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翻開《唯識簡介》第19頁,
唯識簡介
【《唯識簡介》(甲)定義】
唯識,【推由。識原於性】意思就是說:識是來自於清淨的本性,迷了叫做識,悟了叫做性,變化無常叫做識,真如不動叫做性,識就是變、無常、刹那,識就是分別、執著,它來自於哪裏呢?來自於清淨的本性,因為清淨的本性迷了,那麽就變化了這個識。
【性性離言,本不可說】說我們的法性是離開一切的言語,本來就是不可以說的,是沒有辦法講的,那麽我們本性迷了變成識,識產生了我執跟法執,就變作眾生跟宇宙的迷茫,所以我們推到最後,就是除了識,意識在作用以外,沒有實在的人身,也沒有實在的宇宙。
【⑴唯識:唯乃遮除義,識為了別義。
⑵推由:】就是【推究宇宙】跟人生,找到了【之根源。】根源,因為我們的識是緣於性。
那麽【⑶法性離言,本不可說:】清淨的本性離開了一切的言語,離開了一切文字,離開了一切思想,本來就是不可以說的,那麽什麽叫做【法,】呢?什麽叫做法?麥克風,麥克風一個法,書架,書架一個法,書本,書本一個法,桌子,桌子有法,色身的五根身,五根身也是一法,這個法叫做【軌持義,】軌就是一個軌道,持就是一種力量使它不消失,簡單講就是有一種軌道而用一種力量去支持他,使它暫時能夠讓我們了解的,當然這個沒有經過無常法的支配,暫時以法來解釋的,不灌輸無常的觀念,那麽單就一般世俗所能認識的,所以用這個法,那麽這個法簡單講就包括人生、包括宇宙。那麽宇宙,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一些種種不同的現象差別,所以說萬法唯識,既然萬法唯識就是人生、宇宙的一切法,都離不開意識作用,簡單講就是這麽樣。那麽法如何來講它,使它有一個具體的觀念呢?軌持義就是【謂任持自性、】這個自性不是我們的本性,這個自性就是一個形象的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沒有透過無常法的分析,而它存在的事實,我們暫時講它叫做自性。比如說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還有圓成實性,那麽這個性跟我們本性又不一樣,佛教有時候講自性,有時候講無自性,那麽這是不得已的,叫做隱說,就是隱藏了佛要講的高深的義理,暫時用這種觀念給你了解,所以這個任持自性,這個自性不是我們的本性,而是說暫時你對某一種物質的了解,他有這種現況,而你不至於產生迷糊,譬如說,這是杯子,任持自性,杯子有杯子的自性;當然如果透視的話,它又建立在緣起,那麽緣起本身又是性空,就不能講自性,又講緣起,又無自性,所以這裏講自性不是指我們的本性,而是對物質的一種現況的描述,使你知道他很清楚地分出這是麥克風,這是桌子,這是燈光,這個是茶杯。(這裏的自性就是物的性質。)所以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就是我們用一種力量去持續著存在它,在還沒有破壞以前,我們總是有這樣的觀念。軌生物解,這是一個軌道而產生這個物解,比如說這是一個撫尺,撫尺,這是一塊木板削成四四方方的,它的作用拿來警惕大眾,(師父拿撫尺在桌子上一拍:啪!)這個叫做撫尺。撫尺就是一個提手旁,一個無,撫尺,那麽誦戒用的,誦戒用的,那麽這個……什麽叫做軌生物解?這就是一個軌道,這個軌道從裏彎到這裏,彎到這裏,彎到這裏,彎到這裏,彎到這裏,……(師父手指順長方體撫尺的邊劃過,到一條邊結束的轉角處時說:彎到這裏。)這個有三度空間的長,有三度空間的長,還有寬、高度,它有這個軌道,這個目前軌道沒有被破壞,叫做軌生。物解,你就會了解這個是什麽東西,簡單講這軌道沒有被破壞,那麽物解就是解物,你就可以了解這個東西是什麽?你就可以了解這個東西是什麽,所以說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佛光大辭典》:①一切萬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變,是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為軌範標準,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是為軌生物解。②於佛典中,法之用例極多而語意不一,總括之,可類別為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體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變;軌生物解,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就任持自性之意義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軌生物解之意義而言,法乃指認識之標準、規範、法則、道理、教理、教說、真理、善行等。)【軌是一種形狀,持是一種力量。】現在這個木柴(師父拿撫尺)含有一種凝聚的力量,暫時的,那麽這個木柴,假設我們放進去這個磨,就變成這個木屑,那麽這個力量就消失了,對不對?軌道怎麽樣?就被破壞了,那麽這個任持自性的力量就沒有了,軌生物解,就產生另外一種解釋。比如說現在是撫尺磨成粉,這個木屑的話,這個就不叫做撫尺,就被破壞了,所以,持就是存在的一種力量,那麽再來,【性則無軌持,】第三個解釋,性,在這裏是講本性,【圓滿成就,實性義。】這個跟剛剛講的任持自性又不一樣,這裏講的性就是我們所講的無形的清淨的本性,它是不能夠用任何的法去給它束縛、去形容,或者是用任何的力量去告訴你有一個固定的形狀,沒有。性就是無軌持,就是不能用任何的軌道,也沒有任何的力量去約束它,所以它爆發出來的具有無量無邊的變化的神通,因為它不是固定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統統存在有這樣的能力。圓滿成就,實性義,實性就是實實在在有這樣的一個清淨的本性,雖然有,可是你拿不出來,所以說非有,雖然要有,你拿不出來,所以說是無,所以說是非無非有,因為你要拿,拿不出來,可是你要用,大用隨時現前,叫實性義。【離言:離於言說,即不可說。】所以推由就是說推究宇宙的根源,它的萬法,這個唯識是分別心、執著心,是來自於迷了的本性,那麽本性是離開言說,本來是不可說的。再來,
【⑷萬法唯識:萬,代名詞,表】示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法的【義。】
【⑸唯識之教,即用顯體:】唯識它的教學方法,就是我們今天為什麽要開這個唯識學呢?那麽就是要用來顯示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的本性,因為我們本性不可說,那麽你必須要說,你必須要說,那麽你必須要說,那麽就必須用這個唯識,用有慢慢來剖析,剖析,讓你了解本性是什麽,等到了解的時候,那麽就無一法可得。所以說唯識是有,由有慢慢地像剝芭蕉地來分析這個八個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然後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然後慢慢來研究心王、心所、色法、心不相應行法,還有就是無為法,那麽連鎖地來反應,然後來研究,到最後你就會發現一切都是心靈的造作,心靈的造作,完全是我們阿賴耶識的作用,那麽你就會發現我們修行隻要控製這個念頭,那麽一切就解決,一切就解決。所以我以前曾經講經講過一個例子,我說:假設一個人是吃素,可是內心裏麵他並不了解正法,並不了解正法,他們也不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他是單單吃素,那麽另外一個他不方便,他吃葷,可是他知道正法,有正知正見,那麽他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那麽有一個什麽阿彌陀佛,那你說臨命終兩個人,哪一個會往生?一定是吃葷的人,內在裏麵他有存在正確的觀念,因為佛法是講心法嘛!所以很多人誤會,吃素就是修行,這是不對的。吃素是慈悲心的培養,盡量不要結這個惡緣,這是對的,臨終不要有障礙,這是對的;但是拿吃素在當作修行(的全部),那就完全錯誤,那麽吃素如果能夠說是修行,那麽四川的熊貓要變成聖貓,它們也吃素的。
這要弄清楚,要弄清楚,所以這個心法的重要,你如果研究過唯識,你不敢害人,你也不敢罵人,你也不敢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為什麽呢?很簡單,譬如說我現在要害一個人,我就晚上先想想看,我明天要用什麽語言、什麽手段,然後來蒙蔽,對不對?來欺騙,你欺騙得了眾生,可是你這個意識裏麵,今天晚上你還沒有害到人,你今天晚上就在那裏思惟:我怎麽樣害人,我怎麽樣打妄語,我怎麽樣騙人,好讓別人不要對我有誤會,一直以編織那個妄語,你還沒有害人,你這個八識田中就已經造了無量無邊的妄想、惡業,還沒有害到人,如果說對方的定力不夠,受你的殘害,那麽他煩惱、憤怒,可是你也傷害自己,如果對方的定力夠了,他不甩你,你像精神病一樣的,你還沒有害到人家,這個第八意識裏麵就一直落入這個痛苦的種子、執著的種子、傷害眾生的種子,所以害人遠比傷害到對方的來得痛苦。你想要害人家,你還沒有害到人家,你這個意識已經造作了無量無邊的痛苦跟煩惱,所以人不能有仇視,所以當你研究過這個唯識的時候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人生跟宇宙,我們現在每一個人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麵,那麽因為我們八識裏麵有共同分,所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都有幾分相同,比如說我們穿的這個是衣服,這個是衣服,你拿一隻螞蟻來放在這個衣服上麵,這個螞蟻它不知道這是衣服的,隻要持五戒,那麽我們前世有做人的福德因緣,今生今世所看到的,大部分的共同分的業識,所以這個叫做衣服,我們大家都會認識這個衣服,比如說這個阿裏山,阿裏山是怎麽構成的呢?阿裏山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第八意識的一分,每一個人的第八意識的一分,一分,所以在這個世界有五十七億人,就五十七億個第八意識,每一個人都出一分的力量執持在那個地方,執持在那個地方。所以當一個人死的時候,那隻是五十七億分之一改變而已,阿裏山還是存在,縱然我們整個地球全人類死了,那麽他方世界的人還是有微細的第八意識在執持我們這個地球上山河大地的,山河大地,就像外麵的別的星球,我們雖然不能夠知道,但是因為我們由本性變到無明,那麽使整個宇宙,由無量的光明變成一種業障,那麽這個業障跟我們福德因緣有關係的,是這個地球的生活跟生命,跟我們沒有關係的外太空,我們的第八意識一樣在執持那裏一分,一樣執持一分,所以這個地球一樣繞著太陽轉,它必須要前進,因為意識是無常的,因為每一個人有心電感應,心電感應,用這個心電感應,所以在變化整個宇宙,簡單講,如果用一句簡單來講,就是什麽叫做人身,什麽叫做宇宙,就是無量的意識造成的,無量無邊眾生的妄想所造成的,就是這個世界,而不是一個上帝來創造的。
世間怎麽來的?就是由無量的意識、業力所感招而來的一個世界,所以為什麽同樣生存在這個世間,有的人看這個世間就不一樣,另外一個人看世間又不一樣,為什麽?因為有共同分,但是還有別分。大家都是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宇宙裏麵,但是它還有獨立的一分。換句話說:如果人真正地開大智慧,所以我為什麽一直叫你好好地活你自己的生活,不要與人家比較;為什麽一直告訴你:你要回光返照不要幹涉別人;為什麽一直告訴你:你所作所為對得起良心、因果就好,不要在意別人的扭曲。我為什麽一直叫你回光返照?因為這樣才能夠開采出我們的本性出來。你一直往外看,一定沒有辦法成佛,也沒有辦法解脫。
所以這【唯識教學的方法,就是用來顯示我們的本體。】就是要來顯示我們的本體,那麽我們研究唯識,慢慢你就會發現,既然起心動念都是我們自己的,所以簡單講就是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這個世界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我們因為不了解人生、宇宙本來就是一體的,我們現在又執著這個境界,自心取自心,你自己心幻化出來的境界,你執著你的心,那非幻成幻法,本來不是虛妄的東西,現在卻變成了一個虛妄的世界,你執著其實是執著你自己幻化出來的東西,你生氣也是讓你自己生氣而已,別人並沒有讓你生氣,別人也沒有讓你痛苦,因為境界沒有所謂的好壞,你硬要把一件小事情看得那麽嚴重,你就會製造痛苦的世界出來。你可以把一件事情看得很平淡,看得緣起性空,根本就不值得我這樣痛苦跟執著,你內心裏麵恢複到安祥,你這一份的世界你就寧靜,活在你自己心中的世界吧!恢複到你本來的麵目吧!別人其實不可能給你自由,所以佛陀說:點燃你內心的智慧,沒有人可以給你自由,也沒有人給你束縛。佛教這種思想是多麽的徹底、多麽的偉大、多麽的了不起!你不向釋迦老夫子磕頭,那行嗎?你能講出這種道理出來嗎?人是多麽的愚癡,變化出來的世界,你自己貪執,自己生活在虛妄當中,又自己追求,追求到最後就變成幻滅的,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實在的東西,你硬要它讓你快樂,這怎麽可能呢?在幻化的世界裏麵,你能夠得到快樂,那麽什麽叫做真實,因此我們研究唯識是一門非常、非常重要的課程,在這佛法裏麵是列為非常重要的一門高深的這個究竟的,也可以講哲學、也可以講是心理學。好!唯識之教,即用顯體,唯識的教堂方法,就是要來顯示我們那個無法了解不可思議的本體。
【⑹遮無外境:遮即蓋的意思,】無【謂沒有】遮本來就是【以外的境,因為一切眾生皆誤認為自我為真,】有一個【外境為真。】你包括讀博士也是一樣,你包括到美國留學也是一樣,隻要我們這個假我——這個色身的四大所構成的假我,你看不破,你永永遠遠就是落入錯覺,科學你再研究,再怎麽樣的研究,它有一個範疇,是不是?比如說科學,你研究,光速是十八萬六千mile,簡單講就是二十七萬,將近二十八萬公裏(將近三十萬公裏),如果世界上超過了光速,他就研究不出來。有,我們這個念頭就超過光速了,你用什麽方程式來算呢?你用什麽方程式來算出我們這一念頭到底有多少公裏,所以科學的研究,他一定要訂出某一種標準,那麽這個訂出標準是人為因素的,是人力所能知道的,那麽如果超出能力所能知道的,科學家有辦法嗎?你說我的思想有多長?你講!你說我的快樂幾度?還是我的傷心幾度?有沒有一個溫度計量煩惱的?唉喲!你的煩惱九十五度,那個水銀快跑出來了,不能再煩惱了,你看!我們這個量煩惱的,你看過那個量煩惱的溫度計沒有?沒有,這個科學家辦法嗎?Iamveryhappy.你有多happy?噢!你的快樂已經一百度了,水銀快跑出來了,不能再快樂了,你多快樂,水銀量下去也是一樣,你多痛苦,量下去也沒有感覺,科學怎麽能夠究竟的解決我們內在的問題呢?沒有辦法的。心的問題還是必須要心理來研究,來徹底地解決的,是不是?因此科學家還是哲學家,或是心理學家(都不能徹底地解決的)。心理學家所能研究的也隻能逗留在這個潛意識——所謂潛意識就是不為眾生所了解的比較微細一點而已,那麽這個對佛法來講還隻是一個幼稚園,幼稚園而已。
諸位!翻開20頁,20頁,
【(甲子)性識之別(釋識源於性)】現在來解釋這個意識是來自於本性的。
諸位看上圖,上麵的右上角的圓圈圈,裏麵沒有點,就表示我們清淨的本【性】,本來如此,法爾如是。那麽一個箭號畫到左邊來,這個叫做【識】,那麽一個圓圈圈,裏麵有一點、一點黑黑的,表示有無量無邊的我執、煩惱,無量無邊的善業、惡業,還有無記業,無量無邊的根身、器界、種子。在這裏你必須要有一個觀念,意思就是說:八識各有各的種子,而不是說八識同一個種子,你不要弄錯了,眼睛有眼睛的種子,耳朵有耳朵的種子,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統統有各自的種子,統統各別的種子來起這個現行,而並不是說同一個東西,簡單講如果你造惡業了,你前世這個專門聽聽不清淨的聲音,那麽你今生今世一出生,這個耳朵就不靈光,你前世的惡業造太重了,你一直罵人嘛!或者是你這個一出生以後,有的人就不會講話,為什麽?你一天到晚就罵人,那你在第八意識裏麵:我給你死、給你死!然後這個第八意識就告訴自己:我要給人家死、我要給人家死!那麽這個心裏麵就容納什麽——肮髒的東西。誰來造業?這張嘴巴造業,那麽這張嘴巴造業的時候,你來世一出生,因為你的業力裏麵都是充滿著恨、不滿,那口業,這個力量一形成了,來世一出生不會講話,愚癡。所以有一句話真的是很了不起:你不要怨恨,因果從來不誤人。你不要怨恨,因果從來不誤人的,你怨恨什麽,世間沒有冤枉的事情,世間沒有冤枉的事情,別人就是不會碰到,你怎麽那麽倒黴就碰到他,你又如何來解釋呢?所以這個圓圈圈,就由本性迷了,所以在本性透過第八意識,這個箭號上麵寫個:“迷”字。迷字,
那麽我們由第八意識,這個圓圈圈裏麵的黑點再畫一道回去,悟了,就恢複到本性,恢複到本性。
由本性畫一杠過來,那麽當然那邊就寫個:“迷”,本性迷了就變成第八意識,我們叫做異熟能變。等一下我們解釋。那麽由第八意識,悟了,就恢複了本來清淨的本性,所以學佛就是要恢複本來的麵目,所以說世界上最平凡的人就是佛陀,因為他恢複本來的麵目,恢複本來的麵目。我們的本來麵目,那麽就是清淨心。
好!那麽在第八意識的下邊,有一個【一變、二變、三變】。
“一變”的旁邊寫四個字,叫做“異熟能變”。一個田再一個共,熟是成熟的熟,異熟能變,什麽叫做異熟能變呢?就是經過一段時間它會成熟,你要受苦,要不然就是受樂。我再舉一個例子來講,你現在罵人,你罵得很高興,你現在害人,害得很快樂,咦!你的八識田中就存在著無量的這個惡業,這個就是一股破壞性的力量,破壞性的力量,這股力量存在了,假使百千劫,因緣會遇時,因緣具足了,這個八識田中的種子再起來了,你再碰到那個仇人,這麻煩了:你現在殺人,將來就必須被殺,你逃不掉這個因果的。所以異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你種樂因,就得樂果;你種苦因,你就必須收成,變成苦果;你造無記因,你就變成無記果。比如說,我看這個山河大地,咦!這個就是山河大地,沒有所謂的好,也沒有所謂的壞,我現在發一念的幫助人家的心,那麽這個當然是善的,這一股想要完成人家的道業,一切都站在布施的角度上,內無所執著,那麽這個將來一定感得快樂的果報,一心一意想要幫助別人的,自自然然地人家就會幫助他,因為他的八識田中裏麵完全就是清淨的,所以我曾經告訴別人說,告訴這個同學,說: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別人可以罵我們、打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夠誹謗,我們不能夠傷害眾生,為什麽?我們一定要保有一個完整的本性,當你破壞內在那種統一的時候,你就是離開了本性很遠。
兩種事情會讓我們離開本性很遠:第一個就是感情,第二個就是欲望。感情使我們沒有辦法正知正見地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善惡、對錯。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內在裏麵充滿著矛盾,他到底這樣做還是對?到底這樣做還是錯?他又講了一大堆理由,讓你不得不相信他的正確,你有沒有辦法,能力判斷他這樣對還是錯,所以感情會蒙蔽理性,自尊會破壞理性,自尊會破壞自性,自尊。所以這個異熟能變就是你隻要有落入任何的種子,這個總是一種能量,這個energy,能力存在,那麽有一天你就會爆發出來。你看到人家吃、喝、玩、樂、住,食、衣、住、行沒有問題,人家有修多少的福報,人家布施了多少金錢,人家在三寶門中恭敬了多少法師?你今天,你長相長得不好,福報也不夠,弄得自己煩煩惱惱的,你又抱怨,其實這個並不是沒有任何原因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很會讀書,為什麽?因為八識田中就讀了多少書,他前世這個種子,這個讀了多少書了;有的人怎麽樣子教他,他怎麽樣就是讀不起來,沒有辦法,沒有辦法!有的人你再怎麽樣叫他來信佛,你打死他,他也不要,到了某一個時機,他家裏碰到了變卦,自己又跑來信佛,我沒有叫他來,他自己跑來,為什麽?那個種子沒有碰到這個因緣你是沒有辦法的,所以不信佛也勉強不得,他要來信佛,你擋也擋不住。
如果說你用這個八識田中來解釋天地萬物,那就太棒了。而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我們釋迦老子(這裏“釋迦老子”僅指釋迦牟尼佛。)主張非善非惡,“就這麽時,是明上座本來的麵目”。那麽如果說用第八意識的無量種子來把它當作就是前世的存在一股力量,然後在我們一出生以後,就變成第七意識跟第六意識的分別,然後就變成前五識的分別,那麽講實在話簡單講,就是說我們受到無量億劫來前世的影響,這個就是第八意識,我們還受了今生今世的影響,那麽就是第七意識還有前六識。好!那麽用這樣來解釋天地萬物就沒有一件事情不事情不可以解釋,當我們現在的願力,超過我們前世的惡業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轉命,就可以轉這個命;當我們無量億劫來所造的這個惡業,而我們今生今世又是隨波逐流,沒有學佛也不知道好好地發願修持,那麽他就必須要隨這個命,順這個命運去運轉,所以沒有修行的人,他應該講命運。
什麽叫做命運呢?打開《康熙字典》:命不可改也,運:一種流動。簡單講我們用某一種固定的形式來走完我們的一生,這個叫做命運。簡單講我們前世無量劫來所造的這個業太強了,我們今生今世又沒有聽到佛法,又不曉得怎麽樣改變自己,那麽我們就必須接受這種強有力的力量去支配,因此算命會準,絕對會準。為什麽?他可以觀照,麵由心生,你前世造什麽業,他看你的八字生辰,看你的貌相,還有摸骨,咦!就摸得出來。為什麽?這個身體就是一切善惡業的總合,這個就是答案,你就被算得準準的。所以算命的生意為什麽這麽好?因為去算命的都沒有學佛,那麽算命的,學佛不一樣,那要破除,如果今天我去看命的話,他講講他的,我聽聽我的,算就讓你算有什麽關係,是不是?好了!(本講座第二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3652.html)
好了!所以他這個業力非常的強,大部分的人沒有辦法去轉,大部分的人,就是學佛也不容易來轉那個無量億劫來的習氣。譬如說有的小孩子一出生,這個小女孩一出生,她就喜歡抱洋娃娃,喜歡抱這個洋娃娃,是啊!為什麽呢?為什麽喜歡抱洋娃娃?因為她生生世世變成女性的,女性有母性愛,她前世就是母親,她本來就是很疼愛那個,你看過一個出世的小男孩他抱洋娃娃在玩的?沒有,小男孩都是……,拿那個機關槍在掃射的,為什麽?前世就殺習慣了,他前世就是凶悍習慣了,所以一般來講男孩子喜歡玩這個彈弓,喜歡玩這個槍、刀,還喜歡穿那個什麽?古時候戰場的那個武士的(衣甲),喜歡拿那個日本的武士刀,你有看過買給那個小女孩買武士刀的?妹妹!這個給你。我才不要。你要什麽?我要洋娃娃。她一定要洋娃娃的,她哪裏要刀、槍,刀、槍是小男孩玩的。你看!他一出世沒有人教他,他自己會選擇那個東西,你懂嗎?這樣子,我們佛法解釋的就圓滿了,沒有什麽不能解釋的,簡單講八識裏麵的力量,就是來左右我們今生今世的(命運),那我們今生今世的力量強,那就會左右生生世世的(業力),就這樣子,所以一個是先天的,一個是後天的,所以是異熟能變。
異熟能變再解釋一遍:就是造了善業、惡業、無記業,經過了一段時間變成成熟,當造善因的時候,你自然享受樂果,造惡因的時候,你就自然享受這個惡的痛苦,造無記,你這時候變成無記。什麽叫無記呢?無記就是說沒有所謂的善,也沒有所謂的惡,比如說,我現在拿一隻茶杯,茶杯,我喝一口,口渴,喝一口,再喝一口,你說這個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也不能講善的,也不能講惡的,它也沒有殺人放火,也沒有救度眾生,對不對?哪裏什麽叫做善,什麽叫……,這叫無記業。這個無記業,我們一出生以後,就知道要喝奶,知道嗎?我們一出生以後,因為前世造無記業造習慣了嘛!我們一出生以後就會吃母親的奶,你也不必教人家要這樣,不要,你自然就會,誰教你吃奶的?有嗎?前世吃習慣了,一出生自然就會吃奶,誰也沒有教你。你看!這多棒的人生觀,多徹底的解釋,所以佛教講的要從胎教開始,胎教,就是這個人大肚子了,有身孕了,那麽做丈夫的人不能讓她生氣,這一生氣以後他共業所感,也生出一個脾氣壞的小子,真的哦!所以大部分來講,有人研究過,大部分來講第一胎,第一胎不管是男的或者是女的,大部分的人投胎了,不管是兄弟也好,姊姊也好,或者是大哥也好,都是修養比弟弟好,為什麽?因為剛剛結婚嘛!新婚期間,那個感情好如膠似漆,咦!大部分的人……這是研究過的,所以儒家從出生以後教,佛教要講求胎教的,從有身孕,飲食要調好,睡眠調好,不發脾氣,不動怒,永遠不動怒,拜地藏王菩薩,念念《普門品》。噢!這個出生的孩子,那不得了,那不得了,唉!真的不得了,所以這個八識,第八意識,八識跟第八意識不一樣,八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八意識是單單指阿賴耶識。這個觀念你要弄清楚,你搞了老半天,八識是八個,第八意識是一個。好了!第一能變叫做異熟能變。
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起來,叫做思量能變。
思量能變就是第七意識,老是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永遠恒轉的,執著得死死的,執著得死死的,而且一刻也不離。簡單講人一出生,這小孩子你一打他,他就會哭,你把他戲弄,他就會笑,小孩子就是會這樣子,他餓,他就自然會哭。第七意識用不著通過任何的力量,它就會照顧這個身體,執著,執著,從無量億劫來一直保護,一直思惟,恒久地去執著第八意識的見分,見分是攀緣相分的,就是第八意識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第七意識也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那麽第七意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己的見,為自己的相分,簡單講就是以心緣心真帶質,以心緣色似帶質,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簡單講就是第七意識的見分,攀緣第八意識的見分當作是自己的相分,當作自己的相分,那麽意思就是說第八意識,它並沒有能力去分別這個根身、器界跟種子,第八意識會變現三個東西,就是根身、器界跟種子,那麽它沒有執著的能力,第八意識隻有接受的能力,就是無量億劫以來你隻有接受的份,第六意識是分別意識,第七意識是執著意識,所造的業統統放在第八意識的倉庫,所以第八意識隻有執、受,就是接受,沒有招架的餘地,沒有講話的餘地,也沒有能力去排除它,因為第八意識就是如同倉庫無所不裝,好、惡、無記統統裝進去,那麽第七意識叫做思量能變,意思就是說第八意識本來就是根身、器界、種子的,一切種子跟現行的根本,如同一個大倉庫,可是因為我們無量億劫來的不了解根身、器界、種子本來就是一體的東西,本來就是自性清淨心,結果幻化成錯覺,這個錯覺就是產生一種我執跟法執,所以第二能變叫做思量能變。一個箭號,中間一個圓圈圈。
第八意識往下,中間一個圓圈圈,你必須要寫幾個字,寫:我執跟法執的根本。我執跟法執的根本,正因為就是第七意識的特質,你今天為什麽會煩惱?因為第七意識執著一個我,你今天為什麽對宇宙、山河大地沒有辦法透視,看無量無邊的世界,正因為你有法執,我執是對人生觀的迷茫,法執是對宇宙觀的迷茫,透過第七意識的執著,人身變成了細小了。身體,我們把宇宙萬物的四大——地、水、火、風執著變成一個小小的身體,我們把本性幻化成……,本來是無量的智慧,幻化成世間的聰明,(本來)分辨的能力變成我們今天的思想,還有再迷茫更深的就變成我們今天的神經係統,換句話說:神經係統就是一種知覺,這個知覺就是來自於不清淨的本性,如果我們今天透過了本性所產生出來的,我們就可以支配我們的神經係統,就可以支配我們的神經係統,我們今天的神經係統為什麽沒有辦法支配,一定要隨著我們不自主神經,我們這個胃收縮,不自主神經,因為我們執著習慣了,我們沒有辦法開采我們的本性,這個本性化作世間的聰明,這個聰明變成我們的思想,這個思想混濁了就變成神經係統,升華了就變成我們內在的思想,所以神經係統是受心理的影響,你相信嗎?我們現在的情緒,我們隻要生氣,我們的胃就會收縮不正常,是不是心靈就影響到神經係統,所以我們的思想跟我們的神經係統,都是受無量億劫來本性轉變以後變成粗糙和微細的思想,所以,粗糙的就變成肉體,微細的就變成思想,其實都是心的作用,都是心的作用,都是心的作用!就像我們腦部一樣,我們腦部能夠控製的話,我們腦部就會放出無量的光明跟電力,我們腦部不能控製的話,人的一生一世就會活得非常愚癡。
好!思量能變就是所謂的我執跟法執,它永遠在計度,計算的計,一個言再一個十,度就是度眾生的度,計度,不是我們嫉妒別人的那個嫉妒,是計,計算的計,度就是度量的度。計度就是我們永遠拿第八意識的見分當作……,因為第八意識的見分跟相分本來是一體的,結果你以第八意識的見分加上一層執著,那麽就變成見分攀緣著相分,本來是沒有這樣子的,意思就是第七意識牢執第八意識,一直到成佛金剛地才有辦法脫離,當最後第七意識脫離第八意識的時候,第八意識的名字就沒有了,就顯現出本體,而不是第八意識消失。不是第八意識消失,而是第八意識轉換成無量無邊的光明,我們不能斷第八意識,是轉!就是阿賴耶識就變成沒有了,就換成真如、清淨、法性、金剛不壞、涅槃這些名詞。
好了!那麽第七意識的我執跟法執,因為透過我執跟法執,那麽就會產生四種的痛苦,是無始劫以來沒有辦法破的這個執著,好!把筆拿起來,叫做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什麽意思呢?就是說這個第七意識是思量識,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那麽就產生山河大地的我執,那麽因為透過我執跟法執,就變成了四種永遠的迷茫,第一個叫做我癡,愚癡的癡,我癡就是牢執一個錯覺的我,這個錯覺的我一直蘊藏在我們深入的意識裏麵,包括我們白天,包括我們晚上睡覺,我們都是牢不可破的執著。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一隻蚊子叮你的右腳,你可能打到左腳去嗎?你不可能打到左腳去,為什麽不會打到左腳去,因為你執著那個神經係統是自己,你的意識觀念是永遠存在著自己,這個癡就是沒有辦法,所謂癡就是透過主觀的意識,拿現在一句話就是強有力的自尊,而永遠想保護自己,而迷失了正確的判斷,這個叫做癡,癡就是沒有智慧,因為透過第七意識的執著,拿第八意識的見分來當作自我,結果弄來的隻是一團迷茫,我們加上一層執著,無論白天,無論睌上,那麽第七意識對內是執著第八意識,對外是作前六識的依靠,叫做意根,所以第七意識又叫做意根,就是前六識的依靠,作為根本就是意根。
第七意識叫做執著意識,思量意識也對,執著意識也對,又叫做意根,前六識必須要依靠第七意識。再講一遍:第七意識對內是執著第八意識為自我,對外作為前六識的依靠,作為前六識的依靠,我們前六識統統必須透過第七意識通達到第八意識。為什麽?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執著。當你晚上睡覺你也是執著,為什麽?你明天(第二天)你不見這個指甲長大成長,你沒有發現這個頭發慢慢的長,在這個世間人來講頭發的長是因為細胞的作用,細胞從哪裏來?我現在問你們,細胞,每一個細胞有沒有意識,如果細胞沒有意識,那我問你,細胞如何新陳代謝呢?細胞核裏麵有細胞膜,細胞膜裏麵又有細胞核,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是我們所講的排泄物,如果說它沒有意識,又如何能夠新陳代謝呢?好!既然每一個細胞都有意識的狀態,意思就是說當我們這個意識離開了以後,那麽這個細胞就會被破壞,我們就不能繼續作用,簡單講細胞還是意識的作用。我們認為頭發會長,指甲會長,是因為我們身體上的物理跟化學的變化,可是在唯識學裏麵來講,隻要你因緣具足,營養份夠,那就是用意識在支配這個身體,所以你晚上睡覺,第二天起來,你的指甲就會長,而不知不覺,簡單講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那個是微細到、微細到不是凡夫所能夠發現的,不是凡夫所能夠發現的那個微細,所以簡單講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那個是微細到連阿羅漢都無法去了解,何況凡夫,何況凡夫。我們指甲會長,頭發會長,或細胞會變化,人會長高,人會長高,你能夠發現嗎?不能發現。簡單講我們的意識一直在作用,一直在增長,一直在作用,一直在增長,一直在變化,縱然一個人的身體已經到達不會變化的階段,可是他的心還是不停地變化,那麽人也會變成老化,所以人從外表看他是變化,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裏麵刹那、刹那之間生滅的變化。
所以佛為什麽三十二相不會變呢?佛是因為證悟到自性清淨心,那麽佛為什麽會死?因為眾生的福報不夠,佛就必須示現涅槃,眾生的共業福德不夠,佛就必須進入涅槃,如果眾生的福報夠,他進入涅槃,不進入涅槃,你都看得見佛,你念佛清淨,佛就在你的麵前,所以說佛有入涅槃的,那實在是癡人,也就是我們這些泛泛之輩,佛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入涅槃,他本來不生,哪裏有滅呢?那麽你如果了解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佛就在你的心中,你跟佛一模一樣的本體,悟道了,盡虛空界、法界,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法二執,透過我、法二執,我們第一個就我癡,迷惑在自己的錯覺,是很難破的哦!
第二叫做我見,噢!這更難。我見就是我自己永遠對,我怎麽樣做統統是對的,明明我犯錯,我要解釋一大堆的理由,來支持我這種錯誤的謬論。我見,我見是人與人之間的痛苦;夫妻,夫妻之間的痛苦;師徒,師徒之間的痛苦;社會,社會的鬥爭;國家與國家的鬥爭,是什麽?我見,看法不同,我見就是看法不同,你不要講很多,你們大家都在公司上班,公司裏麵上班,就是學佛的也有什麽不同?看法不同,所以說佛佛道同,隻有成佛,破除了我執,破除了法執,隻有這樣子才能夠佛佛道同;你要是有第七意識沒有破,這個“見”一定存在,這個“見”一定存在,所以為什麽《金剛經》裏麵一直告訴你: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叫你“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平等,為什麽講“是法平等”?就是要叫你破第七意識,第七意識這個見就會產生是非,產生謗,誹謗、攻擊、傷害、造誣,誣就是一個言,再一個巫婆的誣,造誣就是無中生有,扭曲別人,我兩三的勸告諸位不要聽片麵之詞,就是這個道理。人透過第七意識,執著太重講出來的就沒有一句好話,是不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人家欺負他,他就會說:不!我欺負人家,他這樣對我已經很了不起,很客氣了,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一個小人,度量小的人,他對他這樣子,他就在那邊哭泣,一談到他:他是多可惡,他是多爛,他是多壞,他是怎麽樣不好。為什麽?這個我見重啊!稍微有一點點委屈,一講起話來就哭泣,感覺很委屈,你看看那個女孩子講話常常講了二、三句就哭起來了:師父!我……。奇怪!我都不會哭泣,奇怪!哭不出來,差別那麽大。講了兩句話她就感覺自己很委屈,就是感覺別人多麽地欺負她,這個我見之重,就是沒有辦法,突不破的,是不是?你不要感覺你很委屈,你要常常告訴你自己: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有一個人來告訴我:喂!噢!師父!這個哦……。噢!有人說你怎麽樣壞、怎麽樣壞。我說:噢!那這個是菩薩。他說:你怎麽這樣講?(師父說:)他不了解我。他如果了解我,我比他講的更壞。他就沒辦法,他就沒辦法講了,是不是?你說我多壞那是你個人,你說好跟壞代表什麽,我問你,我跟你爭執,不是跟你一樣嗎?對不對?再來,我們兩個爭執,我讓你贏,我也沒有輸,你說我輸什麽?你一直講,你一直跟我辯論,如果你音量比較大,讓你贏,我靜默,出去外麵:我碰到慧律法師,把他辯得啞口無言,人家不理你,你像瘋子一樣,你以為你有多了不起,你來跟我辯論,你一定贏,為什麽?我就不理你,你就一定穩贏,對不對?所以人愚癡到家,人家不跟他講,噢!他出去外麵講得……人家說慧律法師哪有智慧,我跟他講,他靜默,啞口無言!狂得不得了,狂得不得了!我讓你贏,那我也沒有輸,你說我輸什麽?我講經人家聽我的,不會聽你的,對不對?那麽我們自然就會擺平了,所以研究這個唯識妙就是妙在這個地方,很好,很好!唯識就是妙在這個地方,這一個念頭一轉了,就快樂無邊,就快樂無邊,是不是?人家跟你打毒針,你打不進去,為什麽?你有免疫,學佛就是有免疫,學佛就免疫。好了!這我見。
噢!第三點,就是男眾最難破的:我慢。說: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我慢就是把自己拉得很高,我慢,用一句現代化的名詞叫做自尊心太強,不服人家。我慢就是不接受勸告,用現代化的名詞叫做這樣子,噢!這個我慢就是男眾特別多,男眾特別多!
以前我還沒有去一個團體演講的時候,我去一個大學上課,這個大學裏麵有一個很狂的,據說是念到碩士班,他說:嗯!這法師來演講,我要把他辯得走投無路。後來我就去那邊演講,講了兩個鍾頭。市長講:唉!你不是要把師父辯得走投無路?沒辦法、沒辦法。我們人……。人家這個法師出名,一定有他的兩把刷子,沒有說一個法師這麽出名,讓你兩句話就讓你講倒了,那還得了,是不是?這不可能的事情嘛!是不是?人家為什麽要出名,一定有他的底細,不是隨隨便便地兩句話就給你辯得亂七八糟,那你怎麽當法師呢?我們人這個我慢是很難,非常困難,我自己覺得我也是很我慢。我以前念建國中學的時候,就怕人家沒有看到我的學號,結果早上上課坐公共汽車的時候,擠車子,噢……你有沒有看到,噢!你看!這個mark這麽明。現在發現自己很愚癡,你建中就這麽狂,人家台大排哪裏?你台大這麽狂,你博士,人家博士排哪裏?你博士那麽狂,人家哈佛大學的博士,你叫人家排哪裏?哈佛大學博士那麽狂,你叫布希(博士)站哪裏?哎呀!想起來很愚癡,很愚癡,非常愚癡!這一點我要向大家懺悔,我曾經愚癡過,真的是這樣,狂,沒有辦法,這一點你們要原諒我的無知,沒有辦法我也狂過,那麽現在就不敢這樣講了,現在我雖然說是一個法師,但是我還是要向大家學習,多講幾句謙虛的話嘛!比較有退後的餘地,要不然將來就麻煩大了,是不是?我沒有什麽了不起,你們比較了不起。我慢,我說:我希望諸位的同學,希望諸位同學你們能夠……你們能夠好好地把自己的內在擺平,說瞧不起人家……,看不起別人容易,擺平自己很困難。看不起人家很容易,擺平自己這很困難,你去了解這個第七識是我慢,不管你是念什麽博士、台大、清華,或者是你有多大的成就、錢財,你都不要我慢,你就覺得你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最平凡的人,那麽你這個煩惱就會很少,這是我兩三的勸告我的徒弟們,不要跟師父一樣的犯了這樣狂的過失,不可以這樣子,我慢。
再來,我愛,這個我愛就是我執的意思,這個我愛的範圍就大了,這個我愛就包括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心,這個我愛的範圍實在太大了,比如說你貪名,我愛名,我喜歡錢,那就我愛錢,有的人不愛名、不愛錢,愛什麽?愛自己顧影自憐,他留了一撮的這個頭發,他站在鏡子前麵就照了一個多鍾頭,每天他就是:怎麽這麽好看呢?這個鏡子還拿前麵、後麵的,太欣賞自己的頭發了,有的人就是這樣子,這個我愛,他不隻是說名或者是利,很喜歡裝模作樣,怎麽這麽英俊,很麻煩,自己會欣賞自己,顧影自憐。有的人長得太漂亮,女孩子長得太漂亮了,看鏡子自己罵自己,造業、造業,長得這麽好看。(師父掩麵笑)聽了快昏倒了。她這個罵自己造業,多麽抬高自己,造業,真是造業,沒辦法,講講笑話,我愛嘛!說到這個愛,不論是自己的身體、頭發,還有自己的成就,自己的成就,這也是我愛,其實對自己的成就,噢!好像有一點很欣賞,所以這個我愛包括一切的境界、房子,這個我愛是很麻煩的,這個我愛……,所有二十四個小時裏麵,我愛的煩惱很重,比如說這是一部車子,那我愛這部車,這個強烈的愛,那麽這個車子,人家走……,這個小孩子走到他的車子上麵去,人家用手去摸一摸,噢!這個車子這麽漂亮,他就罵:你這死囝仔,車子那麽漂亮的東西,你摸它。連那車子都不給人家碰到。這個我愛是很痛苦的,我愛是很痛苦的,以前我們大同國小有一個女孩子,有一個女孩子,這個頭發非常地長,非常的長,那麽這個老師告訴她:你那個頭發那麽長,稍微修剪一下。回去哭了三天,她就是不剪她的頭發,她頭發多長呢?快到腳底了,她就是不剪,她愛她的頭發,愛她的頭發!印度有一個頭發幾丈的,幾丈哦!幾丈的哦!這個美國花了八百塊的美金買了他的頭發,結果頭發一剪下來,他一直哭泣,男的哦!,男的哦!不是女的哦!男的哦!他留了幾十年的頭發,賣了八百塊美金,他那個洗頭發怎麽洗的你知不知道,他那個頭發用一個大臉盆,棍子拿起來打,太長了,那個頭發是幾丈遠,棍子拿起來打,這樣打、這樣打,別說八百塊美金,八萬塊美金叫我留那個,我都叫他精神病,哪有這樣子。所以這個眾生沒有聽到佛法,他不曉得安排自己的生命,就是搞這一些。好了!第七意識,大致上就是有這樣的一個觀念,有這樣一個觀念。
那麽再來,前六識。前六識,第七意識的垂直(方向。由於本表由原書豎排轉為橫排,可以為向右方向),那個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畫虛線下來的,叫做意識又叫做意根。為什麽講根呢?根就是成長義,就是有生機,什麽是根?這樹木有根,那麽這個樹木就會活。為什麽命名叫做根呢?這個根就是增長我們的生死叫做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個根會吸取這個外境,染汙我們的內在,我們就必須增長我們的生死,所以根叫做增長義,會成長我們的生死,那麽聖人就不是這樣,聖人就不叫念眼根、耳根。聖人叫做念:眼根性、耳根性、鼻根性、舌根性、身根性、意根性,就加一個性字,性是慈悲平等,那麽我們為什麽把前五識列歸成統一,一起來來解釋這個五根呢?因為它都是對外境的,性質大部分都是相同,所以一起討論,因此我們就分成第八意識、第七意識、第六意識、前五識,知道嗎?那麽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意識,第七意識叫做執著意識,第八意識叫做異熟能變,換句話說就是收集意識,收集一切的意識統統在裏麵。那麽第六意識叫做分別,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每一個識都有分別,每一個識都有執著,隻是第七意識比較強,因為執著力比較盛,所以我們列為第七意識叫做執著,其實前五識、第八意識也都有執著,可是那個微不足道的力量,每一個識都有分別,但是第六意識的分別特別強,所以就通用來講,每個意識都有分別跟執著,但是對作用來講,隻有第七意識執著力比較強,第六意識分別力比較強,所以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意識,所以第三變叫做了別能變,三變叫做了別能變。
那麽就是第六意識還有前五識,哪一方麵了別呢?眼識透過眼根看這個色塵,簡單講眼根攀緣了這個色塵就會產生了眼識,講實在話這個是三位一體的東西,根、塵、識,【依緣】就是碰到,那麽接觸到就會產生業識,根攀緣塵,會產生眼識,簡單講眼識必須透過眼根才能夠接觸到這個色塵,如果我們眼識不作意的話,作意就是注意力,那麽就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什麽意思?眼根必須加入眼識,但是眼識隻是分別,但是分別力還必須加上第六意識的分別力量,簡單講眼識告訴你那是一朵花,第六意識分別:那是一朵什麽花。第七意識告訴你:把它摘回來。第八意識:把它存進來(這個觀念),存了無始劫所在的這個業力。
再講一遍:眼識附著在眼根,這眼根如同我們的神經係統,但是眼識並不是神經係統,眼識是藉著眼根才能夠發出意識出來,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證阿羅漢果也沒有辦法分辨什麽是眼根,什麽是眼識。愚者難分識與根,根跟識很難分別,簡單講眼根就是由肉所構成的,屬於一種粗糙的四大,接近一種肉團所構成的,那麽眼識呢?就是講一句話……,簡單講就是……好像屬於一種比較神經係統那一類的,但是又不是神經係統,又不是神經係統,在這裏你一定要有一個觀念,就是眼識是依靠眼根而起來,但是眼識不是眼根,你要弄清楚,仗著它的力量,就像一個人駝了,彎曲了站不起來,要等著拐杖他才能走路。簡單講眼識……如果說眼根壞了,眼識有沒有作用?沒有作用,你眼根壞了,你眼識沒有用了,你看得到嗎?耳根壞了,耳朵聽得到聲音嗎?你有耳識也沒有用啊!對不對?所以說,但是如果你有【眼識】,也有【眼根】,但是沒有【色塵】,那你看什麽?沒有聲塵,你聽什麽?所以說眼識透過眼根,攀緣這個色塵;【耳識】——【耳根】就是【聲塵】,【鼻識】就是【鼻根】就是【香塵】;【舌識】就是【舌根】,就是【味塵】;【身識】就是【身根根】就是【觸塵】;【意識】就是【意根】,就是【法塵】。法塵底下寫個:前五識落謝的影子,色、心二法所構成,一半是色法,一半是心法,是藉著前五識,仗著前五識而看到、聽到的、嗅到的、嚐到的、觸到的東西,落入這個意識的,然後法塵就是落入意識的影子,落入意識的……,前五識是落入意識的影像,那麽這個影像一分是色塵,一分是這個心法,所以法塵是色、心二法所構成的。
所以說在這裏有一偈:
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
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
這“八個兄弟共一胎”,就是我們八識統統阿賴耶識所轉化出來的,各有各的種子。再講一遍: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各有各的種子,各自起現行,但是是共一胎,是共一胎,是共同存在阿賴耶裏麵。
“一個伶俐。一個呆”,第七意識就是“伶俐”,一個“呆”就是第八意識,第八意識隻有挨打的份,隻有接受的份,它也沒有執著,也沒有什麽能力,是不是?一個呆,第八意識就是完完全全的接受,第七意識它太強烈的執著,一個伶俐,一個呆,第七意識是伶俐,第八意識就是呆。
“五個門前作買賣”,五個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在門前作買賣,好的買下來,不好的把它踢出去,執著、攀緣。
“一個在家把帳開”,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在家裏,而這個好的,這朵花好,把它摘回來,摘回來,就摘回來了,分別,在家把帳開,拿了好多,好、不好、善、惡,就拚命的分別,然後透過第七意識拚命的執著,簡單講分別跟執著實在是形影不離的東西,分別是第一念,執著是第二念,落入第八意識也是同時,所以說這個時間你要說哪一個快,哪一個慢,隻能講分別第一念,第一念是第八意識的一個無記,比如看到這一朵花,第一個念頭是什麽都沒有,透過第二個刹那,第二刹那、第二刹那,就是分別:這紅色花太漂亮了,第三個念頭執著、思量,把它摘回來,第八意識就是接受,犯了偷盜戒,就接受它,其實這一刹實在是沒有辦法用時間,來把它分出來說這個有多快、有多慢,這幾乎都是同時,分別當下就是。
你看到一個漂亮的英俊小生:噢!這麽英俊,這個若當我丈夫不知有多好。噢!這麽英俊,這第一個;第二:這個若當我丈夫不知有多好,第二個念頭就追了。追啊!不是隻有男眾追女眾,沒有這樣子的,女眾追男的,追得更厲害。你叫她不要寫信,她一直寫信來。有啊!有的法師就被追過,你叫她:你精神病!你不要寫信來。她還是一直寫信來,沒有辦法,我是說有的,有的,沒有辦法。照鏡子的話,造業、造業。
我們再整體性地來解釋這個異熟能變、思量能變,還有了別能變的這個增加的資料。這裏麵的資料沒有,你們隻要注意聽就好,注意作筆記,我一個、一個來解釋。
異熟能變就是三能變的第一能變,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異熟的意思就是你造善、惡、無記,經過一段時間必須成熟受這個果報,雖然它是無形的,但是會慢慢、慢慢因緣具足就會變成有形的這個色身,或者是六道輪回裏麵的畜生、天人、無形的,就要遭受這個果報。異熟,那麽異熟在後麵我們會慢慢討論,今天我們隻要了解一個概括性就好,那麽異熟能變就是第八意識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的依靠,意思就是說阿賴耶識裏麵就像一塊田地,就包括一切的種子,全部種在裏麵,持一切種。簡單講阿賴耶識就包括一切的種子都在裏麵。阿賴耶識是不可知的,就是不是我們凡夫以及二乘人所知道的,包括證阿羅漢、證辟支佛果,都辦法來了解第八意識的微細形象,那個微細形象之微細,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去了解,就像山河大地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改變,你活了幾十年,阿裏山,阿裏山還在那個地方,你活了幾十年,我們這個講堂,這個講堂還是一樣好像不變,其實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我們是微細得……,就是不可知的第八意識,不是凡夫、二乘人有辦法了解的,第八意識是執受,執著這個種子,但是唯一的就是來接受外麵造業,造善、惡、無記,它隻能接受的份,它沒有思量的能力,沒有思量的能力。第八意識有三個它會變現根身、器界、種子,就是我們這個色身,就是第八意識因緣成熟,我們所講的靈魂,世間人所講的靈魂——佛教所講的第八意識,那麽第八意識就是染汙的本性,迷了的本性。這執受,我們一出生就執著這個色身,所以平常第八意識跟第七意識是同時討論,是同時討論。不管白天,不管晚上,包括你做夢,第七意識都沒有離開我們第八意識,無量億劫以來我們這個錯覺永遠存在著執著,這個“我”字。再來,第八意識與五種心所相應,五種心所,我們八識叫做心王,王,國王的王,眼、耳、鼻、舌、身、意,每一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每一個識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物質,見分就是精神,自體分就是……,自證分就是自體分,意思就是說我們自體本來是清淨的,因為迷了所以產生精神攀緣物質,那麽精神攀緣物質,本來是沒有精神、物質之分,可是我們加上一層執著,就變成我跟你的對立,每一識都有這樣子的,那麽第七意識就以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因此簡單講就是加上一層色彩,簡單講第七意識就是戴著一個太陽眼鏡,在看第八意識所有統統染汙,統統染汙掉。好了!那個這個第八意識,常常跟觸、作意、受、想、思相應,觸就是接觸的觸,心王就像國王,心所是老是跟著國王起來,老是跟著心王起來。心所,有五十一個心所,那麽它跟觸、作意、受、想、思相應。觸就是接觸。作意,工作的作,意就是意識的意,受就是接受的受,想就是我們的思想,思就是我們的思惟,意思就是說第八意識永遠跟觸、作意、受、想、思,觸就是碰到境界,作意就是動念頭,受就是接受它,想就是思考,思就是采取動作,那麽這些……。第八意識都跟這個五種心所相應。心王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心所有五十一個,那麽這個是五種心所,就五遍行心所,這個我們《百法明門論》會講,現在沒有時間,也不能繼續再解釋,再解釋下去,時間就是會很長不夠用。
再來,第八意識就是唯舍受,舍,什麽叫舍?我們有苦受、有樂受、有舍受,意思就是第八意識沒有所謂的苦跟樂,它隻是遭受果報而已,它隻是遭受果報而已,所以因有善、惡,果唯無記,這舍受就是無記的的意思;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當我欠你錢的時候,你說我很壞,可是我已經還你錢的時候,你不能說我很壞。一隻狗,它前世造業,你說它造惡,對不對?可是它已經變成狗了,它還這個果報了,這果報無記性,因有善、惡,果唯無記,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有所謂的造善、造惡業,但是在受這個果報,那個不能論善跟惡的,受果報,他已經變成男的,那就是他的果報,變成女的,就是她的果報,他變成侏儒,他變成殘廢,這個都是他的果報,他做總統是福報,造什麽因得什麽果。
所以第八意識唯舍受,舍就是不苦不樂,不能說苦,也不能說樂,因為它不是因嘛!第八意識大部分都是遭受這個果報,但是異熟能變,也有因能變,也有果能變,這個又要講得更多的佛法,講得更多的形象,就會影響到我們唯識的時間。再來第八意識叫做無覆無記。
什麽叫做無覆無記呢?無就是有無的無,覆就是一個西,東西南北的西,加上光複的複。無覆無記,記就是計算紙的計,不是計算紙的計,筆記簿的記,無覆無記的意思,無覆就是說第八意識它不會障礙聖道叫做無覆,無記就是非善非惡叫做無記。
第七意識它要執著叫做有覆無記,什麽叫做有覆無記呢?第七意識它是造業的力量,有覆就是會障礙聖道。
所以第八意識叫做無覆無記,第七意識叫做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就是第八意識它沒有造業的能力,它隻有接受的能力,無覆就是不會障礙聖道,無記就是受這個果報而起來的。第七意識叫做有覆無記,第七意識有我、有法的執著,所以它會覆蓋清淨的本性。
再來,第八意識恒轉如瀑流。這個第八意識恒轉如瀑流,就像那個尼加拉瓜瀑布的水從上麵衝下來,衝下來。其實來講,如果你用每一分、每一秒的動點去研究它,它是停止的,但是如果你一下從上麵衝下來,它是動態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找到空隙不可能。簡單講第八意識永遠的微細的在變化,識就是一直變化、一直變化,識就是變化,一直轉動、一直變化,沒有停止叫做恒轉如瀑流,因為它有造了很多的因,它繼續就果,但是現在又愚癡,又果又種了因,因又變成果,我們現在的果報就是過去的善惡因,我們現在的果報,我們如果覺悟的話,趕快修行轉這個果報,趕快往生極樂世界就變了,如果我們現在還是一樣愚癡,那麽這個果報……,我們現在果報現前,那我們又不懂得去造善、念佛去轉這個業,那麽又繼續了,繼續造業,那麽再繼續受果報,就恒轉如瀑流,就是沒有停止的永恒的六道輪回,沒有停止的,永恒的六道輪回。任憑你讀到世間的什麽博士、科學家、心理學家、大哲學家、藝術學家、音樂學家,一樣對死亡都是無奈的。
我第二本的《佛心慧語》就寫了很多死亡的這個事情,我們這個《佛心慧語》反應不錯,我們徵求助印,徵求助印,助印,我們希望把這些送到這個監獄或者是一些比較困苦的地方,那麽好的東西大家就分享,其實那個也是不小心寫出來的,隨便寫一寫而已,我們這些法師大家都很合作,都很幫忙,用我的名字,是不是?其實與其說我棒,不如說我的徒弟更棒,榮譽都是他們的。
這個第八意識一定要到成佛才能夠轉變,成佛轉變以後,才能轉變前五識,我告訴你轉變的能力:第一個轉變第六意識,第二個才能轉變第七意識,第三個才能轉變第八意識,最後才能轉變前五識,前五識是肉體,第八意識的異熟變不變的話,那你這個肉體不能改變的,肉體不能改變的,沒有辦法的,所以說第八意識轉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才能轉,第六意識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可以不分別,那麽這個比較快,第七意識不執著這個比較快,你要改變這個身體,那你非得第八意識的果報改變不行,所以說第六識先轉;第七意識,第二;第八意識是第三;前五識是最後。阿羅漢位才能夠舍,才能夠變。阿羅漢有兩個,一個是小乘阿羅漢,一個是大乘阿羅漢,第八意識這個是大乘的阿羅漢:無生。
再來,次二是二能變,又稱為末那識,那麽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就是執有我,或者是染汙的,執著一個自我的存在叫做末那識,那麽第七意識有一個名字叫做依彼轉。依,依靠的依,彼,彼此的彼,轉就是轉動的轉,什麽叫做依彼轉?依彼轉就是依靠第八意識而老是纏住不清,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前六識都沒有作用,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是執著,繼續去投胎,繼續去投胎,所以這個依彼轉,就是依照第八意識繼續去轉動,繼續去執著,然後第二個能力就是緣彼,緣,因緣的緣,彼就是,,,緣彼就是緣著第八意識老是不放,所以依彼轉就是依照第八意識一直轉動、一直變化,緣彼就是一定要仗著第八意識。
再來,第七意識,就是二能變,就是末那識,叫做思量,它的能力就是思量,所以思量性有思量的相,思量為它的形象。它思量什麽?依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依第八意識的見分為自我,那麽再來四煩惱常俱,就是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個永遠、永遠老是跟在屁股後麵,剛剛我們已經解釋過了。再來,第七意識是有覆無記,有覆無記就是它會障礙聖道,但是它沒有任何的這個所謂的執著這個果報,因為它沒有這個果報,那麽果報也不是什麽,因為它依靠著第八意識而轉動的,所以實在是第七意識並沒有什麽任何自我,這第八意識是無記,那麽第七意識也是無記,但是第八意識是有……,無覆的,它不障礙聖道,第七意識它會障礙聖道,這後麵還是會解釋到有覆無記、無覆無記的事情。再來,隨所生所係,就是第七意識,不管你是出生到哪一道,統統係縛著你,就是隨所生而係縛——你到天道,天道一樣我執、法執,一樣;人道,人道一樣我執、一樣法執;阿修羅,阿修羅一樣。你哪一道,你哪一道,四禪天一樣的,統統還是要執著,簡單講三界裏麵就是沒有辦法斷這個分別跟執著,沒有辦法斷這個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沒有辦法,所以隨所生而係縛,你生哪一道,你就束縛在那個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牢執,不離開,所以第七意識要怎麽樣才能夠轉呢?那也必須要由這個菩薩的……,差不多要到第七地、到第八地才有辦法,到第七地、到第八地才有辦法把這個我執斷掉,這個法執慢慢、慢慢的消,第七意識也是一樣要到成佛才能全部放得下,第七意識。簡單講第七意識轉,第八意識就是沒有,因為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是同時的,那麽第七意識轉,第八意識就……,阿賴耶識的名字就沒有,不是本體沒有,是名字沒有了,那時候就不叫做阿賴耶,叫做真如。第七意識的法執斷了以後,那麽第八意識叫做真如。所以說第七意識必須要到金剛地才能夠放得下法執,一樣,一樣,跟第八意識一樣。
再來叫做了境能變,了別就是第六意識,那麽第三能變總共有六種差別——(第一個)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三能變,第三能變嘛!那麽它是了別一切境界,第六意識它造的這個業特別強,造善、不善還有無記業,心特別強。那麽第六意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包括在內,遍行、別境、善十一、煩惱、隨煩惱,還有不定煩惱,總共五十一個心所,六位——遍行、別境、善、煩惱、隨惑、不定,這個百法會讀到,百法會讀到。那麽它(第六意識)所相應的是相應善,還有相應惡,還有無記,統統相應。為什麽呢?分別能力太強,那麽第七意識是執著、思量,第六意識拚命地造業。“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那個記帳單的就是第六意識,專門記帳單的,特別強,那麽第六意識也是依止第八意識,它也是依止根本識,也是依止根本識。那麽為什麽它講還是依靠第七意識呢?因為前六識是分別,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是聯合的,那麽它要通過第八意識落入這個種子,必須要經過第七意識,所以第七意識叫做末那識,第八意識叫做根本識,因此第六識一定要依止根本識,那麽第六意識有自己的種子,所以起現行,才有第六意識的存在。
再來,那麽五識是隨緣而現的,眼、耳、鼻、舌、身是隨這個因緣,有時候是一識,一個識,有時候是兩個識,有時是三個識,有時候是四個,有時候是五個。比如說你現在看電視,你就一個識,眼睛在看,還有耳朵在聽,閑來無事,眼睛看、耳朵聽,拿個不吃不可(零食名),拿起來就吃了,那麽就增加一個什麽?就增加一個舌。眼、耳、鼻,如果說點一支檀香,東西吃、吃……,吃一吃素食,咦!聞到香味,眼、耳、鼻、舌統統有,那麽身體躺在這個沙發上,噢!很舒服,噢!太舒服了,觸,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有時候一個起來,有時候二個起來,有時候三個起來,有時候四個,有時候五個起來,有時候俱起,有時候不俱,不一定。
那麽第六意識有幾種情形,它不會起作用,第七意識是永遠執著第八意識,但是第六意識不是,第六意識有時候起,有時候不起,比如外道的生無想天,無想天,他生到無想天以後,第六意識暫時不起作用,還有無心,無心定,無想還有無心,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但是不是斷哦!那是伏,伏就是暫時不起來,還有深睡的夢,深睡就是睡眠,晚上睡覺睡到很熟、很熟,有時候我們晚上睡覺都沒有做夢,對不對?所以第六意識分別就不起來了,分別心就不起來,還有悶絕,悶就是昏倒了,人家從後麵打,昏倒了,昏倒了之後,第六意識就不起分別了,但是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還是存在,是不是?所以如果我們色身……,如果沒有第八意識的存在的話,人家一打,第六意識沒有了,人就死了,可是我們一打,人昏倒了,第六意識沒有作用,可是明天還照樣起來,為什麽起來,第八意識還沒有走啊!第八意識還有這個身體,還執著這個色身,是不是?第六意識不作用,可是這個色身還是存在啊!人沒有死啊,所以昏倒的人還不死,就是因為第八意識支持這個生命,叫做受、暖、識,第八意識支持著這個,受就是一期的生命,暖就是溫度,識就是意識還存在,受、暖。
這樣講你們認為怎麽樣?有沒有問題?聽得懂嗎?聽得懂的人是很棒,這聽得懂的是很好,這真正找到了自我,而聽不懂的人須要努力一下,須要努力一下,沒有關係,第一次,一回生、二回熟,沒有關係,這跟交朋友一樣,第一次不好意思,一回生,二回熟,第三次就很自然,沒什麽好害臊的事情,一次聽不懂,第二次再聽就比較熟,第三次他就會熟練,熟能生巧,你想想看!師父研究經典也是研究十幾年嘛!對不對?十幾年嘛,才有今天稍微小小、小小的成就嘛!我講很小,我沒講很大哦!所以說這唯識不容易。在台灣省來講,我們講實在話的,在台灣省來講,很少人敢開這個唯識學,這個也不好講,怕講錯了,怕講錯。這個唯識學能聽到也是一在福報,聽了這唯識以後,這個生命怎麽解釋都通達,怎麽解釋都通達,整個人生、宇宙就徹底的了解。若是學禪的,就會說無念、無住、無相,可是唯識不一樣,唯識解釋得清清楚楚,我覺得是很好,不曉得你們覺得怎麽樣。翻開第20頁,注解,1、2、3、4、5、6的1 ,
☆(補充資料:★三能變:指異熟、思量與了境。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為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稱為能變。依其作用之特性,能變有異熟、思量、了境等三種。(1)異熟能變,又稱第一能變、初能變,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係人界乃至天上界之有情所共之果報,其報由引業牽引,而為恒常相續之總報體,故稱為異熟,或稱異熟能變、異熟識、真異熟。例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與貧富貴賤等個別之果報,係由滿業而來之別報體;然以其報有斷絕,故不稱異熟,而稱異熟生。若自賴耶三位而言,異熟識之名即相當於善惡業果位。(二)思量能變,又稱第二能變,即指第七末那識。以第七識為恒審思量之識,故稱思量能變。在諸識中,雖然第六、第七識能審思量,然以第六識有間斷,故不稱思量能變。(三)了境能變,又稱第三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顯著之對象(如色、聲等)之作用,故稱了別境能變。第七、第八識則無了別顯著對象之作用。唯佛之前六識,對於如“真如”般之對象(細境)亦能加以了別。以上,初能變之識由先世之業及名言之實種變現實境,故稱變現為變,其中,若就所藏之種子而言,稱為因能變,就識體之自體分能變現而生見相二分之果而言,稱為果能變。[唯識三十論頌、成唯識論卷四、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卷二本]——《佛光大辭典》。
三能變:唯識家為立萬法唯識所變之理,類別能變的識而得三種能變。“能變”為梵語parina^ma的漢譯,近人霍韜晦譯之為“轉化”,日本學者譯之為“轉變”。此種“能變”有三種,故謂為三能變。即:(1)異熟能變:又稱初能變、第一能變;指八識中的第八識,即阿賴耶識。異熟原有多義,此處唯取其異類成熟之義,即因是善惡,而果為無記,故雲。亦即依善惡業因,招愛非愛之果,其果為非善非惡之無記。八識之中,第七識非異熟,而前六識之報有斷絕,故不稱異熟,而稱異熟生,《成唯識論》卷二謂(大正31·7c):“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亦即第八識為恒相續的總報之果體,故名真異熟,又名異熟識。(2)思量能變:又稱第二能變,指第七識,即末那識。稱第七識為思量,乃取其恒審思量之意;第七識相續不間審細分別第八識,故取此名。第六識亦審細思量,然間斷不恒;第八識相續不斷,但無審細思量。前五識二義俱缺,故以恒審思量獨為第七識所專有,而名之為思量。(3)了境能變:又作了別境能變、第三能變,指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以前六識了別色、聲等粗顯之境,故名之為了別境識。《唯識論述記》卷二(末)雲(大正43·298b):“以前六識同了粗境,異七、八故,合為一名。問:此前六識亦緣細境,如佛六識等,何故但名粗?答:(一)多分故,(二)易知故,(三)諸有情共可悉故,(四)內外道皆許有故,(五)大小乘所極成故,(六)不共義故。七、八二識不粗了故。”除上述之外,變有因能變與果能變。第八異熟識攝藏等流、異熟二習氣。此中,等流習氣為一切法的種子,作為親因緣而變生現行;異熟習氣為善惡業種子,作增上緣,資助等流習氣,變生第八識及前六識的異熟果。以種子成為能變,故稱因能變。又,八識各各變現見、相二分,起能緣、所緣的作用;此八識為種子的果,故稱果能變。亦即第八識有因、果二能變之義,其他識隻有果能變之義。如此,由因、果二能變變生世界一切諸法。
◎附一:霍韜晦《唯識與識轉化》(摘錄自《絕對與圓融》)識轉化(vijn~a^na-parin!a^ma)的意義世親認為“境”(vijn~apti)是一種存在,它的內容是由“識”(vijn~a^na)的狀態轉化(parin!a^ma)而來才得以呈顯的。所以識是境存在的依據,也即是現象的起源。真諦譯的《轉識論》說(大正31·62c):此等識能回轉造作無量諸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或轉作我,(中略)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世親“唯識”的意思,正是要以“識”來統攝現象界的一切法。對玄奘“識變”一詞之辨正玄奘把“識轉化”一詞譯作“識變”或“識所變”,把“轉化”(parin!a^ma)譯作“轉變”或“變化”,這容易給人一種印象:仿佛識自身憑借一種力量以變起境(客體之存有事),而不是識自身轉化為境,故中國傳統的唯識宗,很明顯地有“識為真,境為妄”的觀念。考世親在研究大乘佛學之前,對數論有相當深入研究。根據數論的觀念,是說宇宙萬法都是從“物原”轉出,物原固然是真實,但萬法亦非虛妄,因為這是在物原自身解體之後,才“轉成”萬法的,這是一種存在狀態的轉換,而不是真妄的對立。世親選取了parin!a^ma一字來表達他的意念,當與數論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應當依印度的傳統,把vijn~a^na-parin!a^ma譯為“識轉化”。阿賴耶識的結構與轉化的可能上文說過,世親“唯識”的意思是要以“識”來統攝現象界的一切法,識是境(現象界)存在的依據,境是由識轉化而得以呈顯,現在要談的是識何能轉化為境?唯識宗認為現象的本源是“阿賴耶(a^laya)識”,不論是個體生命(我)或客觀的存在世界(法),都是從阿賴耶識轉化出來。《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說,阿賴耶識的轉化有兩種:“(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說的就是有執受性質表相(upa^divi jn~apti)的轉化和作為處表相(stha^navijn~apti)的轉化;前者轉出個體生命,後者轉出客觀的存在世界。但是,阿賴耶識如何由“一個”識而轉化出一切存在呢?世親的解說是因為阿賴耶識是一個“擁有一切種子(bi^ja)的存在”。種子就是阿賴耶識的內容,與阿賴耶識是一個整體性的關係,它的能量就是阿賴耶識的能量;種子的數目無量,因此阿賴耶識便能轉化出無量的存在。阿賴耶識的存在狀態是異熟性的,所謂“異熟”,即是一種因果酬答的關係。一切阿賴耶識轉化出來的存在,都受前時的善、惡業(活動)決定,前時的業是因,現時的存在狀態是果,由因到果之間,經曆了變異的階段,所以稱為“異熟”。因果連綿相續,形形色色的世界便自阿賴耶識中連綿不斷地轉化出來。世親比喻阿賴耶識的轉化活動“像奔騰的大河一樣地前後不斷”,即所謂“前異熟既盡,複生餘異熟。”阿賴耶識一方麵酬答前時的善、惡業,由此而轉化為現實生命的存在;一方麵又受當前的善、惡業所熏,由此再引起將來的酬報;生命就是這樣的輪回相續。人究竟是往上提升或向下沉淪,就由人的善惡業來決定了。
由此可見,唯識宗的“識轉化”理論,不但解釋了現象世界的來源,而且對人生的方向,也提供了指示和答覆。
◎附二:橫山紘一著·李世傑譯《世親的識轉變》(摘錄自《唯識思想》)
其次,我們來檢討第一頌的最後部份“此能變唯三(其轉變有三種)”。據前文所說,“識轉變是識,是分別”,也就是指我們的精神活動,我們的心的作用。然而,唯識瑜伽行派共立八種識,即:除了從來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外,再加上了作為深層的自我意識的“末那識”和根源心的“阿賴耶識”,故成八識。世親將此八種識,分類為如下之三種轉變。用第二頌以下的表現來說,是如下三種:
簡單說,(1)是阿賴耶識,(2)是末那識,(3)是六識。如此,
從識=轉變之立場,把從來的八種識,作為三種的轉變來分類、整理,這才是《唯識三十頌》的意義所在。又經量部把轉變稱為種子的轉變,即隻就心的深層性過程來認取轉變的。故經量部是從《大乘成業論》的見解,進一步開展出的。六識即包含表層之心理過程的整個活動,而用“轉變”一語來掌握,這就是三十頌的意義所在。“轉變”變成了代替“識”或“分別”,或者是把“識”、“分別”存在的狀態,表現為更適當的言詞所使用的。(中略)那麽,阿賴耶識的轉變,是以轉識的轉變即“分別”為原因的,是種子從未成熟的狀態而變化為已成熟的狀態的意思。與此相對,轉識的轉變,是以其種子的變化為原因而“分別”的意思。即:轉變可分為(1)種子的變化和(2)轉識的分別兩個意思。但在此,把心的活動,作為是持有所謂的有機的互相為因果性來了解之時,對於“轉變”,應該要再加上一個重要的意思,現在為要使問題明了起見,用圖來表解如下:
簡單說明上圖:(1)是從阿賴耶識中已達已熟位之種子而生“分別(=現行)”,(2)是其“分別”乃把自己的作用(活動)的影響,作為種子(習氣)而植於(=熏習於)阿賴耶識中,(3)是其植下來的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慢慢生長,再生新的分別於未來。據後來的《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等書之表現來看,(1)是“種子生現行”的過程,(2)是“現行熏種子”的過程,(3)是種子生種子的過程。
[參考資料]《唯識三十論頌》;《成唯識論》卷四、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成唯識論演秘》卷一(本);《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三。——《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能變:謂一切法都要經過這三種識的合作之力,才能現起,才能存在。初能變的是阿賴耶識,當某一業的種子成熟時,即具有能變境界的力量,遇到增上緣,便變現起來,名為異熟能變;次能變的是第七末那識,這是說業的種子雖然成熟,然而也倚賴於末那識不斷的執我,發揮它恒審思量的作用,然後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為思量能變;第三能變的是前六識,這是說雖然七八兩識,具有能變的性能,然而若沒有六識依六根,了別六塵,則境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為了別能變。——《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三能變:(名數)唯識論對於說萬法為識之諸變而稱八識為能變。分三種之次第說之。唯識論一曰:“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一,初能變,為八識中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也。以此為依於善惡業而感無記總報之異熟識故也。七識者,有覆無記而非異熟性,前六識,雖有異熟性然是從第九識起者,故名為異熟生不得謂為異熟之識也。唯識論二曰:“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恒相續故雲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二、第二能變,謂之思量識。為八識中之第七識,即未那識也。此識常恒思量第八識而計度實我實法,故名思量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思量第八識,度為我故。又恒審思量餘識無故,餘之二識不名思量。”三、第三能變。謂之了別境識。眼等之六識也。此六識者,各了別粗顯之境,故名了別境識。唯識述記一本曰:“三了別境識,即餘六識。二十論說,心境識了名之差別,是諸識之通名也。了別別境及粗顯境唯前六故,對比六塵說六識故。然濫第七,應言此六了別粗境名了別境識,以了別相粗,簡於七八故。”——《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翻開(《唯識簡介》教材,看)第20頁,注解,1、2、3、4、5、6的1。
【⑴性識:】性識之別,【性如水,識如波。性如金,識如器。性如體,識如用。是故法性真空名相假有。】在古來高僧大德,所有的佛法裏麵很多都用種種的比喻,來讓你了解分別、比較,體悟到本性是什麽東西,因為本性是不可說,不可說中一定要說,那麽就必須借重比喻。
“性如水”,我們的本性就像水一樣,當我們受到無明的風一吹動的時候,我們就產生種種的波浪,這個波浪就是一種煩惱的意思,我們內在裏麵蘊藏著很多的這個煩惱,我們的內在裏麵有無量無邊的我、法二執,這個識因為有分別跟執著的能力,所以就像波,所以這個中間就少了一個比喻,就是無明比喻作風,性比喻作水,經過了風一吹而產生了波濤洶湧。這個“識如波”就是說我們對內執著自己的種子、根身,對外執著器界,那麽就會變成無量億劫以來的煩惱,所以水就像本性一樣,本來就是止靜的,但是因為我們受到無始劫以來無明的風一吹,我們就會產生種種的煩惱的波浪,這波浪就是識,就是識。
“性如金,識如器”,本性就像金子,它的材料都是一樣的,但是經過了特別的處理、雕刻或者是陶鑄,就變成種種的器皿不一樣,所以,識如器。性如金,識如器,這個種種的器具它的本質是金,可是這個本質是金,經過種種的陶冶、陶鑄又變成了器。
我們現在六道輪回的眾生,麵相不一樣、肉體不一樣,這個是意識心的分別,所以正如器具個個形狀不一樣,但是每一個眾生佛性是相等,所以又像金子的質料,因此我們佛菩薩是用本性來作為題材,來雕塑成三十二相;而我們眾生是藉著業力的題材來雕塑出六道輪回,佛菩薩以本性來作為他們外形開展的支撐,而眾生是靠著他無始劫以來所造的各種不同的業力,因此有種種的變化。那麽,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講,譬如說水,H2O,水在常態來講,25°C,它是液態的,水在4°C開始結冰,它是固態的,水超過100°C,over,超過100°C,就會化成水蒸汽,水的本質都是H2O,但是因為能量的不同,所以它的外相也不一樣。六道輪回的一切眾生也是如此,為什麽講外道的這個……,我們一切的眾生,外在的這個因素是受到內在業力的牽引,也是一樣的,六道輪回的眾生跟這個例子是一模一樣的,人,靈性,我們受到了染汙,我們就會一直往下沉。
靈性最大的染汙兩種,第一個是情,第二種是欲,情是無形的束縛,欲是有形加無形牢不可破的,比如說你的食欲,食欲,一天到晚吃、吃,就是吃、喝酒、吃海產,這個食欲之強烈,還有就是好名的欲望,好色的欲,那麽這個情跟欲會染汙我們的靈性,所以佛菩薩把慈悲當作是他的本質,因此我們有幾個階段,我們如果以愛來當作我們世間的角度,愛,愛來當作我們世間的角度,愛的下降,降低叫做情,愛受到了染汙,就變成一種情。因為愛的定義比較廣闊,比較廣闊,那麽愛的束縛就是情,情的下降點就是欲,欲,那麽欲的最低的那就是占有,什麽都是自己的,最差的就是什麽都是執為自我。我們愛的升華叫做博愛,博愛,博愛的升華叫做慈悲,慈悲的升華叫做大慈大悲,所以往下也有幾個階層,往上也是有幾個階層,我們靈性因為受著各種階層的能量不一樣,所以我們產生的這個外相也會不一樣。比如說豬,它的智慧就是比較低,因為它前世有造愚癡的這個業,比如說,喝酒,造了這個愚癡的業,或者說你今生今世出生成一隻糜鹿,這個鹿肉是很好吃,那麽這個在森林裏麵或者是這個叢林裏麵,都被這個獅子所追逐,噢!這個鹿原來前世就是獵人,被殺的那個鹿,原來前世就是獵人,獵人,那麽這個都是有感應力。
比如說,噢!這一匹馬很漂亮,奔馳得……,這一匹馬從哪裏來?噢!從畫家,一個畫家每天都在畫這一匹馬的時候,他全力以赴的意識都灌進去這個馬的影像裏麵,他還沒有變馬就已經把自己雕塑成馬一樣了,馬一樣了。(本講座第三集到此結束,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41449i65203361.html)
在古來的上的唯識的時候曾經舉一個例子(古時上唯識課的時候舉的一個例子):以前在中國有一個畫家,他要畫出馬的一百零八種姿勢,一百多種姿勢,他就拚命地想,他每天都在那邊考慮這馬是怎麽樣奔馳、站立、蹲著。咦!想到九十幾了,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所有的馬的姿勢,全部都畫完了,他每天就坐在那邊一直想著馬、馬……,馬的姿勢,後來,想、想……,睡著了,他的太太一開門,咦,竟然一匹四腳朝天的馬,他老婆嚇一跳,再把門關起來。噢!怎麽我家裏……,明明是老公睡的地方,怎麽會有一匹馬四腳朝天呢?等一下再一開,是她的先生,她的先生一起來太高興了,唉呀!四腳朝天的馬,沒有想到這個姿勢,趕快畫起來。這個太厲害了,這個非常厲害,這個影像非常厲害,影像非常厲害。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若有人畫佛像——如果有人畫佛像,來世有佛出生必定得度。如果有人學習畫佛像,學習畫佛像,他的八識田中裏麵全部都是佛像。這個唯識這一門課程是很不得了,非常不得了的一門學問,這個是一點都不迷信的,我們每天對一個說:那個人很壞、很壞……,無意當中那個人就會生病,那個人就會煩惱,叫做萬夫所指,怎麽樣?無病而死。人的這個心電力是很強的,如果這個人幹了壞事情,一萬個人說他很爛、很壞,他很快就會死掉。那個孩子若被詛咒,說:死囝仔!還不早一點死。很奇怪!很快就會發生車禍,這很奇怪的事情,人的這個念力是很強的,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人不應該動一個念頭去傷害任何一個人,不應該造任何的口業來謾罵別人,因為這個都會落入自己的意識,你可以騙天,也可以騙地,你可以騙一切的眾生,但是有一個人你一定騙不了,那就是自己,因為你確實打妄語,你確實是一個造誣的人,所以因為業力的素材不一樣,你造什麽善,你必定得什麽果報,你造什麽惡,那你必定逃不過這個果報的,不過這個善、惡,那麽全部要看發心,看發心,你的發心,而不是看外在的。如果你是看外在的很容易會搞錯了。比如說我以前常常舉這個金山活佛,這個金山活佛他有相當的功夫,一個女眾她得了這個肺炎,她父母親都沒辦法了,醫生也宣布死亡了,他就把她請進來房間裏麵,咦!把衣服脫起來,背靠背,他用什麽氣,把那個病毒把它打出來,這是一種菩薩的行為,如果你拿凡夫來看,那就完全不一樣,所以論心,菩薩是論他的心地上發什麽心,而不是論身,所以,大象不走小徑,就是真的行菩薩道的人,他不會拘泥於某一些小小的戒律,就算犯戒,能救度眾生他一樣犯戒,比如說不持午是犯戒,你過午吃飯,你就犯這個持午的戒了,對不對?晚上有吃,在佛的戒律是不允許的,可是你晚上要講經,你明天早上要念楞嚴咒,那麽因此在小乘的戒律跟大乘的菩薩的戒,他那是舍小取大。我要講經說法,我一定要吃,我不吃我沒有辦法,是不是?這個就是大象不走小徑,大象一定走大路的,就是大菩薩的弘法利生,他有某些是沒有辦法持的,因此這在告訴諸位,是說我們修行是看發心,無量億劫以來,也是看你的起心跟動念,因此我們還是要斟酌,真正找到他的根源,不要說看到外相,被他蒙蔽了,亂亂地誹謗,這樣子隻有造口業的機會。
底下,“性如體,識如用”,性是我們的本體,意識就是我們產生出來的作用,產生出來的作用,其實體、用本身就是一如的,所以“法性真空、名相假有”,名相就是外在的表相,你安插任何的名詞,這個都是假的。我們人從小時候,教書就告訴你這是一棵樹,你就不能講:那是一朵花。我們從小就是教育這種累積的執著的教育,會造成我們今天的這些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佛法的知識來破除名字相、文字相,所以世間法的,愈教育就會愈執著;佛法的,愈教育就是在破除這些執著。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一世沒有碰到正法,那麽他不可能逃過名相上的束縛,比如說人家說你好,你情緒就會很好,人家說你壞,你的情緒就一定會變壞,我們就沒有辦法擁有真正的生命,所謂真正的生命就是不受任何的影響,所以這個名相假有還不是一件很容易破除的,非常不容易破除的,如果我們破除了名相的人,你再好的讚美,他都不會起心動念,你再惡劣的傷害跟誹謗,他也不會有任何的感覺,他不執著這個東西了,這些名相對他沒有作用,沒有作用了,他也不貪名也不圖利,那麽就是一個很能夠放得下的人。我們人要修行第一個關口不能夠破除這個文字相,或者是音聲的相,那完全沒有辦法,音聲就是語言的對談,我們大部分的生命都會浪費在不必要的語言捉摸裏麵,要記住師父的話,我叫你們活得快樂一點,你要記住我一句話:當你明天開始生活的時候,如果有人跟你爭執,你就讓他贏。這個贏跟輸都是文字的觀念,當你讓對方贏,你並沒有損失什麽,你要牢記我這句話,兩個人一直爭執不休,他的觀念跟這個觀念沒有辦法溝通。好吧!那就給你贏好了。所謂的贏能代表什麽?他又能得到什麽,你又輸去什麽?對不對?咦!用這種觀念來,你就會慢慢地心平氣和,所以這個名相假有,還可真不容易破除,真的是不容易破除。
【⑵第八識又稱為根本識。俗稱靈魂。】根本識就是來作為七轉識一切的依歸,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都必須蘊藏在第八意識。“俗稱靈魂”,世間人稱為靈魂,我們佛教講根本識,那麽前六識有時候顯現,有時候隱藏,比如說,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慢慢、慢慢的就失去了狀態,眼睛腐爛、耳根腐爛,意識不作用,那個隻是根去掉而已,它的眼識收回來蘊藏在八識的田中,來世再投胎,慢慢、慢慢……,慢慢又成長有了眼睛、耳朵,前六識又開始作用了,所以前六識在出生以後他就會顯,前六識死亡就隱,就潛伏在第八意識裏麵,而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這個是形影不離的,這個沒有辦法分開,一分開就是金剛地,就是佛地。因此我們的靈魂就是第八意識附上一層執著,就是第七意識的存在,所以我們會繼續六道輪回,因此修行從幾個角度下手的話,那麽你日子好過,而且生死就必了,第一個從沒有分別心下手,沒有分別心下手,從今天以後不管你看到一個高官顯赫,你一樣用平常心對待他,不管你看到一個窮到極點,你也一樣用平常心對待他,你內在裏麵那種第六意識的分別,很快就會進入解脫的狀態,不能有分別心,不要因為外境的高、低、是、非、善、惡來影響你,所以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麽時,就是你的本來麵目,不思善、不思惡,換句話說斷除了第六意識沒有分別,要見本性那就快了,第二個要斷執,要斷執,這個執就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有時候我們人的心情會很煩,會很煩,沒有任何的道理,也沒有任何的原因,他就會過著很煩惱的日子,一個人剃度出家一生一世一定會經過這個階段,誰都逃不過的。人的進步他會有一種過渡時期,在家也是這樣子,人的教育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是錯誤的,一個師父有智慧的,他教導徒弟,他一定進一點點,然後停一陣子,再上一階,然後停一陣子,這樣上去他才不會滑下來,你要教育這樣子上去的,很容易爬到最高點,也很容易下降到最低點。
就是這個孩子太精進了,那麽你就趕快要警惕他:不可以那麽精進,太精進了,本身會有過渡時期的矛盾,比如說太精進的人,他的身體控製不住,那麽他的身體控製不住的時候,他就開始起這個煩惱,起這個煩惱,那麽有這個煩惱在,你要修行你就會叛逆自己,會叛逆自己,是不是?因此我們一個人的修行一定要精進一陣子,稍微休息一下,做師父的人要懂得放鬆徒弟的情緒,如果他今天不用功,你就當他說他今天稍微休息一下沒有關係,這個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本質,那麽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懂得一點,前進一下,懂得一點,就像我們爬樓梯一樣的,爬上去以後有一個階梯,有寬度讓你緩衝的時間,讓你緩衝的時間,愈容易爬到最高點的,愈容易退道心,所以我看了很多的這個在家很精進,在家他不懂得教育的心理,他來告訴我說:師父!這個人很精進。我說:嗯!那快了。他說:很快啊!我說:那很快!很快成佛?我說:不是,很快墮落。他太勇猛了,太勇猛很快就會掉下來的。我講這個理論,慢慢地你就會相信,這個人不能急的,修行不能急。唉!我要往生、我要往生!然後念到這個心口很痛。為什麽會很痛?我要往生、我要往生,我沒有看到佛,念了還沒有看到佛,念了那麽久還沒有看到佛。今天有一個信徒來,說他《往生咒》念了五十萬遍,到現在還沒看到佛,他快沒信心了,見佛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當你心清淨了,你就自然見佛。見佛沒有說刻意的去看,《金剛經》裏麵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單單有一個念頭去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完全不懂佛法嘛!這個就是沒有善知識在旁邊,你怎麽修你也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麽?你修行一定要師父在旁邊,師父不在旁邊,那你怎麽弄,弄到最後你著魔,耳朵常常聽到聲音,痛苦不堪,我們修了這麽久,我們沒有這樣子的情形,是不是?所以你看一個人精進,你不要太高興,你要叫他小心。所以有的人說,來告訴:師父!他很精進。我底下一定會補一句話:那要小心。當他告訴我很精進,我就會告訴他:你要特別小心,因為著魔的日子很快就來臨了。精進有這個必要,但是方法用錯,那你麻煩大了。
好,這根本識!所以第七意識永遠執著第八意識,那麽我們修行要先斷分別,第二個要先斷執著,斷這個執著,那麽執著有四個角度——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那就是一個人沒有智慧,那就要多聽經聞法,看經典、親近善知識,我癡。我見就是一定要包容意見跟你看法不同的人。同學們!這一句話可以讓你足足過快樂的一生,記住師父的話:一定要包容那些看法和你不同的人,你才有快樂的日子可言,沒有這種雅量,那談不上修行,也談不上快樂。我癡、我見、我慢,不要覺得你很狂,你做學生的就這麽狂,那慧律法師要站在哪裏,你說呢?我要站哪裏?你當學生、徒弟就這麽狂,你說我呢?我要站哪裏?站你家的門口嗎?這就告訴你我都不感覺狂,那我這麽狂,那叫你釋迦老子(此處“老子”非道家的太上老君,而“釋迦老子”僅指釋迦牟尼佛。)站哪裏?站講堂外麵還是裏麵,沒有這個必要,世界上的人,比我們強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計其數,你狂什麽!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與人比較,不要逞強,不要口出狂言說你有多麽的偉大,謙虛可以表現你本身的修養,狂妄也可以表達你自己,你為什麽不通過你謙虛的內在來表現你的赤誠,你為什麽一定要通過狂妄呢?你簡直是愚癡到家,對不對?我們當法師講話都是這麽包容的,你當學生就不得了了,是不是?沒有這個必要。狂是想推銷自己,卻是沒有人要買,謙虛隻是想讓人家知道,卻很多人能夠接受你,世間的人每一個都希望聽到別人謙虛的一麵,當你愈謙虛的時候,人家就愈讚歎你,比如說,我現在講的話,我是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告訴我:喂!慧律法師!你長得很英俊。然後假設我換兩種角度來跟他回答,第一個角度就說:我本來就很英俊,沒辦法,你稍微忍耐一下,我沒辦法,師媽生的,對不對?無論皮膚、五官,別談高度,這樣我就很安慰了,不要說everyday又矮又短小,沒有這樣子,別談到那個,談我個人的貌相、學問、智慧、辯才。你這樣聽起來就不太舒服,不太舒服。他確實有這種優點嘛!他這個講起話來就……,如果有人讚歎你說:慧律法師!你很有成就哦!你就告訴他:沒有你們,我哪裏有成就。托福,沒有眾生,哪裏有法師。他還繼續讚歎你,謙虛就是希望再得到一次的讚歎,你不要……,不居功就不立敵,你要記住師父的話,你不要搶人家的功德,如果你一讚歎我的話,我對佛教的貢獻有怎麽樣,我說我一點貢獻都沒有,大家的,佛教是大家的,像我這樣就有貢獻,你叫印光大師坐在哪一個位子,那太虛大師怎麽辦呢?虛雲老和尚那些怎麽辦呢?弘一律師呢?那個有講話嗎?我這樣就了不起,笑死人,沒有什麽,nothing every thing nothing,沒有什麽事,沒有什麽了不得的事情,在我的心目中,什麽事就是那麽平凡,平淡、平凡,你認為我有了不起的地方,那個對你有好處,因為你對我有信心嘛!對我有信心嘛!對不對?這總是對你有好處,因為你對我有信心,我講的話你就會聽嘛!因此我們務必要斷掉這種我慢的這個看法,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還有這個對境界上的執著務必要把它稍微放平淡一點,放平淡一點,說:我很富有,不是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得很少,好好地去體會這一句話。(文稿第73頁)
(注:【《唯識簡介》慧律法師講】全部由蓮友sjmnfdz 提供,在此末學表示感恩感謝!阿彌陀佛!蘭草2011年8月25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