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阿含概說》11

(2016-08-30 19:06:24) 下一個

《阿含概說》11

慧律法師講解

[二、死後相續義]

因為我們有業力,師父昨天講了:業力就是牢固的生死繩。那麽,既然是牢固的生死繩,我們死後就繼續去轉世、去投胎。所以,第二談到死後相續的意義是什麽?

[有情於現世獲得一定身分,]「一定」就是某種程度的身分,譬如說:你是健康、是衰弱、是男眾、是女眾,總是有一定的身分。所以,這個「一定」叫做某種程度的身體,「分」就是身體。有情一定會擁有一個色身,但是,意思就是,這個色身是好是壞,就看個人的業報。[為生命的必然性。從生下到死時,這一期不斷活動中,即是生活(J?va),]或者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或曰壽。]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我們中國人所談的,大部分最多最多,就是祝你一個長壽。所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死亡對我們儒家來講,就是很少談這種東西,生都不知道從哪裏來,未知生,焉知死?怎麽知道死後往哪裏去呢?所以,他們儒家不談這個,所以,並不究竟。這個就是一般人喜歡的壽。但是,就佛門來講的話,這個壽,也是生滅變易的無常法,並不究竟,它會繼續因為你今生今世所造的潛意識的這些業力、習氣、妄念,會繼續去轉世投胎。而轉世投胎,你並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除了佛菩薩來示現的,這個例外,佛菩薩來示現的,他有辦法選擇,他有能力。就像釋迦牟尼佛,他在兜率天,等到要來降生人間、示現人間的時候,他觀察……找到淨飯王,這個淨飯王的祖先,九十六代都作善事,九十幾代統統行善,來降世他家。對不對啊?所以,佛菩薩他隻是來演一出戲給你看的,萬法本來就是虛幻不實的,可是,如果世尊不來示現生、老、病、死——成道、轉法輪、入涅,演這一出戲,我們也沒辦法覺悟,誰能夠覺悟?是不是?像一個迪斯尼樂園就好,香港迪斯尼樂園九月份要開幕,好,一片的空曠地,本來是空空的,現在就建這個迪斯尼樂園,那些卡通影片,裏麵的這些卡通人物來作為主角,米老鼠……是不是啊?世界上哪有這種東西?想像的,想像的。眾生也覺得很有趣,本來一片是空的,緣起就做成了;眾生進去玩,貪執進去玩,貪執,到最後,無常一到,生命又結束了。我們眾生就是這樣,叫做妄動、妄執,為什麽加一個「妄」?就是明明知道那個是不究竟的東西,明明知道,可是,就是莫可奈何,因為沒有善知識的指導。男女朋友交往的時候,手牽著手,白天牽到晚上,晚上希望能夠更長,最好不要白天;白天牽著,不希望有晚上。對不對?可是,你要牽多久呢?世界上有種種的不具有任何意義的,譬如說:接吻比賽,有兩個人接吻,最長三十九個小時,當然還有更長的啦,三十九個小時。英國,他們正在舉行接吻比賽,剛好倫敦大爆炸,大爆炸他們還是抱得很緊,還是繼續去接吻,用吸塵器吸得很厲害。我們冷靜一下,眾生他就是……我們都知道生死無常,我們眾生就是業力習氣,他如果沒有佛示現,他認為這個就是真的。因此由種種例子,我們就知道,本是虛幻的東西,而眾生執以為實。好,就算你修行,知道那個是虛假的東西,可是,也不知道怎麽下手,你不知道怎麽樣修行啊!所以,佛法很難:第一個、動一個念頭趨向菩提,那就是妄;動一個念頭想要修行,那個叫做虛妄;動一個念頭想要斷除煩惱,那個也叫做虛妄,斷除煩惱重增妄,趨向聖道亦是邪。好,動念修行,頭上安頭是虛妄;好,那麽我不動念,幹脆……清淨自性本來就是自己存在,那我就不要起心動念,不要修行,增加習氣,放著,你的習氣就愈來愈大,愈來愈強,你就控製不住。好,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要動一個念頭修行,叫做頭上安頭;要不動念修行,要增長習氣,搞不來的,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進入涅的妙心。會看經典的人,他就說:以無所得心,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成就菩提之道。喔!原來是以無所得。所以,道本來就是自然,無凡無聖無眾生,無來無去,無增無減,赤祼祼的,本來就存在的東西,硬是加一個知見,壞了!外道六十二見,對不對?六十二見。外道著於自然的見,自然,就是認為萬法都自然。二乘人著於緣起的見,緣起,認為因緣所生法,世尊說:因緣所生法是不得已的,為了破外道的自然,所以,我講緣起,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萬法不離一心,一心就是無量的法,無量的千差萬別的相。千差萬別的相,總是畢竟空寂。所以,所有的眾生,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幾句話:業感就緣起,緣起就如幻,如幻就是畢竟空,畢竟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無所住,無所住。你業力,你就會感應種種的緣起法,今生今世我們都不須要誰怨誰,我們就是業力感得的一個果報,任何一個人都不夠資格抱怨誰,生為男女、富有、貧窮,統統是自己業力所感召來的。業感就會緣起,緣起法就會顯現,你的業力,一種動力,你時間到,看你種種的因緣,有的人就會碰到好朋友,有的人會碰到善的因緣,慢慢地成就;有的人就會碰到壞的朋友,這個業力在轉,是很可怕的東西,你控製不住的。再來,業感就會緣起,緣起,記得,就是如幻,因為它都是假的東西。要如何觀照?你一定要好好地把全身觀照,徹底地觀照,世尊教導我們的,用我們現在的語言講:你一定要好好地徹底觀照,我們全身,其實就是細胞的綜合物而已,沒有所謂美,或者是醜,或者好,或者壞,因為相不可得,《阿含經》裏麵講:不相在——就是告訴你:相根本就沒有。相沒有,你執著什麽東西?你愛什麽東西?你恨什麽東西?你恨的那個人不存在;你愛的那個人也不存在;你貪著的那個人也不存在。是不是?好,我們就以追星族來講,追星,那個星存不存在?不存在,他是緣起的幻相,他本來是空性的東西,為什麽講:虛妄的執著?對不對?全身,你好好地觀照,世尊叫你散想,散,散開來的散想,佛法隨便拿一句來用,都很好用。就是好好地觀想,我們全身分散開來的,那個存在的真實狀況,譬如說:車禍,腸、胃、皮膚、指甲,統統分開來,或者是你有因緣到解剖間,解剖開來,血淋淋地看一遍。或者你有因緣,世尊叫我們到墳墓,或者到停屍間,停屍間好好地看一看,不修行就是這個下場,下輩子再來,就是這個下場,一具腐爛的屍體,就是在那個地方,整個臉本來是漂漂亮亮的,就是不能呼吸了,不能呼吸,臉就統統發黑了。是不是?放在那邊,他就是會長蟲,他就是會惡臭,佛法不準你看表麵的,你一定要很冷靜地、很理性地、徹底地貫穿這個假相的執著,否則,你的煩惱斷不了。所以,師父再強調一遍:任何一個英雄好漢,都絕對除不掉執著;任何一個博士、超博士,一樣不能斷煩惱,因為他出發點就錯。他往外一直讀書……一起吸取外麵的東西,一直接受外麵的訊息,本來清淨無所住的般若智慧,一直遮蓋起來,還更糟糕呢!愈讀書的人,所知障就愈重,愈讀書的人就愈執著。對不對?你跟他講兩句佛法。你算老幾,要跟我開示?那個所知障就一直障礙自己,狂妄、自負。殺人、放火,最後丟一句:你死有餘辜,我替天行道!真的!搶奪人家的東西,說:你為富不仁,我替天行道,我是廖添丁,義賊。殺人、放火,還借一個,最後一個:你死有餘辜!這個叫做眾生,自己造多少業,他自己不知道,不知道,一直認為自己是對的,外道,你跟他談兩句,他就一定對。所以,要跟眾生談話很困難,你不相信,你跟眾生談一談,你就會知道,他怎麽談,他統統叫做對。你知道嗎?你一定要退讓才有辦法。所以,你跟眾生談話就是:你大我小,你好我壞,你善我惡,你是我非,這樣才談得下去啊,因為他是眾生,他是眾生。好好地跟眾生談,你就知道。所以,業感就緣起,緣起就如幻;如幻,它就畢竟空;你就了解,不見一物,名為見道,是什麽什麽意思,我們就了解,對境寂然,常不離佛。你要認識佛嗎?就是這樣,徹底放下,你才有辦法認識佛。任何一種知見,都不可以安立,用現在的語言叫做:任何一個觀念,統統叫做頭上安頭,任何一個觀念喔!因為什麽?相不可得,花漂不漂亮?漂亮。方便講一講可以,著就不對,因為不可得。這一盆花,放著,很快就會爛掉、就會壞掉。相既然不可得,這裏麵,於中,世尊講:於中,哪有是?哪有非?在畢竟空的東西,相不可得,裏麵哪有是?哪有非?哪有好?哪有壞?哪有善?哪有惡?有這種觀念嗎?所以眾生就是在建立知見,知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觀念,相本來不可得,加上一層觀念,頭上安頭,清淨自性隱沒起來,而且速度快到你控製不住,速度快到你控製不住。你明明知道,萬法是虛妄的東西,貪嗔癡一起來,先生氣再說,先恨對方再說,不講對方幾句是非,我就心裏不爽,明明那個法師是對的,我不批評幾句,就不能顯示我的價值的存在,包括修行人,都有這個毛病。我就不會,隨喜功德。我這個是跟廣化律師學的,我跟廣化律師學的,就是學這一招,絕對不造任何的口業。我一生一世都不幹預任何一個人私人的生活,團體,你要守規矩。我一生一世,絕對不講一句傷眾生心的話,不要。我一生一世都不要跟任何一個眾生結惡緣,我也永遠不要去看眾生的缺點,因為那都是心的問題,唯心所現,我看你的缺點,其實是染汙我自己啊,我沒有得到什麽任何好處。我講別人的壞話,是造了口業,而且我的心不清淨,修行人是對自己心性負責。所以,世尊告訴我們:由一個人追求外境,你就知道這個人內心有多空虛。由一個人執著外境,追求,往外追求,我們就知道眾生活得有多痛苦。他一直想要追求快樂,可是他不知道,無所住那一念叫做幸福,叫做快樂,叫做安祥,他不知道,不知道!諸位看,或曰壽。[此外的特征,依身體說,有暖氣,]「暖氣」就是溫度。[有呼吸。依心理上說,則有識。]「識」就是執取識,意思就是意識的活動。就是依照……「壽」就是一期的生命,「暖」就是溫度,「識」就是執取識,就是意識,這三種。[即依壽、暖、識三,說為有情的壽命。]這是有情的壽命。[《中含·大拘絺羅經》說:]這個「」念chī。《大拘經》說:[「有幾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就是有幾種東西,是我們人生了以後又死,叫做生了這個色身,後來將一定要死。有幾種法,我們生了這個色身以後,又必須麵對死亡,叫做生身死已。要身棄塚間,我們這個色身,一定要丟棄在墳墓旁邊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例外,印度當時候有棄屍林。[如木無情;]就像草木腐朽一樣,我們的神識脫離了,壽命沒有了,溫度沒有了,那就跟一棵樹一樣,爛掉,沒什麽兩樣。底下是世尊的回答,[……]世尊就這樣回答:[有三法生身死已棄塚間,如木無情,雲何為三?一者壽,]第一個就是我們的壽命,一期的壽命,這個人是長壽,這個人是短壽。[二者暖,]就是溫度,暖氣,一個人沒有溫度,就一定死。[三者識。]沒有心理活動,那怎麽會活呢?沒有心識,這個人也不可能活。[此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這是分別有情的死亡與否,即依壽暖識來判斷,人死壽命終了,溫暖已去,]這個「暖」應該是溫度的意思,這個這個「軟」,應該是溫度那個「暖」(新版已更正),暖氣。溫暖已去,[諸根敗壞,]諸根敗壞,會爛啊![即是一期壽命結束。]為什麽隻有佛法能夠解決你所有的煩惱?因為我們現在就很清楚,我們一定會死亡,我們知道,無常一定會來到,沒有任何例外,我們現在就要過超越、快樂的日子。[但修道比丘入滅盡定時,壽不滅訖,亦暖不去,諸根不壞,故不能說為死亡。]諸位,入滅盡定就是入定。簡單講:所謂入滅盡定,就是斷第六意識的分別和執著;但是,不是像佛斷一念無明,斷第七意識或第八意識,不是這樣。所以,但修道比丘入這個滅盡定的時候,就是把這個第六意識滅盡,簡單講:就是分別心、執著心滅盡,當然不是微細的,像菩薩這種。在經典裏麵講,阿含它隻有講到這個地方,所以,阿含來講,阿羅漢就是佛,佛就是阿羅漢。知道嗎?在《阿含經》裏麵講:比丘入滅盡定,他就是跟佛一樣。所以,我們到小乘的國家去,他們就是把釋迦牟尼佛當作是阿羅漢,他沒有說:他(佛)還有經過菩薩的階段,沒有的。大乘裏麵,有經過菩薩的階段;小乘是沒有這樣子的觀念的,他入滅盡定,他就是佛,斷煩惱,他就是這樣子的功夫,佛也是這樣的功夫,他就認定這個就是佛。好,暖也不去,就是還有溫度,因為他維持這個生命,諸根不壞,故不能說為死亡。意思就是說:他活著,證阿羅漢果,他活著,他斷煩惱,可以入定,可是,他並沒有死亡,並沒有死亡。暖、壽、識還在。

[有情必於一定時期內不能持續壽、暖、識,即是死亡,也就是壽終。這是依四大所成的肉體的解體而說;]解體。[不能說有情自體生命終了,或永遠終斷。因為有情依業而有生命,有情的身軀雖有死亡,]雖然這個色身有死亡,[但有情的業,]你看,[不隨身體而消滅的,]不會隨著身體的消滅而死亡,[是相續的流轉著。]意思就是說:眾生說死亡,其實並沒有死亡。知道嗎?因為業力還在,繼續去轉世投胎。所以,我們講:死亡,諸位,死不了,我們的業隻要存在,是死不了的。[《本事經·第五》說:「二法常相隨,]哪兩種法呢?[謂業]什麽業?受苦受樂的業。[與壽,]一期的生命還沒有結束。[有業亦有壽,]你今生今世該受多少苦,我告訴你:你逃不掉。像師父今生今世,受最大的苦就是病苦,病苦。小時候貧窮的苦、病苦。對不對?沒有到因緣,你沒辦法解脫的。所以說:業跟壽命,統統常相隨,有業也有壽,[若無業,即無壽。若業壽未消滅,則有情不死,]是不是啊?有業就一定有壽,你要去轉世,就有壽命。[若壽業盡滅,則含識(有情)死。」]到這個時候,隻有佛,才是真正的死亡,佛業盡情空啊!對不對?而我們眾生是死不了,我們眾生隻是四大分散而已,四大分散,什麽分不散?就是業力分不散,我們這個力道一直存在,隻有佛有辦法。所以,佛才是真正的死,我們眾生是繼續去流轉。

[這是說依業而有生命,業滅,則壽亦滅。有情的業既是流轉相續,這有情壽命也隨之流轉。]我們也是啊,我們就是像河流一樣漂,你沒有聽過:隨業漂流嗎?是不是啊?以前演這個歌仔戲,他就這樣子,歌仔戲,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以前看到歌仔戲演這個,還不知道是什麽意思,現在學佛就知道了。苦海千尺浪,是不是?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就是隨業逐流,隨這個業的波動,我們完全沒辦法掌握生命。所以,這個薰習很重要,薰習,念佛,讓它變成習慣,臨命終的時候,你諸根敗壞,這個念頭:我要往生,我要往生!就去了!為什麽念佛這麽重要?你臨命終,六根敗壞,你哪來得及結手印呢?你六根敗壞的時候,你哪有辦法那個能力,再起來這樣打坐啊?你有辦法啊?躺著就趕快助念,薰習再薰習,就是要薰習,讓它變成潛意識的種子,包括你晚上在做夢的時候,夜夢都吉祥;包括我們晚上做夢,都知道要念佛,這個業就很好。為什麽一直勸大家:念佛是了生死無上大法?隻有這樣子!是不是?要不然,我們的業很難掌握。那麽,我們既然業很難掌握,我們就給它培養一種習慣,統統給你下念佛的種子,統統給你下這個拜佛的種子,變成習慣性,碰到人家: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也不要像世間人:嗨!講了一大堆,沒有用。碰到:阿彌陀佛!又種了一個種子;阿彌陀佛!又種了一個種子,隨時隨地,時時刻刻,把那個深層的意識,轉化成清淨的念佛、佛號,轉,轉識成智,要不然,難喔!業力現前哇哇叫,真的!你要碰到……你不要隨便發願:在地願結連理枝,在天願作比翼鳥,出雙入對。出雙入對,就是我講的印度那一對姊妹這樣子,就怎麽樣也分不開,姊妹都黏在一起,都黏在一起,真的喔!在地願結連理枝,就真的,兩隻嘛;在天願作比翼鳥,真的兩個,出雙入對,真的沒辦法分開,出去也是一雙,進來就是一對。所以,剛剛好就好,不要愛得太嚴重,下輩子兩個愛得太嚴重,黏在一起,你可麻煩大了,還要動刀切割,真的!因此我們知道,世間是緣起的假相,隨業在流轉,我們應當遏止種種不好的習性,遠離不好的這些聲色犬馬的地方,看一些不須要的,不要去的,像毒品啦,種種的聲色犬馬的場所,歌廳啊、舞廳啊,當然,我們不會去這種地方啦!對不對?世間人說要追求快樂,大家冷靜,問一下:你說唱歌快樂,好,那問你:你要唱到什麽時候才叫做永遠快樂?好,再來,跳舞快樂,你說跳舞快樂,那你要跳到什麽時候才真正的不跳也快樂?來,問一下,冷靜一下,好,我現在就是旅遊,跑遍全世界,好,那個旅遊專家,身體力壯,可以有辦法。好,你要旅遊到幾百個國家,俄羅斯去、美國去,歐洲、美洲、亞洲、非洲,統統去,你要旅遊到什麽時間,你才叫做永遠快樂?才會得到快樂?諸位,我們根本就找不到一個終點,停不下來。世尊講:要快樂很簡單,你見一切相,同時離,不要用意識心,用清淨自性,就放下,不要被相黏住,快樂就來,永恒就來,你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就顯現,你就是情緒不要被假相所影響,你快樂就到。今天唱歌,唱歌解脫。我是比喻啦,我們不是說去歌廳、舞廳,我們不會去這種地方。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今天唱歌,唱歌解脫,你知道那個空的東西,根本就是演一出戲。好,你今天有心性的功夫,你去跳舞,跳舞也是解脫。為什麽?凡所有相,都是空相,你怎麽跳,他心就是不生不滅,他了解放下這一念就是解脫,跳也行,不跳也行。當然,這是指居士方便說,法師當然不行這樣子。你今天你跑全世界,全世界也解脫啊!對不對?你今天不會說,我在高雄開悟,到北京去,變成迷迷糊糊的一個人。對不對?你悟了就是悟了,不會迷。是不是?今天你到歐洲去,也是解脫,你怎麽玩,還是解脫啊;不過,很累就是了,心性能夠解脫,不過色身受不了。因此,在這個世間,你要追求快樂,記得!心地要安詳,心性沒有安詳,諸位,永遠找不到幸福,永遠找不到幸福,永遠![所以佛說:有情的死,並非有情生命的絕滅,]因為有情的業就是流轉,那麽,這有情壽命也當然就隨著流轉,怎麽能夠滅呢?所以,佛說:有情的死,並非有情生命的絕滅,[這隻限於意識的活動及五根的敗壞。]我們還有業啊![而有情生死的根本──無明,]無明就是無知,無明就是習氣,無明就是妄執,無明就是沒有智慧。[依然存在。並且業的性格是不斷生長,一遇到生長的機會,馬上又是一個新生命的出現。]因此我們要了解,我們今天修行,絕對功不唐捐,你今天什麽個性,你就會影響到下輩子,業的性格是不斷地生長,不斷地生長。所以,一遇到生長的機會,馬上又是一個新生命的出現。

[佛法說有情流轉生死現實的經過,先要求男女的結合,這是流轉(胎生)的第一步,]有的人問了一句話,諸位,有的人問說:請問師父,試管嬰兒沒有經過男女,試管嬰兒沒有經過男女的結合,那請問,在佛經講的是不是矛盾?佛經講的,我們胎生第一個步驟一定要男女結合啊!我就跟他回答:父精母血一碰到,識就進去,因緣就進去。記得!父親的業、母親的業,還有自己的業卡在一起。為什麽要講這個業呢?諸位,精子是有生命的,每一個細胞,它都有生命,沒有生命,它怎麽新陳代謝?是不是?每一個細胞,它都有生命的。母親的卵也是有生命的。知道嗎?父親的精,母親的卵,這樣兩個業識,好,雖然不經過結合,但是,隻要一碰觸到,試管,一樣業識就進來(業識不會受到玻璃的阻礙,因此與父母交沒有差別——整理者自解),就進來。所以,不一定要父母在一起,我們現在科學比較發達,比較發達,業識一樣就進來,緣起就是這樣子。那個隻是一種動作而已,男女在一起,隻是一種動作而已,重要的是精卵的結合,精卵的結合,識,啪!就附著上去了。底下講得更清楚。[雖有男女的結合,]有父母的結合,[要是不能持其本能的欲望,]「本能」就是投胎者。雖有男女的結合,雖然有父母的結合,要是不能持其本能,就是投胎者的欲望,[依然不能產生子女。若依生命說,純是業的創造力,]如果依生命說,純粹是業的創造力。[自己創造自己,不過假借男女結合的助緣。]因此你今天來轉世投胎,父母親沒有強迫你,他隻是一個動作而已,他隻是一個動作。成年人很自然就會發生的事情,男女很自然就會發生的事情,是你本身要來投胎;你不來投胎,你如果證阿羅漢果,入滅盡定,那你也不可能進來。師父已經講:除非你是佛菩薩,想要來示現度化眾生的,那個另當別論。佛菩薩是隨願而來的,眾生是隨業力而來的,兩種力不一樣。佛菩薩為了救度眾生,他要來示現,叫做隨願力而來;眾生要來受苦,叫做隨業力而來,完全不同。[佛法說:「父母及乾闥婆(Gandharvah)三事和合,才有胎生。」]諸位,這個「乾闥婆(神識)」有兩種意義:第一個叫做神識,第二個叫做八部鬼神,翻譯成中文叫做香陰,乃是不食酒肉,唯以香資身,是帝釋天的樂神。所以,這個「乾闥婆」有兩種翻譯,在這裏要翻譯成「神識」比較恰當。父、母以及神識(乾闥婆)三事和合,才有胎生。[乾闥婆雖屬神話的名稱,]就是天龍八部,八部鬼神之一,乾闥婆,在這裏譯為神識、意識。[佛陀說為有情生命的異名。]有情生命的另外一個名字。[或說為識,]「乾闥婆」也叫做識。[即攝收父母赤白二渧]就是你精母血混合的意思,叫做,混合。[為有情自體,即是名色。]也就是我們的身心。[在母胎中經過五位才出胎,]「五位」就是五種變化的階位的意思,這個是佛經裏麵分的。簡單講:就是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幾七,第二個階段幾七,經三個階段幾七。用我們的話來講:剛剛受精一個階段,然後,成長六根一個階段,再幾個月一個階段,幾個禮拜一個階段,經過五個階段的意思,最後,一個人跑出來。[其應有的生命再出現,這個名為再生。]

[有情生前死後再生的經過,差不多是這樣。死後的現象,在外麵看,雖屬絕滅的樣子,]就像一個死人,躺在那個地方。[實際上有情生命的自體,]這個色身,[依然可能繼續執取五蘊,]實際上,有情生命的自體,依然可能繼續執取五蘊。為什麽?諸位,隻要沒有修行,我們死了以後,化作鬼,執著;化作天人,還是執著;再投胎成人,還是執著;再投胎成鬼,還是執著;變化成畜生,還是執著,還是執著啊!你要生存,當然要吃啊,吃就會傷害眾生。所以,有一個人講笑話,說有一個基督徒,很歡喜地唱歌到山上,結果到山上的時候,碰到一隻老虎。這個基督徒他就禱告:哎呀!上帝啊,救救我!這隻老虎也講話了:感謝上帝賜給我吃。(師父笑)他這個當然是講笑話的啦!就是矛盾的意思。[其性格再現實化的托生,]再繼續一度的來轉世的意思。其性格再現實化的托生,[其間雖一度解體,]雖然四大解開來,[仍可再結合新的五蘊,]轉世就是這樣,隨業轉世。[這個再生的五蘊,依然為前生五蘊引續五蘊變化的繼續,這如燈一般繼續的光明。]

所以,在座諸位,你看,我們出生,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你有沒有感覺?小孩子兩歲、三歲,你看看,剛出生就哇哇叫,有的剛出生就完全不同,這個孩子就是一直哭;有的孩子就是生出來哭一下,再來,很好養,躺在那個地方……他來報恩的,躺在那個地方,也不吵父母,時間到,泡個牛奶,嘴巴一塞,他就睡覺了,父母親一點負擔都沒有。到了三、四歲,你看那個小男孩,都有個性;那個小女孩,都有個性,諸位,還沒有讀過書呢!才四歲、五歲,你看他的個性,我告訴你:這是延續前世的,這是延續前世的啊!所以,在座諸位,你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今生今世的修養、今生今世的修行,也會影響到下一輩子。換句話講:在座諸位,今天聽經聞法的辛苦,絕對功不唐捐,因為你在淨化自己,你在淨化自己,你種的這個因,縱然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沒有證果,沒有了生死,你下輩子,因緣再碰到,再繼續學佛,再繼續修行。簡單講:你為什麽今天要聽經聞法?就是給自己一個成佛的機會,給自己一個成佛的機會。我在這裏開課,你不來,我有什麽辦法呢?叫誰用拖的來,有辦法嗎?還是打電話叫消防組的去把你載過來?那也沒辦法啊?或者拖吊車把你拖過來?拖吊拖吊,拖過來,心不在這裏,也沒辦法啊!對不對?所以,師父曾經講:要跨進佛門第一步,比中第一特獎還難,還難!是不是?全世界幾億人口啊,幾億人,全世界幾億人口,你還有因緣坐在前麵,除一除,比中第一特獎還難!所以生命不會滅,就像燈一般繼續的光明。

[這裏有個疑問?假使有情身心的組織,為前生五蘊引續而生,]那麽,我們[為什麽不能記憶前生的事?]既然跟前世有關,為什麽我們沒有辦法記憶前世的事情呢?[依佛法說:生命的本質,不是知識,]諸位,要加兩個字,一看就一目了然,不是「膚淺」的知識。意思就是,生命的本質是業,深層的業力,非常微細,深層的潛意識,不是我們現在所用的,外在的執著心和妄想心。這個到臨命終以後,六根敗壞,這些膚淺的知識統統沒有,留下來的就是深層意識的業,[是因業而感召的生命。]諸位,「業」的旁邊寫幾個字:深層無意識狀態叫做業,更深一層的無意識狀態叫做業,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你可以認知的這些眼、耳、鼻、舌、身、意,不是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到臨命終,這些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爛掉;色、聲、香、味、觸、法著不得,剩下的就是深層的無意識的一種狀態出現。所以,我們修行要培養,有意無意,統統佛號現前。是因業而感召的生命。[《長含·大緣經》說:]佛言:[「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如果我們這個識,不來入這個母胎,有沒有身心呢?茶啼比丘就說了:沒有。[答曰:無也。]茶啼比丘就說:沒有啊!如果識,業識不入母胎,有沒有這個身心呢?茶啼比丘就說:沒有!好,那麽,[若識入胎不出者]「不出」就是不繼續起作用,不繼續執取、執著,「不出」就不起作用。如果這個識進入母胎,雖然入胎,卻不起作用者,[可有名色否?]有沒有「身心」這個名詞呢?就是識進入母胎,卻是不起作用,就是沒有繼續執著。識進入母胎,沒有繼續執著,就胎死腹中。是不是?那麽,有沒有「身心」這個名詞呢?[答曰:無也。」]還是沒有。[這是說:識雖入於母胎,但是所詮]隻是所解釋的。識雖然入母胎,這隻是方便解釋,所詮就是方便解釋,其實是業。但是所詮,[為無意識的意誌,]無意識就是辦法控製,無意識就是深層的意識,不是表相、膚淺的意識。表相、膚淺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生活起居作息,身、口、意,這個統統叫做膚淺的意識。這個無意識狀態,我們用一個來比喻,譬如說夢,夢,知道嗎?它就是無意識狀態影現出來。夢,你控製得住嗎?夢,你控製不住,夢就是無意識的一個意誌。[乃生命的異名,不是意識,]諸位,在旁邊寫幾個字,什麽叫意識?意識就是膚淺了知的意識。什麽叫做無意識?無意識就是深層的微細意識。你用潛意識來講,是有一點類似,但是不是,潛意識還是意識。為無意識的意誌,其實這個就是業識的意思,業力加一個識,就是業識。乃是生命的異名,不是膚淺的意識。[所以茶啼比丘說:「今以識往生不更異」]這個就是茶啼比丘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見解,就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了解的這顆心去轉世,往生就是轉世。今以用這個膚淺的意識來轉生,就是我們平常身口意的意識來轉生。「不更異」就是決定就是這樣子,不可能改變,意思就是,他講的就是對的。世尊就嗬叱他:你這樣是錯誤的,你這樣講是不對的。我們平常生活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根、六塵、六識,活動的範疇,叫做膚淺意識,業識還要更深入一層的微細意識,難以掌控。所以,茶啼比丘就說:現在用這個識來轉世,決定是這樣子,不可能改變。[(《中含·茶啼經》)。]一個比丘的名字。所以這個比丘錯誤的見解,[主張識為輪回的主體,被佛批判。]佛說:而是業為主體,不是膚淺的意識來當作主體,是無意識的意誌,才是我們生命的主體,不是膚淺的意識。一般[有情的意識不能記憶前生的事,]在座諸位,你哪一個人知道你前世是什麽?[這是合理的解釋。要是聖者的佛陀,不消說,]不須要說。[前生後生無量世都了解,]他有大神通啊,了知十方三世的事情。[佛陀常對弟子說前生及後生的命運。如說:]

[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什麽叫十六大國?佛在世的時候,分成十六個小國,其實大國就是小國,以前的大國就一點點而已,有十六大國。像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喊啊,如果以台灣來講的話,以前叫做大國。印度當時候,這個北印度,佛在世的時候,它的北印度,其實按照曆史的淵源來講,迦羅衛國,其實就是一點點而已,一點點,四個城牆這樣圍起來。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是太子來降生的,講起來是很圓滿、很好聽;其實用我們現在來講,叫做聯邦政府的其中一個政府的兒子而已。知道嗎?因為十六國嘛!知道嗎?要按照……對曆史負責,是這樣講才正確的。當時分成十六國,十六國,它就是一點點而已。而且它不是包括整個全印度,以前是東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還有中天竺,一個印度分成五個天竺,釋迦牟尼佛統統在北天竺。所以,你今天你要去參訪佛的聖地,出生地、涅地,在北印度、尼泊爾,北印度是佛降生的地方,活動的範疇就在那個地方。當時候分成十六國。所以,我們就迦羅衛國,它確實是一個國;可是,範圍、人口不大,是一個國,沒有錯;也講他是太子,沒有錯;但是,如果用我們現在科學,正確的科學判斷,他是太子,可是,因為是小國,就像我們現在聯邦政府一樣。如果以前來講,台灣就算一個大國。以前都是用馬,印度都是用大象在跑啊,諸位,你有辦法想像嗎?從基隆騎一隻大象,跑到墾丁,諸位,要跑多久?幾個月啊?所以,我們要了解,對曆史性負責,就是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長阿含·闍尼沙經》。]

[我有弟子有因有緣記無量過去本昔所生。]他所有的弟子,有種種的因緣,無量過去本昔,世尊講他過去跟這些徒弟的因緣。[──《中阿含·箭毛經》。]

[複次比丘尼聞某比丘尼於某處命終,彼如佛所說:]世尊統統知道。[三結已盡,得須陀洹,]得初果阿羅漢。三結就是貪、嗔、癡,或者惑、業、苦。有的人講:三界就是三結。有的人講:欲有、色有、無色有。各有講法。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

[到了聖者的地位,無所不知,了達三世因緣輪回,以及有情一切作用。有情隻能記憶今生、過去事,還不能記憶前生或後生輪回的有無。]沒辦法!在座諸位也沒有辦法。是不是啊?我也沒有這種能力。[佛陀的慧觀,洞察一切有情業因果輪回,]業力的因果輪回。[佛法不是發明輪回,是要有情了達輪回的根本原理--業。要有情覺悟脫離生死輪回業的束縛。]所以,我們為什麽要學佛?就是擺脫輪回的痛苦。如何能夠擺脫輪回的痛苦?注意那個業,不想輪回,就不要造惡因,要做善事,好好地行十善,好好地孝順父母,好好地念佛,好好地求生淨土,好好地聽經聞法。聽經聞法比較快,為什麽聽經聞法比較快?師父用功三十年,對不對?我就像台東那一隻乳牛,乳牛,我吃了很多的草,很多的草比喻作三藏十二部經典,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不是?很多的草。那麽,我這隻乳牛擠出來的法乳,讓你們吸,這樣不是比較快嗎?是不是啊?這樣不是比較快嗎?所以,我們的教授常常說:你要去聽人家演講,演講的那些教授,都是三十年的經驗啊!為什麽要聽演講?你在最短的時間,就可以吸取人家的菁華,就一定要聽演講,不聽演講沒有辦法。

好了,我們休息十五分,休息十五分鍾。

[三、業的本質]

[佛教的生命觀,即依有情五蘊的積聚]就是色、受、想、行、識。[及業相的解釋。離開五蘊,根本就不能理解業的相續真相。]沒有五蘊,怎麽樣解釋呢?[五蘊為有情身心的組織,]大家都知道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身心的組織,構成身心的元素。[有情一切活動的根據。]沒有身心,怎麽活動呢?[「於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係其首。」]就是在色法著一個我,「見我」就是認為有一個我。於色見我,在一切都有一個我,無時無刻,包括我們睡覺,都有一個我;包括做夢,都跑出一個我。所以,於色見我,著一個我。因為著一個我,能夠令眾生被無明所蓋住。因為於色見我,所以,令眾生無明所蓋,這個眾生被無明蓋住了。他的問題出在哪裏?出在愛,叫做愛係其首,「首」就是首位,就是最先。要討論眾生為什麽人有無明?就是因為貪愛,無所不貪,愈貪就捆得愈死。[(《雜含》六,三四)由於有情愛欲為本的思心所,引發一切身心的活動,即為行業。]行業就是造作,身口意的造作叫做行業。[故行與業,即指思心所引發身心活動而言。]因為身心推論到最後的根源,就是思,思維,然後,啟動我們身心的活動。由愛欲為本,然後,我們思維,啟動我們身心的活動,這個就是業,行(xíng)業。簡單講就是,思心所所引發身心活動而言。[由身心活動而有力用,]「力用」就是顯現在外在的作用,叫做力用。[即稱為業。又分「表業」與「無表業」。]這個表業,譬如說:手啊,腳啊等這個色相,簡單講:表業就是可以表相出來的,生滅相續,類似有,是方便假立的,叫做表業。譬如說:語言或者是我執,都可以從外在的形象表現的。所以,這個表業有兩種意思:一個叫做表義,一個叫做顯境。表義,透過語言、透過肢體,可以表現,透過音聲。或者是顯境,很明顯的境界,也叫做表業。身口意很明顯地境界,顯現在外在,統統叫做表業。簡單講就是,手足等色相,生滅相續之似有表示,好像有所表示,而假立者,其實那還是假相。手足等色相,生滅相續之似有,似有表示,而假立,方便的、假立的。那麽,無表業呢?無表業簡單講,簡單,就是思心所的種子。無表,你表達不出來,那是內心裏麵的東西。如果用方便來講,表業就是身跟口;無表業就是思,內心裏麵的意。[要依業的發展經過說;]業。[一切善惡業,都由於有情於觸對現實時,]「觸對」就是麵對境界的時候。[引起思心所,經過思維的考慮,發動身語行動,在身語行動的時候,]身體和語言行動的時候,[即留有行動的遺痕,]行動的痕跡,身跟語行動過後,留有痕跡,這個痕跡就是無形的業。[這個行動遺痕,即稱為業。]諸位,這樣聽不是很了解,我現在舉個例子,來問問大家,考考大家,看看你能不能體會?講到這個身語行動的遺跡。譬如說:一隻鳥,好,注意聽!一隻鳥從東邊飛到西邊,你很明顯地看到這隻鳥,從東邊飛到西邊,諸位,在空中所飛行的路線,有沒有痕跡?沒有痕跡,怎麽過呢?統統沒有痕跡,你怎麽過呢?有痕跡,不可見。對不對?世界就是這麽奧妙,鳥從東邊飛到西邊,你看不到,有痕跡。沒有痕跡,你怎麽過?是不是?就是水也是一樣啊,諸位,船從東邊(劃水)劃到西邊,確實有沒有從水過?有,水有沒有留痕跡?沒有,看不到啊,有痕跡,似有非有。就像鳥飛過去,空中的痕跡,你說沒有,不對,確實有痕跡,才能從東邊到西邊嘛!對不對?沒有痕跡,怎麽從東邊到西邊?你說有痕跡,拿得出來嗎?拿不出來,來就是這樣。體會得出來嗎?業就是這樣,雖造作,但是存入微細深層意識層裏麵,看不到,可是,記憶在裏麵喔;時節因緣到,又顯現出來,就像候鳥一樣。候鳥,西伯利亞的鳥要過冬,就飛到南方來,不留痕跡;可是,明年呢?它再飛回去,溫暖的時候飛回去,時間到,西伯利亞冬天,這隻鳥又怎麽樣?又循著以前的痕跡,怎麽樣?又飛過來。痕跡,不留痕跡;可是,是存在;存在,又找不到,叫做行動痕跡,就稱為業。所以,業它是無形的,也可以顯現在有形的。[是故業是經過內心與身語相互激動的關係,]一個是內在,一個是顯現在外境,內外互為表裏,不可離。[因此,有說業為色,但無質礙,有說業為心,又無知覺。所以業不能看做單獨個體的性質。]它是綜合身口意的影像。[既不可說為物質,又不可說為精神,是附屬於識的某部分,]所以,業,什麽是業?就是附著在靈魂的怪物。[業雖為有情身心活動的結晶,但又不即是有情的色心,然又非離開有情單獨存在的部分。]業不能離開這個色身講業。[所以古代印度哲學者,說業為靈魂的附著物,要是離開靈魂的主體,即不存在。佛說業為有情身心活動的遺痕,雖不離有情的色心,]不能離開有情的這個色跟心。[但又不即是有情色心的潛能。]意思就是說:如果是潛能存在,那我們將無法轉動業。意思就是,業是我們的潛能,潛能就固定的。意思就是,我們的潛能就存在業,那我們怎麽能夠轉凡成聖呢?又不能說這樣子。我告訴諸位:潛能就是固定的意思。雖不離有情的色心;但也不是有情色心的一種潛能——固定的潛能、我固定的業,不是這樣,我們還可以自轉因緣;如果是潛能,那就固定,就轉不過來了。也不能說它是一種潛能,我們可以轉動的,須要下功夫。所以,在座諸位,這些對業的定義,我都不滿意,《成實論》……小乘有二宗,一個是俱舍、一個是成實。《成實論》對業下的定義,師父最讚歎(師父伸出大拇指):業者非色非心。說不出所以然,它就是存在,既不能講它是色法,也不能講它是心,不能講心,就是你現在所運用的膚淺意識心,業不是這樣。業如果用海來比喻,可能比較清楚,大海。諸位,這個大海,你如果丟下東西,能夠浮的,這個大海可以浮上來,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到。對不對?可是,大海深處底部的灰塵,很深很深……非常深的一個深海,距離水平麵好幾公裏的深海,那個微塵,那個顆粒微塵就是灰塵,沉澱在大海底的灰塵,蓋在大海底的灰塵,我說那個就是業,用那個來比喻最清楚。膚淺的意識,我們大家都看得清楚。譬如說:你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對不對?嘴巴可以講話,皮膚可以感覺,這個都是很淺顯的意識,這個大家都很清楚,可以看得到,可以反應。諸位,如果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業的意識就開始作用。諸位,我們的色身在停止運作的時候,不是生命就停止。每一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你躺著,一個像死人一樣,你也繼續在呼吸,身體統統沒有動,擺在那邊像死人;可是,有一種東西停不了,就是意識——我們的深層的意識。可是,你又不能說它是深層意識,業比深層意識更微細,深層意識還是意識啊,隻是第六意識裏麵比較微細的意識,第六意識有一種叫做膚淺的意識,就是可以透過顯現的境界來感觸的——一種叫做微細意識,微細,第六意識的微細,就是睡覺的時候你做夢,控製不住,眼睛一閉上,妄想一直出來……你也控製不住,你也控製不住啊!是不是?業還比這個更微細。人死的時候,眼、耳、鼻、舌、身,包括你做夢,統統沒有,你晚上做夢,還是第六意識在作用。諸位,那個業,還比微細意識更深。所以,哲學家、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學音樂的、學美術的,哪一個人有辦法突破?哪一個人有辦法去突破?隻有佛有辦法,沒有辦法的。我們為了要生存,靠著後天的學習,我們變成一個雕塑家、雕刻家,我們變成一個藝術家,乃至我們變成一個科學家;可是,內心的心靈的深處,我們靈魂的主體,沒有人能夠了解,太深、也太難,體會不出來。所以,我們必須從看得到的下手,看得到的就是相,無所住,慢慢培養一個清淨自性的潛能開發,以無所住心,行於世間,悟入畢竟空,看起來,所有表現都存在,所有的表現都無所住,一天、兩天……一直培養。念佛的人,一天培養念佛,兩天培養念佛……最後就會灌入業識裏麵,要把好的培養成習慣。諸位,修行沒有捷徑,肯吃苦、肯努力、肯用功、肯體悟,再來就是努力,重複的薰習,拜佛、念佛、行善,再來,放下,一直重複的,有因緣幫助別人,千萬要好好地幫助別人,就這樣子。[《中含·鸚鵡經》說:「彼眾生者,因自行業,因業得報,緣業,]有種種的業緣,[依業,業處,]有種種的業處。所謂業處,就是你善業,投胎善業之處;你惡業,有惡業的地方。[眾生隨其高下處妙不妙。]妙就是好的境界,不妙當然是不好,事情不妙了,那就是很慘的意思,事情不妙了。[……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壽命極短。]是什麽原因,男子、女子壽命為什麽這麽短?[……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壽命極長。……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多疾病。……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無疾病。……依業有如是報。」]業報,業報。所以,千萬不要有任何的怨恨,隻要你今天引入了佛門,不管你以前受到事業失敗,賠了多少錢,婚姻失敗也沒有關係,你現在生病也沒關係,當然這個是不好;可是,我要安慰大家的,今天我們有這個學佛的福報,這算是善業之報,真的很不得了的因緣。[由於有情觸對現實境,經過內心身語引起行動的結果,這個行動有善與不善的關係,故影響於有情的生命前途,業為決定有情生命前途的主力。有情生命的長短、高低、美醜、善惡、貴賤、貧富、賢愚、黑白等一切惡趣、]就是惡道。[善趣,都是依業得報,取決於自己善惡的行為,絕不是仰靠上帝的賞罰。]我們是佛弟子,應當了解因果的道理,由業來主導,它是連續性的、流轉性的。

[有情生命前途的一切現象,雖多取決於自己的業力,但業的種類,非常廣泛,略說有三類:]有三類。

[(一)定業不定業。]「定業」就是你固定要受報;「不定」就還可以轉圜的餘地,如果你懺悔,對不對?你有懺悔的心,就像那個她的爸爸把邱小妹……她爸爸喝醉了酒,把邱小妹拿起來丟的、甩的那個,邱小妹死掉了。我那一天看報紙,判四年?判十幾年。法官就問了:你有沒有愛你的女兒啊?這邱爸爸當場在法庭痛哭流涕,哭了很久,這法官知道他是很誠懇的,非常誠懇的。後來他講一句話。法官再繼續問:你有沒有愛你的女兒?他說:我跟人家說,我多愛我的女兒,現在誰會相信?法官就說:我相信你。他本來要判重刑,結果就減了,減輕了,他真的有懺悔心。因為講什麽沒有用啊!據說她的爸爸是很疼他女兒的,他每次都把他女兒打扮得很漂亮,包括隔壁的都這樣講:這個爸爸是真的很疼他女兒,隻是因為一下子喝酒,糊塗了,那個妹妹一直說:爸爸抱抱,爸爸抱抱!他又是單親的。結果因為喝酒、酗酒,喝酒,一下子亂了,她說:爸爸,要抱抱!一起吵……他爸爸受不了,抓起來就摔了,腦震蕩死了!我們佛門也是這樣,我們前世造的業,我們拜佛、念佛、求懺悔,我們有沒有造業,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洗心革麵,痛改前非,是可以轉業的。一、定業不定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定業。不定業,也取決於有情自己行為,譬如一個人,犯了國法,依法要處極刑,但因他知過改善,或戴罪立功,因此,極刑]就是死刑。[減為徒刑,]就是有期徒刑。[由極刑減為徒刑,即成為不定。]總統大選,選上了還特赦,還不一定。[這個「不定」由於改過行善所致,非是無條件的不定。有情由持戒,修定,修慧,重業而轉為輕業,也成為不定業。]所以,諸位,要積極地行善,但是,無所住。

[(二)共業不共業。]

南亞大海嘯,你看,它就是共業;這一次台風,去年的敏督利台風,死了多少人?今年死了十幾個人,海棠台風,台灣眾生的共業,是不是啊?台灣眾生的共業。可是,這個業,哪裏有行善,哪裏的共業就會轉。就我們講堂,物以類聚,你知道嗎?物以類聚。我們今天進來講堂的人,聽經聞法,就世間來講,都是大善良的人,沒有善良的人,他絕對不會說:我要進來聽經聞法。他去外麵喝酒、打牌、殺人、放火、搶劫,什麽都幹,他怎麽有時間來這裏,坐在這裏聽經聞法呢?是不是啊?所以,共同的善業,物以類聚嘛,我們聚在一起,我們這一群,都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世間的大善人,臨命終的時候,就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鐵跟鐵才會相吸的,磁場相同,就會吸過去,知道嗎?磁場相同,就會吸過去。你現在就是種極樂世界的因,極樂世界的因種下去,因緣具足,你就吸引到極樂世界去,他有共業嘛!還有一種不共業,譬如說:這台風,一刮台風,哇!淹大水,有的斷橋,還有房子倒塌,被海水、被大水、大雨衝走了;高雄,都好好的,目前高雄都好好的。你看,同樣一個台風,是共業所感,橫掃過台灣;可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區域的報不一樣。好,共業裏麵有別業,別業裏麵有共業,譬如說:在座諸位,我們講堂是共業所感,對不對?可是每一個人身體不一樣、麵相不一樣,福報不一樣,共業裏麵的別業。好,每一個人的別業不一樣喔,可是,每一個人都有眼睛,都有耳朵,都有嘴巴,都有這個色身。對不對?別業裏麵有共業,共同有眼睛嘛!共業裏麵有別業,雖然生存在台灣,它是一個共業所感的台灣,大家都要承擔一切的災難;可是,有的人可以躲過災難,有的沒有辦法,共業裏麵有別業。就像我們講堂,共同的善業所感;可是,每一個人的福報不一樣,共業裏麵有別業。什麽叫做別業裏麵有共業?每一個人統統不一樣,都有差別;可是,每一個人都有眼睛,都有鼻子,都有嘴巴,別業裏麵有共業。大家都有視神經,大家都有耳膜神經。對不對?別業裏麵有共業。好,共業不共業。

[依自作自受原則,一人做事,一人承當。但人類自他共依的社會,有時一人做事,不但影響了自己,同時還影響到他人,甚至整個國家民族都受到他的影響。就如一人作亂,勾聯異族的叛變,從影響自己部分說,即是不共業,從影響他人方麵說,即是共業。]一人作亂,勾聯異族叛變,影響自己的部分說,當然是不共,因為是他造的嘛!可是,他一個人造的業,影響的層麵很多,影響他人方麵,就是共業。對不對?就是這樣子。譬如說:一個領導者政策錯誤了,就影響整個國家。[自己的不共業遭遇病苦疾難,隻有忍受,他人的共業方麵,隻有相拒相攝,]「相拒」就是不即,「相攝」就是不離。所以,這共業、別業,有存在微妙的關係,微妙的關係。相拒會互相抗拒,抗拒就是別業,你就是你,我是我。是不是?你是你,我是我,這是別業;相攝就是共業,沒辦法離開。你離開台灣,也沒辦法離開這個地球。我們把地球的環境搞砸了,所有地球的後代子孫都受遭殃,包括我們也受遭殃。所以,不即不離,別業裏麵有共業,共業裏麵有別業,[構成一個複雜的社會。個人的不共業,隻有自己努力改善,但社會的共業,必須大眾共同努力改進,或挽救。如遇到天然災難,如水災、地震等,即要社會群策群力共同救濟。]

[(三)引業與滿業。]

諸位,顧名思義,這個很多人搞不懂這兩個名詞。引業就是決定性的牽引,決定性的牽引。強大的引導你去投胎轉世,這個叫做引業。滿業用一句現代話,就是你該享有多少的福報,它就會給你灌滿。

好,這樣譬喻如果聽不懂,引業就是強大的業力,拖引著你去投胎,這是引業。是不是?好,再來,諸位看,我的桌子,滿業。這個是什麽?茶杯,小的茶杯。這個是什麽?大的茶杯。如果茶杯裏麵的水,比喻作福報。來,滿業,諸位,沒有福報的人,這一杯水把它灌滿了,就這麽一點點水;這一杯是不是更大杯?他會把它灌滿的時候,這一個人出世,慢慢地灌滿,他今生今世的福報就這麽一點點,他滿了,就這麽一點點。體會得出來嗎?滿了就是這樣子而已,他還把它灌滿喔!這個杯子把它灌滿,水量就比較大;如果我拿一個大水桶,把它灌滿,水桶的水是不是比較大?一隻狗也是這樣子啊,你看有的狗,給人家抱抱,這隻狗還有好東西吃,還有狗的SPA,現在太了不起,這好狗命!這狗還抱到床上去睡覺,牽出去運動,多疼這隻狗啊!你看,受到主人的嗬護。德國有一隻狗,它的財產幾億,為什麽?它的主人死的時候,把所有的財產繼承給這隻狗,德國喔,真是好狗命啊!好,有的狗不一樣,你看有的狗,皮膚病,開始癢,它坐在那邊就……那個狗就這樣子(抓身體)。我們那個狗,眼睛瞎了,有的狗,你看,丟在路旁,還沒有人要撿,要做狗肉也不夠資格,沒有人要吃它,太醜了,還得皮膚病,誰要寵它?沒有人養,這狗走到哪個地方,人家用腿一踢。(狗叫幾聲)跑走了。你看,多悲哀的一件事情,那條狗!連一條狗的福報都差別這麽大,因為福報滿了,它就這樣子嘛,最多最多,福報滿了,就這樣子。所以世尊告訴我們:要在因地上下功夫,你才有福報,而現在你所有的享受,莫強求,不是自己的福報,你擁有它,它就是一種災難。真的,災難!有的人做事業,做了很多,賺了很多錢,有一天重感冒,去給醫生檢查,醫生說:大企業家,林董,林董!你不知道你得肝癌末期第三期嗎?我不知道呢!賺了很多錢,時間到,走了,沒有時間享受,沒有福報享受,他的福報就這樣子。

像我也是一個沒有什麽福報的人,我以前過農曆年,穿一件新衣服,人家放了衝天炮,咻!砰!新衣服爛掉、破掉。我到同學家,他用一個最好的水床讓我睡覺,我一翻過來,~~~翻過來,~~~第二天醒過來,我睡在地上。他說:喂!林同學,你怎麽睡在床鋪下呢?沒有那個命享受,沒有那個命,真的,我就是那種撿得愈便宜的東西,我用得愈適合,真的!我多沒有福報?我去紐西蘭(新西蘭),我從小到大,都沒有買過什麽衣服,好一點的衣服,你知道嗎?都是撿哥哥的、撿美軍顧問團救濟的,因為第七艦隊以前在中山北路。美國人救濟的,我們就去領,領那個麵粉啦、衣服啦,這人家救濟的。好不容易我出家,有一點福報了,到新西蘭去買那個羊毛,因為羊毛沒有殺生,羊毛沒有殺生,他們經過改革的,就是很暖和的,看起來也看不出什麽羊毛,就是裏麵質料,因為他是剃毛,把羊毛剃起來,我知道這個沒有殺生,沒有關係。就買了一件,台幣,折合台幣兩千多塊,你知道嗎?新的,多不可思議,回來以後,我們法可師幫我洗了以後,那一件本來LL的,現在剩下小嬰兒可以穿,一點點,不相信,我拿來給你看,你就知道,一點點!這麽大洗下去,嚕……一輩子才買這一件比較好的衣服,就縮水了,縮水。我這種命真是淒慘,很淒慘,沒福報,沒福報可以穿漂亮的衣服,沒辦法,還是這套六百、一千元的湊合著穿,沒辦法,真的,就是沒有那種福報,沒有福報。

這個引業跟滿業,今天時間到,明天,我們一個鍾頭以內就可以講完,第一堂課上課,大概三十分鍾、四十分鍾,不一定,如果講詳細、精彩一點,就一個鍾頭,師父不要趕功課,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聽得津津有味,能夠聽得獲益匪淺,希望引起大家的興趣,也了解佛法的可貴,大家珍惜今生今世的因緣,不要放棄,隻要起步,永不嫌遲。所以,明天我們從68頁的引業跟滿業開始講。好,很難得,師父一生一世的課程,講到明天截止。那麽,我是退而不休,我這個課程結束以後,再來,接下去要準備新加坡跟香港的演講。那麽,我這個身體要靜養一下,要靜養一下,有一點高血壓,年紀大一點,有這個病,也不是很高啦,控製一下就行。那麽,一生一世的這個責任,我就完成,再不修行,也不是我的辦法,我也拿你沒有辦法。我下半輩子要做什麽呢?要傾全力以赴地念佛,希望能夠念到自知時至,念到上品上生。當然,我會像李炳南老居士,譬如說:一個禮拜一堂課就好。我是退休,退而不休,慢慢地……孩子——法師、這些居士,慢慢地成長,慢慢地成長。生死重要,無常迅速,歲月不饒人,一點都不能夠馬虎,一點都不能夠敷衍,騙得了自己,騙得了別人,騙不了生死。知道嗎?你有時候會欺騙自己,覺得自己很有修行,有時候會欺騙眾生,覺得自己很行、很有修行,這些都可以欺騙眾生;但是,有一點你欺騙不了,麵對生死的時候,你騙不了你的生死,騙不了自己的業。

好,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明天七點半。好,下課!

 

    注1.絺chī:〈名〉1.細葛布。絺,細葛也。——《說文》。葛之精者曰絺。——《小爾雅》。厥貢鹽絺。——《書·禹貢》。冪用錫若絺。——《儀禮·大射儀》。袗絺絡不入公門。——《禮記·曲禮》如:絺衣(細葛布衣);絺素(細白葛布);絺葛(葛布);絺纊(葛布與絲綿)。也指細葛布的衣服。如:絺服(葛布製的衣服);絺冕(祭社稷五祀時所穿的禮服)2.細葛布做的衣服。3.古邑名,中國春秋時的周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南。4.刺繡。5.喻修飾文詞。6.姓。

注2.滅盡定:又作滅受想定、滅盡三昧。心不相應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一。即滅盡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於無心位之定。與無想定並稱二無心定,然無想定為異生凡夫所得,此定則為佛及俱解脫之阿羅漢遠離定障所得,即以現法涅之勝解力而修入者。聖者遠離無所有處之煩惱,其定之境地可喻為無餘涅之寂靜;故為入無心寂靜之樂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無色界之第四有頂天。諸宗派對此定有各種異說,如說一切有部主張此定別有實體;但經量部、唯識宗等不認其為實法,唯於心、心所不轉之分位假立此定,唯識宗且以為在此定中未斷滅阿賴耶識;分別論者則謂,入此定之聖者,其想與受已滅,然仍有細心未滅。 

另據《宗鏡錄》卷五十五所舉,滅盡定與無想定有四種不同:(一)證得者之異,即滅盡定為佛、羅漢所證出世間之定;無想定則為凡夫、外道所證世間之定。(二)祈願之異,即滅盡定者唯求出世功德;無想定者則求世間樂果。(三)感果與不感果之異,即滅盡定為無漏業,不感三界生死果報;無想定則為有漏業,能感無想天果報。(四)滅識之異,即滅盡定能滅除第六識,兼能滅第七識之染分;無想定僅滅除第六識分別之見,其他諸邪見尚未能斷盡。〔中阿含經卷五十八、品類足論卷一、大婆沙論卷一五二〕(參閱「無想定」5124)[1]p5509——《佛光大辭典》

三細六粗:語出大乘起信論。根本無明起動真如,現出生滅流轉之妄法(迷之現象),其相狀有三細與六粗(九相)之別。細者,無心王與心所之分,其相微細難測;粗者,心王與心所相應,其作用之相粗顯。 

三細即:(一)無明業相,略稱業相。指從真起妄的初動之相。即由根本無明起動真如之最初狀態,乃枝末無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區別主客之狀態。(二)能見相,又稱見相。指見初動之相。又稱轉相。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此係依前述無明業相所起而認識對象之心(主觀)。(三)境界相,又稱現相、境相。由前轉相,而妄現境界之相。蓋能見相既起,則同時妄現此認識對象(客觀)。 

六粗即:(一)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別染,於境則愛,於染境則不愛,稱為智相。(二)相續相,依智相分別,於愛境則生樂,於不愛境則生苦;覺心起念,相應不斷,稱為相續相。(三)執取相,依前之相續相,緣念苦樂等境,心起執著,稱為執取相。(四)計名字相,依前之執取相,分別假名言說之相,稱為計名字相。(五)起業相,依前之計名字相,執取生著,造種種業,稱為起業相。(六)業苦相,於善惡諸業,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稱為業苦相。 

依此,若由細相進入粗相,即由不相應心之阿賴耶識位進入相應心之六識位,迷之世界乃隨之展開。是故,若欲抵達悟境,須由粗相向細相邁入。凡夫之境界為粗中之粗(六粗後四相)、菩薩之境界為粗中之細(六粗前二相)及細中之粗(三細後二相)、佛之境界則是細中之細(無明業相)。此外,若以三細六粗配五意,則三細依序配業識、轉識、現識,智相配智識,相續相配相續識。若以之配六染心,則三細依序配根本業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不斷相應染,執取相及計名字相配執相應染。若以之配四相,則業相配生相,能見、境界、智、相續等相配住相,執取、計名字等相配異相,起業相配滅相。〔釋摩訶衍論卷四、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之下、起信論疏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1]p617——《佛光大辭典》

三細六粗:《大乘起信論》用語。三細與六粗之合稱。為根本不覺所生之三種微細相,以及更以境界為緣而生起之六種粗顯相。《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7a)

「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可知三細者,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細難知,故名三細。茲分別略釋如次

(1)無明業相又稱業相。謂在靜止狀態之真如,即心之本體依無明開始動搖時之相。因未能辨認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狀態。業為動作義,有動作便有苦,對苦果說,初動是原因,故亦有業因義。

(2)能見相又稱見相、轉相。「轉」為「轉起」之意,一旦動搖便不停止,既已動搖現業相,即一轉而起能緣之主觀見照作用。雖曰能見,但非如用肉眼見物,而是極微細之認識作用,故名所緣不可知。

(3)境界相又稱現相。不起見相則無境界相,既有主觀見照作用在前,故客觀之對象,即隨而顯現。

上列三細,可以鏡、物作喻業相如鏡麵,見相猶鏡麵能照物,現相則如因鏡能照而映現萬象。

所謂六粗,即以現相之境界為緣,所生起之六種迷相。《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7a)「以有境界緣故,複生六種相。雲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相,造種種業故。六者業係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茲分釋如次

(1)智相對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現於主觀心內之幻影,執為心外之實在而起染淨、善惡、是非、愛憎等分別。智為分別之意,如對現於鏡麵之影像,誤認其有實體。此係俱生法執。

(2)相續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惡、愛憎等妄分別之益加堅強,而對愛好之境感樂,對憎惡之境感苦,愛憎之念與苦樂之情相應,繼起相應不斷。此是分別法執。

(3)執取相依前相續相緣念苦樂境界,常住持苦樂之境,執著益深,遂起我執。此為俱生我執。

(4)計名字相對前相住持執取益加深刻,且於所取之相,設種種名字、言句,以致對怨親、美醜等名起愛憎之念。此是分別我執。

(5)起業相指依前計名字相,構造苦樂、怨親、愛憎等名稱,惹起貪嗔等煩惱,致使身口二業起善惡之活動。

(6)業係苦相指係於善惡諸業,感生死苦果,乃至輪回無窮。

上列六種相,較三細相更為可知,較粗顯,故稱六粗。然而六粗中前四相皆屬意業,是我法二執的煩惱。若配於惑業苦三道,則前四相為惑,起業相為業,業係苦相則相當於苦。

此三細、六粗之九相,總攝一切染法,且隻依不能了知真如真麵目之根本無明而起。故多種不同染法歸結於根本無明,皆是無明中之狀態,不覺中之差別相。

[參考資料]《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久鬆真一《起信の課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六粗:又作六、六相。眾生迷妄之生起次第係由根本無明而生出三種細微之相(稱為三細),複緣三細中現相之境界而生起六種粗顯之相,稱為六粗。即:(一)智相,謂不能了知現識所現之境界乃自識所現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別諸法。為俱生起之法執。(二)相續相,謂依智相之分別,於愛境生樂覺,於不愛境生苦覺等,種種迷妄相續不斷。為分別起之法執。(三)執取相,謂不能了知苦樂等境為虛妄不實,常緣念其境界,住持苦樂,於心起著。為俱生起之煩惱。(四)計名字相,謂依前之顛倒,於所執相上更立名字,計度分別。為分別起之煩惱。(五)起業相,謂著相計名,遂發動身口,而造種種善惡諸業。(六)業苦相,謂係於善惡之業而感生死之苦果,不得自在。 六粗之中,前四相為惑因,第五相為業緣,第六相為苦果。〔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之下〕(參閱「三細六粗」617)[1]p1292——《佛光大辭典》

注3.tí:古同「啼」,啼哭。dī:古同「滴」。dì:⑴水慢慢滲下。⑵精液。

注4.乾闥婆:又作健達縛、犍闥婆、彥達婆、乾踏婆、乾踏和、踏縛。意譯為食香、尋香行、香陰、香神、尋香主。 

<</SPAN>一>指與緊那羅同奉侍帝釋天而司奏雅樂之神。又作尋香神、樂神、執樂天。八部眾之一。傳說不食酒肉,唯以香氣為食。此類神有眾多之王及眷屬,法華經序品載有四乾闥婆王;大寶積經卷十三律儀會則謂有十億乾闥婆王;新華嚴經卷一世主妙莊嚴品中亦揭出二十餘乾闥婆王之名。蓋乾闥婆原為婆羅門教崇拜之群神,於夜柔吠陀舉出二十七、阿闥婆吠陀亦舉出六三三三之多。有關之神話甚多,其狀貌說法不一,或謂身上多毛,半人半獸,或謂豐姿極美。印度古神話謂,吠陀時代之乾闥婆奉侍帝釋天之宴席,專事歌唱奏樂。據大智度論卷十所載,犍闥婆王至佛所彈琴佛,三千世界皆為震動,乃至摩訶迦葉不安其坐。諸經中多以之為東方持國天之眷屬,為守護東方之神。又為觀音三十三應化身之一。補陀落海會軌載,其形像為身赤肉色,如大牛王,左手執簫笛,右手持寶劍,具大威力相,髻有焰冠。〔長阿含卷十八世記經閻浮提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四、維摩經玄疏卷五〕 

<</SPAN>二>指欲界「中有」之身。多用音譯健達縛。欲界眾生肉體死後,神識尚未覓得另一新肉體之中間時期(中有),唯以香為食,故有此稱。大婆沙論卷六十九、俱舍論卷九等載,入母胎時須有三事合會,即:(一)母體調適,(二)父母交愛和合,(三)健達縛正好現前。故知其為入母胎三種條件之一。其入胎前,必起顛倒心,馳於欲境。即先憑其業力所起之眼根,雖在遠方,能見所將投生處之父母交會,若此健達縛為男者,則緣其母而起男欲,生愛染心,若為女者,則緣其父起女欲;反之,若違逆此二緣,便起恚心。或謂此類說法,乃由印度神話中之好色神(常窺新婚夫妻之閨房)轉變而來者。又健達縛中,少福者食惡香,多福者食好香。〔中阿含卷五十四?帝經、俱舍論光記卷九、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SPAN>三>西域之習俗,稱呼藝人為乾闥婆。彼等不事王侯,不營生業,唯尋諸家飲食之香氣,便往其門作諸伎樂而乞求,故有此稱。〔法華經玄讚卷二、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 

<</SPAN>四>全稱檀乾闥婆神王。乃束縛彌酬迦等十五鬼神,守護胎兒及孩童之神。又以此神王為本尊所修之法,稱為童子經法、乾闥婆法。〔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童子經念誦法〕(參閱「童子經法」5169)[1]p4371——《佛光大辭典》

結胎五位:指人在胎位中之五種相狀。即:(一)揭邏藍,即雜穢之義。人於胎位中之初七日內受質之相,狀如凝酥,稱為揭邏藍。(二)部曇,即皰、胞胎之義。人於胎位中之二七日內形成之相,狀如瘡皰,稱為部曇。(三)閉屍,即凝結之義。人於胎位中之三七日內形成之相,狀如厚肉,稱為閉屍。(四)健南,即凝厚之義。人於胎位中之四七日內形成之相,狀漸堅硬,稱為健南。(五)缽羅賒,即形位之義。人於胎位中之五七日後,四肢及諸根具足,稱為缽羅賒。[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北本大般涅盤經卷三十八、俱舍論卷九、慧琳音義卷十四、卷二十六、玄應音義卷二十三]——《佛學大詞典》

胎外五位:「胎內五位」之對稱。俱舍論卷十五將人自出生後之一生,分為五段。即:(一)自出生後至六歲間為嬰孩,(二)七歲至十五歲為童子,(三)十六歲至三十歲為少年,(四)三十一歲至四十歲為中年,(五)四十一歲以後為老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四則謂初生、嬰孩、童子、少壯、衰老為五位,即將初生與嬰孩分開,合少年與中年為少壯,計五位。數論外道則將少年時與中年時合稱為少壯時,故僅有四位。[南本涅盤經卷三十四、順正理論卷四十、顯宗論卷二十一]——《佛學大詞典》

五位:指五種類別。<</SPAN>一>部派佛教將一切法分為五種。又作五事、五法、五品等。即:(一)色法,指物質界。(二)心法,指構成心主體之識。(三)心所法,指心之作用。(四)心不相應行法,非色法、心法而與心不相應之有為法,例如「生住異滅」,便是說明存在之現象。(五)無為法,其生滅變化並非因緣所作,亦不起作用。 

俱舍論等,更對此五位加以分類,將色法析為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四十六種、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為法三種,合計七十五種,故有「五位七十五法」之稱。大乘唯識宗則分心法為八種、心所法為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合計百種,故稱「五位百法」。以俱舍等宗派而言,五位之順序為:色、心等,此乃認為心外之對象實在而有,由此再起內心之心、心所。而唯識宗則提出不同之主張,即以心、心所等順序表示諸法皆唯識所變現,其本身並無實體。〔俱舍論卷四、順正理論卷十、成唯識論卷七、百法明門論疏卷上、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 

<</SPAN>二>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識五位、唯識修道五位。唯識宗將大乘菩薩之階位分為五等,即:(一)資糧位,即含攝有漏善以達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向等諸位菩薩,以福德智慧為助道資糧,故稱資糧位。十住、十行、十向之菩薩階位又稱大乘三賢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觀,十行偏重修事觀,十向多修理事不二觀。此類修行稱為大乘順解脫分,雖已能斷除分別二執之現行,然對於能、所取之種子依舊潛伏未除,此係唯識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階段。(二)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為加行位。即於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為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為大乘順抉擇分。(三)通達位,又作見道位。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於理,得見中道,故稱通達位。即證得初無漏智,並體得真如理之位。此係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階段,相當於初地之入心,故又稱見道位。(四)修習位,又作修道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為斷除障,複修習根本智,故稱修習位。即於通達位證得真如理,再反覆修習之位。(五)究竟位,指妙覺佛證此果位,最極清,更無有上,故稱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成唯識論卷九、大乘阿達磨集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唯識三十論頌、大乘法相名目卷一中〕 

<</SPAN>三>指小乘五位,即:(一)資糧位,又分三位:五停心、別相念(各別觀察四念處)、總相念(總觀察四念處)。(二)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未見智火,已得暖相)、頂位(觀行轉明,如登山頂悉皆明了)、忍位(於四諦法忍可樂修)、世第一位(雖未能證理,而於世間最勝),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三)見道位,指聲聞初果斷三界見惑,見真空之理。(四)修道位,指第二、三果修四諦道法,斷欲界思惑。(五)無學位,指聲聞第四果阿羅漢,斷盡三界見思惑,真理究竟,無法可學。〔天台四教儀集注卷下〕 

<</SPAN>四>對於心之狀態,禪宗亦分為五位。曹洞宗之祖洞山良價為舉示修行者,而提出五位之主張,稱洞山五位。可分為正偏五位與功五位二種。(一)正偏五位,指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等五位。正是陰,意即真如之本體;偏是陽,意即生滅之現象。正中偏指平等中存有差別;偏中正指差別即平等。基於此,作靜中之動之修行工夫,則謂正中來;動中之靜則為偏中至。兼以上二者,達於自由自在之境界,即謂兼中到。對此,曹山本寂曾以君臣為例而說明之。(二)功五位,指向、奉、功、共功、功功等五者。即知眾生本具佛性,求達佛果(向),為證佛性而修行(奉),見佛性(功),雖已達自由之覺位,尚有其作用(共功),最後更超越前者,而達自由自在之境界(功功)。〔景德傳燈錄卷十七、曹山元證禪師語錄、洞上古轍卷上〕(參閱「洞山五位」3869)[1]p1087——《佛光大辭典》

再生:即重生。指死後重新複活;或指入於某一信仰,開始一種新生活;或指再次出生於世間。佛教用印度固有之輪思想,以業說為基礎,而設立佛教獨特之輪說。此說強調由於過去之善惡業而產生現在之善惡果報,進而以現在之善惡業亦能招感未來之善惡果報。行惡業者,必生於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中;守五戒等善業者,其果報可再生於人間或天界中;若聽聞佛陀教法,並能實踐力行者即能斷除業障,遠離六道輪,而到達覺悟了脫之境界。至大乘佛教時代,則特別強調利他之思想,認為自利利他皆圓滿之菩薩,為救度眾生,遂示現種種形相,再入世間引導迷妄之人類,使其達到覺悟之境界,故提倡自利利他之菩薩行。 此外,再生亦指比丘,因其生於人界時,是為初生,受戒後,是為第二生,故稱再生。[1]p2198——《佛光大辭典》

注5.業處:又作行處。即業止住之所。為成就禪定之基礎,或修習禪定之對象。此係南傳佛教重要教義之一。修習禪定時,必須選擇適應自己性質之觀想方法與對象,俾使禪定發揮效果。此種觀想之方法、因緣、對象即是業處。 清道論有四十業處之說,即:(一)十遍處,指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二)十不,指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三)十隨念,指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至念、安般念、寂止隨念。(四)四梵住,指慈、悲、喜、。(五)四無色,指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六)食厭想。(七)四界差別。上述七項總共為四十業處。 

又觀無量壽經所說之清業處,一般解釋為「以清業所感得之處所」(土)之意,而視之為土之異名;然其原語 karma-sth?na 並無「以業所感得之處所」之意,且此語亦不解釋為十不等之不觀,而應解釋為有關佛與土之清觀想。 

此類業處之法盛行於現今南傳佛教諸國,由於特重師徒相承,遂趨於密化,而有業處阿梨(梵 karma-sth?n?c?rya)之產生。〔善見律婆沙卷一、觀無量壽經義疏卷上、觀經疏卷二〕[1]p5500——《佛光大辭典》

注6.定業不定業:即定業與不定業。謂善、惡之業所招感之果報有定與不定之別。分為招感結果之定與不定、招感結果之時的定與不定、時與果之定與不定等三種。

(一)果之定與不定。據瑜伽師地論卷九以下、俱舍論卷十五等載,決定受異熟果之業為定業,受果不定之業為不定業。其間有輕、重之分,由三因緣而成者為重業,即:(1)由意樂而成者,謂造業之動機為強烈之煩惱;或以善心深思惟者,其業必重。(2)由加行而成者,謂行為無間斷而鄭重造作者,是為重業。(3)由功德田而成者,謂造業之對象為有恩之父母、有功德之佛法僧等,此必為重業。具有上記三因緣之任一種業,必屬重業、定業,否則即為輕業、不定業。

(二)時之定與不定。據瑜伽師地論卷九以下、阿達磨集論卷四、成實論卷八、俱舍論卷十五、大乘義章卷七等載,時之定者有三種,稱三時業、三時報業或三報業,即:(1)順現法受業,略稱順現業。乃現在世作業,現在世引生果報。如入慈無量心定、四靜慮或滅盡定者,由其功德出定時,於身具備無量功德。或對以佛為上首之僧眾作善惡業,或以猛利之意樂方便作善惡業者即是。(2)順生受業,又作順次生受業,略作順生業。即此生所作業於次生招感果報,如五無間業於次無間之生受果。(3)順後受業,又作順後次受業、順後業。指此生所作之業於次生以後感果。

(三)時與果之定與不定。依瑜伽師地論卷六十載,業有四種,即:(1)異熟定,謂受果已定而時不定。(2)時分定,謂受果之時已定,而所受之果不定。(3)俱定,謂受果、受時皆定。(4)俱不定,謂受果、受時皆不定。唯識論了義燈卷五,以俱定為定業,其他三者為不定業。

俱舍論卷十五就定與不定業列舉四業、五業、八業等三說:(一)四業,包括順現業、順生業、順後業、不定業。(二)五業,除四業之前三業外,不定業又分異熟定時不定、異熟不定時不定二種,合為五業。(三)八業,謂順現、順生、順後等三業各分為時果俱定與時定果不定二項,成為六業,再分不定業為時不定果定、時果俱不定等二業,合為八業。

達磨集論卷四列有三種決定受業,即:作業決定、受異熟決定、分位決定等。依阿達磨雜集論卷七之闡釋:(一)業決定,謂由於宿業力,在此生中必定會造作某種業。(二)受異熟決定,謂必受之果已決定。(三)分位決定,謂順現、順生、順後等受果之受時已定。〔顯揚聖教論卷十九、百法問答鈔卷三〕[1]p3182——《佛光大辭典》

注7.共業不共業:共業,謂眾生共通之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之山河、大地等器世界,此乃依報之業;而個人之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之五根等正報之業者,則稱為不共業。俱舍宗以因之自體為共業;唯識宗則以共業為資助共相種子,令其起現行之增上緣。就種子而論,此共業、不共業為能感之業種子,而依、正二報之親因緣種子,則為共相、不共相種子;共業、不共業之業種子,能資助親因緣之共相、不共相種子,而令其生起現行。然善惡業所起之現行,隨起即滅,故助他之功能劣弱,但其所薰之業種子相續流注,能資助當來之異熟果,此功能強勝,故唯識宗專就種子而論共業不共業。〔大婆沙論卷一三四、大乘阿達磨集論卷四、阿曇心論經卷二、俱舍論卷十一、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參閱「親因緣」6292)[1]p2198——《佛光大辭典》

不共業:「共業」之對稱。指有情各自依身所感之善惡業。反之,眾生共通之業因稱為共業,能感自他共同受用之非有情數之法。其中,關於業之相續,唯識家立有業種子,就中以不共業所熏之業種子稱為不共種子,此種子於阿賴耶識中成熟,由其力變現有情之色根等。然瑜伽師地論卷六十於非有情數之法,亦分共不共業之所生。又據瑜伽師地論略纂卷十六載,共業所感之中,山河等為共中共,田宅等為共中不共;不共業所感之中,如自身之眼根為不共中不共,扶塵根等具有他受用之義,是為不共中共。〔順正理論卷十八、卷三十三、大乘阿達磨雜集論卷七、成唯識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參閱「不共相」966、「共業不共業」2198)[1]p968——《佛光大辭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