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定的討論

(2017-02-11 10:11:44) 下一個

和“在路上”師兄探討交流“觀想念佛”之要點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6605-1-1.html
(出處: 佛教網)

118、119樓

 

在路上師兄:

《六祖壇經》第五品 坐禪


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隻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


          我建議師兄不要亂下結論,我們各自分享實修經驗就很好了。觀相觀想念佛與老實念佛並無矛盾,不應人為對立。初學者不宜觀相念佛是對的,但你不能永遠做一個初學者吧?念佛並不是淨土行者所獨有。正宗淨土行人自有他們的傳承。我同你討論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非淨土學人能參加念佛,憶佛,觀佛,想佛。獲得念佛的殊勝利益!
稍後我找個晚上隻需打坐不用睡覺的師兄來給你解釋一下什麽是定。

 

 

回家之路師兄:

分享一些關於定基本常識:


什麽是定?什麽是"修定 "  ?


     “定”是我們的清淨性體本具的,清淨性體無名無相、本來不動,起用時也不動。它沒有動相和定相的,所以動時也不動,叫“動定不二”,又叫“體用不二”。定是在觀察中慢慢悟到的、發現的,發現了性體原來是“動定不二”這個特性,安住於體,(念佛持咒禪修等等)自然就有了體用不二的正受(覺受),這就是“修定”。如果從外麵得到了什麽“定”,那個“定”一定是妄心造作出來的一個所謂“定的意境”,它是會生滅的,煩惱一來,就崩潰了。


我們先要明白,定就是“對外境不執著、不攀緣、不隨著妄念繼續聯想、幻想”,一切外境,讓它來者自來、去者自去,關鍵的地方就是保持“醒覺”,執著了、攀緣了、聯想了的時候,你要馬上能警覺,妄想、執著一覺就空,一覺之下即獲清涼。就這麽簡單!這是說對外境、對妄念。一覺之下就是定了!因為,正念是正覺的因,這個覺雖不是性體本身,但也不離性體,是性體本具的妙用。這個正念也是生滅的,是與妄念相對的,是對境而生的。要到自見本性的時候,才知道,所謂的“正念”、“妄念”,都是暫立的假名字而已,實際上都是性體在體用不二的展現。


       不用擔心妄念生起,妄念是業障種子化現,一覺即可,一覺就是正念現前。正念現前清除妄念,就是自淨其意。消除業障。慢慢到達常覺不昧,慢慢證到——能覺、所覺本來都不可得,就會舍去這個覺。知道一切都不可得的這個,就是實相了。自見——體就是用,用就是體,體就是覺,覺就是體,無相的體本具覺的特性,之前那個所謂的正念(覺),是虛妄的,是對境而生的。心體的這個覺,無論對境與否,都是恒覺不昧的。這個覺就是慧,見到了性體本具覺的這個特性,就懂得了定(體)慧(用)不二。就好比燈、光不二。


  還可在進一步說: “定”,不是外來的,是清淨性體本具的特性,是“定動無分、體用不二”的。性體是要起用的,用完了也不會留下絲毫痕跡,當體即空。就像我們夜裏拿著手電筒走路,手電光照過的地方,你回頭看看,會留下光明的痕跡嗎?就是你眼前的手電光,也是當體即空,不可得的呀!我們的妄念、我們性體的無量妙用,也是這樣,是當體即空的,是本不可得的,不是把它滅空了才叫空,想把“念頭滅空,恰恰又是個大妄念。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起用,就是動念,動念的時候,當體就是空,就是無所住。不是不住,是根本不可得,本來就沒有實在的東西會留住。所以,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是性體的特性。


          生而無生,因為心念本來就不可得;


          滅而無滅,因為心念本來就非實有。


      可見,我們的性體本身就是定,不從外來,一切造作而來的,都是生滅的,不實的。若能明白這個道理,就懂得了什麽是“定”,什麽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如果再深入地說,體、相、用三者是同時的,一體的,都是當體即空的,無實無虛的,性體即是法界,法界就是“定”,而且都是本來在定的。所以,定就是禪,就是體相用本來不二,本來自在。

-------------------------------------------

以下175/176/177分別為在路上、a、在路上師兄:

哈哈,你的這個乾坤大挪移法使的蠻順溜的。我本就是如此觀。以眼根取佛相為所緣,觀見性,以梵字為所緣,觀身性,以持佛名為所緣,觀聞性。以憶佛為所緣,觀法性。是你自己心內排斥禪定,又不肯多學點定學的相關知識,還帶著有色眼鏡在解讀我的話。
         所謂攝心就是製心一處。反聞,觀相,觀想,觀字所得的相,都是製心一處,也是就你在127樓中說的我犯的錯誤,是那個"觀想出來的定(相)",雖然所取的這個相是生滅的,但他是製心一處,是修止的基本方法。一般情況下,隻有所取之相能聚成似相,你才有資格修觀。而這個聚成似相,是要經過係統的長時間熏習才能夠修出來的。基礎不好的,光盤腿就能把你折騰出局。對末學來說,足足化了一年多時間才修出似相。嚴格說起來內觀一個個的似相,才算是修觀。也就是修所成慧。也有專門的念佛禪,如東山法門。隻要對機,每個法門都是很好的,印祖說初學者不宜觀想念佛是對的。但師兄學佛總是要進步的,不能永遠都當初學者。

--------

師兄錯了,這個觀法不是你這樣的。印祖講的攝心,有能所脫落攝於真心之意。不是製心一處,攝心不動。
像師兄這樣觀法還差一步。即是還須觀-----所觀之似相與能觀之智,一切唯識所變。能所不二,安住唯識性。這才是正觀。
《解深密經》中佛所開示,楞嚴經中有此意。師兄應該讀過。

-------------

師兄所說的方法,與六門習定論裏所緣的第三種,內緣比較相近。佛法總是一味的,各種止觀方法應該是圓融的。現在簡單向師兄介紹一下六門習定的大致原理。
一、定的定義
玄奘法師說“雲何為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
定,簡單說就是“心一境性”。
對我們初學者來說,定,就是對於默認的單一目標,做持續的專注而不被引轉。
二·所緣
世親菩薩將所緣分為三種:
1.外緣。從“外”取一個對象,來作為意識所投向而專注的對象。包括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這些念佛法門的所緣,都屬外緣所攝。通過外緣的安立,使得修學止觀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煩惱的偏重而有所選擇,依此所緣修學,能夠“得作意住”。末學目前就停留在這裏。
2.上緣,就是到達地定前的所緣之對象。這些對象細微清淨,故名為“上”。依此練習專注,可以獲得世間禪定,得“世間清淨”
3.內緣,也就是三乘見道及其以上的聖者,以所證現量為所緣,以實證所得慧為所緣的對象,修學種種三昧。如聲聞見道者所緣的“五陰非我”,大乘見道者所緣的“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及無量三昧,這樣的一類所緣,均叫做內緣。您說的觀就是此類,是我目前可望不可及的。
三.
止的所緣,是一個單一的目標;觀的所緣,是一組。單純的修止,是無法獲得智慧的,觀行,才能獲得智慧。所以要由止的修學,漸變到觀行的修學。
四.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與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是建立在聞、思滿足,同時通過觀行,已經獲得現量智慧。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的所緣,都隻是概念的內涵,而非外延。而修所成慧則是建立在內涵與外延均清楚明白地了知之上,修所成慧,又可以分為見道前和見道後的修所成慧。見道前的修所成慧,現量的部分少,作意的部分多。隨著作意力、觀行的增上,能夠獲得的現量就越來越多,夾雜的作意就少起來,當滿足見道資糧以後,此時獲得見道的修所成慧,內涵和外延均實證無疑,就不再需要就要觀察的內容進行作意,取現量境超越作意而住。此時修學止觀,隻需取所證悟的智慧為內緣,建立止觀的修學。若所緣為聲聞解脫智慧,則建立聲聞的種種三昧。若此智慧為般若智慧,則建立真如三昧,進一步建立無量三昧。

 

 


 

《法華經》真實不虛,昨天謗《法華經》的,今天一早哭著(表情符號)說被鬼捉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7037-1-1.html
(出處: 佛教網)

56

在路上師兄關於打坐:

參禪打坐,盤腿是基本功,盤腿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靜坐入靜程度的深淺,所以練好盤腿是必須的。


       要想練好七支坐,最快捷的方法是好先養出丹田之氣,丹田之氣成形後,打通會陰穴,導氣致督脈,再接到任脈,然後再入丹田。學習以上部驟看似麻煩,但磨刀不誤砍柴功,也可與打坐分開來學,養出丹田氣後,以後的打坐修習就簡單許多。享受許多。打坐質量也會高很多。其實打坐久了,自然也會有內氣提起。氣之所至,疼痛力立減。


會陰通後,先如意坐,(男生則金剛坐)。練到氣往上走時,在跏趺坐。疼痛時,仔細觀察,痛的是誰,能觀又是誰,所觀又是誰?如果還能攝心,可持心經咒或念佛,把痛覺空掉。反複訓練,很快能做到標準的七支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