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

(2016-09-14 10:21:50) 下一個

來自: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34962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

維那領大眾恭誦: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

諸位道友,我們今天總算緣成熟了,我們想講楞嚴經好幾個月了,我個人的障礙很多,因為考慮到恐怕講不成,現在總算消失一些障礙,跟大家結緣,共同學習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依照華嚴經賢首講經的次第程序,要講哪一部經用十門來解釋。第一個先解釋經的名,解釋經的題。接著講為什麽發起楞嚴這個教義的。第三個就是這三藏屬於那一藏,在諸乘之中屬於那一乘。再解釋這部經它的道理,它的意義是了義是不了義、是深是淺。然後次第講教的體,這部經加被哪一些人,也就是所被的機。對於這個教,楞嚴經的目的、趣向,是不是一切眾生都能學,是不是一切眾生不能學,有通有別。第八說這部經是在什麽時候說的,說它教起因緣前後的時間。接著再講講曆代對這部經的傳譯。第十個解解它的義理。這是一切講經的根據十門分析,賢首宗是這樣子,我是根據賢首宗來講。

凡是說這部經的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是這部經的題目,也是總綱。因為在學習這部經的時候,大家思想上先要了解它的大概意思。總的這部經是講禪宗的,從最初修禪定,到最後究竟了義禪定,就是講定的法的。我們分別看這個題目在原文的原話,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這是一切諸佛的清淨的法眼。第二個大義,這是因為救護阿難,讓他得脫苦難,這還屬於阿含部分的,不是楞嚴經的了義,讓阿難破除我見,以後波斯匿王向佛請求,佛讓他破除斷見。這個前頭的我見斷見都屬於阿含部分的。如來的本義,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前頭是教起因緣。而這部經跟華嚴經的妙義相通的,大佛頂就是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大家都會念楞嚴咒,就是楞嚴咒的咒義,這是密義。楞嚴經的密義就是咒,楞嚴咒。經文解釋就是顯,你要想明了楞嚴咒什麽意思,那就學楞嚴經吧!楞嚴經就是楞嚴咒的密義的解釋。密因就是咒,修證了義就是顯,就是解釋密因的。因為大方廣這三個含義,跟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含義是一樣的,體性是一樣的。所以就是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上頭所講的也都是萬行首楞嚴。經是解釋密咒的,密咒又是經的總說,我們就分別來解釋。

往往古來時候解釋一部經,按照五教的教義來講,它要先解釋這個經的題,如果你把經的題了解了,這部經你就了解一半了,大義你就明白了。各個經的題都不一樣的,有的是以人為主的,有的是以法為主的,有的用譬喻來顯示。或者把人和法合起來作為這個經的題,或者人和喻作為這個經的題,或者法和喻作為這個經的題。或者人法喻三個都具足來作為這個經的題。

什麽叫以人為題?彌陀經,阿彌陀佛這是以人說的。維摩詰經,維摩居士以人來說的。這部經就以人來作題目,單人為題。光是法,有般若經、大般涅槃經,沒有喻,也沒有人。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人法喻三個都具足。所以這個經的題,你一看經的題就知道經的意思了。如果說地藏經,單人。說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人和法。再說文殊師利問般若經,那也是以人和法為這經的題。有的是人和喻,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比喻的意思。如來獅子吼經,也是人和喻。有的經像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這是法喻為題。

每部經的標題都不一樣的,因為你從這個經題就知道了這部經的大概意思。我們解釋這部楞嚴經,全經的意義,“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部經題目很長,我們平常就叫楞嚴經,但是具足來說得說全。

什麽叫大佛頂?大佛頂是表法的。大,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講得很多了,大就包含一切。稱讚這部經它的體,大以法性為體,就是這個經非常廣大,拿佛頂作比喻。“大佛頂”三個字就是表這個意思,就是稱讚的意思。密因,就是大的因,因生密,就叫密因。什麽是大因?這個因能成佛果,所以稱為大因。你受持這個經的,你要理解這個教義非常大,道理非常深,證得之佛果,修行的密因了義。就是說你成佛,大佛頂就是成佛的道理。這個成佛得假密因,如來密因,這部經就是如來的密因。因的心,初發心的因的心,就是妙德的果德,就叫妙,微妙的意思。密因就是妙因,了義就是妙義。妙因妙義,六根清淨。萬行就是妙行。楞嚴就是妙定,妙定不是一般的定,而稱為妙定。是什麽含義?我們人人本具足的妙性,本體永遠在定中,你修成也如是,我們沒有修也如是。不是修成了就增加,現在我們迷失了就減少,它是不增不減,所以這叫妙定,楞嚴妙定。大佛頂”這三個字把它作為這部楞嚴經之首,讚歎這部經義理非常之深,就以“大佛頂”三個字來說。如來的密因,大佛頂本身就是如來的密因。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佛有十號,如來是第一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調禦丈夫、天人師,這是佛的十種德號,但是如來是第一號,佛佛道同,一切佛都如是。但是這部經約佛的三身來說的,這部經是講究究竟覺,始覺與本覺合了,合二為一,那就成為究竟覺。這是修成的,不是本具的,所以稱為如來。一般解釋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體,來是應化,應眾生之機。毗盧遮那是他的體,釋迦牟尼是用,什麽是他的相?盧舍那,報身佛是他的相。就是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體、相、用三大。因為我們現在等於大家都是始覺,開始覺悟,出家修道,這叫始覺。等你回光返照的時候,由於始覺照著你自己本覺的理性。咱們現在不論你學戒也好,讀誦經典也好,聞法也好,念佛也好,這個都是開始覺悟,這叫始覺。用這始覺的智慧,照了本覺的理。本覺的理就是真如的妙理,當你始覺觀想一照,觀想法身如來是空的。佛體如虛空,因為空才能遍,遍滿一切處,遍滿一切時,沒有時間,沒有處所。所以如來法身遍一切處,這是法身如來。這是密因,這是講如來密因的。法身如來的密因,他起妙覺的智慧要利益眾生,從法身要利益眾生,把他果德所得到的稱為報身如來。報身如來叫盧舍那,盧舍那翻我們中國話,華言叫清淨滿一切處,叫淨滿。而他的法身是無相無言說的,報身把佛所集俱的智慧,以智慧為身,報身全是智慧身,沒有一切惑染。一切諸佛叫清淨,智慧圓滿了,智慧明淨達到極點,這是報身義。

佛的報身是智慧身,但是這個報身一般眾生是無法得見的,這是果地的菩薩化身諸佛所能夠承侍的報身。盧舍那佛坐的那個蓮華座,蓮華座有一千葉,整整一千葉的蓮華,由報身一切法傳給化身,一葉一化身。但這個化身佛是大化,大化又變成小化,一花百億果,一百億。報身坐的千葉蓮華,一花有一百億化身釋迦牟尼。化即是報,報即是法,三身一體。在這個地方講的要講四身,報身有大應,應身又有化身,化分大化小化。盧舍那佛坐的千葉蓮華叫大化身,大化的釋迦牟尼,一花一花百億果,一百億釋迦,這叫小化,千百億釋迦。為什麽化這麽多?因為眾生的機不同。這個佛在這個世界化現的,跟在極樂世界化現的,完全不一樣了;跟藥師琉璃光如來化現的,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密因就指這報身佛說的,密因是指報身、應身、化身。現在我們修的因,密因,修報身。

法身是本源,為什麽不修法身?法身是我們本具足的,不假修證的,人人本具足法身。毗盧遮那遍滿一切處,每一個人都可以說毗盧遮那,沒有報,沒有化,沒有應。諸佛的法身跟眾生的法身是一個,眾生沒有報,沒有應,沒有化。眾生的報是業報,眾生的化,是業障身。因此如是的理解,如是的修行。如來密因不是事相,也不是事相的修行,我們顯因可以見到,密因我們見不到了。如來的密因是十方一切諸佛,他成道果德的時候,所依的那個心。那個心就是我們每個眾生的本性,每個眾生的根性,就我們那根性就能夠成菩提,證涅槃,跟佛無二無別的,但是沒有修證。我們感的報身是業報,諸佛所感的報身是功德,修得的功德的體。這個在你修的時候,證得果德的時候,你在因時候所發的心。一切諸佛成就都是依著這個心,一切眾生聞法發菩提心也是依著這個心,這個心人人本具,在眾生迷而不覺,我們就聞法皈依三寶,依著它而修證,這就密了,過程非常密,就叫密因。眾生都能成佛,眾生本具的因都是跟佛無二無別,缺乏修證,所以就密。這是講的因性。因即是果,因該果海,因性即是果性;到你成佛了,叫果徹因緣。咱們現在凡夫心,因該果海;到你成佛了,果徹因緣。但是這一個因該果海,一個果徹因緣,極端秘密,這叫密因。本來是因性,但是它就是果,果就是密,因性即是果性。如來證得的極果,也就是證得他的因性,所以不離證因,因該果海;證得果徹了,叫果徹因緣。這樣子講密因。

修證了義,密因所起的,依著密因所起的,又假修證修的功夫,證得的功夫。修的時候,就是把你身心修理修理。像我們學戒、念佛,這都是整治你的身心,斷你無明煩惱,乃至最高處斷了習氣,把你身心修理好。從開始斷見惑、思惑、塵沙、接著是斷無明,再斷習氣,無明習氣。這都是你整治身心修的時候。我經常跟大家講修理修理,就是依著什麽修理?怎麽樣修理?依著佛教導我們的方法。方法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依著這個方法,身不造殺盜淫,容易修理;心可不容易修理了,不要胡思亂想,你讓它斷煩惱,證菩提。修理我們的身心。修理好了,就證得了;證得了,就達到了義了。就是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就是修證了義的方法。

菩薩,說圓滿了叫菩提薩埵。我們中國人喜歡簡略,菩提薩埵就略了,略了別人就不知道了,就知道菩薩,說來說去,把菩薩當成華言了,薩埵沒有了,光剩菩薩了。菩薩是什麽意思?菩薩還要翻,菩薩翻我們華言叫覺有情,使一切有情眾生覺悟了。菩薩在行菩薩道,自己是有情。菩提薩埵,薩埵就翻有情,但是他是覺悟的有情。覺悟的有情度那些個沒覺悟的眾生,那這個覺悟的有情就是大道心的有情,沒覺悟的眾生沒有這個心。同時菩提薩埵有三種含義,他自己已經覺悟了,覺悟是什麽標準?覺悟有兩種標準,先認得我空(無我),爾後是法空(無法),要能達到無我無法、我空法空。有時候我不說我,說有情。是我法兩空的有情,才叫菩薩。能夠覺到法界真理,認得無量眾生空的,空而不舍悲智,大悲心、智慧心不舍,自他兩利。自己在進修,直至成菩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下化他,讓一切眾生,讓他們都學般若波羅蜜,都證得。 這個菩薩有五十五位,咱們在華嚴經都講過了。從十信開始,初信到十信,初住到十住,初行到十行,初回向到十回向,初地到十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講五十二位,到了等覺地,總共成五十三位。但是這個楞嚴經講圓融無礙。修行當中的時候,圓融是什麽?無礙是什麽?萬行。菩薩利有情的時候,自修他修無量法門,叫萬行菩薩。所以你證得了圓通的體,起了沒有作用的妙用,無作的用叫妙行。就是作而不去起念、不去執著,就叫作即無作,就叫妙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文殊師利菩薩十大願,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乃至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法,這些個都叫萬行所包括。

咱們現在講楞嚴經的楞嚴定,為什麽不叫定,叫個楞嚴?因為它含義很廣。楞嚴,定即是慧,叫大定的智慧,慧即是定。也不叫慧,也不叫定,叫三摩地。三摩就是智慧的定,定慧圓融,流入菩薩智慧海。菩薩智慧海就是佛海,就是薩婆若海。

我們現在大家還沒入信位。修行進入信位,就是你的根和你的力能夠相信佛,皈依三寶了,每天照佛所教授行持,有了信心了。但是這也有個標準的、有個要求的,你覺知念頭不對,起個錯誤的念頭,覺知前念起惡,覺知後念不起。覺了念頭不對了,馬上止住了,這叫入了信位了,信心不會再喪失了。遇著挫折了,遇著什麽煩惱了,不信佛了,這個念頭沒有了,入了信位了,叫不退位,叫信不退。住就不同了,咱們講華嚴經很清楚,住在佛家,成為佛子,這不是在家的了。十行,這是菩薩所修的,以六度萬行廣度一切有情,大作佛事,這叫十行。十回向,把所做的佛事回向佛心。特別要注意,把你所做的事都是佛事,回向佛心,回向首楞嚴,首楞嚴即是佛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十地之前得修四加行,加行位。這個時候沒有心佛的差別,也沒有眾生的差別,讓你的心念能夠把心和佛結為一體,心佛合為一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才能登大歡喜,登入歡喜地,破無明,見法身,契真如,證涅槃。跟真如結合了,證到不生不滅了,這時候進入等覺位菩薩。上來咱們講五十五位,大家記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五十四位,加等覺五十五位,破生滅相,究竟成佛。

首楞嚴是梵語,印度話,翻我們中國話叫大定,一切定的總名,就叫大定。名詞很多,妙奢摩他。圓滿了,一切定圓滿了,叫妙舍摩他。定,加個妙,妙舍摩他。或者叫三摩地,或者叫禪那,這叫別名。首楞嚴是總名,別名妙舍摩他、三摩地、禪那,有這三種別名。首楞嚴一定具足三種,不是一般的定,不是修證引起的那個定,所以叫大定。咱們起心對的境界,對心觀境,這個定不是的,這個是自體本性的本體,自性的本體的定。佛自己解釋的,一切事究竟堅固,任何事都究竟了、都堅固了。那什麽意思才能一切事都堅固?一切都在定中。一切事堅固,任何事物不能破壞,這叫楞嚴定,首楞嚴大定。

這是體性的定,一切定的總體體性之定。佛自己在涅槃經解釋首楞嚴,就光解釋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任何事達到究竟堅固,所以徹法的根源,一切事究竟堅固。但是這是理,說的理體,這種定叫什麽定?圓定,圓滿大定。就是自心法性的理體能統攝萬法,而不被萬法所動,但是它本來就不動。咱們盡管在六道輪回,經過很多苦難,經過無量劫的流轉,本性的大定從來沒動過,你恢複就是了,再恢複你的本性就可以了。這叫本定。所以廣大叫為妙定,不可思議的定。但是這個定又不是修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的,永遠不會動,不假修證。雖然我們現在都迷了,有各種的惑,但是我們定的本體沒動,不失掉,也沒有動,這叫圓滿了。所以在楞嚴經,在經前半部談的是如來藏性,啟發或者開發圓通。圓通是無礙的意思。啟發圓通,開發圓通。後半部楞嚴經說圓通,說究竟圓通的義,修證如來藏性。但是不用前段、後段,此經隻講一個字,定!初定、中定、大定,這叫三定,就是三佛性。三定,就是三因佛性,名詞是舍摩他、三摩地、禪那。這是全經的大義,在一個經題就把整部楞嚴經就講了。

在過去的古德,有些個講經的時候,他有的時間就在這個經題講完了,有些聽經的人就不聽經文了,這就走了。為什麽?在經題他把大義就講清楚了,他就懂得了,完了他依文解義,自己去看。現在我們這不是,我們這大概把這經題說一說。古德講這個經題,或者講一個月,或者講二十天,全在經題發揮,不立文字,不依著文字講,光講大義。現在的人,就是我們現在的道友,全講經文都不能進入,一個經題能進入得到嗎?不可能。但是在經題又不能不把它大致解釋一下,大致解釋一下就是使你沒入全經之後,在經題當中,你就能可以進入了。因此咱們大概說一說,就用一座把經題講一講。

以下要開始講故事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六百年前說的,咱們現在來講兩千六百多年前的事,是不是故事?你當故事聽,心裏不會煩惱,你能夠進入。我們不一定依著文字,知道前半段大概有四卷多經文講的還是故事,講阿難的故事。但這屬於教義,屬於阿含經的教義,不是楞嚴經的教義,那叫故事。跟波斯匿王講,跟阿難講,這個故事很長,把釋迦牟尼佛所有說的法都叫因緣;不止楞嚴經,因緣法生。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全是因緣,不論哪部經全是因緣。因緣說的不要當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全是假的。聽故事的時候,不要認真。注意,聽故事的時候不要太認真。咱們現在講這個要你認真的是什麽?修定。定的方法是什麽?大家天天念楞嚴咒,但是你不懂,沒有翻譯,這經就告訴你了。楞嚴咒,就是我上來講的都是楞嚴咒。什麽含義?楞嚴咒裏頭說的是故事。什麽故事?成佛的故事,你怎麽能成佛。楞嚴咒不翻,楞嚴經翻了,楞嚴經即是楞嚴咒。楞嚴就是密因、了義,語言、文字它是顯示密因的,顯示了義的,但是語言、文字不是密因,不是了義,它能使你進入密因、進入了義。講故事不是真實,但是能夠進入真實。講舊事變成新事,故事是過去的事,舊的事,在我們現實當中它是新事,它又是很新的新事。

好了,今天我們第一次講楞嚴經,總算開始講了。

現在我們還把楞嚴經繼續講幾句,楞嚴經我們講到教起因緣。一切法不是孤立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今天大家所表現的,供養楞嚴法會一切諸佛菩薩。因為我們藉這一個因緣,供養楞嚴法會諸菩薩,這就是緣,假我活到了九十五歲的因緣來供養諸佛菩薩。 知道一切佛法是因緣生,因緣生起一切法,有總有別。佛說法的時代,四十九年說法,那是總,叫總說;現在我們解釋楞嚴經,楞嚴經就是別說。別說楞嚴經的因緣,一共這個因緣大概有六種,說楞嚴法會的因緣。

第一個因緣是阿難尊者,他因為多聞,沒有定力,遭受摩登伽難。第二個因緣,有些佛弟子,認為自己了不得了,狂慧,產生邪知邪見。狂慧的意思,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還看不起別人,認為自己了不得,這種都叫狂慧,邪知邪見。楞嚴經講的教義專對邪知邪見,對治狂慧說的,為此佛說楞嚴。這是第二種講楞嚴經的因緣。同時這些個弟子跟佛學法一、二十年了,例如阿難沒得定力,遭受摩登伽難,不能見自己的真性。真性不能顯現,佛說楞嚴,讓一切眾生明了自己的真心,向真性的因緣顯你的根性。這是佛說楞嚴經的第三個因緣。一切法同在楞嚴大定之中,咱們今天所表演的,全是楞嚴定之中。不論我們孩子們唱的讚歎歌,乃至我們諸位師父供養;都是供養諸佛,假這個因緣來供養諸佛,性定妙明的真體。我們每一位道友本來的自性是大定,是妙明真體,要顯,楞嚴經就顯妙定。說定就是了,為什麽加一個妙?現在我們今天所表演的,全在楞嚴定中,這就是動即是定。這個大家必須得學全部經,才能了解這個意思。明明是唱歌,明明做個儀式,為什麽說這是大定?那你得學全部經,學完了你就能明白到其中的理。同時我們這些表現,怎麽認識?顛倒想。這就是顛倒,是妄想,與妄相應,與真不相應,這要把它消除。楞嚴經上講“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就是在我們無量劫顛倒想,所作所為全是顛倒想;但是一學楞嚴經,不要經過很長時間,把這顛倒想都消失了,就能證到法身,滅除你的惑染。

再回過來說,現在我們今天所表演的,引發我們的真性。真性,大家所演的所唱的,這些個是從真性流露出來的,把妄想消掉,億劫顛倒想消除,咱們的真性就顯現了。真性沒有壽命長短的,那我們今天就算給真性作供養,供養我們每個人的法性,那叫真性。懂得這個真性了,你就知道我們所有的表現全是妄;妄盡了就歸真了,叫妄盡還源。一切妄盡了,就還我們本來的自性。在華嚴經上叫妄盡還源觀。楞嚴經所要教導我們的,把我們無量劫來顛倒妄想消除,叫妄盡還源。

把這種道理,在楞嚴經可以分作兩門的解釋。我們回顧一下,大乘起信論裏,佛說一切的法你可以分作兩門,一個是法起的生滅門,生滅一切諸法,生滅滅已,就進入真如門;二門。如果我們今天所有的表現,把它作為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一切尊法,供養一切賢聖僧,雖然這些法都是妄,藉妄顯真,以這妄法來顯我們的真理。佛在楞嚴經教導我們,不要像阿難一樣的仗恃自己的多聞,仗恃自己的智慧,忽視了定力,他遇境沒有功力了。所以在楞嚴經上說“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不管他智慧好大,沒有定力的全叫邪思,邪思惟。利根的眾生,大多數利根的凡夫喜歡多聞,好務多聞,就是多聽法,但是缺乏什麽?不修定力。這是楞嚴經最重要的解釋,叫什麽?修定。從定而發生的慧,從慧不能入定,所以說阿難多聞縱強記,不免落邪思,還屬於邪知邪見。

聞思修的三慧,光聽的慧不行,沒有定力,要思,要觀。剛才有一班居士念心經來作為供養,心經第一個字是“觀”,觀自在菩薩修觀。這個觀是定,全觀即是大定,要用這個觀。這個觀是智慧照,以定而產生的智慧,這才叫真正智慧。所以楞嚴經給我們要指示的,來教授的,就是學習定。但是這個定叫大定。楞嚴經最主要的,就警告我們不要產生狂慧、邪思,等我們學了全部經文才知道什麽叫邪思。就是不正當的都叫邪,所有我們的思想,所想的、所思惟的不是正確的,都是狂慧所產生的。在世間上的大心凡夫,發大心的凡夫,他見理高妙,一切經論皆通,能見到實理,自己認為不得了,自視天真,自己仗恃自己有智慧,但是沒有修證。這就是專指著阿難說的,沒有修證,遇到境界相就沒辦法了,不能轉化。所以在楞嚴經就告訴我們,“心能轉境,即同如來”,你的心遇到什麽境界相,不為境界相所動,就叫轉境,與佛無二無別。所以你的心被境轉了,就是凡夫。心能轉境是佛,心被境轉是凡夫。

在楞嚴經教授我們,要依佛的方便的法門降伏於魔。所以佛叫文殊師利菩薩持楞嚴咒,這屬於方便法門。假佛的神力,假楞嚴咒的功力,假文殊菩薩真正的智慧,不是方便智,才能夠把阿難救出來,使阿難邪見得消失。但是阿難在這個當中,心是明了的,力量沒有,被那個邪咒把他拘束的不自由了,假佛的神咒的力量才能得解脫。因為在這個時間能講一部楞嚴經嗎?不能夠。把它變成密,就變成個咒,那很方便了,念一個咒就解決問題了。要是解釋這個咒的力量,為什麽這個咒有這麽大力量?你就把全部楞嚴經學,學了楞嚴經就是楞嚴咒,咒即是全部楞嚴經,全部的楞嚴經即是楞嚴咒,經咒無二。同時指我們的真心,顯我們的根性,楞嚴經講叫妙明真心。有的眾生他的心是妄想,一切眾生把這個妄想心當成真心;但是有的眾生他悟得真心,降伏妄想心。但是我們一般的沒有學楞嚴經,把這個妄想心當成功能,一切動作行為都是受妄想心的支配,那我們就把這個肉團心,心髒的這個心當成真實了。它不是的,它不是我們的心,隻是肉體的心髒的部分。那我們學楞嚴經,就從這個妄想心而認識我們的真實心,就是明心見性,把一切境界相都看成虛偽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所有的想法,全不是真的。說我念阿彌陀佛該是真的吧?讀楞嚴經該是真的吧?那這個心不是真的,是妄心讀楞嚴的。用妄心讀楞嚴,能夠顯見我們的真心,以真來止妄。

所以楞嚴經就是大乘如來密因,如來密因就是把我們這個假的妄想心、肉團心,所有的想像把它從楞嚴意義消滅掉,變了如來的真心,這叫如來密因,學楞嚴經就顯見這個如來密因了。為了顯現如來的密因真實,所以要說楞嚴經。這是說楞嚴經的因緣。指示我們性定。為什麽修定?定是顯我們的本性,能夠顯性才是你真實的證得,才是究竟。凡夫、外道、小乘、權乘全不是真實的。三乘之中,小乘、中乘、大乘,那個大乘不是真實大乘。楞嚴經講的小乘、中乘、大乘,這個在五教:小、始、終、頓、圓,屬於終教。不是華嚴經那個大,楞嚴經不是華嚴經。咱們講華嚴經跟楞嚴經的義理不大同了,但是我們慢慢學、慢慢的證,等我們學完楞嚴經,到經文裏頭再跟大家詳細講,這不過是總說。所以在偈讚當中說“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把我們無量劫的顛倒的妄想,把它消除,這個時間才能顯現我們的真實法身。

但是有兩種門進入楞嚴,一個平等門,一個方便門。在我們沒講楞嚴經,前頭方便一定要好好講一講,等到講到楞嚴經,你才不會困難,能夠進入。如果前頭不講好,籠籠統統就去念經學去,進入不了,先把這前方便學了。平等門、方便門咱們今天不能講,明天再講吧!今天就講到這裏,下課吧!

楞嚴經是一種圓教的,能夠入真實的,但是得一門而入;就像我們要進入法堂,門很多,但是它主要的是以正門。所以你想進入楞嚴的勝定,曆代大德給我們巧示方便,說從兩種門。就像我們要進法堂,我們這有三個門,哪個門方便你就從哪門入。但是進這個門的時候得有方便善巧,你才能到到這個門裏頭來。進來了,坐沒辦法坐,得有方便善巧,你到後麵找個墊子,拿來自己坐,那叫方便門。 咱們學楞嚴經是平等門,誰都能學,誰都能入,在這個是平等的。萬法唯心,一心萬法,從這個根本我們具足的含義,沒有差別,平等一相;但是人跟人不同,法是平等的,但是你沒有這種智力,平等之中而不平等了。因為你智力不平等,萬法唯心,你不能進入。但是你翻過來,心唯萬法,這個心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心,跟一切諸佛的心,乃至首楞嚴大定的心,是一個,沒有差別。但是這是體性,根據它緣起而有差別。這差別分析可就多了,世間法、出世間法,凡夫、聖人,染法、淨法,依報跟正報,因和果。

咱們特別講因果的差別。過去的因不同,你今生在果報上,你現在的果報,在受報的當中,沒得智慧;很多佛所教授的你沒法進入。我們經常愛說我業障很重,遇著什麽事不順心了,自己感覺自己業很重。業由哪裏來的?什麽叫業障重?這是我們很多道友的口頭禪,好像表白我業障很重,不能得道,隨順不了因緣。業報沒有什麽輕重,如果你經常這樣認為你業障很輕很重的話,那你自己找倒楣,那就業障重吧!業障重,怎麽辦?你不能把它轉變一下嗎?業報比較重,你把它轉變輕一點,把業障消失了,不就沒業障了。

業障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染淨差別也如是,一切的事物是它的變化。昨天早晨跟咱們今天早晨一樣嗎?一樣的。你看昨天那麽熱鬧,沒有了,這個道理該懂吧?你如果能這樣來理解,凡、聖,染、淨,依報、正報,因、果,都是你的心起的,咱們這個心能發生種種作用。昨天我們的心是那個樣子,今天我們的心是這個樣子,那明天我們的心又是什麽樣子?假使離開我們心念,一法也沒有。能夠進入嗎?每個人都能平等進入,進入這一心。這個心能生萬法,萬法也能回歸一心。但是我們現在生能生,回歸就回歸不來了。如果能回歸於一心的話,成道了。但是這個一心我們達不到,怎麽辦?佛就教導我們很多方便,乃至於楞嚴經也是方便法門,有說、有行、有修、有證。在這一切法中,分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妄的,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你把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把這個迷的方法把它消失掉,完了你就能夠開始悟入,悟到佛的知見,以這個知見去修行、去證得。這些個種種的差別,就叫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論真假、虛實、真妄、迷悟,你以這個善巧佛的方便方法,能夠把凡人變成聖人。一切的法,一切的事物,全把它歸為是善巧方便。

我們從真實的入不了,楞嚴大定頓入,我們入不進去,那就假些個方便吧!所以楞嚴經就講的方便。就是用種種的善巧方法,完了明白了什麽是真、什麽是妄,把妄舍掉,完了學習進入真實。妄盡了,真實就得到了。這在華嚴經是妄盡還源觀,妄盡了就返本還源,悟得沒差別了。

佛所教授我們的一切法,一個按一切眾生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叫平等法門。我們想進入這個平等法門,從方便善巧。因此從善巧方便來說,那就把釋迦牟尼所說的法分成多少類。佛所教授的法,例如說經藏、律藏、論藏,這是三藏法門;小乘、中乘、大乘,這是三乘法門。我們這部楞嚴經,它是屬於修多羅,就是經藏。經、律、論三藏當中,楞嚴經它屬於修多羅藏的。乘,就是大乘、小乘、中乘,小乘又分聲聞、緣覺乘。乘是運載的意思,就是這個方便善巧把我們運載到目的地。譬如我們想到台灣,想到北京,或者想到上海,這有很多工具,現在可以坐飛機、坐汽車、坐火車,都可以,這是運載工具。那飛機就快了,我們把它比作大乘,你坐汽車就慢了,但是目的地一定能達到,達到目的地就成了。

這部楞嚴經它是屬於大乘法,乘屬於大乘,藏屬於經藏,就是藏乘所攝,按教義方便當中,假設這樣方便。但是經上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理。你做一切事,咱們做任何事,或者講道理不講?所以社會都叫你說講理不講理?理有多種。人家用法律,那叫法理。講人情的關係,叫人理。也有理,有的是大道理,有的是小道理。人與之間的是小道理,國家製定的一切法律是大道理。理必含著有義,什麽意思?一切事物的主體是理,拿理來統率,說你這個不合理?那就把它變一下。說你這不合法?不合法就犯法了,犯法了就製裁你。你必須得如理。那理得有義,理的實實在在是講義。一切事物的主宰有個原則性的,那個就叫理。理必含義。理沒有形相,但是講道理,一講道理就講到義了,理義。義就是要明理。義一般講是相,楞嚴經的相,楞嚴經的理,理是體性都一樣的,沒什麽差別的,但義上就有分別了。譬如我們要講小乘、中乘、大乘,但是這個是義。教是理,佛所有的一切言教都是顯理的。在顯理的當中,理本來沒差別,在意義上有差別,把意義明了之後,回歸於理,因此就有教理。佛所設的言教是顯理的,這個理有淺有深、有大有小。所以在五教叫小、始、終、頓、圓,四教叫藏、通、別、圓,藏就是小,圓就是大,每一部經都要有這個分別。這個教隻是形相,言教,言教所依的是什麽?就是指法所具的理,這個理也就是一切法的實體。

所以文殊菩薩向佛啟問:佛,你出在娑婆世界所說一切法,什麽是真的教理(就是教體)?如來出現在此土娑婆世界,什麽是這個世界真教的體?咱們經常愛說“此方真教體”,是什麽?“清淨在音聞”,要說,要聽。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法是音聲,音聲表達法,拿這個來作佛事,“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一個說,一個聽。說了半天,什麽是教體?音聲為教體。“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這個就是能詮的教體,第一是說,說了聽。現在我們楞嚴經這個法,說這個法哪些個人能得利益?加被哪些人?這有遠因、有近因。有些人聽了,說者是沒有差別的,聽的人就差別了。現在我們幾百人,你問問他講的是什麽?有的人答覆你很好,有的人答覆的不對味道,有的就答覆不出來了。

但是無論你學哪一法,什麽樣算是法器?什麽樣是非法器?我們有個器皿,想它起個作用。法器,就是聞了法他能起作用。他聽不懂,他能起什麽作用?沒有信仰,不是楞嚴經的材料,不是盛楞嚴經的器皿。他不信,對楞嚴沒有信仰,這就不是法器,不是楞嚴經的法器。但是學經的時候,光學文字,不從理上去得,這個也不是學楞嚴經的材料,。一切法離不開心,萬法唯心,心是真實的。你不論學哪一法,心外取法不是法器,違背真實了。下劣的根機,二乘人。下劣是指二乘人說的,不是凡夫說的,專指的一切聲聞、緣覺,他們執著無我。不進入大乘,也非學楞嚴經的法器。權乘的菩薩,不能進入楞嚴,權小不是法器,權乘菩薩也不是法器,這是分別揀別說的。要從上根的方麵說,圓頓教都是這個意思,圓頓教都是含著這個意思,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凡是能遇到的,參加法會的(這個是專指楞嚴法會的),不管他聽見沒聽見,不管他懂沒懂,他能有機會參加了這個法會,普受!都種了善根,獲益深淺大小不同,但是都能得到利益。為什麽?種善根。因為過去世沒有因緣的話,他遇不到楞嚴法會。遇到了,能夠進入,或者信解,或者生起知見,分別學習。這個就用到我們學起信論的時候,二種熏習,他熏熏也好,沾到沾到那個味道。我們講大乘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都如是,楞嚴經也如是。

這部經究竟當機眾是指著什麽人說的?一乘的,圓頓的機,正為這類人說的楞嚴經,兼帶著給他還不能悟入不能進入,但是能相信;相信就等於種子種下了,種子種下了就會發芽的,發芽將來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那就是三根普被,見聞覺知,以這個來分他的等次。所以楞嚴經就是對一切眾生,隻要你能夠打開經本看一遍,種了善根了。就像畜生在三寶地,它不懂。它能在這寺廟裏頭,它以後轉變人,他對三寶也有氣味的。就是普被一切眾生的。

這部楞嚴經它的宗旨跟它趣向的目的是如何?這部經破他的識心。他就指一切眾生,破一切眾生妄識的妄心,以這個為宗旨。顯發他的真心,顯發他的性、本體,目的是這樣子,達到這樣目的。所有一切眾生的根性,不論他哪一種根性,都能進入佛所教導的。經律論三藏,隻要他能進入,進入哪一藏都可以,哪一藏都能回歸原來的本性。根機深一點,能夠悟入。悟入什麽?入楞嚴定,從定而發生自在的妙用。定是指著它的本體,從本體而起的妙用。這是楞嚴經讓你所趣向的。所以入了楞嚴經,入了圓定了,圓定而生的,是由我圓行而進入的圓定。最初有這種因,又遇著這種緣,而能夠圓證菩提,這是這個經能夠達到它的目的。

以下講講這個經怎麽傳譯到中國來的?什麽時間傳到中國來的?哪個大德、哪個祖師翻譯的?所傳譯的時年。就是楞嚴經到我們東土來,哪位大德傳來的,同時在什麽時間傳來的。這部經是在唐朝的時候,唐中宗的時代傳到中國來的,就是武則天的下一代。在曆史上叫神龍元年,五月二十三日開始譯這部經,把印度的話翻成我們中國話。翻譯的人主要的,一個譯場不是一個兩個,很多的大德共同翻譯的。翻譯這部經的人,不是中國人,是印度人,說原文的人是印度人,中印度,就是翻譯人出生的地點是中印度。翻譯這個不是一般的在家人,而是出家人,出家修道的就稱沙門。中天竺的沙門,像我們一出家了就叫沙門。沙門,中國話是什麽意思?翻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是一種。再往大乘深義的翻,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求明心見性的,求成佛的。這個中印度沙門他的名字叫般剌密帝,般剌密帝也是梵語,翻成華言就叫極量,說這個師父他有才德、有智慧。他這個故事很長的,不是很容易來翻這部經的,輾轉流到中國的。因為梵僧所定的規律,跟我們中國的大德所定學佛的這個過程當中相吻合。我們知道我們國家隋朝的智者大師,他把一代佛教把它分類的話,大眾都知道的智者大師定成三觀:空、假、中。那時候沒按照印度的翻經儀軌,他自己創空、假、中三觀,跟這個楞嚴經所定的三觀是相吻合的。

這部經的故事,翻譯的比較有點神話。怎麽樣神話呢?說這個經不是在印度社會上流傳的,這個經本是在龍宮,藏在龍宮。佛滅後,結集之後,這個經沒有在六印度流傳,而保存在龍宮裏頭。龍王請龍勝菩薩到龍宮說法,這是有神通的大菩薩。龍勝菩薩在龍宮說法的時候,翻那個龍藏。藏經很多是在龍宮請出來翻的。在他讀這個藏經當中,讀到楞嚴經,他讚歎這個經非常得好。龍王不會讓他請走的,那他怎麽辦?他就在那讀誦,把它背下來了。他又回到閻浮提,回到人間的時候,他就把它錄出來,用梵文把它寫出來,呈給國王,說這是國家稀世之寶。國王就把它保存起來,不準向外傳。過去的什麽寶貝,很多都到宮裏去保存就秘密了,就這個樣意思。此土的僧人、大德都知道有這部楞嚴經,怎麽知道的?因為印度的和尚、出家人到中國來,他來學中國的經典,看見智者大師所立的三觀,他認為跟楞嚴經相當的符合,義理、觀義都相符合。他就向智者大師講過楞嚴經,因此智者大師就對著西方拜,就是智者大師對西方拜,求見此經。智者大師拜了好長時間?拜了十八年,沒有見到,沒人把這部經帶來。等到智者大師圓寂之後,這部經才東傳。

但是般剌密帝尊者怎麽把這部經帶出來翻譯的?他的國家是嚴格的限製的不準翻,這種經不準出國,不許帶。般剌密帝尊者他要把這部經帶到中國來宣傳,他的誌向很堅固的,他就想種種方法,把經抄到那個極細的絹紙內,就是拿毛織的的那種絹,極細的極細的毛絹,把他的臂拿刀劃開,把這個經書藏到這個臂裏,再把它縫上。等這臂長好了,看不出來了,誰知道他膀臂裏頭帶一部經?這樣子才出國。到了中國,再把臂劃開,再把這個經取出來。剛到中國來的時候,到了廣州,就是現在的廣東,他要想把這部經翻成中文,他不懂,那得有中國人。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宰相房融,中宗時代的宰相房融,被朝廷貶到廣州。那他遇到這個經了,他就跟這個般剌密帝尊者合作,由他來翻譯成中文。這是翻經的過程。但是光經典到了,還得要會說印度話,能夠說中國話,兩個相翻,才能翻得成。因此咱們後來的人,看一切經的時候,感覺很容易;其實古來人翻譯這個經的時候,那經過很多艱難困苦。我記得義淨三藏法師說過這個,作一首詩讚歎這個,“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按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在旱海裏頭沙漠裏頭走,太陽熱得不得了,中午溫度好幾十度,晚上就涼下來了,夜間寒度也是好幾十度,在這樣的困難艱險,所以去一百個人,回來十個也沒有。後來學法的人、學經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往往將經輕易看,隨便的看。但是也得有翻話的,經文來了,光一個人不行的,所以譯場好多人。還有烏萇國的沙門,彌伽釋迦。烏萇國,在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裏,它叫烏仗國,又叫烏孫國,華言(把它翻作中國語言)就是苑的園,園林子的意思,這個烏萇國就是阿輸迦王的一個園林的意思,說成烏萇的。在大唐西域記裏,說這個國家麵積隻有五千餘裏,這個國家都是大乘佛法,它的出家人彌伽釋迦他來譯語,楞嚴經的語是他翻譯的,把梵音翻成華言。同時還有中國的僧人,廣東羅浮山南樓寺懷迪和尚,中國和尚,他來證明。這個都得華梵兼通,懂中國話也懂印度話,經過這麽多的大德共同翻譯的。那還有記筆記的呢?筆記的就是房融,他是宰相,唐朝中宗時代的宰相。因為他加入奸黨,把他宰相給他取消了,貶到廣州去了,他就遇到了楞嚴經。這也是因緣,他就參加了筆錄,筆錄成華言。

就說這部經,咱們能看到這部經,經過很多困難,不是那麽容易的。能夠傳載,現在我們能看到這部經,想念的古德,所以在這部經上他都把它記述出來,就是“後者焉知前者難”。經過這麽多的困難曲折,你現在能遇著楞嚴經,念到楞嚴經,你想想,你如果沒有善根,你看到這部經?遇不到。咱們再把它說簡略點,咱們中國十三億人,就是現在說,能夠遇到楞嚴經的又有幾個?還不說在家人,出家的人,學楞嚴經的又有好多?不是沒困難的。就是我們大家想,我開始要講楞嚴經,我自身的病苦,大家的希望快點講,還沒有半年多,一直也沒講,障礙很多的,不是容易的。遇到了,而且我們學到了,你能進入嗎?這又是大問題了。我們就能夠學到楞嚴經了,能得楞伽大定?能得三昧?那看個人的根性了。現在我們開始解釋楞嚴經的意思。

在我們中國古時代,晉朝時代,在唐朝之前晉朝時代,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有個了不起的大德叫道安法師,道安法師給古來翻譯的經,他立了三種,他自己編的,一個序分,一個正宗分,一個流通分,每部經它都做如是的三種三分法,把這一部經作為分成三段的意思。當初那個時候譯經沒有這樣的翻譯,我們中國道安法師他就定這個。等後來古德翻譯經的時候,跟佛所說的教授方法完全吻合。智者大師立的三觀,跟楞嚴經的相吻合。道安法師立的三分法,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跟佛所說的吻合。所以這些大德,我們在講這部經的時候,學習這部經的時候,想念,給他們回向。這些大德給我們作了很多的方便,如果沒有這些方便,我們沒法進入的,我們也遇不到這部經。這是按五教家,就是以華嚴來分的五教、四教,來這樣的敘說這個沒有講經之前的序分,三分之中的序分。以下我們開始講的正宗分,正宗分就學經文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有時候念祇桓(音:園)精舍,有時候念祇桓(音:還)精舍。佛在將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向佛請求,如果佛入滅之後,我結集佛的經典,經首如何安立?就是經首該怎麽樣說。佛就告訴他,經首你應該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哪些個大眾。佛給他說的這個叫六成證信序,以這六種法成就這部經,可信的。一共有六件事把它擱在經首,這一般說叫通序。每部經都如是,所以叫通序。那別序呢?楞嚴經就是別序,楞嚴經以下的經文就是別序了,此經跟彼經不同。我們先來解釋這個六成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這是說者、聽者、處所、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