《嗔怒》在我們心中不知累積了多少對翁姑、朋友、他人《願他快死》等心殺之罪。

由於《愚癡》在我們心中不知累積了多少對自己不幸的憤懣、對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則是不會有絲毫差錯的。由自己所不斷造作的罪惡所生出的地獄,最後還是由自己墜入。

教我們解決此後生大事的便是佛教。但作為旅人的我們,忘記了逼在足下的後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奪。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一天之中,我們不斷所想的,持續所求的,無非是為了這五欲的滿足。

然而不斷地舔著蜂蜜,不知不覺地墮下去,豈不是太愚癡了嗎?

我們能否認自己不是這個旅人嗎?

釋尊在此開示我們人生的真實之相———亦即此《後生一大事》,一刻一刻地逼近著。———並且向我們說明解決之道。

來吧!莫讓死看到我們的背後,要從正麵跟死對決。

唯有解決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絕對的安心與滿足。

能夠打開佛教通往安心之門的唯有我們自己啊!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生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生

按語:世人無知,以為一死百了,何有死後世界?豈知死後世界,儼然存在;地獄火車,自然來迎;未出輪回,難免墮落。

-----------------------

萬惡淫為首 死路不可走 天配夫妻緣 淫孽可造否 !

婚姻不順是什麽原因呢?說到婚姻不順就不得不提到邪淫。邪淫的人大多婚姻不順。說到邪淫現代社會已經習以為常了,也沒有邪淫這麽一個概念。提到這種事情,很多人避而不提,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有什麽大不了的?不邪淫的人才不正常呢!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顛覆了倫理道德,也沒有廉恥感,不邪淫的人不正常,是另類。所以我們就知道為什麽大多數人的婚姻都不順利,原因就在此。凡是婚前犯過邪淫的人,他就已經造下了他今生或來生婚姻不順的定業。所謂萬惡淫為首,這句話不是沒有依據的。

非合法夫妻行淫事者,是為邪淫。此事天地所不容,神鬼所憤怒。一有此心,雖未行其事,已大損陰騭。實犯者,非僅己身必有災禍,且殃及家室子孫;不惟現世感受苦果,更延及未來長劫.邪淫之事,即是以短暫時光,造彌天罪惡。是故凡犯邪淫者,由此而奪命者有之,由此而減祿者有之,由此而破家者有之,由此而絕嗣者有之。或是命中本該富貴尊榮,因而貧困潦倒終生;或是命中本是壽山福海,卻遭外傷內病夭亡;或有妻女原是貞良賢淑,卻成他人淫玩伴侶。邪淫現世惡報,莫論古之典籍記述甚多,今之報章亦日日刊載。凡此報導,若細心探其前因後果,則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凡是製造淫亂、邪淫或者宣傳黃色文化的人,無論是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遭報應的。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黃色邪淫色情電視小說的作者、演員都會糟到短壽、疾病、橫禍家庭破裂子孫敗亡的報應。yin詩、豔詞誘惑天下讀書人的心智,引人想入非非,使許多意誌薄弱之人,做出違背倫常道德,非禮邪淫之事。罪惡的業因廣為流傳散播,都會受到慘重的報應,迅速的墮入地獄,受無量的苦報。

對於現在這個社會,常見的:用性具自淫是邪淫;賣淫嫖娼就更是邪淫,邪淫有罪,必有惡報;一夜情是邪淫;婚外戀婚外情包二奶婚外通奸均是邪淫;婚前同居偷嚐禁果是邪淫(沒有登記領取結婚證得到法律承認保護即未婚同居)。如果再由於這種邪淫引起的墮胎殺生更是罪過無量無邊,要在地獄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希望大家謹慎小心。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邪淫之罪已是極重,引發他人邪淫其罪更重。天戒錄雲:「造作淫書,壞人心術,死入無間地獄,直至其書滅盡,因其書而作惡者,罪報皆空,方得脫生。」由此可知,印造淫書者,陰懲當是無量無邊;販賣流通者,果報必定非輕非淺。而今之色情光盤與網站,亂人心誌尤甚淫書,凡製作者、租售者、輾轉流通者,其所感之禍殃惡果,豈不更為淒慘酷烈乎!

1.英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勞倫斯(D·H ·Lawrence)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曾創作過許多部著名小學和戲劇。他寫的最後一部書是《查太萊夫人的qing人》,書中用細膩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婚外偷情的性愛經過,曾被各國政府列為黃色書籍禁止出版發行。他寫完這部小說後一年多即病死(1930年3月),死時才44歲。

2. 被古代列為淫書的《金瓶梅》,作者因令蘭陵笑笑生的子孫三代為啞巴,後代均不成材,平庸低賤,五世後絕嗣。

著名長篇章回小說《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在《水滸》一書中用了不少筆墨極為細致生動地描寫奸淫偷竊搶劫殺人等過程和心理。因為這一業因和影響,他的子孫連續幾代都是終身患病和身帶殘疾的(他的兒子和孫子出了幾位啞巴)。

3.《牡丹亭》一書,是描寫男女青年情奔的書,而且文章用詞華麗,人人愛讀,所以受其影響,把反對禮教、追逐情愛、淫奔之事誤認為風雅的人很多。該書作者湯顯祖死後,曾有人死而複蘇,親見他被關在陰間的暗室中,備受蒸心熱骨,有如焚火難禁,膚裂肉開的痛苦。

4.《西廂記》的作者王實甫,善於描寫男女偷情私會的情形,導致許多人看了西廂記,就起了邪思淫念。據說作者因編此書而備受陰譴,書未完忽然無故昏倒,自己嚼舌而死。

5.《會真記》的作者元稹,因欲娶其姨表妹崔鶯鶯不得,憤而做此記,以詆誹其表妹和人有偷情的行為,致使崔鶯鶯無瑕白璧,蒙垢千秋。又複使後世青年男女,效學偷會之事。據說元稹死時很痛苦,死後又遭雷光焚屍之報。

明末清初時期的金聖歎,好評解《水滸傳》、《西廂記》、《金瓶梅》等誨淫倡亂的書。
以其敏絕的才識,不寫砥品勵誌的文章,而專好評解淫詞豔曲。所以後來因文字獄,而受殺身滅族之禍。

6、《厚黑學》的作者李宗吾,最喜好翻駁前人及聖賢的言論,詭辯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驚人之論以博取聲望名利。他的一生窮困失意,潦倒孤虛,最後慘死於非命。

7,美國作家愛倫·坡,是當今世上流行的恐怖文藝題材的開山鼻祖。此人頗有才智,可惜不能用在有益眾生的正道上。他的作品,極力渲染令人毛骨悚然的場麵,以使讀者驚叫心跳恐懼顫栗為能事。雖然文學史對其才華、藝術成就評價甚高,但絲毫無助於其生前幸福。加上與自己的表妹有亂倫戀情,一生潦倒,四十歲出頭即貧病交加而去世。猛烈的報應啊!

8,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是著名美國作家。他是一個私生子,曾做過流浪兒、不良少年。到二十左右遭遇感情刺激,悔昔孟浪,折節向學,立下誌願,要成為一個偉大作家,出人頭地,不再受人侮辱欺淩。他的文化程度不高,為了學習單詞,在家中甚至浴室和茶杯上都貼滿了英文單詞……傑克·倫敦成名後,為世人所崇拜。他年青,漂亮,瀟灑。有了名聲後,更是受到無數女人追捧,使其虛榮心大大膨脹,個人生活開始奢侈放縱,創作也多寫凶殺獵殺等內容,才華亦漸在享樂淫糜生活中銷磨喪失。又曾以巨資建造一所當時少有的豪華別墅“狼舍”。剛落成那天即遭大火焚毀。此事對他刺激極大,沒多久他就服毒自盡,年僅四十四歲。

8,美國作家厄內斯特·海明威是美國小說家,一生沉迷於打獵,捕魚獵獸成為他最大的嗜好,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嗜好。他經常帶上獵槍到非洲等原始荒蠻地帶狩獵,又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寫了很多關於捕獵題材的小說,對此殺生行為進行歌頌和讚美。

觀諸海明威生平,並未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而能在文學創作上成就斐然,前世福報不論,今生救護戰友、維護正義應是其獲得名聲、富貴之重大原因。然而其平生殺業過重,終於導致果報現前。先是健康狀況日益惡化,最後不堪病痛折磨,竟於1961年7月2日,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家中,用心愛的雙筒獵槍抵住咽喉開槍自殺,打掉了自己的大半個腦袋。

9.精繪淫畫,報應慘酷:福建省唐代有一個名叫諸葛潤的人,他專門精於繪製彩se的色情畫,憑著這一手技術就到省城去謀生。由於他畫得非常逼真而且特別妖豔淫蕩,因此很快便出了名,他的畫售價很高,許多富裕人家的少年子弟和貴族公子紛紛請他繪製並向他索購淫畫,他很快就富了起來。一天晚上,幾個盜賊進入他的住處,他發現後大聲叫喚,強盜在黑暗中揮刀砍斷了他的一隻手臂,繼而又連續向他刺了幾刀以致命絕身亡,將財物洗劫一空。

10.人氣漫畫《蠟筆小新》的作者,因在作品中描述了太多意淫的情節,讓無數孩子產生意淫、邪淫,讓別人因此而消耗了福氣,那麽,這所有負麵的一切,都會回到自己身上來!五十一歲的臼井儀人在登山時“意外”死亡。臼井儀人會是自殺嗎? 8月10日在日本出版的第49集《蠟筆小新》裏麵,有一頁是小新臉上有著濃濃的陰影,他說“我很快就要啟程去遠方了……”、“我要在死前,向娜娜子告白”,似乎在預言些什麽……

11.而《斷臂山》主演希斯萊傑在影片中的表率行為由於引發無數觀眾產生同性戀邪淫,也離奇死亡。這是偶然嗎?福報沒有了,自然就死亡了!

12. 花花公子裏麵的女郎自殺率和遭遇橫死的比例非常大,高的驚人。25名《花花公子》女郎都“死於非命”

據報道,39歲的《花花公子》前玩伴女郎安娜·妮可·史密斯2月8日在佛羅裏達州一家賓館中神秘死亡,美國警方至今仍在調查她的死因。然而隨著安娜的意外死亡,一個流傳已久的《花花公子》“詛咒”再度浮出水麵:盡管讓自己的裸照登上《花花公子》雜誌的中頁是大多數模特的夢想,但成為《花花公子》玩伴女郎卻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為許多《花花公子》玩伴女郎都不得善終,甚至死於非命,到目前為止,已有至少25位“玩伴女郎”意外死亡。

13.AV產業在日本也算是一大支柱經濟,每年都有大批的女孩投身於AV事業,而AV女優在日本的地位也相當之高,每一個AV女優的知名度都毫不遜色於那些影視歌星。AV女優可以算是一個吃青春飯的職業,很多女優在最終退役的時候,幾乎都落下了終身的疾病。像之前另外一位著名女優武藤蘭也曾經被傳過因患病而過世,這些女子們背後的痛苦,由此可見。

女you們的生活不如意,往往因為她們感情不順,甚至不少為情喪命的。AV女優‘草莓牛奶’,於2005年七月十三日在千葉的自宅內因與職棒投手的不倫之戀吞服安眠藥、割腕自殺。事後被經紀人發現,報警送醫後救回一命。曾做過av女優的平麵女郎麻生美由樹,在家中用硫化氫自殺,這一消息在日本演藝圈引起了轟動。有希蘭本來好好的,也沒什麽感情問題,卻酒醉騎腳踏車摔倒,撞到頭部而死亡。齊藤唯,2006年自殺,原本是伊勢丹百貨的專櫃小姐。最悲慘的可能是桃井望了,在堤岸旁與男友共同燒死,真相不明,長野縣警察判斷是自殺。

飯島愛,24日被發現死在自己家中,終年36歲,由於其生前也就是11月30日曾在博客上感歎很寂寞,警方正以是否自殺為目標進行調查
……
(由於文本所限,這裏不再詳訴)

佛經上說淫人妻女者妻女被人淫,淫亂別人的妻子,將導致無子的報應。淫亂別人的妻女,將導致自己的妻女也被人淫亂的報應。因此,若犯邪淫,等於是拿自己的妻女去還債,且又會受到斷子絕嗣的報應。過去有許多這種報應的例子,就是現在及未來,也必會有相同的因果循環,所以絕不可邪淫。

《壽康寶鑒》中說:毀他名節,而妻女酬償,或汙彼聲名,而子孫受報。且命該富貴者注貧賤,應有子者罰無嗣,妻子有淫蕩報,子孫受困窮報,種種惡業,不一而足。

“ 邪淫”苦報一言難盡,苦不堪言,非危言聳聽啊!印光大師菩薩慧眼,為迷者敲響警鍾,實乃當頭棒喝,發人深省啊!切記切記,永不忘失 !

淫人妻女毀人節 萬惡罪名集其身 天理循環有報應 我淫人婦婦淫人!

淫欲機關全在目 淫情顛倒總由心秋波不轉心如水 情欲何由得問侵!

情欲是毒令人苦美色猶如傷人虎 邪淫是禍不是福 懸崖勒馬大丈夫!

空即色來色即空色字頭上利刀鋒 勸君莫墮迷魂陣 何愁富貴不相逢!

看燈看戲看迎神 每有存心看婦人片念邪淫常輾轉 一生禍福此中因!

人品自求潔似蓮,將來必有好姻緣!

古詩有說:

勸君莫借風流債,
借得快來還得快,
家中自有代還人,
你要賴時他不賴。

凡是好色的人,有心戒淫的人,要常記住這首詩,做為警惕自己,戒除邪淫!

寫這篇文章出來,警示世人萬萬不可邪淫 ,邪淫必有惡報,請大家珍惜美好姻緣!戒除邪淫!

結語:

邪淫果報極為迅速慘烈,現世折壽折福,死後男抱銅柱,女臥鐵床,受地獄苦痛。

強烈推薦閱讀《壽康寶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