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阿含概說》03

(2016-08-30 18:34:03) 下一個

《阿含概說》03

慧律法師講解

諸位請翻開第13頁。前麵講的無常即是空,緣起即是空,中道離二邊,不落二邊。今天我們來講:

[(四)阿含思想與當時一般宗教哲學諸種思想]

諸位,宗教是信仰的東西,人類的精神的依歸,哲學是形而上的推論,就是一些思想家,宗教哲學。諸思想[有嚴格交涉的關係。]「交涉」就是息息相關,互動的意思。有嚴格交涉的關係,[特別對於非婆羅門教的六師思想的批判,]「若」就是例如。[若《長阿含·沙門果經》等,]這個婆羅門教,諸位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這個婆羅門教就是印度傳統的宗教,幾乎遍及所有的士、農、工、商,一個最高的領導地位,就是婆羅門。換句話說:印度的最高階位,宗教的儀式,宗教的這些主導,四個階級裏麵就是婆羅門最高。但是,佛陀是擺脫了婆羅門,就是擺脫了傳統,六師這些外道也擺脫了婆羅門,佛教也擺脫了婆羅門,簡單講:就是擺脫了傳統。所以,特別對於非婆羅門教的,非婆羅門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非印度的傳統宗教,這樣意思更清楚。特別對於非婆羅門教的六師思想,就是外道的批判,釋迦牟尼佛,在《長阿含經》的《沙門果經》講得很清楚。[以及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人生觀思想的糾正,]簡單講:在這個世界、人生也好,他都是加一個「我」,以自我為中心,世尊就糾正他的錯誤,糾正。[若《長阿含·梵動經》等,人生家庭社會倫理道德]社會倫理道德這個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如果整個社會、家庭……社會倫理道德,這就是重要的文化資產,這個文化資產一被摧毀,這個國家就會動蕩不定。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所依靠的東西,中國人很重視家庭、社會倫理道德。[標準的確定,若《中阿含·善生經》等,]就是講這些家庭社會倫理道德,還有一般的[神教迷信的破除,]譬如說:台灣的殺生,一到普度,就以殺生來祭祀,換取神的喜悅,以求得自己消災,這個就是神教。印度也很多這種東西,就是以殺生祭祀來向神祈求,台灣現在還是很多啊!你看那個建醮大會,看那個神醮殺豬公比賽,你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很可怕的!世尊說:這個完全是迷信,殺眾生,來向自己祈禱福,這怎麽可能!神教迷信的破除,「若」就是例如,[若《長阿含·三明經》等]有談到這些破除迷信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上都充分反映出,《阿含》是富有組織的論理學,]很有係統的意思,非常有次第,非常有係統的。[特別富有時代交涉的精神。]這句話很重要,也就是說:阿含的思想很能夠配合時代,充分的麵對時代的需要,麵對這個現實。其實佛法本身講的三法印、一實相印,它並不分時空,到我們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依循釋迦世尊的足跡,釋迦世尊的開示,徹底地體悟生命。雖然緣起有轉變,科學、經濟,農業轉成工業、電腦時代,但是,三法印不變,三法印永遠存在,不受任何時空的改變,科學愈發達,愈能夠證明佛陀的偉大。所以,特別富有時代交涉的精神。[故研究原始佛教書籍雖多,若《阿毘達磨論》,]諸位,做一下筆記,這個《阿毗達磨論》要加一個「七」,「阿毗達磨七論」。這個「阿毗達磨七論」,它是從根本上座部裏麵分出來說一切有部。昨天我們不是說:上座部後來分成十一部嗎?十一部裏麵有一個說一切有部,這個《阿毗達磨論》就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典,它有七部論。這是佛滅度以後三百年之初,大概這個時間。《阿毗達磨七論》第一叫做《集異門足論》,諸位,提示一下就行,因為我們今天講的是概論,不是要申論;申論,我們要詳細地講,概論就是你了解一下,阿毗達磨有七論就行。第二叫做《法蘊足論》,第三叫做《施設足論》,第四叫做《識身足論》,第五部論叫做《界身足論》,第六叫做《品類足論》,第七部是最重要的叫做《發智論》。一般前麵稱為六足論,因為都有一個「足」:《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施設足論》、《識身足論》、《界身足論》、《品類足論》,都有一個「足」,所以前麵稱為「六足論」;第七個《發智論》這個最重要,這個是所有《阿毗達磨七論》裏麵最有名的,叫做《發智論》。前六稱為六足論;《發智論》稱為身論。諸位,這個《發智論》誰造的?這個很重要,叫做迦多衍尼子所著的,總稱《阿毗達磨發智論》,這本論典非常非常地重要。好,我們是概說,它的意思就是說:若《阿毗達磨七論》[隻是限於經文比句]這個「比」就是類比。「句」就是大概的。[表麵的解釋,]限於經文比句表麵的解釋,有一定的類比,然後大概地講一講,「比」就是比對,「句」就是句子(字),[而沒有深刻內容意義的價值。]意思就是:並沒有發揮阿含的精神思想。[是故欲了解原始佛教,不僅限於佛教一部分經典,]意思就是說:你想要了解原始佛教,不能說隻看一部,不行![必須注意到當時與佛教有關係的一般宗教哲學文化思想的對照研究。阿含的意思涉及到佛陀時代前後一二百年間的印度宗教哲學的思想。是故研究《阿含》,不僅可窺見佛教根本思想,也可窺見印度當時所有宗教哲學思想的體係。]換句話說,這一段講的就是,《阿含》跟當時候的宗教哲學息息相關。為什麽佛會出世?為什麽有阿含的思想?都是因應時代的潮流。

[(五)阿含雖被尊為根本佛教的經典,但從其內容思想體係說,顯與佛滅二百年後部派思想相混合。]諸位,「部派」要加兩個字:佛教,叫做部派佛教思想。為什麽稱為部派?這個「部派」,很明顯的,這個名詞顧名思義,你就知道,這個「部派」兩個字,就是已經分開來,佛教已經成各種派別,叫做部派佛教。我們說:根本佛教,有的講原始佛教;再來就是部派佛教的思想,個個派係建立起來,叫做部派,思想相混合。[要是想研究真的根本佛教思想,這於阿含研究取材方麵,應有區別新舊思想的必要。就如佛預示]「預示」就是預言。[百年後,阿育王及優婆毱多的事跡,這純為上座部於佛滅後三百年前後所編纂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不能視為根本佛教的跡象。]意思就是,是後來人寫上去的,後來人才加上去的。為什麽大家都認同阿含為根本佛教?因為最接近佛陀時代所出來的書。現在許多的經典一看就知道是偽經,有的在《大藏經》裏麵,看起來就知道那個不是佛講的,這個處理事情起來很棘手,牽涉層麵很廣,有的人也不滿意我們的看法跟見地、見解。有的誦得好好的,很感應。有的人拿來講堂發,有的人誦很感應,我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說:師父,那您這樣是不是有一點敷衍、姑且?眾生有受益,那麽,我們就引導讓他進入正知正見。所以,這個佛法為什麽阿含都重視?因為它最接近佛,沒有人敢否定它,這事實上就是佛講的,所以,大小乘都研究。不能視為根本佛教的跡象。其實很多都是後來人造的,像那個武則天也是,武則天自己也造了,她說:佛陀在世的時候,……自己叫人家造了一部書,說: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小女孩走過去,這個小女孩就想要供養,就拿她玩的那個沙,拿起來就供養佛,就供養佛。旁邊的比丘就阻止:哎呀!你怎麽對佛這麽沒有禮貌?佛就歡喜地接受、接受,這個小女孩,才五、六歲的小女孩,她不懂嘛,就供養佛。世尊他就授記說:這個經過一千年後,會在震旦作為轉輪王,就是作一個國王、女皇,就是後來的武則天。後來人說:這一部根本就是假的,自己製造的,要抬高自己。所以,大乘佛法裏麵很多,有這種很奇怪的,稍微有一點點智慧的,就說他是文殊師利菩薩來的,稍微修一點苦行的,就說他是地藏王菩薩來的……中國人很喜歡加這個東西,我就很不喜歡聽這個東西。有的人講:慧律法師,聽說您是文殊師利菩薩來的?我說:喔!那你境界比我高,那你是釋迦牟尼佛。我都不知道我是文殊師利,你知道我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來的,那你是釋迦牟尼佛。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不認識自己,我隻知道我是一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不過有這樣宗教的熱誠,有弘揚正法的熱誠,我盡力,我不敢說我在教大家,我們互相勉勵,總行。我講這樣,大家都能夠接受。是不是?所以,大乘佛法裏麵,動不動就加一個什麽菩薩來的:這個人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連那個印光大師,人家都說他是大勢至菩薩示現的。印光大師就說:不可以亂說,不可以這樣說!印光大師馬上就嗬止你,不準你這樣講。是不是?我們中國人喜歡戴那個高帽子:你是菩薩,是什麽菩薩來的……這個不好,這個跡象應當慢慢地消失。那這樣子,大家動不動就說:我是摩訶迦葉來的。長得莊嚴一點,他就會說:我是阿難來的。慘了!大家統統是,講來講去,你也不曉得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我不喜歡佛門這樣子,拿幾個菩薩一直在加,一直認為他是什麽示現的……不要這樣子,解脫最重要,哪尊菩薩來的,有什麽重要?我們以前去泰國,去泰國,那個導遊就跟我們開示,在我的前麵開示佛法,他說:泰國很多,好幾個證阿羅漢果,當你在坐飛機的時候,有人看到他在雲端。我說:這樣喔,他頭有伸出來嗎?你坐飛機,這樣往窗外看,然後,他在窗外看著你嗎?他說:是啊!那個國王——泰國的國王,他有一次在坐飛機,那個泰國的高僧,證阿羅漢的高僧,他就站在雲端,跟國王打招呼。因為泰國現在還是國王製的。我說:這樣子喔,這樣子喔,這麽偉大喔!然後,我就問他:And so what?然後又如何?看到阿羅漢在雲端飛,然後你覺得怎麽樣呢?你煩惱斷了沒有?沒有。你今天看到滿天都是阿羅漢,煩惱斷了沒有?沒有。有沒有徹底解脫?沒有。執著在嗎?在。分別心在嗎?在。那你看到阿羅漢有什麽用?要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在徹底解脫虛妄的執著,而不是在這個神通裏麵搞東搞西。當你修行到某一種程度,你自然會有神通,那是很自然的,不須要強調。告訴諸位:真的有功夫的人,也不會誇張,也不會講他有神通,你也看不出來,他也不會告訴你。所以這是做佛弟子研究佛法,一個很重要的、很嚴謹的一個態度。[但是要嚴格區別這個新舊思想的問題,僅依漢譯阿含的內容,還不足以決定,]因為要多方麵。[尤其思想方麵,以原始佛教的教理不是佛陀一代所完成的,佛陀僅止於一種暗示。必須追溯佛陀以前吠陀書、奧義書]這就很重要了,這兩本書跟我們佛經是息息相關的。好,先講吠陀書。吠陀書就是古印度傳統的正統思想,就像我們中國的儒家一樣,大家都信奉、都遵守,而且都推崇的。什麽是吠陀書?吠陀書就是古印度傳統的正統思想。這有三論,第一個叫做智論,第二個叫做明論,第三個叫做無對論。奧義書就更重要!什麽是奧義書?吠陀時期,哲學思想最高潮的哲學名著。換句話說:吠陀時期,最高的哲學思想著作,奧義書是一本書,叫做奧義書。吠陀時期,哲學思想最高潮的哲學名著,叫做奧義書。諸位,我們今天所引用的吠陀思想、奧義書,很多都跟佛教重複。譬如說:我們佛教講輪回,其實奧義書就講輪回;我們講齋戒,那裏麵也是講齋戒啊。我們講業力,諸位,世尊所提出來的業力,這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佛在世,佛陀在世,其他書籍,外道已經有講到業力的問題。所以,簡單講:世尊在講經說法,是引用當時候大家所了解、所認識的名詞,像齋戒、四諦、輪回、業力、出家,包括「出家」這個名詞,都是外道所共有的,不是佛教專有名詞。出家、五戒、持齋、四諦、業力、輪回,統統跟外道講的名詞一樣,但是,內容有所差別。因此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很多的名詞,絕對不是自己創造的,而是配合當時候時代,存在的這一些大家所了解的、所能夠認知的,引用這些名相,然後徹底地加以解釋,解釋得比較究竟,這樣子。我們佛弟子,要很清楚這種觀念。吠陀書、奧義書,[及佛陀以後部派的經典,始能探得佛陀思想的起源背景及教團組織的次第。初期佛教所用的術語,若三皈依、五戒、持齋、]我們像八關齋戒,持齋就是八關齋戒。[四諦、十二因緣一類的法門,顯都與吠陀書(法經)、奧義書的思想有密切的淵源。]佛陀為了配合當時時代,大家所了解和認知的名詞,然後加以闡揚,徹底的解釋,使大家更清楚、更了解。

[(六)阿含不但在思想上涉及大小乘思想內容及導源的關係,且涉及佛教全體思想及曆史的淵源。最顯著的部分:]你要了解它的曆史,佛教全體的思想,曆史的淵源,最顯著的部分:[(一)釋尊自說出家年月,說法的時代,「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須跋我成佛,]就是:須跋陀,我已經成佛。[今已五十年」]須跋陀是一個比丘,世尊在告訴對方,說: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有另外一種講法,說世尊十九歲出家,我認為十九歲出家不太可能。經典裏麵講:世尊有三個孩子,一般記載隻有一個孩子,是羅羅。有的經典記載,世尊有三個孩子。記載的都有所差距,我認為二十九歲出家比較可能,十九歲出家,生三個?不太可能。十九歲也不是很了解事情,算是一個小孩子而已。所以,有的講十九歲出家,有的講二十九歲出家;有的講佛陀一個孩子,有的講佛陀三個孩子。但是,在《華嚴經》裏麵講:十方三世一切佛示現,統統要娶妻生兒以後才出家。十方三世一切佛,不能說沒有結婚,童貞他就出家,他一定要示現這個家。而且十方三世一切佛都示現在很尊貴的家庭,然後拋棄皇宮、美麗的老婆、兒女,最難斷的感情徹底放下,然後晚上騎一匹白馬跑出去……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要重複演這出戲,而且不能有例外。所以,隻要童貞來出家的,你就知道他不是佛示現的。他一定要結婚,而且一定要生兒育女,然後,知道世間實在是很苦,很苦。要不然,世尊什麽沒有?所以,世尊自己這樣想:我縱然擁有這麽富貴,將來要做皇帝,妻妾兒女,無常一到,還是要放啊!毅然決然地跑去出家。世尊剛開始參外道,日食一麻一麥,那個苦不堪言。所以最後,你看,世尊在修苦行的時候,瘦到……有一張相片,世尊餓到剩下肋骨,肋骨。後來世尊說:這個根本就不能成道,單單一直苦,不行!放棄苦行。所以,世尊後來講:無益苦行當遠離。求佛道就是求智慧,開大智慧,不離本處,即得菩提。這樣一直餓……變成自餓外道,吃盡了苦頭,一樣不能解脫生死,不能解脫煩惱,沒有用![(《長含·遊行經》)。]裏麵講[(二)釋尊預示百年後,阿育王及優婆毱多的事跡。「於我滅度百年之後,]你看,世尊早就預言了,[此童子於巴連弗邑統領諸方,為轉輪王,姓孔雀名阿育,正法治世。又複廣布我舍利,當造八萬四千法王之塔」]諸位,這個八萬四千法王之塔,就是建造佛塔,很多很多的意思。[(雜含二三,三二)。]這是它的出處。[(三)其餘有關釋尊、迦葉、阿難傳承及與各國王的關係。這都為研究佛史重要的資料,於考證佛陀紀元問題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少在北傳方麵認為是如此。]

[(七)阿含不獨為佛教全體思想的淵源,且為研究印度宗教哲學]因為當時候佛陀跟這些思想家辯論,跟這些外道辯論,(《阿含經》)裏麵都有記載。[及一般思想的依據。佛陀時代的婆羅門教,雖失去統治人心的功用,]諸位,婆羅門教,要好好清楚記得,印度傳統的宗教,意思就是,人人信仰的。這個婆羅門教,因為以神說為中心,最有名的像濕婆神。你到尼泊爾去,人家很多人拜濕婆神;你到印度去,很多人拜濕婆神,神創造的。那個時代的思想,跟我們現在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思想是一樣的,獨一無二的。他們拜的是梵天、梵天神,還有毗紐神。再來就是濕婆神。但是,因為信久了,大家都會有動搖、懷疑,所以,傳統的婆羅門教,漸漸失去統治人心的功用。[但一般國民宗教意識(神的思想)]就是神創造天地萬物的思想。[及生活習慣(祭祀神格、]崇拜神,[讚歌)]讚頌謳歌,[仍然與婆羅門教育密切的關係,]所以,印度、尼泊爾是神比人多的國度,台灣也是,哪裏哪裏都有神,那個神壇裏麵太多了,三界公、太子爺、關公、媽祖、土地公,那很多啦!三山國王……很多,反正你也認不清楚是什麽神。[《中阿含·梵誌十經》,特別可以看出婆羅門教潛伏的勢力。非婆羅門教六師,]非婆羅門教就是非傳統的宗教,就是六師外道,擺脫了婆羅門,另立一個宗教,那是六師外道。[雖以自由思想為號召,]但是,沒有大徹大悟,講出來的不究竟,仍然是跳到另一個坑洞,仍然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這六師外道也是講自由思想,[然在思想上缺少了正覺的依據,]正覺隻有佛,沒有正覺,講出來的思想就是無明,無明講出來的東西就是不可靠。[趨於極端(參閱《長含·沙門果經》),]就講得很清楚,趨於極端,[故不能統一民心。佛陀以新鮮正覺思想,覺範天下,]為什麽覺範天下?放諸四海而皆準,[救濟人間,]為什麽覺範天下?世尊說:不淨、苦、空、無常、無我,這個不是你相不相信的問題,色身是無常,這個真理可以運用到所有的外道,你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包括信仰回教,仍然要接受宇宙當中無常的真理,這是生滅變異,任何一個佛道、任何一個外道,都必須接受的事實。所以,當你今天不能體悟到佛門的思想,世尊就是等,等因緣。救濟人間,[故能折伏當時諸種思想]種種的思想,[(六師)。是故不了解阿含]思想的人,[不特]不隻是說,[不能了知空有的大乘教,]空就是中觀,中觀就是從性空學開展出來的。有是建立在緣起,就是建立在緣起角度開展出來。重視緣起是有,重視性空就是中觀,空有的大乘教。我們如果不研究《阿含》,不了解中觀跟瑜伽,它的淵源其實來自於《阿含》,[並且不能了知一切經典根本思想的源流,]我們有看到水喝,可是不曉得這水從哪裏流下來,不知道。[甚至不了解整個佛法思想起源的背景,亦非過言。]就是這樣講也不為過,也不過分。意思就是:一個法師或者這些護法居士,從來都沒有看過《阿含經》的,其實他是不了解佛法思想的一個佛弟子,這樣講不過分。[《阿含》為大小乘思想的根源,是故阿含有其獨特性,不可拘泥於大小之間,日本佛教徒或稱為「根本佛教」或稱為「原始佛教」,這都有損於阿含獨特性的價值。]意思就是:不可以把它貼標簽。知道吧!不可以把《阿含經》貼標簽,說貼是大乘、是小乘,把《阿含經》貼是根本佛教、是原始佛教,這個都有損於阿含獨特性的價值。東初老法師認為:[我以為阿含,就是阿含,不必再加上形容詞的名稱,為了彰顯阿含獨特性的價值,故尊為「阿含佛教」。]所以,東初法師把它稱為阿含佛教。我覺得這樣最恰當,我認同,我喜歡。

世尊當時在世,講到了阿含思想裏麵最重要的,後來發展成唯識的——業力、業力論。這個業力論,有業識、有業因、有業緣、有業種,而世尊講的,它是貫穿三世的思想——貫穿過去、現在、未來。

我前幾天看了一段不可思議的影片,這是電視的,我講給大家聽:有一個小男孩四、五歲,四歲到五歲,一天到晚都跟他媽媽說:媽媽,我心髒很痛,我心髒很痛!然後,痛起來就在地上打滾,他說:媽媽,你趕快叫119送我到醫院(台灣救護是119,大陸為120),媽媽,救救我!才四、五歲的孩子,他的媽媽沒有上班,爸爸去外麵賺錢,媽媽就照顧他,就打119,嗚伊(救護車發出的警報聲。)……就趕快去救他。送去,醫生一直檢查,這醫生一邊檢查一邊搖頭:奇怪了,這個心髒都沒怎樣啊,這個孩子為什麽一直喊:心髒受不了,心髒受不了,很痛呢?去給醫生看,看一看,醫生也沒打針、也沒吃藥,好了,不痛了,又再回來。再過幾天,心髒又發作,又說他快死掉了,又送急診,emergemcy,又送急診,這醫生又看:奇怪,就沒有病啊!這個孩子從出世以來,很少開口講話。有一天,他媽媽常送,反正也送急診室送習慣了,看一看,心髒就沒病了。有一天,他媽媽看兒子在那邊很健健康康的,兒子突然開口講話,這個兒子從來不開口講話,突然開口講話,他就跟他媽媽講說:蜜雪兒,過來,過來!蜜雪兒,蜜雪兒。他媽媽給他這一句話驚嚇到,站在那邊不知所措,因為這個「蜜雪兒」,是從她出世到十歲,隻有她爸爸才叫的乳名,全世界沒有人知道,他說:蜜雪兒、蜜雪兒,過來,我是你爸爸!她說:你說什麽呀?小孩子胡說八道,你是我兒子!他說:我是你爸爸。她說:你是我爸爸?這孩子講了一段很不可思議的過去,他就說:我是你爸爸,我前世當警察,我去逮捕壞人,壞人從後麵開槍,從後麵開槍,打中我的心髒,我在死亡的那個時刻,感覺疼痛難耐,一直記憶我的心髒很痛很痛,可是,就是來不及救。他的媽媽都嚇一跳!後來,他的媽媽去查,她的爸爸真的就是這樣死的,這是美國人,她爸爸就是這樣子,她爸爸就是當警察,人家朝她爸爸後麵開槍,結果他今生今世,心髒還在痛。

我看到這一段,我也嚇一跳,那我這個腸胃炎,前世可能也沒有治療好,要不然,出世就一直腸炎、痛、痙攣,什麽吃藥、打針,都沒有辦法。我看到這一段說:嗯!這個incredible太不可思議了!這個訊息震撼整個美國,美國是基督教的國家,他從來不相信三世因果的,他絕對不相信有前世的,這個剛好替佛門三世因果奠定良好的基礎,不須要講經說法,這個就是一個實例。他媽媽就講說,她說:我這個「蜜雪兒」,這個名字,從出世到十歲,是從來沒有人叫過,隻有我爸爸。這是我跟我爸爸兩個人的秘密,全世界的人,沒有人知道,而這個孩子竟然叫我的乳名!後來十歲以後,她的媽媽又改另外一個名字。所以,中國人講:要往生,也要死得怎麽樣?考命終,就是要死得安祥,安祥,屍體沒有被破壞,這當然是中國人的觀念,佛教是講業力論、業識。所以,一講到這個業,那就是很複雜。所以,師父常常看這些節目,為什麽?就是希望講得更精彩給大家聽,有這樣子,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研究佛法,我們研究佛法的人,可以拿這個例子來做我們修行人的佐證,這個就是事實,這個就是三世因果,你一點都逃不掉。諸位,如果沒有因果的話,在座諸位每一個人的生命長短不一樣、貌相不一樣、福報不一樣。有的人很有錢;有的人很有智慧;有的人長得實在很漂亮;有的人長得是帥哥;有的人長得很壯;有的人一天到晚生病。諸位,這個如果沒有用三世因果來解釋,根本講不通。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那誰要給人家創造矮的?大家都喜歡猛男那一類型的,一起來,這個會發抖的。誰願意被創造一點點的?大家都想被創造很漂亮的,皮膚細致的,會滑的那種皮膚;誰願意被創造粗糙的,可以磨漿的那種皮膚?要磨成漿的,這個因果是逃不掉的。所以,了解了因果以後,在座諸位,我們就安身立命,告訴自己:這就是自己造的。記住!在經典裏麵,對業力下的定義下得最好的,第一句:什麽叫業?業就是行為,業力論就是行為論,所作所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接受。今天我長這樣,我接受啊!雖然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是不是?我接受,反正自己造的因,自己接受嘛!不會說:哎呀!上帝……上帝憑什麽把我們造成不同的臉孔?投胎在不同的家庭?第一個定義最好的業力論,就是行為論。第二個,業力下的定義下得最好的,就是《成實論》,所謂業,就是非色非心,這個下的定義下得非常非常好!業力它不是色法,它在你的起心動念:它也不是心,不是你的妄想心。以前有一個人下的定義,什麽是業?附著在靈魂的怪物叫作業。下得真好!附著在我們靈魂的一種怪物,卡在那裏,我覺得這個定義下得很好,雖然有一點好笑,這個定義下得很好;什麽是業?卡在我們靈魂的怪物。意思就是,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你無法掌控。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隨業而去流轉,隨這個業去投胎,我覺得這個定義定義得最好。好,《成實論》講空的,它說業是非色非心,你講這是色法,不對,它是由你的起心動念累積而成的一種習氣。它也不是心,不是你現在的妄想心。諸位,你現在的妄想心,是你看到一切境界起心動念,當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躺在那個地方,我告訴你:全部要看你一生一世的業。所以,師父說:修行要早,修行要趁早,年輕的時候你就要修行,你不能等到臨命終。為什麽?你到臨命終,躺在那個棺材上麵,躺在那邊助念,所有的業統統浮上來,那個不能作主的,就看你今生今世做了多少善事?你幹了多少壞事?你學佛有沒有精進?或者是你一心一意念佛。所以,師父一再強調,念佛絕對是了生脫死第一大法,沒有第二條路,臨命終那種痛苦、那種煎熬,你怎麽來得及參?你就記得要放下,都不得了!一心念佛,你有個依靠嘛,臨命終念南無阿彌陀佛,如靠須彌山。這些經教、這些般若智慧,都是要叫你看開、放下,包括我們的見性大法,都是叫你悟入不生不滅,悟入無生,不妨求生,這個才是生就是無生,無生,不妨求生極樂世界。所以,講到這個業力的問題,所以,我們讚歎阿含的思想對業力的定義。

[二、阿含的思想與當時的思潮]

「思潮」就是思想的潮流。我們這一段講《阿含經》的思想,跟佛陀當時在世的思潮,思想的潮流。當時候一般的思想的潮流有幾種,一是正統婆羅門教的思潮,二俗信的思潮,三哲學的思潮,四非吠陀的思潮。

[「一」當時一般的思潮]

[釋尊的時代,不消說,即指西紀前五、六世紀時而言。]前五世紀就是前五百年,前六世紀就是前六百年,公元前五、六百年世紀而言。[這時的印度思潮,無論在文化思想上,或民族思想上,]無論是文化,無論是民族,[或政治趨勢上,]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民族和政治。[或宗教改革上,以及一般教學上,都立於劃時代轉向的階段。]剛好碰到這個時代,出現了一個聖人釋迦牟尼佛。[在思想體係上,是新舊思想交替,]新的思想跟舊的思想交替,[新印度文化宗教哲學思想開始勃興的時期。]

[要詳細地分析這時的思潮,至少要有數十種以上。然當時最顯著思想的傾向,也不過三四種而已。]

[(一)正統婆羅門教的思潮]

諸位,這個印度的傳統,所謂正統婆羅門教,意思就是:幾乎全印度都在信仰的一個宗教。我們先了解「婆羅門」是什麽意思,「婆羅門」翻譯成中文,叫作淨行——清淨的修行,淨行。又叫做承習,婆羅門又稱為梵誌,我們說:梵誌,梵誌。或者是梵種。婆羅門也稱為梵種,或者叫做梵誌種;或者指的是婆羅門種,乃是指婆羅門教的僧侶,他們也稱為出家,以及學者的司祭階級,它是最高的。在印度當時候四個種姓中,是最上位的,他學習,而且傳授吠陀經典,掌控了祈禱、祭司,婆羅門是神與人的媒介。你隻要記得這個,婆羅門這些人在做什麽?就是神跟人的媒介。在佛陀還沒有講這個正覺的大法的時候,婆羅門掌控整個印度。當時分四個階級:一叫做婆羅門,他們認為最上階級的。第二叫做刹帝利,刹帝利叫做王種、王族,以及士族,掌政治和軍事,這第二高貴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刹帝利,叫做貴族的意思。第三叫做吠舍,吠舍就是士農工商,叫做吠舍。第四個叫做首陀羅,又叫做下賤種,或者稱為惡種,或者稱為奴隸,叫做首陀羅。那麽,前麵婆羅門和刹帝利,有念誦吠陀經典和祭祀的權利。諸位,最後一個首陀羅,一點權利都沒有,連誦吠陀經典的資格都沒有;連參加祭祀的儀式都不夠格。他們那個下賤種,出去要拿一隻旗子,他的影子,太陽光照射過來,我們人有影子,這個影子如果蓋在尊貴人的身上,這個下賤種、奴隸、首陀羅,他慘了!接受到懲罰。而且這些自己認為比人家高一等的,婆羅門、刹帝利、或者是吠舍,隻要他的身體被這個首陀羅的影子蓋過去,他回去就要洗澡,而且要辱罵他,責備對方。從兩、三千年來,我告訴諸位:到今天,有一個去印度研究的一個學者,回來告訴師父,到今天公元二○○五年,印度還是一樣,階級劃分得很清楚,還是沒有辦法打破。所以,你生長在印度那個首陀羅,你多悲哀啊!你連那個影子,人家都不要靠近你,影子喔,還不是人喔!而世尊告訴我們:所有萬法都是平等的,因為你有我慢,所以有高下,這個就是病。這些婆羅門、刹帝利、吠舍,自認為高貴,世尊說:這個就是病。人類生而平等,人類萬物,清淨自性也本來就平等,那是因為我們無知、我們無明;我們妄想、顛倒、自我分別,所以,分四個階位。如果你今天生長在首陀羅,慘了!你爸爸是首陀羅,兒子呢?也是。譬如說:你爸爸是殺豬的,兒子也是;爸爸是捕魚的,兒子也是捕魚的。所以,在印度,兩千五百年前,世尊要破除這個階級有多困難,諸位,你可以想一想,想像看看,不是今天的民主時代喔!是兩千五百年前的世尊,就徹底摧毀這些階級,世尊就是講民主、平等,那個要實施民主有多困難!先出家的在前座,哪怕你是首陀羅、下賤種,你先剃度出家,你就坐在前麵;你要是貴族,你慢出家,你一樣排在後麵,平等,按照你出家的次第來。那個時候,世尊有多大的勇氣,才有辦法實施這樣。而到今天的二○○五年,印度的階級仍然存在,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兩千五百年了,強烈的階級還是存在,打不破那個傳統。所以,生長的時代生長得不對勁,就很糟糕!譬如說女人,生長在清朝,你看,去綁腿,綁得一點點的腿,三寸金蓮,這個能夠參加奧運嗎?全國的女眾統統綁那個三寸金蓮,你怎麽參加奧運呢?你想要奪標,能參加遊泳比賽嗎?腿那麽一點點,能參加遊泳比賽嗎?四百公尺、八百公尺、一百公尺,你能跑嗎?接力賽,你就統統停。能排球比賽嗎?中國的女眾,腳統統一點點,能夠參加排球比賽嗎?奧運停,我們沒辦法辦。是不是?沒辦法!沒道理,為什麽要把一個正常的腿,那個骨頭那麽大,綁成一點點?有一個女孩子,有時候這個人言是很可畏的。就像女孩子,她很大。電視執導的,她非常大,太大了,因為她年紀才十幾歲,就很大。結果,她因為怕同學笑,要穿衣服、內衣以前,就一直把它捆起來,把它捆得很……把它壓下去,那很自然地東西,你要把它壓下去?結果一壓,後來壓出病,沒有辦法呼吸。因為太大,同學笑。跑起步來,震耳欲聾;睡覺,負擔很重,結果她就苦惱無量,同學上課,才十幾歲的孩子,經不起笑,後來就跳樓,去跳樓自殺,受不了人家說:你怎麽那麽大?很悲哀的,這個世間很不平等的。有一個女孩子,才五十七公斤,每天就叫:我太胖了,我太胖了!每天都叫喔!我太胖了,我太胖了,怎麽辦?她每次看到電視那些辣妹,哇!向往得不得了,可是,她就是瘦不下來,她怎麽樣瘦,你知道嗎?自己想的,從此以後改吃素,她來吃素是為了苗條。而吃素除了不吃葷,還不吃油,不吃油喔!連素食的油,提煉的植物油都不吃,隻吃什麽?每天都隻吃沙拉生菜,生菜沙拉,每天都吃這個,吃了半年,這個女孩子剩下四十九公斤,瘦了八公斤,她很高興,瘦了八公斤,她每天都很快樂,半年瘦了八公斤。結果,她家要爬樓梯,她家住在好幾層樓,她家沒有電梯,公寓式的那個要爬樓梯。瘦了八公斤以後,經過了半年不吃葷,她不是為了吃素而吃素的;像我們講堂,素食煮得很好,營養調配得均勻。她不是,她怕胖,結果吃那種生菜沙拉,每天都吃那種東西。半年以後,爬她家樓梯爬不到,爬不到!爬到二樓,呼……氣喘,氣喘喔,整個身體的運作完全失調,荷爾蒙,荷爾蒙失調,情緒控製不住,她沒有辦法生長,女人應該有的荷爾蒙,神經兮兮,疑心疑鬼的。再來,每天都覺得人家要害她。再來,爬到樓梯呼……(氣喘,她)上去的時候,心髒跳一百多,no power沒有力量,是很瘦啦,很漂亮啦!後來怎麽樣?去看醫生,醫生說:你完蛋了,你快死掉了!你不吃葷,就是吃素,你也把營養搞得均衡一點。植物油不吃、動物油不吃,她油不吃。我們宗教信仰者的素食主義者,她隻是為了減肥,觀念錯誤。(醫生)他說:你的命快沒有了。都不能呼吸,後來醫生告訴她,她說:醫生,那我怎麽辦?他說:你開緣,恢複你的正覺飲食。她回去就開緣,恢複她的正覺飲食,不用看醫生,自自然然的病就好了。師父講這一段的因緣,就是人類這個色身,你不理它,它就理你。簡單講就是說:我們今天吃素,在家吃素,一個人吃素,我不要管它的營養夠不夠,我隨便吃,我不要理它,我大修行人,不礙這個色身。我告訴你:有一天,病苦它就會理你,你今天你不理它,有一天它就理你,你不理它,它就會理你,一定的道理。你還不是佛,還沒有這個定力。吃素,行!東北人講的:吃素,行!還要卷舌音:吃素,行!可以!我們台灣說:好!東北人說:行!可以吃素,但是,營養要照顧好。這個女孩子爬到樓梯,冒金星、頭昏眼花,氣喘:呼……快死掉了,像上吊一樣。所以,我告訴你:那個思想、那個觀念,一進去以後,錯了,就會誤了你一生一世的大事。所以,這個宗教的信仰,包括佛門的聽經聞法,剛開始,你沒有這個正知正見,完了!後半輩子完蛋了,怎麽樣過日子都不知道,怎麽樣安排自己也不知道,想的,統統自己感覺對,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師父勸也不聽。有一個人,淩晨兩點起來誦《地藏經》,淩晨兩點。我告訴她說:你為什麽要淩晨兩點起來誦《地藏經》?她說:有一個居士告訴我說,這個時候誦《地藏經》最靈!我說:那地藏菩薩其他二十四個小時在做什麽?在睡覺嗎?她的觀念錯誤,她每天都誦,我勸她也沒有用,她每天都是淩晨起來誦經,她先生氣得咬牙切齒。對不對?她先生沒有怪我啦,因為知道我沒有叫她這樣做,有個居士就叫她這樣做。居士也是怪怪的,居士自己本身不懂,傳授這個錯誤的思想,那個就照這樣做,每天淩晨兩點起來誦《地藏經》。誦到最後,早上爬不起來,睡到十二點,更糟糕!早上兒子說:媽媽,你沒有起來煮早餐!拿去吃燒餅油條啦,這錢拿去吃燒餅油條。整個運作全部亂掉,勸她勸不聽。因此,我們了解,宗教的信仰是很重要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不能錯。第一個、正統的婆羅門教的思潮。

[《奧義書》興起後,形式的婆羅門教雖漸趨衰弱,然尚能以傳統的精神對抗新興自由派及革新派,]因為有傳統,就有非傳統,搞革命。是不是?[以維持吠陀天啟主義、婆羅門族至上主義、祭式萬能主義,]吠陀天啟主義,就是神造天地萬物的思想;婆羅門是最高無上的,一出生就是不平等,除了透過祭式,能夠跟神通以外,其他人沒有辦法。所以說,祭式萬能主義。透過祭式,可以跟神溝通,就像我們台灣靈媒。[為教係的中心。]

[(二)俗信的思潮] 

俗信就是一般的神,一般的神。

[這不同於前者拘泥形式主義,對吠陀以來種種神格雖多崇敬信仰。]它特別地寫出三尊神,認為它是創造天地萬物的。[然以梵天(Brahmadeva)、]「梵天」的旁邊加一個:神。你才知道,這是神,梵天神。梵天神,[毗紐拏(Visnu)、濕婆(Siva)三神為中心。]諸位,你有因緣到尼泊爾去看,我認為尼泊爾這個國度值得去,你看那個窮,窮到什麽程度?那個空氣是很好很好。沒有好的旅社,我們去的地方是最好最好的旅社,不錯!我們去的那間最好的旅社,真的!設備是真的不錯,那是最好最好的,在加德滿都。濕婆神,你到處都可以看到,我們到尼泊爾去,哪裏都在拜濕婆神。而且那個祭祀,那個都是臭酸味道,我們也不會說;他們東西拜一拜都不收起來。尼泊爾哪裏都沒有廁所,就在大路邊解決,類似台灣四十年前、五十年前,師父那時候——小時候就是這樣,廁所有一個公用,要跑很遠,很臭;我們崇尚自然,所以我們就在大地大便,大地。師父以前小時候也是這樣子的,以前沒有衛生紙,哪裏有這樣的衛生紙?沒有的,哪有這麽好命?你知道嗎?淹大水,淹大水的時候,我們都很高興。為什麽很高興呢?因為很多雞會淹死,淹死,我媽媽就去撿人家那些淹死的雞,被水淹死的雞。所以,每次台風,大家都愁眉苦臉,我都鼓掌:有雞肉吃了,有雞肉吃了。淹死的時候,我媽媽也很厲害,回來的時候拔毛,那個肉有一點點黑黑的,可是,不影響、不影響,沒有錢啊,哪裏有錢?就怎麽樣?就用那個薑母,薑母,用油,硬把那個味道逼掉,逼出去。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麽麥當勞這一類的,我們也沒有錢,就吃這種東西,吃這種東西!還有人家大飯店不要的,人家大飯店,那個有錢人去吃大飯店,大飯店出來的那些,一盤出來好多錢,吃一半就丟掉,丟掉,垃圾一倒,我們就去撿,去撿那些,裏麵有瓜子殼、酒味、喝酒的味道,酒瓶,還有魚骨,還有那一些剩下來一半的魚,去洗一洗,洗一洗喔,去洗一洗。還有,有的人雞肉、雞塊沒有吃完的,我們去洗一洗,就這樣吃,就是這樣子。我是這樣活過來的,沒錢啊!給我有錢,是不是?我從小如果好好地栽培,請家庭教師,我從小讀書,哪有什麽錢請家庭教師?統統自己來,統統讀書就是自己來,就是行,我們讀書就是很行,那些補習的人,愈補就愈大洞,讀書還排在後麵,是不是?所以,上蒼給我一個不好的色身,給我一個很不好的環境;就是給我一個很好的頭腦,還有一個男人的個性。這男人的個性,我這個人一點都不會扭扭捏捏:這是什麽東東啊?我們不習慣那個。所以,講到這個濕婆神,我們從小就是這樣信仰那些雜神教,每天就是希望吃一點點肉,吃一點點魚,沒錢啊,可憐!

[然主要的,以期養成一神教的思潮,]一神教就是創造天地萬物,[大敘事詩的中心思想,]「敘事詩」就是讚頌,寫那個讚歎的話,大大的敘述、大大的讚歎,大家統統進入這個神教,神的思想,[實是這種通俗運動的核心。]到現在,你去印度看也是這樣,他們一活動,你看那Discovery,那個印度一活動,就做了一個好大好大的紙人,幾層樓高的紙人,說那個是邪惡、邪惡的。到最後,善一定占用這個惡的,就把那個惡的惡神,凶神惡煞燒掉。我看那個影片,拍攝這個印度的宗教信仰,我看跟我們台灣差不多。我告訴你:宗教信仰能夠開智慧是好的;沒有智慧是很悲哀的,我今天沒有任何批評的意味。譬如說:那個蜂炮、蜂炮,對不對?鹽水鎮那個蜂炮,他們的觀念就是說:我今年放了蜂炮,被炸得愈多的,我今年愈消災,今年的運勢愈好;結果很多人都炸得眼睛流血,知道嗎?眼角膜破裂,有的炸傷。你看,一個宗教的信仰,這種觀念錯誤,活得有多痛苦?哪有像今天大家這麽好,坐在這裏,經典,師父看好了,一個字一個字來跟你解釋,來教導你,對不對?經典是佛講的沒有錯,要不然,這一本你看得懂嗎?你行嗎?當然不行啊,這本你看得懂嗎?是不是?所以,能夠坐在這裏聽經聞法,是大幸運者,你知道應該怎麽處理、怎麽解脫,沒有那些迷信,師父從小就是接觸這一些,還好我有一點慧根,大一的時候接觸佛法,也沒有人告訴我要研究佛法啊,我知道這是生命最究竟的真理。所以,這個俗信的思潮,不管是當時佛在世的印度,就是現在的印度還是一樣,改不了的。

[(三)哲學的思潮]

[以梵書、奧義書為根據的哲學思想,特別奧義書理論發展所掀起的派別:]《奧義書》剛剛講過了,[初為數論瑜珈,]「數論瑜伽」就是「娑婆多部」,就是「說一切有部」——講「有」的,講三世、十方、萬法,都是存在的,是實有的,這是瑜伽講的。[後為六派哲學]諸位,六派哲學不是六師外道,不能搞混,六派哲學,統統起源於婆羅門教中分裂出來的六種哲學派。公元二世紀左右,就是公元二百年左右,出現在印度婆羅門教當中,六種哲學學派的總稱,叫做六派哲學,不同於六師外道,這個不能搞錯。後來為六派哲學,統統出自於婆羅門,[大部份思想,都起於此時。]起源於這個《奧義書》、梵書,就是哲學的思想。

[(四)非吠陀的思潮] 

非吠陀。吠陀就是傳統,婆羅門教的傳統;非吠陀就是打破傳統。打破了傳統,有幾種呢?

[非吠陀思想,]就是打破傳統的思想,[即反對上麵三種思潮,]反對正統婆羅門教的思潮,反對俗信的思潮,反對哲學的思潮。[否認吠陀的權威。]這些祭司為什麽他是權威?[以自由獨立的思想為標榜,即所謂六師異學]「異學」旁邊寫:外道。可惜沒有正覺。「六師異學」旁邊寫:很可惜沒有正知正見。雖然擺脫了吠陀經典的傳統,擺脫了婆羅門教的傳統,想要標新立異,自立門戶;很可惜,一樣落入自己無知的坑洞。那麽,非吠陀就是擺脫了這個傳統,除了六師異學以外,還有佛教,佛教也是非吠陀的思潮,擺脫了印度當時婆羅門的傳統,[及佛教為這一派的代表。]

[當時非吠陀思想]就是反傳統。[為適應時代思潮而起,]我們所謂的改革派,[反抗傳統的婆羅門主義。]為什麽隻有你們高高在上?[這是西紀前六百年頃至四百年間印度思想界的總代表。反吠陀的思想,]就是反傳統的思想。[雖以自由覺悟人生為目的,但其本身缺乏健全思想的體係,]因為沒有大徹大悟,[而趨於極端懷疑論]極端懷疑論就是什麽都搞不定,什麽統統懷疑:這樣是嗎?那樣對嗎?[斷滅唯物的實在論,不特]就不隻是。[無益於人類反危害世道人心(詳《長含沙門果經》)。古的婆羅門教思想,既失去人心的歸趣,而新的思想又未能帶來人類的光明。雖說為新鮮活潑的思想,實是極端混沌的思潮。]「混沌」就是不清,就像中國人講的盤古開天,也是無知,沒有佛陀的究竟覺。[在此人心極度不安,思想混亂的時候,以自覺覺天下的思潮開始導演,]自覺覺天下,自覺就是自利;覺天下,讓眾生覺悟,我們今天就是蒙受佛陀的恩惠,報佛恩。自覺覺天下的思潮開始導演,[以綜合婆羅門教]婆羅門教就是傳統。[與非婆羅門教思想]非婆羅門就是反傳統。[而樹起]「樹起」就是建立。而建立了[正覺思想體係者,這即是佛陀思想的起源。(西紀前五六○-四八○)]就是八十年間。[佛陀的思想,無疑的屬於非婆羅門佛係。]突破傳統的。你一直守住那個傳統,神創造天地萬物的思想,如果佛也接受,佛也不能解脫,佛就是有這個責任,自覺覺他。[但有時也采用婆羅門的特長,]婆羅門的特長,就是很多的術語,[即如佛教的出家、]注意!這個婆羅門教裏麵,以前他們的出家,後來有的剃光頭,有的留一點點。像我看那個Discovery耆那教,耆那教就是裸形外道。耆那教有兩種:一個是裸形外道,主張無所求,全身赤裸裸,在路上走也是這樣喔,在路上走,統統光光的,什麽統統沒有帶,隻有男眾有。有一次,剛好這個裸形外道在剃度出家,剃度一個女眾,他們剃度不是拿剃頭刀的,他們剃度出家,你看了……我很驚悚,那一幕,我真的很驚訝!怎麽剃度的呢?用拔的。頭發洗一洗,這女孩子統統有穿,她統統有穿,男的統統沒有穿,女的統統遮。然後,就跪在師父的前麵,那女眾頭發長長的,洗得幹幹淨淨的,然後,師父就念念有詞,就這樣子,一點點來拔掉,一點點拔掉,就這樣子喔,就是這樣子,一點點……然後,慢慢地拔。她師父就這樣子,剃度,剃度,就這樣拔。我不知道這樣毛拔起來,以後會不會長?萬一出家不適合,完蛋了!是不是?萬一出家不適合,那要再結婚,想要嫁丈夫,你頭發統統被拔光了,這個毛細孔統統被拔光了,那怎麽辦?可能毛發長不出來,我不知道毛發這樣能不能長得出來長不出來?我不知道。他就是這樣子(拔頭發)。耆那教有一個裸形外道,有一種主張要穿衣服的,有一派主張統統光光的,我沒有看到,我都不相信。後來,他們集中在拜那個祖師,他們做了一個好幾層樓的耆那教的祖師。這祖師就是光光的,某個地方還做得很明顯喔,那不隻是像,完全像真的,很不可思議。造像,它就是這樣子,好幾層樓高,然後,他們爬到樓上,用那個牛奶給它沐浴灌頂,很多的水從樓上倒下來,反正印度就是很奇怪的一個國度,連他們的祖師都不穿。假設說我們佛陀也這樣,那還得了!佛陀也都不穿,那還得了!所以,世尊說:這個不倫不類,不行!人類不應該有這樣的行為,應該有五倫綱常。我們人與人要生活,重要的是內心的解脫,而不是在相的東西。所以,應當跟眾生息息相關,眾生可以接受的程度範圍,但是,服裝應該跟俗服不一樣。所以,所有的出家,世尊製的戒律,不管你用任何的形式,哪一個國度,你所有的服裝,就是不能跟在家居士一樣,這個《菩薩戒》裏麵就講得很清楚,必須與俗服有異。所以,你怎麽樣——密宗,沒有關係,你一看就知道他是出家人;北傳穿著長衫,你一看,就知道他是出家人;南傳披著這種袈裟,你一看,也知道他是出家人。不管用任何的形式,所有的形象都必須跟俗家人完全不同,這是世尊製定的戒律。好了,即如佛教的出家、[持齋、四諦、輪回、解脫等術語,都導源於婆羅門教及奧義書。]它裏麵還少了業力。業力,論斷這個業力,仍然是起源於奧義書,奧義書講得更透徹、更清楚,問題隻是它沒有正覺而已,[而以佛陀偉大智慧思想把它融會改造成為佛教的法門。]因為大家都接受了吠陀經典,接受了奧義書,所以世尊就善巧方便,用當時候的思想,徹底地告訴他們問題出在哪裏,再把它整合,創造一套。[佛陀無論於苦或樂,都以中道的立場,避免極端,]諸位,這四個字太重要了,做任何的事情如果極端,你完蛋了!那個外道修那個苦行,你受不了的。他怎麽修?用一條腿站著,站著喔,他們耆那教的觀念就是這樣,後來會講到,耆那教的觀念就是說:人有兩種:一種是靈魂,是升的;一種是肉體,是沉的。一直在意肉體的,然後享受,就會沉淪;靈魂的覺醒就會升,觀念正確。可是,他認為身體一直受苦,死後靈魂就會超生。佛陀說:這種觀念是嚴重錯誤,嚴重的錯誤!所以,耆那教他們就是苦得不得了,有時候三天吃一點點東西,身上統統不帶東西,走到哪裏,化緣到哪裏,光光的,就是吃盡苦頭,寒風刺骨,不穿衣服;熱到四十度、五十度,不吹冷氣——他就是苦,極端的苦,他就是要讓這個色身受苦,以求臨命終的靈魂上升。所以,他們有上升跟下降的理論、觀念,耆那教的觀念就這樣子。他認為:受苦就可以讓靈魂一直上升,結果很多徒弟就跟著他,吃盡一切苦頭。師父吃的苦還不夠,徒弟更絕!對不對?你今天用站的,這苦還不行,我用泡在水裏、我用倒掛,倒掛在樹上。我用這個頭發,印度人那個頭發留得很長、很長,知道嗎?他把這個頭發綁在樹上,吊起來,吃盡一切苦頭。要不然,就去墳墓旁邊,跟那個屍體為伍,停屍間,每天都看死人。世尊說:這樣並不能覺悟,人有人的生活方式,重點在內心的智慧,不是在形相的受苦,(師父伸出大拇指)佛陀真了不起!我們今天沒有佛陀來教導我們,我們今天也是跟外道差不多,也跟外道差不多啊!認為他的觀念正確嘛!讓這個身體一直受苦,我下輩子的靈魂就快樂,這觀念大家都可以接受嘛!是不是?事實不然,世尊說:就算你身體一直受苦。世尊就問他:那你要受苦到什麽時候,才叫做業障盡呢?那你怎麽知道受苦到什麽時候你下輩子會快樂?是受苦一年?是受苦五年?是受苦十年呢?還是無盡地一直受苦?你受苦到什麽時候才能夠使靈魂超脫呢?世尊就問了,沒有答案啊,那你這樣苦有什麽意義呢?沒有意義。好,都以中道的立場,避免極端,[實是當時嶄新健全道德的思想。佛陀雖為當時崇高偉大人格覺悟者,但對古的思想──婆羅門教,或不徹底的思想──六師異學,]就是六師外道。[一麵用嚴格批評的態度,]世尊是慈悲的,他發的是慈悲心。[一麵以偉大人格精神的感化,或接受他們的歸降,或改造他們的思想,互不相礙,同受王者所敬,]所以,諸位,在這裏我要奉勸比丘,那一些反對你的,你不要認為就是不好;那一些離開你的,你不要認為就是不好;那一些批判你的,你千萬不要認為那不好。記得!要等待因緣,要學習佛陀用偉大的人格等待因緣,慢慢地感化。不能說:他反對你,你就認為他是一定不對;認為他批判你,你就認為他是惡劣的、是魔;或者他跟我作對,就認為他就是提婆達多……不要這樣觀想。你要觀想:這個也是一種因緣,他批判我、他反對我、他傷害我,沒有關係!為什麽?佛陀心中不留痕跡,無有掛礙,等,慢慢地等因緣,有因緣,你就有辦法度他。你今天你跟他結惡緣,你將來根本就斷了這個因緣,他想要回來也不好意思。你們今天,法師跟在家居士吵起來,那下次他看到你,他會回來嗎?這裏的法會,他來參加嗎?他就自動離開,就沒有這個因緣了。簡單講:再怎麽說,法師要收攝自己,受到任何的委屈自己消化,讓居士贏,沒有關係,在因果的法則上,誰輸誰贏還不知道,天欺人欺,因果不欺。師父常常說:因果就會自動像笛子一樣的,音樂給你調整得好好的,高音調完就要調低音,低音調完就調高音。因果就像吹笛子一樣,自動給你調好,調得很好的,因果從來不誤人,你不要認為你傷害眾生,就說你贏,你輸得很慘!我們今天受盡委屈,沒有關係,我們不一定叫做輸。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觀念,我們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要行天下難行之忍辱,這樣才能成就佛道嘛!人家批評你、毀謗你,你不要動怒,你當作沒有什麽神經一樣,有聽到當作沒聽到,也沒有關係,問問自己有沒有違背因果?所以說:在這裏,一麵以偉大人格精神感化,這是我們的榜樣,慢慢你就有這個因緣。[這是佛陀偉大人格精神的感召。]

[這時所有異學的派別,要依佛教史料說:最著名的就是六師外道,六師當時亦以摩竭陀國為中心,發揮其特長,]佛陀就住在摩竭陀國,[因與佛陀居處相近,常與佛陀接觸,《阿含經》中常常提到佛陀與六師辯論教義。]折伏外道。[今依《長阿含·沙門果經》,略敘其思想派別於次:]哇!愈來就愈精采,快進入中心,愈來就愈精采了。師父盡量把它講得很精彩,讓大家能夠吸收。所以,師父看了這個電視,有好的,有利於弘法的,你們就省時間,省錢、省力、省時間,師父來告訴你。

明天我們第四天,大家千萬不要缺席。好,我們今天就到此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